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教案(共8篇)
1.考古教案 篇一
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课心得
中学曾读过余秋雨先生写的《三峡》,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儿时的我便对三峡充满了向往,被三峡的美与神秘所吸引!
学习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这门选修课程,让我对三峡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仅开阔了自己的文化领域,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下面来说一说自己学习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这门课的感受。
三峡,顾名思义是由三个峡谷组成,由西至东分别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
三峡两岸不仅峰峦竞秀、雄伟险峻,而且在秀美的山色中还点缀着充满神奇色彩的栈道、悬棺、古遗址、古石刻、古桥、古民居……长江三峡地区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条文化走廊。三峡区域积淀着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地上、地下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众多的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同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三峡地区这些自然和人文遗产都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
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对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考古就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考古学主要是以地下出土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的。不仅要研究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应当透过实物遗存,研究其中所蕴涵的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组织结构有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状况,解析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了解到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对文化遗产、对文物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遗产地文化旅游的过度开发,各地纷至沓来的游客对考古地点、遗址、历史地点、文化地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三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珍贵文物和研究成果正不断地向世人展现三峡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峡江地区古代文化与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同组成的长江史前文明共同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江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因此保护抢救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建立三峡文明工程形象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极为深远的意义。
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三峡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文化起
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在众多的文化遗存、遗物中,有不少内容与巴文化有关(或者说带有巴文化因素),所以说巴文化是非常久远的一种文化。三峡贯穿于巴蜀大地,为巴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来之历史文化发源地——河南的学子,我对历史文化古迹有着不一般的情感。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更有安阳殷墟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历史文化景点,可谓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不禁为家乡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中原文化与三峡文化有着很深的关联。三峡文化同中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发源地!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三峡”之所以不同凡响,并不在此一般文化意义,而在其构成了历史上三峡对外文化形象的核心价值及其共同文化特征。这个核心价值和特征,主要由结合三峡自然形象的人文形象构成。三峡这才秉有了千万年形成的极其丰富、自然形态的丰富多彩支持着它的诗情画意、名噪世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学习了本门《中国三峡考古文化》的课程,作为一名理科生,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面,而且了解到三峡文
化是在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我对三峡文化有了另一种深刻的认识,并且使我有了继续深入学习三峡考古文化的信心。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不仅要保护三峡文化,更要将三峡文化发展下去。总之,学习此门《中国三峡考古文化》是值得的!
2.考古实习报告 篇二
三月中旬,我们历史专业的一行人来到了古城西安。在七天中,我们九十多名师生,先后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碑林、乾陵、汉阳陵等遗址和遗迹。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一些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知识。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我收获颇多。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们常说: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3日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早早出发,仍然发现省博门口站满了排队参观的人,据说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储藏量居全国之最。三秦大地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大地,几千年的辉煌文化在这里延续着,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其收藏了数量可观,价值非凡的一大批文物在里面,大多文物为无价之宝。博物馆作为一段历史的缩影,能够让我们想像一些历史,并试着解读它。在这么多文物面前,我们真的如沧海一粟,显得太渺小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则历史也会遗忘我们。这是我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点感想。
