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精选7篇)
1.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篇一
渐行渐远的女性主义的表演特征的艺术论文
摘要:女性导演马俪文自拍摄电影处女作《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来,便成为新一代女性导演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黑马”人物,其委婉、细致的表达方式,视角独特的镜头语言,情节并不跌宕起伏却丝丝入扣的故事主体,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年轻女导演忠于自我内心的女性主义风格。在继《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马俪文又拍摄了《我们俩》、《我叫刘跃进》、《桃花运》等多部影片,其导演风格也在逐年改变,影片中女性主义表达手法渐行渐远。直至11月份上映的商业片《巨额交易》,在这部影片中,马俪文导演几乎已经完全褪去了她独特的文艺女青年气质,转型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片导演。本文试通过对马俪文导演创作历程的梳理,探讨这位女性导演风格转变的过程及其作品中表达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关注细节;转折;商业导演
0引言
马俪文导演在拍摄作品《我们俩》之后,接受采访时对个人的创作视角是这样描述的:“我骄傲的是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母女生死之间、陌生女人之间最独特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马俪文前期作品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选取真实、平淡的生活场景,用细节贯穿始终的表达方式,将简单的故事拍出独特韵味的能力都得益于这位女性导演坚持自己最真实的个人风格。在创作上从女性视角出发,选取女性题材、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波折、命运起伏、感情经历,都是其作品的鲜明特征。近观马俪文的作品《巨额交易》,却依然完全找不到这位导演最初特有的那些表达方式与风格,这样的转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马俪文作品历程剖析
,马俪文拍摄的电影处女作《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改编自女作家张洁日记体裁同名散文。张洁——这位“从不准别人动自己作品”的女作家,将这部描述自己与母亲过世前点点滴滴的作品交给了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不久的名不见经传的马俪文,应该也是被这位女导演真挚的热情所打动。《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作品的确是倾注了马俪文创作电影之初的全部心血,还原了一个个细腻而真实的生活细节,影像风格平实的像一杯白开水,让观众从诸多细致处看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将离世的母亲与女作家之间刻骨铭心的亲情与不舍,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观众潸然泪下。
马俪文的第二部作品《我们俩》诞生于,是根据导演自身求学时期的真实经历自编自导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租房的大学女孩进入了一个孤独老奶奶居住的四合院,打破了老人原本的生活秩序而引发的一些冲突以及在生活中两人逐渐相依为靠的简单故事。《我们俩》延续了马俪文的女性主义视角,关注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孤寡老人和单身求学少女,展现了女性的另一种包容美。就这样一部创作历时三年,投资却只有200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电影,赢得了多项电影赛事评委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口碑。
尽管《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为马俪文带来了诸多奖项和日渐蓬勃的声誉,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却一片惨淡,电影《我们俩》的票房甚至只有可怜的5万元。
马俪文拍摄作品《我叫刘跃进》,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初步体现了导演风格的转变,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已经不再是影片突出的`标志。由于这部作品是中国电影集团“作家电影”系列的第一部,由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整部作品完全被刘震云自《手机》就凸显出的冷峻黑色幽默的风格所笼罩,马俪文导演的个人风格并没有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至此已经是马俪文个人对商业模式的一次妥协。
