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2024-10-13

湛江市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1.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一

湛江雷州市、徐闻县生态建设对策

为加快推进生态湛江的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深入雷州及徐闻的农林牧渔各部门、部分重工业企业等,通过走访、座谈、现场了解等形式,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分析讨论,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湛江的历史生态基础

㈠ 终年无霜雪,四季草木青。雷州市、徐闻县年均气温23.2℃,年均降水量1417-1802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864-216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2-118千卡/平方厘米,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4条,南渡河是区域内最大的河流,境内流长97公里,集雨面积1444平方公里,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繁殖与生长。

㈡ 地质结构独特,矿藏储备丰富。雷州市、徐闻县共36个镇(街道、乡),土地面积5661平方公里。其中,徐闻县的1954平方公里为火山岩分布区,既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又蕴藏了稀土砂、石英砂等几十种矿藏,尤以硅藻土的储量(2亿多吨)居全国之首。㈢ 三面俱环海,独坐聚宝盆。雷州市、徐闻县三面环海,是大自然恩赐的聚宝盆:海域宽广,盛产取之不尽的原盐和经济鱼类520余种、虾类28种,以及五颜六色的珊瑚礁;港湾众多,主要有海安、外罗、流沙、乌石、企水等港口,占全市港口吞吐量的40%以上;海岸线绵延778公里,是风力发电和潮汛发电的风水宝地;滩涂面积40535公顷,盛产贝类547种,集观光和食用于一体。

二、湛江的生态建设现状

㈠ 农、渔业潜力有待发掘农林牧渔是湛江千百年来的传统经济支柱,是糖蔗、蔬菜和最大的桉树、剑麻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中心和加工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海水养殖珍珠基地。

但湛江尤其雷州半岛的资源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赖原生产品和资本积累:境内已发现的33种多类矿藏有待发掘;热带亚热带蔬菜仅筐、箱包装外运,在此基础上的水果销售,初级开发沿袭了百年以前的罐装而外,有且仅有的菠萝酶,恰如昙花初开;海产品多以水或冰运外销,初级加工的罐装所占产出比例极低,更谈不上精细加工。

㈡ 点、面污染源已然显现

水体富营养化已然出现。由于法规的滞后和市场经济30年来的急功近利,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三龙汇聚,无孔不入地浸入湛江域内各种水体,均以氮污染为主;

土壤肥力已然褪化。化肥和农药的大面积使用、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的随机填埋、养殖污水灌溉、工业“三废”比重加大等,湛江域内耕地的土壤自净能力不断消弱;

林业趋于急功近利。受台风与海啸的破坏、养殖业的侵占、木器加工业勃兴等因素影响,湛江域内的林业面积不断下降,树种渐趋单

一。即使人工育林,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桉树种植面积、植株密度过

2大,负向作用波及土壤、地表水等;渔业污染渐显严重。各种船舶和油轮排放的燃气和噪音日趋严重,包含在城市垃圾、工业废水中的塑料、农药和石油烃等化学污染长期存在;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以及漂浮设施、渔药、引种和尸菌等造成的污染,使近海水域成百上千亩地废弃。

三、湛江生态建设的根源性问题

㈠ 发展经济与污染治理处于两难境地税费改革催逼出了发展经济热,但由于多年来持续的教育产业化和科技投入低下,科技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对地方行政而言,房地产、代工和初级加工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而对GDP的贡献率保持在40-50%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无疑成为主政者眼中的宝石,但造纸、石化等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治污技术的有限性,又使之成为破坏环境生态的罪魁祸首:一方面,这若干个点污染源的治理耗时耗力耗财,多害相权取其轻,行政方面只能在众多坏的结果中选择一个最不坏的结果;另一方面,滞后的治污决策以及执行无力,微弱地遏制着渐次出现的农林牧渔的面污染。

㈡ 生态建设力度滞后于破坏程度

市场经济是多主体的竞争经济,多主体就意味着在利益博弈中,长远利益让位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让位于局部利益,持续多年、大面积下的急功近利,必然导致环境恶化。在雷州半岛,海水污染渐趋严重,处于二类水质标准,局部已出现大片废弃鱼塘和淡水加海水的混养方式。且一旦发现鱼塘病变,大多数塘主拒绝技术人员的劝告,3将死鱼烂虾和20-30%未被摄食的铒料就近排放入海,其残余物中的氮、磷等物质,加速近海养殖的病菌扩散,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缺乏县域经济下的行业发展规划,现任行政首脑几乎不接上一任政事,对碎片化的生产单位的管理作用仅次于指手画脚,必然造成干预污染环境的行政能力不断下降,不但使诸如红树林面积逐年下降的局面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且任由日积月累的农林牧渔污染逐渐坐大。

四、湛江生态建设的行政建议

生态建设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将环保理念纳入行政决策,使环保规划成为各种行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确保经济发展的负向作用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力求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沼。

㈠ 创建“雷州半岛农海产品生态园”

农海产业是雷州、徐闻的本土资源性支柱产业,建立在地理优势上的加工业,除了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制糖、海产珍珠等之外,菠萝香蕉、鱼虾等大面积的农海产品的加工,沿袭了百年以前的、适宜工业运输的初级加工法,求重量不求质量,既不能大幅提高种养殖户的收入,加大了化肥、化学药剂对土壤、水质的大面积破坏,也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使该地区的加工业停滞在低水平、低附加值的阶段。换而言之,该地区资源性工业的精细度得不到提升,是当前47.1:14.5:38.4的三产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雷州半岛农海产品生态园”的创建,彰显的是政府导引农海产品走精细化发展的决心和政策导向,也是对当前各类面污染源进行综

4合治理的釜底抽薪之举。其目的在于引进先进的农海产品精加工项目,采用生物技术、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和工艺,对农海产品进行多样化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出种类繁多的熟食,以热带果蔬、海产品为重点,开发各类海洋生物产品及深加工。以提高农海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形成“有机种植(养殖)--精细加工”的循环之路,进而引导农户走上有机农业之路,减少粗放经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㈡ 以“红土文化”带动生态旅游

“红土文化”是雷州文化和丝路文化、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流放文化和土著文化的融合体,通过集中的历史研究和现实发掘,以开发中国大陆最南端、珊瑚礁、粤海火车渡轮等国家一级旅游品牌为现实支撑,以两年一届的“菠萝·雷语”节、“香蕉·丝路”节、“芒果·茅屋”节等形式为手段,以中央、省电台推出的“红土文化”形象广告为龙头,打响石狗、雷剧、海上丝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动“红土文化”冲向全国,以此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出具有省部级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也增强了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了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的做大做强。

