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2024-07-22

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共8篇)

1.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篇一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层次变革,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可能引发各种危机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危机的危害程度大大提高。如何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我国城市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一体化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汲取国内外应急管理建设的经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强化全社会协作能力,使城市更好地防御危机。关键词:城市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对影响城市各项功能正常发挥、危害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各种破坏城市公共安全的威胁因素起到预警、制约以至根除的作用,其作用是保障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并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应急管理的对象一般被统称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指的是公民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遭受到重大的威胁和破坏,或者出现非常可怕的紧急事态。其范围涵盖大规模的自然危机、重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由于它们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因而也被称为公共危机。当前,中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还处于由单一灾种、单一防范的防灾模式向综合管理的防灾模式转变的时期,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综合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年初南方诸省冻雨雪灾的出现及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汶川为震中的7.8级大地震更是暴露了中国现行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弊端。

一、中国城市建立新型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有效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各类危机损失几乎占到全球损失的25%,其中有近4/5的危机损失发生在城市及社区中。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城市将进入一个“突发事件高发期”。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2.中国城市存在大量的突发事件的风险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中国的城市当前具有数量巨大的地下管线和高楼,一旦发生危机,将会出现巨大的损失。此外,各个城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公共设施事故及火灾等环境灾害和人为事故也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综合的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以便有效预防和抵御突发事件。

3.突发事件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对城市应急管理的要求。突发事件是城市安全受威胁的主要因素,它们既可能独立生成威胁城市安全的危机事件,也可以通过共同、交互作用,对城市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危机事件往往不是独立的,初级事故和事件可以诱发次级危机。像上海、北京等现代超大城市,构成其生命线系统的路网、水网、管线网错综交织,一旦发生事故,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建立成熟的、完善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与确定公共危机事件,实施全局预警并采取措施,唯有如此,方能把城市的整体损失压制到最低点。

二、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危机处理而不是危机管理概念之上的

危机处理主要侧重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抗灾救灾观念。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危机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体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一场典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与批示、慰问受灾者、许诺不惜一切代价就任——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种思维方式侧重于结果的处理,政府部门好像是消防队,那里着火那里救援。实践表明,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系在避免重蹈覆辙的努力方面常常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益的。煤矿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就是最好的注脚。危机管理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采取的对危机施加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具有计划性和持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它试图在一个更加宽广的时空范围内将危机所导致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乃至消灭危机于萌芽之中。侧重于预防是此种体制的重要特征,追根溯源、标本兼治、以本为主是其追求的明确目标。

2.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分散而不是综合的管理基础之上的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在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中,危机的管理是分在灾种、按部门进行的,这种体系设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各种危机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也是国外各国普遍的做法。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怎样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减灾抗灾工作,特别是当一种危机引发其他危机发生时,此种条条式的管理体系及暴露出其不足。譬如地震危机就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危机,同时还牵连到消防、环境、公安及卫生等部门。所以,地震危机的防治无论是事前,还是事中、事后,都需要统筹兼顾,予以全盘考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危机管理的一个主要经验就是专业分工与综合协调同时兼顾。基于危机管理属于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各国的危机管理体系趋向于集中统一。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性综合防灾减灾部门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三个问题:其一,难以对危机作系统的研究和计划。中国城市的危机统计信息非常分散,在统计年鉴中只有交通事故和火灾统计信息,其他危机信息则没有。其二,防灾减灾资源分散,难以做到有效的整合。其三,协调成本大,有可能导致反应滞后。

整体来看,中国城市在公共危机的应对方面一直缺乏整体的考量,缺乏从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层面对危机作综合的考虑,较多地是从部门与技术角度出发来应对各种危机。这种危机意识的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多是行政官员、工程学专家、技术专家、自然科学家参与各种危机的应对,而行政学家、法学家与社会学家很少能够参与危机的应对,达不到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的效果,反而容易陷入偏听则暗的窠臼。中国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完善亟需理念的更新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当前我们必须肯定危机管理中的非技术因素、非工程因素与技术因素、工程因素具有一样的重要性,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更重要。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社会对危机的承受力是通过基本政策的决策而获得的,而不是一个技术性操作问题,具体操作不具备这种功效„„所有的防洪减灾研究应当遵循社会学和行政学项目优先的原则,重点研究和评估以往的政策和措施,以完善和指导今后的政策行为。只有具备了这种正确的认知,才能够克服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的缺陷,进而确立起新型的现代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3.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动员行政而不是法治行政基础之上的

