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共8篇)
1.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一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文 陈祖军
摘 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的结构,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获得改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数学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由“满堂灌”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观念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生为本”。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地看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节课授课之前,教师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打造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三、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时代所呼吁的,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如: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在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并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进而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最终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模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评价模式,而是在趋于多样化,目的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佩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5(06)。
(作者单位 湖北省房县九道乡九道初中)
2.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二
一、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本课题研究中,根据我校课程的设置和人员变动情况,对原课题设置的研究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厚度,拓展了宽度:新增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提高,课题研究思路和导向与原申报书中进行了有机整合,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上进行了创新,设置了插图的研究、生物学概念的研究、模型制作用于教学上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原则:让新的教学理念全部走进课堂;让新的教学思路贯穿于课堂;让新的教学成果完全来自课堂;让新的教学方法完全用于课堂。优秀的教学成果来自一线精彩的课堂。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学生的思维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处理新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方面面,先重在于研,后重在于教,有研有教,才有教学成果的转化。课题组成员从研究中丰富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完善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体系,使自己在研究中得到了进化和发展,真正体验到了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最精彩和最精华的课堂教学,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就自然成为教学理论。有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才表现出生机和活力。课题研究是中、高级教师继续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延续,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互为认同,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决定教学出路,缺乏研究能力或者是照本宣科的教师,其课堂往往贫乏、空洞,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激发了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体现在每一次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热烈讨论,使我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教学中,人人都能得心应手处理新教材,人人都能在课堂上用好45分钟,进一步向高效课堂迈进。
二、课题组人员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业务素养、应对新课标教材的处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科教学研究的热情,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目的。力图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能正确处理教材,实施概念教学、插图的教学,使青年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过渡。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标教材的相关理论,正确区别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形成共识:研究性学习定位于课程改革,而探究性学习则定位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服务于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基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生物学科的科学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注重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理念用于插图、概念教学、模型教学、实验教学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生硬地记住生物学概念,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概念、理解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概念教学中,加强了“一条龙”的教学:概念的认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活化—概念的灵活应用,注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抓好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
根据原课题申请书中设置的方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材中,对同一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和同一教师,用不同的教法,在不同的班级 (实验班级2个,普通班级2个) ,新课完成后,立刻用10分钟时间,用同一检测试题进行测试,比较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别,来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见表1:
注: (1) 传统教法:以教师讲述、谈话为主,未利用教具、自制模型。
(2) 探究教法:充分利用教具、自制模型配合贯穿,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动手,以亲自体验为主。
通过上述比较,满分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平均分四项指标,探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要好,这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验研究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扬弃”,保留其优点,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在本教学研究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方式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克服过去学生对生物知识死记硬背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构建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找出被动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教法的班级只选择了2个,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经过课题组研究成员的讨论,增加了对插图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研究。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尤其与图片的有机结合,强化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突破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符合新课标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概念教学在新课标教材中的作用,这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 在插图的实验教学方面
对人教版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全部插图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出分类标准,研究插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各类插图与必修一、二、三教学内容的关系,提出插图的教学策略。以必修一教材中“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为典型代表,提炼出插图的识图、释图方法:仔细观察,抓住重点,辨别结构,记住名称,找出差异,知其功能,总结规律。教学中贯穿着探究、合作、讨论,并设置出插图的一般教学模式及教学中设问的一般规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是什么?注重识图、释图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高度统一,处理好预习、新课教学及复习课中识图、释图的区别。
同时,在插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形态美、认识生命科学家的崇高美 (体会科学无国界和科学家贡献全人类的博大胸怀) 以及生命的结构美。
2. 在模型的实验教学方面
在“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中,由于球棍模型中的原子有杂化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不利于观察,教材中要用到与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同步的有机化学知识,高一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共价键) 感到极为困惑,氨基酸的平面模型也可以根据需要变成空间结构。在此内容的教学中,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重点、难点突破的7个对策 (指导学生构建氨基酸模型→原子间的化学键介绍→课本后习题改为课堂练习题→加强通式的理解和记忆→用模型解决蛋白质结构中脱水缩合的问题→图文转换处理蛋白质的功能→突破主题) 。
3. 在生物学概念的实验教学方面
在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中,通过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9个具有从属关系一般概念,进行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概念的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通过教材中的8幅插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学生成功实现了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从而突破了本章节中核心概念“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教学。