㈢ 推动“湛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落地

生态修复是一个弹性词汇,既包括各行政区对土壤和水质等不同行业、不同面积、不同污染源进行的类修复,也包括了对没有特定对象的一个大系统的环境改造,尤其是通过培育生物间的自净和互净能量,来遏制污染的蔓延。

湛江生态环境修复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控源”,“控源”是影响修复的主要方面。太湖、滇池、巢湖等治污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实质上是受污浓度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时,才采用生态修复手段,不但耗时耗材耗力,效用也极及微弱。要建设生态湛江,就必须千方百计遏制石化、造纸、煤电等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模拟自然态,形成“空--陆--水(海)”立体修复网:“蓝天计划”用于改善空气质量;“造林计划”以防护林、特殊用途林为主,经济林为次,目的在于改善土壤营养结构和水质;在省级“碧海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地方的海洋修复措施。

湛江生态环境修复可分步、分阶段实施,其中的亮点可以是建立“陆海生态保护带”,由湛江市政府牵头,以1556公里海岸线为环境修复带,在拟建的环岛公路观光带的靠海一侧,建立100-200米左右的红树林带,在另一侧,建立50-100米的木麻黄林带。“陆海生态保护带”是陆、海相结合的生态修复项目,融环岛旅游开发、海洋科学养殖、陆地有机种植于一体,通过禁止在保护带内采沙、养殖、开垦耕地、破坏植被等活动,形成以林为主,林、灌、草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抵御台风海啸对土壤的冲蚀,防止水土流失,削减氮、磷污染物的入海量,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

2.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培养和树立全民性“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 自觉

(一)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宣传展示。近年来, 牡丹江市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把“非遗”项目满族鞑子秧歌、满族东海莽式舞、朝鲜族顶水舞等纳入展演活动中, 举办了朝鲜族柶戏、掷棍、满族珍珠球等游艺比赛来进行宣传、弘扬和传承。

(二) 每年的文化遗产日, 牡丹江市都在市、县广场组织“非遗”展演、“非遗”项目展板宣传、向群众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宣传“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 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非遗”保护离不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补性构建。比如, 通过招募“非遗”保护志愿者, 动员社会、鼓励普通群众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 形成“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良好态势, 按照“非遗”项目自身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使其生生不息。

(三)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本地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曾在报纸和电视开辟专栏, 进行连续报道, 进而营造了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成立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通过吸纳会员, 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培养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同时, 壮大一支不为我有, 但为我用的“非遗”保护队伍, 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遵循“非遗”保护规律 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一) 牡丹江市“非遗”首次普查, 从2006年开始, 至2009年10月结束。通过普查摸清了本地“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在普查期间先后建立了两批市级名录, 第一批13类55项、第二批6类38项。同时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 其中入选省级名录有29项, 入选国家级名录有“朝鲜族花甲礼”1项。各级名录的确定, 成为项目保护的重要抓手。

(二) 根据“非遗”名录分类保护。2008年牡丹江市编制了《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规划》, 提出了分类保护、具体实施措施、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二是制定了单项保护计划, 为单项保护提供了具体操作办法;三是制定了《牡丹江市”“非遗”名录项目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三个规划的出台, 为实施科学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撑。

《牡丹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 对传承人的权利、义务等做了明确规定, 使传承人保护有了法规保障。在诸多“非遗”项目中选择最佳的传承者, 通过基层推荐、开展评定、进行公示等几个阶段确定了各级名录传承人, 其中市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人、省级29人、国家级1人。

(三) 海林市、宁安市是满族重要发祥地, 现有满族人口5.5万人, 拥有区域性相对独立的满族萨满文化生态, 资源比较丰富, 分布较为集中, 存续状态良好, 目前批有省、市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牡丹江市13万朝鲜族分布在西安区、海林市、宁安市和东宁县内, 形成了若干个较为稳固的民族聚居区,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 目前有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 省、市级项目17项。为实施整体性保护,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 牡丹江市起草了《宁古塔满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和《牡丹江朝鲜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争取得到更大的支持和保护。

根据项目自身规律、特性和生存状况, 探索其他保护方式等进行全面、科学和深入保护。由市、县两级政府牵头, 拟建立5个市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分别为:宁安市依兰岗满族文化生态示范区、海林市长汀镇满族文化生态示范区、西安区海南乡朝鲜族生态保护示范区、宁安市江西村朝鲜族文化生态示范区和东宁县三岔口镇朝鲜族文化生态示 范区。

根据《十二五时期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纲要》, 按照“夯实点、形成面、摸得着、看得见”的思路, 初步规划了点面结合的市、县、乡、村 (社区) 的四级市级基础网络。拟在“十二五”时期建立10个“非遗”展示馆, 其中市级2个、县级4个、村 (社区) 4个;20个”“非遗”传习所, 其中市级2个、县级8个、村 (社区) 10个。

三、辩证实施“““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 良性互动

(一) 推进生产性保护, 焕发“非遗”生机活力。根据“非遗”不同门类,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设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或展馆。如根据响水水稻种植技术的特点在宁安渤海镇建设了稻作文化展示馆;在宁安市依兰岗村建立了满族民俗馆, 既可以展示, 又能开展传习活动;在宁安市建起宁安历史博物馆 (宁安“非遗”博物馆) ;在宁安市、海林市满族聚居区建立了5家萨满祭祀饲堂, 进行萨满文化传习活动; 传统美术类项目渤海靺鞨绣目前已形成了传习、生产、展示、销售为主要功能的“非遗”基地。

(二) 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展传习活动。如宁安市依兰岗满族民俗村80岁高龄的大萨满关玉林既是省级民俗项目传承人, 又是市级项目满族语言传承人, 因没有生活来源, 就通过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劳保, 又在该村建起了满族民俗馆, 让其在馆里开展民俗传习活动, 带徒学艺, 举办满族学习班, 培养新人。

3.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三

4月13日,现任瑞典国家高科技企業联合会副主席、高科技企业发展管理局局长和高科技园区管理研究院院长季特应邀访问张家港。季特是张家港籍华侨,此次访问旨在实现瑞典高科技企业与家乡本土企业的合作共赢。张家港市侨办主任陆翊农在会见时表示将竭力为两国企业合作提供优质服务。(张家港市侨办)

