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

2024-07-11

中学生教育(8篇)

1.中学生教育 篇一

用耐心教育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

——班级管理工作手记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将

迎接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才能将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呢?那就要看这个班的指挥官——班主任是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的。什么是班级管理?所谓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活动。班级管理实践证明: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管理思想教育健全制度耐心爱心竞争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将迎接新的挑

战。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才能将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呢?那就要看这个班的指挥官——班主任是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的。什么是班级管理?所谓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活动。班级管理实践证明: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从教以来,我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印象最深的是2002学接手的班级。在2002学,学校安排我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接任后我发现该班学生成绩极差,人平分数只有31分。上课纪律差,同学们之间不团结,经常有吵架现象发生。经过了解,我发现造成该班如此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缺乏自制能力。为了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我决定对症下药,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更是自我管理的主人。”因此,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决定把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我这学期工作的突破口。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思想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力差,有的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地依赖成人的帮助和照料,有的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这些状况是培养自我管理意识的最大障碍。于是我便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育机会,如:晨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我能行”“什么都难不倒我”“超越自我 永不言败”“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理念,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我还和家长沟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多管齐下。

二、健全制度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记得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播下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因此,学生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果仅靠班主任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怎样、怎样做,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效果可能不太明显。因此,我就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学习、讨论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等,然后进行民主讨论,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经过讨论、修改、通过、达成统一认识,共同制定出一份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纪班规。因为班规是学生们自己制定的,是符合他们的实际的,所以他们在情感和理智上都非常认同,执行起来也就十分有效,整个班级的班风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很快有了明显好转。

三、用耐心教育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爱是美德的种子,美德的秘密就是爱。爱可以改变命运,爱可以成就未来,爱可以促人成功”。

小朋友进入学校就等于步入了人生的第一站,他们好比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用爱心精心地培育。

一个教师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你想想,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整天在妈妈的怀里摸爬滚打,都不讨厌妈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疼他们,爱他们,毫不

吝惜地把乳汁献给他们,所以孩子们也就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妈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情感。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情理交融。如有一次我班有几名学生因传染病住进了医院,我知道后主动到医院看望,待他们病好了回到学校后,我又帮他们把落下的功课补上。

还有一次,我因病需住院治疗,但考虑到学生马上就要期末统考了,于是我坚持上午到医院,下午一边打着吊针一边给学生上课,当时有很多学生都流下了晶莹的泪水,他们对我说:“老师,您休息休息吧!我们一定会努力的,一定不会辜负您的一片希望的。”孩子们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感恩之心由然而生,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座信任的桥梁,他们也乐意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学习、谈生活,从而使班级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爱心去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全身心地投入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真诚地爱护学生。所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从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为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创造了条件。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个班级,如果仅有民主的班风肯定是不够的,只有调动起了全

体同学的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个班级才会更优秀。要使全班学生不断进步、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激励他们、适时赞扬他们。我先在班上宣读了一套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展开竞争。为了给学生才华的显露和锋芒的显现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我总是不失时机的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同时我还在班内开辟了“进步之星”“一周之星”等表扬栏,从各个方面给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学生以及时准确的表扬,使学生产生我也要成为这样的“班级明星”等这样的潜意识。此举一出,班上的学习气氛马上浓厚起来,他们在互相竞争、较量,比谁得的星星多,争当“一周之星”。记得有一次:班上一个叫冷婷的学生考试分数低了点,趴在桌子上哭。我不失时机的说:“你们看冷婷同学,她只比刘红同学少一分,就趴在桌子上哭,说明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当然哭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要靠我们平时多下功夫,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要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和别人一争高低;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不比别人差,我是最棒的┅┅”通过我的一席话,我发现全班四十二个学生鸦雀无声,一双双小眼睛亮亮的看着我,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声音。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的心里已有了奋斗目标,我所期望的效果也已达到了。果不其然,在期末的全镇统考中,我班学生人平分数92.5分,获全镇第一名,遥遥领先于我镇其他学校。

