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4篇)
1.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03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
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09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
决。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 共有5 354人, 民族分布集中于三乡两镇, 即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郊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7.71%, 位居全国第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赫哲族抓住机遇不断推进和提高其城镇化水平, 成绩显著。
经济政治发展情况。赫哲族已经由昔日的渔猎经济转化为以农业为主, 渔业为辅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多业共同发展的民族经济发展新格局。种植业是赫哲族的主要产业, 依托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及资金的保证, 各民族乡镇基本购置了高水平的农机具, 实现了农业种植的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 粮食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各民族乡依托地理环境资源, 积极拓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等各种产业, 这种多方位的经营使得赫哲族经济飞快发展, 年人均纯收入已经实现10 378元,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赫哲族百姓积极参与政治和地方民族事务管理, 群众政治参与度普遍提高, 现在民族聚居的三乡两镇政府部门都有赫哲族人员担任主要职务, 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1998年至今国家投入到赫哲族乡村的资金已近9 000万元, 赫哲族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各民族乡镇中小学校校舍全部实现楼房化, 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位列黑龙江省民族乡前列, 赫哲族中小学学生入学率达100%, 新农合参保率和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 均高于全省其他民族乡镇比例。赫哲族已经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柏油马路、有线电视, 近两年又新修了街津口赫哲族乡至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至同抚公路,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至县城公路, 完成了街津口莲花河大桥建设, 方便了赫哲族百姓的出行。赫哲族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国家投入建设敖其赫哲族新村标准化小区, 成为省新农村建设的标志和典型。黑龙江省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 赫哲族的敖其镇和街津口赫哲族度假区位列其中。
二、赫哲民族乡 (镇) 城镇化建设紧迫问题
1.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1995年赫哲族从渔业向农业转型并且形成了多元的产业结构, 着力发展民族企业, 推进旅游业服务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发展, 但是均没有成为强有力的支柱产业。从整体产业结构及其经济效益来看, 赫哲族目前仍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在地区总收入中第一产业占90%,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展比较薄弱只占到10%左右, 而第一产业的收入比值正在逐年上升。从第一产业内部组成比例看, 农业占比达到65%, 牧业15%, 渔业10%, 而林业只占到了2%左右, 整体和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都不均衡, 已经成为赫哲族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突出矛盾, 严重制约了赫哲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尽管党和政府大力支持赫哲族的基础设施建设, 赫哲族乡镇的村容村貌、交通住房、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赫哲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赫哲族经济以养殖种植业为主, 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难以抵御洪涝灾害, 田间道路不畅通, 排涝抗旱设施不完备, 防洪堤坝尚需加强。很多赫哲族农民的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例如2013年夏黑龙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 八岔赫哲族乡防洪堤坝溃口, 整个乡被急流吞没, 街津口赫哲族乡21万亩良田全部绝产。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水体不断污染, 赫哲族渔业、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生态环境恶化比较严重, 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得以解决。
3. 城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赫哲族地区的发展要依托内外部因素共同推进, 从外部资金投入来看, 民族发展资金仍有缺口。赫哲族地区地域偏远, 经济发展缓慢且基础较差, 历史欠账较多, 城镇化建设仍需大量资金支持。从现有资金的使用情况看, 已拨付的发展资金投入比例失衡, 投入改善生活的基础设施占投资总额的近70%, 投向发展生产的资金比例偏小, 这对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从内部看, 赫哲族地区城镇化人力资源紧张, 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在赫哲族城镇化进程中, 一方面是领导人才, 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稀缺, 接受高等教育的本民族毕业生不愿回来工作, 现有人才的受教育程度、眼界、魄力、思维差异很大, 难以形成创造力。另一方面赫哲族外流人员增多, 依赖心理严重。很多赫哲族青年外出求学务工,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留守的赫哲族百姓高度依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依赖国家“输血”, 缺少“造血”精神,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这从根本上制约了赫哲族城镇化的建设。
三、赫哲民族乡 (镇) 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1.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城镇化建设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化, 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赫哲族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赫哲族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发展一支独大, 要继续夯实稳固做精第一产业, 着力发展做大做强第二第三产业, 完善深化多方位深层次的产业结构新格局。要继续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优选新品种, 推广农业技术, 掌握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继续拓展农牧产品深加工项目, 提高农产品的收入和效益。同时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各类工业企业和农产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 发展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继续深入挖掘发展特色产业如街津口食品加工业, 绿色养殖业, 八岔乡渔业尤其是马哈鱼的深加工和梅花鹿特色养殖业, 四排乡的狐貉、野猪、獭兔蜂、鸵鸟、蜜蜂养殖, 菌类山产品种植、鱼皮画制作产业促使他们形成规模经济, 带来规模效益, 创设自己的民族品牌并且使其成为赫哲族的支柱产业。