这里所说的动员行政是指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者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相信人多力量大,搞人海战术。虽然这种体系从表面上看有收效快和效率高的特点,但是从成本——效益角度来分析,最后会发觉付出的代价却是相当高昂的。其原因有三:其一,这种动员体系常常是以打乱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为前提的。其二,这种动员体系的许多做法缺乏法律凭据,依法行政在公共危机时期成为一句空话,违法行政倒成为普遍的做法。在中国愈来愈重视依法行政的今天,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现行的动员体系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三,临时指挥或领导机构的临时性不仅与依法行政原则相抵牾,而且难以使防灾减灾工作具备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4.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是建于政府独揽而不是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中,政府部门是唯一的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危机处理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其供应方只有政府,广大的社会民众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当多的人士往往认为,应对与处理危机只是政府的义务,这样危机一发生,一切就依靠政府。更为关键的是,原来体系下的诸多努力也主要是从政府角度着眼。政府努力到何种程度,危机就处理到何种程度。以这种社会心理为基础建立起的危机应对机系常常导致政府疲于奔命、捉襟见肘、不堪重负,而普通民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往往相当薄弱,更谈不上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防灾救灾减灾的行动了。

中国城市传统应急管理体系妨碍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只依靠政府本身就是对政府不现实的预期假定。现代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达成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政府能力的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就愈发显著。有鉴于此,在国外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之外的非政府组织相当活跃。譬如,在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中,非营利组织快速、有效和灵活机动的救援行动与政府动作迟缓的救援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日本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组织自愿者,实际参与到防灾减灾中来,而且就危机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向政府部门献计献策,并向社会民众提供基本的危机信息和自救互救意识。社区、学校、工商企业都被要求制定相应的应对危机的预案。家庭与个人也要对各种危机有所准备。所以,政府的危机管理是以科学化与民主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为根基的。与此相比,中国的城市危机管理还比较滞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很少,质量又不高,其影响也非常有限。虽然有专家顾问团的存在,但是中国的政府咨询制度还很不完善,对涉及危机管理的一些重大问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被应用于城市公共危机应对上来。

三、完善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对策

1.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全社会要加强危机管理教育,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在我国,人们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加强危机管理意识,进行危机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而进行此方面知识的普及就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特点,开展全网式的危机管理教育学习。在我国城市中,社区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我们应充分利用社区来宣传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真正从基础做起,加强居民的危机管理意识。而不仅仅是空喊口号,要把危机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这样,更有利于危机管理知识的普及,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

2.建立危机管理的核心机构,尤其是建立常设性机构

危机管理需要专门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能够适时的预警危机并在危机环境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由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危机管理核心机构,赋予其专门的权力并提供充足的资源。在政府组织的各个层级形成包括政府各个部门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协调联动系统,由此来收集社会预警信息,判断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在危机来临时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在危机管理中的活动以共同应对危机。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在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突发事件管理局,它的职责是运用各种减缓、预防和恢复等手段管理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危机,在危机爆发时,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终止法律、中断交通、甚至在必要时逮捕和拘留公民。它使国家处在“有准备的状态”下,能够在全局的高度对危机进行处理。

3.建立危机管理信息咨询和预警机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搞好网络信息建设。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汇总各方面的信息,利用专业人员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可能发生的各种重大危机,并针对具体情况,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设计方案和处理程序;对危机处理的过程进行各方面的监督;评估和总结危机造成的影响和处理危机中的经验等。这样在面对危机时,公众就可以及时了解各方面的防范措施,及时进行自救,政府也可以及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危机的扩大。例如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主要危机管理部门是联邦应急管理署,属国防部管辖,负责全国性的危机管理事务。该署设有全国危机应急管理学院,主要从事研究和培训工作,并承担全国危机计划的制订。同时,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法律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各自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地方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体系,构筑一个完整的应急通讯、信息传输网络,以便于及时指挥调度、上下沟通,缩小决策与执行间的时间差异,确保重要决策在第一线迅速得到贯彻落实。

