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策略分析

2024-07-14

社群营销策略分析(共7篇)

1.社群营销策略分析 篇一

组织名称: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时间:2018年11月6日

社群营销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概述

社群营销是在网络社区营销及社会化媒体营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户连接及交流更为紧密的网络营销方式。网络社群营销的方式,主要通过连接、沟通等方式实现用户价值,营销方式人性化,不仅受用户欢迎,还可能成为继续传播者。1.产生背景

网络社群的概念是由于WEB2.0的发展以及社交网络的应用才逐步流行起来的。从SNS发展的时间上推测,网络社群的概念大约出现在2006年前后,社群经济、分享经济等概念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逐渐被认识的,可见社群是以社交化为基础。2.开展条件

建立和运营网络社群的条件包括:人力和资金、内容和服务、时间和耐心、产品及营销模式等。其运营模式和流程,与一般的SNS营

销并无原则性差别,但对沟通和服务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通过社交网络实现“内容营销”。3.网络社群营销

是基于圈子、人脉、六度空间概念而产生的营销模式。通过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将一个兴趣圈打造成为消费家园,如猫扑专门为七喜建立了一个品牌Club,将喜爱七喜品牌且具有相同爱好的网友聚集在七喜Club里,而且使FIDO这个七喜独有的虚拟形象在网友里得到了最大化的延伸。网络社群营销是一个口碑传播的过程。通过一些元素引起口碑,汇聚人群,口碑再扩散,......,周而复始。4.个人或群体

透过群聚网友的网络服务,来与目标顾客群创造长期沟通管道的社会化过程。简单地说,社群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需要透过一个能够群聚网友的网络服务来经营。这个网络服务早期可能是BBS、论坛、一直到近期的博客、噗浪或者Facebook。由于这些网络服务具有互动性,因此,能够让网友在一个平台上,彼此沟通与交流。

不过,这些网络服务也有演进的过程,从早期类似大礼堂式群聚的方式(如BBS、论坛),渐渐地趋近于个人化专属空间(如微信、博客、噗浪以及Facebook)。也由于越趋的个人化,网友彼此的系

结型态也由然改变,从早期大家都是某个站的会员开始,一直到现在彼此可以拥有各自的交友空间,你可以是对方的朋友、甚至粉丝。

而个人或群体(当然包括企业)可以运用这样子的网络服务,来与目标顾客群来往、沟通与认识彼此。在此所指的目标顾客群,是需要依您的营销目标而有所不同的。

许多企业主所产生的头一个疑问是:社群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成效该如何评估?或者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该如何订定?我的建议是:可以从社群的组成结构与规模来衡量。

简单地说,就是有触及到营销目标所需的目标顾客群。当然,社群的规模也是一个问题。假若社群人数过少,诚然地说,要发挥多少效果都是骗人的。是故,以一个国内中型企业来说,朋友数或粉丝数在5,000至8,000人是必要的。至于中大型企业,我建议需冲高至15,000人以上。

在拥有这些目标顾客群之后,就能开始创造长期的沟通管道。当然,沟通绝对不是信息技术层次的问题,而是社会层次的问题。在真实世界中想的出来的状况,几乎在虚拟世界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是,从真实世界的言语的沟通,变成了虚拟世界的文字沟通。

在这个长期沟通的过程中,可依循“正面、分享与利他”三大社群经营要项来运作。简单地说,不批评他人、多传递正面讯息、分享有用的信息、并且以对他人好的心为出发点。如佛家所言:万物唯心

造。每一个社群如同一个小世界,您给予什么样的能量,就会幻化出什么样的情境。当然,就总体来看,正面、良善与为他人着想的氛围是大部份的人所能接受的价值观。

最后,您一定会发现,这个定义中从未提到『销售』这件事。如同最早所言,营销的概念已在改变,在社群营销的概念中,重点在于联系与沟通。如同真实世界的人脉经营一般,透过在线的联系与沟通,能够为个人或企业累积更多顾客资本,进而为个人或企业产生未来的潜在绩效。

二、项目内容

1、立项依据

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目前在很多行业里边找不到增量市场的新模式。老方法效用低,新的方法比较难以落地,迷茫期待中。那么社群为什么适合大多数企业呢?社群营销:前期是工具,中期是方法,后期是体系;老企业做深化,前期是增量,中期是平衡,后期是方向。社群的定义就是产品或者服务,通过社会力量的推动群体的成功。

社群营销中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多数对社群的理解错了,认为社群就是微信群。目前做得好的,基本上已经理解社群的概念。

第二、他们懂得了互联网先机,但是目前的问题就是不懂行业属性。现在有很多做的比较好的,特别是酒行业的社群,又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在第一个阶段取得成功,而第二个阶段就没有再次成功呢?就是他们懂社群,懂消费者,但是不太懂行业,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属性的。