要继续在农产品、山产品、渔产品的深加工上下文章, 拓展特色产业项目如水能、生态项目, 创造特色效益,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在完成赫哲族乡村的新村的建设及旧房、教学楼房、农家书屋、医疗室、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维修之后, 要继续深入完成自来水工程、用电工程、乡村道路、厕所、活动广场等公共活动区域和设施的建设, 扩大交通能力保障农副产品流通和参观考察旅游线路通行, 注重民族乡 (镇) 乡容乡貌的整治, 注重环境宜居。改善赫哲族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尤其在生产领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依据赫哲族乡镇自然特点打井修坝, 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社会服务, 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扶持力度, 注重对学校教学设备, 医疗设备, 图书等的更新, 人员培训及软硬件协调发展, 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满足赫哲族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赫哲族百姓的精神风貌, 更加注重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增加政府投入, 增强发展意识
在国家对黑龙江省的民族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的有利政策下, 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赫哲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对于发展前景好的特色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帮助赫哲族地区招商引资, 开展对口支援活动并落到实处,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帮扶赫哲民族乡镇建设, 提供经济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培养人才, 留住人才, 选派赫哲族乡村干部及产业发展带头人考察深造, 轮岗交流, 学习和锻炼, 增强赫哲族创新能力。千方百计提高赫哲族百姓城镇化自我发展的意识, 引导赫哲族群众摆脱惰性, 改造思想, 树立自立、自强精神, 实现赫哲族经济发展自我“造血”, 培育和表彰致富典型, 如街津口乡“80后”刘蕾, 通过创办蜜蜂养殖、蜂蜜、蜂王浆、蜂花粉产业链致富, 通过这样自食其力, 敢于创新的致富带头人带动百姓发展, 要挖掘民族经济发展内部的活力, 科学致富, 同时给予政策和技术的帮助, 逐步消除赫哲族百姓发展的依赖思想。
摘要: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赫哲族城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解决赫哲族城镇化建设问题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以及增加政府投入, 增强发展意识等, 以推动赫哲族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赫哲族,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瑶, 吴景芳.关于黑龙江省民族乡 (镇)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 (6) .
[2]相华, 黑龙江省边境民族乡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 (4) .
3.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研的报告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年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xx年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2016年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并对15个
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2016年的城镇化率从xx年的%提升到%。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
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2016年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6年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2016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0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2016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2016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2016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
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xx年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
4.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近年来, 产业集群这个名词在报刊杂志, 学术论文上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早在1990年,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通过对19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分析, 波特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简而言之,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 产业集群是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 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 从而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当下,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纳入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 在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 能够形成其他区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
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 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 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 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体营销优势。
(1) 规模经济优势。
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形成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从原材料到人才的低成本供给。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建立区位品牌, 使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借助集群的整体品牌效用获得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
(2) 范围经济优势。
外部范围经济是由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由于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很高, 企业往往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 同时利用自身的技能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 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交易, 这些专门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 便可以形成集群的范围经济。