下午我们去了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但是当中的好多损坏较为严重,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人看了觉得很可惜。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3月14号早上我们来到半坡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个有着六千年历史的遗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泛着六千年的遗韵,在三角形的门口,我用相片试图定格岁月在这里留下的辉煌,或许不懂历史的人会认为那些陶陶罐罐并不好奇,但我很清楚那些东西的分量,我们生活在六千年后的今天很难想象六千年前地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原始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在跟大自然进行着怎样的一种斗智斗勇,现代化的多媒体效果,我分不清它的真实,看着那些模仿的古物,那些幻影,我不敢多说什么,至少这里的每一寸泥土确确实实的存在,确确实实的在地底下埋藏了六千年,这已经就足够了,它的高度早已奠定,半坡的真正遗址还要拾阶而上,在三秦大地,寻找一个这样一个向着太阳,坡度很缓的地方来生活也确实不是很容易,“半坡遗址”四个字苍劲有力,我转身步入六千年前的天地,此刻看到的只有那些被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来的坑吭洼洼,这里是一个村落,有很多户人家在一起生活,那一圈圈的柱洞清晰可见,半地穴式的生活方式,在当时应该来说已经相当发达,为了生存我们很震撼人类的聪明智慧是让我们现代的人很难去想象的。半坡遗址主要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旁边还有几处墓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几处多人合葬和翁棺葬,老祖先们静静地躺在这里,仿佛回忆着自己生前的点点滴滴。博物馆中的气温很低,让人觉得眼前的这一切更加真实和震撼。
下午我们去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临潼区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坑经发掘后对外开放,轰动了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而兵马俑的发现其实只是一个偶然,是由农民在打井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之后才受到政府保护,讲解员告诉我们,兵马俑的发现者被尊称为杨老,至今在世,经常在博物馆内签名售书,但遗憾的是我们去的那天老人不在。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其中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件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大多数人认为是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兵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是后卫部队。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兵佣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只展出了部分,部分还在试挖之中。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
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三号坑挖掘之后又掩埋。一般认为兵马俑只有三个坑,但讲解员跟我们说还有一个四号坑,而四号坑只是试掘了一部分,结果是空的,就没再挖,据说是因为秦始皇去世得早,没来得及把兵马俑装进去。这些兵马俑给人的感觉就是逼真和震撼,容易让人想象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辉煌和霸气。据说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渐渐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不知道以后科技发达了,能不能使再出土的兵马俑一直保留鲜艳的色彩。3月15日我们来到碑林。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中的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东汉双兽,其造型综合了狮、虎的特点,形象威武、活跃,动作矫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而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陕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内容除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侧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唐高祖李渊的唐弟,李寿的墓志为罕见的兽首龟形,国内仅有两件,弥足珍贵。其石椁为一歇山顶式石屋,外部以减底平雕手法刻有四神、文臣武将、仙人骑凤等画面,椁内壁阴线刻乐人、舞伎、男女侍从、天象图等,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唐昭陵六骏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实,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可惜其中飒露紫、拳毛蜗两骏早年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重达十吨,全身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汉唐史书都记载有外国曾向中国赠送活犀的史实,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狮、石虎、石羊、卧牛、走狮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写实传神的特点。石刻室陈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样,既有传世的精品,也有建国后历年发掘品。有浮雕,也有圆雕,主要反映了古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水平。北魏皇兴造像的弥勒,着通肩式袈裟,丰满圆润,肌肉匀称,衣褶以条棱表现,具有较多的域外艺术风格,其艺术水准在当时也是领时代之先的。隋唐时代的造像艺术则把从北周开始的写实风格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追求立体造型的同时,把传统的线和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中国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艺术达到鼎盛。陈列的观音菩萨像,金刚造像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在这里我总算看到了汉代的画像石墓,石
棺很大,上面雕刻的图案也都栩栩如生。另外很多石碑上的书法都是极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3月17日我们来到乾陵。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但这些石像好多都没有头,有的更是不能让人辨认,不禁让人对那些盗取文物的人深恶痛绝。
下来后,我们去了已经开放的三座乾陵陪葬墓。首先是永泰公主墓,在往墓室走的过程中,阴森的感觉一直陪伴着我们,在墓道两边有着精美的壁画,而有些已经脱落,有了残缺,同时还在两边陈列有唐三彩等唐代精美的器物。在墓室内,放着一座石棺,而石棺目前已经不稳。虽然乾陵以前因为种种传说和怪异之事而未被盗,但它周围的陪葬墓大多已被盗过。乾陵因为未开挖,所以有一个模仿的乾陵地宫以安慰人们的想象。之后就是章怀太子李贤墓和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墓的形制与永泰公主的大同小异。
