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精选8篇)
1.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一
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面向工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遵循“三创”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引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三创”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总体思路
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密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目标定位
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现“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本科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性,以强化工程 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优异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参与专业
武汉大学主要是在水利电力类、测绘科技类、电子信息类、动力机械类、土建资环类等工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为辅。201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发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武汉大学共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与水利部联合共建。
(五)培养层次
在水利电力类、测绘科技类、电子信息类、动力机械类、土建资环类等工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为辅。
(六)学生情况
本科层次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从高考招生或在校生中选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志于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进入该计划所辖专业。2012年,水利水电学院从当年武警国防生中优选了35名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共优录了30名2012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班学习;测绘学院择优选拔2012级40 名学生进入“测绘工程卓越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共选拔有2011级30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组班。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李晓红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李斐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部、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部、学工部、实验设备处、财务部、国际交流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项工作的领导、统筹和协调。
(二)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
成立以宁津生院士为主任,李斐副校长、谈广鸣副校长为副主任,万幼川、万晓霞、王久辉、王丽娜、王国恩、田茂、石端伟、向海平、杨启贵、何志方、杜清运、查晓明、梅亚东、彭华、董红斌相关学科专业和行业专家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和评价工作。
(三)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
成立以各有关学院(系)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学科专业专家、管理干部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以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政策措施
(一)激励方案
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学院,在推荐生名额安排上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的发展。该计划学院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再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
该计划学院申请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优先支持该计划学院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该计划学院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对具备条件的参与学院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支持该计划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支持企业在职工程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协助企业掌握新技术、新装备。
(二)典型措施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比较显著的做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办法。2012年3月,根据学院制定的《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班学员选拔方案》,采取自愿的形式,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107人提交了申报表,占学生总数的45 %。学院审核报名学生资格,公布入围学生名单,并组织专家评委面试,考察了解学生职业倾向以及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人际沟通、协作意识及管理潜能。最终按面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了30名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班学习。另外,学院还举办了首届卓越工程师班开班仪式对相关政策进行了宣传。
2.管理与学习指导方式。学院为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为卓越工程师班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每5名学生配备2名校内学习导师,并多次组织试点班管理人员、学习导师进行座谈、研讨集中解决试点班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另外,为拓宽卓越班学生的视野、感知科技前沿,学院邀请了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并安排卓越班学生参与座谈交流。
3.动态考核方法。该班实行动态管理及淘汰机制,选拔进入“卓 4 越工程师培养”班学习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要组织第二次考核,不能达到学习要求的学生将自动回归自然班学习,再次遴选优秀生源补充。
4.制定和论证卓越计划实施方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具有工科教育和优秀工程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研讨会积极制定学院的实施方案。并邀请清华大学赵红蕊教授、姜挺教授、西安煤航信息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何占国、北京吉威时代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鸿来我院就“卓越计划”具体实施步骤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充实完善了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论证通过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5.培训教师。为了高效深入地实施卓越计划,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安排相关人员外出到西安、厦门、昆明和郑州等地参加研讨会和在当地高校开展调研工作。学院为师生开办了一系列讲座,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到学院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
6.经费保障。学院设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工程实践联合培养;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支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进行研究以及日常教学运行支出等。另外,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的实践教学改革所需的消耗性经费,均通过提前预算,列入专项经费,以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培养模式
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总框架下,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四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设臵范围内共享;专业基础课程除指定相关学院统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除各专业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外,还应增加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工程专业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了解;工程训练课程除要求学生进行的工程技能训练外,还必须到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进行创新意识、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着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管理、主动实践的自觉性,着力推动“基于工程实际”、“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企业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通过一年左右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安排安排3位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企业安排学校教师到与课程相关性强的工程进行学习,今后还会陆续安排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时,学院还制定了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 6 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聘请兼职教授14人,其他企业教师56人参与到该计划中来。
水利水电学院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英语、政治、历史、法律、道德修养等课程;(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等课程;(3)工程技术知识课程:制图、测量、地质、水文学、水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4)经济管理知识课程:工程经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资源管理等课程;(5)专业知识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等课程;
主要实验包括:力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水电站实验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实习、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与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其中每门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毕业设计一般安排14周。
测绘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突出的做法: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针对已有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吸收“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成功经验,在淡化专业方向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将现在按“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天 7 航空测绘、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制定的培养方案,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重组专业课程,界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通过研讨达成共识,并重新修定了教学大纲。这样,不仅保证了专业知识点教学的全覆盖,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性和前后衔接关系问题。
在“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测绘学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GP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基础、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工程项目管理。
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将实践环节课程划分为工程基础实习、工程专业实习、工程综合实习三类。工程基础实习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计算与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地图编制实习;工程专业实习包括: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工程综合实习包括: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工程项目设计与实践、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专题研究。
2.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测绘学院针对“测绘工程卓越班”,将采取“学生走出去,企业进校园”的教学模式,学生深入工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进校园讲台授课,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直接接触生产一线。
五、师资队伍
学校将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工程教师队伍。选聘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职教师。通过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5年内使50%以上的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保证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在企业工作的有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学校将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
