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2024-10-26

《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通用11篇)

1.《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一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难点与有效教学策略

钱会彩

通过专题讲座《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学习的难点和解决策略》的学习,我充分认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使人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正如加里宁所说的那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从 “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证明 ”四个方面展开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更能突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但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弄得不好,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分化现象。因此,对于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很多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

因此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能更容易突破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难点。学习概念之初,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和概念相关的几何图形,如衣服上纽扣的形状、茶几面的形状、建筑物的形状、交通标识、国旗图案、钟表形状、花瓶形状、花瓣形状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周围存在着千千万万美丽而神奇的图形,帮助学生消除对几何的距离感,增强学生对几何的兴趣感。我认为突破教学的难点与有效教学策略的方法如下:

一、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

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空间及图形方面的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臵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臵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不得法,学生必然会感到困难;教学有法,不但学习几何不感到难,而且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讲究实效,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了教学良性循环,学习将会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臵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二

一、从“怎样说”思考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夹竹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有位老师对《夹竹桃》这一课的教学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 学会仿写, 做到读写结合。显然, 这三项目标中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他两项或是为之服务, 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 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 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 看不出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它将把语文悄悄上成单纯认识花卉的“常识课”和“欣赏课”。

那么, 语文该怎么上呢?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 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即由理解“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这样看来, 该老师预设的三个目标就不准确了。

二、从“怎样说”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 特别是信息往来, 靠什么, 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 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 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 学会表达,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 在语文教学中, 理解与把握“怎样说”, 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 结构严谨。课文第2自然段说道:“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一盆红色的, 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 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 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 宛如火上有雪, 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 十分有趣。”很多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 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 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 有些话不说不明, 有些话说了也不明, 不如去读语言文字。而读, 如何体会奇妙, 只可意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激发其想象, 借助想象, 体会奇妙, 感受奇妙, 才能读得入情。还要在学生感受奇妙之后, 理解作者怎样把它写奇妙, 并触摸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 从多个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 不管怎么变, 我们不难发现, 语文课程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 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 两者互为依存, 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 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 表现为有形的结构, 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 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 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 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 而正确运用祖国语文, 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语言形式的能力。所以,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说白了, 就是确切理解文章“怎样说”和提高自己“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这两句话一长一短, 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 花开三季, 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 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 花期漫长, 为什么不简洁明了, 直接说?去掉第2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更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 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依然宠辱不惊, 一如既往, 坚持不懈。季老把自己比作夹竹桃, 季老哪里是写花, 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 钻研梵学, 坚持一生, 文革遭难, 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 人美似花”。

季老的文字也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里一字未改, 只是变换一下形式, 却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 季老不仅揣摩推敲, 注重遣词造句, 更注意内容上的把握, 同时留意段与段之间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近200字的描写, 只字未提夹竹桃, 细细品味, 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 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从“怎样说”学习文章的表达

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 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 即“怎样说”, 逐渐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 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 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 把握这些,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既不是什么难事, 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作者诸多的幻想, 分别是第4、5自然段。“悄悄地一声不响”, 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 它不争春, 不闹夏, 不知秋, 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 花期之长, 多了不起。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月光下, 看不清花的样子, “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 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虚实结合, 更加突出了我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说来, 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老为什么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 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 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法。

3.《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教学下,实现英语学习上的进步。但是,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看,依然存在诸多的困难,教师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困难,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解决,才能保证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完成,确保学生英语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1.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1.1中西方文化差异大,学生理解难度大。

由于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中方文化,语言背景是汉语,而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相应的英语知识的时候,无法用英语思维进行理解,导致英语学习水平的低下,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1]。此外,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不了解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主要原因。

1.2初中英语知识庞而杂,学生学习压力大。

由于初中阶段的英语课业负担较大,涉及大量的英语知识,并且有很多培养学生听力能力、写作能力及阅读能力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2]。另外,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进度较快,学生无法充分地理解知识,导致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导致教师教学工作开展难度大,影响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很多学生依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英语,导致英语知识记忆的不扎实,英语学习能力无法提升,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影响学生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3]。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解决,以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生英语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2.教学策略分析

2.1注重对学生的英语文化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英语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相关英语知识理解不充分,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质量。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先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对英语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穿插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背景等知识,使学生快速地转变学习思维,运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4]。

2.2精炼英语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鉴于英语教材中知识庞而杂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难题,教师应该对英语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进一步精炼英语知识,减少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更充分地学习英语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开展英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2.3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总结英语知识之间的规律等方式进行英语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英语知识框架的整理,进而形成系统化的英语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学难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进行解决,才能保证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日后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英语教学工作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卫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四个关注[J].南昌大学学报,2010,15(S1):110-111.

[2]周智忠.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14(03):153-155.