作品《桃花运》,讲述的老年、中年、青年几个年龄段女性的感情故事,表面上看似是导演女性主义风格的回归,但通过对影片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故事主角是女性之外,马俪文导演那些细腻、入微、平实、质朴的风格已然难觅踪迹。影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年末贺岁档喜剧电影的潮流风格。近期,马俪文带着她的新片《巨额交易》出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无不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已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标准商业电影,观众们看到的是无数俊男、美女、明星的组合,好莱坞大片式的转场方式和纯商业化的影片表达手法。对此马俪文个人的解释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改变自己过去作品中的商业和艺术不够平衡的缺点。”只可惜,观众们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商业化的表达方式占有了压倒性的胜利,而文艺气息完全不见踪迹。
纵观马俪文导演的五部作品,其导演风格转变历程突出体现为由最初最真实的个人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商业运作迎合市场,从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游离,最终大尺度的滑向商业。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女性主义表达与影片创作方向已经渐行渐远。
2对比《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巨额交易》两部作品的故事主体和镜头语言,看导演风格的差异性转变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故事由中年女作家和年迈母亲两位身份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构成,影片塑造了一位年老力衰,患有脑萎缩、神志不清却依然爱护女儿的老母亲形象和一位事业成功,又独自照顾年迈母亲的女强人形象。迈母亲的女强人形象。女性角色占到了绝对的主体地位。而男性角色在影片中则处于无关紧要的次要位置。影片的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女作家的丈夫本应是这个家庭强有力的支撑,而影片中却讽刺性的塑造了一个无情、自私、不可担当的丈夫形象,对这个家庭来说,这个丈夫的力量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象分量。这样的角色设置方式和表述方式具有强烈的女性性别主义色彩。女作家“珂”对年迈母亲的照顾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主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次情节则是女作家回忆在母亲离世前照顾不周的歉意,男性几乎是被完全忽视的情节之外的东西。整部作品的故事发展进程并不紧凑,没有特别的强调高潮,也没有特别的情节转折点,可以说是一部“反冲突”的影片,即使是这样,《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并不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一丝丝渗入了人心。导演用这样的浓郁的散文式抒情风格,将故事讲述的让观众感同身受,动情不已,却丝毫不见任何造作之态。作品的镜头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按部就班的叙述,看似有些陈旧,但在这些最简单镜头语言下流动着的感情却始终饱满。
再观月上映的影片《巨额交易》跻身2011年末贺岁喜剧的第一档,打响贺岁档头炮。这部影片中的导演风格体现出180度大转变。故事讲述三个青年男人在迪拜追梦的故事,人物设置是三个年龄不同,面目却并不鲜明的人物形象,基本可以形容为年龄稍长、身形矮胖的带头大哥,一个年轻设计师和一个海归金融男,这样的男性角色设置似乎是在迎合当前男性观众的主流认同,向男性观众的年龄层次的社会地位靠拢。片中零星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基本上是花瓶点缀的作用,选用年轻貌美的漂亮女星饰演,清一色的面容姣好、妆容精致、造型新潮,主要是满足男性消费群体的观众需求。
影片开头就足以让熟悉马俪文导演的观众大跌眼镜,极富设计感的片头字幕,动感十足的配乐,直至字幕打出“马俪文 编剧/导演”才让观众不得不相信这的确是当年用朴实无华的影像讲平凡故事的导演马俪文,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影片节奏明快,视觉华丽,加上狂想喜剧的类型,非常有信心抓住大批年轻观众”,“目标是既赏心悦目又要有市场”。
3结语
电影无论何种题材,何种类型,大多数情况下,最终还是要经过市场的淘洗。马俪文导演这种从最初强烈的女性主义表达手法、性别鲜明的特点到现今开始从事纯商业化创作的操作的现象,笔者并不能从个人角度去评述这样的转变孰优孰劣,但从这个过程中却可以看出以马俪文为代表的女性导演所擅长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面对如今商业化气氛异常浓郁的电影市场,很难坚持最原本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精神诉求,无奈最终不得不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徘徊或者渐行渐远,甚至彻底走向商业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许鞍华,等.一个人的电影—[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3] 高艳鸽.女性导演:徘徊于商业和艺术之间[N].中国文化报,2011311(006).
[4] 张聪.女性主义视域如马俪文电影创作[J].当代文坛,影视画外音版,2010(6).
[5] 孙灵.渐隐的书协与女性意识——导演马俪文电影创作论[J].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6).