接下来我们来到汉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阳陵的地宫已被发掘,并展示了出来,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里面光线很暗,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阴森恐怖。踩在玻璃上,看着下面数量惊人的人俑和陶罐,我都不敢往前走了。
3.考古读书报告 篇三
学号:12303002
姓名:蔡福波
《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我在图书馆搜寻考古书籍时,机缘巧合与之相遇了。在考古学中能找到地理学的身影也是我们作为地理人的骄傲。
背景
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的目前考古现状。在以前我国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传统的资料信息收集、记录主要依赖简易工具测量、手工绘图和记录,由于因人而异,详略不同,标准很难一致。加之人员更替等原因,同一遗址的不同时期、不同发掘者经手的资料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难以整合。为此,如何更好地将多重空间信息技术有机地集成到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中便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的学者不断努力将许多的自然科学技术引进到考古中,从而使得我国的考古事业在上世纪最后几年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好的推动我国的考古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的应用:我国考古界已经有多个考古教学和科研单位自行开发了田野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运用GIS和GPS数据采集仪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遗存,考古学的记录手段已开始跨入数字化的门槛。
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书对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同时结合山西省临汾盆地,河南省洛阳盆地、洹河流域,陕西省七星河与美阳河流域等区域考古调查、地形、水文、遥感影像等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建立各区域的聚落考古信息系统。然后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聚落分布与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揭示很多被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所忽略的信息和认识,探索考古研究中GIS技术的应用理论与方法。参考这书可很详细的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中的应用。
在后来就用学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去研究考古中的聚落空间这是四种应用方法。①利用综合数据库的分类和编码方案
② 利用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文化遗址的复杂分布进行研究
③采用地理空间位置分布分析法,研究遗址间的存续关系,人口迁移路径等时空演变特征 ④更多的应用还建立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等等很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都被应用到了考古中。
考古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考古成了一种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地理信息
系统是运用系统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动态地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形数据库,遥感数据库,解释标志数据库和考古专题数据库。通过对遥感技术获取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发现古迹的分布,然后再通过实地考古发掘揭示其文化内涵。利用空间技术研究遗迹分布规律,利用GIS的虚拟仿真技术再现遗迹全貌,为完整保护历史遗迹提供科学管理手段。以下我们就从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三大步中来揭示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如何应用和它的重要性。
遥感考古
到了20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的空间科学,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考古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遥感考古就是从航天飞机,卫星和飞机等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运用摄影机,扫描仪,雷达等成像设备,获取考古遗址的影像资料,然后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对这些影响进行曾强处理;同时根据遗址范围内地表状况和光谱成像规律等相互关系,对影响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进行遗址探查,考古测量,古地貌和古遗址复原等工作,为考古研究提供线索。
遥感考古影像种类丰富,特别是卫星影像具有丰富的波谱特征,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古遗址范围内的很多有用的信息。其次遥感影像对地下考古有很好地反映效果,能够反映出地下遗迹的布局特征。地下考古遗迹往往受到地表的情况的影响,很难实地的考察,此时就要借助遥感分析地下遗迹能很好的保护遗迹。同时遥感还应用与水下考古,利用高精度的GPS系统随时对传感器探测,最后对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对异常区域进行定位能很好的开发研究水下的古物。
GIS在考古中的应用,在考古研究中应用GIS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GIS之前,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发现的各种遗物和遗迹的时空分布情况,都要记录在遗迹分布图上,这些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而将GIS应用于考古学,就像是为考古学增加了一个新工具,为从考古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有用的信息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通过GIS对考古数据处理分析可以观察到许多的此前不能够发现的或者是不明确的规律和现象,从而为考古学解释提供更多的空间。
GIS来源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利用到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偶然的结果,GIS考古研究具有其特定的研究基础。GIS基础的应用必然和现代考古研究实践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应的切合点,从而才促使了两个学科的结合。
GIS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从考古数据采集到考古数据存储、再到数据的分析解释及表达的各个环节,均可运用到GIS的相关技术。纵观GIS技术在国内外考古研究中的实践,我们可以把GIS考古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应用类型。
1.计算机制图
2.考古数据库建设
3.考古信息系统研究与建立