[3]张军.浅谈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2(S1):120-121.

4.《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四

英语听力与教学难点分析

听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英语成绩的提高。深圳韦博教学中心探讨了当前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举措。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显示,“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可见,“听”作为信息输入技能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先听懂别人说的,才能和别人“交际”,才能体现语言这一“交际”的本质。

一、英语听力训练中的问题

目前在听力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听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短期内可能效果不明显,这是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听”入手进行实质性教学,无疑是进行听力教学最为通常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背景知识缺乏,造成理解障碍。

听力是一项综合技能的测试,它是听和理解能力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无文化的语言,离开了文化,语言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生最起码要掌握和了解西方的某些生活特点,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有一道很简单的听句子选出正确应答语的题目,所给的句子是 “Oh,your dress looks very beautiful.”,给出选择有 “A.Where,where.B.No,no.I don’t think so.C.Thank you very much.”,面对这种题目,依旧有学生选择A、B答案。这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在西方当有人称赞时应该说“Thank you.”这一习惯,而采用了中国人面对称赞时要谦虚的习惯。

2.缺乏对良好听力习惯的指导。

听力的主要目的是弄懂所听材料的基本意思,而目前,部分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有这样的不良习惯:力图把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赋予同等的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信息。其实这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有的学生在做听力题时,一旦遇到一题听不懂或者难以确定正确答案,就在那一题上绕圈子,拿不定主意。此外,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未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而是把听到的材料转换为中文。这些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关键。因为,在有限时间内,翻译后再理解是来不及的,特别是当两种语言出现很大的差异时,更不允许这样做。面对学生的这些情况,老师们如果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学生将会走少很多弯路。

3.忽视心理因素对听力的影响。

人的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因素。虽然这些非智力因素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对学习

高端成人英语培训教育 http:// 的效果起着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英语听力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两个人的听力水平相当,心理状态不同,考试的结果也会相差很大。

二、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 1.`语言知识储备

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语义和弥补漏听的语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听力理解的基础,据笔者观察学生存在语音、文化背景、词汇储备方面的不足。这些方面都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对所听语言材料的正确判断。2.语音规律掌握不好

有些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就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特别是对同音异义词难以辨别。如:write、right;see、sea等。英美语音差异除了在词汇上有差异,在语音上也不尽相同如:在box, crop这一类单词中,英国人将字母o读作[)],而美国人则将o读作近似[a:]音的[a]。所以这些词在美国人读起来就成了[baks][krap]。

3.文化背景知识问题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在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兴趣爱好、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听力。

下面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example: a.he is at a drugstore.b.he is at a department store.c.he is at a docter’s office.d.he is at home.应试者听到的内容为;besides my prescription, i need some toothpaste, a bar of soap, and some asprin.此题的关键是drugstore一词。此体正确答案是a。任何熟悉美国社会文化的人都知道drugstore是美国所特有的,指出售药品、饮料、糖果及其他日用杂物的“杂货店”。如果听话者对此词的文化意义缺乏了解,按中国的文化观念按照字面意思单纯的理解为“药店”,尽管听懂了全句的内容,仍然会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是因为英语drugstore与汉语“药店”在语义上有较明显的非对应性。

4.词汇储备不足、固定用法掌握不牢

美国语言学家 robert lado 指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对于必备词汇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口语和写作中,学生可以用学过的,熟悉的词汇代替生疏的词汇,但是在听力训练中,无法进行这样的词汇选择??”因此,听能力对学生词汇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高端成人英语培训教育 http://

1.营造和谐氛围,扩大听的渠道。

传统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局限在以句型、对话为中心的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量明显不足。而平时做的听力技巧专项训练,多是测试性题目,目的性太强,做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排斥,甚至反感,从而失去对听力的兴趣。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坚持尽可能地用英语教学,包括问候、课堂用语、评价、布置作业,并且也要求学生努力在课堂上尽可能说英语,不要担心学生做不好。事实证明,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完全能听懂我们的指令、要求,甚至还能学会我们的一些用语。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感到身处异域,而自己能应付自如地与人交流,从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课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利用一切机会用英语会话,鼓励收听、收看一些英语节目,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听力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听音方法。

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常听音的习惯,不知道如何在规定时间听懂材料,准确答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音时,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单个的单词上,而要把握句子的意群,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即要从总体上把握语篇。其二,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听不同文体的材料。例如听议论文体,要注意听文章开头和结尾,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有时更要听清说话人使用的语音语调;如果是听叙述型文体,则要注意听清“when,where,who,what,why”五个单词传达的确切信息。