[6]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
2.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篇二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诞生于法国、流行至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印象派的由来源自于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这幅作品的公众展出,使众多艺术家和评论家议论纷纷,大部分人是排斥的。他们认为这种没有深入内在的画法不值得提倡,但这确是印象派的绘画初衷:光色的瞬时把握,印象的情绪表现,色彩的大胆展示。
二、印象派的特点
印象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重写生,重实践,重外光。这些艺术大师们与他们之前的画家绘画表现差别很大,在构图方面以及物体造型和色彩运用的表现都是独树一帜的。
1. 构图
印象派的艺术大师大多注重瞬间的把握,打破常规的选景和构图。你会看到一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画家和作品,就像《包厢》的门缝式展示,《芭蕾舞女》里面的某一个角度的侧面绘画,这些都是古典的学院派不能想象的。古典主义的艺术作品是围绕着宗教神话,人民战争和人们熟知的历史。画面注重大场面的震慑力和故事情节极强的戏剧化展示,从侧面上突出舞台式的文学诉求。但是,印象主义的构图是冲破必然追求偶然,画幅逐渐缩小,从艺术家自我的角度审视构图,结合题材的需要去剪裁画面。由此更好的表达印象派艺术大师们真切的表现自我,抒发内在,生动的展示生活和审美追求。
2. 造型
写生和实践是印象大师的艺术追求。走出屋子来到户外,成就了他们对外光和自然界的真我表现。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作品,是印象派画家这一时期的追求。这也就决定了画面中造型和表现的不拘泥性。笔触的豪放自如,任性自我的率性展现,果断即兴的写生印象,这种种具有说服力的画作所呈现的,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艺术渴望。不必在意画面中的不完整和缺憾,那是画者艺术表现的随意小。当你欣赏作品时,你会找不到物体的轮廓线,那是画家不完整的瞬时记忆。画作中平面的表现,涂鸦式的填充,童稚的色彩宣泄,成就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特点。
3. 颜色
色彩的表现是这一年轻画派“宣战”的第一响炮。古典时期守护的固有色是那一时期不可逾越的界限,固有色的真实再现,逼真的还原,气氛的渲染都是他们不懈的追求。但是,印象派的画家们确是用另一种角度去观察和表现色彩,如图戴上了多棱镜。在他们的笔下,环境的色彩展示变得尤为重要。环境色和固有色的平衡,在印象派画家的心里和笔下不停的权衡。冲破达·芬奇画论里的“真颜色”,寻求光和色的真我表现,形成印象派时期基本的绘画语言形式要素。“固有色”的概念逐渐在画面中隐去,作品中更多展现的是对象瞬时印象的光色还原,转瞬即逝的情绪印象,形式各异的画家标志性色彩。
三、画家及代表作解析
印象派的先驱者门冲破室内光源的束缚,打开了绘画深入自然,表现乡间,田野和人们生活的创作先河。艺术家们用敏锐的观察力渲染灵动活泼充满生命的自然所见,紧靠现实,抓住自然,摆脱困惑。画面中的色彩冷暖变化是画家真情的留露,是不加分析的随意表现。不仅观者会觉得真实,而且这种表现会增加对象的真实性。变幻莫测的光和肆意流淌的色彩述说了永恒的瞬间。
1.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是该派创始人之一,也是贯穿印象主义绘画发展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坚持印象派画风,被称为“印象派之父”。他对印象派发展有杰出贡献。
莫奈的绘画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强调外光写生,即他最突出的绘画特征。他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色彩独立的美感。用原色直接在画布上作画,笔触自由奔放,画面明亮而富有装饰性。莫奈是写生的大师。他是一个严谨的画家,画面看似的随意色调,都是他精心经营的结果。如果上午时间进行的画作没有及时完成,他绝对不会在下午和晚上接着去画,而是选择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接着完成作品,最终直至作品画完。如众人皆知的《干草垛》和《里昂大教堂》,都是他严谨的写生作品。面对同一景物孜孜不倦的重复表现,追求画面不同时间的光色变化,是莫奈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
《日出·印象》是莫奈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用色彩和笔触诠释了初升的太阳逐渐出离海面的美丽瞬间。画面描绘的是莫奈推开窗子的清晨所见。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的绚丽景象,红彤彤的朝阳冲破了海天一色的蒙蒙晨雾,仿佛在一点点升起。所有景物的轮廓线都采用冷色调的处理,用蓝绿色调松散的进行勾勒,这种技法,使整幅作品的景物浑然的融为一体,加强了画面的整体性,视觉所感觉到的是由淡红,微紫,灰蓝和橙黄等色组成的统一色调。微红的太阳与海中恋恋不舍的金黄色的波光交相辉映,如此的表现,将海水、天空、景物展现的美轮美奂,丝毫没有勉强的颜色牵扯。中景近海的三只小船,只剩下颜色丰富的彩色光影,时有时无的飘荡在晨雾的笼罩之中。
有人说莫奈所表现的是雾霾的景象。在空气污染及其严重的城市,许多人离开了家园。但是莫奈却在这艺术之雾中迷失自我,恋恋不舍的表现那朦胧的都市和港口。莫奈的作品大胆地运用凌乱的颜色笔法来诉说模糊的雾色美景,那种不确定的表现,是鲜明的艺术革新。这种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叛逆之作,从《日出·印象》开始。标志性的笔触和色彩,宣布了印象主义的产生。
2. 埃德加·德加
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相比,德加的绘画在题材上和艺术风格上都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多以浴女的绘画为主导。
