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

2024-06-27

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共5篇)

1.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 篇一

关于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选取今年2月到6月这段时间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些志愿者的血型要均相同,在这个前提下,将可能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作为实验的关键点。然后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血液细胞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对血液标本采集、凝集、存储检测等相关因素对血液检测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稀释比的血液标本来说,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含量是不同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液采集放置的时间的长短和标本处理的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等等都会对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结论:在医学临床的血液检验中,影响检验质量的不仅仅是血液标本稀释的原因,还有人为操作的因素存在,所以为了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应该对血液细胞检验的各个关节严格把关,病归纳和总结有效地检验方法,避免检验差错的出现。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查是通过一些仪器的检测对血液细胞中一些成分、以及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的技术,最常用的是学常规检查,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计数,共有10个项目,也称作血常规检查[1]。在临床医学上,血液细胞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确诊疾病、质量疾病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血液细胞检测的质量准确与否至关重要,为了取得准确的、可靠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防止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错诊以及漏诊,相关的检验部门和检验人员要充分、全面的考虑血常规检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解决和严格控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今年2月到6月这段时间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些志愿者在血型上是要一致的,但在年龄性别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男性为30位,女性为20位,年龄在1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2.6)。

1.2方法。参与这次的实验研究50位志愿者他们都是在了解实验性质的情况下资源参与的。首先要对这些志愿者配置抗凝血剂,即所有志愿者都将进行静脉血液的抽取采集血样。本次的实验研究者对这些血样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再将相同比例的血液样本进行打乱,分成50分进行检验。然后,在所有志愿者的静脉出采集血样,在获得血液样本后,对血液样本进行质量储存。在静脉采血后,研究人员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混匀,分成七十八份。将这些血液样本放在22度的环境中,半小时后将其中的十五份取出来进行检测,在三小时后取出十五份进行检测,最后在六小时后取出最后二十份血液标准,在对这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同一时间取出的样本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检验[2]。在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在进行对比后,分析血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血液抗凝、标本采集、存储、检验以及时间等因素对血液细胞质量检测的影响,并研究控制血液质量检测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的数据统计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归纳统计,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在资料比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2来检验,结果检验的数据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这次实验的对比发现,不同稀释比的血液样本所含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都是不相同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检验的质量准确性,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分析

血液细胞检查的质量问题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检验人员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检验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全面的检验知识和专业素质,对于检验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针对性能以及仪器的保养和维修都要了如指掌[3]。因为许多疾病是要通过血液检查来发现的,如果检验人员对仪器不熟练,很有可能会耽误病人的治疗;再有检验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来,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第二,就是血液样本的采集。在血常规检测中,采血部位的选择、标本的抗凝、标本的稀释以及标本的防止时间,都应该谨慎选择与操作。一般采血的部位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末梢采血,因为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部位,静脉血血样是最为可靠的血液标本。同时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引起血液的稀释或浓缩。用于血常规检测的血样必须使用抗凝剂抗凝处理[4]。由于血液是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的黏稠额悬液,所以在进行白细胞的检测计数,直接检测会有困难,所以就应该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计数。

第三,医院要将血液检查的质量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血液是人生命得以维续的基础,血常规检查就是医学临床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的准确性,更好的提高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质量,现代医院等医疗机构应以现代质量控制与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完善的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明确检验人员、检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于忽视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引起检验人员对检验值量的重视。同时还要完善对血液细胞检验工作内容标准操作体系与操作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和管理临床医学的血液检验工作人员,从而确保血液细胞检查的质量。

4讨论

分析本次临床医学实验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在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中有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血液检验结果缺少准确性,在血液细胞的检验过程中,需要注重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血液细胞检验工作流程的细致、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检验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现代医院的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中,医院应认识到检验工作流程对质量控制、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以本院血液细胞检验设备仪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并通过分析结论进行检验工作流程的优化,促进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综上所述,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血液细胞检测值量产生误差,而血常规检测又是开展临床治疗的关键,这就需要对血液细胞检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控制。为此,医院以及相关医疗机构需要形成统一的检验标准,以及形成整体的质量控制体系,注重检验前的血液标本制作和抗凝剂制作,以及对仪器的校准,同时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质要不定期的考察和培养,从而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的准确性,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沙薇,郭伟娜,于文波,安晶红.试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2011,10:187