3.选择合适的听力素材。

全面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练习不拘泥于课本教材。应在原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语篇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选材特点是:a.注意信息性、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紧跟时代的步伐,贴近中学生的生活;b.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内容涉及语言学习、校园生活、现代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日常生活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丰富语速较慢的,如美国之音特别英语节目(VO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该节目用词浅显,基本控制在1500词左右,句子结构简单,单词重复率高,语速缓慢(每分钟不超过90个单词),比较适合做听写练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

(1)多媒体教学的利用。

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资源,提供学生丰富有趣的听力材料,确保学生自主学习。随着信息

高端成人英语培训教育 http:// 技术的的发展,因特网和各种媒体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力学习素材,如:精彩英文电影、经典英文歌曲、绕口令练习、英语语音等,同时通过网站还可使用到多年的各类英语考试真题,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学生业余时间自学。媒体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2)适当的英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角、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演讲等都能起到辅助作用。建议坚持收听学校有计划、有系统播放的各种听力材料,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物、历史、新闻、广告、科技报道、社会轶事、文艺、教育、医学和体育等。学唱英文歌曲,定期有意识地欣赏英文电影,以及上英语网站学习。

(3)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和技巧,克服心理障碍。

良好的听力技巧和习惯有助于减少学习者的困惑和焦虑,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机。有效运用听力策略和技巧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听力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培养学生捕捉重点的能力。听材料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听懂每一个词。只要抓住了要点,根据要点对所听内容作出分析推理。第二,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听录音前先读听力选项,根据已知信息猜测未知信息。第三,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尤其是一些关键词、重要的细节、数字等,要边听边记,增强听力效果。

四、结语

5.《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五

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 殷玉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早,我们的祖宗就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优秀的犹太民族,不论在哪,多出伟人,且都有不凡的成就。这和他们爱读书有着必然的联系。阅读,就好比是在汲取一块营养丰富的面包,它会充实头脑,丰富智慧,洗涤心灵,以至影响其一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需深刻认识到,课内篇章阅读远远只是冰山一角,而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阅读课外书报、收藏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自由徜徉。

而今,社会日新月异,纷繁复杂。各种科技突飞猛进,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异常浮躁。学生们的知识途径变得五花八门,直观有趣的动画、电脑、电视似乎更加吸引他们的眼球,对纸质的书本提不起兴趣。再者,现代生活讲究便捷快速,讲究时间的效率性,学生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去阅读一本书,理解其中内涵,多以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因此,根据以上现状,个人认为,实践课外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是:不让阅读流于形式,指导学生真正深入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教师是每一个孩子重要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首先,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以其言行引导学生。“言传身教”这是亘古不变的好方法。课间时间、自习时间,我总会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学生们也经常凑过来,看一看我在读些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也情不自禁受到影响。所以,在班上,经常会出现我和学生各自捧着自己的书,互不干扰的阅读画面。

二、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挑选适合的书籍。

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要挑选适合,能激发兴趣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只会大大打击自信,降低阅读的兴趣,切忌“拔苗助长”。

低年段的孩子喜欢读儿歌、童谣,尤其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像《一千零一夜》、《荒原上的茅屋》《小王子》等等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爱看的读物。而到了中年段,学生读一些具科学性和想象力的书籍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而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情感也变得丰富而细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章回的中外小说,培养对事情情节性的逻辑,促进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师先行阅读,把握内容,激发兴趣。

正是由于小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所以教师在书籍内容的把握上尤为重要。在推荐学生阅读之前,我自己都会先买来书认真读一读。从这本书的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上多方考虑,做一定的预设。读完后,我会把书中的有趣的内容透露给学生,激发读书兴趣。

例如,阅读罗尔德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我自己先通读了一遍。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于是,在课堂开始,我说道:“最近老师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里面有个贫穷却很善良的男孩叫查理,他家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巧克力工厂。这个工厂的老板非常神秘,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直到有一天,他邀请了五位小客人去参观他的工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五个小客人会是谁?他们进到工厂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我继续说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呢?你们自己去书里找一找吧。”这极大的提起了他们的兴趣,过了几天,一大半的同学捧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就可以了吗?不,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要深入书中的内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如何突破课外阅读教学难点,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一、要求学生记录阅读即时感受,引导边读、边划、边写的阅读方法。

所谓即时,就是当时。读到哪一段,哪一句,哪一词,有深刻的感受想法,就要马上用笔划起来,记下来。读书之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圈画,这是对书本文字的赏析,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圈画的词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品词析句的妙用。何谓心到?我则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时读的感受写下来,做好批注。批注,是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种阅读的即时感受,是对书本文字的思考,是一次深入理解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真正走进书本之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会,进行“二次”阅读。

“二次”阅读时学生在学生通读一遍后,又一次对故事的全程回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故事的大概了解,有了自己的初步的阅读感受,“二次”阅读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再一次体会,并进而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感悟。