德加受到马奈的影响,注重对色彩的研究。他的笔下宣泄的是变幻莫测的动感,舞台镁光灯的扑朔迷离让人触景生情生动至极。作品《舞台上的舞女》描绘的是普通演员,虽然是以室内的灯光为背景,但大胆的把光和舞者的唯美舞姿完美结合,成为后世人追捧的典范。画面中以服饰的角度描绘舞台灯光下舞女飞动裙子的色彩和急速转动的舞姿,人物表情简略而专注,衣裙的透明感真实可信,环境与人物的光影变化丰富而微妙,尤其重要的是出色的刻画出速度感和舞女在运动状态下的视觉印象。
四、印象主义的历史地位
3.简述西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特征 篇三
关键词:键盘乐器 音乐作品 作曲家 演奏家
一、键盘乐器的发展历程
几百年来,键盘乐器的形成屡次经过重大改变,但是这种革新换代的过程往往被人忽视。人们更多的注意到“人”和“乐”在风格上的发展,却忘了“琴”的更迭和沿革。殊不知乐器的发展是直接影响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作风格的。随着时间的推进,键盘乐器也在更新换代,首先是键盘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管风琴”,此琴最早是用于宫廷的。
(一)管风琴的发展:1.“古代管风琴”,公元前250年在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已建有“水力管风琴”。它由音管、琴键、风袋和风箱组成。2.“中世纪管风琴”,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人们改革研制了一些小型管风琴,大约在13~15世纪间,除了教堂中的大型管风琴外,还有两种小型的,即便捷式和固定式管风琴。3.“巴洛克管风琴”,变音音栓的加入,成为管风琴制作史上的重大突破,到了巴洛克时期(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真正成为了宗教音乐的代表。4.“电力管风琴”,19世纪人类发明了电以后管风琴就结束了用人力拉动风箱的历史,进入电力控制风箱的时代。5.“琉特琴”古埃及乐器,外形类似吉他,14世纪传至西欧各国,15~17世纪作为宗教乐器在欧洲盛行。到公元前6世纪,由毕达哥拉斯创制的“古钢琴”现世,这种琴当时专供审度音律和研究乐理所用。
(二)古钢琴有两种,一种是“楔槌键琴”一种是“羽管键琴”。1.“楔槌键琴” 约15世纪初诞生欧洲,16世纪与琉特琴同时流行。它的整个力度范围仅在pp到mp之间,因此适合在室内演奏。2.“羽管键琴”又名大键琴,据说产生于14世纪英国,力度范围可以从p到f,音色比较辉煌。17到18世纪可以说是羽管键琴的全盛时代。直至1850年左右才最后确立现代“钢琴”的形制。
(三)钢琴的发展历程:1.“近代钢琴”用鹿皮包裹的木槌击弦是钢琴的标志和特点,声音温暖圆润。2.“现代钢琴” 在1850年时德国钢琴制作师海因里希·斯坦威将钢琴的音域扩大到七组半到八组,换了金属支架,使声音洪亮饱满。3.“电子琴”是20世纪运用电子技术控制的键盘乐器,它可以模拟人声、各种乐器及交响乐队,还能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和节奏。但它始终都无法代替钢琴的地位。
二、致力于钢琴发展的主要键盘作曲家及音乐作品
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思潮逐渐涌入,到19世纪初最终形成并遍布于整个艺术领域之中。在这期间,有不少音乐家支持这种风格。19世纪前后一百多年(1790-1910)中,首先出现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本上是沿用钢琴来“替代”管弦乐队的思想出发的。7首钢琴奏鸣曲则是采用歌唱性、抒情性及戏剧性,揭示了19世纪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者。到浪漫派鼎盛时期(30~40年代)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成为19世纪浪漫乐派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平静且舒缓,为后人留下了5部交响曲,5部交响序曲,5部协奏曲,2部歌剧,2部清唱剧,与数十首室内乐作品和大量的钢琴小品。他的创作体裁主要是钢琴小品,其音乐具有室内性的风格特点,优雅流畅,质朴纯真,充满浪漫,甘美的情趣。《无词歌》为钢琴特性小曲开辟了蹊径,它不再像声乐歌曲那样被限制在一定音域范围内了。到了19世纪下半叶钢琴音乐有了新的起点。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弗雷德列克·肖邦,在和声上他大量运用半音的手法,旋律上多采用民间音乐为基调,节奏中又大量使用自由节拍。叙事曲、摇篮曲、夜曲、谐谑曲等各种题材的作品都凝聚肖邦手笔与才华,他对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运用、弱音音色探索、触键技术精湛等都是后人无法复制的。随后,罗伯特·舒曼成为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化身,最能体现他才能的创作形式是艺术歌曲与短小的钢琴曲。8个套曲使既独立又彼此对比穿插的分段组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到19世纪中后期(40~80年代)匈牙利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发掘了钢琴的外在表现力,展示出钢琴演奏的交响性效果,创造了管弦乐队,形成了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演奏风格。《12首超级技巧练习曲》在炫技上融入了更多的音乐表现内容,也贯穿了“标题音乐”的器乐原则,拓展了钢琴表现力。最后承接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家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他的音乐巧妙的融合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风格手法与古典主义的曲式规则。30首钢琴特性小品,体裁专注于随想和间奏两种,富有活力,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结构仍比较严谨,从而让作品更具代表性。
参考文献:
[1][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张敏.钢琴艺术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浪漫之都――巴黎作文 篇四