第三、没有构建社群营销的体系,比如从思想,从方法,从工具上没有形成一套体系。

第四、对社群营销体系的构建的路径来讲,就是叫道、法、术、器、具。特别是最近参加的几次活动,企业不仅仅在卖产品,也不仅仅在卖品牌,而是在出售他的价值观,这也是社群之道。这是一个社群立足之源,你的根本是生存的之道,社群之道。但是如果我们这样的组织,对消费者也好,对身边的人如果没有好处的话,那这样的社群是走不远的。法,就是说你掌握了一个社群组织对别人有好处,但是你如果没有定位,没有原则的话,那社群发展之路也比较难,社群也有自己的原则,把这个社群之法看成社群的发展之路。有了价值又有了原则,根本就在于方法论,这是社群的之根,社群的根基。如果没有一套方法论,社群也很难做好。第四气势为武器,就是社群营销之力。如果我们有方法论,借助武器,比如开发粉丝的武器,整合粉丝的武器等等,这是社群营销的之立,可以出现很大的威力。最后一个具,就是工具的意思。工具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身边现在有很多工具,比如微信支付工具、荔枝微课、三节课、千聊、微友助手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社群的发展速度都会有帮

助。

5.项目意义

就项目对产业的进步、或其商业、公益价值等进行阐述。互联网学习型社群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五点:

1、群成员之间信息不畅,沟通成本高

这几乎是所有社群存在的问题。导致沟通效率低,所以导致你无法立马找到你要找的人。

2、社群运营缺乏体系化

有的社群活跃度很高,那是因为群主本身有点威望,而且愿意花很多的精力去打理,建立一个社群如果想形成一定规模,就必须体系化,有一套自运行、可复制的机制。

3、缺乏激励机制

一个优质的社群离不开三个要素:好的激励制度、内容创造者、优质群管理者。目前基本上所有社群的内容创造者都是社群组织者,群成员输出的优质内容零零星星,所以根本转不起来。以为能给别人创造的价值很多时候都是别人不屑的。所以得针对内容创造者、群管理者、活动发起者、其他群成员画清楚一个价值闭环,给做出贡献的人足够诱惑的激励,让大家有互动、做出贡献的积极性。

4、缺乏一个高效的沟通方式

微信群聊天一个很大的毛病在于很难深度交流。因为没法一下子把问题的场景、细节、诉求全部描述出来,所以对方理解的就很成问题。如果对方再没有追问细节的习惯,很容易就现有的内容断章取义。如果追问细节,那么沟通起来就会没完没了。

由于这种低效的沟通方式,以及缺乏很好的组织性,所以一些有货的人就不会在群里面活跃。牛人思维就是追求效率,由于群沟通很低,所以自然就不愿意在社群里面浪费时间。如果群里面有他们需要的内容,并且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我想他们还是很愿意在群内分享。

5、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注定无法调动大家积极性

很多社群天天喊着社群是去中心化的,实际上还是服务于个人的利益。以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但是实际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活跃度。

社群商业价值及公益价值

1.可以在社群里面看到精彩分享,解决工作问题,开拓思维,真正的熟悉社群里面的每个人,彼此产生连接。

2.超高的沟通效率,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很低(工作繁忙人的最爱)。

3.有足够诱惑的激励制度让所有人可以参与创造价值,激活每个人对金融、财经相关人群。

4.制度可以自运行,可复制。

5.真正的实现去中心化,社群绝对不以个人利益服务。对于企业家而言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社群对于企业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2.社群到底该如何去做。

社群对于企业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企业发展的现状:获客成本居高不下

营销推广一直以来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今企业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用户的忠诚度也越来越低,因为同质化的产品扎堆出现用户可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多了。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他们没有品牌优势,花了大代价打广告好不容易刚弄出点声音,立马就被海量信息淹没掉。

社群本质就是一个低成本高信任的营销工具

包括电商、百度搜索、广告等传统渠道的流量红利已经一去不复返。而社群是企业与用户沟通连接的最短路径,也是最廉价路径。央

视可以出现e租宝、成龙可以代言霸王防脱、淘宝可以刷单、百度到处都是莆田系,用户越来越倾向于圈子推荐而非明星代言。

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流通成本,而社群极大的降低了信任成本。社群本质上就是打造了一个低成本高信任的营销推广工具。

企业营销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社群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用户的服务品质,可以说是一件真正双赢的事情。

社群让企业构建竞争壁垒,让价值战、抄袭不再是威胁 企业还可以通过打造社群构建很强的竞争壁垒。以往竞争的主要维度就是产品维度和价格维度,而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低。

通过构建社群打造圈层,企业让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企业之间保持着极强的粘性。让用户的社交关系进行沉淀并且与商品属性进行了捆绑融合,最后他们的社交关系迁移成本也将变得极高。

不像打车、团购、直播这类平台性的公司通过资本打补贴战直接耗死竞争对手最后一家独大。社群真正可以让中小企业安稳吃饭,安稳做事,不是简简单单用资本、用跟风抄袭手段就可以把他们给吞并。

社群对于企业的意义总结起来如下: 知道自己的用户在哪儿,并且可以随时互动

用最小的代价进行品牌推广传播 用最低的成本服务好用户

最快速的搜集用户的反馈、便于用户的维护以及产品的迭代升级 挖掘出更大的衍生价值

价格战以及产品同质化将不再是最大的威胁

社群可以零成本打造一个分享型的氛围,提高整体凝聚力、战斗力

6.项目内容及目标

描述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所预期达成的目标。

7.项目可行性分析

分析项目的市场状况、建设背景、经营现状、前景预测等。

8.项目方案

介绍一下完成项目所将采取的方法或方案。

二、项目团队

介绍项目团队的人员构成、业务背景以及职能分工。

三、项目进度规划

将项目拆解为若干里程碑事件,并制定相应的时间节点。

四、项目预算

介绍项目的资金预算及资金安排。

2.社群营销策略分析 篇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在各类媒体上投放广告,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从PC端走向移动端,消费者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处于被动的位置,消费者可选择的途径越来越多。消费者购买某件商品后,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端将自己的感受发表在网上,而这些评论和分享对后续消费者购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营销的难度越来越大。

