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导入方法

2024-08-19

作文教学导入方法(精选9篇)

1.作文教学导入方法 篇一

直观教学法

直观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英语单词同实物或情景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和形象感,易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教师使用直观教学法,不但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知和记忆。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看物见景中学习词汇。直观教学手段除了展示实物、图片,教师还可以使用简笔画或借助表情、手势、动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建立形象思维。这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词汇教学手段。

①实物、实景导入法

实物、实景导入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与本课词汇有关的实物,或利用教室里及学生身边的物体,一边呈现词汇,一边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直接感知词汇的意义。

②图片、幻灯片导入法

图片、幻灯片导入弥补了实物导入的局限性。例如,利用图片和幻灯片,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四季风光的同时,掌握表达四季特点及天气的名词、形容词;可以让学生在目睹运动会盛况的同时,掌握表示各种运动项目名称的单词。幻灯片和图片导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词汇知识,还有利于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③非言语行为导入法

非言语行为导入法是指教师借助表情、音调、手势、体态等方式传递信息。导入单词时,教师利用非言语行为伴随言语行为可以使语言信息变得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教授sing,run,jump,cry,laugh等动词时,教师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让学生仔细听,使单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2.游戏呈现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尽力从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初中生与小学生一样,喜欢各类有趣的比赛和游戏。在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一种竞争的氛围,告诉学生本堂课的竞争方法和奖惩规则,并实践之。比如,教师在某堂课上让男生和女生进行“较量”,在黑板的一侧画上两栏,并给两个队伍分别起好名字,如super boys,spicy girls。每组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答错扣一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每次的比赛方式可以不同,比如分行比赛,分列比赛等等。利用游戏导入单词,可以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掌握词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常用的游戏有“Polly says”、摸猜游戏、指令游戏、猜词游戏、猜动作游戏和卡片游戏等等。3.利用图表法

教师可根据新授词汇的词义和用法,采用图表法或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新词汇的词义和用法。以表达方位的介词in,on,to和表示动作的fetch,bring,take为例,教师只需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其含义,而无须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区别它们的用法。4.创设情境教单词

在情境中学习单词是中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方法。情境虽然是模拟的,却可以使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交际情景中,而乐于参与活动。比如在教授问路、购物、打电话等的相关词汇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情境,这样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学习了知识,还亲身参与了交际活动,训练了听说能力,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5.利用词汇扩展的方法

学生学习一个新词汇时,往往想知道一些与其关联的其它词汇,这给教师进行词汇扩展提供了良机。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词汇扩展方法。

①关联词或联想词群。如教授fruit一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有关水果具体名称的词,并在黑板上列出关联词群:apple, orange, pear, peach, banana等。

②利用词形变化规则

教师在帮助学生记忆某些词汇的词形变化时,应向学生介绍、总结其变化规律。如在总结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形式时,可分为以下几类: A—A—A 型 : hit hit hit

A—B—B 型 : get got got A—B—C 型: take took taken

A—B—A 型: run ran run

③利用构词法知识

a.利用分析前缀的方法。例如,教授dislike, disappear时,学生已学习了like和appear,因此教师只需告诉学生前缀dis-的含义是“不”,学生就能推测出dislike, disappear的意思。

b.利用分析后缀的方法。如在学生学过work, write, visit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后缀-er,-or的含义后,学生就能推测出worker, writer, visitor的含义。

c.利用分析合成词的方法。学生学过girl, boy, pen,friend后,自然而然地就能推测出girlfriend, boyfriend与penfriend的含义。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d.利用词性转化的方法。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可以有不同的词性及含义,如: hand n.手—hand vt.递 break n.休息—break vt.打破 empty adj.空的—empty vt.倒空

在教授单词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关注此类具有多种词性的单词,并学会举一反三,在今后的阅读中遇到生词时能够猜测出其含义。

6.以旧带新呈现法

以旧带新呈现法就是指教师在教授新词时,借助其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等学生已学过的词汇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单词。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而且还可以收到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因此,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强化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7.语言描述导入法 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教师应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词汇进行描述,使学生既能得到听力训练,又能获得语言信息,并能理解特定环境下语言的意义,这也是词不离句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之一。如在教developing;developed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

T: Which of these countries is rich?(America, England, German, Russia, China, Canada, Japan)

Ss: America, England, Germany...T: We call them developed countries.Which of these countries isn’t as rich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s: China, India...T: We call them developing countries.