六年级五班 秦昕瑶
透过车窗,万物静悄悄的,沉静在乳白色的淡淡雾中,那雾,轻轻的,仿佛人与人、物与物之间隔了一层柔柔的轻纱,又像从天上降下了一个极厚又极宽的大窗帘。视线变得模模糊糊起来,只有几辆来来往往的车辆。时而有几双若隐若现金光闪闪的“大眼睛”慢慢地靠近,一转眼,它又消失在轻柔的大雾之中。
慢慢的,一条清澈神秘的河流出现在我们眼前。一阵风吹过,河面荡起一个个充满生命的涟漪,从一个小圆渐渐的扩大、扩大……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塞纳河。它虽然没有尼罗河长;没有小溪清澈;没有
难道你不知道塞纳河旁的艾弗尔铁塔吗?难道你不知道塞纳河上的三十六座桥?难道你不知道塞纳河旁的卢浮宫?难道你不知道塞纳河旁的凯旋门?难道你不知道塞纳河旁的和谐广场?难道你不知道塞纳河旁的香榭丽舍大道?难道你不知道……
是的,塞纳河也有自己的亮点。你瞧,艾弗尔铁塔庄严地站在塞纳河的身旁,挺直了腰,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周围。因为,大地给它在巴黎之中最高、最壮的身躯,好让它更好地守护塞纳河她那
你瞧,一颗巨大的水晶嵌在广场上,泛着蓝色的波纹,仿佛她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又好似透明的埃及金字塔。人们像蚂蚁搬家一样,围在它的周围。是的,这就是卢浮宫,在这里有着无穷的宝藏,这里是收藏爱好者的天堂;是摄影
5.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篇五
一、浪漫主义的概念
要分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要对浪漫主义进行分析。其实,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这种文学创作方法更加有利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心理刻画,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以及一些看法也更容易体现。[1]从特点上来看,浪漫主义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语言的热情豪爽以及想象力的丰富和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具有和历史发展趋势相似的特色,都是在历史的发展和人们想象不相符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说西方的浪漫主义,更加具有积极的态度,在表现上,也更多地呈现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2]简言之,西方浪漫主义主要是利用这种超乎现实的想象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从而进行对丑恶社会的打击。西方浪漫主义的发展历史较长,涌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和文学作品也较多,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将浪漫主义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特色分析
浪漫主义作品表达的往往是作者自身的主观意愿和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部作品创作于“七月革命”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法国正处在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巴黎圣母院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为核心展开线索的铺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通过语言的塑造以及夸张的描写,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予以了无情抨击。
从故事结构上来看,小说以曲折的情节、大胆奇特的手法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另一方面体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描写相反,所以在故事情节的构造上,更加地充满奇幻性和戏剧性。在小说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庞大的乞丐王国,而这个乞丐王国的生活方式、风俗等无不充满着奇幻性。[3]此外,作者在故事叙述中,设置了诸多悬念,这些悬念的存在使得故事的曲折性更加的明显,而正是通过这种故事的曲折,小说的戏剧性才更加的强烈,浪漫主义的色彩也更加的浓厚。
从作者运用的写作原则来看,浪漫主义也十分的凸显。从整部小说的描写来看,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非常普遍。首先是从人物外貌上进行美丑对照,艾丝美拉达、年轻的军官和主教都是外貌美好的代表,而扎西摩多和乞丐王国的那些成员,则是外貌丑陋的代表,这种直观的美丑对比留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年轻军官的自私,主教的狭隘等又和其美丽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美丑对照之下,隐形的丑恶无处遁形。[4]扎西摩多作为一个面貌丑陋者,但是其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种对照使得扎西摩多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简单而言,作者运用这种美丑对照的原则,凸显出了美丽皮囊下的肮脏内心,也讴歌了丑陋外表下覆盖的善良。这种原则的运用正是浪漫主义的突出表现。
三、结语
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作品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的揭露,并向世人宣扬美好的未来,可以说,雨果是文学界的战士。深入地分析雨果的作品,体会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方面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本身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体验。