4.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建立
5.景观考古的GIS分析
6.GIS聚落考古研究
7.GIS在考古地层学中的应用
8.田野考古GIS建设
GIS还要对空间数据实施分层。考古GIS中使用的数据和属性数据及其连接。GIS对个数据分层进行处理再在GIS的支持下,分别建立考古数据库,依次调入配准好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分层依据1.按照空间属性2,按照时间序列补偿了GIS无法表示动态空间数据的问题3.按照地面垂直高度分层补偿了GIS无法表示三维空间数据的问题
GIS还在考古中还有对数据组织与成图的功能。田野考古发掘GIS系统建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空间重叠查询等分析和研究,输出所需的各种图形和表格。
GIS还起到了对各种空间数据实行分析和计算与建模等功能。
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数据库建立
再然后就到了数据库的建立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库是整个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与管理,为系统的可靠高效运行提供重要数据保障。设计原则: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以数据冗余度小,共享程度高,独立性强和设计结果符合规范指标。保护原则:建立数据库保护机制,用以负责一切物理破坏和读写破坏,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使其恢复工作。更新原则:根据各个数据库建设与使用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进行更新,保证数据实时性。备份原则:根据各个数据库实际需要定期或实时对数据进行本地和异地备份。
考古数据库主要包括基准数据库,地形数据库,地质土地利用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扩展地图数据库和考古成品专题数据库。
对数据库实行分幅网格管理,这样既保证了数据完整性还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和更新便捷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学在考古中从遥感收集数据,然后通过GIS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然后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来管理和记录这些数据以便以后深入研究和查询,于是数据库建立
了,最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随着诞生了。
对比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必要性
考古地信息系统的简历极大地推动了考古事业的发展,接下我们来对比地理信息系统使用在考古的前后的变化。在地理信息系统还未使用在考古中时一个考古遗址的发掘,尤其是带有明确学术目的的主动发掘,往往需要进行若干次阶段性发掘才能完成,因此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来说,又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而且每次发掘的内容都应该及时补充到遗迹分布图中,这样才有利于考古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遗址的发掘资料除了发掘记录外,通常是每次田野工作结束时,在现有地图或实测图上进行补充和修正新的遗迹或现象,于是一个遗址的资料就会逐渐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个遗址内大量而重要的资料进行查询、管理和综合研究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一些资料资料可能存在于一张或几张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遗址分布图上,这些图的比例尺和注记格式往往不一样,而另一些资料却在遗址的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甚至在有关单位收藏品的记录中,因此查询、收集这些资料既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又非常麻烦,而且很难将大量的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和三维空间的模拟分析,资料的利用率很低。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考古学研究中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那些问题。
例如在研究郑州仰韶文化时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赤峰地区的考古也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等等现在的考古可以说是越来越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了。
通过这麽多的实例与比较可知道地理信息系统运用于考古中是很有必要,事实也很好地证明这一观点。
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是可以大量的在考古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但是这些都是单一的用在某一个单独考古项目上的,我们可不可以在考古地理学上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类来建一个大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这样更能研究一个时代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等等。这样也能在全国范围内来借助其他资源来研究,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考古专业实习日记 篇四
下车后,我们从村中小路上穿过,一户农家精致的大门上写着“耕读第”的字样。我注意到这里的民居门额以三字居多,内容除“耕读第”外,还有“勤耕读”“祥和居”等,不同于别的地方常见的四字吉祥用语,很有意思。
爬过一段土坡,就来到了我们实习工地所在的台地。太阳好像与我们同时爬上了台地,随着太阳升起,空气也跟着变得灼热起来。
上午我们复习了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虽然这些我们在学校里都练习过,但在工地上还需要掌握得更加熟练。早上并没有做具体工作,但回到宿舍还是感到很疲惫,这让人不由想象着今后的工作应该会更加辛苦。不过一回到工作站就吃到了可口的午饭,让人倍感温暖。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也很照顾,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还记得昨天刚到宿舍时,整理好的整洁床铺,整齐排列的水壶,放在床下脸盆里的各种生活、工作需要的小东西,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细致的关怀。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我们又在两点钟的太阳下出发了。这时阳光炽烈,强光仿佛能撕裂一切。我们开始在地势稍高的F地点布方,我想起了曾有人改编《江城子考古》,其中有一句:“拉皮尺,布探方。”一个下午,有人用全站仪测点,有人往测好的点上钉楔子,有人在点与点之间拉线。翻起的泥土中混杂着韭菜地的气味,我逐渐找到了实习的感觉:就这么顶着太阳,踏着泥土,好好地接一接地气。
到了下午五点多,云遮住了太阳,微风吹在身上十分舒服。以前同学们在上课时交流不多,现在则很快熟悉了起来。大家在嬉笑中,减轻了工作带来的疲劳感。
六点钟,我们伴着风――夹杂着韭菜气味的风,走过村子,坐车回到工作站。我想,到我实习结束的时候,我会记住这片韭菜地的味道。给这段回忆贴上标签的话,上面会写着韭菜地里的回忆。
吃完晚饭,同学们都进行着各自的活动,我也开始记录今天的心情。对这第一天的实习,我心里想过很多,却遗憾于表达不到纸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也是一种只有经历过才会懂的感觉吧。
我们宿舍的黑板上,有人写了一句话:“愉快的实习开始了!”