2.作文教学导入方法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下面, 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 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造教学情境,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 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 通过这段视频, 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 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 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花开似火,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 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 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 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 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 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因此, 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 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可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 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 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 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 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 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 如‘纸上谈兵’。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 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 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吊起学生的“胃口”, 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 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 那么, 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 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 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 不仅温习了旧知, 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 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 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在这之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 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 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通种这种方式导入, 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 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 2012, 1:148

3.物理教学导入方法探究 篇三

一、新旧联系。水到渠成

这种导人方式是一种常规化的方法。教师要运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运用新颖别致和具有引导性的语言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此引入新课程。该导入法,不但要温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应涉及与学生思维相吻合的引导衔接语,最终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譬如在讲述“力的分解”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上述导入法,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力的合成”这一知识点,并着重强调得到的效果,即几个力的效果与一个力的效果往往是一样的,那么这一个力就可以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而反过来这几个力也可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从本质上而言,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必须遵守“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力的合成是指求几个合力的过程。然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按照逆向思维的法则,倘若几个力根据“效果”,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进行合成;那么根据“效果”就完全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对一个力分解。过渡语不但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而且也鲜明地指出了力分解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法则。再如在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语:首先我给学生复习了初中阶段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两头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导体中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在这一基础上自然过渡:通过以上复习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在全电路中,电源中的电动势、回路的内外电阻与回路中的电流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此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何呢?应用类比分析法我们可以知晓:电源中的电动势和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而内外电路中的总电阻与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成反比。那么我们应怎样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方法证明此点呢?众所周知,能的转化与守恒,不但能攻克力学中的很多问题,而且也能解决电磁学中的疑难问题。因此大家可以尝试运用能的转化与守恒分析电流、电动势、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这种新旧联系、水到渠成的导入法能有效将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能通过设计的过渡语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主要教学思路:“能的转化与守恒”,从而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二、列举事例。联系实践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源于生活,并能在实践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学以致用的表现,并能有效避免抽象化的理论讲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的导人中可充分结合实践生活中的事例,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在教学“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这一内容时,我以现实生活中的磁悬浮列车为例设计了导入语:“同学都知道我国已生产出磁悬浮列车,这种列车的设计以及运行涉及到高科技,那么磁悬浮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减少车轮与列车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呢?倘若没有地面的摩擦力,磁悬浮列车又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前进呢?大家如果想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这一内容吧!”这一导入语的设计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磁悬浮列车,将物理知识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告诉我们,单车与轿车在弯道急转弯时经常发生侧翻的事故,在湿润的路面更容易发生以上事故。列车转弯处轨道的设计总是坚持外侧轨道高于内侧轨道的原则。轿车在过凸形桥时,为了让轿车对桥的压力减至最低,那么轿车在过凸形桥时是应该行驶快一些?还是慢一些?……这些问题在学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内容后定能找到答案。这一导入方式也是充分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缩短了物理与实践生活的距离,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并增加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入故事。趣味导入

4.数学课教学导入的方法 篇四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 “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 “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种类 篇五

小学生年龄小,比起静止枯燥的文字来,优美生动的图片更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精力与思维,使学生对图片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思维与兴趣点的顺利转移。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简笔画或从互联网上收集的相关图片,将丰富的教学信息寓于生动形象的图片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亲身去过草原,对草原没有太深的印象和太多的了解,自然无法领会作者所描写的草原的美与蒙汉情。我在课前从互联网上收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在课上运用多媒体轮番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快被优美的草原风光所吸引,如同置身于壮丽辽阔的大草原中,在吮吸草原的气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来谈谈对草原的印象与了解等。然后,我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和作者一起走入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问题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探究。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与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高昂的学习情绪与饱满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梅花魂》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题目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入了求知的愤悱状态,并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动机与行为,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小学生爱跳爱唱,每个学生都会唱许多歌曲。采用音乐来导入新课,无疑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以特殊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与情感,通过旋律、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能让没有生命的文字动起来、活起来,给予人们强烈的精神震撼与艺术感染,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类表现亲情的课文时,在导入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真的爱你》《母亲》等表达父母亲情的歌曲,在悠扬的旋律中可以将学生带入表现父母亲情的特定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学习这类文章,为教学打下感情基调,更利于学生了解文中所表现的父母亲情。

四、视频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同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展现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从网上收集影视剧片断,在课上播放给学生,让那段屈辱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为视频中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而自豪,为它的毁灭而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真切地感受中国曾经蒙受的屈辱。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五、故事导入