水利水电学院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开展。
(1)提升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
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对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鼓励教师与企业单位合作开展面向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开发,鼓励教师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结合工程项目开展教学。鼓励教师进行相关领域注册执业资格的认证考试,逐步加强教师的工程专业背景的建设,力争达到30%以上的教师具有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增强现有教师的国际工程视野,每年专门安排有计划选派不同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的工程设计单位、咨询单位以及技术开发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对新入校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要求到相关水电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至少进行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培训,精选重大工程项目,派出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提升其工程能力。
与专业实践基地全面展开合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参与实际项目的引导与管理,建立教学与项目相结合的准入教学管理制度,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工程实践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评估体系。针对实践教学设 9 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测评,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组织广大教师开设工程教学研究活动,定期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
(2)聘任校外企业中高水平兼职教师或联合指导教师 结合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聘任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或联合指导教师,参与授课和研究生培养。拟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包括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的院长、总工程师、国家勘察大师作为兼职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指导教师专家库,建立完善联合指导教师的资质标准及认证制度。
(3)引进具有实际工程经历的师资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从事实际工程的经历。优先引进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并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专设工程实践教学主管,由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专职教师担任。
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高层次师资,鼓励引进具有国际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师资,鼓励引进具有较高声誉的资深工程专家。
六、校企合作与国际化
2012年,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多次与企业沟通,研究讨论制定了校企联合企业阶段的培养方案,并初步确定了四维图新、中测新图、吉威等联合培养企业,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开设关于企业及行业认识、工程项目实践、综合设计实践、创新研发实践、管理与市场营销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并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联合开设。学院还与企业联合改扩建校内实习基地,引进企业标准、规范、环境,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开展使更多的学 10 生受益。北京天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捐赠PCI Geomatica 教育版全模块60个许可数、北京世纪安图数码科技发展公司捐赠FME for Oracle和FME Server2012软件50套、北京吉威数源有限公司捐赠Geoway软件200套等。武汉适普公司除捐赠Virtuozo NT软件50套并提供免费升级服务外,还捐赠教育基金10万元用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进展,2012年,测绘学院与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拓普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城市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测绘仪器实践教育中心”、“航空航天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卫星导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空间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面,实施了武汉大学与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条件建设进行了协商,分别在校内和企业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武汉大学新建图像工程实验室和东方道迩创新研发基地,购买配套的教学用计算机和软件平台,学院投入50万元,开展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确保企业培养计划切实有效的实施,能从决策、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习辅导和技术支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年,湖北省人民政府 11 授予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和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在国际化培养方面,学校主要通过广泛调研、学习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外国留学生接受工程教育。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2013年,武汉大学会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重点和学院实际情况,重点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工作,以确保该计划平稳、健康、有效运行。
(一)主要工作计划
1.征求企业代表的意见,组织相关学院举办教学工作研讨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制定“学生走出去,企业进校园” 教学的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
3.推进国际化培养的进程。参加留学基金委组织的2000名选派计划,与国外大学、企业联合进行交流学生计划。
4.提供卓越计划学生交流场所,正式启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
5.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跟踪调查机制。
(二)问题与建议
1.建议教育部出台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参与该计划的积极性。
2.建议教育部建立“卓越计划”实施单位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轮训与交流。
2.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二
一、“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纵贯“卓越计划”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的整体设计不难看出,本科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有其特定的内涵。基于本科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性教育层次,本科“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创新性知识的积累、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
(一)创新知识的积累
创新知识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也没有专门的概念解释,不妨将其理解为“为实现创新所必须储备的相关知识”。显然,创新知识与专业有关。“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创新知识应该是实现工程设计、工程创意所必需的基础性知识。
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包括很多类别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无疑要把这些课程都要学好。“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培养目标基础上的提升,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和按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培养人才都是为了服务于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因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无论是学校培养方案还是企业培养方案,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的,其主干课程和课程主要内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来精心构建的。因此可以说,“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和每门课程里面的主要内容都是“卓越计划”范畴内的创新知识。作为“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既要在大学这座象牙塔内博览群书、提升思想,更要在专业领域内重点学好这些创新知识,为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思维的养成
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横向性、纵向性和系统性。思维的横向性即思维的广度,跟掌握知识的广度有关,塑造“通才”。思维的纵向性即思维的深度,跟掌握知识的精度有关,打造“专才”。现代社会行业分工很是清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入职门槛,有相关要求和标准,因此要求卓越工程师人才必须“既精又专”。思维的系统性即思维的网面化,将所有知识积累融会贯通,搭架子呈网状,随身携带。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学习的各种知识哪些最关键,哪些在这件事上最有用,需要排列组合出最佳方案。创新思维只不过在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新的元素,关键在于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是创新能力的激发点,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马克斯韦尔·莫尔兹也说过:“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象力。”这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知识、想象与创造的关系。
(三)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指为了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和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工程师以创新为目的,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批判性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予以应用的能力。”[1]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此推之,大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恰如古语中的“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知识也好,创新思维也罢,最终只有转换成创新能力才可以实现最终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而有了创新性学习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新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远难于对其他学习能力,比如意志力、专注力等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门的教学方法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即要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严格实施企业培养方案,从具体的工程实践锻炼中来提升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实践活动的锻炼
创新实践既是对创新知识及创新思维的检验,更是“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园实践主要指在校内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课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全国、各省市以及学校自己的创新性活动竞赛等。校外实践主要指“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要在不低于一年的时间内,到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去顶岗实习。
需要说明的是,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只是地点、形式和内容侧重不同,在实践内容总体安排上要具有统一性。校内实践一般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具有实验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模拟性;校外实践在企业进行,在企业的实际工程现场进行,从事的是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活动,因此具有绝对的真实性。校内实践由教师指导,理论的因素稍多;校外实践则由工程师指导,几乎完全是实际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校内实践是校外实践的前奏和演练,是为校外实践做准备,校外实践则是最终的目的。
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上述四个内涵中,创新性知识的积累是基础,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是先导,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是途径。