3月30日,镇江市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在田家门社区举办首期SYB创业培训,特邀市职校中心创业培训讲师为学员授课,创业必备条件、创业途径、创业注意事项等内容简明实用,深受学生好评。

(京口区侨办)

清明节期间,中国著名现代工商实业家荣宗敬的三子荣鸿庆携家眷回乡祭祖,受到无锡滨湖区政协、统战部热情接待。多年来,滨湖区注重同海外荣氏宗亲的联系,并通过挖掘荣巷古镇文化内涵扩大海外影响力。(滨湖区侨办)

4月7日,香港亿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懿容考察了一汽客车(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车合作进行交流。(无锡市侨办)

4月12日-13日,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大桥村社区开展了企业劳动法律法规培训,对创业园内24家企业的用工、合同签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服务。(镇江市侨办)

4月16日,镇江市侨办主任魏弘扬会见了澳大利亚江苏工商联合总会会长陈银新,双方就加强中澳联系、深化经贸合作事项具体进行商谈。(镇江市侨办)

4.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四

述 职 报 告

中共湛江市赤坎区委书记 伍建昌

(2008年4月12日)

2007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我由区长转任区委书记。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履行区委书记职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依靠班子成员,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激情创业,廉洁干事,全力推动赤坎科学发展。现将全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持发展要务,在增强实力上下功夫

我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赤坎一切问题的根本,发展高于一切,实力决定一切。为此,我主要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抓发展思路。如何促进赤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的首要职责。为了进一步掌握赤坎全面情况,我深入到街道、企业、社区、农村了解实情,问计于基层、求教于群众。通过广泛调研,进一步认识了赤坎优势和存在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在区委八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围绕“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两大主题,突出“项目强区、安民富民、城市洁净”三个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都市工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干部队伍”四大建设的工作思路。

实践证明,这些思路符合赤坎的实际和人民的意愿,贯穿了上级的要求,焕发了全区干部群众创业激情,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去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10.01亿元,增长15.1%,增幅位居全市第二位。人均GDP为49423元、增长17.4%,列全市前茅。三次产业比例为0.7:45.7:53.6,符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2亿元(区属口径),增长4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3亿元,增长28.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05元,分别增长9.0%和9.5%。城建、社区、计生、综治、科技、体育、武装、统计、基层组织建设等十多项工作分别获全国、省、市先进。

二是抓都市经济。根据赤坎作为中心城区的特点和优势,把发展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作为重点来抓。首先,力促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动嘉信茂购物广场、新五金机电批发市场、家私城二期等项目建成。不断做大做强市场群和饮食、居住、车市、旅游“四大品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餐饮业消费额、房地产投资额和汽车销售额分别实现了19.6%、18.0%、220.6%和51.4%的高增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8.93亿元。其次,不断强化工业经济地位。推动中明化机、昱华纸业等企业通过技改或重组,新增工业产值1.05亿元。力促珠啤项目一期顺利投产,加快推动尧丰项目动工建设,完成绿品园饮料项目征地工作,实现工业总产值123.12亿元,增长17.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2.34%,位居全市前列。

三是抓招商外贸。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牛鼻子”切实抓紧抓好。充分利用一切人际资源和机会,引进项目到赤坎落户。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经贸交流和合作,与泰国、越南有关企业签订旧城改造、摩托车配件出口、锰铁矿进口等6个项目协议,涉及金额近2亿美元。引进了中港印配煤中心、华品木业、泉坤水产等16个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6个。合同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增长24.9倍;实际利用外资1368万美元,增长121.4%,超额完成市下达的1000万美元指标。大力发展外贸,出口总额7331万美元,增长37%。

四是抓生产安全。把安全生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投入82万元设立赤坎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成立区应急办,加强制度建设和应急演练,全区17个责任单位、91家规模以上企业、45家危险化学品单位都建立了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彻底整治了困扰我区多年的湛江饮料副食品综合批发市场火灾隐患。

二、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上下功夫

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推进社会协调和谐发展,是我在工作中坚持的指导思想。我着重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关心民生福祉。积极实施就业工程,拨出就业补助资金175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5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184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77%,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5%。健全覆盖城乡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511万元,发展养老保险,新增参保6597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22%。支付失业保险金806万元。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帮在职的村“两委”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任职10年以上正常情况离任的“两委”干部,每人每月补贴100元。大力实行社会救助,区四套班子成员和部分干部分别与120名困境儿童结对,每人每月给困境儿童捐献50元。积极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41万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24%。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年平价门诊逾1万人次,“三平”医疗服务为患者减少医药费用81.86万元,开展送医、送药到农村活动,为群众免费提供药物3万多元。落实236万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投入200多万元为7000多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新坡村600多户村民多年无法安装有线电视的问题,使我区实现所有自然村通有线电视。

二是注重建设和谐社区。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宽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发挥驻区单位、民间组织作用。继续按“一社区一品牌”的工作思路,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成功举办第三届邻居节,增强居民对辖区的认同感。金沙湾社区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社区,2个社区被评为省“文明社区”,10个社区被评为省首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三是注重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调顺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力推动自主创新,4个项目被列入省、市科技计划,全区专利授权量为173件,占全市的35.89%,被定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对四小、六小、二十一小进行改造,并着力推进初级实验中学和金城学校的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全区艺术作品获全国奖29件,4条村被评为市“特色文化村”,广场文艺演出和送戏、送电影下乡共200多场。发展体育运动,为国家、省、市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我区籍运动员劳丽诗、何冲在国际国内跳水大赛中勇夺10枚金牌。推行人口与计生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不断加强殡改工作,火化率达100%,调顺生态公墓地第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清理农村旧坟2000多座,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强化双拥共建,区武装部首次被评为省先进人武部。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被评为国家先进集体。

三、坚持稳定为重,在建设平安上下功夫 我深深感到,作为湛江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的中心城区,赤坎的稳定压倒一切。为此,我着力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维护稳定责任。始终紧绷“稳定重于泰山”这根弦,着重建立健全了社会维稳治安形势分析评估与决策治理、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法制宣传教育等四个机制。坚持做到:每年至少一次主持全区性维稳工作会议,每季度至少一次召开综治委成员会议,每月至少一次听取维稳及综治工作汇报,每周至少一次调研基层综治工作。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领导小组,设立应急处臵机动队,制定了100人、150人以上的出警预案。