此外,我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告诉他们:“团结就是力量”。记得那一年,我班的班级日常量化评比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始终保持全校第一。我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诠释了“相信我能行,才能我能行”的道理。

通过以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我所担任的班级最终由原来的“散”“差”“乱”的班级,变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充满朝气”的班级,该班在评比中还夺得了“先进班级”的称号。能取得这种种成绩,我觉得关键是学生的内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由原来的“被管理的对象”变成了现在的“实施管理的主体”,由原来的“要他学”变成了现在的“他要学”,而我仅仅是放开自己和学生的手脚,指导他们如何成为学习和生活的能手,让他们到实践中去发现自我,增长才干!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一座未开发的宝藏。只要我们用一份尊重的情意、一个信任的眼神,一颗宽容的心去真诚地对待他们。那么,他们稚嫩的心灵定当被感化。我坚信,只要用心,只要用爱,就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让我们用自己全部的爱心去呵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去陪伴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弹奏出一篇篇动人的乐章!

xxxxxxxx小学:xxx

2.中学生教育 篇二

但是,家庭教育又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家长有良好的愿望,但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经验,而仅凭亲子之情,严格要求是不够的。因为,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变化大,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已有很大提高,处于青春发展期,而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最有生气的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师长、父母的指引下,正在了解社会,认识世界,也在寻找人生的真、善、美。这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果家庭教育能够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在这时期既长身体,又长知识,并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那么,他们就能顺利地度过青少年期,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成年。相反,如果教育失误,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许多调查材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初犯错误的高峰期,犯罪年增长率达20%-30%,比其他任何年龄段的犯罪率都高。

青少年阶段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如何,政治思想觉悟如何,文化和身体如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关系到我国基本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培养教育子女的事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为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实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此话多么中肯而引人深思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也逐步渗透在某些家长教子成才的实际行动中,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家教弊端。尤其农村中的家教弊端为最甚,如在家教内容上,一些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在家教方法上,一些家长重言教轻身教,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开放,还存在诸如溺爱、放任、粗暴、专制等不良家教作风。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溺爱、放纵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物质欲望,有的想方法设法免除子调动学生互相帮助的积极性,让同学两两结合,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这会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强调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也是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应注意多给予肯定少给予否定,多给予建议少给予训教,多给予理解少给予女应该履行的各种家庭内外义务,有的极力宽容和袒护子女的缺点、错误。这种状况尤其反映在独生子女和在家中居最小的子女身上。由于家长的溺爱放纵,致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放肆蛮横的性格,在家是“小皇帝”,在外是“小霸王”。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纪律的约束时,他们就任性胡来,不服管教,威胁老师,甚至离校逃学、出走,吓唬家长。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现在部分家长普遍倾向重养轻教、重智轻德,只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做人的基础教育,重物质轻思想,尽量满足子女物质欲望,忽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有的父母意见不一致,教育不协调,有的唠唠叨叨引起子女反感,尤其突出的是简单粗暴、“恨铁不成钢”式的打骂教育,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为避免打骂养成说谎习惯,有的难以忍受粗暴教育方法的而逃离家庭,为了不吃皮肉之苦而浪荡于社会。

(3)家庭忽视或放弃管教子女。城镇双职工家长,或是农村中外出经商、打工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出差,或常驻外地经商,打工的早出晚归,对孩子照顾不周。有的家长由于平时与子女关系不好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的家长甚至厌恶子女而放弃教育责任,也有的因工作时间特殊,长期都不与子女谈上一句话,更谈不上教育。这样一来,有的学生一旦变坏,而家长不易发觉,长此下去可能恶习日深,难于教育。

(4)家风不正,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家长思想素质较差,没有志向和理想;有的家长性格暴躁,举止粗鲁,动辄恶语伤人;有的家长作风不正,有两性之过;有的家长行为不端,酗酒,赌博,甚而拉孩子下水……凡此种种,无异于以行动教唆子女,使孩子长期受到影响,从而养成种种恶习,严重者直至走向犯罪。