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当大人讲完一个故事,许多小学生都可以复述下来,究其原因就在于故事是他们所最喜爱的一个活动。对于他们所喜爱的事物,学生会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注意力,会激起强烈的兴趣与参与欲望,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收集与创编一些故事来导入新知,以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实现注意力与兴趣点的顺利迁移。

如在学习《猴王出世》时,我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图文并茂地讲述猴王的故事,但只是这个故事的开端。由于图文并茂的故事开端已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想要听到完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六、联系生活导入

语文学科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行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理念。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可以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如在学习《窃读记》时,我以学生购买书籍前后的心情来导入,让学生忆起自己买到心仪的书籍阅读时的喜悦,享受阅读的乐趣。“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窃读记》同样也是阅读的乐趣,但却是‘窃读’的乐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来体会小女孩窃读的乐趣。”

七、比较导入

6.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写写帮整理) 篇六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教师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在数学教学实践上,我们对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情景创设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认识人民币》的导入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买过东西吗? 生:(齐答)买过!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都买过什么? 生1:我买过菜。生2:我买过馒头。生3:我打过醋。

师:看来同学们在平时都很爱帮家长做家务,真不错!生4:我买过铅笔盒,还买过书。生5:我买过电脑软件。生6:我和爸爸一起买过电脑。……

师:同学们买过这么多东西,不管你买什么,都需要有—— 生:(异口同声)钱!

师:关于钱,你已经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美国的钱叫美元。生2:我知道英国的钱叫英镑。生3:我知道钱有假的,有真的。

生4:我看到电视上古代的人用的元宝、银票都是钱,和现在的钱不一样。生5:古代有一种钱,圆圆的,中间还有一个正方形的孔。生6:我还知道钱有的大,有的小。生7:我知道钱有硬币,还有纸币。生8:钱上有一些美丽的图案。……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刚才一位同学提到,有古代的钱,也有现在的钱。谁知道,咱们中国现在用的钱统一叫什么? 生:咱们中国现在用的钱统一叫人民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教师板书:认识人民币)

师:关于人民币,你还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 生1:人民币是怎么产生的? 生2:人民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生3:为什么有的人民币是硬币,有的人民币是纸币? 生4:人民币是谁设计的?

生5:人民币怎样换成美元?到哪里换? ……

师: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想了解的知识真够多的!咱们看看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钱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同学,对于钱也有不少的生活体验。上述情境中,教师没有拘泥于认识人民币的书本知识,而是努力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通道,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情境,自然生动,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有助于学生锻炼出敏锐的数学眼光。好的学习情境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景的”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中去创设情景,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

2、教学《100以内的减法》

师:(播放课件)小熊来到一家超市,他想购买一些牛奶,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货架上一共有多少牛奶?

生:(学生根据货架上提供的数据说)一共有100盒牛奶。

师:现在小熊家要购买32盒,问货架上还剩多少盒?要求还剩多少盒我们要怎么计算?

生:要求还剩多少盒,就是要用一共有几盒,减去小熊家购买了几盒。师:对,很好!谁来说说该怎么样列出算式? 生:100-32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竖式,再说说是多少? 生:是68盒

师:(继续播放课件)现在你看,小猪、小象、小兔也来超市了,他们也要购买和小熊家同样多的牛奶盒数。货架上的牛奶够吗?要不要进货?最少该进多少盒呢? „„

在这导入中,教师为一堂一年级的减法课创设了一个情景:小熊推车到超市购物,货架上有多少货物?拿走了多少?还剩多少?要不要进货?但是,这样的情景却是不真实的——因为课堂上的学生可能会想:我是购物的,要不要进货不是我考虑的问题!这样的情景创设显然是失败的,并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悬念设置导入法

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

1、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但是并非所有的悬念设置都是完美无缺,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如:

2、〈〈数的整除〉〉教学导入 猜电话号码

老师生日将邀请三位同学参加生日晚宴,参与者需先找到老师的电话号码,号码在请柬中:第1位是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乘积,第2位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第3位是10以内最大的合数,第4位是10以内最大质数,第5位是7的最小公倍数,第6位是所非零自然数的公约数,第7位是8的最大公约数。你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

这里悬念的创设可谓匠心独运,课件把学生拉倒现实的生活中,然而,众所周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过生日是孩子们憧憬的美好日子,受邀参加老师的生日晚会更是无比荣幸而又快乐的事情,在过生日中还要学数学,过“五关斩六将”未免让人扫兴。

