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2024-10-06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共9篇)

1.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一

冯文艳,徐迎春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网络语言的特点和青年生理、心理特点决定青年网民在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网络语言的文化反哺功能在虚拟和现实世界凸现出来,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深刻启迪:教育者必须推动网络语言发展与青年文化反哺的良性互动,自觉融入到青年之中,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语言;青年;文化反哺;根叔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80-03 “文化反哺”,即反向社会化,是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青年一代对互联网所具有的强烈兴趣和敏锐直觉使其更易亲近并掌握;而长辈由于生活习惯、思维定式等因素,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接纳较青年略显迟滞,因此,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愈加普遍。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可以概括地定义为“年轻者在网络环境中将所形成的新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内容传授或影响年长者的社会化过程”[1]。文化反哺涉及多个领域,如网络知识与技能、人际交往方式、消费休闲方式、网络语言等几个方面;青年一代凭借其在技术与心理上的优势,在网络语言的制造、使用和传播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网络语言成为青年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

一、网络语言的内涵与类型

网络语言虽然数量庞大,层出不穷,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符号图形型

由于网络交流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单纯的文字表达无法传递丰富的表情和态势,网民们便利用字母、标点、数字和其他特殊符号组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图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于1982年首次使用,后来传遍全世界,达到国际通用的程度。符号图形型包括键盘符合组合如“:)”(高兴)、“:(”(悲伤)、“Zzzz„„”(睡觉)等;盘符数字组合如“^0^”(惊讶)、“⊙0⊙”(目瞪口呆)等;盘符字母组合如“:-P”(吐舌头)、“-X”(闭嘴不说)等;还有动画图形,如开怀大笑、偷笑、吐舌笑等,握手、竖大拇指等,一般在聊天工具窗口下有专门的动画图形库。

(二)谐音替代型

网络语言大量利用谐音来表情达意,比原词更加形象生动、俏皮亲切,主要有汉字谐音、数字谐音等类型。以汉字谐音出现的网络语言比比皆是,有些来自方言,也有快速聊天时输入错误广泛流传的,如用“灰常”代替“非常”,“偶”代替“我”,“银”代替“人”,“稀饭”代替“喜欢”,“斑竹”代替“版主”等;数字谐音型是网民用他们的想象力给抽象的数字赋予新的含义,如用“5201314”代替“我爱你一生一世”,用“7456”表示“气死我了”。

(三)词语缩略型

为了提高网络交往的效率,网民们喜欢将英语或汉语进行缩略,代替原词。英文缩略语如“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略,“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略;汉语缩略语如MM、GG、LG、RMB分别指妹妹、哥哥、老公、人民币;还有英语、汉语和数字的混合等,如“3KU”、“够in”等。(四)词语派生型

网络词汇中很大一部分是现代汉语中原有词汇派生而成的,旧词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与原义有一定的关联,在网络中广泛使用。网络中旧词派生新义的方式主要有比喻派生、引申派生等。如“恐龙”,原指一种灭绝了的动物,在网上比喻丑女;“粉丝”由原来的一种食物演变成某明星的追捧者;“灌水”由向容器中注水引申为成在网上发布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帖子等。

(五)生造词语型

二、网络语言引领青年文化反哺的依据

首先,网络语言的自身特点符合青年网民的审美要求,深受网民喜爱。以数字、字母、符号等形式出现的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与简洁性并重的特点:网络语言通过简略的字词组合代替繁琐的句子,通过数字的谐音来表达一定的情感,通过会意的字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些简化了的语言不仅明快易懂,更使得原先的语言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原本冰冷的虚拟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深得网友的喜爱。如用“BS”代替“鄙视”,非常简明;“886”代替“再见”,更为活泼。网络语言还具有潮流性与批判性共生的特征。网络作为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第四媒介”,不仅覆盖全球,还提供了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多维立体传播,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始终与世界最新的潮流保持一致性,更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及时更新;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之中,语言的产生完全是网友的创造,运用也更加随意,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被控制的非主流的思想、观点以网络语言的载体出现,不满、空虚、愤怒等批判性感情词汇成为网络语言的另一大特征。此外,网络语言还具有流行型强、多变性等特点。网络语言与流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流行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创造出来并迅速流行,形成网络流行语。“流行语是人们在一定时间段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它能反映出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人们对某种事物、某件事、某个现象的认识和感受。”[2]因此,每年的流行语都不同,2011年“雷”、“顶”等经典网络词汇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流行词汇“hold住”、“坑爹”等新创词汇入榜。