(5)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婚殃及子女,给学校教育造成影响。这种学生由于家庭失去平衡,得不到家庭温暖,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如厌学情绪严重等,容易接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总之,作为教育基础工程的家庭教育,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重大的。家庭教育要针对中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富有朝气,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特征,以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性的潜移默化,帮助他们从小立大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人兴趣、志向和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问题认真思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志向和理想同社会需要、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并且教会他们明白只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惟如此,才能真正把当代的中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为祖国振兴、人民富裕、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作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指责,从而调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公正、合理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中学生教育 篇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特点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这里的生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生态概念,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而是动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本身就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是活的有机体,需要不断地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能量和养分,以保证自己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动。因而,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文明是社会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水平和程度,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生态文明的特点

(1)全面性。生态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对象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能狭隘地只是从满足自身的需求出发,而是要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进化需要。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主动地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2)和谐性。生态文明注重人、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在三者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在三个子系统各自内部协调的情况下共同发展。

(3)高效性。在各行业、部门间建立起协调、共同的网络化系统,使物质能源、信息在这个整体系统中得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通过再生、转移、循环、转化等得到再利用。

(4)持续性。生态文明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相互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依据,以人类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环境状况

目前,人类面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到了1993年损失上升到1085.1亿元,占GNP的3.16%。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8%。这样巨大的数字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因为生态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呈不断上升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分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利。

2、我国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状况

目前公布的一项中学生生态保护知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中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但在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问题上还有所欠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已具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例如,94.2%的学生否认了“生态系统破坏后可以恢复,因此,不用过于担心发展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说法。但对于“生物多样性包括什么”等较专业的知识,只有31.3%人做出了正确回答。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76.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下,生物的灭绝速度是自然速度的100倍以上,这说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学生对当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破坏有了清醒的认识。部分中学生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主动意识,70.5%的中学生表示,他们从来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也会主动劝告他人不购买这些制品;68.7%的中学生自己不吃野生动物,但不能阻止别人不吃,这说明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3、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的,而相对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当前,世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而中学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学生是我国社会倡导生态保护的生力军,就整体而言,中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对生态保护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很肤浅,所以,要把生态道德教育列入中学德育的内容,使中学生受到系统全面的生态保护教育。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1、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受教育者的生态行为。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培养中学生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基础。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使传统道德观的内涵大大拓展,增添新的内容,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

3、加强中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比较落后。虽然我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使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取灭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4、道德原则的增加

应使中学生遵循三个新的原则: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不道德行为。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都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中学生道德教育后,可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

总之,学校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一种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树立知行统一观,积极参与美化环境、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的行动。

4.中学生感恩教育 篇四

(一)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当前,许多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类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及时点拔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如下展示:1.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3.设计“感恩”的广告,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4.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古人云:“言为心声”,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5.将“感恩”迁移到爱社会,爱党爱国上。开展“团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动,为孤儿院小朋友们送温暖,课余时间清扫“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广告纸等等。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爱党爱国的情怀。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

1.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通过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

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

(二)和谐社会更需要感恩教育

近日,笔者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然而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而且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

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行为看作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声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让座行为完全是心甘情愿的。从功利角度来看,一声谢谢,其实并无多少实际价值,然而,这声道谢又是无价的,因为它象征着对社会美德的认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的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三)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措施.首先,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招生方式,通过采取“宽进严出”等办法,努力弱化智育对德育的冲击;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过大力开展中学生对自已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作为学生升学、当兵、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

其次,强调感恩教育的引导者、接受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

5.中学生教育 篇五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主席同志也曾指出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毛主席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6.中学生养成教育计划 篇六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学校的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四、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会等时间,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管理。

(二)开展主题班会,落实“行”的要求。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2、利用晨会、班会课提问学生进行考核。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7.中学生教育 篇七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性观念

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并以性成熟为主的身体发育时期, 叫做“青春发育期”或简称“青春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日益优越的物质生活和高度的现代文明, 促使青少年性发育年龄提前。青春的觉醒使青少年开始探索和尝试相恋的奥秘和甜美, 但往往他们又划不清异性吸引与恋爱、友情与爱情的界限, 控制不了自己多变的情感, 把握不准感情的度, 抵御不住“性”的诱惑。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 家长、教师、社会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安全度过这一时期。

