读窦桂梅校长《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2024-10-14

读窦桂梅校长《回到教育原点》有感(精选3篇)

1.读窦桂梅校长《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篇一

回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特级教师

窦桂梅)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于是乎,心生埋怨,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1、阅读,回到经典

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无条件的热爱学习。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读书,我们的生活。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教师,永远的学习者。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之书,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成长道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透亮着教育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它阅读的精、气、神。

学习,学习,从来没有快乐而言,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为艰苦的过程。15岁走出那弯弯的大山——四年的师范学习——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再读,这一过程都付出意志努力、体力、脑力,学习要有激情和状态;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还有“韧”劲的学习,“恒”劲积累。读书是广泛的,不仅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读书改变了我。读书改变命运,学习的结果让我体验到了快乐,学习让我有了尊严。

最近,我一直重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在回读中,你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2、上网,避免每日挂在上面

鲁迅说“我尚能生存,我仍需学习”;张中行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就读读书,写写文章”;商友敬说“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这些逝去的老者,是手捧书籍走向人生的一步步阶梯的。

当下的图文阅读、快餐阅读、网络阅读不绝于耳。它的确给我们资料搜索和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捷。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替代纸质阅读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心智享受。要养成捧书阅读的习惯,避免成天“挂”在网上。尽管说,网上有许多电子经典教育图书,可是缤纷变幻的图片装饰,跳跃不止的聊天画像,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早就将内心“HIGH”到云里雾里。

“非典”期间,学校放假,我开始沉迷网络,也相识了不少网友,每天上网竟在八个小时以上,阅读信息,发表帖子,不亦乐乎。网上,发现山外能人,他们的阅读背景异常深厚,发表言论一语中的。这是给我触动的地方。但也有困惑,一年下来,感觉网上阅读获得的,大多是“碎片”,缺少网下整本书阅读体验的凝神静思,虽说这一年进步不小。后来,我淡出网络,回到书本的静态阅读中。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等待着你的欣赏与阅读,是那些书制的经典,敞开我们的生命空间,一页页地翻阅着,铅印的字体,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思绪尽情地想像,情感尽情地舒展。我不只一次地感叹,如果我没有喜欢上经典阅读,我心灵生活该是怎样的晦暗,生命气息又是怎样的灰蒙!如果没有挤出时间阅读这些书,我必将生活在枯寂与庸碌中,也必将失去了追求未来美好的勇气和动力。

远离股市与游戏,在规范高效的知识、能力训练之余,适当留一点自由、闲暇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更多的和经典中的大师对话,是不是教师最惬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行为?那种“一卷在手,琅琅上口”的展卷阅读的幸福感、祥和感、澄澈感,是电脑网络绝对无法赋予的。

3、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偷懒了,凡是“拿来”,已成为大多人的理所当然。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和”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的教师,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发你要不断地学习。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4、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这里的“共同体”有点像过去说的“集体”,但超越了集体的意味。因为过去的集体没有“自己”。共同体是让你即没有自己,也提升自己。现在更多的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共同体中更好地学习?让我们先听听铅笔的故事——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这种“场”,去感受它的强劲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当然,没有共同学习目标的集体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随时会被其他人征服,更可能被自己的惰性征服。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共同的“精神话语”,没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会成为尔虞我诈的角斗场。一旦学校的天空,没有精神诉求,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难以真正的幸福了。

你会发现没有“共同体”的学校:“一些事没人做,一些人没事做。没事的人盯着做事的人,议论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一些没事的人总是没事做,一些做事的人总是做不了事。一些没事的人滋事闹事,使得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做事。结果好事变坏事,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复杂的事。” 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策。一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因为一大堆人各做自己的事,而构成一个结果,而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不断学习,形成一种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共同体”学习背景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实现几种可能。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5、背诵,随时随地积累