审视新教材,在无图不成书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处处闪耀着生命的迹象。生物的形体美,是大自然中的恩赐,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给予了她美丽。走进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就仿佛贴近了生命,体验生命之美,感悟生命之伟大而艰辛,让学生贴切地理解生命之生。
4. 在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
在课题组人员的研究中,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与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因素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问,敢于发现新知识,成为教学研究的亮点。
由注入式满堂灌改为学习探究,尝试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教师的权威地位下降,成为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伙伴,教师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充分展示和表达,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略,并将在课堂教学中的成果提炼出来,在重要的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每篇公开发表的论文,都体现了成果的重要性而被其他专家认可,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
五、阶段成果的投稿及发表
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投稿于4种期刊: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杂志;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国家级杂志;广西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学教学参考》省级杂志;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科学论坛》省级杂志。
在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收集中,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被相关杂志社的审稿专家予以认可,对投稿中的原文未作重大修改,保持了作者真实的课堂教学思想,展示了课堂教学中的精华。这说明优秀的教学成果来自一线精彩的课堂,教师是怎么进行研究的,在课堂上就应该怎么去讲,教学论文也应该按这样的方式去写。因此,课堂教学是研究成果诞生的摇篮,是成果的发源地,是教学理论来源的主战场。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及继续研究的设想
1. 课题命题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课题研究的范围太大,太泛,针对性不强,什么子课题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故此,对人教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以小课题的研究为主。人教版的主体结构中,分别对挂图、核心概念、生物学实验三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小而细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更加具有说服力,课题的厚度和宽度都得到了更好的拓展,更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2. 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事实,还应该增加对学生的书面采访和个人学习情况的访谈,说服力会更强;学生识图、释图能力加强了,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被弱化,未能反映出来;研究方面的证据收集薄弱;由于研究时间过短,研究的内容只集中在必修一,未见必修二、必修三的典型代表。
3. 继续研究的设想
3.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三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师生互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14-010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教育环境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
一、目前生物课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但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课堂上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师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上确实也实现了“讨论”的热烈气氛,但很快教师就会接着问题:“哪一组同学想谈谈自己的见解?”“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等等,根本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一番讨论之后,教师只是象征性的抽几个学生来回答。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只是“合”而未“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和讨论中的角色定位。究其原因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本身对“互动”教学理论理解得不够,以为在课堂上多问几个问题,多做几道练习就行了;或者是师生在课堂上缺少平等、友好、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缺少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得师生之间的活动“动”不起来。
因此,开展互动教学的前提是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
二、教学中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2.根据初中生物教材要求,给学生一个互动的环境
由于现在的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实践互动给学生一个充分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掌握操作技术、学会做人。比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下表皮细胞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仔细的自己制作装片,观察装片,在制作和观察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互相交流,探讨,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并且能很快地完成教学中的学习任务,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互动性学习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互动的内驱力,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制造、优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来创设情景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为互动创造条件。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互动性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合作中学生之间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可以进行阅读、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还是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四)改进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动性
在互动式教学的评价中,首先要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总之,合理有效开展初中生物课堂互动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讨论等互动方式亲近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互动教学,以促进初中生物课程能更好的完成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综合素质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潘大洪.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J].新课程(下),2012,(01).
4.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读新课标,其核心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始终坚持民主、科学、开放的原则;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坚持体现课程内容引人入胜之处和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化学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如何才能使我们设计的教案成为优秀教案,“教学导入”在引导学生进入优秀课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1 新课改的背景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一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如何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1.1 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改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课堂形式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而一个出色的教学导入就是一个优秀教案的组成部分。2 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导言技巧
所谓课堂教学导言,就是每一课的导入语,又叫开场白,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起点,是引领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步,有如一年之春,一天之晨。起步走的好,整节课才能轻松自如。技巧性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时间上一般为3分钟左右,长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角色的转换,进入课堂情景;也有助于教师破除“自我中心”的观念,促进自己在探究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成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带队者。一段好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言有何标准?一般说来有三个:首先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新颖有趣有创意,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次,是切合本学科、本课堂的实际。离奇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坠云雾,知识点过度超前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知识点过度迟后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感觉到是陈词滥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语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所有这些,不仅不会收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起破坏作用。第三是要有实效。任何一种好的形式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理论上的好不是真正的好。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词语哗众取宠,声色上的层峦叠翠,是不会有好结果的。2.1 导课方法
课的导入有许多方法,主要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来决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2.1.1 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新课学习的导向作用。
在讲授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这一节课时:
师:“节日里燃放烟花鞭炮时,在点燃引线后,往往可以看到爆炸的声和光,这里就有化学反应、热能与光能等的转化,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
生:“对,对!”