小米、逻辑思维等社群的巨大成功,使得社群模式快速崛起,成为一种可行的新商业模式。企业对社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掀起了一股社群营销的学习热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能否运用社群营销来满足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社群营销内涵

社群这个概念早已有之。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它类似于社区,就是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传统的人际关系结构。

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几乎成了人身体的一部分,人始终是在线的,正是因为这个特性,颠覆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结构,产生了新的社群。这种超越地理位置的联系与连接,使得社群成为一种拥有强关系、相同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认同感的人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

社群一般具有几个特点:一是群内成员相互平等。群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都应该受到尊重与认可。二是全体成员要有共同的兴趣。企业创建社群,成员要对企业品牌或产品有兴趣。比如:小米社群成员对小米产品的兴趣,秋叶ppt社群成员对ppt学习的兴趣。三是社群的成员要愿意分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分享。只有具有分享精神的人,才能把社群不断地壮大,吸引更多有共同兴趣的人。

社群营销就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然后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群内的成员。社群营销的载体不仅仅局限于微信,各种平台,包括各类论坛,微博,QQ群,甚至线下的社区,都可以做社群营销。

消费者因为好的产品或内容加入社群,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通过参加社群组织的活动沉淀下来,成为企业忠实的粉丝,成为企业的朋友。企业通过社群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通过与群内成员的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所以,社群营销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销售,而是通过社群,企业与客户充分互动,充分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形成良好的口碑并进行传播,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泰州市中小企业社群营销现状及问题

泰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这里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8%。但相比苏南的其他城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偏传统,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大。

众多社群的成功,让很多企业看到了希望。泰州中小企业的社群营销也在迅速发展,但其在人才、资金、技术、经营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局限,使得中小企业在社群营销中仍面临很多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给客户、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仍然沿袭传统的套路在做营销,做得很累,且收效甚微。

也有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了解到社群营销的好处,下定决心积极推进,但限于对社群营销认识不足,一些做法确实值得商榷。比如一家企业想基于微信搞一个社群,那么他就通过各种途径拉人进来,然后让进来的人讨论问题、聊天、分享。他认为这样就可以轻轻松松将产品卖出去了。其实任何社群必须要有一个使命和目标,然后才能聚集志趣相投的人进来。

还有的企业觉得群越大越好,开始建社群的时候,想着迅速把规模搞大、知名度搞大,恨不得马上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其实社群要追求小而美,不要奢望自己的社群为天下人所知,那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持续成长的社群才是好的。

还有的企业盲目追求社群活跃度,认为社群越活跃越好。其实就算是精品社群,也不是越活跃越好,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给成员提供核心价值,一味的活跃只能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四、泰州市中小企业社群营销的策略

1.社群定位

企业建立社群,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你打算吸引什么样的成员加入?要思考你的定位能否吸引到这样的人。

很多企业建立一个群,刚开始想法很多,但是如果一个群想法太多,其实运营就会变味。所以,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社群成员来说,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这种回报符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因为人总是要考虑利益得失,自己投入了时间、精力,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比如泰州有很多生产小提琴的企业,那么企业很自然地想到要建立一个关于小提琴的社群。问题是,关于小提琴的社群那么多,凭什么人家非要加入你呢?是你这里销售的小提琴性价比高,还是你能提供小提琴培训相关的课程?所以,一定要把用户的心理动机作为吸引入群的核心去做才会更有意义。

企业社群要想成功,在定位上就要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相关,要围绕自己的产品做文章。

2.吸引成员

新建的社群要想吸引成员加入,一个方法是邀请企业现有的客户加入,此外就要靠推广来吸引成员加入了。

很多企业在推广的时候仅仅围绕微信来做,其实这样是很局限的,要从线上线下综合进行推广。线上的推广渠道有论坛、贴吧、微博、QQ、QQ群、微信、微信群、陌陌等等。线下推广的渠道包括手机号码、门店、异业联盟、社区、户外广告,还包括一些地方性的微社区平台等等。

3.社群规则

社群里的成员都是平等的,现在的社群往往都“去中心化”,所以社群一定得满足成员被尊重,被关注的需求。

既然是群体,那必须具备相应的规则才能长久生存,不然只会像一盘散沙一样无法组织。社群的稳定发展与其规则机制密不可分,社群的形态需要一致,不应因其他新成员的加入而破坏之前的规则。社群内部成员的行为规范应统一。

此外,群内运作机制在日常事务管理中也十分重要。如何让社群成员保持活跃,一定的激励机制、角色分工都让群成员在处理事务中各司其职,保证社群的规范化运作,在良好的规则及运作机制下,管理员的管理也更加省力,社群成员也会更加信服。

4.社群的规模

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社群的规模需要进行控制,若不加控制的话,不断有新的成员进来,则始终需要讨论一些初级问题,这种情况会导致老成员的不满。