其次,青年网民也在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自从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青年一直是网民的主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其中20~29岁的青年所占比重最大,为72.9%;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达96.1%,高中学历的达90.9%,初中学历为35.2%。青年中,学历越高,互联网普及率越高。”[3]青年网民作为网络应用的主体,大量创造、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空间广泛流行,并且超越虚拟空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引发了语言发展的新动向。

最后,青年的心理特征和特点决定其对网络语言的热衷,决定网络语言成为其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青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激情,爱时尚,追求新奇的情绪和个性化表达需求显著,他们最少保守思想,渴望与众不同。而传统语汇让他们感觉压抑、俗套,网络语言的创造,是青年群体更新传统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对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抗,传递出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的心情。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4]如果不懂网络语言,就会被视为落伍;青年网民不仅热衷于使用网络语言,还积极创作网络语言,张扬个性,如“伤不起”、“*哥”等都是青年话语的网络表达。

三、网络语言在青年文化反哺中的功能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进一步凸现了两代人之间的意识行为差异;但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年长一代如果不接纳甚至是抵制网络流行文化,不仅不能理解网络文化,还会加深两辈人之间的隔阂。事实上,在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语之前,年长一代根本不知其义;而在受到年轻一代网络语言的文化反哺之后,很多人一下子就理解并接纳了网络语言。因此,年长一代对网络语言的认知接纳,不仅拉近了两代人的心理距离,缓解了两代人的交际隔阂,而且丰富了年长一代的生活世界。反过来,年长一代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也更加贴近年轻一代的内心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共鸣,“根叔热”即为一例。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一篇名为《记忆》的演讲轰动了全国。短短两千余字、16分钟的演讲,却被掌声打断30多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被打动了,他们流泪高喊:“根叔!根叔!”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掀起一股“根叔热”。60多岁的大学校长“根叔”缘何有这样的感染力?“根叔”的演讲稿里提到了当年诸多网络热点词汇,如“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5]“根叔”用“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和“被”等网络热词揭示了当代社会责任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不可谓不新颖、不前卫。一个大学校长用这些鲜活而灵动的词语贯穿演讲始终,必然拉近学生和校长之间的距离,大家看见的不是一个官僚化的领导,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

而“根叔”演讲的话语基调不是凭空而生的,完全源于华中科技大学的BBS网站——白云黄鹤BBS。校长在BBS上与学生的聊天是一种非正式语境,气氛轻松活跃,得到“根叔”的昵称,交流的方式更是采用当前流行的网语。在庄重的毕业典礼上,“根叔”也沿袭了BBS的聊天基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致辞,自然少了一层隔膜,多了一层亲近,达到共鸣的效果。之后,北京大学校长、中山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重庆大学校长和南开大学校长相继掀起一阵“根叔式”风潮,网络语言流行于毕业典礼致辞像接力棒一样被不断传递。

青年网络语言文化反哺产生的强大效应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深刻启迪。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说者台上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听者台下昏昏欲睡、味同嚼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者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关心青年的所观所想和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话语表达思想。教育者必须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充分运用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才能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2.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二

1“给力”的来源

最早广泛使用“给力”一词的是一家叫做“给力网”(又名“雷人给力网”)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关注古今中外、人文历史、天文地理、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各方面的最雷人最给力的资讯。在一些男性网友之间很受欢迎。“给力”一词开始慢慢流传开来。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而且该词正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的情绪,“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热门词汇而广泛流传。“西班牙太给力了。”“不给力啊,德国。”类似于这样的感叹声不绝于耳。但是追根溯源,一些网友却又纳闷了:这“给力”一词究竟从哪来的呢?其实,秘密就在由“cucn201”配音组配音的六集《搞笑漫画日和》中。在《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集中,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与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

“给力”不是外来词,是闽南漳州话,来源于古中原的闽南话。这个词的“给”的漳州读音与“革”、“戟”本地读音一样为[kik],不是读为普通话的“gěi”,“力”也不是读为“lì”,原读音为[kik-làt]。“给力”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凝神、用劲、发力”。例如,在漳州,婴儿学上台阶,抬腿迈上时,大人会说“给力”。又如,某人尽其十分力气干完某事,人家会称赞“真给力”。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新奇的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有网友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网络流行语能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是网络语言被认可的标志。

2“给力”的用法和翻译

“给力”可以同时当形容词和动词使用。

2.1 用作形容词

例如:

1)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啊

This class is so boring;it is uninteresting.