好几年前,有位专家就说,人不需要记忆,只要有一个“u盘”就够了。现在不少人认为,我们不再需要记忆与积累,因为大多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直接索引到,干嘛还要自己的大脑再去折腾呢?这些偏颇的见解,无疑是“鼠目寸光”的“外行话”。人,不积累知识是走不远的。任何时候的任何先进设施设备,都无法代替人的大脑。真正的知识应该“多多益善”,不存在“过多学习知识增加负担”的问题。多不多知识是个假问题,关键是用怎样的态度学习知识。

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积累。那些柔美的、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魅力的语言,需要我们积累。当我们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常常领悟到一个词语的韵脚,与头脑中另一个词语韵脚搭配得非常妥帖,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这种美好,就是积累带来的“化学反应”。

我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阅读到好的语言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强化记忆。我也经常会在上下班的路上拿出诵读语段,这段记忆的场景就是生命的风景。既然要学习,就要记忆。该记住什么,该怎样记忆,是我们教师应该特别留意的教学素养。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随时流淌“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语句。

记得有次大家谈论生活在人群中的苦恼,我随口来了一句“伤害你的人不是比你强大的,就是比你弱小的,如果他(她)比你弱小,你就宽恕他(她),如果他(她)比自己强大,就宽恕自己。”顿时大家鼓起掌来,说我的回答太精彩了。岂不知,这只是平时在读书中积累的一个普通的段落而已。我们不奢望自己学富五车,也不企望胸藏万汇,但养成积累的习惯,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语言与精神?答案不言而喻。

6、态度,常怀敬畏之心

现代人自由开放,言行举止打破了很多以往的拘囿,这是好事。但由此形成不爱谦卑爱指责的陋习,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大多国人休息的时候,想的是吃喝玩乐,晚上回家的习惯是看电视剧,没有反思静默的时候。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人谁都敢评论,谁都敢谩骂。市场书架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读书人对古典的“解构”。解构古代经典,甚至调侃古代伟人。他们不是不可以批判,问题是需要在尊敬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培养没有规矩的下一代。

我们教师队伍中,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世界观似乎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要说,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必须将自己置于理性的规定之中,自己小了,世界也就大了。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在心中拥有权威,树立榜样,这样就会在尊敬仰慕的驱使中规范自己,减少野蛮、鲁莽和无知。如果随心所欲不加遏制,很有可能终生无成。

比如对母语的敬畏。天已经不蓝了,水已经不清了,奶粉不敢喝了。母语也不纯净了。目前母语的形式越来越单调了。君不见,小沈阳、周立波,郭德纲,“超男超女”的各种感言,就是唯一取乐的语言形式吗?别拿母语不当回事,我们正在培养贫嘴的男士和女士!母语,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子不嫌母丑,更何况我们的母语如此博大精深,必须形成儿童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的捷径。”英语要学,其他要学,但对母语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成为我们最基本的言语操守,将之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担当。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发扬光大,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清照每次阅读学习前都会沐浴敬香,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但是对书本无限的热爱与敬重,却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识。

教师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入职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离岗期。常怀敬畏之心,就能让自己变得虚心谦卑,就会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谁走在你的前面,谁就是你的老师。用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不用别人的智慧折磨自己;用别人的成功激励自己,不用别人的成功损害自己,用别人的错误提醒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娱乐自己。

7、基础,不容忽视

我们现在的教案基本上是复制、剪切和粘切,是参考书的“录音”课本搬家,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课堂的问题设计缺乏引领,课本没有思维的挑战和情感的推进,闪光的地方不多,针对以上问题,我以我们学校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写课,教师的首要标准;说课,教师基本功能力;上课,教师整体修养。你是否了解你的学生;你是否了解你自己,你是否了解教材,写课的过程就是说课的过程(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时,不准念稿,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训练老师的自信,)是上课的过程,把你的预设写出来,学习效果写出来。这样的课堂就会就成为你的仓库,这样的课堂就会厚实、厚重。