三、故事叙述导入法

一般情况下,一堂课的前三至五分种,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外游戏中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此时,他们的精神状态都比较兴奋,这时,如果开门见山地就讲授新的知识,将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能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由极度兴奋的精神状态转移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尝试着用一些儿童故事来导入新课。

1、如教“求平均数”时,书上只是简单的一张图: 4 个杯子,杯子里装有不同量的水,问 4 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肯定不感兴趣。于是,这样导入:

熊妈妈要小熊从井里打上水倒进 4 个杯子里,按杯子上的刻度,第一个杯子装 6 厘米高的水,第二个杯子装 3 厘米高的水,第三个杯子装 5 厘米高的水,第四个杯子装 2 厘米高的水,然后熊妈妈让小熊算出 4 个杯子的平均高度,小熊想了半天也没算出来。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熊吗? 这样导入,学生的兴趣陡然上涨,一个个跃跃欲试,要帮助小熊解决难题,从而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故事的导入如果去刻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那就会偏离学习的轨道如:

2、〈〈正数和负数〉〉的教学引入

上课开始,老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兔子、乌龟、小松鼠约定在树林里进行跑步比赛,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失败,这一次兔子暗暗给自己鼓劲,这次无论如何一定要赢。比赛开始了,他们约定,谁先跑道大树下面,谁就是赢者,发令抢一响,兔子箭一般的冲了出去,只不过兔子跑错了方向,而松鼠一看兔子跑错了方向,一直待在原地哈哈大笑,乌龟则是不紧不慢的往大树跑去。那么谁会的冠军的?

听完故事,学生一直在哈哈大笑,有的猜乌龟,有的猜兔子。于是在同学们的猜测中引出了正数与负数。

其实正数与负数所含盖的内容并不是如故事所描绘,这样的连接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想法,会禁锢住学生的思维,使之停留在这一故事当中。

四、直接导入法

相似的导入,也会因教师的处理方式不同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如:

镜头一:为教学《5的乘法口诀》,某老师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精心制作成5张彩球图(每张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每一句口诀。课上,当老师张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学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的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楞在讲台上前„„ 镜头二: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好吗? 生:老师我已经学会了!(预料的场面出现了)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生:(异口同声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老师已经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会了,但还有少数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 生:我们教他们。

师: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老师很高兴!但是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起所以然,这样才算学习。下面我们和还未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同学一起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好吗?

一时间,同学们带着神圣的使命以小组为单位忙了起来。

五、温故导入法

镜头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导入新课(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课件出示提问:它们有哪些特征?长方形面积怎么求?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的面积大小。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比较。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请坐。(学生这么精彩的回答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师:还有其他想法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教室里有些沉闷)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书上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 这是典型的教师的俯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要求,当学生认为: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比较时,老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把学生的需求置之不理,硬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数一数”,如果不能改变“全班同学照教师示范画唯一的苹果”的复制教学,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只能是口号,素质教育不可能渗透到封闭的课堂教学当中。

镜头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激发学生已有的“转化思想”

师:想一想,我们数学课上哪些地方用到转化了?

生:等量代换、名数改写、单位换算、24时记时法转化为普通记时法„„ 鼓励猜测,积极验证

师:它的面积会求吗?(出示平行四边形)生:会!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师:那长方形面积怎么求?(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怎么算?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两条邻边的长度相乘。生2:直接用底和高相乘。

师:那究竟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大家想办法证明。

(有的同学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讨论交流并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重新判断„„十几分钟后,学生一个个登台演示)从旧知到新知以及操作性实践活动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他们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的提出猜想,并对自己饿猜想设法进行求证;对自己的证明进行反思,思考能否让人信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不断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7.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方法新谈 篇七

一、巧妙设问法

在讲到“大一统的汉朝”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今, 中国人被等称为汉人, 流通的汉文字亦被统称为汉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他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我立即导入课题:“汉朝的影响为什么如此大呢?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 走进《大一统的汉朝》。”又如,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篇课文比较枯燥, 我也采用了这个方法。我首先提问:“如果你是个打工仔, 你希望去哪里打工呢?为什么?”很多学生回答:“想去南方, 因为那里经济发达, 有很多就业机会。”我乘胜追击:“大家想知道南方经济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吗?”运用此方法时, 教师应该注意所提问题要与课文联系紧密, 同时, 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媒体导入法

