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共9篇)
1.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一
文章标题:打造适应知识经济的电力企业文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取代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业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因而,作为深化改革中的电力企业,必须建立和培育适应外部环境和
内部经营的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为企业储备长远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提供不竭动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人类因梦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离开了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顾历史,人类的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最初的暴力管理阶段;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了制度管理阶段;三是到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优秀的企业开始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1、企业文化的内涵。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说:“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举足轻重。”纵观百年不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尽管它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适应着变化的外部世界,却始终保持着超越利润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这就说明,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发掘,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工作作风、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管理制度以及企业自身形象等等。它以企业管理和企业精神为信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以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为载体,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规范其行为,凝聚其力量,为企业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不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文体活动”,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标语、口号或企业标志。企业文化应该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生死与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而企业精神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企业现状的客观反映,也是全体员共同拥有的理念,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体现了企业发展中的务实、求新、求精的精神和追求,在员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恪守诚信、遵守诺言、爱岗敬业,对自身行为后果增强责任感、道德感,时刻铭记企业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主动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具有其共性特征,诸如:它的出发点都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目标的土壤,但又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具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不同企业的价值理念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方面,同一企业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培育适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独特的、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
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入,垄断经营的电力体制被彻底打破,电力企业真正走入了市场。电力作为产、供、销同时进行和完成的商品,它是由发电厂、时间、季节、输配电设备运行状态的改变而变化所带来的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电力企业关注的是全过程的管理,客户需要的是质量的结果,是优质、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而质量的结果需要全过程的管理来保障,全过程的管理又离不开企业文化这一灵魂的滋养和哺育。因而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现代企业文化,为电力企业发展积累后劲已成为当务之急。
2、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并且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依靠的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则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是员工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精神纽带,并通过企业精神和规章制度,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从而对员工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达到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厂网分开后的电力企业急需营建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一种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和心理环境,一种能够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和变革的先进企业文化。
没有企业文化,企
2.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二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业已演变为知识产权的角力。而随着我国企业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不断上升, 其对我国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企业市场份额、企业客户结构、科研体制等方面的影响逐步显现, 并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风电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技术创新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关键点。而现在关于风电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对风电产业的核心技术没有过多的关注;另外, 我国风电产业处于刚刚发展阶段, 整体水平不高, 风力发电在其产业链高端环节比较薄弱, 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需要进口, 产品附加值低,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本文在关注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的基础上, 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知识产权纠纷对风电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 华锐风电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例背景
2.1 华锐风电知识产权纠纷案例概要
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公司知识产权纠纷主要表现为美国超导宣称华锐风电未能为其已收到的货物支付货款, 并拒绝接受按合同约定应发送的货物。华锐风电曾是美国超导亲密的合作伙伴, 也一度成为美国超导公司最大的客户, 然而, 这样的合作也使得华锐从造风机起步短短几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风机整机制造商, 美国超导也成为华锐风机核心部件——变频器的唯一供应商。
2011年4月26日证券日报刊登了题为《华锐风电拒收美国超导货物, 风电洗牌担忧骤起》的文章, 称2011年3月31日, 华锐风电拒收了美国超导的货物, 同时华锐风电还将对部分合同延期付款, 这可以说是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的开始。而后美国超导和华锐风电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升级, 上升到了司法层面。2011年9月15日, 美国超导公司发表声明称将对华锐风电提起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 同时对与华锐风电的合同履行问题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 要求华锐风电支付美国超导已发货物款项, 并根据与美国超导现有的合同, 接收所有合同约定但尚未交付的核心电气部件和备件。虽然美国超导提起了仲裁, 但是未能在两公司的技术合作中表现出足够的说服力, 这也是最令美国超导公司难堪的一面。有关业内人士表示, 在美国超导公司和华锐风电合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看, 美国超导起诉华锐风电侵犯知识产权, 是相当不具备说服力的。
2011年11月23日, 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大连国通与苏州美恩超导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一案, 这也被看作是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的首次正面交锋, 也由此拉开了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法律行动的序幕。另据南方周末报道, 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超导提供的电动组件是否具备了低压穿越能力。若具备, 则华锐属合同违约;若不具备, 则属超导未履行合同义务。可见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焦点在于低压风电技术。
2.2 对华锐风电知识产权纠纷的简要评述