二、“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不足
(一)现状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总体要求是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通过“3I”(Initiative,Industrial,Integrative)模式,即从知识、能力、品质三方面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其中第一“I”即Initiative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应有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等,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品质要求;第二“I”即Industrial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知识要求;第三“I”即Integrative指卓越工程师具备的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要求。但在此基础上,“卓越计划”又着重强调要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作重中之重来培养。具体到操作层面,“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要与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深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组织管理上,校企要联合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具体管理部门,校企要签署合作协议并研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要明确双方职责及协同工作联系机制。在具体业务上,校企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学校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其中特别要强化实践性教学,除了在时间上要充分保障外,更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创新以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创新等多方面进行着手。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实践表明,在“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参与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二)问题与不足
“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以来,尽管各参与高校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缺乏。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原因,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既在职前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又在职后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大部分工科教师缺乏基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也许可以进行论文写作,也许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却缺乏实施“卓越计划”所要求的那种立足于工程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工程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而缺乏了这种能力和精神,便不足以在课堂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不足以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与创新研究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校内创新实践活动有名无实,或者创新实践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企业培养方案也因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缺乏工程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无法达成共识,造成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一些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创新动力及能力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卓越计划”参与学生由多种方式组成。有的高校是在高考招生时单列计划,有的高校是在入学后考试遴选,有的高校是结合两种形式组合而成。由于“卓越计划”是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含义,只是凭着“卓越”二字便踊跃参加。因此,有的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并不强,对新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将思维的瓶颈进行突破,缺乏一种沉下去的劲头和精神。有的没有认清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目标不清晰,积极主动性不足,总是被家长、老师及体制推着走,渐渐地成了“体制化的人”,缺少了自身的主体性、思考力及总结力,观察发现能力也渐渐被经常习惯性的漠视及无动于衷所取代,缺乏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有的同学则缺乏应有的创新潜质,因此,即便是同班同学,创新知识获取、创新思维养成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水平也常常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三是创新环境还不够理想。尽管“创新”一词已是当前最热的词汇之一,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创新、践行创新,但与“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对照,一些高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创新环境还是不够理想。首先,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提供给学生的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和实习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有的企业实习环境不符合学生的期待,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文环境不理想,学生自我成长难以如期实现。无形中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创造意识淡薄。其次,学校校内的创新实践活动场所和活动条件往往很不足,要么场地不足,要么实验设备不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再次,就是学校在营造创新的校园氛围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激发。
三、“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上述“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从构建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卓越学生团队和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一)构建卓越教师队伍
在任何工作中,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支适任的教师队伍,再好的计划也无法落到实处。为此,要使“卓越计划”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首先要构建一支卓越教师队伍。
1.全面提升现有教师各种素质。首先,要强化教师师德素质。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首要的责任是育人,而育人最首要的素质就是要师德高尚。“卓越计划”表面上是培养未来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教师的师德似乎没有更高要求,但实际上则不然。其一,“卓越计划”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职业责任感和更丰富、更全面的工程实践知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复杂的劳动,如果没有更高的师德,就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其二,现代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怀,这是保证现代工程质量的前提。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师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怀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师德素质,就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要强化教师创新素质。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地教学。“卓越计划”要求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建和课程内容重构,这需要创新;另一方面,要能够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这更需要创新。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创新素质,根本完不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再次,要强化教师教学素质和工程实践素质。很多工科教师学历很高,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教学素质却不高。由于没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学过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在教学内容处理、课堂内容讲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各“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通过听课、专家指导、传帮带、进修等多种途径来强化教师的这些教学素质。另外,“卓越计划”要求教师要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而现有很多工程类教师自己从没有过工程实践经历。所以,必须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以适应“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的方式来进行。
2.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各方面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企业引进既有较高学历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工程师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了解企业工程发展实际情况,这对实施“卓越计划”非常有益。从企业引进高水平工程师可能面临经费、住房等相关问题,如果条件不足,可以引进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这样做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3.推进研讨式教学,建设创新型教风。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卓越计划”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就是要围绕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之外,更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推进研讨式教学,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导演”、设计师、组织者、指导者和评判者,让学生去做“演员”,去当主角。在具体的课堂组织上,充分发挥多样性、灵活性特点,大力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逐步建设创新型教风。只有逐步形成创新型教风,才能逐步形成创新型学风,从而有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打造卓越学生团队
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部署,参与高校只有部分专业中的部分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培养。为了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固然培养方案的制定很重要、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很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己必须努力这个内因必不可少。所以,“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努力构建一支卓越教师队伍的同时,一定还要同时打造一支卓越学生团队。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是本文归纳出来的“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内涵。要打造一支卓越的学生团队,最基本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卓越计划”参与学生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努力去积累创新知识,充分锻炼创新思维,有效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知识首先包含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在学生在企业、在实验室所从事的创新实践活动里,其次也包含在学生课余时间围绕专业所做的广泛涉猎里。积累创新知识的过程、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团队的特点在于彼此团结协作,共创“1+1>2”的效果。而彼此团结协作必须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打造卓越学生团队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交流沟通能力有三种,第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自然表达,大多是小范围小群体的熟人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属于一对一的亲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较小。第二种是一对多的交流,例如演讲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沟通形式。要求表达者出口成章,不仅合乎日常交流的逻辑,而且将其话语录音整理即可成文。第三种是最高层次的交流形式,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超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距离,此种交流模式可以名之为“一对所有”。