二是强化治安综合治理。把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并优先增拨专项经费,投入350多万元扩招116名治安队员,“专群共防”经验在全省治安工作会议上推广。着力打击“两抢一盗”,全年立案1197宗,同比下降17.6%、“双抢”案件“零发案日”累计71天,均创历史新低。圆满完成市“国际龙舟赛”等36项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任务。推进社区(景区)警务建设,幸福路、华盛新城警务室和金沙湾平安景区被省、市树为社区治安建设示范单位,金城社区被评为市法治示范社区,我区连续4年被市评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三是强化信访长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和维稳工作的决定》,认真落实信访维稳隐患排查责任制、各级干部包案责任制、信息预警预报制和信访报告议事制。全面开展21项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疏通与群众的“四条连心渠道”:开设区党政负责人热线电话,铺设连心线;设臵书记、区长邮箱、电子信箱,架起连心桥;实行区党政负责人定期接访和四套班子成员每日到信访局轮流值班,修筑连心路;配齐四级信访干部,配强连心人。同时,着力从源头上抓好信访工作。化解了铝制品厂、市场开发总公司和工业发展总公司的6000多万元历史债务,解决了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运输公司等企业职工的安臵问题。一年来,异常信访大幅度减少,在省党代会及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保持了社会稳定,继续保持了区属军转干部伤残退伍军人上省进京“零上访”记录,辖区群众到市集体上访16批397人次,分别下降137.5%、59.9%。

四、坚持生态优先,在城乡协调上下功夫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赤坎,一直是我工作的努力方向。我着重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推进百姓城市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投入资金554万元,延伸环卫业务到农村,清除城乡卫生死角342处,拆除违章建筑4.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1.7万平方米,中山二路步行街、跃进路在市“门前三包”责任管理示范街的考核评比名列全市第一,城乡清洁工程考核获得市第二名。加大小街小巷改造力度,完成10条道路改造及民主路沿街楼房立面装饰工程。配合市完成北站路、站前路、黎湛铁路复线建设用地征用工作。

二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房和农田水利改造等工程,修建硬底化村道21.3公里,规划编制“福建—丰厚—新坡农家乐生态经济区”。推进城中村改造,文保北村整体搬迁重建已完成规划编制,百姓村新文化广场设计方案已通过审定,新农民公寓和国际大酒店正抓紧兴建。3条村被评为“湛江最美的村庄”。

三是着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注重抓好节能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加强环境保护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等环保型行业。大力实施大气净化、生态美化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努力解决城市交通、餐饮业等污染。“调顺海洋生态经济区”被评为“市生态经济示范区”,3条村被评为市“生态文明村”。

五、坚持党要管党,在推进党建上下功夫

我始终牢记,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为此,我致力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把抓班子作为工作的重要职责,自觉强化一把手是团结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带头维护班子团结,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了区委常委会、区委全委会和党政班子、四套班子联席会等议事规则,凡属重大问题都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开展工作。不断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调整充实了区直部门和街道的班子。组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学十七大报告、学党章活动,邀请中央党校卢先福教授到我区宣讲十七大精神,组织处级干部集中收看了7个专题报告会的视频直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了区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单位配合、分级负责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坚持对科级以上单位的正职实行离任审计的制度。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新组建14家“两新”组织党支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承诺制和干部记民情日记活动,坚持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调顺村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农村党的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百姓村党支部被评为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加强社区党建,九二一社区离退休党员工作站入选全省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初选项目。加强党员管理,发放了流动党员证150本,成立了全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加强党建调研,全区有12篇文稿被省或市级党建刊物采用,列全市第一。

四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开展廉政教育,增强各级干部廉政的自觉性。自觉带头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始终对自己“警钟长鸣、慎独慎微”,认真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做到“四个不”:不利用职权在任用干部上谋个人利益;不利用职权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不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为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谋私利。同时,大力倡导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力促干部勤政干事。

六、坚持工作创新,在提升效能上下功夫

我深深体会到,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完成,必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效能。对此,我主要抓了两方面。

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创建高效的工作服务体系,在全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无偿代办制。有效整合部门资源,充分发挥区社区服务中心作用,实行“一条龙”服务。按照“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要求,实行经济项目、城建、新农村建设、计生等工作干部服务跟踪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时限、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不断完善重大事项督查推进制度。创新城乡保洁网格化管理制度,将区四套班子成员和区直部门全部挂点到街道以及37条责任路段,科级干部全部挂点到网点上,通过提前10分钟上班、推迟10分钟下班来巡查责任辖区卫生状况,同时分别抽调区人大、政协两名班子成员到区“清洁办”负责具体工作,加大日常督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机制,已确定百姓、调顺、文保三条村作为试点。

二是创新工作激励制度。投入资金与中山大学合作研究开发“有为就有位,无为就无位”和“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公务员考核评价系统,创建科学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有效激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按照效率优先、职事相符、责酬一致、公开透明的原则,创新收入分配制度。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外贸工作及企业出口奖励办法》、《街道工业奖励办法》、《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拿出140万元表彰奖励对赤坎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78个先进单位和44名先进个人。对被评为市级“最美的村庄”奖励2万元,市级“生态文明村”奖励1万元。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是在上级领导和部门支持下取得的,是班子成员集体努力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我只尽了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我深知,自身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差距。如:全区经济总量和街道经济规模还不大,抓工业用地、项目引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管理成效不够理想,抓工作落实上有时对干部急于求成、批评直率、缺少和风细雨。这些,我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今后,我将继续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加勤政为民,把赤坎的事情办得更好,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

5.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五

liminyu

收藏于

2011-07-05

阅读数: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镇江新跨越,关键在人才。镇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依靠积累效应,更要依靠集聚效应,走吸纳之路,大量吸收外来资本和人才。为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实现我市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近期我们对我市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目前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及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多年来制定下发了若干人才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人才政策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数量有所加大,部分技能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人才结构有所改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正日益浓厚,为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人才政策,通常主要分为党政人才的政策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体系。多年来,我市围绕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思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规范公务员管理,提高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水平,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建立企事业单位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市近年来围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把人才政策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集聚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创新用人机制上。对属于重点引进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备案制,对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以上学历的紧缺专业人才等实行准入制,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流动的办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镇办发〔2003〕80号)、《镇江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镇办发〔2003〕81号)、《镇江市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镇政发〔2002〕19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2008年《镇江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镇发〔2008〕39号)的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具体,对于引进和留住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和创业环境,我市制定出台了比较全面的人才待遇政策,基本建立起优秀人才的集聚激励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安家费补助和津贴资助,鼓励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兼职兼薪,实行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对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住房公积金。制定镇江市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暂行办法,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加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分配办法。对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每两年开展一次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评选表彰活动,给予一次性奖励并享受有关福利待遇。