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其表面现象是风电技术层面的博弈, 但是其影响非常深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评述:一是说明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单就美国超导诉讼华锐风电这件事本身来看, 足以说明华锐风电的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美国超导公司, 甚至导致美国超导在风电领域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 间接反映了我国风电产业近几年来在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二是打压了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内的心理优势。长期以来, 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一直保持着技术上和心理上的优势, 而此次华锐风电拒绝美国超导的产品, 直接在心理上给予美国超导重重一击, 撼动了其在中国风电产业内的主导地位。三是这次华锐风电在技术赶超美国超导, 触动了美国超导的根本利益。华锐风电是美国超导公司最大的客户, 这次知识产权纠纷直接导致美国超导经营状况出现恶化。资料显示, 由于华锐风电拒收美国超导产品, 导致美国超导公司2010年财政经营预期下调近1亿美元, 可以说此次纠纷直接触动了美国超导公司的根本利益。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超导起诉华锐风电的意义所在。
3 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3.1 对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双方业绩的影响
知识产权纠纷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双方诉讼的同时, 对其双方也有很深的影响。首先, 对华锐风电来说, 从2011年初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事件开始以来, 2011年上半年华锐风电营业利润总额为5.35亿元, 比2010年上半年的13.69亿元减少了60.09%, 而每股收益从2010年上半年的1.42元减少到0.67元, 同期减少了52.82% (如表1所示) 而从2011年前三季度来看, 华锐风电盈利9亿元, 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业绩下降幅度已经接近50%, 扣除非盈利性收益后与去年同期相比, 每股收益减少幅度已经超过60%。其次, 对美国超导来说, 自从出现纠纷后, 美国超导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 据美国超导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 2011年前三季度收入额度分别为910万、2 080万和1 810万美元, 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8 810万、7 727万和2 630万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了90.63%、78.79%和83.23% (如图1所示) 。可见, 此次知识产权纠纷对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双方业绩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资料来源:华锐风电科技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3.2 对企业客户结构的影响
纵观美国超导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 华锐风电所做的贡献可谓最大, 自2007年华锐风电成为美国超导最大的客户以来, 2007-2010年的4年间, 华锐风电占美国超导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67%、70%、68% (如图2所示) , 客户结构相对比较集中。而客户结构相对集中所带来的后果是, 若客户因其产品质量、消费替代、消费习惯的改变而减少采购规模, 将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或者客户对产品包装方式进行重大变更, 由于公司产品结构单一, 如不能及时应对, 将对公司的产品销售及正常生产经营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国超导和华锐风电的纠纷就证实了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美国超导这样单一的客户结构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华锐风电制约, 也使其经营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又由于美国超导一直以来在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处于弱势, 直接导致美国超导对华锐风电有着非常强的依赖性。所以, 当华锐风电因产品质量问题拒收美国超导的产品时, 直接导致美国超导公司2010年财务收入预期下调近1亿美元, 其股价也在当天下跌了41.84%。由此可见, 单一的客户结构使企业的经营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应当采取多元客户结构以规避客户结构风险。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3.3 对构建风电产业知识产权纠纷预警机制的影响
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始于美国超导对华锐风电提起的仲裁, 在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长达4年的合作中, 华锐风电为何在2011年才提出美国超导产品的质量问题,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首先, 从文化意识来看, 我国长期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个人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财产权利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追求“中庸”的价值理念, 忽视了个人权利意识;二是对整体平衡的精神追求, 忽视了对法律信仰的缺失;三是有着深厚的“道德”传统, 轻视了财产权利意识。其次, 从技术层面来看, 我国风电产业研究起步比较晚, 在风电产业领域内的众多领先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而近几年以来, 我国也非常重视风电产业的发展, 在风电产业领域内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技术研发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 在与国外同行业的竞争中, 国外企业一旦失利, 就会拿知识产权对我国企业进行打击, 此现象值得我国企业警惕。综上所述, 非常有必要建立风电产业知识产权的预警机制来进行有效的应对。通过建立风电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可以掌握更多国内外风电行业的相关信息, 尽量避免我国风电产业产品遭到国外企业的诉讼;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技术动态, 把握技术演变趋势和进行技术预测;为制定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
3.4 对风电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这次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诉讼的升级也对我国风电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可以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自身的科研管理体系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影响。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无疑又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敲响了警钟。据此前华锐风电发布的官方声明显示:华锐风电经过5年多的发展, 通过800位研发人员的努力, 已经在技术上远远领先于同业公司。而据相关报道, 美国超导所提供的变频器未能通过中国电科院的低电压测试, 是华锐风电依靠自身的技术对其产品进行了改造才得以通过, 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风能发电领域的技术实力。风电技术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引起企业自身对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 这也是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对企业自身科研体系的影响。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最初的知识产权纠纷是源于间谍门事件, 据媒体报道, 2011年9月15日, 美国超导CEO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超导的变频器和电控系统的加密十分成功, 点名“华锐偷窃”。暂且不论此事的真假, 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科研体制的重要性。
4 结论
本文以美国超导和华锐风电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为背景, 从宏观和微观上剖析了知识产权纠纷对双方的影响。案例研究表明:首先, 知识产权纠纷降低了双方公司的利润空间, 对公司自身发展非常不利。另外, 从公司的客户结构上讲, 多元化的客户结构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其次, 从公司内部的科研管理体系上来看, 严密的科研管理体系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防止知识产权从内部泄露。第三, 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 建立灵敏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总而言之, 不同于以往对知识产权纠纷简单的规范性评价, 本文更进一步阐述了知识产权纠纷的“双面性”作用, 研究结论表明, 知识产权纠纷会损害双方的利益,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对知识产权纠纷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尽可能降低知识产权纠纷的负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本文仅仅以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的个案研究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需要甄别对待。
摘要:本文以华锐风电和美国超导“知识产权纠纷”为研究背景,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知识产权纠纷”的两面性。案例研究表明:从宏观上来看, 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缺失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从微观上来看, 首先, 知识产权纠纷不仅损害了双方的利润空间, 而且也证实了多元化客户结构更有利于公司的竞争;其次, 从公司内部科研管理体系上来看, 严密的科研管理体系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防止知识产权从内部泄露。
关键词:风电产业,知识产权,纠纷,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3.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三
一、企业优化理财目标的内涵
1.优化理财目标的定义。优化理财目标是指在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其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社会等利益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同时又通过特定手段影响着企业经营的主体。中国理论界关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富达到最大。这一目标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2.优化理财目标的基本思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理财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强调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相比,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第一,这种经过企业努力所达到的“最大化”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第二,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的股东;第三,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第四,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五,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法规,但一旦立法颁布实施,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都应严格执行;第六,关系客户的利益,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客户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构建我国企业优化理财目标内容