当老成员没法参与进而选择离开时,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经验表明,如果大量新成员加入而没有有效引导的话,社群将沦陷为一个聊天灌水群。

一般情况下,若是社群规模在五十人以下,群内即使是没有活动刺激,成员通过兴趣话题连接也能自发互动;若社群规模超过五十人,则需要强有力的规则引导及活动刺激,否则群的凝聚力将会大大消退。

5.线下活动

新建的社群里面,虽然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但好多人相互之间都不熟悉,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精心组织一场对社群成员有意义的线下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通过线下活动,大家能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进而相互建立朋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宣传效应是传统广告没法比的。所以,经营社群,不仅仅要做好线上平台的工作,同时还要定期举办线下的活动,企业和自己的客户成为了朋友,那离客户成交就不远了。

五、结语

泰州市中小企业限于自身的原因,在开展社群营销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企业社群营销的效果,进而影响了企业进行社群营销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那么社群营销一定能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三玲.社群经济视角下自媒体的营销策略.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中.

[2]刘塞.企业社群运营的提升办法初探.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8月.

3.社群营销策略分析 篇三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这个自古流传的成语,很大程度的印证了社群营销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无论对于谁来说,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理念的变迁随之而来,有过去的产品功能性进化到用户渴望参与到产品中来。也就是有参与度才能提高用户兴趣。

一 什么是社群?

社群营销就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商业形态。社群营销的载体不局限于微信,各种平台,甚至线下的平台和社区都可以做社群营销。

做社群营销的关键是有一个意见领袖,也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权威,这样比较树立信任感和传递价值。通过社群营销可以提供实体的产品满足社群个体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某种服务。各种自媒体最普遍的是提供服务。比如招收会员,得到某种服务,或者进某个群得到某种专家提供的咨询服务等。

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是可能的。社群也是有着共同关注点的一群人在一起找到了解决痛点的方案。这中间的差别是,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二 如何做社群营销

先看一张社群的生命周期图: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社群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那么怎么维护和增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就需要有下列方法,但是社群走向衰亡期这是必然的,因为:

第一:两年内群的运营给社群群友带来的新鲜红利也会消失殆尽。

第二:是因为一个群在两年的生命周期内一般而言已经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即便是死忠品牌粉,你的产品又不断升级换代,那么在两年内,从商业上讲,该挖掘的商业价值也挖掘得差不多了,继续维护成本会超过回报。

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所以社群运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群有限的生命中期里让他发挥应有的价值

1.社群的中心内容

开始要有稳定的内容输出。内容是要能解决需求的内容,而不是空中楼阁一样的文章。

放轻松,在碎片化的经营的现在,用户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那么在内容上就能使紧张的,而是要轻松而愉悦的。社群并非一朝一夕,社群讲究的是一个团体的共赢,社群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而不会盲目的跟从。

2.建立社群的目的

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比如:交友,学习,生活,商业等。也就是社群定位。

3.社群的模式

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自媒体。目前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一个社群规模太小,大家不愿意加入,如果一个社群规模太大,大家又因为缺乏存在感觉得无趣。因此社群一定得满足成员被尊重,被关注的需求。

4.互动运营

拥有社群成员后得打造一个引导社群用户进行自运营、自传播、自组织。否则,新鲜感一过,新建立的社群便会销声匿迹。(也就是提升用户粘度)互动营销也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最低标准,让消费者满意。至少,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要能克服消费者参与的尴尬。

尴尬感有时候不可避免,因为

(1)本来就会是个让人尴尬的产品(比如成人用品);

(2)产品价值感实在不高;

(3)迫于外界压力必须做个尴尬活动。营销的最低原则就是,不要加深这种尴尬,当然最好是能扭转这种尴尬。

另外,互动营销的机制能简单就简单。我一直特别佩服那些“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复杂事情更复杂化”的同仁们,这简直就是谋杀与自杀行为——在谋杀完消费者和乙方丙方的同时,还不忘记谋杀自己的精力,值得么?

生意增长不是仅靠一两个营销活动,而是方方面面诸多因素,得系统性考虑。有些工作属于重要且紧急的,有些工作属于紧急但不重要的,有些工作是重要但不紧急的,需要区别对待。

中间标准,让品牌方也满意。至少,要能给品牌带来中间收益(比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最好能带来终极收益(帮助生意增长)。

现实情况是,一个营销活动往往很难达成多重目的,这是需要多种营销活动互相配合才能实现的。我见过有甲方拼命Push乙方去做一个既能增加知名度、又能提升美誉度,还能促进购买和分享的营销活动,这非常不合理,也不尊重常识。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You Can You Up!