[2]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9:1378-1379

[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1:125-126

[4]杨秀芳.浅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14-115

[5]林律初,江炎章.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5,04:160+163

2.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 篇二

1 血液细胞检验概况

在医学检验过程中, 血液细胞检验具体而言指的是对血液中所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血液检测不但可以为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血液细胞检验为目前医院的一项常规检验工作[2]。传统的血液检验方法为人工显微镜法对血细胞进行观察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 医疗水平的提高, 使得诸多自动化精密仪器在血液细胞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标本血液细胞情况进行检验的时候与以往常用的传统方法比较, 主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强等几大优势, 且正在不断改善, 使得检验结果准确性不断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自动化仪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因素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值得关注[3]。该研究中分析了血液细胞检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和相关质量控制。

2 血液细胞检验的注意事项

2.1 血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在进行血液细胞标本采集时多采用末梢毛细血管以及静脉血。静脉血可以对人体的病变情况和具体程度进行充分反映, 是目前公认的相对可靠的一种血液标本。相对于临床检验过程中常见的手指血而言, 静脉血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且在白细胞、血小板两项指标的计数水平进行检测过程中准确率更高。因此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 应尽量选用静脉血, 并且不允许对留置针附近或输液静脉同侧血进行采集, 这主要是由于上述血液标本被稀释的可能性更大, 对检验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4]。除此外, 在血液标本采集时采用止血带压实施迫止血处理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 min以内, 避免淤血或血液浓缩等情况出现[5]。

2.2 保持细胞形态的完整

制备血液标本的整个过程中, 应充分保证标本中各种细胞形态完整, 如果是细胞形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则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6]。

2.3 血液细胞标本的抗凝

在血液标本采集结束后, 应对其进行抗凝处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为DETA, 其对血小板以及白细胞的形态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血液细胞检验比较适用。曾有研究指出[7], 抗凝剂与血液之间比例会对血液标本的实际质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若是血液比例较低, 则会对白细胞形态产生影响, 且随着抗凝剂浓度与使用时间的增加, 其影响越大。

2.4 血液细胞标本的稀释

临床上所说的血液指的是血浆和血红细胞组成的一种红色粘稠混悬液, 在对白细胞的计数水平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直接进行计数困难大, 因此在计数前应稀释血液标本, 依照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将血液的计数容量、血液的稀释倍数予以充分考虑, 并作为重要的设计相应的标准。在血液稀释操作的整个过程中, 要按一定比例, 将采集的血液加入到稀释液中, 制成血液细胞的相应稀释标本, 通过流动检测方式对一定量标本中血细胞计数水平进行检测, 然后经过换算后得到血液中血细胞的浓度。曾有研究指出[8], 在对血液标本进行稀释的过程中, 如果稀释的实际倍数过高, 则会直接导致血细胞数量在一定量的标本中的含量过少, 影响结果精度。如果稀释的实际倍数过低, 则会出现血液细胞重合缺损。目前在临床上, HGB、WBC的稀释倍数在1:250左右比较适宜, 对PLT、RBC水平进行检测时的稀释倍数则应该控制在1:100 00~1:300 00之间。

2.5 血液标本的储存

曾有研究显示[9], 血液标本储存不当很容易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应引起重视。近几年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EDTA抗凝剂对标本进行抗凝处理的过程中应在采集5~30 min后, 室温下保存8 h后检测结果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如果不需要白细胞和血小板两项指标的确切数据, 则血液标本应在2~8℃条件下保存24 h[10]。

3 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

3.1 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

为能使血液细胞检验的实际质量显著提高, 应以先进的质量控制、管理理念作为基本的指导四项, 使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机制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 充分明确各工作岗位检验人员职责, 完善奖惩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检验操作的相应标准, 使相关检验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够进一步得到规范, 保证检验操作工作有据可循[11]。

3.2 血液细胞检验工作质量控制

具体内容包括标本采集、标本稀释、储存等, 医疗机构应以设备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血液细胞各工作内容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使血液细胞检验工作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

3.3 对血液细胞检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

已有研究证实[12], 对血液细胞检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可以使血液细胞检验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为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医学检验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控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时候应对具体流程在质量提高、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予以注意。

3.4 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会对检验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在检验前需对相关仪器实施科学且准确的校正, 并对操作规程要求予以严格执行, 以保证检验质量可以满足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的需求, 充分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精度[13]。