俗语说:“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思想不是平白无故会产生的,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有人说:“文明只是一种副产品。”如此可以推出,“思想是知识基础上交流沟通合作的副产品。”通过交流和沟通,彼此进行启发和得到启发,创新的火花便可以从中点燃。所以“,卓越计划”参与专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从师生关系来讲,教师和学生保持三种关系最为合适,教师担负起三种角色最为美好。第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父,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思想影响学生,用人格魅力浸润学生,使得学生不仅在校期间可以收获满满的知识,而且走向社会之后依然会散发教师带给自己无形的改造力。第二种是家长的角色,在学生犯糊涂、不听话的时候给予督促和警醒、批评和指正,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如家人般的温暖、亲切与真诚。第三种是朋友的角色,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相识是缘分,相知是人为,加起来就是友谊。学生完全可以和教师成为朋友,平等地交流对话与沟通,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淋漓尽致,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加升华与深化,让师生之情更加浓厚、长远与稳固。
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想法。所以,“卓越计划”参与教师一定要在努力钻研教学业务的同时,注意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将所有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用友谊将他们凝聚成一支卓越的学习团队。
(三)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
1.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创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局限在专业内,局限在高校教师身上,创新的视角可以更广阔一些,可以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处处彰显创新元素。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新奇感,更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启示,使学生在创新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校园里建筑物的设计上进行创新,可以在校园园艺景观的创意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教室、实验室、走廊、食堂等的装潢布置上进行创新,更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业的创新活动等组织上进行创新。总之,让校园内充满创新气息,以此感染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2.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室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如何让教室这个教学环境更加具有创新色彩,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从课桌的的摆放、讲台的高度、黑板的材质、粉笔的选择、灯具的选择、窗户的设置、墙壁的布置等角度着手。课桌的摆放是不是可以不规规矩矩、行列分明,是不是可以摆放成环型圈、一条龙、随意散点状等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讲台可不可以不要太高,或者不设置讲台,让学生和教师从空间分布上更加融为一体。粉笔的选择除了亮白色,可不可以选择亮黑色或彩色,这样在恰当的时候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灯具的选择,除了满足普通的照明、防辐射、护眼等功能,可不可以从灯具的造型入手,尝试每盏灯各具特色。窗户的设置同样很关键,房间的窗户就好比人心灵的窗户,尤其当窗外的风景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时,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活跃。墙壁的布置除了简单的名人名言及名人肖像摆放,可不可以更多考虑一些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及制作的墙贴。总之,可以通过各个教室各个方面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辅助且十分有益的影响。
3.加强校际合作,共营创新氛围。不同的高校自然有不同的底蕴和不同的校园文化风格,在专业上也有不同的特色和长项,加强校际间的广泛交流,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启发创新灵感,最终提升创新能力。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在内容上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由校方组织一些专业方面的创新大赛、学术交流等业务活动,也可以由学生社团联合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方面的活动。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参与的高校越多,形式越多样,形成的创新氛围就越浓郁,对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就越明显。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培养目标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合作企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进行落实,也需要参与高校从构建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卓越学生团队和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随着“卓越计划”的不断推进及相关措施的不断补充、完善,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3]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4]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5]汪弘.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高教论坛,2010,(1).
[6]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J].中国教育学,2010,(6).
[7]王家,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8).
[8]梁菊花.基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许志山.第二课堂建设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三
关键词: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自“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和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卓越计划”也得到了工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响应,纷纷与各培养单位开展多渠道合作。截止2013年8月,全国共有39所高校实施了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其中包括7所“985工程”高校和15所其他“211工程”高校。目前,另外29所申报第三批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已经获批。
2013年6月8日,新一届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主任工作会议。受教指委委托,2013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启动了面向全国所有获批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高校的相关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本次调研共计发出调查问卷39份,收回27份。
一、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
“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学生有所区别。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各高校提出了多项措施修订本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思路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确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体系。二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1.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结合装备制造行业特点,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课程学时、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普通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课程课时长、授课时间不连贯、教学内容不系统的状况,进行集中时间授课;整合“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内容,压缩授课学时,为完成“3+1”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同时,该校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实验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验证,在第一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应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长安大学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结合交通行业规范,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精炼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一条能力主线、两级实现矩阵、三段式合作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反向设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一套基于实现矩阵的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整合方法,将学校课程加企业实习两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造成学校课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课程、企业实习三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并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江西理工大学“以面向工程为导向、项目驱动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知识-能力-创新”这一主线,构建基于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2-5-1”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查+项目答辩”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着重考核学生的工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锻炼工程能力。
浙江大学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工程、重创造”为根本,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
2. 进行小班授课,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和学时,开展研讨式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多数高校对“卓越班”进行小班授课,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卓越班”逐步开展全英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文读、说、听写能力,力争实现国际交流无障碍。西安理工大学整合最优质的教师资源,对“卓越班”进行小班授课,课堂采用授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学生分组做PPT)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单独设立“卓越工程师实验室”,提高校内外实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四川大学对主干课程增加了一定学时的课外实验环节,通过教师预设课题、学生自由选题或命题、教师审核的选题方式,引导学生选择综合性、自主式的实验项目。西安理工大学对获批“卓越计划”的专业设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门实验室建设经费。自动化专业单独设立了基础实践实验室,对“卓越班”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能力培养;单独设立了专业实践实验室,对“卓越班”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专业课、企业课题、开放课题等实践能力培养。
4. 开设在企业授课或由企业派员讲授的课程,探索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
“行业学院模式”是常熟理工学院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学生在专业二级学院完成本专业的公共课程、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后,根据行业学院不同培养方向,依据自愿原则申请加入行业学院。行业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培养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企业,并由企业导师和行业学院聘请的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西安理工大学与自动化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签订了“卓越计划”实践合作协议,邀请企业有丰富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经验与工程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增强学生对自动化系统的理解和工程意识。同时,对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学生,每人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培养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
5.“卓越班”学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或提前选学研究生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班”学生在第七学期即可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获得攻读学术硕士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在条件容许下可以提前选学研究生课程,为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对获得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学校与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开展实习教学及毕业设计。