1.经营者的目标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与工作稳定性之间的均衡。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在所有者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经营者的自身效用主要体现在获得的报酬上,如工资、奖金、声誉、社会地位、闲暇时间等。同时他们也希望工作是稳定的,有保障的。当企业经营失败,他们同样面临着重大的风险。
2.顾客的目标为满意度最大化。顾客向企业投入销售收入,换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顾客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企业尽可能好的产品与服务。由于顾客投入的销售收入是企业补偿成本进而获取利润的基础,如果顾客一直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保持较高的满意度,那么企业可以保证比较长期稳定的销售收入来源,从而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也必须将顾客的利益纳入考虑范围。
3.政府的目标为企业对政府的贡献最大化。政府也有自己的目标,例如稳定社会经济、降低失业率、保护环境等。政府会通过税收、行政强制等手段影响企业的决策,改变企业的收益,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企业理财目标的制定也应该考虑到政府的影响因素。对于政府而言,他们希望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合法运营,在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确保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要分享企业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
三、构建我国企业优化理财目标途径分析
1.强化财务约束机制。为了优化企业财务行为,在建立和强化财务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必须构建内外结合、刚柔相济的财务约束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包括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两个方面。外部约束机制是外部环境对企业理财行为的一种限制机能,其主要方式有市场约束、法规约束、道德约束等。内部约束机制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制衡系统,主要包括责任约束、权利约束、制度约束、预算约束、风险约束等要素。强化财务约束机制不仅可以防止偏差,杜绝违法、违纪行为,而且还可以保证财务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加入WT0后,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摆脱计划经济下的陈旧观念,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观念。随着无形资产投资和人力资产投资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价值评价应摆脱过去的方法和内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转变为以履行保护环境、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为前提,谋求企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从广义的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注重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环保能力在内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永恒目标。
3.加强社会监督违纪既可能带来利益。若违纪损失大于违纪所得,则违纪行为和动机将会得到有效抑制。因此,要优化企业财务行为,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网络化的社会监督体系。要建立健全财务报表的社会公证制度,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增强财务透明度。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应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签证确认后再向社会公开,使社会和投资者的监督成为约束企业财务的强大压力。同时,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签证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公正、客观。
4.明确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并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企业治理结构、金融市场、企业经营权利的变化,并因此影响财务管理目标。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加入WT0后,我国企业理财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财务管理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而扩展到企业外部的各个方面,由此我们提出了企業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结束语
4.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四
适应交通转型跨越发展
(晋城交通运输执法局督查支队2011年工作总结)
今年,在省厅、省局和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大力帮助下,我队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新、发展、服务为主题,以交通执法监督规范化建设为目标,以一面四点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今年以来支队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全队人员的综合素质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政策法规性强,专业理论深,要想做好交通运输执法监督工作,就必需更新新的业务理论知识,填充适合新岗位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今年以来,我队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交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夯实了理论基础。组织人员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执法监督基础业务培训班、评议考核培训班、安全生产监督培训班、治超监督培训班、审计工作业务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我队人员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对交通执法监督工作中运用的基础业务知识,有了深刻认识,对各项执法监督的专业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为今后新岗位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执法基本技能有了明显增强,通过专家教授现场讲解和观看影像资料,对执法监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现象有了共性的了解和认识,对如何逐步开展工作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对执法监督工作的难度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培训,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加的刻苦和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多样形式,“填充”自己的专业知识空缺,以尽快适应新时代、新跨越、新岗位的要求,逐步提升综合素质,成为交通执法监督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学习最主要的是增添了我们对执法监督工作的信心。通过培训,知道了省厅对全省交通运输执法局的信任和支持,了解到了省局为了交通运输执法局的成立所负出的艰辛和努力,熟悉了这支新型执法监督队伍的职责。懂得了这支执法监督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普遍提高了全队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除了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外,我队还多次参加了、市局组织的视频教育,观看了有关视频和讲座。积极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每周一课活动,并撰写了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还积极组织大家开展了自学,注重学以致用,以学习促实践,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大家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依法行政意识都有了不断的提高,从而为将走向全新的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尽职尽责,认真组织交通执法监督与管理工作 在2011年度工作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工作: 一是参加了市局统一组织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这项工作是今年的主要任务,市局部署周密,我队非常重视。积极参加了交通运输局系统和高管系统的评议考核工作,对晋城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长晋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晋焦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阳翼高速公路公司和交通运输局系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议考核。采用听取汇报、调阅案卷、明查暗访、组织考试等方式进行。从6月16日至7月18日共对交通运输局系统13家单位和高管系统的4个路政大队、23个治超检测点进行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共调阅2010年度案卷74份。其中,政处罚案卷105份,行政许可案卷28份,赔补偿案卷67份,查阅行政执法相关资料850余份,组织现场检查49次,组织暗访13次,按比例抽调156名执法人员进行了考试。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典型事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被考核单位如实进行了汇报。