5.考古实习报告 篇五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 × 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6.高中语文常考古诗句 篇六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3.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8、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9、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1、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6、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9、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1、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4、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9、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1、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3、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55、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5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7、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8、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7.中国三峡文化考古心得 篇七
一直以来,受我的初中历史老师的影响,我对中国的历史就有着特别的兴趣。但是,我的家乡在重庆,虽然我出生在重庆、生长在重庆,却对重庆的历史不太了解。进入大学,身边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经常问我一些关于重庆的历史和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便哑口无言。因此,为了使自己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再觉得尴尬和开阔自己的视野,在今年的选修课上,我选择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课。
在这门选修课上,学到了许多不曾了解的知识。在第一节课上,老师要选课代表,我在内心挣扎了良久,自从进入大学,我就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于是带着几分不安和惶恐,我坚决的举起了右手,最后成了本课的课代表之一。这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个职务,我很高兴自己选了这门课程,给了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在这门选修课上,不仅开阔了自己的文化领域、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还通过这门课结识了一些新朋友,选择这门课,使我获益匪浅!
在课上,老师介绍了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北纬28°00′至32°12′,东经106°54′之间,总面积达到了5.67万平方公里,三峡有高三峻岭,有低山峡谷,地势形态各异,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9%,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27%,平原、坪坝、盆地占总面积的4%。其中高山海拔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多样的地势条件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总量多达60多种。
说到三峡,顾名思义就会想到它是由三个峡谷组成,由西至东
分别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峡谷长约90公里,宽谷月长103公里。三峡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的气候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命,其中兽类就有80多种,爬行类有27种,鸟类更是多达300多种。三峡地区,总人口有1780.22万人,人口密度250人每平方公里,但耕地只有153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三峡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红苕、小麦、蚕豆。目前三峡地区的主要概括就是工业十分的落后,资源量很大,但是开发难度也大。
学习了此门课程,我了解到考古的定义,即:考古就是人们为了认识人类发生、发展有目的的进行科学发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祥瑞志》记载:“建元元年(公园479年)十月,涪陵郡郔民田健所住岩间„„获古钟一枚,又有一器名淳于,郔人以为为神物奉视之。”我想,这大概就是关于三峡考古的最早的记载了吧!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学者格尔阶·纳尔逊和美国传教士埃德加发现了巫峡大溪、跳石、碑石等,以及一些植物标本。这大概就是近代三峡考古文化的开端。1959年至1975年间发现了巫峡大溪遗址;1972年、1980年、1983年发现了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宜昌中堡岛、杨家湾、柳林溪等遗址。至今发现的地下文物埋藏总量面积多达30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不得不说是华夏文明的重大闪光点!