1 江门市青春期性教育现状

1.1 中学生对性观念、性行为认可情况

2008年, 在江门市的“两会”上, 多名政协委员向市教育局提交的一份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 江门市未成年人性科学和性健康知识相当贫乏, 而且缺乏正确认识:4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 其中9.9%的中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中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许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月经来潮或遗精意味着什么。值得注意的是, 竟有11.2%的男生和3.0%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性知识。

专家指出, 江门市的状况只是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如今, 青少年性教育滞后与性问题凸显的矛盾, 较我国目前青少年人口群体的现状更显严峻。究其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量大, 我国13亿人口中10~20岁的青少年达3亿多, 每年约有2 000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二是近50年来, 由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平均提前了2年, 导致从性成熟到结婚的相隔时间达10年以上, 增加了这期间性经历的不确定性;三是青少年对婚姻、家庭和性行为的理解和观念有显著变化, 呈现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趋势。

1.2 中学生对性教育的意向

与教育现状形成反差的是, 青少年对性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江门市妇联研究所1995和2000年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70%的青春期少女“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在小学五年级女生中, 渴望与异性交往的达25%, 到初二则上升到68%。对有关性的名词理解的调查结果表明, 男生较女生性知识知晓程度高, 因此, 加强对女生的性知识教育显得更为必要。男生迫切想了解的性知识依次为: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方式占70.24%, 正确对待性冲动占63.29%, 有关性交的占60.24%;女生迫切想了解的性知识为: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方式占72.85%, 正确对待性冲动占59.51%, 有关性的法律知识占58.00%。中专生有关性交知识的选择中, 男生占60.24%, 女生占43.16%, 呈显著性差异, 说明男生比女生更渴望了解性交知识。对于其他各项, 男女生的迫切程度比较接近, 无显著性差异。对所在学校开展性教育的评估中, 无论男生、女生均以“根本没有”为选择项的分别占66.24%和63.59%, 以及以“青春期教育代替性教育”为选择项的分别占32.71%和32.37%。所以, 加强中学生性教育迫在眉睫。调查还显示,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远远不够。

2 青春期性教育滞后的原因[1]

2.1 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

目前我国中学总体缺乏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 中学课程设置中惟一介绍性生理发育知识的是初中三年级的生理卫生课。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性教育效果的一大因素。首先, 教师的性观念滞后, 有的教师认为中学生将来会“无师自通”, 不用教育, 有的教师则怕引起家长非议而消极对待;其次, 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 使得只有12%的中学生对其生搬硬套的枯燥知识感兴趣。

2.2 家长不愿或羞于开口

在一般的中学生家庭教育中, 青春期性教育往往处于缺失状态。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 能主动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家长仅占7%, 有93%的家长承认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在许多家庭“难讲”“难施”, 是因为一些家长谈性色变。据了解, 有些学校拟在初一开设性教育课, 但却遭到不少家长的强烈反对,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这是在教唆孩子学坏。另外, 家长本身性教育知识贫乏。据了解, 目前16~20岁青少年的父母大多是在“文革”中度过青春期的, 他们同样没有得到过正确的青春期性教育。

2.3 青少年成了“医学孤儿”

在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中, 青春期的青少年被称为“医学孤儿”, 处于儿科、内科和妇科“三不管”地带。在我国传统的分科方式中, 女生14岁及以下看儿科, 14岁以上看妇科, 但11、12的女生出现各种青春期综合征以及心理问题时不知该去妇科还是儿科。

近50年来, 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平均提前了2岁, 而平均结婚年龄却推迟了5年以上, 这大大增加了婚前性行为的几率。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 缺乏一定的自制力, 常常会偷食“禁果”, 更严重的将会导致性越轨、性犯罪。有数据表明, 目前中国青少年犯罪中有30%是性犯罪, 其中网上不良信息是重要诱因。