师:“当时我也很诧异。好,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了。”
下课后,很多学生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此作出论证,这或许就是意外的收获了。2.1.2无声的语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精心制作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从配音到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通过多媒体这个“助手”,也强化了课堂的主题,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变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域板”、“Flash”、实物投影仪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初中教材上的定义来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氧的情况,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进而发现相关问题、分析“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导入新课。
2.1.3 实验“迹象”创设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问题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克服困难意志力的培养和新学知识的掌握。
在讲授浓硫酸的性质这节课时:
师:“你们能不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
生:“不能。”
师:“不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由此基础上产生的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2.1.4分组实验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分组实验,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和配合,协调解决大家所面临的问题,生生互动,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因“生”制宜,从而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碱金属第二节课《钠的化合物性质》时,让学生分别进行过氧化钠、碳酸盐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找出存在问题,根据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向,按照问题思考的具体步骤以及问题演化的方向,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开课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象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这就是课前导入的魅力所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教师除了平日的积累,还应在积累中不断地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3 教学反思
新课改理念下,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良好的开端非常的关键,因此,以有一个新颖有趣的导课开始一节课很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争取每一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3] 钟启泉,《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
5.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五
程廷陆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在我县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县生物教师正在享受着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正快乐并痛苦着。通过一年的实施,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也正思索着如何进一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个全新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工场”。其实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是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导演。我们如何设计出生动活泼、富有人性课堂45分钟,这是大家都在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上述这个问题,把自己参考的一些资料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1.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的概述
1.1 定义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是指为完成生物教学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安排、规划某一课堂的教学步骤,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课堂的组织方式等,作出符合学生教育、心理规律的全面安排。
1.2 内容
授课时间安排、课时安排;课题名称;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学习任务分析;课时目标分析和确定;教法的选择和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确定;学生起点知识、能力、情感的确定;教学主要事件的确定和安排;作业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1.3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是指课堂教学中安排教学事件及其前后顺序。例如学生课堂看书、讨论、朗读、探究活动、提问、讲解、谈话、野外调查等。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整个教学设计的基本点,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标程度,可以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整个课堂教学做出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安排,精心设计每个细小教学活动,尽量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比较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堂教学。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1 赫尔巴特四阶段课堂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根据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简单的理解就是讲授新知识,唤起已有知识,概括总结新旧知识,应用于实际。
2.2 凯洛夫六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凯洛夫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理论,提出课堂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告诉目标→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对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影响最大,运用的也最多。
2.3 加涅八阶段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据此,加涅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八个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述→语义编码→检索→提取→反应→反馈。3.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类型 3.1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1.1科学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改”的核心,既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很多老师反应新教材不好教,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材上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太多,也许是我们还没有弄清编者的意图。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应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作为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由于涵盖的是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而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的产物。因此生物新课程特别强调科学过程,要使科学过程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科学探究便是最好的实施策略。其实,生物科学探究实质上是教给学生处理信息时,学会使用类似生物学家进行研究时使用的技巧、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它强调的是内容和过程以及科学的调查。科学探究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通过研究认为,要在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小科学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他认为,探究性学习型课堂应该包括“问题的感受、假说的形成、验证、计划的实施、从材料引出结论”五个阶段。还有些学者认为生物科学探究的体系应包括:指定调查范围、构想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步。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讲授探究活动时针对不同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使用表现科学技术探索性本质的表述。例如:“我们不知道„”、“关于它的证明时矛盾的„”、“我们还不能确认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使用“探究性叙述”代替“结论性表述”,尽量不用或者少用如下说法:“有9000多种鸟类”、“基因是遗传的单位”、“鱼类适宜在水中游泳的特点是„”。
