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要的是葫芦

2024-08-15

8、我要的是葫芦(精选9篇)

1.8、我要的是葫芦 篇一

学段: 小学学科: 语文教材版本: 语文S版年级/册: 二年级上目录: 15 植物妈妈有办法本次作业的主要知识点: 《植物妈妈有办法》作业设计

名称或主题:《植物妈妈有办法》作业设计

测试卷

15、植物妈妈有办法

一、看拼音写词。

zhǔn bèi lǚ xíng wān dòu guān chá

()()()()

cū xīn

cāng ěr jiàng luò sǎn shān wā

()()()()

二、写笔顺并组词。

“旅”共有()画,第8画是(),组词()。

“乘”共有()画,第3画是(),组词()。

“降”共有()画,第1画是(),组词()。

三、读下面的句子,给带点的字注音。

()

1.要想得到知识,就必须认真读书。

()

2.快迟到了,我得赶紧走。

()

3.小华跑得可真快呀!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降落伞。

()

5.敌人打出白旗投降了。

2.8、我要的是葫芦 篇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材介绍】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眼睛只盯着葫芦, 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 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 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文章简短精悍, 语言活泼生动, 人物形象鲜明, 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陶冶思想情感, 增强人文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本课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通过品读、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 以读悟文, 品析词句,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实践中,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 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 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 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 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明白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2.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课件设计】

1.葫芦藤上先长叶、后开花, 最后结葫芦的生长过程动画。

2.葫芦叶子不断将养料输送给葫芦, 葫芦慢慢长大以及叶子被蚜虫吃掉, 葫芦得不到营养, 慢慢地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掉落的动画。

3.第二年那个人又种葫芦的画面。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定四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3.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的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以视、听觉符号为主的表象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其想象力积累了材料, 也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 逐层理解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朗读后提问:葫芦是怎样生长的?

(出示多媒体画面1) 演示葫芦藤上先长叶、后开花, 最后结葫芦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根据画面说出葫芦的生长顺序。

指导学生品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长满了绿叶”等词句, 想象葫芦叶子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

(2) 那个人是怎样喜爱小葫芦的?哪些词语突出了他对小葫芦的喜爱?

(出示多媒体画面2) 指导学生观察种葫芦人看小葫芦的神情, 体会那个人内心的喜爱之情。

(3)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节。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葫芦的生长顺序, 又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葫芦开始长得这么好, 后来怎么样了?

(2) (出示多媒体画面3) 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之后, 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A、指导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

B、“盯”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他都自言自语地说了些什么?

(3) 多媒体出示:“我的小葫芦, 快长啊, 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指导学生用希望、急切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过渡: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却希望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 这一切都被他的一个邻居看见了。那么邻居会怎么劝他呢?那个种葫芦的人会听邻居的劝告吗?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三节。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出示画面4) 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会说些什么?

(2)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看用什么语气读邻居说的话, 又该用什么语气读种葫芦人说的话 (生自由读) ?

(3)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对话。

(4)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模仿邻居和种葫芦的人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 并适当加上一些动作。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 通过感情朗读, 分角色读, 即兴表演来揣摩文中人物的内心体验, 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了理解的桥梁, 铺设了心灵对话的平台。】

过渡: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却不治叶子上的蚜虫, 邻居劝他也不听, 那么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大家学习最后一小节。

4.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出示画面5) 多媒体动画演示小葫芦一个一个往下落的情景。

A、提问:结果葫芦怎么样?

B、观察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落地时的表情, 想想此时这个人的心情?

(2) 指导学生用伤心、难过的语气齐读这一节。

(3) 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葫芦就会慢慢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葫芦叶子和葫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4)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描述:葫芦的叶子就像一个粮食加工厂, 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并不断地将养料输送给葫芦;如果叶子被蚜虫吃掉了, 葫芦就得不到营养, 它就会慢慢地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5)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没有去治;二是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虫时, 他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满不在乎。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葫芦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弄懂其间的道理, 从而进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感情朗读, 悟“理”会“意”

1. 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 总结全文。提问:你读了这个小故事, 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思, 边读边悟, 进一步明白了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懂得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四、启发想象, 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那个人第二年又种上了葫芦, 他会怎么做?

2. 请同学们按照课文的写法, 把那个人第二年种葫芦

的情况写出来, 特别要把第二年发现叶子上有蚜虫, 他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跟邻居对话, 结果怎样想具体, 然后再写下来。

3.8、我要的是葫芦 篇三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二、初步阅读,解答疑问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品析课文,明白事理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邻、谢、怪”等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子,学会两种句式转换,教学重点:生字的书写,以及好词好句子,学会两种句式转换。教学准备:

PPT

小葫芦

教学活动:

一、实物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是---(出示葫芦)PPT显示图片,生字,音节。你发现了什么?(芦读轻声)芦的本音是二声,跟老师读,葫-芦,葫芦。先读生字,再读词语!