6.《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六

粗略地翻看《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一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仔细读起来。这本书针对课改过程中一线教师的关注问题、教学实际中的疑难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正反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指导广大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例如说,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研究的重点、难点。在此书中,作者又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起了反作用?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表达的兴趣一点点消失?„„是啊,这些不正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吗?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一沾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上交的作文多是“七拼八凑、无病呻吟”,其中不乏“惊人的相似”!象这样的作文,并不是为表达需要,而是为了作文“编作文、抄作文”,这样的作文谁愿意写呢?我发现,其实我原来可以这样做:

一、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二、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确立为生活写作,而不是为考试写作。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所以,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本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知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三、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生活的积累。例如,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观看电影电视、参加校内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

四、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

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五、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收获,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7.《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七

一、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及感情进行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几个词语,经过学生讨论、筛选及比较之后,选定了解读文章的关键词:“模糊”“参差”“韧性”及“无不奉陪”。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解读分析关键词句,理解其表面及深刻含义,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做好批注。明确文章关键词句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交流,使学生使用上面总结概括出的关键词,采取因果式句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及领悟,需要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而理解语言、感悟情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阅读赏析。上述几个关键词是作者对夹竹桃特点及品质的总结概括,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切入点及有效途径,学生使用这些词语总结全文内容,也提升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感知文章的中心主题

教师可以将《季羡林散文集·自序》的一句话展示给学生:“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借此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夹竹桃怎样感动了作者,并使其下笔去写呢?接着让学生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回答。提示指导学生将文中类似这样的语句画出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朗读思考之后,教师最后再做出小结,总结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主题:作者对夹竹桃的爱,是因为其具有韧性,使作者感动,并引起了作者的很多幻想,对夹竹桃的描述中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品味文章重点段,感受其表达方法

1.阅读赏析描写夹竹桃有关段落。

(1)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赏析重点段落,领悟其高超的表现手法,文章重点段落是描述夹竹桃韧性的段落,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使其画出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将反映花期长的词语着重标出来,指导学生重点品读感悟这些词句,将自己的理解感受写在旁边。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在第二段细致描述过夹竹桃的花之后,又在第四自然段描写夹竹桃的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请仔细阅读并体会。

(2)感悟文章中使用的不同句式的表情达意作用。教师将课文中典型重点句式展示给学生,并一一作出分析,课文中的“悄悄的”“一声不响”等词语进行了拟人化,这些词语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将夹竹桃默默无闻、低调的品质表现了出来;作者在表述夹竹桃非常有韧性时,使用了这样的句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等等,这种描述表达方式非常生动、有说服力;还使用了双重否定表达方式:“无不”“无……不……”,在语言语气上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夹竹桃能坚持、花期长的赞扬。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身上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韧性,与夹竹桃身上所具有的品质非常相似,因此季老在看到夹竹桃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心产生了共鸣,通过描述夹竹桃的花、夹竹桃的韧性,表达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使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应在阅读夹竹桃相关词语、段落过程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并学会将其表达出来。

2.阅读赏析描写作者幻想段落。

作者在重点描述夹竹桃基础上,还描写了自己关于夹竹桃的幻想,这些幻想描写也有一些独到之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品读有关作者幻想的段落,例如文中:“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些都是作者的幻想,作者看到夹竹桃实物后进行了丰富想象,其语言表达上不仅使用过渡、比喻,还使用排比等手法,描述了一个非常玄幻美妙的世界,教师可以出示句式:“我幻想它是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幻想,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培养学生对课文阅读过程的体验及自我表达方法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内容的文章,给予合理指导与教学。本文以《夹竹桃》教学为例,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中心主题及重点段落的品读,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体验,并进行自我表达。

参考文献

8.《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字】初中 作文教学 现状 策略

引言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形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解决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对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切思考。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经过几次重要的教育改革,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然而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依旧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我国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1现代网络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积极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传统的写作习惯也逐渐被计算机电子文档、QQ空间及微信等情感表达方式所取代,新型的写作形式完全摒弃了纸、笔的传统功能,人们借助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空间及朋友圈发表心情,这种高效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不愿意在纸上进行一字一句的文字表达。现代的初中生普遍都会上网,借助网络平台高效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下载和浏览丰富的作文信息,学生通过对下载的作文信息进行适当的剪切和整理,就可以快速完成作文的“写作”过程。在教师看来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了作文的写作,而实际情况则是网络抄袭,学生整个“写作过程”都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和相关语言组织,此情况循环往复,不仅养成了学生不善思考、严重缺乏写作兴趣的不良后果,而且严重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真实提高。