4.加大社会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信息,有利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形成抗击危机的良好氛围。“非典”让我们认识到了信息的极端重要性。“非典”危机的教训在于,初始阶段,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月20日之后,政府增加了关于 “非典”危机程度、危机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透明度。这不仅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消除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和国际形象。因此,政府要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来公布和澄清重大问题,加大社会透明度。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因此,人民群众有权了解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情况以及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只有在第一时间向人民公告,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已经发生的有关国家大事、地区大事,以及正在采取措施和要做的重大事情。及时和人民进行沟通,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增加人们群众对突发事件的了解,有助于人民群众及时从危机事件的冲击中恢复到正常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同时也有利于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减小危机事件的危害性。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34.[2] 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0)[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1.[3 马凯.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应急能力[J].中国应急管理,2010,(7).[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姜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应急管理规律研究[J].理论探讨,2010,(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44.[7] 马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J].中国应急管理,2009,(1).[8] 苏刚,王希志,吴新叶.关于常州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73.

2.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篇二

顶驱设备全称为顶部驱动钻井装置TDS (TOP DRIVE DRILLING SYSTEM) , 是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近20年来相继研制成功的一种顶部驱动钻井设备。顶驱设备绝大多数集机械、电气、液压于一体, 变革了传统的转盘钻井方法, 提高了钻井作业的能力和效率。它可从井架上部空间直接旋转钻杆, 沿专用导轨向下送进, 完成钻杆旋转钻进, 循环钻井液, 接立柱, 上卸扣和倒划眼等多种钻井操作, 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降低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有助于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的处理, 对深井、特殊工艺井的钻井施工非常有利。目前国内外的深井钻机、海洋及浅海石油钻井平台、特殊工艺施工井的钻机大多配备了顶驱, 并已成为石油钻井行业的标准配置[1]。顶驱工程师和顶驱作为钻井作业队现场人员和设备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同样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隐患, 顶驱现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系统化。

1 顶驱现场工作风险分析

顶驱作业现场存在各种安全风险, 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触电、生产安全风险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尤其和钻井行业息息相关的井喷、H2S泄露等安全风险更是让人教训惨痛, 时刻不得松懈。现将主要风险分析如下:

1.1 触电风险

顶驱为高压带电设备, 其主机在钻机天车与钻台之间的竖直空间内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如果司钻操作速度过快, 或者遭遇大风雨恶劣天气, 顶驱主动力电缆、辅助动力电缆和控制电缆游动部分可能会和井架连接梁或其他附属机械部件产生干涉并被挂断, 进而发生漏电事故。另外顶驱工程师在检修电控房时也存在高压触电风险。

1.2 生产安全风险

(1) 在顶驱设备安装拆卸、保养和故障检修处理过程中, 顶驱工程师需要在高空或受限空间作业, 存在高空坠落或人身伤害安全风险。

(2) 顶驱导轨、导轨挂板、承载销、提环、卸扣和钢丝绳套等承载机构及部件由于长期使用或者未定期检查, 均有可能发生疲劳损坏或断裂, 并对钻台人员产生伤害。

(3) 司钻如果长时间连续工作容易疲劳, 或在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环境条件下视野受限, 上述情况下均有可能错误操作顶驱设备, 进而导致危险事件或事故发生。

1.3 社会安全风险

近些年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中东、非洲和南美洲等石油行业地域更是深陷其中, 部分国家各政治派别紧张对峙, 整个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顶驱工程师在项目所属国工作时, 可能会遭遇抢劫、劫持或绑架等各种严重社会安全风险, 并在日常工作中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以上所述顶驱现场工作风险具有突发性、瞬间性和不可预见性, 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伤害性, 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 甚至可能造成设备报废和人员伤亡。

2 顶驱现场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员工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主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应急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 员工只有具备和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 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赢得宝贵的应急生存时间和应急反应空间[2]。顶驱工程师在钻井作业现场承担着同等重要的风险责任, 同样需要树立严峻的风险预防意识, 更需要建立和培养同样过硬的应急处置能力。