3.5 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在采取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应对以下几点质控要求予以注意[14]: (1) 血液分析仪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 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测量的实际结果造成影响; (2) 血液分析仪启动之后应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3) 应该严格执行实验室相应的操作程序, 对仪器进行定期保养、清洁和各维护, 避免仪器堵塞现象的出现; (4) 以参数变化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可以对细胞技术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充分明明确, 如果准确性不高则应充分对结果进行分析, 在显微镜下进行进一步的复查; (5) 分析参数与结果间关系, 对比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 对二者是否相符进行判断, 若是存在差异, 则应主动与临床实践相联系, 以保证做出正确的判断。

3.6 数据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数据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中医学检验工作者需要定期开展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评价, 必要时应征求临床医护人员的意见与看法, 依照实际情况对检验结果展开正确的判断, 以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对检验工作实施必要的改进, 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使血液检验工作能够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15]。

4 结语

在临床实践中, 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在血液细胞检验工作中, 诸多因素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临床应对其给予注意, 在实验过程中对操作一些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每个实验步骤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使实验室操作的规范化得以保证, 以使血液细胞学等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诸多先进仪器在临床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是的医学检验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血液细胞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中一项常规手段, 因此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综述出于对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的目的, 从血液细胞检验的基本概况、血液细胞检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血液细胞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阐述。

3.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 篇三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注意事项;质量控制

1前言

血细胞检验也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指对血液中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相关数据进行的计数检测分析。血细胞检验不仅能够有效诊断出各种血液病,而且还能够为其它多种系统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提供出许多有用的信息。血细胞检验的最早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来进行人工镜检,随着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 镜检这种方法已经被血液分析仪,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分析仪所取代,已经成为了血细胞检验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2分析前质量管理

第一,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第二,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第三,标本的采集:按不同的采血部位可以取得不同的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采血部位是通过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和静脉采血。而与末梢毛细血管采血相比,静脉血血样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静脉血和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较为稳定且差异最小的血样。有参考资料表明,手指血与静脉血相比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仍然较差, 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建议,在进行血细胞检验时,特别是使用血液分析仪时,应尽可能地使用静脉血。

第四,标本的储存:标本的抗凝剂会因为浓度和时间的不同而对血细胞形态造成不同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是采用EDTA来进行抗凝静脉血标本,那么就应该在标本收集后的30分钟后或者5分钟内,通过8小时内(室温)检测来给标本获得最佳的检测结果。

第五,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3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一种红色粘稠混悬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无论是血细胞分析仪还是镜检直接进行血细胞检验计数那是相当困难的,血液是很粘稠的,必须要经过准确合适的稀释之后才可以进行血细胞的检验计数。血液分析仪涉及光学、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电子电路、热工学、生物化學、分析化学等学科,且要求高精度、高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承担着临床检验的大部分常规工作,它通过对血液分析来测定各种指标,可以对人体各个器官作出评估,帮助诊断疾病,在临床检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数容量和稀释倍数是血细胞分析仪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都是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待其充分稀释之后就会形成稀释比为1∶N的稀释标本,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来检测出一定量(V)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然后通过(L):L-T×N/V这个公式来进行换算之后,就得出了相应的血液细胞浓度。

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就是稳定的、准确的测量容量和合理准确的稀释倍数(HGB、WBC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250左右,PLT、RBC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10 000~1∶3 000)。稀释倍数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如果稀释倍数过大,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的数量过少,而如果稀释倍数过低,那么又会重合缺损通过传感器的细胞排队.

4采用现代化血液分析仪来进行质量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完善,临床工作对血液分析仪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一简单的血液分析仪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需要,因此,更加方便、灵活、稳定和高效率的现代化血液分析仪成为医院的新宠。

5加强血液细胞检验的管理制度建设

各医院加强血液细胞检验的管理制度建设,制定符合本医院特色的规章制度,便于操作并能认真执行。血液细胞检验室按感染管理要求必须合理布局,各相关区域及通道明确划分并标识清楚。建立规范的血液细胞检验设备档案,定期开展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并认真记录,留存保管。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开展预防接种并配备适量的洗手消毒液。建立和完善各种仪器档案。各室建立完善仪器的使用、定标校准及保养记录登记本,包括试剂购入登记(对每一次所购入主要试剂,必须认真核对批号、体积、数量、有效期等,并进行登记,掌握试剂的储备情况。一般在保证至少10天充分检验时,可通知定购试剂)和试剂测试登记(每一次所购入主要不同批号试剂,必须与上一次试剂对比试验和/或室内质控合格,同时登记检测时间、批号、项目、测定值、测定人签字等)。

参考文献

[1] 李慧琰. 血液细胞(血常规)检验的几点注意事项[J].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15):163-165.