1.2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作文教学缺乏计划性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语文作文教学普遍采用范本格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进行名言、词句、语段等的相关记忆,最终使作文写作格式毫无新意,学生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开拓,写作水平无法得到切实提高[1]。不仅如此,初中语文作文实践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计划,未能就叙事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等各类型文体对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更没有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将学生普遍接触到的、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目标。日常训练普遍以教师兴趣命题为主,最终将学生训练成了写作记忆的工具,完全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缺乏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部分学生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训练下甚至产生了厌恶、烦躁情绪,一提作文就产生头痛等心理障碍,哪里还谈得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自信心

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摘抄学生的精美语句。作文批改过程中,对于无法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的作文,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精美语句进行摘抄,并附上学生的姓名,将其打印出来张贴于班级学习园地,供学生课后参考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班级作文写作的学习氛围。

第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巧妙构思。学生思维活跃,视角独特,经常会在写作中产生巧妙的构思,即便整体写作水平不高,但就构思而言,不仅给作文增色不少,同时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值得教师及同学的一致肯定[2]。譬如进行《我的爸爸》写作时,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小时候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爸爸魁梧的身材和高挺的鼻梁,让我感觉爸爸特别的雄伟,就像屹立在沙漠的翠绿的松树;现在爸爸,腰也弯了,背也驼了,脸上布满了皱纹,十个手指都长满了老茧,每天不停地工作,只为让我生活的更好。”这样的对比构思,充分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所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对爸爸的爱。所以日常写作训练过程中,对于构思巧妙的文章,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分享和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被肯定和褒扬后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誉感,体会成功的快乐,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提高整体写作水平。

2.2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深入体验生活

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使其在写作过程中找到灵感。譬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养成摘抄优美词语段落的习惯,及时通过写提要、随感及做剪贴的方式记录阅读中产生的新认识和新启发,通过这種方式不断积累,就会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日常作文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明白想只要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就能不断收集并储存生活中的闪光点,等到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依据文章的立意需求,随时将平时积累的原始素材进行“整理拼装”,从而完成高质量的写作过程[3]。

2.3明确写作教学训练目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各阶段的训练目标,合理规划各类写作教学的时间,譬如第一个月重点训练记叙文,第二个月练习议论文,第三个月复习散文等。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最终使写作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3.结束语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深入体验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写作过程抒发真情实感。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作文教学对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创作优美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张学英.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43.

[2]刘香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难点与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41.

9.《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九

关键词:物质结构;教学难点;策略

以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作为线索,帮助学生们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抽象、深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意见。

一、教学难点

1、教学模式陈旧

高中化学新课标课程的明显标志就是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这是与必修课程相区别的关键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教师通过对该模块核心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结合原理的应用和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研究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各种理论之间的整合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与物质结构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呈现物质构成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有关性质。该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分子間作用力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进一步整合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与化学科学相适应的研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思想,并且在化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该模块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

二、应对教学难点的策略

1、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打好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其各个主题是相互独立的,其知识点分散穿插其中,对于来龙去脉很难理解透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顺藤摸瓜”似的由浅及深,逐层推进地来揭示此模块的教学内容。

以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为例,首先,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层”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能级”。然后,在能层和能级的基础上,给出构造原理,并让学生联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且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和光谱。最后,通过以上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见的分组讨论,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作出猜想与假设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制作模型、使用计算机化学作图软件、课堂讨论及教师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教师陪同验证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及参考最终结果来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比如,老师拿出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开发学生想象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习和探究问题。

3、理论结合生活,结构联系性质

由于该模块的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知识联系社会进步和生活实际等来辅助讲解。 不仅要注重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更要注重具体结构和具体性质之间的关联,归纳总结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学习该部分知识,还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视角。

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时,可以结合范德华力和氢键,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胶带,来讨论水的特殊性质。讲授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原子晶体时可以结合金刚石的形成、 生产与应用来联系女生们喜爱的水晶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应该注重本模块知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4、抓主线编网络,系统教学

将现有的知识点转化成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部分内容更是适用。学生通过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 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已经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变成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的主线,将重点知识点编织成网络,系统教学。

例如,对于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如果把每一节的内容分开独立来看,会觉得知识点乱且杂,但是如果把整个“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严谨的化学知识体系,每一个理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为下一个知识点做铺垫。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联系,将知识系统起来讲授。

三、总结

10.《夹竹桃》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虚词教学,国际,学校

某国际学校的小学生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行中英双语教学, 语文课是小学主要科目之一, 使用的课本是国内统一的语文教材。面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 其中汉语虚词的教学问题尤其突出。国际学校小学语文学习中, 作为首次接触汉语系统学习的儿童, 尤其是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常常将一些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淆, 不能正确搭配虚词, 在句中虚词的位置不准确、滥用虚词等等, 从而影响句意的表达和汉语的运用。汉语虚词的意义比较虚空、抽象, 难以把握, 而且用法常常涉及语义、语用、句法等多种因素 (李小荣, 1997) , 是重要的语法和表达工具, 是学好汉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小学生语文虚词学习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 结合汉语虚词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 尝试提出国际学校小学语文虚词教学的建议。