(二)健全体制机制,通过政策的落实形成了我市人才资源开发新局面。1999年成立了“镇江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公安局等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政府人事部门作为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积极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2008年调整机关机构设置,成立人才资源开发处,综合管理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组织实施全市性人才资源开发活动。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延伸人才服务的领域,促进区域人才市场整合,推进人才资源的社会化管理,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开发,形成了我市人才资源开发的良性工作机制。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比较宏大、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截止2008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9.5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2万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专家372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人,部省级专家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0人,市知名专家3人,市级专家310人。同时,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完善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评估,全市博士后工作站已达8家;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发展,引进海外留学人员40人,创办企业30家;实施“169”工程,切实加强以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共引进31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镇参与20项课题研究,引进8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近60个国外智力引进项目;2008年引进本科学历毕业生已达5200多人、硕士以上研究生538人。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呈现全面展开、逐步深入的局面。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传统型加工企业较多,不少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期,引进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尚处于培育期,对人才开发的内动力不足,意愿不迫切,政策落实的客观效果还不太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策宣传贯彻不够深入。政策的宣传是政策落实的基础,在宣传上我们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发文件、上报纸、登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但效果还不够理想。政策的宣传贯彻,不仅要使执行运用政策的部门和个人能够了解和掌握政策,还要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形成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政策的宣传缺乏辐射效应,没有达到长期深入宣传的效果。我市有哪些人才政策,不仅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使用的主体不清楚,连相关职能部门也不能详尽。这导致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需要政策却不了解政策的情况,这在民营企业中尤为明显。这也导致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到位,造成人才政策落实存在“口号化”问题和落实不彻底的现象。

(二)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的趋同性制约了人才政策的落实水平。我市地处苏南,是全国经济发展、人才流动最活跃地区之一,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与沪宁线周边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采取相同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趋同的政策就显得缺乏竞争力。对人才而言,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能对他们产生有效吸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工作岗位、工资收入、职称等待遇问题,也考虑工作人文环境、个人学术的发展空间、子女的成长空间等其他多种因素,他们所作的选择往往是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后的结果。但因为所制定的人才政策与其他省市趋同,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优惠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地区环境自身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显然会给相对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大的人才压力。虽然多年来我们各级政府和企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人才,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人才引进后稳定率偏低。引进的人才一旦熟悉了环境以后,由于对于政府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满意,或是受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自身发展,或是寻求舒适、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有机会便远走高飞。尤其是医疗卫生系统和陷入困境的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缺乏衔接。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衔接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政策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有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或是政策执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在具体落实时就遇到了障碍或困难。如前几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人才不受编制、职数和引进方式限制的政策,由于与公务员管理、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相矛盾基本上没能落实;市知名专家可暂不办理退休手续的政策,在实施中容易产生矛盾;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规定,对未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本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本人可以另行择业,因此最低收入保护政策缺乏运行的现实基础,有关职能部门难以落实,2006年起已不再公布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有的政策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之间缺乏衔接。部分制定的优惠政策重在引进人才忽视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现有人才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形成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进的人才享受安家费和购房补贴,现有人才如果没有享受过福利分房在购房时没有相应补贴就会产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有的政策与业绩考核之间缺乏衔接。虽然我市出台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淘汰制管理办法,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引进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但有些人才待遇政策缺乏这种业绩考核的管理机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如1999年出台的《关于对优秀拔尖人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等补充“三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政策,只要符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条件就可以一直连续享受,政策的激励效果欠佳,没有享受反而有副作用。四是有的政策与人才合理流动之间缺乏衔接。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引进的同时应该考虑人才合理流动的问题。从人事争议仲裁的实践上看,人才政策的制定重引进轻流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时缺乏相关政策衔接,甚至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我市某医院从外地引进一名骨科副主任医师其配偶随调进医院工作,工作几年后该骨科医生不辞而别到外地一民营医院工作,医院因此与其在已享受的优惠待遇及其配偶工作去留上产生较大争议。

(四)资金的投入和保障不足。我市在人才资源开发、优秀人才优惠待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上,资金投入还显不足。对企业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或企业捐款人才开发基金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我市于2002年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起动资金仅每年50万元,2005年起每年15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人才资金规模较小,与我市跨越发展的需要和苏南城市的定位不相称。同时,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一度失管失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在人才待遇上,我市制定的补充“三金”,提高退休费,适时组织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外出疗养,以及为市知名专家发放津贴等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财政资金配套。如补充养老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要求在自有经费中列支。使得这些政策的落实取决于单位的经济效益与人才意识,导致这些激励政策在很多单位根本无法落实,极大地挫伤了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1999年出台补充“三金”政策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局共办理381人次,平均每年还不到50人次。每两年评选一次的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每人只有一次性1000元奖励。另外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性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开展都受到很大局限。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市人才政策环境建设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努力创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既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要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人才政策取得良好实际效果,以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落实人才政策的良好氛围。一是发挥舆论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优化人才工作宣传机制。认真制定年度和阶段性人才工作宣传计划,通过报刊、电视、电台以及人才工作简报、人才工作网站等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各项人才政策,及时宣传全市各地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通过宣传,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人才工作的关注度,扩大人才工作的影响力,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及激励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鼓励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培训、公共财政对企事业单位培养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资助奖励、表彰奖励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等方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主体意识;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改革分配办法、优化发展平台等途径,营造有利于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在人才服务环境方面,部门和单位之间要协调一致,积极帮助各类人才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落实各种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才政策,确立单位和人才双方的平等地位,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检查督促,切实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责任考核机制。明确人才工作责任目标,构建量化考核体系,加大贯彻执行政策的力度,保证人才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按照各有关部门法定的职能和职责,明确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承担的工作任务,依法规范和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二是完善人才工作督促检查机制。采取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制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的有效落实。并完善人才工作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召开会议、日常联系、专项通报等方式,及时了解与通报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及时研究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了解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跟踪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机制,以制度的约束来推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只有将实施人才政策效果评估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对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政策实施中的障碍和问题、作用和效果形成经常性的互动反馈,才能保障人才政策落到实处。