学习了本门选修课程,了解到三峡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了解到三峡考古工作的艰难性,考古研究者们,为中国考古史事业的发展不辞劳苦的工作在考古现场。这打动了我,所以我想了解更多的有关于三峡的知识,于是我通过网络查到了许多的知识,让我明白了考
古工作的艰巨性和危险性。
通过上网查询,我观看了上海大学00级历史系三峡考古纪实的一些生活片段。这是由杨群教授、宁镇疆副教授带队,远赴重庆万州区武隆陵镇寨子村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通过观看视频,我看到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住在农民家里,几个大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睡的床就是用木板现铺的。本就不宽敞的房间,再挤上几个高个头的男生,使这间屋子显得更加的拥挤。吃也是和农民一起的,视频中他们吃的基本上都是素食,但是并没有看见他们脸上出现一丝丝的埋怨。屋子的周围是被大山环绕着的,交通显得是那样的不方便。但是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可以体现出他们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也使我懂得了,博物馆里面的那些文物是多么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是我们考古队员历尽千辛万苦才发掘出来的。所以,我们有责任保护好那些文物。
通过查询资料,我还发现在1999年,考古队在丰都高家镇、烟墩堡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将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向前推进了5万至10万年;在丰都玉溪遗址首次发现了巴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并在三峡地区找到约5000年前形成的聚落遗址80多处,初步建立起三峡地区原始文化序列的基本框架;考古学家还发现,广泛分布于湘、鄂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存也存在于忠县哨棚嘴文化遗址中,表明先民早就在峡江地区打通一条文化走廊,三峡库区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这些考古成果的发现,为完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
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证明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以及更早期就已经成为了长江中游的一条重要文化走廊,对研究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价值。
8.西安考古实习报告 篇八
有语云:“追寻一年历史去深圳,十年历史去上海,百年历史到上海,千年历史去洛阳,三千年历史去北京。上下五千年历史到陕西。”陕西,莽莽三秦大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十三朝历史古都;秦始皇兵马俑,震惊寰宇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之
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游人,让人怀古思今、几多感慨!在西安的几天,对我们的震撼很大,西安是西北最繁华的都市,千年过后,仍不失当年的魅力,吸引众人膜拜在他的脚下。依旧发挥着历史名城的余韵。在一天的火车旅途之后,跟随带队老师我们来到了陕师大的学生宿舍,干净整洁的寝室,还有所有同学按耐不住的那份激情与好奇。老师将我们三个少数民族女生分到了一个宿舍,放下行李之后便是给予解决温饱问题了,在学校门口碰到两位维族的穆斯林同胞,在他们热情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家循化人开的清真饭馆,晚上睡到床上感觉床在摇,好像还在火车上一样。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我们行程中的第一站,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在历史博物馆最深的感触就是人们用各自独有的方式祭奠着历史,缅怀着过去,在一个浮雕壁画的展厅内,一位欧洲女子在用她独特的方式记述着别国的历史,她用简笔画在本子上记下所看到的画上面婀娜多姿的古代女子,区别于很多用相机记录的人来说,她的这种方式真的很独特。
第二站是大雁塔,在参观完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后的当天下午就去了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在大雁塔里面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一排许愿墙,各种语言和文字的各种祝福体现了人类最淳朴的感情。
第二天的第一站是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
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子的爱重。