现代汉语虚词是指汉语中的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虚词帮助实词构成句子, 能帮助句子表达意义, 能表示动作的时间和说话的语气。虚词数量少, 且无实在的词汇意义, 但使用频率高, 用法灵活 (宋娇, 2010) 。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汉语中尤其重要。汉语就其语法来说, 是属于分析型的, 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吕叔湘, 1979) 。汉语没有印欧语系的时态, 人称等的曲折变化, 也没有日语和韩语中粘附形式。因此, 汉语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 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 使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格外丰富、细密的虚词系统 (陆俭明, 1980) 。虚词在语言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 虚词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或语义关系。例如, “木头和桌子都搬走了”中的“和”表示一种联合关系, 将“和”替换成“的”———“木头的桌子都搬走了”中的虚词“的”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简单的虚词变换就造成不同的语义。虚词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 例如, “我看见他拿了 / 着 / 过两本书”中的虚词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完成、持续、经历。虚词还可以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例如:“玩→玩的”中, “的”的添加转变了词性, 由陈述功能转变到指代功能。最后, 虚词用来表达某种语气, 例如:“他赢了”、“他赢啦”、“他赢吗”中虚词的变换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意义。

一、国际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正因为虚词在汉语中重要的地位和强大的作用, 以及灵活的变化, 学好虚词成为汉语学习的关键, 同时也是汉语学习的主要难点。在对小学期末试卷简单分析中发现, 国外学生试卷中语法错误的发生率明显大于中国学生, 而语法错误中虚词的使用问题占了很大的比例, 结合日常教学中学生运用虚词遇到的困难, 可以将国际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混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尤其是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国外学生会说:“有的同学对汉语或韩语都很精通。”句中的虚词“或”用错了, “或”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而且“或”与“都”不能搭配, 它应改为“和”。

2.错误搭配虚词。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 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使用规则, 有的搭配已形成固定格式, 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 影响语意表达。例如, 有的学生会这样表达:“今天虽然天气很冷, 而且同学们还是坚持打扫卫生”, 并列与转折的连词搞混, 并且不符合“虽然……但是……”的汉语表达习惯。

3.句中虚词的位置不当。使用虚词, 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 如果位置恰当, 句意就准确鲜明, 否则, 不仅会使句意不明, 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这类考查点, 常常出现在病句辨识或修改有语病的语段中, 例如, 曾经有学生说:“12月17日, 小学部举行了圣诞汇演。第二天, 初中部的哥哥关于这台演出问了详细的问题。”这句虚词使用的错误就是虚词“关于”使用位置不当。

4.重复使用虚词。滥用虚词, 会造成句子重复啰唆, 同样会造成句子语意不明, 甚至造成逻辑上的错误。例如, 有的同学说:“幸亏我的试卷被风还没刮跑。”这句话中的虚词“被”是滥用了。

二、解决国际学校小学语文教育难题的建议

从学生们运用虚词的错误中看出,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虚词的意义不清楚, 尤其是不同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出现偏差;同时对虚词的语法规则和固定搭配不清楚或者不会使用, 造成了汉语中虚词学习和使用的困难。针对小学生, 尤其是外国学生的汉语虚词教学, 一些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学者陆俭明认为:在日常虚词教学需要将个案教学和虚词系统教学结合起来。昌庆志提出的对外汉语三步教学法, 将虚词教学总结为“虚词理解、比较、归纳学习” (昌庆志, 2000) , 并且多数学者如陆俭明、李小荣等都强调了虚词学习的实践运用。笔者结合国际学校双语教育和中外学生混校的教学特点, 借鉴专家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提出解决国际学校小学语文教育难题的建议。

1.将小学语文虚词分级、分类, 进行虚词系统教学。虚词跟实词比起来, 数量要少得多, 常用实词大约一万个左右, 而常用虚词只有二三百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虚词包括了大部分常用虚词, 但是如果对这些汉语虚词一一讲解, 非但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 施行了效果也不理想, 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虚词认识的混乱, 产生逆反情绪。所以, 首先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虚词进行分级, 笔者的经验是参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将小学语文虚词分为A、B、C三级, 对应《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乙、丙三级, 并且根据教学经验适当微调。A类为重点讲授, B类为一般讲授, C类为联合讲授, 抓住虚词学习重点, 提高学习效率。小学三年级以后, 每学期会安排两至三节专题课系统讲解A类虚词的大部分用法。其次, 根据词性分类, 对不同词性的重点易错问题进行讲解, 虚词一般分为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 学生虚词使用中容易出错的是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这四种。学生在虚词的日常运用中常出现副词滥用、近义词混淆等情况, 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常见的问题是忘记了后带语、忘记语义与结构的搭配, 连词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连词的搭配和连接不当, 助词的使用问题是会出现搭配不当 (宋娇, 2010) 。归纳不同词性虚词使用时的易错点, 教学中遇到相应词性的虚词时进行系统的防范错误的教学和联系, 这样通过虚词难易分级和词性易错分类这样纵横管理形成的网络, 对小学语文虚词系统的教学, 既分清了主次、抓住了重点, 又不遗漏必要的虚词学习。