2.1 溯本求源,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钻井作业现场情况千变万化,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能要求。顶驱作为现场钻井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使用并贯穿于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对于顶驱设备的正确使用、故障处理以及安装拆卸等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一方面决定了钻井生产时效, 另一方面对于自身专业范畴内的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顶驱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够不断增强对于现场风险的识别能力, 并有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

2.2 强化意识, 注重应急培训时效

“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反馈意识”, 顶驱工程师的应急意识和应急技能均需要持续提高, 需要和井队人员一样定期进行强化培训, 通过严格考核并取得各种安全类证件合格证书, 例如HSE证、井控证和防恐证等。建议对未持有效证件者禁止赴现场执行工作任务, 培训考试不合格者推迟执行任务, 实行培训成效与个人收入挂钩, 真正促进顶驱工程师个人对于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2.3 认真演练, 提高现场应急实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钻井现场应急演练工作同样适用。作为钻井行业辅助专业人员, 顶驱工程师要根据甲方或井队演练工作整体安排, 认真并按时参加各类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对个人应急培训效果进行校验, 发现自身应急技能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真正实现个人应急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应急处置技能的持续提高。

3 顶驱现场应急管理措施

3.1 夯实日常基础工作, 持续提升员工应急反应能力

(1) 通过技术培训和职业晋级等方式有机结合, 促进顶驱工程师提高个人技术水平, 为现场应急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2) 组织顶驱工程师定期参加相关资质机构举办的安全培训和取证班, 促进员工提升应急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水平。

(3) 要求顶驱工程师定期总结并汇报现场应急演练活动, 查缺补漏, 持续改进, 真正提高员工应急实战能力。

3.2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要求员工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1) 要求顶驱工程师熟知钻井队各种类型警报鸣放方式和相互之间的区别, 并能够做出相应应急响应。

(2) 根据甲方或钻井队统一要求, 为顶驱工程师在现场配备正压式呼吸器和应急逃生包等应急装备, 同时要求顶驱工程师定期对呼吸器压力进行检查并充气, 对应急包内各种逃生物资有效性定期进行检查并更换补充。

(3) 要求顶驱工程师做好与钻井队的工作配合, 保持信息双向沟通, 做好应急联动准备。

(4) 要求顶驱工程师在现场熟练使用钻井队配备的卫星电话, 同时将个人手机号码开通全球通服务, 保证话费充足和电量饱满。

(5) 要求顶驱工程师将应急资金分币种准备充足并随时携带。

(6) 要求顶驱工程师熟记公司和项目部应急联系电话, 并将应急信息联络卡随时携带。

(7) 要求顶驱工程师熟记分别使用当地语言和英语进行应急求救的具体表达方式。

通过上述应急管理具体措施, 要求并督促顶驱工程师严格执行, 如果不能落实完成, 则对其进行相关工作处理乃至处罚, 直至员工彻底改进并满足现场应急管理工作要求, 再安排赴现场工作。

4 结束语

安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应急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有力保障和严肃责任。当今世界范围内石油行业发展形势变幻莫测, 同时全球范围内自然形势、公共卫生形势和社会安全事件形势等瞬息万变, 难以把握, 所有这些因素都对石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3]。顶驱现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引起各级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通过强化基础、梳理细节, 健全机制、完善体系,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规划, 有机结合, 实现顶驱工程师应急意识优秀、应急技能过硬, 真正满足钻井现场应急工作需要。

摘要:顶驱作为石油钻井行业的新兴标准设备, 已经成为钻井装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顶驱现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对顶驱现场工作进行风险分析, 提出了应急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顶驱,钻井,风险,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朝达.顶部驱动钻井系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2]贺荣芳.石油石化员工应急知识读本[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3.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篇三

关键词:电力应急管理;策略;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现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128-02

我国的电力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电力应急管理的水平,加强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管理,提高其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社会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现状、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的现实意义、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关于强化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的策略。

1 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现状

我国电力行业必须严格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电力安全管理的一系列指标精神,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电力部门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依然存在懈怠现象;在电力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设置不合理以及职责不明确现象;电力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不健全,当前的应急预案在操作性、实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应急预案演练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力度不足;電力应急管理工作还未常态化,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上略显不足;参与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部门,在协调配合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2 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的现实意义