教师可以不是多面手,但至少你有要有一手,每一位老师要有一项基本功,原点里面基本功要有的,他可以信手拈来,省时省力,现在的年轻人上网,论文,课件都不错,但一到台上,那几笔字让你难过。在走上教师职业的最初五年时间里,在我的不断要求下,我才教语文,转折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历程,不断的学习教材,用最朴素的办法,把12本教材全部通读一遍,研究一遍,发现12本教材不就是两本《战争与和平》那么厚吗?把所有教材吃透不就完了吗?寒暑假认真备课,在学校集体备课室时,你才脱颖而出,同时每周让校长、老师们听你的课,不断研究研究,92年,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公开课是展示自己生命亮丽的一个人过程。短短的六年,97年我被评为吉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我成为一个榜样。

8、修炼,原点上的修炼

做教师的要朝着这几个方面发展:教学中两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教师和学生。那么学生喜欢什么呢?一般而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四有教师”——广博的学识;鲜明的观点;丰富的情感;教学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就要有

1、领导(教师)认识的修炼,管理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2、领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修炼,教学行为的修炼是我们课程改革中不太注意的地方,但它也特别重要,首先是教学举止的修炼,上课的语言、表情、站姿、手势……要抓这些基本的,这也包括板书,粉笔字呀,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书写吧,举个例子:有一名小学老师发试卷,喊了多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没有小朋友前来领取试卷。到最后,老师问:“哪位小朋友还没有领到试卷,请到前面来。”只见一名小男生很委屈的走到老师跟前:“老师,我不叫林蛋大,我是楚中天。”尤其是在清华,特别明显重理轻文特别严重,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写一手好字,学校就要牢牢地抓住这些基本功。如“一手好字”的书写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除此之外一年级学生在写字时还有几句顺口溜:“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孩子们每在写字之前都要说,这不是形式,而是仪式,这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书写要求。因为汉字是母语最美丽的容颜,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谁掌握了汉字谁就拥有了故事、历史和文化。语文教师必须全力让学生写好字,长好孩子的第二张“容颜”。其次是教学内容的修炼:泛化、窄化、僵化、弱化和形式化。关于泛化,教学“泛化”成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缺少了“科学味”。对多媒体教学理解的表面化,过分的追求声、色、光的花哨,以画面观赏代替文本解读,结果把课教成了影视欣赏课。加强学科专业的修炼:了解“原生价值”和提取“教学价值”。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言教学的本质,它不是教“写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的”,有什么文化意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几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不用那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不那样表达?语文课就是学语言的课,必须忠实地凭借文本,不要游离,不要忘“本”。关于“窄化”,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一是知识建构复杂化,二是学科教学知识化。关于“僵化”,一是结构程式化,二是分析教条化,三是板书机械化。关于“弱化”,教师角色究竟是什么?谁是“主体”?关于“形式化”,一是“平面化问答式”,二是“无主导对话式”,三是“无意义探究式”。对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也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不仅是奉献,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快乐。

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回到我们应有的本质里面,回到我们应有的那一个点里面去。因此,我觉得改变的是行为的惰性,而不是我们把我们应有的行为改变了;改变思维的惯性,而不是我们仅仅就是为了一个创新。实际上我们拥有的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也就在那个原来应有的那个原点里,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可以在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精神下,用温家宝总理说的这就话来结束我的报告“既仰望星空 又脚踏实地”,谢谢大家!

2.读窦桂梅《为生命奠基》有感 篇二

生命需要教育的培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们进入学校,开始他学习的生命体验时,教育给予生命主体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

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怎样完善我们的职业道德?怎样翻阅学生的生命,怎样关注学生生命的内容,从而更好的为生命奠基呢?

窦桂梅老师在《为生命奠基》一书中做了很好的诠释,有幸读了本书,感受非常深刻。

窦桂梅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

读完此书,最让我感动的是窦桂梅老师的为人。她大胆、乐观、上进、勤奋和她的拼搏精神。在她的日记本上,一直摘录着这样的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

窦桂梅原本并不是一位老师,她是在学校做一些杂物事。但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是窦桂梅的终生愿望。为了能成为一名老师她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每一个、每一次的机会。有时学校老师有事请假,校长会安排她去代课。她非常珍惜每一次的代课机会。每担任某一科目,她都全身心投入。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因而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由于窦桂梅的执着追求和秒年个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学校的领导,学校才正式聘任窦桂梅为语文老师。