摘要: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而在法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浪漫主义体现了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纵观法国文学史,雨果这位创作了大量作品且倡导浪漫主义的作家可以称之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将法国浪漫主义的创作带向了巅峰。从这部作品来看,无论是曲折的情节,还是大胆而奇特的描写手法,都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本文就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
关键词:雨果,《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
参考文献
[1]宋娟.刍议《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J].语文建设,2013(24).
[2]刘萌萌.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以《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原则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1).
[3]王甜甜.从作家的干预性评论读《巴黎圣母院》的人物悲剧性[J].海外英语,2016(02).
6.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篇六
巴黎圣母院—石头与浪漫演绎的哥特式交响曲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必然包含着作者的建筑美学思想。在雨果笔下, 巴黎圣母院绝不是一个完备的, 定性并能归类的建筑:而是罗曼式的, 哥特式的教堂, 因而成为集万形于一身的神奇之体, 成为令人景仰的科学和艺术的丰碑。《巴黎圣母院》便是在圣母院这一建筑的背景下展开的主人公的人生画卷的。是一部典型的建筑文学作品。雨果的建筑美学观是在对圣母院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的对照原则和在故事叙述中发表关于命运的议论, 表现在对中世纪巴黎建筑艺术的议论中, 占小说的三分之一。作品以大教堂为中心舞台, 出现一幕幕惊心动魄, 变幻莫测的场面, 就是在演绎圣母院墙壁上刻的那个神秘的希腊词“命运”, 并将所有这些人物锁到命运的铁链上。圣母院也好像有了灵魂, 有了生命, 以天神巨人的身躯, 投入人世间这场大混战。因此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也与圣母院密切相关。
主人公卡西摩多具有哥特式建筑的外貌特征, 极为丑陋:一张“出乎观众想象之外的几何图形的面孔, ”“四角形的鼻子, 马蹄形的嘴巴”“一个东方建筑艺术的怪物, 瞧他的脊背是圆盖, 双腿是弯曲的柱子!”主人公的一生都在教堂度过, 建筑见证了他生命的轨迹, 最终的死去表明他与圣母院决裂。在小说中作者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一个内在美与外在美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爱丝美拉达, 她纯洁美丽、善良正直、热情又乐于助人, 作者赋予她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这是真善美的化身, 是正的化身。她卖艺的场所在露天的格雷勿和巴赫维方场和贵妇露台, 以她为圆心结构的人物关系是受以圣母院的圆心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她因建筑得到保护, 也因建筑而被毁灭。而与之相反对, 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是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 作品中多处体现出其恶的本质。结局中他被圣母院敲钟人卡西摩多从钟楼上推下去摔死了。雨果安排善与恶的同归于尽, 对于作家的阶级性而言, 应该说是弱者的一种胜利。
建筑凸显的浪漫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
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是那么独特, 可以用“奇异”两个字来概括。推选丑大王的狂欢节, 奇迹官丐帮的夜生活, 落魄诗人格兰古瓦的摔罐成亲, 刑场上母女重逢又死别, 丐帮攻打圣母院等场面, 壮观奇异, 惊心动魄, 催人泪下。感人离奇的情节设计充分体现了雨果同情劳苦大众、同情弱者的法兰西式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浪漫主义作家的大胆开拓精神。无与伦比的巴黎圣母院, 她既衰老又年轻, 既突兀又神秘;她是卡西摩多的摇篮和母亲, 又是策划阴谋的巢穴;是爱丝美拉达的避难所, 又是丐帮攻打的妖魔;巴黎圣母院是万众敬畏的圣堂, 又是蹂躏万众命运的宫殿。雨果笔下的圣母院高耸, 威严而气势恢宏彰显了哥特式的神秘, 充满了路易王朝的残暴和流血, 圣洁的教堂掩饰不住龌龊的乞丐街。作家对美好事物和人物寄予了无限的热爱和关怀, 彰显出其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情怀, 也想我们昭示出脆弱的人类和宏伟的建筑相比, 终将会毁灭, 而建筑将永生。文学因建筑而名, 建筑因文学而传。巴黎圣母院的名气远远超过了所有的教堂, 这都归功于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雨果作为法国19世纪杰出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复辟于反复辟、革命与政变斗争的政治风云。