2009年11月10日,巴西最大的两个城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以及周边地区突然遭遇大停电,停电范围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一半,波及到全国18个州,电力供应几乎完全中断。城市交通一度严重瘫痪,经济损失惨重。2012年7月30日,印度遭遇大面积停电,逾3.7亿人受到影响。印度北方邦境内的一座超高压变电站出现问题,导致部分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过负荷,随后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北部电网崩溃。

由此可见,电力系统突发事件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正确、有效、快速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电网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1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类型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电力系统出现突发性灾害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很多,比如地震、暴雨、狂风、雨雪冰冻、海啸、滑坡、泥石流、洪涝、森林火灾等,这些灾害都会对电力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并且引起大面积的停电中断事故。

②系统自身问题。电力系统自身的设备故障或是质量缺陷,导致电力系统出现突发灾害。比如断路器爆炸、支柱瓷瓶断裂、杆塔质量不合格,禁受不住电线的拉应力,导致断裂或是倾倒,引发电网供电中断事故的发生。

③维护人员过失。电力系统维护人员在维护的过程中由于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失误或是维护人员本身的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电力系统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

④次生灾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会引起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比如城市地铁列车、广播电视、工业生产、医院、电气化铁路、学校等国家关键性事业单位中的重要设施被损坏。

3.2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特点

①灾害源众多。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来源众多,可能是由操作人员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操作引起,也有可能由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电力设施遭受自然灾害破坏所引起,还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不法分子的蓄意破坏引起等。

②涉及环节众多。电能的生产、配送、消费等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涉及到电力系统中的多个环节,比如发电环节、配电环节、用电环节等。只要突发性灾害破坏其中某一个环节,就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③次生灾害众多。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而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出现,会给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带去很多的次生灾害,比如用电设备损坏等。

④影响面广,损失巨大。我国电力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电网遍布全国各地,电力设施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规模庞大,电力供应工作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密切相关。一旦发生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就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其影响面极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4 强化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的策略

①加强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首先,我国政府必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监测和预报的重视,要与国家灾害监测预报部门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网路技术、通信技术及时获取全国范围内各地的灾害信息,以此提高电力行业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电力系统动态安全预警工作,与应急指挥中心实时互动。

②加快对电力应急通信能力的开展。通信系统对于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移动视频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等。其中,无线移动视频通信能够实现在事故现场进行短距离的通信,将现场救援工作通过视频、声音、图像等方式展现出来,使现场救援工作更加直观,有利于应急救援工作指挥开展。

③加强对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电力应急管理平台主要是由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技术、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其主要功能有预警预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与处理、电子预案、辅助决策、信息发布等,对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④加快对电力应急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当前,我国电力应急手段中多采用常规装备进行救援,缺乏尖端技术的高质量装备。随着超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电力输送能力更强,输送的距离更远,而输电线路受到损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更加巨大。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对适用于220 kV以上的电力应急装备的研制与开发,保证应急救援快速、高效的完成。

⑤加强对电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电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大面积停电危害性的分析技术、大面积停电的救援技术、大面积停电的预测技术、海量信息融合技术、仿真技术等高端技术的研究。加强对这些方面技术的研究,能够极大的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大面积停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5 结 语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是当前我国政府必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只有落实好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将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电力供应。

参考文献:

[1] 宋志巍.浅谈我国电力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0,(36):190-190.

[2] 黄幼茹.加强电力应急管理,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第1讲应急管理概述和案例分析[J].电力安全技术,2012,(7):66-68.

[3] 武胜,张学明.对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78-179.

[4] 黄幼茹.加强电力应急管理,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第4讲基于流程控制的应急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2012,(10):66-68.