浙江大学在企业支持下,选拔了7名自动化专业2007级毕业生进入中控科技集团实践基地,进行了3个多月的企业实习,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2012年2月,学校又对2008级毕业生启动了第二批长时间企业毕业设计计划。这项计划由企业提供生产一线的课题,并公布课题的相关要求,学生和企业导师进行网上双向选择,同时由学生申请并经系所同意确定校内导师。该计划经过了导师见面会、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等多个环节。其中,导师见面会、开题和答辩都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由控制系教学主任、校企双方导师和公司高层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答辩组,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6. 聘请优秀教师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授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聘请“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为“卓越班”学生单独授课;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教授讲授重要课程,请杰出校友及国内知名学者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人文修养课程等研修课程。
7. 改革考试模式,突出实践环节
四川大学对主要理论性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等进行考试改革,变以往的一考定成绩为多次考试,变闭卷考试为有限开卷考试。
8. 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充分利用与国外高校建立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交换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提供机会和便利,以开拓国际视野。
9. 鼓励学生开展各类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大学等高校鼓励“卓越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武汉科技大学大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点学科竞赛,积极申报国家级及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及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借助于创新教育学分的设置,完善并落实了面向本科生的项目竞争、中期考核和结题评估机制。
二、实践教学安排
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是增加企业实践环节,探索新的实践与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例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行业内企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从各个层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 探索新的实践与校企合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与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实践活动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企业接收能力,采用化整为零的企业实践教学方法,专门成立了5人一组的导师指导团队,与企业导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建有实践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3周、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14周、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23周。
江西理工大学提出建设“前基地+后花园”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面向工程的联合教学、持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以及企业科研“后花园”战略的实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受益。
青岛大学提出创建以工程技术实践、科技创新实践、人文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实践、领导管理实践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清华大学建立跨行业的实践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可能,并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
2. 企业实践与企业课程开设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
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在大二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安排企业为学生开设了“企业文化”“自动化设备简介”两门选修课程。在大三暑假,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并在企业开设了“微机电系统及应用”“行业标准与规范”两门选修课。在大四上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并在企业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在大四下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
3. 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与企业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长安大学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结合校内实验课,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设计;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试验方案验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外实践性教学拆分成实验课、一线工程师典型案例讲座和科技创新大赛3个环节。企业实习拆分成通识参观实习、专业参观实习、企业认知实习、企业生产实践、毕业设计5个阶段完成。
天津工业大学建立了一个校内基地,即天津市纺织装备与工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共建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思卡尔中国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纺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中环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4. 与企业签订实践培养协议,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北京化工大学引进CO-OP方式(即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与1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践培养协议,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学生在大三小学期和暑假进入企业实训,毕业环节也在相应的企业完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真实的企业环境、项目经理、实习案例、工作压力和就业机会,形成了完善的企业实习教学体系。学校与燕山石化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企业车间当课堂,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学习环境。
湖南工程学院针对企业生产环节,采用“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学生的多岗轮训,完成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装置与制造工艺、PCB板设计与制造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轮岗训练。
西安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在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与飞思卡尔、罗克韦尔等公司合建联合实验室,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对自动化装备制造行业的认知能力和工程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数家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如华东理工大学-西门子自动化集团先进控制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Emerson过程管理公司数字化工厂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E+H检测仪表联合实验室等。
山东大学与济南钢铁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国际自动化领域著名企业SIEMENS、B&R、OMRON、Rockwell、Freescale、Wonderware等联合建立了实验室。学校还建立了10个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国家级、省级挂牌实习实训基地。
浙江大学在自动化仪表方面与E+H公司,在电气与网络方面与PHOENIX电气中国公司,在自动化系统方面与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企业奖学金、赞助学生活动、开展长时间企业实习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
三、其他措施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资金筹措与设置
各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专门设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常熟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积极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专项拨款。山东大学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卓越班”学生每人有2000元实验材料费,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我管理、支配;每位学生有3000元经费用于支付暑期企业实践环节的差旅费、实习费等。
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评价
常熟理工学院参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学校评价体系,对参与专业进行定期评价。西安理工大学与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定期对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在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教学与工程实训(科研)交替轮岗,切实保证教师工程能力的持续提升。常熟理工学院通过“教学团队工程推进计划”,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与工程设计能力。对于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是通过学校“双百工程”项目到企业锻炼,二是参与校企合作科技项目的开发,三是参加行业知名企业培训。山东大学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进行项目合作。西安理工大学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下大型企业锻炼”计划,每年由学校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大型知名企业如东方电气集团、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锅炉集团等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产品、项目开发,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
4.“卓越班”学生选拔
山东大学采取选拔、竞争方式进行招生。以2011级为例,按照公开、公正、透明、择优原则,首先经过笔试(考英语和数学两门)预选出参加面试的学生89名,然后经过专家组面试,最终确定了52名学生进入到2011级“卓越班”进行培养。
浙江大学在大三学生中择优选拔。每年选拔15~20名学业和综合素质情况优良、具有工程实践潜力的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班”,并且从完成四年本科培养的、推免成功的学生中选拔进入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四、“卓越计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若要从“卓越班”过渡到整体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师、实验室、经费、研究生名额、校企实习机会、国际交流机会等明显不足。
(2)高校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在企业工作过3年以上)的教师偏少,部分老师不具备指导工程实践的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和培训。
(3)愿意配合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因为安全、利益等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在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实习。
4.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根据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的要求,现将长安大学“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计财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组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实验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计划”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二、确定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步骤和范围。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拟在六个专业实施试点“卓越计划”。对拟实施的六个专业分分专业进行试点,即:2010年试点一个专业,即自动化(交通信息与控制)专业,30人;2011年再新增两个专业,每专业30人;2012年扩展到拟开设的六个专业,每专业 30人。2010年同时在其他拟实施专业做好相关工作。2011年开始将“卓越计划”生源列入每年的招生计划执行。
三、根据“卓越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相关的培养政策,学校已经分别在学院和学校不同层面着手开展各项工作。
第一,为了规范“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层面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制定学校统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位授予工作的相关规定;学校“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制定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任课教师管理办法;试点班学生的评优、评先及推免工作应区别于普通在校生。基于以上几点,需制定以下有关文件:
1.《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办法》,以《长安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为基础进行制定,对相关条款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学生淘汰分流、学位授予等相关内容。
2.《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应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和实习实训等费用。
3.《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任课教师管理办法》,应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选拔、聘用、考核、课酬支付标准及相关的优惠政策。
4.《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生推免研究生有关规定》,应规定推免的条件、比例、方向选择等。
5.《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评优、评先有关规定》。对试点班的学生进行评优、评先应区别于普通在校生,选拔条件应予 以适当宽松。
第二,学院层面。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确定2010“卓越计划”学生的来源及组建形式、学生在籍期间(校内和企业)的学习方式、合作培养企业的确定、与企业应签订的联合培养合同书、校内任课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试点专业的正式培养计划等。基于以上几点,需制定以下文件:
1.《××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的来源及组建形式、学习方式、课程考核、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
2.《××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师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应该包括:校内任课教师的选聘与管理、合作培养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与管理等。
3.《××学院××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学制、专业介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企业培养阶段完成的内容等项进一步完善。
4.《长安大学××学院、××公司联合培养学生合同书》,应主要包括联合培养形式、双方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四、对教育部配套政策实施办法等意见和建议。
1.“卓越计划”学生毕业后,大多将以免推研究生的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样,这些学生的免推研究生招生指标的落实就成为一个限制瓶颈。所以,是否能请教育部与学位办等部门协商,根据每年各学校“卓越计划”毕业生的人数和实际情况划拨一部分专用指标 用于“卓越计划”毕业班学生。
2.关于在企业一年的实习实训阶段,由于企业毕竟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许多企业实际上现在是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而且学生进企业实习也要产生大量的费用,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费用的支出,鉴于此,教育部是否能够考虑为各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3.为了鼓励企业接受“卓越计划”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部是否能够协调有关部委,给予接受“卓越计划”学生的企业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像减免一定的税赋等。
4.建议教育部出面,和全国500强企业协商,授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以利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带动其它企业跟随。
5.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2010年6月25日,教育部公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首批试点学校名单,我校成为首批试点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参加了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计划启动会。一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校情,以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这项计划,密切校企联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我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及时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保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简称试点专业)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以张新义校长为组长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措施与机制、提供保障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成立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成立由试点专业系主任为组长专业建设团队(负责试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侧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的各项工作)。另外我校还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校企协作组,负责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协调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做好试点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教学用房使用、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深化校企联合机制,共同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2010年7月24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卓越计划校企联盟会议。山东省经信委、教育厅以及众多省内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指出,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任务。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高校双方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加强校企合作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高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落实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工作。
在学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下,在教务处与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进行协商和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培养适应经济社会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面向行业和区域一线产业的“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制定创新性的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与已有的质量工程项目(如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的建设)和其它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借鉴开始实施的CDIO教学改革的相关经验,将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融入教学过程,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强化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机械设计工程师(或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UG设计师或UG工艺师职业资格证书(西门子公司颁发)资格证书等职业(职业)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培养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三、实行“出入制”,做好试点专业实验班选拔工作
学院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及有关文件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依托我校优势特色专业和学科,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创新我校与行业、企业联
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依据试点专业所在学院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卓越计划实验班。
做好选拔工作是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给于学生充分时间认真考虑,保证选拔条件严格。真正把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最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实验班来。卓越班是吸纳优秀学生的一个团体,必须制定完善的出入机制,使其实现合理的流动。已经选入但成绩表现不是很理想的可以按相关制度淘汰,最初未选但后来学习优秀并且要求进入卓越班学习的学生可以按相关制度纳入。只有这样,卓越班才始终是一个活的、动的优秀集体。
四、定期召开研讨会,积极应对新问题
我校定期召开卓越计划研讨会,重点研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举措。从我校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把卓越计划做好,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育实践中心建设和双导师制的聘任工作。
2011年4月底,我校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通知要求,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进行了阶段性检查。我校三个试点专业中采矿工程专业为通过,其他两个专业为整改通过。
五、加强“两重一难”和双导师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的形势下,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两重一难”建设,即重点做好校企联合、优化试点专业课程体系,难点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我校立足山东,积极与青岛软件园、山东黄金集团、福田汽车等省内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培养阶段按照“3+1”模式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内,主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后,在企业实习环节一半大于44周,除阶段性认识实习外,还应参与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并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等创新性
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和我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课程优化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设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上,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定期指导,同时改进课程的实验手段,建立课程实验的实验平台---ACM竞赛平台,所有实验和作业提交均在该平台上进行,同时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作为该门课程考核的重要方面。采矿工程专业精心设计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带着事先设定的问题到矿山企业去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经企业技术人员多次交流,总结出了一套作为一名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现场技术知识,并由此制订了学生跟班实习思考题。(思考题附后)
实行卓越计划双导师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工程素质,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成立由企校双方组成的企业培养阶段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与知名企业深度联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卓越培养计划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并担任学生企业阶段培养的主要教师。不断派出年轻教师到业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实践训练,实行跟班轮岗制,接触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熟悉矿业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及主要职责等,丰富年轻教师的工作经验,更好地为卓越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从2009年我校卓越计划提上日程到目前该工作步入正轨,卓越计划在我校的发展经历了由构思论证、积极申报到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等由浅入深、由不太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卓越计划实施不仅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还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理念改变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附件
学生跟班实习思考题
在所参与的实践的工种中,根据所见和所学理论知识,总结并思考以下问题:
(1)所学工种主要有哪几步具体工作(包括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每步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及比例(表格、图);据你观察和了解,你对所学习工作的效率评价如何?产生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2)虚心请教工作人员,该工种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意外情况?可否根据相关迹象预测、预知,对于出现的意外情况如何处理?