从教后的窦桂梅老师,博览群书,深入钻研教材,教学一丝不苟,因而在1992年的5月她选《王二小》这篇课文代表学校参加吉林市阅读教学现场会公开课时,一鸣惊人,使与会的专家和老师无不为之感动和称赞。

成名后窦桂梅老师并没有在赞誉声中停滞不前,而是更加勤奋地积淀教学经验,她阅读大量名著和教学专著,比学赶帮,教学相长,她把自己融入班级,在学生们成长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短短的几年间她背诵了500多篇优秀诗词,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文献。教学成就更加辉煌。在1995年和1997年两次参加全国语文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1999年,在吉林省首届教育教学评比中有荣获一等奖。

几年来,她先后10余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先后应邀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作教学观摩课及师德报告近百场。教学艺术日益成熟的窦桂梅老师已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窦桂梅老师在文中一再强调:要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爱,爱就是教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我想到了班级的燕。就在刚开学的一天早上,我正在和学生忙于课文的背诵,学生大声背诵着,我的眼光偷偷地朝窗外瞟了一眼,因为在窗外,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身影朝我们的教室走来:佝偻着腰,衣着陈旧,满脸皱纹,头发还有些许的发白,走路一瘸一拐……说实话,看到这场面,心里有点可怜……莫非是收破烂的?还是?……猛然间,我想到了救助贫困生的事情,莫非他是(燕的父亲)?我看到他吃力地朝班级走来,我快步跑上前去,询问道:“您找谁啊?”“我……我找燕……老师,我是来问补助贫困……”话语有些吞吐,面色有些羞怯,我的猜想果然没有错!他的话没有说完,我多余问了一句:“你是燕的……?”“我是她的爸爸。”其实听完的时候,我好后悔……眼前的这个苍老的父亲真的是需要帮助。

我赶紧看了他的证件,帮助他完成了手续……事情进行的异常顺利,他的救助很成功!

后来,我又听说了燕一家的一些事情,家中有93岁高龄的奶奶,还有精神不太正常的母亲,而燕的父亲则已经是53岁了,身体以及家庭的特殊状况使得家庭的经济状况十分艰难……唉,这样的一家,真的是需要人们的关爱和帮助,看到燕的眼睛,想到她与周围孩子的差别,心里有一丝丝的痛!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尽自己的所能给与她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是啊,作为教师,所能够做的不就是这些吗?点点滴滴的一切汇成涓涓溪流,融入他的心田。她的学习的劲头足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了,脸上时常挂着灿烂的微笑。是啊,这就是爱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

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在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

3.读窦桂梅老师《玫瑰与教育》心得 篇三

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思考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对语文教学的所思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所读书目涉及中、外,古、今。

玫瑰在《让我飞翔的是书》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的书友薛瑞萍说,教育是一个容易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职业,所以,我经常跟着她借狄金森的事取暖、保湿——“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也许正因为如此,无论在哪一辑,有一个内容始终存在,那就是——读书,教师自己读书、指导学生读书。

谈起读书,玫瑰总是如此幸福:就这样,每每阅读,感觉总有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我的身心。渐渐的,我便驾着读书之舟,追逐那纯粹的快乐,试图驶向广阔的海洋。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

在《她们缺少的是什么》一文中,玫瑰这样告诉我们:温总理说的我们的教育是有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很多。不过,就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的国人凝神静气的读起书来。

在《有梦总是好的》一文中,玫瑰这样思考:家长会上,数学老师批评学生一个个木呆呆的,不会审题,数学太差——我想,根子未必就在数学,更大的可能是它们不具备应有的阅读能力。此外,学生们可能因为阅读的缺乏而失去更多的东西。一个不曾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一个极少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将是枯涩无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将是极其荒芜和可怕的。——阅读,学问的基础。

对于教师的读书,玫瑰这样说:读书养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既要有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教师阅读,同样也是薛瑞萍说得最多的话题。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小熊分饼干》及教学反思下一篇:2017一建管理时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