我们去的第二站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也是对于我们震撼最大的一个景点。博物馆的外围建设的很有地方特色,道路两旁的商铺及城墙都采用了仿古的设计,在游客还没有进入博物馆内部,没有看到兵马俑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设计者想要传递的一种古风古韵。特别是墙上镶嵌的古文金属图腾及兽面图案,先秦的情境扑面而来,在入馆之前,我们班一直跟随着一位说话颇为风趣的男导游,自我介绍之时,他强调了两点,一是我们要紧跟他的步伐,因为兵马俑是“三分靠看,七分靠讲”,二是我们要把他看作是“一位来自大秦的使者”。语言不乏幽默,也让人深受启迪,一位导游,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调动激情,又如何能让游客感动呢。在真正看到兵马俑后,才真正体会到何谓“三分看,七分讲”,平时在杂志和书籍中看到的兵马俑虽非栩栩如生,但也是或古铜或黝黑,充满了历史的粗犷之气,真正看到实物时才失望发现,如石灰覆盖的土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雄伟。但耳听到导游娓娓道来的历史典故,无趣的土人也仿佛迸发了活力,八千兵马俑,无一位表情重复的细节,若无导游的提醒,恐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早已不甚耐烦,不及细看便早早离开了。相对于别的旅客,我们有更多的自信,因为我们对于这一段历史还是有所了解的,我们大概了解秦始皇其人和其事,加上导游的讲解,我们以前不是很清楚的,例如这么大的佣坑是如何挖的以及当时的工匠是如何雕塑兵马俑的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豁然开朗,更加了解这一段历史。在兵马俑博物馆,除了惊讶、赞叹以外,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游人如织,有点李谊在《阿房宫》描写的感觉,‘挥汗如雨,比肩接踵’。对于兵马俑景点本身,因为是世界著名的景观,也是我们感触更深的是游览的客人非常多,但景点本身承载力是有限的,就像我们去的那天,很多客人的情况下,听着自己队中导游的讲解,还穿插着其他导游的讲解,根本不能好好的游览。既然是世界级的景点,就应该有自己的姿态,不必搞出一副急吼吼圈钱的急利样子,所以如果管理机构能够实行限流,在导游讲解的时候不会呼啦啦又来一帮游客,游客的满意度一定会提高。
清雅倩丽的骊山,苍山秀玲,加上那得天独厚的温泉,构成令人神往的风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关于远古神话遗迹的女娲谷、老母殿;古代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的“烽火戏诸侯”等,使得许多诗人词客流连忘返,写下感慨古今的诗章,正如宋代诗人朱光庭《华清》诗说那样:“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
华清池,温泉浴池演绎过一段唐玄宗杨贵妃的美艳爱情,“虎畔石”、“捉蒋亭”又见证“西安事变”。市中心的钟古楼古色古香,楼巍然屹立。古时清早,晨钟洪亮,与对面傍晚击鼓报时的鼓楼遥相呼应,“暮鼓晨钟”构成一大景观。广场上,瓦蓝的天空中白鸽掠过,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纤长的风筝一字放飞,摇曳生姿。通往鼓楼的地下通道里,精美的纪念品让人眼花缭乱,款款陶埙,造型精美,制作精良,唇边轻依,漾出的曲调,或古雅深沉如泣如诉般的悲凉,或顽皮幽默式的欢快。
在最后一天的行程中,老师安排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游览参观西线的景点,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汉阳陵,这些气势辉煌的墓葬群体现了墓主人当时身份的显赫及生前的华贵生活。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西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过繁华昌盛的年代,曾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接待瀛海来客,聚集着万国衣冠,是举世闻名的大都市。他们也经历过艰苦危难的年代,曾经,严重的自然灾害,残酷的战争浩劫,使人民流离失所,室宇蓬蒿。回顾世界历史,多少显赫一时的古都,由于天灾人祸,曾几何时,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不过留下一座废墟供人们凭吊,但西安,经历了多少灾难后,百折不挠,巍然屹立。且经过重建,特别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努力,筹划经营,古城焕发出了青春,显得更加壮丽伟大,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光芒。
在西安的几天考古实习,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最让自己震撼的是,外国的友人,不知他们是怀着对中国文明的好奇,还是一种对历史的执着和追寻,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令人敬佩,以至于我们中国人也会感觉到丝毫的惭愧。在这种历史际遇之下,我们要好好的发扬广大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姿态。这次西安之行,改变了我对于英语的看法,决定要好好的学习英语,以后可以坦然自若的与外国旅客交谈,显示东方大国人民的好客。
【考古教案】推荐阅读:
中考常考古诗词默写练习11-12
考研 考古学专业高校排名07-15
道德讲堂教案教案06-28
‘教案’仿写复习教案07-07
体育教案-篮球课教案08-08
跳大绳教案教案10-01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教案06-29
《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05
音乐教案-牧童短笛-教学教案08-06
初中英语教案(初中英语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