4.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篇四

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维护辖区稳定和居民根本利益,促进社区文明、安定、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社区针对辖区单位活动特点,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适时编制应急预案,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到职责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社区内设立应急管理服务岗,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居民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动员工作,确保必要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经费,加强与驻区单位和上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衔接,构建顺畅便捷的应急管理网络。

三、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建设。社区党总支负责抓好应急管理队伍的定期培养和演练,以驻区单位、社区党员干部、预备役民兵等骨干力量为主体,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四、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证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装备、基础设施投入,切实做好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

五、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好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及时向上级应急办和驻区相关单位上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本辖区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各类隐患点的居民楼院长为直接责任人和监控人,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准备好应对措施。三是规范值班和信息报送机制。优化应急值守工作流程,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岗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制度,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驻区单位之间、相邻社区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五是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驻区单位主要领导建立相互制约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明确相应职责,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六、广泛开展应急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在居民集聚居地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

5.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制度 篇五

为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特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度:

一、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1、应急预案体系动态管理。根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总体要求和部门机构调整变化情况,对我矿应急预案适当进行类别、结构调整,使应急预案体系适应全矿安全形势和实际工作需要。

2、应急预案修订完善。针对应急管理工作中情况的变化和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应急管理专家对我矿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后,要总结实战经验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后的应急预案按规定及时备案。

3、应急预案审核、印发和发布。对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会审、会审通过后组织印发、公布。

4、预案培训。将各类应急预案有关内容列入每年应急知识宣教培训计划,以涉及我矿生命安全保障的部分为重点开展宣传培训,增强职工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职工自救互救能力。

6.应急管理联动制度 篇六

一、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二、各村、街委会及镇直有关单位要按照“统一指挥、协同配合”原则,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和优势,保证应急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三、各村、街委会及镇直有关单位要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四、各村、街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的应急联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应急管理合力。

五、各村、街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主动加强横向沟通配合,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对可能影响多个领域的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赢得信息及早发布、及早处置的时间。

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村、街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发挥各自作用,服从指挥,加强各部门之间配合,提高协同应对能力。

7.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篇七

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对策建议

加强应急管理, 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认真落实“一案三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建设和完善应急保障系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

一、河北省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2008年, 河北省政府成立了“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应急办。全省各设区市、172个县 (市、区) 政府全部组建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其他职能部门均明确了应急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和专业优势, 相继建立了检测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军地联合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制, 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省政府投资500万元, 建成简易应急平台, 实现了省政府值班室与国务院应急平台视频系统的互联互通。省各级发展改革、水利、民政、卫生、商务、农业、林业、安全监管、公安等部门均建立了资金保障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同时, 河北省目前逐步形成了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 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 企业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应急队伍体系。整合公安消防、特警、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等应急救援力量, 组建了大批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学校、村 (居) 民委员会等组织作用,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河北省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界限不清。

常态管理是指政府相对于平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处于正常运行态势下所进行的管理, 而应急管理, 则是自然环境或者社会冲突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政府管理, 公共管理是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的统一体, 两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常规性公共管理中潜藏着非常规性的因素, 而在非常规性公共管理中也蕴含着常规管理的一般规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寓应急管理的意识于常态管理的实践中, 在常态管理中要有应急意识, 在应急管理中要有长效措施, 把管理的应急意识贯穿于管理始终, 并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 以防止、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各项损失。避免危机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 显然是最好的危机管理 。

(二) 基层政府缺少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有决策权。

我国各级政府一直沿用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森严的层级组织管理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在上级政府, 上级政府的政策和指示是通过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层层传递, 基层的信息也是通过各级政府组织层层上报。这种集权制的官僚组织模式固然有其优点, 但当面临突发事件时, 这种传统的政府组织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为政府应急管理决策的阻滞因素, 因为政府层级过多, 权力过于集中, 基层政府缺乏决策权, 使得很多发生在基层的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应对而扩大变成全局性事件。基层政府是绝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当然主体, 通常离突发事件最近, 到达现场最快, 是避免造成损失扩大的一级组织, 但这一级组织却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有时缺乏决策权, 最终影响了决策效率。

(三) 预案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河北省各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虽已基本建立, 但有的预案不规范、不完整、过于原则化, 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预案没有形成体系, 上下脱节、不对应;有的预案与其他部门预案不衔接、难以配套;还有些地方、部门没有认真对已有的预案进行宣传和演练, 有关人员对预案内容不熟悉, 预案也未经过检验, 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且也没有根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对预案进行及时的修改。