所以,品牌方首先要自己想清楚,每个营销活动达成的目的是什么?目标要分层次,分主次,且要和每个人都明白的沟通清楚,以防止活动进行过程中、或者结尾时,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乱嚷嚷:“这个活动虽然挺有影响力,但没促进销量啊?”这时,就可以明白的回复他/她,咱本来就没指望这活动赚钱。

最高标准,让所有操作这个营销活动的人满意(创意公司、执行公司、各级分销商、客户等)。

也就说,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价值、或者至少不太折腾别人。“折腾”本身是个很主观的词,有时活儿虽然重,但人不觉得折腾;有时活儿很轻,但大家就是觉得备受折磨,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力水平、以及各方人马的配合程度。

这个标准非常难到达,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能靠人品积累。只有当你已经做成功几个案子后,才可能获得多方信任。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无论你在之前的公司多牛掰,在新公司都不可能四方都摆平。这时候,只能隐忍、沟通沟通再沟通,尽量争取最高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然后拼了老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此才能积累信任。

5.社群的情感营销

打造情感的认同。情:微信朋友圈举例,腾讯对朋友圈的定义是“连接一切”,意思就是促进朋友与朋友的情感连接。一个成功的社群核心最终必定是情感,类似信仰。你可以看看大家都在朋友圈做什么?晒工作、晒生活、晒个性、晒兴趣爱好,让远在他乡的朋友也能了解自己的动态,拉近彼此的关系。所以推广人首先要摆正一个观念,要把社群真正看成朋友圈。凡在圈中,皆是朋友,要沟通、交流、关心、点赞、评论、解答,建立你和朋友的情感连接。

小结:不能只想着做产品,而要切身处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服务才是最终成功的必经之路,很多推广人把社群(朋友圈)看成单纯的营销平台,天天在朋友圈发布广告,推销自家的产品,也有天天刷群推广,但是他们只是考虑到产品的推广,却忽视了产品的品质、用户的体验,这是大错特错的。只有保证你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让人可信任,基于此建立的社群才会是一个有情感、有温度、持久的、不断壮大朋友圈关系,你的推广才能得到发展和扩展。千万别说你的产品面向所有人,没有准确用户定位的产品要么本身太平庸没有卖点,要么就是市场竞争大利润所剩无几的大众产品。

所以每个推广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产品做一个细致的用户分析,确定自己应该跟谁玩。这个分析跟线下开店的市场调研类似,就是要了解目标客户的地域分布、消费习惯、工作收入、年龄范围、兴趣爱好及生活场景等等。

三 做一个性感动人的社群:“小而美“

虽然社群的最终目的是产品或者品牌的树立,但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一个社群意味着在闲暇时间解决了自身需求的同时又接受了好的产品,那么解决自身需求就成了在接受产品之前,而一个社群真正想要做起来就需要大家在此能解决共同的问题。小圈子亚文化传播,部落化生存,这是有原始情结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500人的群活跃度会越来越低,而20人的小的社群活跃度会明显高于大的社群。反映到自媒体上,追求大而全的粉丝群体对于一个细分领域的社群,完全没有意。并不是人来了就可以开始了,也不是越大越好。当今是个大众媒体的时代,将社群营销做成社群媒体会是大势所趋内容主要是偏娱乐属性,因为需要覆盖最多的人群,而人群最大的共性就是娱乐属性。而在社群媒体时代,因为覆盖的人群是自己的目标人群,那么内容的核心是教育属性,要形成知识的落差、势能,才能够吸引目标人群。运营的目的是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要求用户参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秩序,大家就只是灌水、闲聊,甚至攻击、谩骂、炸群等等,这样的社群,可以说一文不值。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经销甚至商业变现,比如品牌如何传播,产品如何推广等等,才有价值。但最重要的是要将群成员做为传播的种子。建立社群与运营社群相当于“道”,而其中运营的过程与运营中与用户的博弈相当于“术”。在道与术中寻求长远的发展,建立有效的用户机制,秩序。

笔者接触网路营销仅仅数月余,观互联网发展从线下走向线上,从PC端走向移动端,又从移动端走向大数据,时代的迭代往往伴随着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当我们并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时代的时候下个时代有悄然接近,尴尬与悲剧的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又盲目的跟从进入,导致无论是新媒体营销还是移动营销到社群营销都有一大批人成为了互联时代的小白鼠,虽接触不长但也坐下来静静反思,现下网红也好,直播也好,做的无非是自己垂直细分下的圈子,那么最终都会走向社群模式,将有共同需求的人组进自己得小圈子,目标用户精准而人数不在多的社群会逐渐取代盲从建立,只做广告的大群小而美,道与术,在运营博弈中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趣,为用户解决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自身的认同感与商业价值,社群营销,社群媒体自有他的魅力所在,未来当属于社群。

4.社群营销策略分析 篇四

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践社群在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创造和促进组织成员学习方而具有卓越的表现和作用,被认为是“支持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实践社群最早是指“成员间的那种非正式的工作联系性群体”。莱芙和温格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正式提出实践社群的概念。实践社群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关注相同话题、解决同样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他们非正式地组合起来,不断地交流思想与分享信息,相互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谈论各自的经验、诀窍及需求,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实践等方面。实践社群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核心内容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度,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被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一、识别潜在的研究生实践社群