(3) 劳动力市场共享优势。
随着集群的扩大, 集群内的人才机制也会逐步完善, 吸引了大量本地或外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涌入, 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
2.社会资本优势。
社会资本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 将交易的社会环境赋予经济涵义, 其功能体现在作为社会结构的资源, 为行为人获取收益。社会资本优势在产业集群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信任与承诺的合作关系。
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根植性”, 如许多产业主相互熟悉, 往往形成产业家社会网络关系, 有利于产业间建立以信任与承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通过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加强相互合作。
(2) 共同的文化基础。
产业集群往往基于共同的区域文化背景, 在此背景下, 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区域环境中, 挑战困难已经成为区域的一种精神, 并将这种精神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 不仅培育大量产业家资源, 更孕育着创新的精神和动力。
3.创新优势。
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 大量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 一方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 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 改善服务, 或者将同质性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 另辟蹊径, 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 竞争压力转化为集群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 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发展为创新优势, 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二、沛县概况
徐州——沛县位于江苏省的最北,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 既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带, 又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腹地的重要结合部, 因此具备有资源、环境、区位、市场等多重优势。近年来, 沛县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 突出经济建设中心, 抢抓发展机遇,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6年已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 财政收入12亿元。为加快发展, 沛县依据能源特点和产业基础, 建立了以沛县经济开发区为载体, 煤化工产业园,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 盐化工产业园, 铝深加工产业园, 宜兴—沛县工业园为组团的“一区五园 ”布局结构, 竭力发展煤化工, 盐化工, 铝深加工, 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 形成了项目向开放区集中, 园区向专业化发展, 产业向上下游延伸的新发展格局。资源的丰富, 政策的实惠, 产业园的创建, 如今已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此落户, 对于各种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推动。
三、沛县铝产业产业集群现状
2009年5月9日至10日, 中国铝产业高层论坛暨市场分析研讨会在沛县举行。举办这次铝产业高层论坛暨市场分析研讨会, 既是为国内铝产业界同行加深了解、加强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也将进一步宣传沛县的资源优势, 彰显沛县的产业特色, 延长产业链, 吸引更多客商到沛县投资发展。与会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认为, 沛县铝加工产业起点高、实力强、潜力大,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待多数项目建成投产后, 初具规模的铝产业集群就将在沛县形成。坐落在沛县的“江苏新型铝材产业园”, 是江苏省目前惟一的新型铝材产业园, 在沛落户的铝业企业集聚在此。如今已经跻身“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 正成为江苏省铝产业的发展“高地”, 沛县将重点发展包装印刷铝材、工业建筑铝材、车用铝材和电子家电铝材四大新型铝材。
目前已吸引了大屯铝业、上海大屯能源高精度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高精度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铝箔铝棒等多家铝产业知名企业在铝材产业园投资落户。开发区铝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铝工业对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相继落户, 一个以铝及铝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正在快速形成。目前, 落户产业园的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超过63亿元, 已完成投资24亿元, 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近170亿元, 利税近14亿元。江苏大屯铝业10万吨/年电解铝项目由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煤能源香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总投资13.5亿元人民币, 设计规模为10万吨/年电解铝及配套6.4万吨/年阳极碳素。上海能源10万吨高精铝板带由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计划投资17亿元, 主要产品有高档铝箔坯料、高档PS板基、高档合金板, 目前已正式开工建设, 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利税2亿元;江苏丰源铝业3.6万吨铝箔项目由江苏丰源铝业有限公司, 总投资9亿元, 主打产品铝箔是铝加工产品中的贵族产品, 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 主要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包装等众多领域……
四、金融危机下的应对与发展
此次金融危机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引起的, 其严重影响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全球, 紧接着到来的是全球性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 先后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对企业来说, 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 尽量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使产品从原来低档往中档、中档往高档走的办法;追求的不是提高附加价值, 而是创造不同的市场, 让营销固定成本下降, 创造规模经济效应;缩短销售渠道, 建立直接供销关系, 渠道缩得越短, 附加价值就越高;生产技术升级, 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 增加企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垂直整合及水平延伸, 既包括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 同时是对于生产线的延伸及结构的调整。江苏作为经济发展的大省, 金融危机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冲击。温家宝总理针对江苏经济的转型及沿海经济的发展曾先后三次来江苏考察调研。在调研中, 温总理多次强调了企业与企业间技术联合及资源利用的重要, 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起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 企业要抱着敢做世界第一的雄心, 把困难当机遇, 在风浪冲击下成熟起来, 在历练中更上一层楼。