[2] 马双双, 王红艳, 杨俊.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J]. 重庆医学 , 2006,(18):158-160.

[3] 张仲远, 迟红梅. 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J]. 实用医技杂志 , 2008,(24):169-172.

[4] 孙建萍.血常规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J]. 蛇志, 2002,(04):155-158

[5] 古旭东. 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07,(11):174-177.

4.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 篇四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3月-2月自愿进行血液细胞检测的120名普通人进行研究,其中男性64名,女性56名,年龄介于1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2.23岁,这些人群的血型必须是一样的,没有出现其他血液性疾病的患者,将这些人群随机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四组),对照组A(30名)(使用不正常抗凝剂)及研究组A(30名)(抗凝剂比例正常)进行分析,对照组B(30个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研究组B(30个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正常),然后对这些人群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比较人群的性别、年龄、体重等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经规范化的操作将血液抽取作为样本,然后将样本用仪器进行检测,通过对样品的采集时间、放置时间、放置温度、稀释配比的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将样品在不同时间内检测、不同浓度的样品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血液检测情况,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情况下检测的情况,以及影响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因素。将人群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A、对照组B、研究组A和研究组B,对对照组A和研究组A的样本使用不同浓度的抗凝剂,然后比较血液细胞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含量;对照组B以及研究组B,研究组B的血液样本一抽取就立即用仪器检测,对照组血液样本放置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血液样本血液细胞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含量。

1.3评价指标

白细胞正常数值:(4-9)×10∧9/L;红细胞的正常数值为:男(4-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血红蛋白正常数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小板正常数值(100-300)×10∧9/L。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系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频数及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论

除了本文中所叙述的血液样本放置时间与抗凝剂浓度会影响血液细胞检测的结果外,还有许多因素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采取血液样本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采集前的准备工作,采血前应安静休息,忌烟忌酒,对具有溶栓抗凝作用的药物、降脂药物和活血化瘀类中药、阿司匹林制剂等,应在检验前3天停用,采血前一天晚上忌食海鲜、肉类等富含脂肪类食物,应在早晨空腹抽血,另外,女性应避开月经期;其次,采血时的要求,选择肘部静脉,多取坐位,采血时应尽可能减少压脉带对血管的压力,尽可能缩短血管受压的时间,采血速度应迅速,以免对红细胞造成损伤;第三,肝素抗凝管的采集,使用一次性专用肝素抗凝管,当血液抽出注入肝素抗凝管后,应立即充分颠倒混匀,以免产生凝块而影响测定。采血量不得少于5毫升;最后,血沉管的采集,使用一次性专用血沉管,血液注入血沉管时,不得有气泡,不得低于第一刻度线,高于第二刻度线,采完后,应立即充分颠倒混匀,以免产生凝块而影响测定。

参考文献

[1]荆德智.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分析[J].临床研究,,11(32):140-141.

5.检验科血液组血细胞分析质量目标 篇五

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 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 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应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t(15;17)(q22;q21)/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则,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部分细胞胞浆则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 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则,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t(5;17)的APL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应,而在t(5;17)APL则可取得疗效。典型的M6 细胞学特点:外周血及骨髓中最初可见大量不正常的幼稚红细胞,随后形态学特点逐渐不能与其他类型AML相鉴别。

临床特点: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实验室检查特点:

1细胞可以与抗血红蛋白抗体反应。2原始红细胞PSA染色强阳性。3细胞可与抗Rc-84相反应。

M6一类以红系细胞群为主的AML,根据有无原始粒细胞显著增多而分为M6a(红白血病,即FAB分型中的M6)和M6b(纯红白血病)两类。M6a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50%,且原始粒细胞≥20%NEC;M6b为有核红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红系比例≥80%,且无原始粒细胞显著增多。M6a主要见于成人,占AML的5-6%;M6b极罕见,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个别CML急性变时可呈M6a,甚至M6b。