实践社群是社群成员完全基于自愿并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在涉及的知识领域、成员的兴趣或关切的主题相一致的情境下形成的,它是自发形成的特定人群的集合体。培育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出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实践社群,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扶持,使其尽快自觉地摆脱各种不利发展因素,形成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有些实践社群初期只有几个人,成员只是喜欢聚在一起随意地交流与分享,成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非正式群体活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实践社群是研究生在和自己有着相同专业领域问题的人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关系网络。识别潜在的实践社群,需要深入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通道,细致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各类需求、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式、社交娱乐等方面。在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环境中,可被视作是研究生实践社群胚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术性社团。学术型社团已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重要雏形之一。高校一般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学生学术性社团。据北京大学招生网提供的数据,该校学术科创类的学生社团就达81家。清华大学也有众多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突出代表有“三角洲”工作室、天空工场、MathN,团队、合成生物协会等。第二,研究生交流、分享信息,及建立关系和声誉的各种非正式网络组织,主要有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兴趣团队等。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模协会、微软俱乐部、北斗巡星会等兴趣团队。第三,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其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研究生不断参与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便于建立起志趣相投的非正式交流的群体,逐渐形成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从构成要素上看,一个实践社群具有知识领域、社群、共同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判断上述实践社群雏形能否发展为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必须观察领域、社群和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如何组合和运作,只有“平衡地发展这三个元素才能使实践社群成为承担知识创造和激发创新的理想组织形式”。

二、聚焦战略性的学科领域主题

实践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将对某一主题感兴趣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的非正式网络。相同的兴趣及知识领域是实践社群成员交流、分享与信任的基础,也能使成员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成员深知分享什么、如何提出观点见解及怎样采取行动。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非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记忆。研究生自发地形成实践社群的初衷,绝大多数是为了解决所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与同行交流抱有极大期待。研究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当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实际上就找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点。研究生通过不断地在实践社群中的请教、交流及研究,就有可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则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创新意识。研究生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不断丰富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领域主题应集中于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学科领域,而且主题范畴要适合。一方而要避免主题出现过于宽泛空洞、可行性不强、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等情况,另一方而也要防止出现主题过于细小具体、可持续发展空间狭隘等现象。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最好能参与到研究生实践社群中,基于国际或国内领先视野及个人丰富的经验,协助研究生将主题逐渐地聚焦和不断修正。还应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学术传统、发展战略规划等,为研究生实践社群主题的聚焦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当然,研究生实践社群的发展具有自发性,领域主题也应是自发地形成的,不能进行直接的指派或粗暴的干涉。同时,鼓励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领域主题体现多元化、区域化特征。

三、引导研究生实践社群形成合理边界

研究生以问题为导向,把自己独特的学习、科研经验带入实践社群,在共同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讨论新的观点,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就会产生学习、科研的最佳实践、方法诀窍与经验教训等新知识,形成研究生实践社群知识库。实践社群成员之间一般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关心的问题、相近的知识领域及储备、相似的发展背景等特征”。实践社群成员的这种特征,有利于他们在知识交流和经验学习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而促进成员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使研究生在实践社群知识库中准确地识别哪些是他们在学习、科研中最需要的,然后再以有利于成员接收和理解的有效方式传递出去,与其他成员共享。研究生不断地参与实践社群,就会不断积累创新实践的经验,不断增强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研究生实践社群的成员一般由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他们自愿地就共同关心的领域主题进行各种非正式的交流,通过持续不断地互动来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科研经验及技能的认识,从而促进成员的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理论上,研究生实践社群欢迎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人员参与,实践社群的范围可以超越单一的高校组织边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实践社群的范围过大,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可能就会过大,就会使成员难以形成身份认同感,导致成员之间交流、共享困难,科研经验、方法诀窍等隐性知识很难显性化与转移,影响实践社群发展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社群范围过小,成员之间知识领域、实践经验、思维方式等高度一致,同样不利于成员的知识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所以,应根据研究生实践社群的主题范围、成员的背景差异,适时地引导研究生实践社群形成合理的组织边界,确保实践社群作为激发创新的组织形式的本质。

四、关心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的成长

实践社群的理论基础是情景学习理论,其强调知识习得的社会特征和情景性特征,强调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交行为。从组织层而上看,研究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巨大的共享知识库,使组织记忆内嵌于其中。这种组织记忆保留相关的实践知识、科研经验、诀窍技能、问题情境等,保留在研究生非正式互动、交流的经历中,形成了研究生在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行为中可能的线索。当再次遇到问题时“社群成员可以依赖实践社群记忆和共享的知识库,成功地解决每个新问题”。实践社群这种情境性学习过程,还可以促进研究生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够促使研究生快速地解决问题,加快他们的学习曲线,发展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加实践社群的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核心层,其成员通常积极地参加实践社群的各种活动,核心成员一般很少;核心层外边是积极层,成员一般定期地参加实践社群活动,但没有核心人员那么频繁、投入和专注,积极层人数也较少;最外而一层是外围层,其成员很少或偶尔参与实践社群活动。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核心成员承担着组建、管理和维持实践社群的重大职责,是实践社群成功的关键。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一般有良好沟通能力,受到成员普遍尊敬,知道如何保持成员的兴趣、促进成员的自发性并把他们彼此联系起来,能不断寻找实践社群新的主题和领域,及时与外界进行联络沟通,保持实践社群的发展稳定性、知识共享和创造的活力等。核心成员的成长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但仍需要积极关注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的成长,必要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扶持。有研究认为,实践社群核心成员一般应具有敏感、外向、温和、开拓性、高利他性、灵活性等人格特质。

五、发展信任与共享的实践社群文化

实践社群具有的开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目前,研究生缺乏激发、鼓励创新活动的培养环境和氛围,大多数处于聚敛性思维状态,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社群天生具有开放、自由、信任的组织文化,可以产生熏陶与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此外,实践社群良好的沟通性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可以引导研究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使创新思维得以潜移默化地形成。研究生通过在实践社群内不断地相互交流、学习、碰撞、融合,激发他们不断提出新问题,拓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加强了创新理念的培养。