(3)通过观察和请教相关人员,该工种在哪些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如何预防?出现事故如何处理?
(4)该工种各作业环节运用了那些仪器、设备、器材?该类仪器、设备、器材国内外是否有效率更高的替代产品?
(5)工作人员对于该工种各项工作的期望是什么样子的(或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怎样?),对于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或改善。
(6)该工种的前、后工种是什么?前一工种的工作质量对本工种工作的影响有哪些,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前一工种和后面工种的工作有哪些建议?
(7)在跟现场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中,学到了哪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经验?
6.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工作实施办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的教育改革项目,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之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划在2013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现将具体选拔办法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系统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学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优质生源保障,将参与计划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模式
1.按照“3+0.5+0.5”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即在大学本科4年中,3年在校内学习,0.5年分段在校外进行实践学习,0.5年的毕业论文阶段在相关企业进行。
2.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实践平台向“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学生开放;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3.授课模式为独立的班级,学校、学院在师资、实验室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优先考虑试点班。
三、选拔数额
坚持自成体系、专门培养的模式,计划从2013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甄别选拔60人。
四、报名条件
1.热爱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者优先。
2.专业排名在前60%。
3.无违纪行为。
4.如不满足以上条件,有与专业相关的特长,有培养潜质者,经过个人自荐或专家推荐,也可以报名。
五、选拔方式和时间安排
1.报名阶段
2014年6月12-15日,同学填写报名表,并在规定的日期前交给本年级辅导员。2.条件审核
2014年6月16-18日,按照选拔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者方可进行下阶段考核。
3.考核方式
2014年6月19-21日,由学院教师组成对学生进行面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确定预录取名单。
4.名单确定
2014年6月22-26日,预录取名单经过公示,公示后将上报学校,并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9月初新学期开学时,试点班将按照新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六、管理与考核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由教务科负责协调日常工作,试点班按每4名学生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班以独立的教学班组织教学,以学年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参加“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学生,严格按照制定的“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考核。学生的管理由教务处、学生处和学院等相关部门协调分工、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须服从企业管理规定,企业也将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卓越计划”工作小组要加强对学生在企业的指导和监控。
七、退出机制
学生无特殊理由,不得申请退出试点班学习。试点班教学亦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精心管理。试点班将本着“严进严出”的原则,通过警示、监控等手段努力使进入试点班的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培养,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学习。
1.在试点学习期间,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学籍警示,即根据《中国石油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2.在企业学习阶段,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影响恶劣或造成责任事故者,取消其试点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在企业学习阶段,经过课程考评和企业认可等各方面的考评,综合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试点资格。
4.学生若确因客观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提出书面申请退出试点班,“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退出。
5.批准退出和被取消试点资格的学生,转入非试点的相应专业(或原专业)继续学业,其操作参照校内转专业学生课程认定程序,在试点专业学习过程中已取得
2的成绩和学分,根据所修课程在非试点专业的相关性和要求,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调整和课程学分的替代予以解决,学生将按照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审核其毕业资格。
八、激励机制
1.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高于普通班10%以上。
2.凡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且毕业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优先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拨条件参照学校相关规定)。
3.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出色的实验班学员,有意向直接参加工作的,将优先被企业录入留用。
4.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从试点班学员中选拔2-3名学员送国外开展为期1-12个月的互换学习。
5.学院将为实验班学员报考见习工程师认证、国际注册机械工程师认证等创造条件。
九、本办法由化学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化学工程学院
2014年5月20日
7.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七
2010 年6 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着重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①②截至目前,分三批200 多所高校、600 多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计划”。③④⑤2013年12 月山东省推出“省级卓越计划”,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首批106 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在内。
1 问题
通过积极调研、广泛学习教育部“卓越计划”中多所高校的开展情况,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已有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很难效仿。985、211 等高校大都采取大学校-大国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规模大,师资水平高,培养质量高,我们很难效仿。其他的高校则受利于多年的科研服务工作带来的企业资源,尽管企业规模一般,但胜在数量大,可选择性高。这两种合作模式对我们科研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的我们来说都较难效仿。二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单一,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明显不足,不利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大多数学校都是典型的3+1 培养模式,3 年在校学习几乎全部课程,最后1 年在企业实践,前3 年的校内培养特色凸显不够,培养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第4 年的企业培养。四是学生存在考研准备与企业培养相冲突、难以适应较为辛苦的企业工作现场等诸多具体问题,除了积极调整实施方案外,多数学校采取提高保研比例等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也很难效仿。五是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激励政策尚待完善,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能力的发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普遍不足。六是经费投入、资金支持方面还需持之以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立足学院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卓越计划”开展模式,培养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 探索
结合学院实际发展情况,大胆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制定出一套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将校内实践教学贯穿3 年,企业培养巩固1 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大胆整合课程。“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需要增大实践教学比重。⑥⑦如果只是简单地将4 年课程集中在3 年完成,显然只是增大了课程密度,无法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结合具体课程具体情况,以及小班单独授课的便捷和高效,进行了大幅度的课程整合调整工作。例如整合“机械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整合,学生学习完机械工程材料相关知识点后,直接进入机械材料的冷、热加工学习,既能实现学生一个完整体系的学习,又能节约学时。其中工程材料部分还可以搬进实验室,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再例如将“机械制图”、“机械CAD”、“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三门课程整合,CAD和互换性的理论教学部分有机穿插在机械制图中,再通过开放实验和测绘课程设计等实践部分进行巩固。再例如将“模具制造工艺学”做为一个重要模块整合到“机械制造工艺学”项目化教学中等等。
二是确保校内实践教学贯穿3 年。尽管我们有足够的合作企业保证学生第4 年的企业培养,但普遍规模小,产品和技术较为单一,如果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全部寄托在第4 年企业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后续就业。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和实验资源,配合各主干课程设置一系列的实践课程,例如工程先进机械设备认知、机械工程部件测绘、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实习、电子工程工艺实习、机械工程创新设计、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实训等,做到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践教学,再搭配上开放实验、第二课堂等,形成一套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第4 年企业培养也有着积极的铺垫意义。
三是实施分梯度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卓越班内分梯度教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课内都增加综合训练题目,课外提供多种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推动其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是实践动手方面积极性高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工艺设计、设备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课外再补充多项技能取证、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毕业即就业,无过渡。