M6a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MDS-RAEB或RCMD;骨髓增生活跃以上,各阶段有核红细胞均可见,并有增生异常的特点,表现为巨幼样变或双核、多核,较早期的细胞胞浆有分界不清的空泡,并可有大的多核有核红细胞;也可有巨核细胞增生异常;原始粒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内常含少许颗粒,Auer小体偶见;骨髓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有核红细胞PAS染色可阳性;原始粒细胞的MPO或SBB染色也可阳性。免疫分型时原始红细胞一般无髓系抗原标记,anti-MPO常为阴性,但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抗原阳性。原始粒细胞则表达多种髓系相关抗原如CD13、CD33、CD117和MPO等,可有或无CD34和HLA-DR的表达。本病应与MDS-RAEB、伴有核红细胞增多的AML成熟型及AML伴多系增生异常相鉴别。当骨髓红系≥50%有核细胞、而原始粒细胞少于20%NEC时,应诊断为RAEB;如红系或巨核系≥50%的细胞有增生异常的特点,则应诊断为AML伴多系增生异常。

M6b未分化型的原始有核红细胞胞体中等大小或较大,核圆,染色质细,有1到多个核仁,胞浆强嗜碱性,常无颗粒,有分界不清的空泡,PAS染色常阳性;少数情况下原始红细胞类似于原始淋巴细胞,但电镜检测具有典型的有核红细胞特点,如胞浆内可见游离铁蛋白和铁蛋白体等;PPO可阳性。原始红细胞MPO和SBB染色阴性,AE、ACP和PAS染色阳性。有核红细胞分化较好时免疫表型的特点为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阳性,而MPO或其它髓系抗原阴性,原始有核红细胞CD34和HLA-DR阴性;分化差时血型糖蛋白A也常为阴性或弱阳性,CD36、碳脱水酶1(carbonic anhydrase 1)和Gero抗原等常为阳性。CD41和CD61一般阴性,但在某些病例可有部分表达。应与B12、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相鉴别;有核红细胞分化差者可能难以与其它类型AML、特别是M7、以及ALL和淋巴瘤鉴别。无淋系抗原表达可排除后者;如有有核红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则可与M7区分开来;但少数患者的免疫表型模棱两可,可能红系和巨核系均受累及,如此时有多系增生异常的特点,则可归类为AML伴多系增生异常。

本组疾病无特异的遗传学异常。常见伴多个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复杂核型,尤以5和7号染色体异常最多见。M6a临床恶性程度较高,原始粒细胞比例可逐渐增多,中位生存期仅为25个月;M6b原发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

在此基础上,有人又把骨髓原始红细胞(占红系比例)和原始粒细胞(NEC比例)均超过30%者归类为M6c。白血病细胞对现有药物原发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

PSA染色

AML-M4Eo 1983年Arthur和Bloomfield报道了5例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8-54%)的AML,3例为M2,2例为M4,均有16q缺失。随后Beau等又报道了18例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的M4病例,遗传学检测均有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患者的嗜酸粒细胞中含有大而不规则的嗜硷性颗粒,PAS和氯醋酸酯酶反应阳性,与正常嗜酸粒细胞不同。异常嗜酸粒细胞与16号染色体结构性重排的关系在第四界国际白血病染色体协作组会议上得到确认。FAB将这类AML称为M4EO。后来发现,并非所有inv(16)或t(16;16)AML的骨髓都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近1/3的患者嗜酸粒细胞<5%。inv(16)或t(16;16)AML形态上除表现为M4EO外,还可为M2、M5或M1。inv(16)或t(16;16)使CBFβ与MYH11基因重排,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由于易位涉及CBF的另一个亚基CBFβ,因此常将本病与t(8;21)AML合称为CBF AML。inv(16)或t(16;16)AML以年青患者居多,治疗CR率高,含HD-Ara-C的方案能取得良好疗效。2001年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nv(16)(p13q22)/ t(16;16)(p13;q22);(CBFβ-MYH11)AML。