二是根据晋交治超便字[2011]12号《关于对全省干线公路治超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在省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派出人员于对临汾公路分局,运城公路分局,三门峡大桥管理处的治超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18个治超检测站(点)进行了督导检查。共查阅相关资料200余份,组织现场检查18次。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真实反映被检查单位治超工作情况的原则,对所有单位进行了一次认真细致的检查。三是配合省局对晋城地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进行了一次检查。2011年11月23日至25日,省局由督查总队和长治市局组成的联合检查组一行五人对晋城地区的路政,运政,收费站和治超站点进行了全面检查。接到通知后,市局立即决定由我队抽调精兵强将积极配合,检查方式采用明查暗访。检查组成员不分昼夜分别对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和晋城地区的治超站点,高速公路路政大队,服务大厅和晋焦晋济等收费站进行了明查暗访。
通过此次检查,全面了解了晋城地区基层执法单位的现状,检查组对我市今后的交通运输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晋城地区“执法窗口”的形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年来,我们坚持按照“四好”班子的要求,把抓班子自身建设放在首位,力求形成勤学习、求团结、要勤政、保廉洁的良好风气。我队始终坚持发扬民主作风,坚持集体领导,大胆工作。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不搞个人说了算。与班子成员多交流思想,多帮助支持,使整体效能得到了较好发挥。班子成员坚持既分工负责又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彼此信任,不怕艰苦,不避矛盾,身先士卒,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五是注重抓了文明创建工作。新单位组建以来,为了使我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交通执法工作同步协调发展,我们始终将文明创建工作摆到支部议事日程上来,与其他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落实,统一考核。为了深化全队人员对创建工作的主体意识,自觉投身于创建活动中去,我们结合工作特点,把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典型贯穿于创建全过程,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为了迎接市级文明单位的验收,我队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
六是积极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我队把“争先创优”与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相结合,坚持集体学习制度,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把“争先创优”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相结合,形成了作风扎实、办事高效的良好风尚;把“争先创优”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坚持政务公开,对人事,工资福利等热点工作做好公开和公示工作,确保廉洁公正;把“争先创优”活动与行风评议、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相结合。我们把行评作为“争先创优”的强大动力,彻底查找问题,切实加强整改,推进了“争先创优”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为连续创建文明单位打下了良好基础。五是坚持把“争先创优”活动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把各项工作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有指标、考核有量化,使“争先创优”的评价更加科学化。
七是组织了一次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这次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对我队人员的思想触动是很大的,每个阶段都写了心得体会,自查自纠阶段能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切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整顿,我队人员的精神面焕然一新,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明显增强。大家都能够紧紧围绕队支部和队领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思想和工作都能够高度统一到市局工作思路和本年度工作计划上来,统一到全力以赴完成支队行政管理工作上来,统一到交通转型跨越发展事业上来。
八是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踊跃参加了金秋沁水历山的登山活动,五一五四期间参加了蓝球乒乓球棋类比赛和趣味比赛,“七一”参加了建党90周年文艺表演和演讲比赛活动,国庆期间和长治市局兰球队举行了友谊赛,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既陶冶了全队人员的思想情操,也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向上昂扬斗志和工作热情,同时又凝聚了战斗力。
九是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城区钟家庄乡洞头村参加了一次廉政警示教育。实地参观了洞头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和城区党校洞头培训基地,并组织新党员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
十是组织全体人员在晋城市文体宫参观了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晋城市人民检察院承办的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这次展览以“法治与责任”为主题,选用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渎职侵权案例60余个,图片800余幅,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典型案例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展示了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取得的成效;展示了渎职侵权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并有针对性的向国家工作人员提出了15条建言;展示了检察机关进一步做好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的决心。
通过参观,使我队干部职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反腐倡廉教育。
十一是组织全队人员到豫西大峡谷进行了一次拓展训练。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锤炼了意志。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支部堡垒作用
今年,我队以“两学一活动”为主体,狠抓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季召开一次支委会,讨论研究党支部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每季至少一次党员大会,通报党内重要情况,传达党内文件和会议精神。不定期召开党小组会,组织党员实施支部决议,学习党的基础知识、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加强党员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健全完善了党员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党费收缴制度等党员管理制度,加大组织实施的力度。注意掌握党员在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谈心,进行指正,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在制度的约束和党组织的管理下,党员都能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精心做好本职工作,为职工群众起到表率作用。
三是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组织他们学习新党章和党的基础知识,吸收他们参加党组织的一些活动,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了解。经常找他们谈心,肯定工作中的成绩,指正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今年我队经过双推,发展了一名新党员。
一年来,支队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按照省厅、省局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干。努力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成绩。
5.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篇五
(一)建立健全的煤炭企业制度
从近年煤炭企业改革来看,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虽然已改制为公司制企业,但在改制过程中有的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因此,要建立健全的煤炭企业制度,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经营者;而对于国有中、小煤炭企业来说,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重组措施,科学管理小煤炭企业的运营;对于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更应该进行产权调整,允许吸收非煤产业公司,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通过资产重组、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起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二)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煤炭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考验,首先,各种新型能源的相继出现明显抢占了煤炭资源的市场,使得煤炭企业难以控制原有市场价格,结果造成了企业的落寞;其次,我国中小型煤矿的繁多影响着煤炭市场的竞争力,违规煤矿、危险煤矿的侥幸运营给正规大型煤炭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进煤炭企业的制度,坚决取替非法煤矿,提高采煤的科学技术含量,将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合理安排能源市场的煤炭客户群,争取以诚信、负责的态度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三)为煤炭企业提供足够经济支持
煤矿要脱困,必须延长产业链,因此,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极其重要的。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系统链中处于较低层,因此对链中的多个环节具有基础性作用。当今世界的大型煤炭企业多是以煤——煤——路——港——航、煤——焦——化工的联合企业。集团公司按照煤——电——路——港——航的道路发起了良性经济产业链。另外,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单一,到目前为止,重点煤矿的原煤经过洗加工,生产出不同规格的仅占一半左右,其余一半都以原煤或混煤形式出产,要想摆脱煤炭企业的古老产品结构,使煤炭企业得到切实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质量,要让企业生产出质量好、规格品种多、附加经济效益好、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1-06.