(三)立足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一是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努力使我们的人才政策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的总量、结构、地域及行业分布状况,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人才实行分类管理,打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壁垒,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管理政策。

二是创新人才更新交替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政策。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突出培养重点,抓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注重对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培养方式,建立人才与产业互动的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由知识型、书本型培养向应用型、实用型培养转变;要拓宽培养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机制,实现由一元化、自主化培养向多元化、社会化培养转变;要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党政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标准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使用方面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何用好、用足、稳定现有人才上,制定全新的人才使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和绩效评价系统,为人才选拔使用提供依据。既重视外来人才引进,更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在制定留住现有人才的倾斜政策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流动政策,使人才向一线流动,确保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四是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应考虑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人才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人才引进的制约,建立起比发达地区更科学更优惠的人力资本定价系统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重点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注意引进25-45岁正处于创造力旺盛期的优秀青年人才。改变以往组织招聘团去招聘的方式,实行带项目、带岗位、带薪酬的定向引进方式。引才与引智并举。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引才机制。积极引进主导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点行业紧缺专业人才、特殊专业人才。不断加大对特殊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在一定时期给予特殊政策。积极探索和实施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制定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比如,建立产权激励机制,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不仅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也体现现代产权制度中与各类人才创造性劳动相关的人才产权的价值,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加快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以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大人才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一是形成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逐年增加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预算。各用人单位都要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资金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增加。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加强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开发资金保障。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取得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杰出人才给予高额奖励并提供其它方面的优厚待遇。

6.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六

市民政局: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群众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建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它群众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精神,潜冮市游泳爱好者以自愿組成非营利性社会体育团体为組识形式; 以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遵守道德风尚为准则;以提高广大群众身体素质为核心;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二个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推动和促进群众性及竞技性游泳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加強和扩大对外交往为业务范围;以潜江市境内自然江河环境为活动场地;以开展常年游泳为活动内容;以东荆河深河渡口及汉江泽口为常年培训基地。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向业务主管单位潜江市体育局申请筹备潜江市游泳协会,已于2012年4月28日批覆获准,并同意担任本协会业务主管单位,现特向贵局申请筹备。

游泳是一项适合男女老少,各种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娱乐体育运动项目,历来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近年来,随着我市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环境条件的极大改善,群众性的游泳运动在原本普及程度较高的基础上,又有了飞速的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的重要內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我市游泳組织长期缺失,松散型的群众游泳队伍不能开展骨干培训之类的日常课程,不能参加省、市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泳事活动,这种局靣的形成,与全国各地风起云湧的游泳热潮极不相称,与潜江经济强市的身份、与以水乡人自傲的情结极其不符。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申请筹备潜江市游泳协会,承载历史重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目前,我市城区范围坚持常年游泳的有40多人,参加季节游泳的队伍中,泳勤率高且有联系方式的有70多人,他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靣。有政府公务员,有民营企业家,有企业老板,有企事业员工。潜江游泳爱好者生长在水乡,从小就酷爱游泳,在游泳中伴隨成长,好多泳友泳龄几乎与生命等长,虽缺乏正规训练,却不失水乡本色,实用泳技娴熟。游泳爱好者中,有坚持冬泳10年以上的泳坛老将,有颇具实力的中青年新秀。去年8月,我市5名青年游泳爱好者,用试探性的方式,代表潜江参加在荆门举办的国家级群众游泳盛会,成功横渡了3000米漳河水厍,取得了荣誉,给水乡潜江泳坛点亮了奋进的希望。

申请筹备潜江市游泳协会的五名发起人,有三名中共党员,四人有部队服役经历,其中一名副团级转业。拟任会长李军民同志,系潜江市公安局江汉油田分局副主任科员,热爱游泳运动,在潜江泳界有声望,有影响力。他热心公益事业,有付出精神,有领导力、号召力,众星捧月般凝聚力。在游泳爱好者大家庭中,众多民企老板为游泳爱好、为强身健体汇聚在一起,积极竞相争当核心成员,为维护游泳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行,毎天都无偿提供交通车辆,并积极提供经济支持,显示了协会潜在的实力优势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协会拟任秘书长由副团级转业军人夏传国同志担任,该同志年富力强,部队转业后没接任新的工作,有专职服务的主客观条件。

协会批复成立后,具体职责分工将严格按照民政局有关要求,社团组织相关规定和协会章程具体内容,进一步加强、规范和细化。以上报告请审阅,盼批复。

7.湛江市的调研报告 篇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级和基本细胞,其强弱兴衰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成败。改革开放以来,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晋江市依靠发展民营经济和制造业,不仅跻身全国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市),成为福建县域经济排头兵,而且创造了“晋江模式”和“晋江经验”(1)。晋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一度构成中国城乡发展的四大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外部市场需求低迷,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城乡发展的四大模式都在不同程度地转型升级。类似晋江这样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的县域经济,大多面临着增长动能转换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性。

二、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与优势

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与优势从国内外经济科技背景和县域产业基础与优势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经济科技背景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依然复苏乏力,国际市场、资源、技术、标准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分工格局将进入再平衡阶段,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及东南亚国家凭借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使中国县域经济在新一轮产业链竞争中面临“高端回流”“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被动局面。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国际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欧等发达国家通过TPP、TTIP、TISA等途径主导重构全球经贸规则,提高全球投资贸易门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给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为区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开放层次与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今后几年,经济运行是L形走势,“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3)投资、出口增速下降逐步平稳,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同时经济增速换挡、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双创”“互联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给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和新动力。但是,全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推广应用,将对县域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这些地方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周边区域的竞相发展、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也将对县域经济在吸引人才技术、高端资源方面形成巨大挑战。

(二)县域产业基础与优势:以晋江为例

作为著名“侨乡”,晋江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地带,经济实力连续22年保持福建县域首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连续15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7位。30多年来,其县域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均GDP增长19.1%,年均财政收入增长21.4%,依靠品牌和上市“双翼齐飞”,依靠良性的政企互动,依靠“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一定市场优势、集群优势和品牌优势。总体来看,晋江的县域经济具有五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 经济体量较大

晋江市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620亿元,增长8.6%;公共预算总收入200.29亿元,增长1.15%,其中本级收入117.2亿元,增长2.72%;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86亿元、增长10%,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完成3635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7亿元、增长18.5%;全社会出口交货总值完成122亿美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3亿元、增长10.8%。