2.4 青春期性教育定义过窄

目前已经开始的性教育主要是教授性生理知识。教育专家认为, 性教育不可偏废, 应该让中学生学会怎样尊重和关心异性, 懂得怎样正确对待性活动、怎样保持性心理健康。

有学者提出了性美感教育。现在一些10多岁的孩子为吸引他人, 尤其是吸引异性的注意, 把头发染成红的、黄的、多彩的, 或做成奇异的发式;还有的今天穿乞丐装, 明天穿露脐装、露背装。这是青春期吸引异性的正常表现。应该尽早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服饰美、人体美和异性美是青春期性教育应包含的内容。

完备的性教育, 还应包括性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给他们讲性道德的含义, 讲尊重妈妈、尊重女性及友情和爱情的区别, 爱情和家庭的责任, 人在不同年龄段对异性的不同兴趣等, 会对其有所帮助。

3 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思考[2]

3.1 什么时候开展性教育合适

有人认为,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极少有在学校或家庭公开进行性教育的先例, 而繁衍能力未见减弱。所以, 性是到了一定年龄会无师自通的事情, 性教育不开展也罢。近年来, 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已经树立起新的观念。新观念强调青春期性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中学生应掌握健康的性生理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专家认为, “孩子的性教育, 应该从父母开始”。性别教育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在孩子婴幼儿阶段不能给予正确的信息指引, 让男孩子有男性的气质和品格, 让女孩子有女性的品行和举止, 就会使孩童产生性别错位的问题。

3.2 怎样的性教育观念才算科学

“第一要务是必须转变观念。”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陈一筠认为, 首先应当明确性教育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 还应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 而正是这方面很少被认识和实践。

其次, 性教育作为知识普及和指导教育, 对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完备的性教育还必须包括性道德教育和性美感教育。比如, 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性有肉体和心理层面, 也有社会、伦理和精神层面, 各因素的统一才是健康的;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 每个人必须对相关行为承担责任;中学生有权获得包括避孕知识在内的性健康知识, 以便“知情选择”等。实践证明, 性教育不会破坏中学生的纯真, 相反会推迟其性行为的开始, 并使其初次性行为更为理性。

3.3 谁承担教育责任

中学生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形成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

家庭是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有责任培养孩子的性价值观。然而由于当代父母大多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性教育, 性知识贫乏、观念陈旧, 很难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学校应发挥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以制度化的方式, 把有关内容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中, 以性生理与性心理作为基础、以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另一方面要使性教育体系化, 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在学前、小学、中学各个阶段, 由浅入深、分层进行。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性教育氛围。一方面要做好社区教育, 加强社区各种性健康服务及相关机构建设, 如组建青少年之家、少女之家、青年中心, 开办相关展览, 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性健康知识;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也要负起责任, 杜绝传播不健康的内容, 构建一个文明向上的信息文化环境。

4 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建议[3]

4.1 开展科学的性教育, 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要使中学生从性朦胧、性神秘和性困惑中解脱出来, 不盲目寻求“性知识”, 就需要对其进行性健康教育。中学生处于性激素分泌最为旺盛和活跃时期, 应通过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其获得性知识, 正确进行异性交往, 增强自控能力。调查显示,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认为根本没有得到过正规的性教育, 家庭、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建议在初中一年级即开设正规的性健康教育课程, 内容涉及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道德伦理学、法学、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性审美学等。

在加强学校性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家庭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性心理咨询情况来看, 青少年的性心理障碍绝大多数都与幼年时的不良经历、未接受科学的家庭性教育有关。所以, 建议有条件的中学, 承担起对家长进行中学生性教育培训的责任, 使家长能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提高孩子辨别科学性知识和黄色淫秽性知识的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 我们力求通过性教育使中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 不受错误观念的困扰, 如“手淫是罪恶、可耻的”“同性恋是有罪、见不得人的”等, 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自尊、自爱。

4.2 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为中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规范性较差。另外,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大多数中国人比较内向含蓄, 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 不知找谁倾诉, 藏在心里, 或者去一些不正规的诊所治疗, 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 导致心理问题加重。

