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

2024-09-19

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共9篇)

1.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 篇一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大致创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此时杜甫在长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对于诗作的背景,后人一般这样理解:杜甫初次遇见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此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与鼎盛的开元时代、也与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这样的相会,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感伤世态炎凉。头两句,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自己和故人志得意满的场景似乎随口说出,但旧时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过去的那个鼎盛时期美好的回忆。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切已经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后两句是唐诗中的名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但如今诗人置身其中,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表面看似即景书事,但琢磨起来却像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读者会从这四个字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明过去的鼎盛时期一去不复返。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浩劫,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2.有情有义的诗圣杜甫 篇二

他像个山东人——有情有义。正因如此,他才写出了有情有义的诗歌。让人听了、看了他,就想把他写成一首诗歌。

他爱朋友。其实和李白一样,他也写有大量的酒诗,甚至比他朋友的还要多些:李白两百多首,他则多达三百多首。“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众所周知的,而他的好酒和豪迈丝毫不亚于李白,两人对于诗歌也有着各自不同然而殊途同归的虔心朝觐,然后,在一个春天温暖地遇见,有酒同醉,有被同盖,大声谈笑,手挽着手散步,也许还踏歌——他这样形容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一生中,单单写李白的诗他就有《赠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昔游》、《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二十多首,他从两个人相交开始就一直关注着李白,念着二人的友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可知他对朋友的怀念;对李白的理解与羡慕,又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因永王璘之事遭流放夜郎,而他又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可见他的不势利。他不迂腐——“翻手为云覆手雨”,在另外的诗里,就此一句就写尽了从古至今小人嘴脸;还开朗、幽默,写出过著名的《饮中八仙歌》,赞美他们的才华和风度,顺带着把朋友们的可爱刻画了个清清楚楚。

他爱老妻、稚子。于是,你不会轻易忘记这样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句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描写如画,朴野淳厚,看似平常道来的句子里却诸法俱在,而诸法又被打成了碎片,他环拥一切,抬抬胳臂,一手就还原了文字的本质——守常、节制,约等于稍低的体温。

他爱天下。只写河山,只写山东,就有“齐鲁青未了”名句冠绝;他更爱百姓,自觉做最广大人民的一个发声器官,曾谓“杜陵有布衣”,厚道诚恳。雨脚如麻中,他饿着肚子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沉郁顿挫的大音,至今可以震天动地……可以怀疑他写某首诗时的控制力是欠还是过,可以怀疑他不怎么名誉的死亡原因(传说是饥饿过度之后撑死的),但几乎从来没有谁敢误会过他的心——怀疑那样的心是有罪的。

就这样,他的一生像他的茅屋,被推土机推倒又被打桩机夯实,被毁掉了多少,他就矗立起多少;他忍痛吞咽了多少,就含泪吐出了多少,他一股脑儿全盘压上,给了这个世界毫无保留的爱。他的`一生都崇拜和学习前贤孔明,以孔明为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历史人物,为他几度嗟叹泪满襟,却始终没有机会去为国家做事、去“至尧舜”,但在他的诗歌中,时时刻刻表达了这种关怀。

什么都没有消耗掉他的有情有义、他对万物博大的爱力和关怀。因此说,对天下有道的向往,对自由精神的追寻,对天下大同、美好世界念兹在兹的想象与追求,乃至无怨无悔的牺牲,都是这位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心灵外化。

或许,要写真正的诗歌就要做牺牲吧?就是要求人必须牺牲:死亡、贫穷、苦难、孤独、无我……没有祭坛的庙宇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是肉身的唯一归宿——像他这样的有情诗人,如果光依靠一般意义上的抒情诗写作是不可能养出那样的浩然之气的。他必须有肉身行为。他首先就要是一个行动的“殉教徒”。其次,才是诗人。

他殉了他的爱,大雪洁白,他死之后,盛唐无存。

3.杜甫诗仙还是诗圣 篇三

1、诗圣-杜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诗仙-李白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诗神-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6、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7、诗鬼-李贺

4.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 篇四

编号:YW--X7--005

第一课

第五课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编写人:宋秋菊 审核人 :宋秋菊 使用时间:2018-3-5 班级:_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杜甫的人格报负及为之奋斗的不屈精神 【学习过程】