我在讲“三国鼎立”时, 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于是, 我先用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主题歌, 随后引出问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如何评价剧中的历史人物呢?”又如, 在讲到“辉煌的隋唐文化”时, 我播放了电视剧《大明宫词》的有关片段, 引导学生讨论当中的有些内容, 导入新课。电视台经常播放一些历史剧, 如《大汉天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 均可用于教学。这种方法非常直观, 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 运用此法时, 应切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应向学生说明电视剧含有演绎的成分, 不能完全取代历史事实;再则, “课上十分钟, 课下十年功。”此方法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还需具备多媒体设备。

三、实物导入法

当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 我首先拿出指南针给学生看, 学生不明白我的用意, 我接着提问:“你们知道指南针是何时发明的吗?你们想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又如, 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我将石榴、核桃、葡萄等展示并分与学生, 学生疑惑不解, 我乘机提出问题:“这些食物都是大家所喜爱的, 可你们知道它们原产哪里?又是如何传到中原地区的呢?”从而引出课题, 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联系现实, 学以致用。

四、诗词导入法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 我先用多媒体放映岳飞的词“满江红”, 然后提出问题“岳飞所写的‘靖康耻, 犹未血;臣子恨, 何时灭’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之后, 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再如, 在讲到“繁盛一时的隋朝”时, 我首先指出“隋朝虽然短暂, 却留给了后人一笔财富”。接着, 我用多媒体出具《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与胡曾《卞水》、皮日休《卞河怀古》的诗歌, 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大运河, 这两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一样呢?隋朝灭亡真的与大运河有关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在“开元盛世”、“辉煌的隋唐文化”等课文中均可采用。其好处就在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

五、谜语导入法

如:我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 首先打了一个谜语给学生猜, 谜面是“泰山腾空”, 谜底是一个历史人物。当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猜出是“岳飞”时, 我马上请他介绍有关岳飞的故事, 接着, 我提出问题:“当时的中国大地上, 有哪些并立的政权呢?这些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以上几种方法, 并非孤立使用, 有时可以综合使用。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计, 不断创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和积累, 争取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的海洋中, 游刃有余。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人经过十余年的探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归纳了其他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 仅供大家参考。

8.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篇八

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巧妙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感召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动学生的情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所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课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导入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及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那么,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来设计导入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导入课堂教学。

一、猜谜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昨天,我在教学课文《蒲公英》一文时就用一条谜语导入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伞兵,去旅行,

飞到西,飞到东,

穿山坡,越高岭,

风儿吹,落到哪,

把根生,来年发了芽,

开出朵朵小黄花。

——(猜一植物)

同学们一听要猜谜语可带劲儿啦,个个侧耳倾听。我刚把谜语说完,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一个个都举得高高地,嘴巴里不停地说着“我知道我知道”,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大家饶有兴趣地等待着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动不爱讲的小朋友也高兴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二、游戏法

有位老师在教学思品第一册第五课《听讲要专心》时,便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刚一上课,老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老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老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学生们静静地看着他时,他把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了。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老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三、悬念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情境法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4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境……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篇九

奶子山街中心校 曾淑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那么导入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使导入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助其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导入方法的选择进行慎重的筛选,努力使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不同种课型导入方法的运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

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对句练习导入

所谓对句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运用学过的诗句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梅雨潭)

(三)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四)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是指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一种导课方

式。如《蜘蛛》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做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支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老师边诵边画,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师:蜘蛛会干什么?他结网是为了什么?(接着,老师边诵边画:“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

师: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我们学完了《蜘蛛》一课就明白了。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2.兴趣谈话导入

例如:我在教作文指导《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测验好吗?看看你们是否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根据出示图片进行简单叙述)对这个测验感兴趣吗?(板书:感兴趣)

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你们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已经成功一半了。除了对这样的测验感兴趣,你们还对什么感兴趣?

(事,人,吃,玩„„)(当说到人时,板书:的人)你们对我感兴趣吗?

师:光说感兴趣我可不信,谁知道你们是不是讨好我,要想让我相信,除非你们证明给我看,我想想,怎么证明呢?这样吧,你们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我,评价的角度可以是外貌方面的,语言方面的,性格方面的等等,这个词呢两个字的就可以,三个字的也可以,四个字的更好,谁评价的准确,我就相信你是真对我感兴趣。

(学生汇报,及时评价)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你最感兴趣的人?(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板书课题)

运用兴趣谈话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简笔画导入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课文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吸引了的孩子,情绪异常兴奋,精神格外专注,各种解释,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出。

4.名言导入法

所谓名言导入法是指教师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三年级《晨读》一课的导入:(出

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

这种导入能马上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上一篇:国家赔偿法习题下一篇:抬头-微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