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之中。
3.1.2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
科学探究学习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探究活动训练来完成的。探究训练是设计一种把科研程序压缩到一小段时间内的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我们教材一般将探究训练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阶段:面对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阶段、组织资料和形成解释、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3.1.2.1面对问题:
讲解探究步骤:在开始探究之前,教师要仔细为学生讲解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免学生盲从。
提供问题情景:问题一般是指与我们观念或现实相冲突的事件,其中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探究的课题。
创设问题情景:这是教师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在。有以下一些具体办法共大家参考
提供数据、信息资料、对比找出矛盾,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教材中关于鸟的飞行原因提供的一些资料包(消化、循环、呼吸等)、也可以选取本地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叶片,让学生先观其形,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对比其结构上的差异,学生应该可以提出很多问题的。
呈现标本、模型,指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异,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向学生展示四种动物的心脏模型,结合相关知识,提起学生探究具有不同心脏结构的动物的兴趣,从而提出有关问题。
描述或引领学生实地考察两种或多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学生分析其生态因素及其适应性,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植物能生活在水中,而有些植物却不能?为什么放在家里的向阳植物不久就死掉了,而厚皮树却长得更加茂盛?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学生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会碰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碰到教科书触及不到的问题,在这种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饲养草履虫,草履虫吃什么?草履虫生活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草履虫如何繁殖后代的?
深入校园和社区,寻找和发现绿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从校园环境和绿化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例如,校园内有哪些绿化树种?校园中常来的有哪几种鸟?为什么一些树常青?一些树到了冬天却成了“光杆司令”?
对自身的观察和研究。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会发生剧烈变化,学生对自身的变化总是很感兴趣,学生在关注自己身体变化的的同时,从中问为什么,形成探究问题。例如,“遗精”、“月经”的生理现象。为何男性长胡须,男女生声音不一样?体位发生改变后,为什么头会晕?
播放动、植物录像材料,让学生在观看中引发好奇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猎豹奔跑的速度那么快?鸟儿为什么要迁徙?为什么海里的鱼不怕咸?
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动植物园或者国家公园,布置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感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长颈鹿的颈项那么长?河马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
观察农村的田间劳作,也有很多问题可以值得思索,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给学生发放某些材料,让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动植物,输入相关信息,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和好奇,在这种冲突和好奇中提出问题。
总之,问题的提出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者观察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帮助或者老师强加的,老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氛围。问题的价值取向、难易程度、可信度,可以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成正比上升。
3.1.2.2 确认阶段(作出假设): 是指老师指导学生搜集关于自己看到或经历过的问题,然后将问题转化成探究的课题并作出假设:确定课题名称:陈述、疑问式(一般疑问式和反问句式);采集相关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筛选信息;形成课题的假设。确定探究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探究的安排或者规划。确定自变量、操作变量和控制变量。
3.1.2.3实验阶段:这里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探索类型:这种探究不需要某一理论或者假设来做指导,一般指改变事物的条件已观察它是否变化,但这种探索可能会为某一理论提出某些观点和意见。例如,观察鱼鳍的作用。另外一种就是直接验证,指学生检验一种理论或假设。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3.1.2.4 组织资料和形成解释:这个过程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处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搜集的数据或资料,并从资料中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探究,搜集和记录到数据或资料,必须经过恰当的处理,才能找出数据间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数据间的关系,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从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通俗的讲,就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探究中作用:
全面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特别要引导学生观察特殊现象和偶然现象,从偶然和特殊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新规律。 指导学生恰当分配注意力,以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检查和督促学生按探究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探究任务,训练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督促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如实记录和保存数据,避免或尽量减少不真实的数据的出现。
正确处理和协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处理和应对探究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因为探究过程不只是限于教室,有时在实验室,甚至在野外,各种偶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探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落实自主探究的观念,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决不能因为在探究中遇到某些困难而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者由老师代替学生操作。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多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同甘共苦,度过难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产生探究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和梳理探究中所获得的信息或材料。