本病占AML的10-12%。约23%的AML-M4患者有inv(16)/t(16;16)。发病见于各年龄阶段,中位发病年龄为35-40岁。

患者的外周血WBC数多为30.0~100.0×109/L,涂片可见幼稚粒、单核细胞,但多无嗜酸粒细胞增多。典型骨髓细胞形态为AML-M4EO,骨髓除有原始和幼稚粒、单核细胞增多外,多有嗜酸粒细胞增多,一般占5-30%,有时低于5%。骨髓中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均可见到,有时因密集的嗜酸性颗粒分布而使细胞形态难于辨认。嗜酸粒细胞胞浆内多有大而圆的异常嗜酸性颗粒,主要见于幼稚的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且常有粗大的嗜硷颗粒。异常嗜酸性颗粒在较成熟的嗜酸粒细胞则不易见到。异常嗜酸粒细胞的奈酚-ASD-氯醋酸脂酶染色呈弱阳性,而正常嗜酸粒细胞一般为阴性,t(8;21)AML时增多的嗜酸粒细胞亦为阴性。目前有证据表明异常嗜酸粒细胞起源于白血病细胞。成熟的嗜酸粒细胞核可呈低分叶状。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MPO阳性率≥3%,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常阳性或弱阳性。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减少,成熟粒细胞也少见。有些患者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并不增多,少数患者的原始细胞比例可低于20%。此外,患者骨髓形态也可表现为M1、M2或M5等其它白血病类型。

白血病细胞表达CD13、CD33和MPO等髓系抗原,也常表达CD14、CD4、CD11b、CD11c、CD64、CD36和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分化抗原。共表达CD2较为多见。细胞免疫表型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特征性的inv(16)或t(16;16),大多为inv(16),而t(16;16)较为少见。FISH和RT-PCR检查可发现CBFβ-MYH11融合基因。

ITP发病原理:

1PLT在脾脏内潴留且被PLT抗体破坏。

2PLT抗体可以结合到巨核细胞上干扰PLT的产生。

3多数病人体内有抗PLT表面膜蛋白GPⅡb/GPⅢ/a和GPⅠb/ⅠⅩ抗体,但至病作用尚不清楚。4出血时间较依PLT数目估计要短,提示PLT功能加强。5有些病人会出现PLT功能受损,意义不明。

异常淋巴细胞图片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这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

M5典型图普

细胞较大,核浆比较原粒细胞低,细胞质含细小颗粒,Aure小体罕见,可见大的核仁,NSE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

临床特点:1牙龈、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及髓外浸润常见 2可发生DIC 3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升高 4高白细胞综合征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表现:似白血病,但出血、感染少,常见

心、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血象:EOS明显增多并有幼稚型细胞 骨髓:原粒(>5%)、嗜酸性早幼粒、嗜 酸中幼粒以下粒细胞均增多

分类:急性、慢性;原粒、幼稚、成熟C型

电脑制作。

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管内皮

浆细胞01-类似破碎细胞

双核浆细胞

这是一个偏晚期的原始巨核细胞,胞体体积较成熟巨核小,胞浆蓝色。核仁较大,不规则(为浅色部分,采集系统分辨率所限,没有镜下清楚)。见于一慢粒患者。

在众多浆细胞中有一巨大的巨噬细胞,位于中央.巨噬细胞体积大,胞浆含有很多空泡,是被吞噬和处理的物质.此外,巨噬细胞的核浆比和染色体致密度与一些浆细胞相似.多发性骨髓瘤,骨髓-50x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AML-M0

①细胞形态类似于急淋L2;

②髓过氧化酶(MPO)及苏丹黑染色阳性细胞<3%; ③细胞表面标志CD33、CD13(+),淋系抗原(-); ④少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1

①骨髓未分化原粒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的90%以上; ②≥3%的细胞为MPO(+); ③较少见。图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

①原粒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的30%~89%; ②单核细胞<20%,其它粒细胞>10%; ③免疫学分型CD13、CD33(+),HLA-DR(-);

④细胞遗传学分型:约40%出现t(21;8),可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见图2)⑤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图2:出现t(21;8),可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

M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ML-M3)

①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非幼红细胞的≥30%;②免疫学分型CD13、CD33(+);HLA-DR(-); ③细胞遗传学分型:特征性地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④临床上出血倾向严重,多表现有全血细胞减少; ⑤能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 ⑥临床上较多见。图2:特征性地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

①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在30%~<80%; ②各阶段单核细胞>20%;

③当嗜酸性粒细胞占非红系细胞≥5%时,则叫作M4E0; ④较少见。见图: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①骨髓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80%; ②临床易出现牙龈增生、肿胀; ③较多见,治疗反应差。见图:

M6(急性红白血病,AML-M6)

①骨髓中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②较少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见图:

上一篇:冬季征兵工作会议纪要下一篇:成为一流员工应具备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