2.结合语义、句意、篇章学习, 加强虚词理解和积累。汉语虚词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不同的句类, 甚至不同的语篇环境中都会出现意义的变化, 表示不同的语义。比如, 有学生说:“小明迟到了, 不过总会来的吧。”这句话中的在“总”就出现了变化, 表示用推断;而有一些虚词只能用在固定的句类中, 如“很”作为程度副词只能用在陈述句和感叹句中;语篇中的虚词变化就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一定的文化背景来学习和理解, 尤其是有汉语单词的外语如日语、韩语中, 容易出现习得负偏移, 影响汉语虚词的学习 (金莲花, 2013) 。所以, 在对国际学校小学生进行虚词教学的时候, 要时刻注意在不同语义、不同句类中会出现变化的虚词,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介绍,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的使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虚词学习, 良性互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一项内容感兴趣了, 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尽管汉语虚词复杂、使用灵活, 并且对汉语学习很重要也很难, 如果培养起学生对虚词学习的兴趣就会学起来很容易。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分析学生平时感兴趣的内容, 借助流行的动漫、游戏主题, 运用绘本、歌曲、短剧、roleplaying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参与到虚词的学习和相互交流中, 并且不断的回顾改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2]牛书田.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处理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8

[3]刘斓升.中学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陆俭明.关于汉语虚词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 (04) :69-83

11.学会阅读——《夹竹桃》案例分析 篇十一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学界泰斗, 其作品质朴而不失典雅, 率真而不乏睿智。而这篇《夹竹桃》可以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季羡林也因为这篇《夹竹桃》, 被宗璞先生称为“夹竹桃知己”。反复阅读此文, 通篇给人以美之感受, 叶美、花美、其韧性更美。如何经历夹竹桃的“千般风情”, 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并走近作者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验审美的乐趣呢?下面是我所听的一节教学课文3、4自然段关于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教学实录片段。

一、品味语言, 阅读层次

师: (出示词语, 指名读) 同学们, 读这些词的时候,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这样的景象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些词语非常优美, 我仿佛看到了各种各样争先开放的鲜花。

生: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花开的热烈奔放, 非常热闹!

师:词语的背后有画面, 有感情。大家发现没有, 这些词语都出现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 读一读, 说一说这一段写了几个季节, 写了哪些植物?

生:3个季节, 14种花。

师:非常准确。课文的题目是《夹竹桃》, 作者要写的是夹竹桃, 这里却用很多语句写了其他的花草, 这是为什么呢?

生:作者用了反衬的写法来写夹竹桃。

生:作者是想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写夹竹桃。

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 其目的是要衬托出夹竹桃的什么品质?

生:坚持不懈。

生:顽强的生命力。

师:对, 归纳起来, 可以用两个字——韧性。

(阅读在于方法, 不是为了读文章而读, 要学会去欣赏, 去品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比较, 是季羡林先生写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显著方法, 这一点必须让学生鲜明地感知。在阅读中掌握一些方法, 对文章的把握才会更加深刻。比较, 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到底比较出了什么, 此处的处理, 只是一个引子, 是一个铺垫, 后面仍有多处提及。)

师: (板书:韧性) 提到“韧性”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生: (一口气) 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师:好样的!那么,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3、4自然段, 看看在比较中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的韧性的?可以圈圈、画画、写写。

(交流汇报)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从这里我感受到夹竹桃不像其他的花那样, 昙花一现。它连续开了三个季节。

生:我感受到夹竹桃是每一个季节都在开放。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里有一个词, 叫—无不 (板书:无不) 。

师:春天开吗?夏天开吗?秋天在开吗?夹竹桃一直在开, 这就叫——

生:无不奉陪。

师: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这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强调

师:谁能把夹竹桃一直都在开放的感觉读出来。

(阅读在于读, 只有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 才能读出文章的精髓。那怎么样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 就是教师所思所考之问题, 先从一个字“无”到“不”, 最后知道“无不”) 即“有”, 刹那间, 一切明了。原来写了这么多, 就是为了说它的“有”, 再加上强调的语气, 自然就可以将这句话中夹竹桃的品质表露无遗。)

师:一年三季, 无不奉陪, 要做到这一点, 容易吗?所以季羡林先生说——

生: (齐) 这一点韧性, 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师:你们还圈画了哪些词句?