由于一项探究活动耗时很长,因此教师在探究设计和计划中,要充分预测各项活动、任务、困难,并作出恰当安排,以免打乱课堂秩序。
及时组织交流和成果分享。当小组长遇到困难、疑惑或取得成果、有新想法时,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或小组内的交流与分享。其目的有三:一是帮助解决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二是分享某小组的探究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促进进一步探索,三是相互借鉴探究经验,交流探究体验。3.1.2.5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交流重要意义
展示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提高生物作文和写作能力,即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获得科技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包括论文的写作方法、主要结构、数据的使用、结论的引出等);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锻炼学生的胆量,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等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氛围; 促进探究经验和情感体验交流。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交流的表达方式
报告式:指导探究小组根据探究过程和结果,撰写出探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教给学生各种报告的写作方法、报告的基本结构等。 图文式:用照片和图片及其文字说明来展示探究过程和成果。
记录片式:用镜头将整个探究过程加以记录,事后进行恰当的整理、剪辑,形成一部完整的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片。
展板式:将小组的整个探究过程制作成展板,向全校学生展示。交流的组织形式
小组内交流。指探究性学习完成之后,以小组总结的形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过程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机动,比较容易控制和掌握,但交流的效果不太好,信息分享度也很差。 小组间交流。
班内交流。以班为单位举办交流会,安排每一小组交流他们的探究过程、成果及感悟。
校内交流。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交流会。或采用向全校师生展出展板或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播放探究内容、过程、结果及感悟。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难易程度、探究的价值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注意事项
尽量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最好采用轮流发言的的方式进行,要求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担任发言任务,杜绝小权威包揽,为一些胆怯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要限定时间。要求交流小组语言简洁、清楚明了、最好生动,抓住要害点、创新点、陈述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运用多媒体时,不要太花哨,以免分散听着的注意力。
留出对共同问题讨论和咨询的时间。有时间让学生充分辩论,查找原因。 组织好课堂秩序。不要让交流会变成“麻雀会”。 把握好每个时机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的作用
对学生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进行审阅和指导,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交流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要关注胆小和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交流时做好现场记录,为成绩评定提供第一手材料。
组织协调好各小组的交流,控制好交流时间,掌握好交流节奏,把握好交流的势头和趋向,营造好交流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只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种可选择的教与学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尽管新课标极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将其提倡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诚然,这种方式对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本质,体会科学探究的艰难,培养科学精神以及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学习的全部,也不能替代其他学习方式,只是说这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探究性学习它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切不可滥用。另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贯彻探究的思路和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探”和“究”,切不可旧瓶装新酒,形成“黑板上种庄稼”之类的“黑板演绎探究”的假探究。当然在实际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实际及学校为探究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恰当选用教学设计的某些阶段,并作适当的安排,并非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完整的展示这些内容和步骤。因此,朱正威教授说,在初中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最少做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这方面的体验和体会就足够了,并不要求都做。只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这种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把探究性教学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的真正内涵。
3.1.3科学探究的评价
目前没有好的评价,建议采用“档案夹评价”,就是指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表现、行为录入档案,等活动结束后,再给学生以评价的方式。一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档案夹里至少应具有学生的以下行为:提出问题的情况;作出假设的情况;设计的探究方案;是否按方案实施;操作各种生物仪器是否规范、科学;是否实事求是的记录和搜集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引出结论的情况;表达交流的情况;与人合作的情况;探究报告的完成质量等 3.2实验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大家知道,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生物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次新课标对生物实验进行了很重大的改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不是纯粹以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所以我们就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和“书本”上进行“实验”,然后“背诵”实验的这种设计思路,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完成实验。一般生物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3.2.1生物科学实验设计的要求
实验设计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真实验”、“模拟实验”和“虚拟实验”。所谓真实验是指运用真实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模拟实验是指不能运用真实材料或条件,代之以其他材料所进行的实验;虚拟实验是指采用电脑技术或其他手段在虚拟空间内开展的实验。生物实验一般为真实实验,适当的做一些“模拟实验”和“虚拟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坚持实验设计的探究化思路。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具有探究思想,要把探究性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实验课也是如此。建议不但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更应要求学生动手设计实验。
充分挖掘学校和社区的实验资源。要广开思路,创造多种条件,尽量多地开好、开足实验。实验场地不应限于生物实验室,校园、教室、野外、家里等都可以考虑在内。