三、完善河北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在突发事件预案制定中增加风险评估。

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是消除和防范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本。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 是有效利用资源、有的放矢进行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开始也意味着应急管理工作从以事件管理为主向事件管理与风险管理并重转变。 首先, 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 由专家组对生产、储存、运输、经营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物品等易发生突发事件的企业、地点进行风险评估, 撰写风险评估报告, 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模拟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损害程度;其次, 根据风险评估报告, 制定必要的人力、财力、物资、通讯、交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再次, 结合风险评估报告, 制定相应的预案, 使预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 定期进行预案的演练。一方面, 通过不断地演练, 检验预案的操作性, 查漏补缺, 继续完善预案, 并使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另一方面, 演练也是宣传、落实预案的一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突发事件相关知识, 让公民树立危机意识和掌握科学的逃生知识, 切实落实预案, 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

(二) 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平台以整合各种资源。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是指汇集、储存、分析、评估、传输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信息网络和体系。信息真实、完整, 信息传输、交换畅通是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避免盲目指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

目前, 河北省相关部门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但各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实现充分的共享, 各自为政, 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 应由省政府牵头, 责成相关部门配合, 规范各级各类信息建设标准, 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河北省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平台建设, 为提高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信息支持。

(三) 切实坚持突发事件属地管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第四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属地管理以及“岗位职责高于行政权力”的原则, 明确“领导靠前指挥”的真正含义。2003年重庆开县发生井喷事件, 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同志在现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时对当地官员明确表达:我是来协调你们协调不了的事情的, 救援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你们和专家。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 领导要正确定位, 明确职责范围, 行政权力低于岗位职责, 避免“瞎指挥”、“乱指挥”现象的发生。提高协调能力, 坚持属地管理, 给与基层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有决策权, 才能更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

(四) 加强救援队伍的专业建设。

各类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大部分灾难, 如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 仅依靠欠缺专门训练的传统人海战术是难以有效应对的。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已经证明, 如果没有专业救援装备、救援技术, 一般人员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救援队伍亟待专业化建设。首先, 要加强救援队伍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医疗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灾难面前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救援后动, 挽救宝贵生命。其次, 定期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模拟演练, 积累抢险救援实战经验。第三, 提高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抢险救灾一线工作。

总之, 在突发事件日益频发并趋于常态化的今天, 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应逐步完善, 提高其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7

8.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篇八

关键词:档案管理方法 海上应急救助值班 文档管理

海上应急救助是海上安全保障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障涉海经济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海上“一路一带”海洋发展战略的提出,海上应急救助工作也必然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海上应急救助值班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文档资料,如何对这些文档进行甄别区分、科学归档,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海上应急救助值班工作,提高海上应急救助工作成效也是从业者迫切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规范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是专业单位履行海上应急救助职责的重要履职文件,是应急救助事件处置工作的客观真实反映,也是指导后续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海上应急救助值班存在文档存档标准不统一、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导致救助值班文档存档不规范、不及时等情况,规范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工作很有必要。

一是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海上应急救助工作事关重大,对于处置的工作效率要求非常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快应急响应和处置。规范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对救助值班文档进行合理分类,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办公的优势,快速检索所需要文件档案,为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非常必要。

二是有利于总结评估分析。海上应急事件千变万化,处置工作一般都没有现成的范本可供参考,经常要借鉴以往的应急处置案例,规范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有利于总结评估分析,发现事故规律和特点,以更好指导类似应急事件的处置工作,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出现。

三是有利于规范档案管理。采用合理的档案管理方法对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进行规范管理,尤其是在一定范围实现全面覆盖,有利于救助文档的存储和调取使用。

二、常见档案分类管理方法及适用范围

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最常见档案分类管理方法有四种,具体如下:

(一)年度分类法。年度分类法以形成和处理文件的年度为标准,将档案分成各个类别。适用于使用文书档案逐年归档工作制度的单位。

(二)组织机构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是根据文件的承办单位将档案进行分类,即按照立档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将档案分成若干类别。适用于内部机构稳定、机构设置不多的单位。

(三)问题分类法。问题分类法是以文件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为标准,将档案分成若干个类别。适用于存在时间不长,组织机构模糊不清、档案数量不大的单位。