2. 民营经济主导

晋江全市民营企业达3.3万多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8%,创造工业产值、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5%、93%,民营经济无论在企业数量、产值、税收还是就业人数上,均已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

3.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已有7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包括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纸制品、新材料,其中千亿元产业集群有2个(制鞋、纺织服装)。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等14个区域品牌。

4. 企业品牌众多

拥有“国字号”产品品牌137枚(41枚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品牌企业专卖店、直营店超过30万家。47家企业到境外设立商务机构,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等知名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5. 资本运作活跃

拥有45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县域首位,总市值超2500亿元;“新三板”、天交所、海交所挂牌企业达57家。

三、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空间

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导下,晋江市委党校、北京智石经济研究院联合课题组多次开展调查与研究。通过调研晋江等地,发现其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较大,主要表现如下。

(一)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新旧动能转换须加速

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大多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失调的问题。以晋江为例,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66.9∶32,第二产业一家独大,是第三产业的2倍。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2015年全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与深圳、东莞、温州相比较,2015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8.8%;东莞占53.4%;温州占51.8%;晋江仅为32%,而且主要依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带动,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同步跟上,表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有效反哺制造业的功能作用不太明显。

资料来源:四地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局。

晋江依靠传统制造业起家,至今经济发展依然由传统工业主导,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五大传统产业产值都在百亿元(制鞋和纺织服装都突破千亿)以上,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而五大新兴产业2015年仅完成工业总产值471亿元,刚刚突破百亿元的新兴产业只有高端装备机械和新材料,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1.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依然以传统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明显不足,转型升级的成效与深圳等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县域经济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方面不顺畅的表面原因是旧动能惯性太大、新动能缺少培育,根本原因是政府和企业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力度都有待加强,孵化培育新动能的市场环境还有待健全。

(二)传统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有效供给相对不足

以晋江为代表的县域传统制造业,通过规模经营、品牌打造、上市融资以及产业振兴规划、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刺激,在传统工业领域积累了庞大的产能。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影响,再加上企业盲目扩张低端产能,同质化竞争加剧,一时间规模庞大的产能优势突显过剩,导致产品库存压力加大,比如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等行业。

尽管传统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但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仅晋江就有运动鞋服企业数千家,国内知名品牌数十个,但与国际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路易·威登、范思哲等相比,无论是品牌价值,还是产品的设计、工艺、质量和价格都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安踏2015年营收突破百亿元(111.26亿元),宣布运动鞋销量超过耐克,而耐克2015财年仅在大中华区的营收就达30.6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0亿元),说明其近几年来经过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成为国产运动鞋品牌的龙头,但产品的价格依然低于耐克。尽管安踏制鞋技术丝毫不逊于耐克,但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还无法与耐克等国际品牌相抗衡,这就导致安踏目前只能以较低成本的鞋材制造销售中低价位的运动鞋,占领高端鞋市场还需要时间。

再以纺织服装为例,这一行业总产值尽管超过千亿元,然而面对本土纺织面料多以中低端为主的状况,当地品牌服装企业需要的大量高端面料目前只能从欧、美、日、韩等地进口。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快引导当地纺织面料企业向高端拓进。此外,中小鞋服企业的跟风模仿和同质化产品较多,竞相压价,导致销量少、利润低、质量差,无法满足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粉丝经济的消费升级需求。

(三)经营理念不够前瞻,倾向于“重资产”运作

通过走访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等传统企业发现,上述行业普遍存在重资产偏高、债务高企的情况,有的所谓标杆企业,债务高达90%以上,犹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观念比较陈旧,基本还停留在线下“铺摊子”、打造全产业链、“广告轰炸”、拼价格战等粗放式经营阶段,企业主过分倚重以厂房、设备、生产线为主的有形资产,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带来的“轻资产”运营(例如苹果、小米)的重视不够。这种“重资产”运作风险较大,由于投入高、成本高、债务重、资金回收慢、技术附加值低,一旦遇到市场需求不振或经济调整,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从而沦为僵尸企业或破产倒闭。

“重资产”运作有两种形式:一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体现为企业的横向扩张;二是走纵向集成的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即“全产业链”。针对重资产问题,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主善于学习和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向轻资产转型;有的企业主也认识到重资产有风险,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进退两难;有的企业主直到我们调研时还浑然不觉,继续往“死胡同”走。其企业经营理念有待更新升级。

(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金融服务薄弱

调研中发现,传统制造业发达的县域,一般经商环境较好,当地人脑子活,敢闯敢干,但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以晋江为例,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6%;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3件,晋江是3.7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四地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政府工作报告。

当然,“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4),而从所调研的县域情况来看,新兴产业规模依然弱小,未能形成新引擎。如晋江2015年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80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1.8%。新兴产业之所以成长缓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科技金融不发达;缺乏创新氛围,企业急功近利;高端人才短缺。其中,金融尤其是创业早期投资(天使投资、VC)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相关县域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反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机构云集,在这些城市创业创新根本不用担心融不到钱。

(五)民间借贷发展较快,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前几年,在经济高速发展时,由于传统产业急剧扩张,一些中小微企业出于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无视金融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通过各种中介渠道从银行获得成本较高的连环抵押担保贷款,而银行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纷纷主动放贷;另一方面,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受到融资渠道单一和“讲义气”“熟人亲友”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出现一些借贷手续不合规的民间借贷“三角债”。

这些金融风险在经济上行时不易爆发,但是近两年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一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微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局,订单锐减,利润大幅下降,亏损面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一些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倒闭的僵尸企业。于是,“三角债”问题开始凸显,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迫于防范金融风险,当地金融机构也开始收紧银根,抓紧回收贷款,先催促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和担保企业还贷,这样导致好企业也陷入了资金困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些金融风险有可能加剧甚至爆发,亟须警惕和破解。

(六)要素制约开始显现,城市功能配套有待加强

通过调研发现,生产要素已经掣肘了县域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行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及产业转移后带来企业的长期性缺工问题,同时“人才红利”尚未形成,高端人才、熟练技工缺失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心头之痛”;缺工问题引发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目前工人工资以年均10%~15%的速度在上涨,导致企业用工成本高企,企业负担加重;金融改革进展缓慢,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困扰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用地空间等压力难以承载县域经济的粗放式发展。