很明显,这里的不给力就是与枯燥的意思相近的“了无生趣”、“不生动”、“乏味”、“不精彩”、“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等意思。笔者在此将它翻译成uninteresting或者not wonderful。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把“给力”译成interesting或者wonderful。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课表示赞同和认可,学生可能就会说“老师的课很给力”,“老师太给力了”。相反,如果说老师的讲授不精彩,课堂气氛沉闷,老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可以说“老师的课不给力啊”,“那老师不给力!”

2)这BOSS真给力啊

This boss is capable/talented/very powerful!

这里说人“给力”,就是说这个人有能力,有才干,精明强干,处理事情处理关系能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或者说此人说了一句非常贴切和恰到好处的话,推动了事态的发展,或者因为这次转机而取得了成功。又或者说某人办了一件漂亮的,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就可以说“××人很给力!”这时我们可将它翻译成talented(有才干的),capable(能干的),powerful(强大的、作用大的、权力大的、有势力的)。

3)这装备真给力啊

This outfit is fantastic!

装备给力那是指装备的设计功能很齐全,力量强大,工作效率高,所以笔者在此将它翻译成fantastic,意思是“极好的、极出色的、了不起的”。

4)这个动画太给力了

This cartoon is wonderful/classical!

动画片给力是指动画片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可能是此动画片抓住了小朋友们的最大的兴趣所在,比如小朋友或青少年们都喜欢看关于动物的故事和传奇。比如说,《狮子王》围绕草原上动物王国政权的争夺与更迭讲述了狮子辛巴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怒吼吧,小狗》讲述了一只小狗的主人为了训练它成为一只斗犬而在它出生时候带它离开母亲让它去流浪,这只小狗寻找母亲并与其它流浪狗之间的故事。《喜洋洋与灰太狼》讲述了喜羊羊美羊羊等七只羊与三只狼之间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正合小朋友的胃口,让小朋友感到兴奋和刺激,如果故事内容很精彩,动画设计也很经典,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给力”来表达。在此笔者将它译成wonderful或classical。

5)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Petro China took fiv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fficient supply of petroleum products in Gansu Province.

这里,“给力”的措施是指“有力度的、强有力的”意思。笔者在此将它翻译成impelling(有效的)。

6)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生活新报》11月12日)

New energy-driven public traffic vehicles are not satisfactory and failures arise frequently to give rise to passengers'inconveniences.

在此句中,公交“不给力”是指公交车辆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笔者在此将“给力”译成“satisfactory”(令人满意的)。

7)本年度最给力演讲(柴静博客12月4日)

This year's most influential/impressive speech

此句中最“给力”演讲应该是指最能打动听众的,或者演讲的某部分内容有思想,很具有煽动性,很有影响力。所以笔者将它译成“influential”或者“impressive”。

8)周杰伦的那身装扮真给力啊!

Jay Chou’s outfit is so cool!

形容打扮入时、帅气或漂亮,或者形容一个人长的酷我们都可以用“给力”。我们可以把它译成“cool”。

2.2 用作动词

“给力”作为动词使用,相当于形容词作动词使用,随着被网民(DOTA玩家较多)用得越来越频繁,也经常被用作动词,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用劲”、“发力”、“好好表现”、“加油”的意思。

9)大家给力啊(在游戏dota中)

Come on please,everyone.

在动词的用法上,“给力”的意义比较单一,是“加油”,“好好表现”的意思。

2.3 网友对“给力”的翻译

网友们在创造出一个生造词“Gelivable”[g?‘li:v?bl]作为“给力”一词的英文翻译。由此类推,“不给力”就是“ungelivable”了。这两个词是网友们继运用中式构词法,即采用汉语拼音法(音译法)并利用英语构词法,制造出zhuangbility(装逼)之后,再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创造出来的。“geli”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geili)”。与其他英文单词相比,这两个单词基本符合英语造词规则。这两词在被创造出来之后便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并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

根据上述讨论,“给力”一词似可译为:wonderful,capable,talented,effective,powerful,fantastic,classical,attractive,influential,impressive,cool,come on等。

下面是笔者在元旦来临之时收到的一条祝福短信,今年的祝福短信当中流行“给力”一词,从对这条短信的翻译我们可以对“给力”的意义与翻译方法有一个概览。

10)如期而至的不仅仅是节日,还有幸福和快乐,日渐增加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友情和健康,我的心一如既往地深深祝福给力的您,在给力的兔年,工作给力,健康给力,爱情给力,万事给力!

