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2024-07-19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精选8篇)

1.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篇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本词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凌云和革命情怀。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本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对比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和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诗词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提炼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清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的作品:他(毛泽东)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他还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齐背《沁园春·雪》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2、回忆一下词牌知识(出示幻灯片)词牌:就是词的曲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3、字词正音(出示幻灯片)百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浪遏(è)

4、、写作背景:这首词作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基本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5、学生通读全文并讨论回答:(出示幻灯片)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上阕侧重写景――湘江寒秋图,下阕侧重抒情――革命豪情志。

(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学习上阕》

(1)思考:全词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2)(出示幻灯片)并提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教师概括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教师: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超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一种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隐逸;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一种惆怅;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一种悲凉;这些都能让读者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独立寒秋”强调诗人是独自一人来此游览并凝神思考;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诗人写了山、林、江、舸、鹰、鱼。

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的大好景色?(出示幻灯片)并讲解: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红”“碧”写出颜色之艳;“尽染”“碧透”写出色彩浓度之深;“遍”“漫”点出范围之广;“透”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百”“万”写出数量之多;“争”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个效果。

(5)总体概括一下作者笔下湘江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地生长。(出示幻灯片)用两个词概括一下就是: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6)比较鉴赏:回忆一下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情景交融。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另外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性格、身份也有关。毛泽东与众不同。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风范,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充满豪情,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7)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思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8)提问: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9)总结上阕(出示幻灯片)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学习下阕》

学生通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1)“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峥嵘岁月图)

明确: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即峥嵘岁月图(2)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是什么?(出示幻灯片:中流激水图)

明确: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3)(出示幻灯片)总结下阕是怎样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

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作者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4)总结下阕:

下阕:通过回忆往昔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5)幻灯打出毛泽东诗词手迹,再次齐读全文,朗读时,静静感受,自由想像。教师小结:

对照板书总结归纳全词(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这首词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词的上阕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应该由“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来主宰。)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作业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诗人的情怀

2、课下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

五、附板书

2.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篇二

1. P5注解 (2)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 作动词用, 视……如粪土。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 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 他们要4向4受封4者44交纳租税4 4 4, 4为4他4们4服4劳4役4。4这4里4借4指4大4军4阀4、4大4官4僚4。4”4 4 4 44 4 4失误44 (1) 4:“4这4里4借4指4大4军4阀44、大4官4僚44。4”紧4承4“4万44户”, 但语义上却该是对“万户侯”的解释, 这样容易造成误解, 以为是对“万户”的解释。

失误 (2) :“万户”注解内容其实只是对“户”的解释, 且解释内容游离于诗句的蕴意之外。

商榷:其实失误 (1) 很容易就可以避免, 仅调换一下句子的顺序即可:把“借指大军阀、大官僚”提置“万户”注解之前。失误 (2) “万户”实指侯爵封地内的户数之多, 以此说明“万户侯”的位高权重。因此, 我认为可将注解 (2) 修改为: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 作动词用, 视……如粪土。户, 户口。万户, 极言户数之多。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侯爵, 这里4解4释4大4军4阀4、4大4官4僚4。44 4 24.P464方4框4内4的4补4白4资料第5行“真是火红4 4 4 4 4 4 4 4 4 4 4绚4烂44, 春4意4盎4然。”

失误:文章前文着重分析了《沁园春·长沙》上阕色彩绚烂、美好壮丽、自由奔放的秋景图, 但本句中却使用了“春4意4盎44然”一词, 显然属于用词失误。

上阕:这里分析鉴赏的是秋景。毛泽东同志笔下的秋景没有伤感, 相反, 处处是生机勃发、自由奔放的热烈意象, 因此, 可将“春意盎然”改为“生机盎然”。

3. P16注解 (2) “指英国大诗人拜伦, 他因参加希腊的革命, 于1824年4月间患寒热病而死。”

失误:“因”字用在此处欠佳。我们不能把他参加希腊革命当成其患病而死的原因;或者说拜伦患病而死与他参加希腊革命之间, 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样注解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误解。

商榷:因为前后两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以就应该将“因”字删除, 可以修正为:

“指英国大诗人拜伦, 他参加了希腊革命, 于1824年4月间患寒热病而死。”

或者改为:

“指英国大诗人拜伦, 他于1824年4月患寒热病而死, 其时他正在希腊参加革命。”

4. P38《我与地坛》正文第2行“许多年前4旅游4 4业还没有

4 开4展”。

失误:“开展”一词的常用对象是某项活动, 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在全国开展起来”等。“开展”很少跟某种事业, 如不能说“开展金融业”“开展乡镇企业”等, 但可以说“发展金融业”“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说“募捐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发展了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