5月15日, 江苏华昌铝厂有限公司在沛县举行二期工程动工仪式。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条铝材生产线建成后, 其母公司广东华昌集团的产能将突破15万吨, 一举进入全国铝加工行业第一方阵。华昌铝业只是近期北移沛县的南方铝业巨头之一。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铝业企业, 看中沛县的煤电、交通和电解铝资源优势, 纷纷北移到沛县这“避风港”, 广东华豪铝业、广东大同金威铝业等先后投资建厂。苏南铝业企业顺势而动, 江苏华西集团年产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阴联通实业年产10万吨再生铝和5万吨铝型材等项目相继来沛落户。目前, 沛县已汇集总投资近70亿元的铝产业重大项目, 形成了“电解铝—铝型材”、“电解铝—铝板带—铝箔”等多条产业链。
对北移沛县的铝业巨头来说, 企业“迁徙”的同时伴随着产业“升级”。江苏华昌二期项目“主打”高档建筑型材, 采用热顶密排、电极氧化、氟碳喷涂等高新技术工艺, 全套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江苏丰源铝业有限公司引进瑞士及德国的先进仪器, 生产被称为铝加工产品“贵族”的铝箔。在完善铝产业自身的同时, 沛县着力发展以铝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 发展铝产业及其下游产业的配套服务型企业, 形成以铝产业为主干、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型企业为分支的工业集群。这些工业集群将为沛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不难看出, 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铝产业群——徐州沛县铝深加工产业园已在新形势下呼之欲出。
五、沛县铝产业集群的优势
1.以能源为依托, 壮大铝产业集群
沛县电力充足, 新建, 扩建4座电厂, 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 年发电量可达40亿度以上, 每小时供热300余吨, 足以满足大项目的供电, 供热的需求。铝加工产业迅速崛起, 目前已汇集了大屯铝业、上海大屯能源高精度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高精度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铝箔铝棒、徐州联通再生铝铝型材、广东华昌铝业铝型材、徐州大地铝业铝型材、沛丰铝业等总投资近70亿元的重大项目。此外, 汽车铝轮毂、电解铝余热发电等一批有价值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推进。
2.资源环境的优势, 壮大铝产业集群
顾名思义,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 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 (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 ,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 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 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举例来说, 江苏大屯铝业公司一期10万吨/年电解铝已建成达产, 二期20万吨/年的电解铝项目正在筹建之中, 这些可为发展铝板带项目提供优质原料。因此毗邻该公司建设的铝板带项目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铝厂液铝为原料, 每吨可节约铝锭重熔费用50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成本,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从成本源头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通过互补性生产, 一方面可减少上游电解铝铸锭损耗、铸锭工艺成本支出, 可节约销售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下游生产铝产品的原材料运输成本, 减少电解铝铝锭的熔化损耗及熔化电解铝的电力消耗, 节约电力资源, 增强产品竞争力。
3.地域化集聚和专业分工相结合
一是地域化集聚条件。新型铝材产业园已形成了地域优势, 并进行了科学的分工。已有多家企业在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布局, 随着配套企业跟进, 将构成企业群落, 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众多关联企业集聚, 一方面促进产品的集聚, 另一方面促进信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 并在市场经济竞争规律的激励下, 激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二是专业化分工条件。专业化分工正在逐步形成, 在销售、运输、原材料供应方面已实行了专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有利于吸收利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 从而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
4.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沛县政府从土地费用,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投资者制定了真正的实惠政策, 此外, 外来投资者子女在就业, 入托, 入学等方面还享受优惠待遇。同时, 还对投资者的项目进行权益的保障,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 使得投资者能够安心投资, 放心投资, 对于铝产业链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
5.顺应时代潮流, 应运而生
沛县经济开发区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可为做大, 做强沛县新型铝材加工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7年12月18—19日, 中国首届煤电铝高层论坛在徐州成功举行, 而沛县此后每两年都将承办国家级铝业高层论坛。
江苏新型铝产业园是江苏省批准的唯一重点发展新型铝材加工的特色园区。08年11月, 已跻身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江苏大屯铝业最为江苏省唯一的电解铝企业, 可为发展新型铝材加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产业园目前已拥有大屯铝业11万吨电解铝, 上海能源10万吨高精铝板带, 江苏华丰10万吨高精铝板带, 江苏丰源3.6万吨铝箔, 这些都可为发展新型铝材加工项目提供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配套。
根据市场调研显示, 近年来, 随着外墙建筑, 室内装饰, 铝箔制造, PS版制造业, 家电和食品包装等行业的加速发展, 铝深加工产品供需缺口大, 市场前景广阔。
六、沛县铝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还处在试生产阶段, 生产尚未完全成熟
丰源铝业第一期生产于7月投产, 重点在铝板带和铝箔等项目。一期主打为单零箔, 年生产3.6万吨, 二期主打的双零箔将于九月份正式投入生产。可以说, 企业的发展尚未完成熟, 产业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资源浪费现象仍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新型铝产业的发展无不例外的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对于刚刚在沛县起步的铝产业, 无疑也是一个大考验, 能否开辟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完全取决于产业的新政策, 新的生产管理理念。
2.尚未找到合适的铝电结合模式。
电解铝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电解铝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电价的竞争, 谁能获得低电价, 谁就能生存和发展。沛县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 吸引了大屯煤电有限公司到此落户, 实现了非上网电0.2元/度, 上网电则高达0.34—0.38元/度, 沛县虽然已是江苏省内的电力大户, 但如何能更好地让铝电结合, 才是让铝业能够迈向另一个高峰的关键!