[2]席旭东.矿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6.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六
【摘要】新经济时代,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并适合相关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的新思路,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发展潜能,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推动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绩效考核;企业管理;解决策略
绩效考核是企业内员工任用和调配的重要依据,考核的结果与薪水、升职及奖惩相挂钩,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开展工作和组织决策。因此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内容。因此,对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并设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我国绩效考核的流程模式
首先,人力资源部制订绩效考核办法,发放绩效考核表,员工以本人的实绩与行为事实为依据,对本人逐项评分,进而直接主管以员工的实绩与行为事实为依据,对员工逐项评分并写评语。然后,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评核打分,总评核后直接主管将考核结果告之员工,并有由直接主管与员工面谈,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按照员工季度或年终考核的分数汇总至人力资源部存档,人力资源部对年终考核结果做出分类计分析,报主管总经理签核。
二、我国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
(一)没有重视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本应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第一个主要环节,但我国很多企业远还没有做到如此,在我国企业中,工作分析还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岗位职责模糊。这样一来,一方面失去了判断一个岗位工作完成与否的依据,从而岗位目标难以确定,导致难以进行科学考评;另一方面各岗位忙闲不均,存在着同一职级的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结果往往导致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的岗位上的员工,最终可能未能被评为优秀。
(二)绩效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
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设计不科学,表现为标准欠缺、标准与工作的相关性不强、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过于单一和标准没有量化等形式。首先,一些企业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标准的设计不合理甚至没有标准,主观印象或感觉的评价较多,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其次,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工作标准中只有一些文字性评语,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评分的标尺,从而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再次,采用单一的、省时省力的综合标准。这样的标准,不仅模糊性大而且执行偏差也大。结果,评先进变成评“人缘”,选拔干部变成搞平衡,存在着轮流坐庄现象,没有顾及人才有能级差异的客观现实。最后,工作绩效评价如果要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就必须使实际绩效相对于标准的进展程度或者标准的完成情况是可以衡量的。
(三)绩效考核没有反馈,结果没有合适利用
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根本没有多少考核信息可以反馈,从事的考核工作成为走过场,没有得出有用的考核结果,员工根本不知道应在哪些方面如何改进工作。第二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黑箱操作。第三种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驾御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三、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科学绩效观
绩效考核作为提高企业和员工绩效的重要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绩效考核是晋升和培训工作的依据。通过定期考核,也可以使员工自己了解在哪些方面已有提高,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绩效考核为组织的各类人员提供一个畅所欲言机会,有机会揭露工作中的那些低效率行为,同时还可以帮助员工强化正确行为,绩效考核还是奖励的合理依据。当前,国企一些旧的观念和传统做法还未破除,要想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尤其不易,在这样的人力资源环境中,除非企业的领导层能坚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否则无论出台哪种方案,最终都会无法有效运作。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发现、评价每位员工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以达到扬长避短、持续改进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首先,从机构编制、定员、规范岗位、编制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开始,从新梳理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工作基础。其次,公司要明确绩效考核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利用过去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充分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消除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尺度、不同标准的差异,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最后,考核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脱离单位的中心工作,绩效管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还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减轻考核组织者的工作量。
(三)绩效考核与薪酬有效联系机制
领导者应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考核、反馈、职位说明书等相关方式,在短时间内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在企业中的“你有、我有、大家有”、“平均主义”等思想,通过考核使国企的管理者更加清楚了解员工的知识、技能及不足,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晋升、调动等职业发展规划,以绩效薪酬(浮动薪酬、奖金和年薪)作为浮动薪酬,配以“等差图表法”和“强制选择法”等方法,力求“业绩定岗、岗薪相配、弹性工资、按劳取酬”的绩效挂钩薪酬的制度。
(四)进行绩效沟通和绩效反馈
不懂沟通的经理不可能拥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再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弥补经理和员工缺乏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的提高绩效。沟通应该贯穿于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反馈,应该包括观察与讨论两个步骤。观察可以通过亲自观察或报告、会议等来进行,管理学中叫做“走动管理”;讨论则需考核人员预备考核者通过实际的交谈与沟通。有效的反馈不仅能使主管人员切实掌握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更能通过交谈与沟通时及时肯定成绩,提高员工的满足感,达到一种激励作用,以使其更努力地工作。
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应该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通过规范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对绩效考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予以正视、分析并解决,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在激励员工、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7.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七
1、适应体育相关概述
1.1、概念
适应体育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简称APA) , 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 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1.2、核心
适应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关注个体与周围所存在的人、事、物之间的联系, 找到科学发展的平衡点。适应体育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 它服务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并需要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结合个体异同点进行创新性、调整性实施。
1.3、特点
适应体育的特点需要结合其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1) 促进个性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是指适应体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周围环境的普遍性, 找到适合发展的关键点, 促进适应体育的实施; (2) 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 体育本身就具有改善生活质量的功能, 提升参与者的幸福感, 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适应能力; (3) 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 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 定义中这个角度规定了适应体育的适用对象, 并给予身体条件受限的群体以特殊重视, 保障特殊社会成员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力。
2、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2.1、我国老龄化现状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整体医疗水平的进步, 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从2011年到2015年,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 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2020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6亿。同时, 高龄老年人口将以年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加。全球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