2、葫芦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受欢迎,我们来了解一下。PPT。看看这些葫芦是不是很漂亮?葫芦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做成工艺品、小挂件。你们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定要注意预习时圈画的生字词的读音哦!(读正确通顺流利,遇到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读课文(随机,找成绩中等的同学,及时纠错及时强调容易读错的字词)

下面老师找几个同学读一下整篇课文,注意老师的要求,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洪亮,要拿起书身体立正,其他的同学用小手指着,认真听,发现他读的有问题及时举手。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耳朵听的最准确。(有读错的句子再读一遍,问题大的一起读。)

3.好,我们又读了一遍这个小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大概意思(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结了小葫芦,不久叶子上生了蚜虫,他却不管,结果小葫芦全落了。)说的真棒!

4.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是不是发现了一些陌生的字?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他们。认生字(词语中)PPT,小组互相读,及时找到读音有问题的,互相纠正,一定要读准确!巡视听比较差的同学的读音!老师看到大家读的都很认真,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下面老师找同学读一下这些字,大家认真听,看看他有没有读错的?找两个比较差的同学读一下!有读错的就及时纠正!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的伙伴不见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慢(熟字加偏旁)归类识字法

(直接找同学读,中等,如果他读对了,大家跟着一起读,如果他读的不对,举起小手,老师让你来教他怎么读。)

谁来说一说这些生字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住他呢?(找好的)熟字加偏旁,你这个办法真好,现在我们就用这种办法再认一认,—齐读。好,这些字我们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要在课文中跟他们见面了!

三、大家来看第一自然段,下面老师找同学读一下,大家用小手指着,仔细看认真听,他读的生字对不对?你读的真好,所有的生字都读的很准确!下面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看一看,这棵葫芦长的怎么样呢? ——PPT 我们看一下这些红色的字,是我们需要认识的生字,葫芦藤—怎么样的葫芦藤?细长的葫芦藤,出示卡片:细长的葫芦藤,大家一起来读;我们来看一下这根细长的葫芦藤,指图——这是我们需要积累的词语,除了葫芦藤,我们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细长的柳树条,细长的辫子。。那我们来看一下这棵葫芦,除了细长的葫芦藤还有什么?雪白的小花—— 出示卡片,雪白的小花,我们还可以说雪白的什么?雪白的云朵,(雪白的白云不对)雪白的衣服。指导朗读,这些词语都是非常好的词语,我们平时写作都可以用上,而且在句子中我们要把这些好词语用强调的语气读出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找一个同学读,大家在一起来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好,我们接着往下看,花谢以后…..我们平时什么时候用的谢这个字?感谢,谢谢,非常好,那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花落了!这个时候的葫芦怎么样?可爱的小葫芦!出示卡片,可爱的小葫芦——还可以说可爱的小鸟,可爱的小狗,可爱的小孩。。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怎么样啊?特别喜欢。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最后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最后小葫芦一个一个全落了。是啊,孩子们,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吗?大家来找一找,在第几段?2.3自然段,大家真聪明!让我们把书翻回来,看2.3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原因。

6.下面我们自己读一读,他为什么一个葫芦也没得到啊——找学生回答(你找的真对)

我们来看一看蚜虫,(ppt图片)蚜虫,蜜虫也叫腻虫,下面我们看一看种葫芦的人看见蚜虫以后,心里想的是什么啊?(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比较两个句子—举例子,1天气冷点怕什么!2生病打针怕什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举例子吗?大家说得真好!我们看看种葫芦的人看到虫子以后,还是只盯着葫芦,大家都盯着老师,就这样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老师,就叫----盯着。他除了盯着葫芦,还自己唠叨着,在课文中有个词语自己叨叨咕咕跟自己说话,是什么词?自言自语,没错,你们真聪明,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小声的嘀咕。我们来读一读,他自言自语的这些话,读出自言自语的感觉。----找学生读一遍。读的真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下,邻居提醒他治蚜虫的时候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你们找的真准确,下面我们来看这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读一读,(ppt)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再举例,1记作业还用老师说?2写作业还用妈妈催?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却更生动更明确了是不是?我们以后写话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用这些标点符号。我们再读一读,把语气也读出来,看看谁读的最棒!

7.邻居看见叶子上有虫心里很着急,才会劝告种葫芦的人,他怎么劝的呢?谁来说一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真厉害,找的非常对!那种葫芦的人感到怎么样?很奇怪!没错,他感到很奇怪,因为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这里有一个词语,奇怪,也是一个我们可以积累的词语。好,这两段就是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葫芦也没得到的原因,下面我们分角色读一读,ppt女生读种葫芦的人,男生读邻居,大家要读出自言自语,着急和奇怪的感觉来,好不好?老师读叙述的部分,现在大家也像种葫芦的人盯着葫芦一样,把书拿好看仔细,看哪一组能把语气也读得又准确又好!