1、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具体分析。

2、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

3、“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本课小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小试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府邸.(dǐ)

整饬.(shāng)

放诞.(dàn)

沉溺.(nì)B.剥削.(xuē)

支绌.(chù)

纨绔.(kù)

吐蕃.(bō)C.诙谐.(xié)

对峙.(zhì)

媲.美(pì)

伶俜.(pìn)

D.作祟.(suì)

要塞.(sài)

单薄.(bó)

堆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高二语文中外传记

编号:YW--X7--005

A.沟壑 麻痹 矫奢 谄媚

B.推崇 氤氲 庸懦 凋蔽

C.猖獗 诵扬 参谒 步履

D.哀婉 疏浚 喧噪 斑斓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_____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_____,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____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 界线 遏止

B.逐步 界线 遏制

C.逐渐 界限 遏制

D.逐步 界限 遏止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

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在风雨飘摇 之中,未见好转迹象。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的背景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

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是我很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二、阅读《月夜》回答:

<1>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包含几层意思?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5.走进杜甫故里 感悟诗圣精神 篇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故里,来了解一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生平经历。提起杜甫感觉很熟悉,因为我们阅读了太多他的诗歌作品,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出几句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河南省人更是会觉得骄傲和自豪,因为杜甫是河南人,他的故里距离我的家乡焦作沁阳只有一河之隔,更是每每读起,甚觉亲切。因此趁着假期带上女儿一起去杜甫故里亲身感受杜甫的人文精神。

杜甫故里坐落在河南巩义市笔架山下,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杜甫故里纪念馆通过雕塑、三维立体动画,实景,书法、展板等形式展现了杜甫从“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童年,到十年漫游、十年求官、十年漂泊的人生长卷。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是我国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被尊称为“诗圣”,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故里占地372亩,采用三幕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视频等高科技手段,系统的介绍了杜甫的生平、解读了杜甫精华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成就。一路走下来,让人既为杜甫一生卓绝的诗歌艺术成就而震撼,又为他凄苦悲凉的人生际遇而感伤,但是正是他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现实主义诗作风格,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颂纪念。

走进杜甫故里,诗圣的气息迎面吹来。抬眼望去,一座高9米、宽5米、重达9.68吨的杜甫铜像巍然然耸立在眼前。此时的杜甫还没有后来那种深沉难纾的沉郁,也没有那种看尽世事的沧桑,杜甫手握书卷,高眉远眺,浑然就是当年26岁时登上泰山山顶口吟“岱宗夫如何”的青年杜甫。

在“穷年忧黎元”展厅里,杜甫一生最具代表特色的“三吏三别”,发生在战乱年代,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的年代,尽管后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试图还原那段以民成殇的历史和老妪愤懑而又无力阻止军吏夜捉独孙的场景,却怎么也还原不了那份亲身经历无奈又无力的锐痛。

上院,杜甫故里最核心的位置。走进上院,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座高约3米左右的笔架状的假山矗立当门。大小笔架相映成趣。也许历史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杜甫一生要与笔为友,笔耕不辍。

杜甫少年丧母,父亲在外地为官,由姑母抚养长大,姑母对待杜甫视同己出,杜甫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疾,姑母放弃自己的孩子,照顾杜甫,这件事令杜甫非常感怀,姑侄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姑母的大爱和信诺,这也为杜甫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可贵的品质。

有人说,无论多么淡定的人生都有一个不安分的童年。对于七岁就能文思泉涌开口咏凤凰,九岁就能将大字书写成一囊的杜甫,窗外的诱惑显然也不少于旁人。晚年寓居成都的杜甫就曾在《百忧集行》中回忆自己“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童年乐事。可惜,没有时光机,不能还原诗圣杜甫的“尚孩”情景,只能对着院内塑像遥想千年前逝去的时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出了诗圣背井离乡的感叹;“秋风楚竹冷,夜雪巩美香”沉淀了诗圣的思乡不得的怀念;“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搁浅了岁月不在人生不回的无奈。故乡永远是最暖的情谊,最美的回忆。著名书画家黄锦祥先生曾撰诗评价杜甫,诗云:“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这是对诗圣杜甫最贴切的评价。

感念诗圣,灵魂偶像,愿我们能够历经岁月磨难,不改君子之风,从心而为,为心而做!我想千百年来人们纪念杜甫,正是因为杜甫是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来爱国、忧民,崇尚勤劳的民族精神的代表吧!