高度信任、共享的氛围是研究生实践社群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信任将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共享欲望,在信任的基础上,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实践社群的活动,分享知识与经验,实践社群的创新能力培养功能就会出现放大效应。开放的思想、共同的理解和相互的信任,能够促进实践社群成员之间知识的主动交流与共享;知识交流和共享反过来又能改善实践社群成员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并促成信任、共享的实践社群组织文化。为了有效地发挥实践社群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需要成员之间高度信任,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并鼓励成员使用源自实践社群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六、保障研究生实践社群必需的物质资源

实践社群是一种非正式组织,面临着经费、场地、设备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实践社群非常脆弱。温格等人在研究中多次提到组织的物质支持对实践社群培育与维持的重要性。只有保障必要的活动经费、人力、场地、设备等,才能使研究生实践社群之花具有茁壮生长的沃土。首先,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是研究生实践社群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次,提供适当的交流平台,针对特定领域组织专业性的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实践社群的形成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研究生设置了实验室(工作室),或把研究生实验室和导师的办公室(实验室)一体化,为研究生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空间保障。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促进实践社群的形成和维持。研究表明,网络技术在实践社群的形成和维持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建设性能良好的互联网系统,研究生实践社群成员可以随时将自己最佳的学术实践放在互联网提供的空间上,以便供更多的人随时参考、探讨和交流。

5.营销策略分析论文 篇五

创业的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暂时的失败对人生经历而言都是一笔财富。现在不少大学生更希望能在实际的工作或实践中,通过有效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要立足校园进行创业,详细了解校园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一、校园市场的特点

1、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广播和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传播主要是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却活跃的消费市场圈。

2、容量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连续扩招,规模不断壮大,学生对商家和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

3、开发成本低。目前,企业在校园的竞争并非相当激烈,企业可以选择与校园社团合作互助等方式,比其在一般市场上抢占份额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4、集中性。校园市场消费集中,在校学生群体消费量大,所以企业能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有效的信息传达也比校园外市场上更迅速直接。

5、延续性。校园市场是有未来导向性的,具有连续性。大学生群体是形成中国新生中产阶级和引领青年一族消费潮流的重要支柱,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中消费的主导力量。

二、校园创业的案例分析

1、练摊:从校园开始

20xx年9月刚来中原工学院报到时,孔德永和许多家境贫寒的新生一样,缴完学费、住宿费之后,兜里的钱不到800元。这些钱,父母告诉他至少要坚持4个月以上。学市场营销的他下定决心,找机会创业。

20xx年11月,气温骤然下降,许多同学因为还没来得及准备入冬的衣物都挨了冻,一直想创业挣钱的大一新生孔德永灵光一闪,有了第一个点子卖手套。小孔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宿舍好友的赞助和支持,他带着东拼西凑借来的50元钱,趁周四下午没课去市区批发了30双漂亮时尚的手套。周末两天,在好友的帮助下,小孔卖掉了所有手套,还完借来的钱后,他赚了50元。

第一次创业成功后,孔德永信心倍增。冬天卖棉被,中秋卖月饼,黄金周搞旅游,新生开学卖生活用品,给军训新生拍照,学业之余每一次商机的成功捕捉,一点一点地增强了他的`信心。一年后,孔德永已经攒下了1.4万元。

2、学以致用,搞活小饭馆

咱们学校的位置虽然比较偏僻,但附近4所高校有4万多名学生,而校门口的饭店数量还远远没有饱和,所以开饭店还是有可能赢利的。小孔暗自盘算。

与好友合计后,决定一起合伙创业。两人几经考察,将饭店选在了校门口附近的地下室一间光秃秃的、连水电也没有的空屋子。开业当天生意还不错,可是,之后的两三天,饭店开始门庭冷落。

此时孔德永方知创业不易,他遂向自己所学的营销专业知识寻求答案。很快他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校园里散发。调查结果显示,小孔的饭店虽然开在校门外饭店相对集中的街道,但是由于是在地下室,没有明显的标识,参加调查的同学80%都不知道龙泉饭店的存在。

找到了症结所在,孔德永就开始对症下药,他们连夜赶制了霓虹灯和3、8米长的条幅挂在醒目处,以尽快增加饭店知名度;他还暗访周围的饭馆,制定比他们更物美价廉的菜品;挖空心思举行开业酬宾返代金券、过生日送礼物等促销活动,以招徕更多回头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孔德永的努力下,生意很快开始好转。半年后,孔德永把餐馆从地下搬到了地上,开起了东北家常菜馆。

三、学生创业营销策略的启发

1、市场商机的选择

方向一:智力服务领域。例如,家教领域就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此类智力服务创业项目成本较低,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可开业。推荐商机:家教、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翻译事务所等。

方向二:连锁加盟。对创业资源十分有限的大学生来说,借助连锁加盟的品牌、技术、营销、设备优势,可以较少的投资、较低的门槛实现自主创业。推荐商机:快餐业、家政服务、校园小型超市、数码速印站等。

方向三:开店。大学生开店,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生顾客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熟悉同龄人的消费习惯,因此入门较为容易。推荐商机:高校内部或周边地区的餐厅、咖啡屋、美发屋、文具店、书店等。