商榷:是否可以将此句修改为如下: (1)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得到发展。 (2)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

(3)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旺起来。

5. P44《花未眠》正文倒数第2行“比如4唯一4 4一4件的古美术作品”。

失误:“一件”在此使用不恰当。首先, “一件”与“唯一”在语义上是重复的, 因为“唯一”只能有一个;其次, “一件”不能与后面的结构助词“的”连用, 正如我们一般不说“我是一名的教师”“我写了一幅的字”等。特殊情况下, “一”加量词后可以跟“的”, 如“一件的衣服卖了” (指不成套的衣服) 、“她连一碗的面都买不起” (形容面少) 。

商榷:这个句子是否可以改为:比如唯一的古美术作品。

6. P54《我有一个梦想》第2段末句“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 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失误:“公诸于众”中“诸于4”4用4法4欠当。“诸”字本身就包含“于”在内, 相当于“之于”二字, 是一个兼词。

商榷:是否应该讲“公诸于众”改为“公布于众”或“公之于众”。

7. P54《我有一个梦想》第3段第2行“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

4失44误:我们把这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去4掉“时”字, 当成一个主谓短语时会发现在语法结构上动宾不搭配:主干为“缔造者草拟词句”, “词句”能与“草拟”搭配么?

商榷:“草拟”的宾语应该是“宪法和独立宣言”, “词句”一词缺乏支配它的动词, 因此可以将“气壮山河的词句”去掉, 或者添加支配“词句”的动词。下列改法或许还可以:

(1)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

山河的 (2) 词我句们时共…和…国的缔造者4在4为4草4 4拟4 4宪4 4法4 44和4独4 4立4宣4 4言而4选用4气壮

8.4P 471方框内的补白资料《自嘲》注 (1) “本篇在收入4本4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失误:“本书”指代不明, 是指高一册语文课本, 还是指《鲁迅全集》?

商榷:《自嘲》一诗早就在各种报刊上见过多次了, 所以依我看“本书”该指《鲁迅全集》才对, 故该改为“本篇在收入《鲁迅全集》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9. 出处同上页注 (2) 末句“条幅所说‘偷得半联’, 指此。”

失误:“条幅”在哪儿?4“4偷得半联”在哪儿?找遍注 (2) 不会有。“条幅”出现在注 (1) 中。

商榷:是否该将“条幅”的出处说明, 改为:注 (1) 条幅所说“偷得半联”, 指此。

3.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篇三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4.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篇四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重点、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任务一

萨顿的假说

活动1:

阅读教材27—28页,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

传递中的性质

体细胞中和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体细胞中的来源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形式

活动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任务二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活动1:观察29页图2—9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认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活动2:根据摩尔根的实验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请你尝试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图2-8)进行解释

活动3: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学习任务三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活动1:从细胞水平再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实质”

【自我检测】

活动1: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2、果绳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活动2:课后巩固

1.已知蛙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现有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蝌蚪,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最终发育成了一只具有生殖功能的雄蛙。若由该蛙与正常雌蛙抱对,适宜条件下,所得后代的雌、雄性别比应是

A.1∶1     B.2∶1

C.3∶1

D.1∶0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

A.杂交法    B.测交法

C.荧光标记法

D.X射线衍射法

3.正常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以描述为

A.3+X

B.3+Y

C.6+XX

D.6+XY

4.某雄性动物的染色体组成为(2K-2)+XY,则该动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遗传信息不同的配子的种数为

A.2

B.K2

C.2k

D.(1/2)k

5.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共8条)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概率是

A.1/2

B.1/4

C.1/8

D.1/16

6.下列各项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C.精子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和男性小肠上皮细胞

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D.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印证

8.下列关于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B.一条染色体相当于一个基因

C.基因的载体只能是染色体

D.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9.果蝇的性染色体存在于

A.体细胞

B.卵细胞

C.受精卵

D.A、B、C中都有

10.在果蝇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细胞中可能有

A.3对常染色体+XY

B.3对常染色体

C.6条常染色体+XY

D.6条常染色体+XX

11.豚鼠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一只黑色雄豚鼠为杂合体,一次产生2000万个精子,同时含有白色基因和Y染色体的精子有

A.2000万个

B.1000万个

C.500万个

D.250万个

12.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13.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A.显性基因

B.非等位基因

C.等位基因

5.化学人教版高一上期中复习资料 篇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应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或混合物。

②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

③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但是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因此它们是电解质。

④酸、碱、盐、水都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例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说明:BaSO4、AgCl 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例如,NH3·H2O、CH3COOH等。

3、电离方程式:

(1)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电离方程式:能表达电离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4、酸碱盐的本质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3)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2)实质:离子反应的实质是某些离子之间结合生成新物质,使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以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为例: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BaSO4↓+CuCl2

②改:将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难电离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相同的离子):

Ba2++SO42-=BaSO4↓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的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守恒。

[明辨是非]哪些物质的化学式要改写,哪些物质的化学式不改写?