6.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 篇六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编制人:______

课时:1

总课时:1

编制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请同学认真阅读,划线部分熟记)

一、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二、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

1、字音识记:

府邸()

整饬()

兖州()

麻痹()

狷介()

李邕()

气氛()

王鉷()

李琎()

曜()

恩匦()

啻()

啾啾()

粜米()

号咷()

鄜州()

禁掖()

邠州()

阆州()

王缙()

李俶()

回纥()

歔欷()

妻孥()

鸱鸟()

糇粮()

顼()

滦()

砅()

马嵬坡()

2、词语积累:

整饬:

狷介:

励精图治:

乌烟瘴气:

穷兵黩武:

无济于事:

信手拈来:

3、名句集萃:

①致君尧舜上。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

。⑥,城春草木深

⑦三顾频烦天下计。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⑨细雨鱼儿出,⑩花径不曾缘客扫。

⑾露从今夜白。⑿,人间能得几回闻。

⒀白日放歌须纵酒。⒁朱门酒肉臭。

⒂君不见青海头,,天阴雨湿声啾啾。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

;一方面。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课后预习】

预习下一课时的所有内容,并尝试分析出杜甫的人物形象。

高二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编制人:胡小丹

课时:2

总课时:2

编制时间:2014.02.1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续上课时)

表2: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合作探究】

1、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的豪情还没有消逝,他一方面,一方面又想。

(2)他有对的不满和悲愤,如初试不第时以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3)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的地步。

(4)他也有朋友,如、、等,正是这些朋友,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

(5)他用

替人民说话,以

描画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以、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6)他同普通人一样掺杂在流亡队伍中,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且为了生计而奔波。

(7)面对胡人的凯旋,人民的痛苦,他期待。

(8)他,终日密切注意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

(9)他任左拾遗一职。

(10)他站在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立场上,他揭露朝廷的缺陷。

(11)他虽然看见人民受了那么多统治者带给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的膨胀,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2、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

【拓展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1955),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2.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3.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

1、字音识记:

府邸(dǐ)

整饬(chì)

兖州(yǎn)

麻痹(bì)

狷介(juàn)

李邕(yōng)

气氛(fēn)

王鉷(hóng)

李琎(jìn)

曜(yào)

恩匦(guǐ)

啻(chì)

啾啾(jiū)

粜米(tiāo)

号咷(táo)

鄜州(fū)

禁掖(yè)

邠州(bīn)

阆州(làng)

王缙(jìn)

李俶(chù)

回纥(hé)

歔欷(xū

xī)

妻孥(nú)

鸱鸟(chī)

糇粮(hóu)

顼(xū)

滦(luán)

砅(lì)

马嵬坡(wéi)

2、词语积累:

整饬:

整顿,使有条理。

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励精图治:

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乌烟瘴气:

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穷兵黩武: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名句集萃:

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⑩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一、表2: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1、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的豪情还没有消逝,他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湖人士”,一方面又想

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

(2)他有对

统治者的不满和悲愤,如初试不第时以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3)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

不择手段的地步。

(4)他也有朋友,如

高适、岑参、郑虔

等,正是这些朋友,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

(5)他用

《兵车行》替人民说话,以《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以《三吏》、《三别》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6)他同普通人一样掺杂在流亡队伍中,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且为了生计而奔波。

(7)面对胡人的凯旋,人民的痛苦,他期待

官军的反攻。

(8)他

关注现实,终日密切注意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

(9)他任左拾遗一职,忠于职责。

(10)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

立场上,他揭露朝廷的缺陷。

(11)他虽然看见人民受了那么多统治者带给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的膨胀,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2、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

作者在文中对唐代的长安,唐代政治显露出的日趋腐化征象: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残酷的战争、安史之乱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把杜甫放到如此的背景之下,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背景,为杜甫的思想转变提供依据,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丰满、更真实,达到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拓展演练:

1、D 解析:“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2.A 解析: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3.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4.“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END