纵观其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 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他创作的始终, 是其创作的主线与灵魂, 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能感受到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的创作中, 首先就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 彻底推翻了封建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是革命后的境况让作家担忧和失望。此时他写成并发表了《巴黎圣母院》: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 抨击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黑暗, 封建教会的虚伪反动以及司法机构的罪恶。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 正直勇敢。雨果在小说中解释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形象时, 充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激情。作品具有人道主义内涵:同情下层人民, 揭露黑暗势力, 痛斥残暴统治, 主张“博爱、仁慈、宽恕和道德感化”。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闪烁出独特的光辉:在创作中超越了个别存在, 直接具体地以群体形象表现了普通民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受苦的群众不再是一个逆来顺受、消极被动的群体, 而是一些有着自己要求和愿望的人。他肯定暴力革命, 支持正义战争, 这是其人道主义思想又一鲜明个性。这在乞丐群众围攻圣母院的场面的描写中有所体现。雨果继承了启蒙主义者放眼未来的传统, 满怀乐观的浪漫主义信念, 相信人类有个美好的明天, 这是雨果人道主义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品格。
摘要:雨果笔下的圣母院高耸, 威严而气势恢宏彰显了哥特式的神秘, 充满了路遇王朝的残暴流血和作家对美好事物寄予的无限热爱和关怀。作品折射出的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情怀交织着法兰西式的浪漫, 从哥特式神秘灰暗的巴黎圣母院的每个石缝中流淌出来。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Victor Hugo:Notre dame de paris, Editions Flammarion, 1993
[2]《巴黎圣母院》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管震湖译
[3]刘卫国著, 《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长沙:岳麓书社, 2007。
[4]邹振环著,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年。
[5]刘弟, 文艺理论, 《红楼梦》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意象比较2010年7月
7.巴黎神奇的浪漫花都 篇七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地处法国北部的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进入20世纪后,巴黎市政府精心打造花园城市,为这座古都创造出更好的生态环境。现在的巴黎,不仅是法国的首都,也是建筑艺术和古城保护的楷模,还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样板。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卢浮宫,收藏着数不清的古玩、绘画、书法、雕刻等稀世之宝;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的凡尔赛宫,是举世闻名的豪华宫殿;坐落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北侧爱丽舍宫,是法国总统府;还有在巴黎东南60公里处的枫丹白露宫,以其金碧辉煌的宫苑和浓郁苍翠的森林而闻名于世;雄伟壮观的凯旋门,是法国国家荣誉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辉煌建筑的两大标志。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上千万游客来此参观。漫步巴黎街头,你会感到这里到处都有历史,到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巴黎是真正的鲜花之都,称之为世界“花都”也不为过。无论是在广场里、街道旁、院落中,还是在凉台处、橱窗前、餐桌上,映入人们眼帘的,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在城市总长350公里的大街和林荫道两旁,共栽种花草树木10多万棵,绿地面积还在以每年大约100公顷的速度继续增长,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巴黎圣母院掠影
巴黎圣母院广为世人所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甚至有人说,巴黎圣母院的知名度胜过世界上任何一所教堂。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塞纳河中间的西岱岛上,于1163年开始兴建,历时180多年终于完工,成为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虽然它是一幢教堂建筑,却闪耀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没进入大教堂里,就听见大厅内厚重悠远的管琴和声,缓步其中,让我有种似有若无的随想划过脑海,雨果的诗歌也随琴声徘徊耳畔:
如果你是石头
便应当做磁石
如果你是植物
便应当做含羞草
如果你是人
便应当做意中人