While the advent of the brand-new year,happiness and joy also arrive.I wish that it is not only your age is going to increase,your friendship and health also gain.I deeply and wholeheartedly send my best wishes to you.I wish you in this hopeful year of rabbit,your work will be smooth and fantastic;your body will be fit and robust;Your love will be sweet and romantic and I wish you everything will work smoothly and go well with you!

3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于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67)[3]。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比如说,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s”中“mushrooms”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时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1]。“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67),也就是将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在此,笔者尝试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翻译网络流行的时新词语。

3.1 直译

在符合西方人语言文化思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网络流行语,这样可以保留汉语的语言文化特点。比如说,“雷人”,是指某人的言语或行为超出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模式,超出人们正常的理解范围,让别人感到十分诧异,很无语,甚至使人产生一种被惊吓到的感觉。在此我们将它翻译成“thundering”。“thunder”是“打雷”的意思,用它的动名词可以表示“雷人”的这种状态。“干物女”是指像香菇,干贝等一样干巴巴的女人,她们已经放弃恋爱,凡事都说“这样最轻松”的年轻女人,假日几乎都在家里睡觉,穿着高中时代的体育服装,歪斜躺在家里喝啤酒看棒球转播、DVD等。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它翻译“dry-matter woman”。“白奴”是指“白领奴隶”,是指为了房子、车子、奢侈品、理想抱负等而努力工作的白领一族,我们直接把它翻译成white-collar slave。另外,像“基民”我们将它翻译成fund-holding people,“宅男”我们翻译成home man。

3.2 意译

有些网络流行语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或者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文化元素或相应表达的存在,从而产生语义空缺,此时我们要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比如说,“晒客”是指把自己在淘宝网上购物之后觉得购买得很成功,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的物品,或者自己的心爱之物放到网上晒晒太阳,与其他人分享。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hare”。“熟女”是指30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她们举止优雅,有体面的工作,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独特的时尚品味,站在时尚的前沿。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当中的玫瑰就是一个“熟女”。在此,我们将它翻译成“sophisticated lady”。“款爷”是指有钱有势的人,在中国北方用的比较普遍。我们将它翻译成fa cat(美国俚语,指有钱有势的人)。“一哥/一姐”是指在一个部门或单位当中最有名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特别是在娱乐业当中。我们将它翻译成top gun。top gun是“最优秀的”的意思。还有像“金龟婿”我们可以将它翻译成“rich and promising husband”。“剩女”我们翻译成“3S”lady(single,seventies and stuck)。

3.3 音译法

许多新词在刚流行时,如果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译法,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法,这种译法直接,简单而又具有异国情调。比如,“客”这个词在网上极为普遍,“晒客”,“试客”,“博客”,“播客”,“闪客”,“追客”等。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解释过“晒客”的含义,这里我们也可以将它音译成“shai ke”。“试客”是指是指那些走在消费者前沿的人群在购物前,他们先从互联网上免费索取相关商家的使用赠品,经过仔细试用和与其他爱好者相互交流后才进行购买。我们将它翻译成“shi ke”。还有像“山寨”(shanzhai),“猪坚强”(zhujianqiang)等等。

4 结束语

“给力”当前在网络上十分流行,随手打开一个网站都有可能看到关于“给力”的标题。语言是发展的,演变的,无论中英文都是一样,此文中笔者讨论了“给力”一词的英语译法,不主张以音译并结合英语构词法生造英语单词的做法,赞成结合具体语境采用意译手法翻译“给力”,以方便中西方文化间的有效交流。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借鉴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他所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步骤为我们提出了几种很实用的翻译策略。本文当中,笔者提出了三种翻译方法,当然还有其它比较创新的翻译策略,有待我们大家的进一步讨论。笔者只是抛砖引玉,瓦器微鸣,旨待黄钟。

摘要:“给力”一词目前在网络上和纸质媒体上十分流行。该文讨论了“给力”一词的来源、词义和翻译,同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给力,网络流行语,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3.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三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代,很多热门话题的出现形式都是从个体发起再到全民参与,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同样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扩散传播。“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1]本文所分析的网络流行语属于第二个层面。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社交媒体,大众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满足传播需要,实现自身的传播目的,表达思想情感,从而使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共同扩散。现以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为例,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角度,探讨其病毒式传播背后受众的心理诉求。