7.大家读的真棒!我们来想一想,葫芦上生了蚜虫,应该怎么办呢?(治一治,打药,消灭蚜虫....)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了呢?说明他只注重结果了,却不好好的去经营过程,所以最后,他一无所获,一个小葫芦也没有得到!

8.从这篇故事,我们懂得了,做什么事不要只想要结果,不在乎过程,有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学习也像种葫芦一样,如果你想要一个好的成绩,就必须在平时好好的学习,有了不懂不会的问题,要及时跟老师或同学问,及时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考一个优异的成绩!成为人人夸赞的小朋友!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课文,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语,又学会了两种句式的转换(大家在读一读)还懂得了道理,最后我们还有几个需要注意书写的生字,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学习吧 谢

5.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五

应城市双环学校

李丽娜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在教学第一课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做文本的主人公,融入文本,体会种葫芦人喜爱葫芦的心情。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故事的情节性很强,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事件的前因后果,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理解课文,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葫芦兄弟》的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葫芦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

3、我们一起听听有关葫芦的故事吧!(课件朗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孩子们,这个故事好听吗,让我们一起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课件)

4、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5、写字教学

师重点指导写第一自然段出现的生字

每——指导写笔顺。

棵——注意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挂、哇——右边是两个土,并教儿歌帮助记识。

6、生完成书上的写字练习,并提示写字姿势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啦,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吧,他的名字叫“找不同”

仔细观察这两副图,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叶子、葫芦、种葫芦人的表情)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两幅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思考: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

(2)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说了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谁来读读。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在课文中找一找。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四、师小结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6.《我要的是葫芦》续写 篇六

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可恶的蚜虫,这个人想起了邻居的劝告,赶快把一只只蚜虫都赶走了,后来小葫芦慢慢地长啊长,一个个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呢!

这个人十分地高兴,他摘了一些葫芦送给了他的邻居,还说:谢谢你,是你告诉了我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这些葫芦送给你!”他的邻居笑眯眯地说:不用谢,我们都是邻居嘛!”说完,邻居收下了葫芦。

7.《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七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四、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6.比较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7.指导朗读:读出小葫芦长势很好和种葫芦的人特别喜爱小葫芦的语气来。

8.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读第2.3自然段。

2.葫芦的叶子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对待叶子和葫芦的态度是怎样的?把有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3.比较句子,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

4.理解:“自言自语、赛过、邻居、光、盯着”几个词语。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中“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我的小葫芦,快长啊……”读BIP音要轻,要表达出喜爱、期盼的语气来。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你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吧!”要读出规劝的语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6.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他要到了没有?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看图,比较一下第一、二幅图,看看这棵葫芦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神态又有什么变化?

2.读第4自然段。

3.小葫芦为什么落了?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种葫芦的人不懂得叶子和果实是有联系的,他又不虚心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虫,所以葫芦都落了。)

4.看到葫芦都落了,那人会怎样想?

5.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五、理清文脉。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葫芦先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课后反思: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

8.说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 篇八

说课稿

二(1)班 孟佳佳 2014年12月25日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课文通俗易懂,意义深刻,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葫、芦、藤”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治”等8个字。

2、过程与方法: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事件的前因后果,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理解课文,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的特点,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使,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进而感悟文章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葫芦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会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板书)二字。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让学生对葫芦产生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让看图听读课文(出示课件)。注意听准字音,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旨在从整体入手,概括课文内容,利用视频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清文章思路。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和自然段序号及不理解的词语。

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正确读准音,初步理解词义,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首尾对比,形成悬念

这一过程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请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又要不失时机地追问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过渡到学习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思考: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板书)而且一个一个都落(板书)了呢?发现问题会使学生对下面的学习充满期盼,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然后向学生讲解: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光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根部吸收水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养料,而蚜虫吃(板书)了叶子,葫芦就不能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正是因为蚜虫的原因,才使葫芦落了,因而蚜虫和葫芦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五)回归主题,感悟道理。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不听劝告、不懂科学的人,因为看问题不全面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的事例。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课所学道理的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在设计上力求体现抓重点词语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蕴含的道理突显课文的中心。

我要的是葫芦葫芦落叶子吃蚜虫

七、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9.《我要的是葫芦》续写 篇九

两年后,那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一次他吸取了去年种葫芦失败的教训,向经验丰富的邻居请教种葫芦的方法。过了一些日子,细长的藤上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着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人每天给小葫芦浇水、施肥、锄草。

葫芦一天天地长大了,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急忙跑到超市买了一瓶杀虫剂,回到家,他把杀虫剂喷到叶子上。没过几天蚜虫就消失了。

上一篇:端午浓情初二作文下一篇: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