①必须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在反应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

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

c、可溶性盐:NaCl、Na2SO4、KNO3等,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②不能改写成离子,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在反应中不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 等。

b、难电离的物质:CH3COOH、NH3·H2O、水。

c、气体:H2、H2S、CO2、SO2等。

d、单质和氧化物:H2、Na、I2、Na2O、Fe2O3等。

③可改可不改的物质:微溶物在离子方程式中的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微溶物若为澄清溶液,则写成离子形式,若为浑浊,则写成化学式。

例如,澄清的石灰水与其它物质反应时Ca(OH)2应拆开,而浑浊的石灰水(或石灰乳)与其它物质反应时Ca(OH)2不能拆开。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离子反应方程式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离子反应方程式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离子反应,而且也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

(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

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

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CH3COOH、NH3·H2O、水等。

NaOH+HCl=NaCl+H2O

三、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

【方法指导】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时,主要针对书写时离子方程式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行,通常会出现的失误是:写错化学式、改写错误、遗漏离子、电荷或原子不守恒等,为了找出错误我们可以做相应的检查,即可发现错误。

【归纳与总结】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方法:五查

(1)检查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

(2)检查原子是否守恒。

(3)检查电荷是否守恒。

(4)检查各物质改写是否正确。

(5)检查阴阳离子的配比是否符合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若对于某个比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如果不好判断正确与否时,就可以按步骤写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然后比较。

②判断正误时要特别关注反应物用量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

③有些化学反应不宜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果写出离子方程式肯定是错误的。例如,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

四、离子共存问题

判断离子共存的依据:离子间是否反应。

【口诀】:离子之间不反应者能共存,能反应者能不共存。

【归纳与总结】离子间不能共存的几种情况:

①生成难溶物质,如生成Cu(OH)2、BaSO4、AgCl 等;

②生成难电离物质,如生成CH3COOH、NH3·H2O、水等;

③生成易挥发物质,如生成H2S、CO2、SO2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具有氧化性的离子NO3-、MnO4-(有H+离子存在)、Fe3+和具有还原性的离子I-、Br-、SO32-,不能共存;

【注意】隐含条件:

(1)题目中是否说明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H+或OH-。

(2)题目中是否说明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Fe3+、Cu2+、MnO4-、Fe2+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6.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篇六

《重力势能》一节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重力势能这个抽象概念的得出,二是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看,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已经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学生还知道,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变化。但不同的功量度的是不同能量的变化。教材通过考察重力做功的特点,通过数学推导和因素分析,得出重力所做的功量度的是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同时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以及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逻辑推理。对学生来说,逻辑推理是一个理论探究的过程,但人教版教材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方面显得不足。例如,如何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研究重力势能要先研究重力做功?我们为什么只考察重力做功,而不去考察别的力做功?所有这些,都是必须让学生十分明白的,因此也都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意图解决教材中探究性不强的缺憾。

环节一:选择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对高空物体有着天然的恐惧感,来引出问题

引入:甲同学手持英汉大辞典,放置在乙同学的头顶上方一定高度处,老师问乙同学什么感受?

乙同学:“我害怕词典掉下来砸到我”。

甲同学再进行两组操作:

(1)将词典举得再高一些,(2)高度不变,换用两本词典,老师再问乙同学什么感受?

乙同学:“我害怕的更厉害了”。

老师:“我们为什么对高空物体有着天然的恐惧感呢?”

“因为高处的物体有着一种潜在的能量,叫重力势能,而且我们能感知到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质量、高度是有关系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如何定量研究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

探究始于问题,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通过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感性经验,进而将学生从生活世界引入物理世界,从定性走向定量,能使学生认识知识的意义,也能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世界。

环节二:猜想,应该用哪个力做功来量度重力势能

2.1问题引入:

一个物体运动时,可能有许多力对他做功,究竟哪个力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直接相关呢?我们来看如下情景,在一个粗糙的梯形台上,一个物体在外力F作用下由A点出发,一直运动到D点,已知整个过程中力F始终与物体速度同向

A

B

C

D

F

请同学们分析三个阶段中推力的功、摩擦力功、重力功的正负,以及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2.2教师引导分析