2、营销模式方面的启发

大学生创业可以借鉴的典型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体验式营销:体验营销是要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当咖啡被当成货物贩卖时,一磅可卖三百元;当咖啡被包装为商品时,一杯就可以卖一、二十块钱;当其加入了服务,在咖啡店中出售,一杯最少要几十块至一百块;但如能让咖啡成为一种香醇与美好的体验,一杯就可以卖到上百块甚至是好几百块钱。增加产品的体验含量,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3)文化营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少文化营销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将文化有机融进营销,就像将钻石镶进白金戒指,形成1+12的社会价值。

3、促销方式的启发

6.社群营销策略分析 篇六

关键词:社群经济,地方媒体,媒体融合

1 垂直、细分的媒体定位趋势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信息发布成本极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内容生产者,自媒体时代来临。传统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被打破,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收入下滑的困境,这促使传统媒体做出改变,与新兴媒体积极融合,探索新的发展之路,而这就要求媒体要充分了解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需求。

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和影响的加深虽使受众的新闻需求和其他多个层面的需求在网络上得到空前满足,但想要从海量的碎片信息中定位某些深入的、切身相关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并不容易。受众的这种需求有赖于专业化的机构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因此“小而美”的垂直领域的媒体更有生存空间。这对地方媒体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地方信息资源亟待整合,新媒体中地方广告市场的空缺为地方媒体融合提供了方向。

2 社群思维在地方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应用

2.1 社群和社群经济

广义的社群,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互联网文化中的社群,是指基于某种或某些共同的兴趣、关注、认识和价值观基础而利用互联网软硬件工具和技术而交流、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及组织。早期的BBS论坛和如今的百度贴吧、知乎都可以称作社群。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其传播、支付等功能催生了新的社群经济形态。社群经济,就是基于社群区域、组织或关系而产生生产力,形成的经济活动。通过建立社区,经营社群来完成用户的维系,从而产生盈利。它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很多诸如“罗辑思维”等的成功典范已经足够让人们认识到社群经济的优势。

2.2 借力社群思维重新连接读者

新媒体时代,面对着读者的流失,传统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连接读者。地方媒体的受众群体具有天然的形成地方社群的潜质。本地受众群体对同一类信息和同一地区的服务有着庞大的需求,又有地缘关系这一层面的优势,很容易形成稳定的圈子,地方媒体对于本地受众而言又具有接近性、亲和力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信力等优势,因此更适合本地社交群体圈子的搭建和经营。借力社群思维是地方媒体连接读者的有效手段。

3 地方媒体构建本地社区的策略

3.1 明确自身定位,重塑媒体形象

在建立并激活本地社区群体之前,地方媒体要对自身重新进行定位和思考。“大而全”的定位只会使媒体无法兼顾,因此地方媒体应秉承“小而美”的原则,结合本地用户需求和自身强势资源重点提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来寻求突破。只有确定自身服务方向,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做细做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媒体自身形象也制约着其是否能够沉淀用户群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出现,给了地方媒体更进一步接近读者、重新塑造形象的机会,因此扬长避短,继承并发扬自身优势是媒体得以构建本地社区的基础。

3.2 增强服务意识,进行资源整合

本地受众对于本地新闻信息及本地其他生活服务类信息具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地方媒体要想想构建本地社群,就要让自己具有满足受众这方面需求的价值。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渠道日趋多元,掌握着更多主动权,媒体也要相应增强服务意识,思考自己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具有什么价值。为本地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例如,整合本地商家的打折、团购信息,活动信息,增加本地缴费、违章查询功能等,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才会得到用户的回报。

3.3 做好线上线下活动,实现社群价值

社群构建之初,成员关系较为松散,组建者需要加深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形成强关系的社交圈。本地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群最适合也最方便进行线上线下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最容易形成稳固的社交圈子。媒体需要构建这一平台,为本地受众之间相互连接创造机会。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让成员之间习惯且乐意通过这个平台来互相交流,获取信息。而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媒体也更加了解读者,有助于沉淀用户,为多种盈利模式和跨界合作模式打下基础,实现社群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克莱·舍基.人人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易北辰.移动互联网时代》[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7.旅游淡季营销策略分析 篇七

一、背景描述

1、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分析

2、淡季现状描述、数据分析

3、淡季出现的原因分析内部外部

4、二、营销对象分析

1、旅游动机、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

三、景区营销

(一)原则

1、开源和节流并举

2、转变淡季观念

3、人员管理和激励

(二)营销渠道和手段、策略分析

传统:景区、大众媒体、专业专业媒体、游客、运输企业、政府部门和机构、上下游

新型:网络、景区专卖店、交易会、影视媒体、渠道成员的管理和激励

产品组合创新、新媒体的应用、数据组合、动漫营销(同时可提高品牌认知度)创造和迎合热点事件、结合当地特色开展特色互动

(三)产品组合与创新

根据分析出的旅游需求的特征和规律,开发附属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创新、产品多样化、免费开放部分、注重体验和参与(顾客预期实现)、加强合作资源整合(四)价格促销和礼品

1、促销方式(打折不能突破景区的品牌级别)

2、旅行社、商家等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析和价值让渡

上一篇:白鹅的好句摘抄下一篇:2023级助理辅导员选拔暨简历设计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