7.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 篇七

作者:鲍鹏山

李白,就其人生理想来说,是失败而不幸的,这从他那临终之作、悲怆绝望的《临路歌》中可以看出。但就其生命过程及其每一个生存状态来说,则是生动活泼、生龙活虎、浓墨重彩、寻欢作乐的。也就是说,他的生命过程,实在是快快活活地随心适意,肆意为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呢,他是在“得意”时尽欢,在不“得意”时创造“得意”也要尽欢。“人生在世不称意”时,他不也一样“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个“此”,不过就是谢朓楼上极目所见之景罢了。他是“平生不下泪”的,虽然偶然“于此泣无穷”,但只是一瞬间,他永远如同一个孩子,脸上还挂着泪珠,却已在那里兴高采烈了。对了,李白的人生,是兴高采烈的,他的诗文,亦是兴高采烈的——他永远有“高”的兴致,所以他也就有了那么“烈”的文采。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忧患”传统的文学历史中,找到李白这样一个人实在不容易,他是一个另类,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另类啊!他从不作严肃状,不作忧心忡忡状,不作忠臣孝子状。对“仁义礼智信”,他不反感,却也不挂作招牌。他嘲鲁臾,笑孔丘,他视万乘若僚友,合则共事,不合则去,他不拘检而纵逸,不小心而大意。他“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在。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苏辙《诗病五事》)。他大谈政治,却似纵横家;谈军事,却是书生倜傥之论,看他“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永王东巡歌》),令人掩口葫芦,但这不是耻笑,我们是觉得他可爱,他那么自信自大,把自己的政治热情与政治理想当成了政治才能,把自己个人发展的欲望当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天真也好,幼稚也罢,总之是坦荡磊落,“大言不惭”。像他这样毫无心机的人,为什么不让人喜爱?他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正如杜甫的人生是政治的人生。李白把政治、军事都弄成诗歌艺术了,又正如杜甫把诗歌写成了政治批评,如果我们不得不向杜甫表示尊敬,那我们更不能不打心眼里喜欢李白。

李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他把自己的生命其一用来自我实现,其二用来寻欢作乐。用来自我实现,须借助世俗权力,但他一挫于玄宗,二惑于永王,直至被肃宗流放——顺便调侃他一句:他流放的地方亦是以“自大”出名的夜郎——只能归之于失败。而用来寻欢作乐,则只需要自己有一颗为乐之心,一颗无拘无束无所凭依的自由心灵。理想的破灭,上进之路被堵死,不但不使他心绪颓败,反倒给了他寻欢作乐以足够的道德支持。我们看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时的李白哪里有什么“得意”?但他仍自以为得意,仍要“尽欢”,我用“寻欢作乐”来形容李白的生活态度,证据就在这首诗里。你看他说的“烹羊宰牛且为乐”,注意“乐”是“为”出来的,而且要付出代价:不仅要羊、牛,且还要烹、宰,五花马,千金裘也要搭上。人生本苦,苦中作乐,诚为不易!

全诗由悲(悲白发)到欢(尽欢)到乐(为乐),渐入狂放,渐入愤激。欢而且谑,并且是恣意为之。人生悲苦的底色太浓,不如此肆意涂抹,如何盖得过?在一番狂欢放荡之后,突然的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猛然收束,令人惊愕,令人顿悟:原来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销愁,且是万古之愁,何其深重,何其积重难返!此时我们才想起开头的那两个气势磅礴的长句,原来他早已把生命短暂的“惊心动魄”的真相,作为他人生的前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另一方面,天地又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况“造化钟神秀”,像李白这样的“神秀”杰出之士,生命历程定不寂寞,定不枯燥,定不索然寡味。是的,这人生固然如梦如烟,固然“为欢几何”,但我们仍可以活得开开心心,活得热热烈烈,活得浓墨重彩,活得有滋有味。我们可以在花丛中“开琼筵”,可以在朗月下“飞羽觞”——李白早告诉了我们:“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好的,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襄阳歌》吧——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

这样的诗,真令我们心花怒放。这是一种彻底的享乐主义,享乐得如此心安理得,如此张扬而“大放厥词”,不仅自己沾沾自喜,扬扬自得,而且对别人津津乐道,眉飞色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直把人生的所有时光,人生的所有追求与价值,都与“酒”——这一享乐的代表——连在一起,而且还大有舍此岂有他哉的味道。古来圣贤,归于寂寞,功名富贵,归于烟灭,羊公善政美名,遗忘于人心,襄王云雨风流,淘尽于江流。没有永恒,没有明天,只有当下欢乐,千秋万岁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若分析这首诗的构成元素,大约有三分颠狂,三分嘲弄,三分玩世,再加一分沾沾自喜、自我欣赏。他甚至说出“舒州杓,力士铛(皆当时贵重饮酒器具),李白与尔同死生”的话来,真让人跌足长叹!