(1)

F始终做正功,但是重力势能有时增加、有时不变、有时减小,可见F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2)

同理分析摩擦力做功

(3)

学生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可以得出二者也许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学生在考虑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哪个力做功相关时,头脑里出现的信息并不是单纯的。在考虑重力做功时,他们也受到其他力做功的干扰。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对各个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情形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相关因素,滤掉无关因素。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许多问题的解决上。

“也许”两字表明,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判断只是一种合情的推测,它使学习过程更具有探究性。

环节三:逻辑推导并猜想

按照课本的情景进行数学推导,并最终得出WG

mgh1-

mgh2,从功能关系角度猜想,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就应该是mgh

设计意图:

解读理论探究的结果,是理论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它使学生明确我们是怎么认定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的,也使学生看到我们原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尾呼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环节四:用物理眼光看世界

教师:“为什么高大的建筑看起来显得庄严肃穆?”

引导分析:是因为潜在的能量也就是重力势能比较大,引起人类内心的恐惧感。

设计意图:

最后通过观看两个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看待世界、用理性思维来理解自身的情绪。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环节五:小结

7.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篇七

一、课下注释更加科学

(1) 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童趣》一文中“怡然”一词出现两次, 2007年的黑白版对第二个“怡然”进行注释, 而2009年的彩色版对第一个“怡然”进行了注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对第一个“怡然”进行注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符合“注难不注简”的注释原则。

《山市》中有“乌有”一词, 2007年的黑白版对它进行了解释, 而2009年的彩色版却将它省去了。“乌有”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如“化为乌有”、“子虚乌有”。人们都知道它是“没有”的意思。像这类词在课下注释中删去是合情合理的, 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有, 《咏雪》一文黑白版没有对“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因”进行注释, 而彩色版却对它进行了解释。我们知道“因”除了作为介词有“因为”、“由于”之义和作为连词相当于“于是”常用外, 而其“凭借;依靠”、“继续;缘由”、“原因;缘由”、“因缘”等义就很少用到。句中“因”在此就是“凭借;依靠”之义。对于文言知识不那么深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就很难把握其在语境中的正确意思了。彩色版在课文下对其进行单独的注释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符合“注难不注简”原则的。

二、分散彩图, 利于阅读

2009年彩色版一改旧版教材集中彩图于扉页前的做法, 而将彩图分散到相应的课文中。如《紫藤萝》图插入《紫藤萝瀑布》中, 《孔子讲学》图插入《〈论语〉十则》中, 《奥尔德林走下月舱》图插入《月亮上的足迹》中等等。这样的安排, 一来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二来不间断师生思维的连续性。另外, 彩色版还增添了部分彩图。如《短文两篇》中增加了蝉的彩图, 《散文诗两首》中加了荷的插图。如此添加不仅增加学生感观的冲击,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阅读的欲望。

三、单元提示背景图更能融入单元内容

2007年黑白版的六个单元背景图都是以山水花木为主题, 与各自单元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例如第五单元的单元提示背景图是山脚下几个错落有致分布于林间的小茅屋。此图与本单元“亲情”主题相去甚远, 无论从何角度去联系都难以与亲情扯到一块儿。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 可背景图却是几株花草, 这也很难与“想象”联系起来。其他四个单元也如此,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而2009年彩色版的各单元提示背景图却不然, 背景图与单元内容紧密相连, 并能很好地融入到其中去。如第一单元的背景图是几位老人领着几个小孩儿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向远方的雪山艰难走去。此图很容易让人将它与《在山的那边》中“而在这座山的那边, 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联系起来。也容易与《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遇到困难只要勇敢地向前走, 就能战胜它”主题联系起来。第二单元提示背景图是两排行道树, 这一内容与《行道树》关系密切。第三单元提示背景图中有一位小孩儿挎篮在山花烂漫的原野上采摘。此景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第五单元的背景图是一家四口人在野外散步, 这一情景与本单元的《散步》一文内容很吻合。第六单元背景图是黑夜中的星球和残垣断壁的古迹, 此图除了让人们想到郭沫若先生的诗《天上的街市》外, 还能引起人们对远古建筑和天外星球的不断遐想。这与本单元的主题“想象”十分贴切。

四、加强了学生写好字的意识

写字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 如能写一手好字, 可以让人赏心悦目, 称羡不已。可惜, 近些年来初中学生的书写能力逐年下降, 更有甚者连横平竖直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 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象引起了业内人的高度重视, 各级教育部门也深感责任重大。人们都在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人教版2009年3月第1版彩色教材也积极地行动了起来, 它在让学生写好字方面做了加强。