2.2、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同其他国家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老年人口规模大; (2) 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3) 高龄化速度更快; (4) 老龄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大; (5) 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 (6) 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 (7) 低龄老人多, 平均带病期较长; (8) 老龄化是家庭功能弱, 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
3、发展老年体育的意义
3.1、可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促进机体健康。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降低受病侵害的几率;通过身体锻炼可以增强关节灵活度、推迟肌肉组织衰老等作用。 (2) 促进心理健康。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降低自闭、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的可能性;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通过与其他体育爱好者的交流, 有利于促进其本身社会化再发展。
3.2、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器械, 体育服装, 一方面增加了体育经济消费, 同时为体育产业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 老年人参与到体俱乐部等各种体育产业中来, 使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加扩大化、全面化。
3.3、可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事业社会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老年体育的开展能够大量扩增我国体育人口的总数; (2) 老年体育的开展可以使休闲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组织形式等相关向成熟化发展, 使体育事业系统本身得到新的进步。
3.4、可以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普及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观念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终身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这一纵向体育教育系统的升华, 使人们意识到体育是贯穿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3.4、可以给社会提供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
老年体育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作用, 老年人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能给后辈人带来正能量。不仅老年人自身得到了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也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无限阳光的生活态度。整个社会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信念, 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国梦。
4、适应体育角度发展老年体育对策
4.1、改变传统观念, 结合适应体育思想引领老年人健身
鼓励将体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健身的观念。在农村地区要注重改变“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身体运动”这一概念。在城市地区要注意老年人健身的科学化, 并不是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运动量越大效果就越好。从适应体育出发, 结合地区和老年人身体实际, 改编体育活动, 激发老年人健身兴趣, 寻找适合现实情况的体育项目, 督导老年人科学健身, 针对性康复健身。
4.2、适应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科学指导老年人锻炼
老年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概念, 有着其特殊性, 绝大部分的老年人进行健身都抱有体育康复的心理, 这也必然要求指导老年体育的指导教练有着十分专业的体育康复知识。对于某种疾病或者某个关节的功能恢复等相关问题都有清楚的了解。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结合体育专业院校培养适应体育专业人才, 不仅仅在于体育指导, 更多的在于对老年人体育康复的指导。
4.3、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体育竞赛, 满足老年人内心的成就感
体育竞赛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每个体育锻炼的人都想得到的, 体育的魅力也在于此。发展老年体育可以开展一些结合实际、简化规则的体育竞赛, 让老年人在体育竞赛中重新感受“争强好胜”的心理, 心态年轻化, 激发更大兴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4.4、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体育发展的重视, 保障老年人体育权利
政府加强对老年体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用法律法规形式保障老年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利。从法律手段推进老年体育场所建设、老年体育资金保障、老年体育进社区等促进老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执行。2) 政府在老年体育组织系统上重视不够, 资金缺乏, 管理缺乏严谨性等问题。
4.5、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适应老年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我国老年体育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尽相同的特殊情况, 在制定老年体育发展路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老年体育现状, 结合本土实际, 达到人、事、物三者有效平衡互动,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适应老年体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等方法对适应体育概念、核心、特点进行阐释。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现状及老年体育的发展意义, 以适应体育视角重新思考我国老年体育的发展并提出适合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 发展老年体育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适应体育”这一国际化角度保障老年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利。
关键词:中国,适应体育,老年体育,体育权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11-2015年) [Z].北京:国务院, 2011.
[2]任海.老年体育再思考[J].体育科学, 2006, 26 (6) .
[3]卢雁.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8, 31 (10) .
[4]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 2011.
[5]吴玉韶, 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2014)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8.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篇八
摘要: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已从资源寻求型逐渐向知识寻求型转变,如何通过并购实现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向我国企业的逆向知识转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逆向知识转移所面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整合企业文化、优化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化交流机制和明确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措施,加快实现逆向知识转移,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为案例对其逆向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跨国并购;知识转移;文化差异;治理机制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其国际化战略目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仅为13亿美元,2014年则超过395亿美元。从海外并购的产业分布来看,主要并购领域已从能源和资源等产业,转向工业品、消费品、科技和文化等产业。在地区分布方面,以北美和欧洲为目的地的并购项目数量所占比例已超到60%。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领域和目的国方面发生的转变,反映出知识寻求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起的并购中,跨国公司总部往往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较为雄厚的知识存量,能够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和知识优势,通过向被并购方转移知识来增强其竞争优势。与之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收购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企业后,知识转移的主体和流向实现了反转,需要以被并购方为主体向并购方进行知识转移,即逆向知识转移(Yang et al.,2008)。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实现逆向知识转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通过逆向知识转移,可以获得外方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或管理知识,提高中方企业的知识存量。其次,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得的新知识,与中方的原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异质性和互补性,对二者进行整合与再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创造、管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推动产品的换代升级和推陈出新、生产和运营成本的下降,进而改善财务和非财务绩效。最后,中方企业下属的子公司也可藉由新知识的扩散和应用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并提高员工的知识存量、改变其知识结构。