读这样的诗,若不被感染得意气横生,不能被激发出对生命的热烈的爱,反而蹙眉作“道德”状,说他消极享乐,真是该死!这种该死的装腔作势的评论,我见得太多了。

杜甫曾疑惑李白:“纵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不为谁,就为了他自己这副可爱德性。他天生雄才,天生狂放,天生好酒量,好诗才,天生一副寻欢作乐的脾气与福气,他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我们有什么办法?

为了不受约束地逞才尽性,他写诗最喜欢的体裁是那不论句式不论篇幅长短的古风与歌行(实际上,古风与歌行在体制上并无明显区别)。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天才和络绎不绝、应接不暇的灵感,李白在诗歌形式上给自己设置了一些障碍和顿挫。他有意识地通过句式的变幻拗断那过度的流畅,一诗之中,四言、五言、七言交错出现。他可能想通过变换步幅与节奏来增加拗折。有时,他的诗歌在流风回雪、轻便婉转之中,在美女肌肤一般的润滑之后,突兀地横在我们面前的,是散文化的句子,突然地增加了顿挫与语言的骨感,然后又是绸缎一般的流畅,水银一般的轻泻,这般倏忽变换,仍能气脉流畅。我们看他的《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青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有时,他还在一派流畅之中,突然出现一个单句,故意打破平衡,或对上文起急收作用,或让我们的阅读期待猛地顿住,如勒奔马,如断急流。如此顿宕,就避免了平滑。一味流畅则易入于“滑”,一味阻滞则易显得“涩”。李白的诗不滑不涩,流畅而顿宕,充满了张力与弹性。我们见杜甫在沉郁中有顿挫,不可不知李白在轻便中亦有顿挫。沉郁而顿挫,是同质相成;轻便而顿挫,则是相反相成,尤为难得。

李白有直透人生悲剧本质的大本领,所以他的诗总是能由具体与个别而直达抽象与一般,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人生感悟,他花天酒地,欢天喜地,营造的景象往往一派繁华,可就在这一派繁华之中,在他狂放不羁、一往无前之时,他又那么一往情深,时时陷入悲凉之中而一往不复——我们看他的《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苏东坡式的彻骨悲凉与自我安抚,已遥伏在李白的语言花丛之中。

大凡天才,内心中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凉。这悲凉大约来自天才智力上的穿透力:穿透了一切繁华表象,看到了生命那悲哀的核。

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

作者:鲍鹏山

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由于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

与李白对具体的人事不感兴趣正相反,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关注与关心,这可能正是他人格上日臻于圣人境界的途径,圣人就是“即凡而圣”的。一部《论语》,其中多少哲理,全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孔子的学问,其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也即在此——人伦之圣孔子和诗歌之圣杜甫,其精神特质及升华之途径,确有相同处。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杜甫选择的不是感慨,这一点他与李白正相反,李白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看成是人生悲剧的一个例证而发出感叹,并使之成为诗的主体。而杜甫则是描述,他的诗甚至因此变得有些琐屑,而这正是他的特色,他诗歌艺术的特色,他思维的特征,我们因此把他的诗称为“诗史”——他对生活是客观记录的、描述的,正如他在《石壕吏》中表现的那样,不,像他在整个“三吏”“三别”,整个安史之乱之际所写的一样——全是叙述,而且细节摹写生动,人物音容笑貌刻画生动。他甚至因此被后人称为袖手旁观者,冷漠无情,殊不知这正是他诗歌的特色,他要保持客观与冷静,他要不介入,从而使事件正常发生发展,不因其干扰而改变方向,从而有真实可信的结果。这时,面对对象,他更像一个科学工作者,而不像一个易激动的诗人。