实验时空化。如开放实验室,由于探究或实验时间比较长,在课堂时间内不能完成实验,开放实验室就成为必然,但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同样,学生在校外更应加强管理,教师要周密布置,强化安全。 既要注重定性实验,也要重视定量实验。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要把实验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教师要详细介绍和强化生物实验器具、药品的安全使用常识,加强实验监视和监督工作。 注意控制实验课堂秩序,忌实验走过场。3.2.2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设计 讲解实验原理和主要步骤
介绍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撰写实验报告。3.2.3评价
采用多种方式,依据不同的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如实评价。3.3讨论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最核心的一点我认为就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念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来实施我们的教学。而人的发展包括持续不断的学习知识的努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理解和感知的能力。讨论是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法,因为我们只有同别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3.1交谈或对话与讨论是不同的
讨论有明确的主题或者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理由,而交谈或对话没有那么严格;讨论具有批判性而交谈不一定具有批判性。3.3.2对参与讨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的态度、民主参与。
寻找讨论主题有关资料,并于讨论前分发给参与讨论的学生。好的讨论必须是让参与者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充分了解,并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预测,做好应付这些问题的对策。3.3.3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3.3.3.1指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要求学生讲出更多的证据。例如:你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为怀疑你的观点的人提出哪些反驳的证据来?
要求学生进一步弄清问题。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你的观点的例子,好吗?你能解释一下你刚才所讲的观点吗?
比较开放式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哪些?你通过观察能说说鱼的鳍各有什么作用吗?
因果相关的问题。例如,光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原因吗?人的身体长高与吸收钙相关吗?
3.3.3.2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抓住讲话者的主旨,即所讲的主要观点 学会做简单的记录,并批注上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抓住讲话者支持主要观点的主要证据 3.3.3.3回应
即对别人所讲的观点应作可与否的答复。可以是:没有问题的回应;肯定的表态;用沉默来回应。
3.3.3.4为讨论规定发言时间。
教师指导和控制每个参与讨论的人的发言时间十分重要,它能保证每个人都有阐发自己观点的机会。
3.3.3.5教师要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为了使讨论更为激烈,能持续的进行下去,一个好的教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鼓励,什么时候应该阻止某讨论者的发言,正确的控制讨论的进度和方向。3.3.3.6总结讨论的全过程,形成大家一致的观点。3.3.3.7评价。
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现场进行评价: 发言的次数和引起反响的情况 讨论中表现的态度
提问的次数和引起反响的情况等 3.4讲授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新课标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很多人把讲授型课堂教学批判的体无完肤,普遍认为讲授型课堂教学是过时的、落后的、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不合时宜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人把这种模式看成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一种学习模式。情况真是这样的吗?讲授型课堂难道真的完全被完全取代了吗?一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有些时候必须进行讲授,而且要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的、完完全全的讲授。美教育心里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一个“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就是指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的引导性材料。其具体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3.4.1准备阶段(目标分析阶段)。
包括准确的陈述目标,确定评价标准,预测达标度。3.4.2选取先行组织者
所选取的先行组织者最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带有某种情绪的体验材料;所选取的先行组织者必须要与你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体系有紧密联系的;先行组织者必须语言精炼、清楚明了,成为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成为“智力支撑点”;先行组织者要围绕学生学习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原理而建立。
3.4.3提出学习任务,讲授学习材料
教师首先应选择呈现学习任务(材料或内容)的最佳方式;然后由教师选择讲授材料的最佳方式,通过讲授课文材料、阐述科学事实、讨论、观看影像资料、实验或阅读学习材料等不同的形式使信息传递到学生大脑之中,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和理解学习材料中的各概念、各现象、各科学事实之间逻辑关系和顺序。总之,教师讲解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与先行组织者之间的关系,并在自己的认知地图上定位后,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3.4.4强化认知系统
采用的主要方式有:复习学习过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总结新学习材料的主要特征;重复进行精确定义;辨别出所学内容中各种概念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学内容的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说明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检验新学内容;改变学生的学法;要求学生找出类似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加以试用;将新学的内容与已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清界线(比较法);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作出的假设或推理,去判断和挑战这些假设或推理,发现其中的冲突,并努力寻找原因(批判性学习)等。3.4.5评价
建议采用形成性测验法进行。4.总述
6.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六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7.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七
一、明确生物教学的目的
初中的生物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提高他们热爱大自然, 保护身边生态环境的情操,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还不太成熟,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真正地确立。所以在此阶段, 我们生物教师应该严格、谨慎地给予教育、引导, 让他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以至人类的影响, 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探究、实习及参观等活动, 能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 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 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学好生物学, 就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活动, 通过一些案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免疫”时, 我让学生解释:“天花”“非典”“禽流感”等疾病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防治?在学习了“形成层”的功能后,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割胶工不能把形成层割掉?我还带学生到田野、果园等地去考察, 如在学习植物无性生殖应用时, 我们来到果园, 通过参观, 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嫁接”, 什么是“扦插”。