二、 逆向知识转移的障碍
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包括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包括中外双方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涉及知识的模糊性和嵌入性等特征给知识发送和接收带来的困难,外方企业较低的知识转移意愿和中方企业较低的知识吸收能力也会对逆向知识转移构成障碍。
1. 中国与东道国间的文化差异。Hofstede(1991)提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源于各国的不同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具体体现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维度上的文化距离。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越不利于实现逆向知识转移(Sarala & Vaara,2010)。在跨国并购项目的整合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需要在共同的环境下工作和交流,增加了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可能性,会使逆向知识转移进程受阻。一方面,并購双方员工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了理解对方语言、态度和行为的难度,会降低沟通效率并导致知识流动速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近代欧美国家经济长期领先于我国经济的事实,使被并购方的部分员工拥有较强的文化优越感,对中国文化存在片面的刻板印象,不愿意接受中国文化以及中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就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并购的情绪,从而对逆向知识转移构成不利影响。
2. 中外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除了宏观层面的国别间文化差异之外,微观层面的企业间文化差异也会给逆向知识转移带来挑战。企业之间在内外部环境、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不同企业的组织文化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会使双方员工面临适应对方文化的压力,从而影响逆向知识转移的顺利推进。一方面,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间普遍较短,尚未建立和形成体系化的企业文化,而作为并购对象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往往是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品牌企业或领先的新兴科技企业,其企业文化相对强势。在并购交易达成之后,尽管外方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已归属中方企业,但其员工可能仍对本公司的技术水平、企业文化等拥有较强的自豪感。如果中方强行按照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并购整合,则容易使外方员工产生敌意和对抗行为。另一方面,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加大了员工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难度(Sarala & Vaara,2010)。如果员工间的互信水平较低,并购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沟通和协调问题,也容易被外方员工认为是对自己的有意刁难或冒犯,导致外方员工消极对待知识的共享。
3. 知识特征的影响。根据Nonaka(1994)的定义,显性知识是指以文档、专利等形式存储的可编码和易于传播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编码和表达的经验、诀窍和技能等知识。在中国企业的知识寻求型跨国并购中,需要进行逆向转移的关键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逆向转移能够帮助中方企业以直接、快速的方式提高知识总量,并购双方可通过签订知识产权许可协议等方式,实现显性知识的形式化转移,之后需经过消化吸收转变为母公司的知识,知识转移难度相对较小。而蕴含于企业内部的大量隐性知识,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息息相关,隐性知识具有的模糊性、社会复杂性、情境嵌入性等特征,使其难以通过正式途径被完整和迅速的转移至并购方,如何提高隐性知识的共享水平,是逆向知识转移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 外方企业的知识转移意愿。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起的并购项目中,并购方同时拥有所有权和知识存量两方面的优势,母公司通过向新收购的子公司进行知识转移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一般不存在母公司知识转移意愿不足的问题。我国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中,中方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而外方企业则具备知识优势,外方的知识优势使其有能力主导逆向知识转移进程,因此外方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转移意愿成为问题的关键。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分析,并购双方在公司层面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Pfeffer,2003),而这一权力关系会因逆向知识转移而发生变化。对于被并购的外方企业来说,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出发,会将自身的知识优势作为保持权力和地位的有力工具(Mudambi & Navarra,2004)。如果外方向中方进行大量的逆向知识转移,可能意味着权力的弱化和向中方讨价还价空间的缩小,因此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较低。
5. 中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寻求型跨国并购中,我国企业亟待通过并购获得外方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一般具有强烈的知识学习意愿,此时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知识转移的效果。从我国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来看,尽管开展海外并购的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综合实力,但也存在研发投入较低、研发人员数量较少等方面的问题,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不足的特征。吸收能力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消化方面,从外方企业传递过来的知识,需要经过分析、处理和理解等步骤才能被充分的消化吸收(Zahra & George,2002)。对于超出中方企业原有认知领域的新知识,如果其价值难以被正确的识别和理解,逆向知识转移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知识转化方面,外方企业在发达国家环境中创造出的知识,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市场环境。如果中方企业不能根据国情和企业的特点,对接收到的各类知识进行合理的增删及修改,并与企业的原有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转化为适于中国市场的新知识,则难以实现有效的逆向知识转移。
三、 实现逆向知识转移的路径
1. 整合企业文化。为了降低国别间和企业间文化差异对逆向知识转移的不利影响,需要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双方员工所共享的新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可以根据国别间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程度、行业特性以及企业规模等方面的情况,按照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融合,再到文化重构的步骤进行文化整合。在文化认知阶段,中方企业应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和体验活动来增进双方的文化认知水平,例如,通过人员派驻等多种方式对外方企业的组织文化及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了解,邀请外方员工代表参观访问中方总部及分支机构等。在文化融合阶段,应在充分尊重外方员工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倡导和建立包容性的组织氛围,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来化解并购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文化误解和冲突事件,逐渐消除外方员工因并购带来的不安全感。在文化重构阶段,经过前期较长时间的文化认知和融合活动之后,可适时启动企业文化的再生和重构,通过中外双方员工的共同参与和讨论,在企业使命、未来愿景和价值观等方面达成共识,逐渐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新的企业文化。
2. 优化治理机制。采用何种治理机制对新并购的海外子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与能否实现逆向知识转移有着直接的关联。在逆向知识转移情境下,并购方的所有权优势和被并购方的知识优势相交织,使双方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传统的科层型治理机制容易引发被并购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采用自治型或网络型的治理机制更为适宜。在并购整合初期,中外双方的了解和互信程度较低,采用自治型治理机制有助于发挥外方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知识创造活动因并购的发生而陷入停滞状态,也能降低外方员工的心理焦虑和不安全感,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并减少知识资产的流失。在并购整合中后期,并购带来的业务震荡和文化冲击已趋于缓和,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化,中外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水平显著提高,应着眼于为逆向知识转移提供更有利的制度环境。在此期间,治理机制可从自治型向网络型过渡,使中外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知识分享与协作关系。在网络型治理机制下,在保持海外子公司高度自治的前提下,應通过设立组织机构和出台相关制度等方面的举措来提高知识共享水平,强化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显性知识的获取和吸收。