四是确保企业培养的执行力度。经过前3 年的校内全方位培养,第4 年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战,经过必要的工程实践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有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吃苦耐劳适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的职业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管理制度的学习,企业团队合作的历练,实现学生工程素养的养成。通过机械工程现场问题的认知、摸索和解决,实现学生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针对具体企业制定培养目标,如何激励和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培养目标,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4 级开始试点“卓越计划”。学生入校后组织选拨工作,分为系部集中宣讲、学生自愿报名、系部筛选面试三步。筛选以考虑高考总成绩及部分单科成绩为主,但并不完全考虑。首批40 人,定期考核再加上考研分流,后续应能稳定在30 人左右。
“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⑧⑨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和系部负责人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实施方案、制定激励政策、统筹协调资源、确保有效推进。培养计划必须由校企两方专家共同制定,协商执行。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培养质量由学院督导室单独检查督导。
学院的支持和保障也很重要。经费是“卓越计划”工作有效开展的可靠保障。政策是“卓越计划”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效支持。对内,通过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激发“卓越计划”教师工作热情,借此计划项目送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提升青年教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外,通过科研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确保校企合作关系的长期有效,才利于“卓越计划”的善始善终。
3 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正按照预期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卓工班的学生考试成绩均优于普通班,集中实践环节表现尤为突出。卓工班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即获得全国二等奖1 项。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卓越计划”是四年一个周期,政策的延续性以及经过实践检验后的不断修订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通识课程受到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制约较为严重,可动空间很小,只能在专业课程上做文章,无法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等等。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自身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地方高校的、切实可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并成功进行了部分实践。
关键词:卓越计划,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注释
11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6.23.
2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3 教育部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7.13.
4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2.28.
5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10.17.
66 陈飞,孙斌,赵玉晓.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性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013.36(5):106-109.
77 卢倩,葛友华,周海,王福元.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教改为例[J].教学研究,2013.36(5):101-105.
88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8.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八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师资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背景。
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逐步趋向大众化, 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其增幅达到每年30%,2014年招生规模已达698万,这样的大规模学生扩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这样的发展浪潮中我国的工程教育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高速大规模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规模虽然大,但缺乏创新性,实践性。产生了大量有着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然而这些人才缺乏相应的实践工程能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依然匮乏。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人才,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作为卓越计划的指导教师不应只是具备专业理论基础的普通授课教师,同时还应该是能了解时代发展大环境,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工程实践的思路去判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协作管理能力。
卓越计划实施几年来,参与高校的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计划的要求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方面,师资队伍中工科教师的选用不符合要求,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技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由于传统的职称评聘等原因,教师注重科研理论研究,注重论文的发表,不愿意去工程一线锻炼,不重视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卓越计划教师授課仍然沿袭旧有的课程式授课,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环节的比例不够,现场实习等课程也是流于形式。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卓越工程的培养质量。
三、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求
1.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卓越计划的老师应扎实掌握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熟悉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政策规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与时俱进,积极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改掉以前一本书教几十年的授课模式。
2.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背景。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要多锻炼,积极投入工程一线,将自己掌握的工程概念、常识、原理等基础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工程思维方式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只有将基础知识跟实践经历相结合才能保证在授课过程中避免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3. 合理科学的授课方法。结合卓越计划的工程性特征,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提升自己的工程教学能力。卓越计划的特点决定了卓越计划的教学不是普通课堂授课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教师能将自己的工程项目方面的能力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尝试
卓越计划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调校企合作。这也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校企合作,共同组建一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1.明确校内指导教师的选聘和培训机制
明确选任卓越计划校内指导教师的人员在达到普通选聘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相应的工程实践背景。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组建企业导师队伍。
加强实习校外基地建设,聘请实习基地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卓越计划的企业导师。这些导师长期工作在一线,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校内导师所缺乏的。
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高级专家或行业专家工程担任学校的“产业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讲授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这些知识对于校内教师和学生都是宝贵的经验,可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反馈机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工作能力的信息反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调整师资队伍的组合方式,将市场的要求更好的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培养中,以期更好的实现卓越计划的预期目标。
4.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现行很多高校都是以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水平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教师重理论科研、轻实践。为了激发校内老师主动参加实践教学,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必须要将评价体系由学术研究为主转换为产学研合作、横向项目开发、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服务、专利等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担任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考核评优等方面享有优先考虑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王福斌.陈至坤.钱俊磊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4)
[3] 王海良.任权昌.杨新磊.董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J].价值工程 2012(33)
[4] 王耀廷.建设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师资队伍--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2(11)
[5] 朱玲.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3(6)
作者简介:宗序光(1979-),女,淮海工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推荐阅读:
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管理办法(试行)11-15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0-11
2024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综合634试题10-03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课群方向)本科生培养计划09-18
东北大学 教授聘期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08-28
东北大学简历10-18
东北师范大学心得10-02
东北大学电路原理复习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