学校应该发挥各种专业人员集中的优势, 开展校际间合作, 取长补短,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为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 并积极开展宣传讲座, 让中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遇到问题时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

调查显示, 我校建立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后, 由心理教研室教师和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辅导员担任咨询人员, 并且经常聘请高等院校的心理学、社会学教授举办各种相关的讲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3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为中学生提供正常交往的途径, 并正确引导

由于中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 产生相应的性心理反应, 对异性有所“渴求”, 有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 这是正常的现象。以往学校制定的一些校规, 如“禁止在校期间谈恋爱”“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等试图阻断男女生交往的做法, 其实是不可取的, 而且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应通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 如组织各种学生社团、社区志愿者活动、假期旅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培养、锻炼中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同时, 为男女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 使中学生的性心理能够正常发展, 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降低异常性心理体验的发生率,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性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我们既不能回避, 又必须注意一定的度, 毕竟未成年人对性的理解和承受能力有限, 任何教育方法上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事与愿违。正因为如此,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显必要, 而讨论的目的则是希望引起更多关注, 最终促成教育方法的改进。笔者认为, 学校应通过开设性教育课, 正面对中学生进行性知识、性心理、性行为教育, 让他们从中掌握性知识, 懂得性道德和性健康的重要性, 以抵御外来不良性信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孔懿.性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家麟.学校性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中学生教育 篇八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新世纪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必须具有新的素质。从时代要求来看,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面临的将是改革更加深入、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状态。这势必对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意识;二是要有科学意识, 努力创造科学、进步、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是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四是要有群体意识,热爱和关心集体,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五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有这些, 都必须靠加强素质教育来实现。

2.从职教特色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替代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职业教育, 本质上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谋求和从事社会职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人们谋求和从事职业的能力是多样的、变化的,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 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于突出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设定的职业岗位进行固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所以, 必须通过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来,不能不加强素质教育。

3.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教育目标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高职专业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 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必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必须与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相适应。高职专业课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为目标,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突破学科的完整性,强调技术的应用性, 推行课程模块化教学, 同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而现行的应试教育, 恰恰同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背离。因此,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4.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 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处在19~ 25 岁年龄段, 是生理和心理都最旺盛的发展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已经被设定的就业上岗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评判他们学业好坏、能否毕业的主要标准是专业学习成绩;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对大专学生发展空间的制约和社会对大专学生的价值定位, 使为数众多的大专学生群体难以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 是导致当前大专学生各种复杂心态和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因此, 大专学校惟有加强素质教育, 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空间拓展创造条件, 打好基础, 大专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1.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改革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某些暂时利益;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的改革,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看,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最终使全体人民受益。从而正确理解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 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改革, 做改革的促进者。

2.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参与竞争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 竞争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法则, 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竞争是无情的力量, 势必导致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是公平的有序的竞争, 竞争必须遵循法制原则和市场原则;竞争可以使人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 积极勇敢地参与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现代化生产要求树立开放的意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基础上的, 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浇灌; 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为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畏惧和彷徨,树立博大胸怀,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共事,善于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依靠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约束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了解: 任何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法纪和规范,任何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自我的约束; 自我约束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人成熟的标志, 任性和放荡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自我约束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只有加强自身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增强自控能力、促进人格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提高遵守法纪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不失足、少失误。

5.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表达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表达是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表达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的, 一定的语言和文字修养是表达能力的基础, 学会表达是一门学问, 只有潜心学习、努力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克服表达能力方面的盲目性,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自觉性, 增强学习求知和求职就业的广泛性。

6.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战胜挫折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的斗争中实现的;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要在困难中前进、挫折中奋起,需要理智和意志。从而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 增强勇气, 树立信心, 讲求方法, 顽强奋进, 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7.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寻求发展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明白:“人往高处走”是人的共同本性, 发展自己是人的共同追求; 寻求自身发展是靠机遇、有条件的,“机遇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努力创造条件的人, 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要教育学生着眼未来,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今天的地位和未来的前景, 立足现实, 勤奋学习,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单位工程竣工资料目录下一篇:高考报名社会实践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