生:“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败了再开, 默默无闻, 很有韧劲!

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读。

师:仔细地听她读, 她强调了哪一个字?

生:又。

师:最细微处最见精神。一个“又”字, 可能平时谁都不会在意, 然而这里的两个“又”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所以季羡林先生说——

生: (齐) 这一点韧性, 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阅读在于品, 最智慧的品就是品。那字里行间, 藏着的都是作者细微变化的情思妙感。本文的一大特色正在于此, 瞧, 紧紧一个“又”字竟有那么多的意蕴, 花开花落, 全藏在这一字之中。)

生:“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夹竹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 它依然是悄悄地开着, 特别是“无日不迎风吐艳”让人敬佩。

师: (板书:无……不) 春、夏、秋, 它从不会因为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没有一天不是迎风吐艳的。一年三季一样吗?读的时候, 语气和语调有变化吗?读一读。

师:“无……不……”与“没有一天不……”“无不”与“没有一个不……”两句话相比较, 哪一种语句更简洁?

生:“无不”和“无……不”。

师:哪一个语气更坚定?

生:“无不”和“无……不”。

师:从时间上面,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 还是气候的变化, 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 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 它的花期之长, 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因此, 季羡林先生感慨地说——

生: (齐) 这一点韧性, 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阅读更在于情感的共鸣, 紧扣课文关键的词句, 引导学生品析, 在对话交流中学生对于夹竹桃的认知不断深入, 他们的情感被触动, 逐渐地在与季羡林先生段末的感叹产生共鸣:“这一点韧性, 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品中生情, 情动促品, 同构共生。)

师:同学们“花团锦簇、满院生辉……”这些词语是来写那美丽娇艳的春夏秋三季的花儿的, 季羡林是怎么样写夹竹桃的呢?

师:读一读, 比一比, 上面的词语那么的美丽, 热闹, 描写夹竹桃的这段话却那么的朴实无华,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里的语句又形成了对比。

师:惊人的发现。季羡林老先生对比的不仅是花期的长短, 还有韧性的特点, 我们发现, 作者写夹竹桃的语言同样是那样的朴实, 就像夹竹桃一样普通, 语言形式也形成了对比呀!同学们, 在和煦的春风里, 人们赞美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 人们赞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 夹竹桃也开花了, 但是它张扬了吗?它仍在那里——

生: (齐) 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师:在盛夏的骄阳下, 暴雨里, 凤仙花、石竹花五彩缤纷, 令人赞叹的时候, 夹竹桃自卑了吗?它仍在那里——

生: (齐) 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师:在深秋的清冷里, 许多花都收敛了笑容的时候, 人们往往只是记住了菊花能傲视风霜, 没有人会赞美夹竹桃, 它抱怨了吗?它仍在那里——

生: (齐) 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师:难怪季羡林在这一段的最后不无感慨地说——

生: (齐) 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阅读在于美之体会, 阅读渐进, 感悟渐浓, 体会之美。一读一比, 层层深入, 在朗读的过程之中, 夹竹桃的美深入人心, 即从比较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更从比较中体会文章语言之朴素、内涵之丰富。品味语言, 触动情感的真谛在学生的深入阅读中, 在师生的激情对话中得以呈现。)

二、晓之以理, 刻骨之美

钱正权先生说:“语文课要有两种趣味——情趣与理趣, 有了两种趣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散文集自序》说:“我扪心自问, 我的感情是真实的, 我的态度是严肃的, 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 我决不下笔去写。”季羡林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是被夹竹桃的韧性深深感动了。

(阅读在于透过文章读作者, “托物言志”是许多文章惯用的手法。真正有效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因为教学不是告诉, 而是一种激活和唤醒。季羡林的生平资料是在广泛搜集阅读资料后整合撰写的, 教学中不需要过多地言说,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 边读就会有所感悟, 悟出真正的美之所在。)

综上所述,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的一个必备能力要素, 是不可忽视的。阅读需要方法, 阅读需要品读, 阅读需要美的感悟, 阅读更需要透过文章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 产生情感的共鸣, 只有这样, 阅读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年级语文阅读在各种场合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 现在许多学生只停留在阅读的基本层次, 甚至不会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夹竹桃》一课恰好体现了阅读的各个层次:法、读、品、感、悟, 希望能以此促进各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真正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夹竹桃》,阅读教学,阅读层次,阅读价值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自传.武汉出版社, 2011:201-205.

[2]钱正权.小学语文字词句读写手册 (六年级)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32-33.

上一篇:《满江红·敲碎离愁》宋词赏析下一篇:pdca教育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