(1) 继续保留课本正封面底印的毛笔字, 让学生感受到毛笔字的飘逸隽永。也保留了“附录”中“硬笔书法”的鉴赏和“写好硬笔行楷字”的作用和要求。

(2) 在目录、课文标题和“读一读, 写一写”中一改其他版本的宋体字, 取而代之的是“手写体”字。此举虽改动不大, 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这学期, 新书一到手就有许多同学临摹起课文标题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体了。不难看出, 这一点点的改变让学生写好字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这也让我们看到优秀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

8.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八

1. 下列词语中,加黑体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诚(qián)匙(yào)

首(qǐ)永(jùn)

B. 间(shùn)铿(qiāng)

羽扇巾(guān)跌(dàn)

C. 哮(páo)守(gè)

(bìn)废(tuí)

D. 人(huán)浑身数(xiè)

(yè)一(piē)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块珍藏多年的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 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的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

D.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不但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

B. 具有创新思想,是能否发现新事物的关键。

C.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北平还差点事儿。

D. 获得教养,能改善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

(1) 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幸福是”开头,写一组排比句。(5分)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团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予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6.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靠近,接近

B. 予乃摄衣而上摄:整理,整顿

C.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危:危险

D.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7. 下列各句中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项的是()(3分)

A.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8. 下面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这篇文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两赋抒情写意,大体相同,而此篇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篇更为具体而深沉,末尾鹤化道士的幻觉幻境,更多具一层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B. 全文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逐步推出新境,显现出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联翩、幽情妙趣、随文毕现的艺术特色。

C. 苏轼秋天刚写完《赤壁赋》,由于情犹未尽,又在隆冬写了这篇《后赤壁赋》。

D. 《后赤壁赋》写的是月夜之游,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鉴赏(8分)

10. 阅读下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士兵的头盔,诗中借指士兵。

(1) 上阕头两句一问一答,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哪一个人物来暗讽什么?倾诉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 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师说》)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过秦论》)

(4)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5) 携来百侣重游,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 现代文文本阅读(28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10分)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它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正在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代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牛群也是如此”中的“此”指狼的消失导致鹿群的数目增加而使草场受到严重损害。

B. “正因为如此”中的“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懂得像山那样去思考。

C. “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的“这”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D. “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的“这”指这个世界启示人们不要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自然界的食物链,要回归田园,善待自然。

13. 选文末段末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这三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18分)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苏艾和琼珊——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看到窗外那片叶子掉落的时候,我也该走了——告诉了老贝尔曼。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删改)

15.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而在前文已有多处伏笔。具体有哪几处伏笔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请依据这两处描写,分析贝尔曼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一文中写道:“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会?

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张旭鸿顾卉宇)

参 考 答 案

1. D(A项“隽”应读juàn;B项“宕”应读dàng;C项“恪”应读kè)

2. A(B项“一文不名”指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此处应改为“一文不值”之类的成语。C项“夙兴夜寐”多形容做事很勤劳。此处写的是读书的勤奋和快乐,应改用“废寝忘食”。D项“安土重迁”指的是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此处应改用“叶落归根”之类的成语)

3. C(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知识渊博的人”和“不但”调换位置。B项一面词和两面词搭配不当,应在“具有”前加上“是否”。D项动宾搭配不当。宜将“改善”改为“提高”)

4. (1)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 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5. 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6. C 危:高

7. A(A项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B项 时:名词用作状语,这时;C项 东:名词用作状语,从东方;D项 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8. C

9. (1)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了,为了等待您随时的(意外的/预料不到的)需要。(2)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10. (1) 神州在哪里?意思是说整个中原都沦陷敌手,已经非我所有。(2) 借三国时的英雄孙权来暗讽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屈辱求和,倾吐了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11. (1)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2. D(此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与“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这”指代的内容相同,即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13. 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的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维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山的愿望,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14. 层层递进:先写对狼的消失,鹿的增多导致后果的直接认识,以此推测到牧牛人杀死狼,再联想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长远的危险”,从而得出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人深省。

15. (1) 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2)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3)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4) “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5)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16. 答: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它的存在将燃起琼珊与病魔抗争而勇敢地生存下去的希望。(2分)最后的藤叶之所以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是因为历经风雨的藤叶并未像琼珊想象的那样凋零,而是依然挂在窗外的藤枝上,这让琼珊找到了与病魔抗争的理由,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分)

17. (1)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2分)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2分)(2) 再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让我们看到贝尔曼平凡得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他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2分)

上一篇:猪年给员工的新年祝福语有哪些下一篇:关联理论和广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