(四)复式分类法。以年度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问题分类法为基础,由年度和组织机构、年度和问题灵活组合形成档案分类方法。具体包括:年度-组织机构分类法、组织机构-年度分类法、年度-问题分类法、问题-年度分类法以及组织机构-问题分类法、问题-组织机构分类法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档案卷宗中文书构成的复杂性,单纯采用一种分类方法进行文书档案管理相对比较少,通常都会根据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分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来进行档案管理。

三、档案分类管理方法在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考虑海上应急救助值班的文档管理具有时效性强、分类标准缺失、涵盖问题复杂、检索要求高等特点,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实际,拟采用“年度-问题分类法”对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进行分类管理,具体如下:

(一)确定主线。以年度为分类主线,将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按照年度顺序进行分类,详见组织结构图1:

(二)明确问题。在年度工作目录下,将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按照问题分类法,归结为四大类,即:救助工作、日常值班、专项任务、岗位工作,详见组织结构图2:

(三)细化问题。同时,为更好归类和存档管理,将涉及救助工作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包括:救助报告、救助影像、救助统计、案例评估、其他问题等内容。

将日常值班相关问题进行细分,包括每日交班、船艇油水、补给动态、应急物资、日常工作影像、值班基础文件、节假日专用、恶劣气象防抗、其他问题等。

将专项任务相关问题进行细分,包括专项保障、专项演练、实战训练和其他问题。

将岗位工作相关问题按照值班人员岗位进行细分,包括岗位1、2、3、4等等。详见组织结构图3。

(四)归纳汇总。通过对年度救助工作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出“救助工作”四大类问题,对四大类问题进行逐级细化,形成了18类小问题,并对每一个小问题命名方式和存放要求进行细化完善,基本覆盖了海上应急救助值班的主要问题,具体见下表:XX单位XX年度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分类一览表。

四、加强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要准确理解文档归档时间

使用年度分类法经常会遇到由于成文日期、签发日期、发布日期不尽相同,无法进行合理归类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参照该文件的文体种类细分进行科学分类:

1.法规性的文件以批准日期为依据;

2.指导性的文件以签发日期为依据;

3.会议记录以开会日期为依据;

4.计划、总结、预算、决算、统计报表以该文件针对的时间为依据;

5.跨年度的计划以开始年度为准;

6.跨年度总结以最后年度为依据。

(二)要合理设置归档问题

使用问题分类法对救助值班档案进行文类管理时,由于救助值班工作内容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加上值班人员的对问题认识局限性和差异性,且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因而对类目的设置往往难以做到准确规范,使分类有失准确。建议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是要对救助值班工作相关问题的概括应当尽量准确并且明确范围,各个同级类目应当互相排斥,类目之间尽量做到互不相容。二是分类层次和类目不宜过多和琐碎,否则容易造成理解偏差。三是如果一份文件同时涉及几个问题,应研究并确认其中的主要问题,将文件归入相应类目。四是应设立一个综合类以包容一些综合性文件和数量过少问题的文件。

(三)要加强对文档的日常管理

考虑值班人员对问题理解差异性和文档管理相对的固定性,建议:一是尽量安排具有一定文档管理能力的人专门负责对救助值班文档进行管理,避免分类不清的情况出现;二是要规范对文档命名工作,例如在前面列举的“救助报告”命名上,可以采用“年度+任务次数+任务概述”方式进行命名,即15-XXX:“XXX”轮(施救单元)救助“XXX”轮(被救对象)。三是要定期对文档存放情况进行复核。在文档管理过程中,根据文档生成数量大小,定期对文档存放情况进行复核,避免未及时存档造成大量积累进而导致管理混乱。四是要对文档及时归档。考虑到电子文档保存要求相对较高,建议每半年采用移动硬盘和光盘同步备份的方式对救助值班文档进行归档处理,避免因电脑瘫痪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海上应急救助值班文档管理是海上应急处置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规范管理、夯实基础,才能逐步地实现科学决策、科学施救,不断提高海上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更好地保障海区安全形势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S]

[2]吴淑贞.运用复式分类法中的立体维度编制多级目录[J].创新科技.2014,01

上一篇:培训学校的教学计划下一篇:化工工艺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