李白沉湎于酒的境界,真像一个酒神。但有意思的是,他酒醉之后倒不是与别人打成一片,醉成一团,撕扯不开,而是心游万仞,他彼时的眼光是向上的,看到的是“长风万里送秋雁”,想到的是“欲上青天揽明月”,而不是与人纠缠。他醉后倒似乎更有洞察力,更有穿透力。他的醉眼似乎更冷峻,更不屑于一切。杜甫则是冷静的,这是指他的客观判断力。若论及他的主观态度,更常常是冷峻,一种冰冷的、严厉的、难以靠拢的精神形式。他写过《饮中八仙歌》,这是醒者的诗——只有醒者,才能如此细致地观察——不,观赏。他就这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地观赏他们,描摹他们的醉态,并对他们发出由衷的赞美,他暗中很羡慕他们的境界,但他注定是另一种人。他的良心太敏感,因而时时被惊醒,或被痛醒,不大能在醉态中酣睡。杜甫也是饮酒的,但他写醉酒很少,他是在冷静时写作的,他的作品出自他的理智,以及他仁爱的内心,不像李白那样写诗出自澎湃而不可抑制的热情与激情。

李白总是把个人遭际纵向上升到人生,杜甫则又总是把一己不幸横向联系到社会。所以李白像一个哲学家,杜甫是一个政治评论家,他的诗像是社会评论。李白对人生感怀万端情不能已,杜甫对社会苦难愤慨不平唏嘘不已。如果要控诉人间罪恶,那么,李白可能是滔滔不绝的公诉人,而杜甫是目击证人。他发誓他在现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所以李白的大本领是议论,虽然他并不愿多动脑筋思考,但“斗酒诗百篇”的他要发议论,而且是不着社会边际的议论,总能思如泉涌、妙语连珠,且让我们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杜甫的大本领是描摹与叙述,他描摹的功夫在诗人中可称第一。在杜甫的诗中,无论是场景描摹(如《羌村三首》),还是风景描摹,甚至人物心理描摹,他都能“使笔如画”,他天生一副仁慈的心肠,天生具有善于捕捉细屑的眼光,他常在细枝末节中发现大问题,他常被细小的情节感动。

李白是破坏的力量,杜甫是建设的力量。李白代表冲破一切束缚向往自由蓬勃发展的精神,而杜甫则代表建立规矩遵从规范的约束。李白古风、乐府写得最好——事实上,李白哪种诗体都能玩得转、玩得绝。谁能说他的五、七言律、绝不行?我们只能说他更喜欢用哪种方式来抒发他那不羁之情——因为他的情“不羁”,所以他爱用古风,因为古风在形式上最少约束,除了一般性的押韵和节奏,其他都可模糊。李白天性是“君子善假于物”,在他眼里,那么多诗体,简直是宇宙之间丰盛的大餐,他取来享用,不想烹饪。而杜甫则像一个孜孜不倦探求烹饪技术的厨师,他不停地试验新的配方与配料,讲究火候与色香味,所以他是诗体的大师,他几乎在各种诗体上都做过勤奋试验,元稹说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可能稍有溢美,但基本情形也差不多。当然,杜甫取得的最大成绩,我以为还在七律上。他的《秋兴八首》极锤炼之功,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交响乐,它们源自杜甫圣人般忧患重重的慈悲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是人格修炼的结果,不仅仅是诗艺上的琢磨。

8.杜甫的名人名言 篇八

2)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 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5)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6)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7)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8)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1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3)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4) 江山如有得,山木更无私。

15)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6)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7)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8)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1)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2)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23)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4)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25)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26)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7) 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28) 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29)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3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2)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34)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杜甫名人名言 篇九

1、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2、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3、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

4、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5、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

6、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7、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8、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9、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10、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1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2、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1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5、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16、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17、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21、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2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3、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2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5、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2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28、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9、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30、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31、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32、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3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34、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气萧森。

35、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36、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37、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9、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

40、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41、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42、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43、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44、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45、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6、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47、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48、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49、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50、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51、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52、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53、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54、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55、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5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7、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58、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59、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上一篇:浅谈情景教学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因为爱,我学会了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