……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让人充满遐想。眼望着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石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也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兴建。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3条横向装饰带划分3层:
第一层有3个桃形门洞。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的情形;右门为“圣安娜门”,记载着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的故事。
第二层两边各有一对窗户,中间是一个直径约10米的玫瑰园窗,园窗下面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左右分别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设计者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视着脚下迷蒙的城市。
走进巴黎圣母院的内部,映入眼帘的是并排着的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而两列柱子之间的距离不到16米,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教堂,厅长130米,宽50米,可容纳9000人进行宗教活动。讲台后面置放3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另外,院内还摆置了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全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走近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矗立在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它高324米,是巴黎最高的建筑物。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法国的骄傲,人民智慧的结晶。那高耸入云、宏伟壮观的建筑艺术,无论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
埃菲尔铁塔坐落在巴黎市区西南部的塞纳河南沿岸上,始建于1889年。它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工程师、钢铁建筑先驱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故而得名埃菲尔铁塔。埃菲尔为了铁塔的设计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仅设计图纸就多达5000多张,他的构思大胆与结构巧妙让人刮目相看。
铁塔建成后,无论在技术结构上,还是艺术造型上,都堪称是一流杰作。它气势雄伟、匀称协调,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铁塔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世界的游客,现在每年都有300多万人登上铁塔。
法国人说,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瞭望台,这话是千真万确的。铁塔分上、中、下3个瞭望台。底部有4根巨大的支柱,每根支柱都备有一个升降梯,轮流开动为游客使用。
巴黎人热爱埃菲尔铁塔,有人将它称为“钢铁维纳斯”;有人把它比作“云中的牧羊女”,人们尽情地用美好的词汇赞美它,因为它是巴黎的标志和骄傲。而如今,它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观光地,还是巴黎电视转播中心。
法国香水史话
法国香水,可谓誉满全球。说法国是香飘万里的国度,一点也不夸张。神奇无比的香水令人陶醉,是化妆品中的“皇后”。法国人形容香水说,它芬芳馥郁,无体无形,变化万千,使人神驰梦幻,故巴黎香水有“梦幻工业”之称。而琳琅满目一词,只可以形容摆在橱窗里的一瓶瓶各式各样的香水,却难以概括它的经济价值。在法国,人们把香水比喻为“国宝”,可与名扬世界的法国航空工业同日而语。
提起法国香水,人们会自然而然会想到巴黎。其实,真正称得上法国香水摇篮的却不是巴黎,而是位于法国南部一个小城市——格拉斯。虽然这座小城人口仅有5万,却因制造香水出名,赢得了“法国香料制城之桂冠”的美誉。法国香水的制造不仅起源于此,而且至今仍是巴黎各大香水厂的原料供应地。
法国香水之所以被世人看好,在于它有一套极为严格复杂的制作过程。采花需要严格遵守时间和气候规律以保证原料香气纯正。而提炼技术高度保密,配制比例的秘方并不申请专利而是锁在“绝对牢靠”的箱子里。据说,不少外国同行欲窃取制香秘诀而派人到法国学习,数年之后也只知其皮毛,关键性技术仍一无所获。
香水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从香水制作到香水的使用等各个环节。香水本身极具个性,每一种香水都具有其特定内涵和审美效果。制造者根据使用者的人种、地区、性别、体味等因素调配出不同的系列。香水瓶的质地有塑料、玻璃、水晶、白银等类,形状五花八门,长方扁圆、高矮大小无所不有,以至香水瓶成了收藏者追逐的热门收藏品。
【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推荐阅读:
巴黎圣母院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10-25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悟11-04
巴黎圣母院故事简介08-25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08-28
读法国名著《巴黎圣母院》有感07-14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300字07-20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600字07-30
大学生读书笔记之巴黎圣母院07-22
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小学生读后感10-13
怪兽在巴黎(观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