3. 建立社会化交流机制。除治理机制方面的正式制度安排外,建立和发展中外双方人员间信任、亲近和认知趋同的社会化交流机制,也有利于提高外方人员的知识转移意愿和中方人员的知识吸收能力,从而推动各类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需要在合适的知识学习和分享氛围下,通过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与共同体验来提高知识共享水平。具体的机制可包括临时团队、导师制等,一是临时团队,可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中外双方的资深员工成立针对特定项目和工作任务的临时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密集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与合作,使团队成员的各种经验和技能以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流动和创造;二是导师制,可由外方的资深管理或技术人员,以一对一的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对中方员工进行指导和培养,这一方式的好处在于,双方基于合作基础上培养的个人间亲密关系,能够使外方人员无意识的将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传递出来,而中方人员则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
4. 明确角色定位。在中国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中,不应仅仅关注外方存量知识向中方的转移,更应着眼于建立全球化的知识创造和共享网络。对于那些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被并购企业,应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角色,而中方总部则主要承担知识吸收整合及扩散的角色。为了使被并购企业更好的承担这一角色,中方总部应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资源和政策支持,鼓励其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嵌入外部社会网络,创造性的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这种角色安排上的分工,能够使被并购企业增强其在全球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不再担忧向中方总部转移知识会丧失权力和被边缘化,因此会提高其知识转移意愿。此外,在被并购企业的激励机制方面,应在财务指标之外增加与知识创新和传播相关的量化及非量化指标,形成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有效激励和约束。
四、 案例分析—吉利并购沃尔沃
吉利并购沃尔沃是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通过并购来提升技术能力是吉利此次并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吉利通过有效的文化整合措施和合理的治理机制安排,推进了沃尔沃向吉利的知识转移。
1. 文化整合过程。为了增进沃尔沃对中国文化和吉利文化的认知,吉利邀请了沃尔沃四个工会的代表访问中国,与全国总工会、浙江省总工会就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及实施现状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沃尔沃的工会代表通过走访吉利的工厂和车间,对吉利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观察和了解。同时,吉利设置了企业联络官职位,专门负责组织和策划跨文化沟通活动,有效化解了双方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提高了双方的互信水平。在经过几年时间的文化认知和融合之后,吉利开始倡导建立包容不同信仰和理念的全球型企业文化,力图建立具有尊重、适应、包容和融合特点的新型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例如,“安全、低调、高品位”曾是沃尔沃长期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提出了新价值观“以人为尊”,在突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尊重生命等中国哲学理念的同时,兼容了北欧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人格修养和追求生活品位等理念,获得了员工的广泛认可。
2. 治理机制安排。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提出,“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两者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吉利要让沃尔沃重新出山,自由发展,充分释放活力与闯劲”。为此,吉利重新组建了沃尔沃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实行了自治型的治理机制。在董事会中,除2名董事为中国国籍外,其它董事均由外籍的行业精英担任。管理团队则面向全球招聘,主要由沃尔沃及大众、福特等知名企业的管理人才构成。吉利方面人员主要在董事会层面参与战略制定等重大决策,日常经营由管理团队全权负责,实现了沃尔沃的高度自治,从而打消了沃尔沃方面被弱化和矮化的顾虑,提高了其知识转移意愿,为后续的技术合作与知识共享打下了基础。随着并购整合的不断深入,吉利对沃尔沃的治理机制逐渐从自治型向网络型过渡,通过建立多种类型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推动了沃尔沃知识向吉利方面的转移。例如,2010年,吉利和沃尔沃联合成立了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就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展开了广泛交流;2015年,吉利推出收购沃尔沃之后的首款中高级车型博瑞,在设计、安全和车内空气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采用了沃尔沃技术。
我国企业的知识寻求型跨国并购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逆向知识转移对于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价值,但逆向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需对其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等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Yang Q, Mudambi R, Meyer K E.Conventional and Reverse Knowledge Flow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5):882-902.
[2] 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The Software of the Mind[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1,(23).
[3] Sarala R M, Vaara E.Cultural differences, convergence, and crossvergence as explanation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8):1365-1390.
[4] Pfeffer J, 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 Mudambi R, Navarra P.Is knowledge power? Knowledge flows, subsidiary power and rent- seeking within MN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5):385- 406.
作者簡介:蒋陆军(1978-),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与国际化;李静(1981-),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与市场营销。
9.财务经理如何适应企业竞争发展 篇九
首先,财务经理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自己要由财务信息的搜集者与提供者转变为信息的解释者和咨询者,要由以提供多项任务和交易导向活动的信息为主向为具体业务部门提供更多决策支持和信息分析转变。因此,财务经理的眼光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局限于财务与会计内部,而要拓展到整个企业,为企业制订短期和长期的计划提供重要帮助,如短期的收入提高和成本改善,长期的兼并或收购等。
其次,财务经理要对现有的财务运行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都进行转换和升级,以便有利于与其他业务部门形成合作项目小组,便于参与业务决策。由于这种复杂业务决策受到较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求财务经理不仅要有谙熟的财务与会计知识,还要了解业务,了解企业环境、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等。这样,财务经理才能向业务部门描述即将作出的决策将对财务指标产生怎样的影响,企业资源将如何配置,哪些企业目标将不能实现,税收负担将产生怎样的变化等。财务经理要使这一合作决策取得 成功,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倾听能力、演讲能力、交流能力、介绍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财务经理要明白,自己不是在教业务部门如何决策,而是为他们作出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财务经理应与业务部门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并始终把自己作为合作团体中的一员。这样才能和其他部门一起帮助企业在现行的竞争环境中取得 成功,并为捕捉业务发展机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财务经理要跟上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业务数据向决策信息,决策信息再向有用知识的转化。这是一个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过程,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企业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和应用有效的财务软件,可以减少大量繁杂的重复性的人力劳动,降低人工费用,并使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可靠性更强,
此外,财务经理借助于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作出更加有效的战略决策,抢先占领市场,促进企业价值更快增长。
在我国,财务经理要适应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除了自身需要作出上述努力外,还需要有关方面创造一些外部条件。例如:
1、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或President(总经理)要充分认识财务部门的战略意义,对高级财务人员,如CFO或其他财务经理等,应充分给其机会,让他们了解企业的业务和战略决策,如列席公司的高层管理会议、参与业务部门的项目开发和业务经营等;鼓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推荐阅读:
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09-28
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07-17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研究09-0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综述06-27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07-13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08-10
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07-15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研究论文06-24
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08-29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