近几年,晋江等地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仍无法满足外来人口增加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不明显,新型城镇化中人口、产业、空间协调性不够强,产业城镇化动力较弱。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配套应该按“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城市空间拓展”的脉络顺序构建,而城市空间拓展一旦跑在前面,会导致房产和人口呈现出结构性短缺。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如何让外来人口想进来、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是需要提前谋划的。

四、对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的建议

以下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经济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5)

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经济覆盖一、二、三产业,对于制造业较为发达、服务业相对滞后;传统产业庞大、新兴产业薄弱的县域,亟须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新经济,通过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实现“比翼双飞”。

1.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选取几个具备产业基础、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高的领域持之以恒进行培育。譬如晋江等地,新兴产业发展可瞄准这些领域:以石墨烯、碳纤维、高分子材料、生物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智能装备、3D打印、机器人、精密机械、智能监控装置等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锂电池、燃料电池及零部件产业。

2. 推动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促进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发展

在消费品制造领域,企业积极开展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社交化营销、健康运动大数据、文化创意等服务,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机械和汽车企业在提供基本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可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车)交易、产品租赁等高端环节延伸。

3.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补足短板

大力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开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建设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电商生态圈,促进电商与产业、会展、物流、消费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加快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领域横向融合发展,完善高端中介服务,培育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大电影等新业态;做大做强体育和旅游产业,抓住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机遇,推动运动鞋服产业向体育健康产业转型,加快发展旅游业,改进旅游硬件和软件设施,打造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特色旅游,积极引入O2O(线上线下结合)商业模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例如晋江可以融入闽南文化旅游圈,打造“海丝”(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开发鞋服工业旅游。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县域经济应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6)只有这样,县域传统产业才有望迎来“第二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做好“减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化解产业当前的突出矛盾,还要做好“加法”(补短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通过产能分享、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品牌嫁接、扶优淘汰等形式,逐步化解鞋服、陶瓷、石材、造纸、包装印刷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

传统制造业要加大营销创新力度,通过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跨境电商、一带一路),适当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销售量,降低库存,尽快回收资金;综合运用能源价格、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等,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业态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譬如,晋江鞋服企业推行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C2B和C2M模式)从源头上去产能和去库存,晋江市永和镇石材产业关停退出后,可以利用未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通过开发极限运动、石窟文化、山地旅游、酒店服务等实现转型升级;引导安踏、七匹狼、恒安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际化品牌,有实力的中小微企业在“专精特新”上发力深耕,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产业链衔接紧密的产业集群,避免大而不强、小而不精、群龙无首、同质相煎,比如,制鞋业可以培育出若干个在鞋底、鞋垫、鞋面、鞋带等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中小微企业,纺织服装也是如此;围绕降低企业成本,落实减费降税补助帮扶措施,降低社保支出,使有技术实力、产品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中小微制造企业尽快恢复活力;切实简政放权,在宏观引导、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上多做文章,杜绝微观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房地产除了采取购租并举、保障房货币化安置等有效措施去库存,还应该严格限制土地供给,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制。

(三)提高企业家素质,重视轻资产运营

在科技日新月异、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部分企业主的思维观念、综合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所以,晋江等地的公共服务部门需要与北、上、深、厦(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发达城市的高校和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加强中小微企业高管的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前沿、产业趋势、转型升级、经济管理知识等,既可以集中培训,也可以个性化培训。“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企业高管特别是企业家观念转变,企业才能重现活力,甚至脱胎换骨。

针对传统企业的重资产问题,需要“政企资”通力合作,摒弃“全产业链”模式,先抓龙头和骨干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转移分享过剩产能、资产置换、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逐步降低固定资产比重。同时企业要借助“+互联网”和“互联网+”,积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力,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融资等高端环节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众创、众包、众筹。这样可大大减少资产负债比例,降低金融和市场风险,犹如“多马拉小车”,让竞争者望尘莫及。

(四)强化创新驱动,构建创新生态网络

国内外经验表明,创新不是孤立的,需要土壤、环境、要素和机制,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1. 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

健全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全程覆盖财税、金融、人才、信息、土地、办公场所、仪器设备、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硬件创新要素,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2. 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专精缺”导向,吸引本地户籍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回归;着力发现、培养、引进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和素质,将其转化为产业工人;完善人才流动、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

3.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支持各类企业自主或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龙头企业引领创新,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4. 建设双创孵化平台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建设满足创新人才的科研平台、工作平台和生活平台。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激发国家级、省市级科研机构活力,引进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五)推进金融改革,盘活市场资源

经济下行时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尽量摸清担保“三角债”实际规模,有保有压妥善解决存量担保链和“三角债”问题。当地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有选择地催缴企业债务,对于业绩较好、有一定技术实力或产品有发展前景的关联企业,可以延缓还贷或通过兼并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来渡过难关;对于业绩亏损、无竞争实力的企业,坚决通过市场手段淘汰出清。

力推金融改革和创新,差别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强对民间借贷的预警、引导和监管,健全企业征信系统,鼓励协会组织、各类商会、企业联盟建设信用担保互助平台,拓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跨境金融、民营金融、产业链金融、农地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鼓励企业资产证券化,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六)发展直接融资,丰富产业基金种类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众筹、股权私募投资、新三板和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等。科学引导、撬动民间资本参与股权、创业、产业投资,通过与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等中介组织合作,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落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对接,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实现创新驱动。

与此同时,应丰富产业投资基金种类。比如晋江市已设立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改变了过去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采用项目直接补助的方式,通过产业基金吸引撬动社会资本,放大财政资金效用,共同投资运营。下一步可在总结产业投资基金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丰富产业投资基金的种类,如成立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

(七)高质量建设新型城镇化,破解要素制约困局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来布局,只有产业兴旺,城市才有活力。为破解要素制约产业发展的困局,晋江等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突出如下几个方面:科学规划产城布局,严格管控土地资源,盘活存量,严控增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把硬件做扎实;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把软件做好做优;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奠定坚实基础;出台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等有效措施,吸引外来人口落地生根、安居乐业;鼓励支持外来人口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前来创业,并在场地、用工、水电、财税、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http://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3]晋江人大网站.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jjrd.gov.cn/read.asp?id=1901.

[4]晋江人大网站.晋江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http://www.jjrd.gov.cn/read.asp?id=1902.

[5]深圳政府在线.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z.gov.cnzfgb2016/gb9451/201603/t20160315_3530043.htm.

[6]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第7版.

上一篇:学校校园安全应急方案下一篇:创新型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