3.高效产业链的意识尚不浓厚
发挥资源优势的意识不浓。发展铝工业主要有两大要素:电力和铝土矿, 其中电解铝生产中, 电费占全部成本的40%左右。煤电一体化, 把煤变成电, 煤电结合, 使电价降低, 对于铝业的发展无疑是很好的促进, 然而虽然多次强调煤电铝一体化的重要性, 但在现实中, 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形成一条煤—电—铝产业链仍旧是纸上谈兵, 难以得到有效的施行。
确保大屯铝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这是沛县铝业集群式发展的关键, 应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由于产业链起始段的原铝 (电解铝) 产能不大, 导致集聚的规模还谈不上壮大, 因此只有让原铝的产量上去, 才有资本去扩大下游产业规模。目前中、下游铝产品生产能力已与上游电解铝的产能持平, 增大上游电解铝的产能, 为中、下游铝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原料支持, 才能确保铝产业可持续发展。
4.持续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待增强
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所以当地的铝产业企业应利用自己的集群优势, 加强自己的创新。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 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 相互支持, 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
七、沛县铝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前景
1.尽快制定沛县铝产业长远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大屯铝产业的优势, 包装好铝加工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资金、引进人才, 加快铝工业集中区发展。扩大沛县铝业集群式发展的规模, 壮大产业, 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 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铝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铝产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建立, 企业之间, 以及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已经形成。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协调机制, 引导铝产业企业之间相互沟通, 增强互信, 互为参股, 提高共同抗御风险能力, 从而促进铝产业企业健康发展。
3.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 支持铝业企业发展壮大。要研究铝业企业发展初期在征地、信贷、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尽力减少企业初期建设投入费用, 支持企业低成本扩张, 健康发展。
4.虽然沛县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是政府指导经济的一项重要成果,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政府已提出了不少人性化措施和优惠政策。
此外, 政府需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强化社区的信息服务功能, 从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 协调行业纠纷, 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同时, 行业协会要及时提供行业投入产出、竞争程度、产业发展态势的相关信息;确立诚信、质量与品牌保证;提高法律、会计服务的质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 创业服务中心等。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 吸引外资进入园区, 重点扶持大企业和核心企业。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 帮助企业完善体制建设, 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在此过程中, 政府只是起到指导和引领, 绝非代替企业做出各项决策。
根据竞争理论大师波特所提出的钻石模型, 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具备以下条件: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 《竞争论》华夏出版社, 2003, 224页
5.拉长产业链, 真正做到“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从敏感性上分析, 煤电铝一体化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使企业的成本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延伸煤电铝产业链条, 有利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技术, 充分利用煤矸石、中煤、矿井水、电厂废渣等, 加快节能技术推广普及应用, 尽快淘汰落后;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 2003.
[2]刘恒江, 徐继祥.要素、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J].中国软科学, 2005, (3) .
[3]赵峰, 魏成龙.创新扩散、创业集群机理分析及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2) .
[4]许庆明.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