三、组织课堂辩论, 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 不定期地组织辩论。在辩论开始时, 我先向学生讲清辩论规则, 得到学生的赞成之后, 开始辩论。如上“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我组织学生辩论: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 我们人类能不能将所有的狼杀死, 使其在地球上消失?在学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后, 辩论:有的草原比较干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有人主张多种树, 因为树林能够保持水土, 树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降雨量;有人反对这种做法, 认为树林的蒸腾作用强烈, 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进而加重旱情。你赞同哪种看法?再如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学生了解了小羊多莉的身世后, 我抛出了辩论题:随着小羊多莉的问世, 很多动物被克隆出来了, 例如“克隆猪”“克隆牛”等, 有些科学家想克隆人, 你支持吗?学生立即分成两派———支持派和反对派, 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辩论中学生搜肠刮肚寻找对自己组有利的证据。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小组的合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会“反思性教学”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课前教学方案的设计无论怎么去仔细思考、斟酌, 总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总有与学生实际不太相符的地方。所以, 上完一节课后, 如何及时总结、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反思”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方面的问题, 以及学生课堂的参与, 对知识的接收、理解方面的问题。“反思”也可使教师及时调整, 尝试改进、纠正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反思性教学”使教师不断成熟, 不断完美, 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以不断提高。
五、联系乡土实际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8.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英语教学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实效问题:很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即学生在每节课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未能达到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最大潜能。(2)实施问题:不少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关注少,对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少,教师控制课堂多,给学生实践和思维的空间少。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个概念,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则是对教学设计一种狭义的理解。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目标、内容、学生等)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流程,以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的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三、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
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學设计存在许多与新课程相悖的方面,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强调认知;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强调预设、忽视生成等。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这些问题无疑会阻碍英语新课程的实施,而设计理念的转变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
1.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与英语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体现在:第一,英语教师要“目中有人”。第二,英语教师要有“全人”的观念。第三,注重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个体差异,而且要辩证地看待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
2.教学过程设计以教为本到学生主体参与
英语新课程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注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树立起“学生即目的”的新理念。新课程把知识看作是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英语学习过程,不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与英语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英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这并非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是要教师明确教学设计必须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这种观念要求英语教师设计教学做到:第一,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第二,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第三,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3.教学策略设计注重情境建构
英语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建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要求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以“知识建构”为核心,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具体说来,就是为学生建构知识创造一种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具体要求是:第一,创设问题情境。第二,设计协作情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小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
4.坚持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观
英语新课程观认为,英语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与体验,即体验课程;英语课程也不再是教学前的计划与目标,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建构过程。相应地,英语课堂教学也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开发和创造课程的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仅仅有新课程的理念是无法快速提高英语课程质量的,还必须通过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各环节来实现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魏星.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12-14.
[2]徐学福,宋乃庆.教学设计[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文学院)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推荐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08-21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08-30
新课改理念学习09-18
教师学习体会——新课改理念心得体会06-21
用新课程理念 改革传统美术教学(课改)10-21
如何让在小学英语中渗透新课改理念10-14
新课改下下的中学生物实践与探索08-05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07-23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09-06
重申课改理念中体育教学研究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