“主要看气质”最早出现于台湾歌手王心凌的个人微博中。2015年11月24日凌晨,王心凌在其个人微博晒出新专辑《少女的祈祷》的封面照片。照片中王心凌身着短裙,打扮清新可人,但她手拿汉堡准备开吃的样子,明显与画风不符。微博一晒出,网友纷纷吐槽,王心凌回复网友——主要看气质。此言一出,引发众多网友效仿,发一张自己的照片,并配以“主要看气质”的文字。“主要看气质”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并成为最热话题,开启了晒气质的网络狂潮。随后,“主要看气质”热潮转移到微信朋友圈,并以连环游戏的方式,使得晒气质事件在网络中持续发酵。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把受众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主要看气质”的迅速风靡是因为受众在其使用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

一、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求

自媒体的不断普及,为网民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满足提供了载体与平台。网民已不仅仅满足于表达与自我表现的简单需求,更多的是在实现个性化、独特化的表达。“主要看气质”能获得众多网友的钟爱,在于这句话本身所具有的概念不确定性与内容的包容性这两个特点,为网民实现个性化表达提供了可能性。

每一次病毒式的网络传播看似是来自于网民的非理性狂欢,但背后的推力则源于网民实现个性化表达的诉求。从微博、微信朋友圈到小咖秀、自拍党,自拍让自我表达有了一个新的出口,它可以记录生活,亦可展现个性化的自我。而“主要看气质”的流行也符合网民个性化表达自我的需求。

德国精神治疗专家麦克蒂兹说:“我们似乎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人人都拼命地表现,期望获得成功,达不到这些标准,心里便不痛快,产生羞辱感。”当“主要看气质”风靡微博、朋友圈时,很多人会发现好多平时看着一本正经的朋友,开始发自拍照,穿韩服的、扮鬼脸的、明目张胆写着“最土豪最美丽”的。在这些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照片的背后,不仅有网民的自诩或是自嘲,还有网民讲述自身故事,展示独特自我的强烈渴望。

二、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追逐更高层次的需要。娱乐,是审美需要的一种。娱乐在网络空间里更容易得到满足。在网络空间里,网络交流的常态是轻松幽默、风趣活泼的形式,通常状况下,会用轻松调侃的语气评论严肃的话题,或者把小事夸大来增添娱乐元素。

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能够达到病毒式扩散传播,还在于其传播形式的娱乐化。首先,网民的参与门槛低,微博的随手晒,以及微信朋友圈里火爆的非技术型游戏,朋友间的玩笑、整蛊都在人们的可接受范围内进行,让参与者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完成传播的整个过程。其次,这种纯自愿的参与方式,以及简洁个性化的表达,让网民体验一种新鲜感,一定程度上达到自身个性化的表达诉求。

“主要看气质”在网络空间中火爆,正是网民满足自身娱乐需求的体现。网友的模仿,微博热门话题,均说明此话题的火爆。除了竞相晒照片,网友们还制作各种眼花缭乱的娱乐游戏,例如照片接龙,不晒照片发红包等。无论娱乐形式如何,网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娱乐需要。

三、满足受众媒介参与的需求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满足需求相结合的结果。个人接触并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则认为,交流欲望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媒介的不断拓展,人类的信息交流沟通由最传统即时传播(面对面交流)发展到媒介实现的异地延时传播(书信、电报),再到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异地即时传播。[3]人类的交流与互联网愈发紧密,甚至到密不可分的程度。

在新媒介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收者。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变成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分享者,同时对媒介的参与需求也越来越注重。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使用以及传播的过程,也是受众参与媒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能创造,使传播的方式呈现出以点带面,个体发出到全面参与的特点。而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特点的呈现,才使得网络流行语产生和蔓延。

在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媒介参与的传播者,也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体现了网民的创造热情,呈现出在新媒介的使用过程中一种集体互动共享的状态,从而充分满足受众参与媒介的需求。

四、对明星行为效仿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传播体现了网民的模仿心理。模仿心理指的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言语模仿的动机有好奇心理、仰慕心理和创造心理。”[4]效仿心理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人类发现事物或者某个人物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从这种吸引力中趋向于接受和效仿其行为并进行创造性的建设。

“主要看气质”的迅速扩散并形成病毒式的传播离不开明星、大V以及广告商的推波助澜。比如邓超、杜江、张庭等,玩得停不下来。张庭晒出老公的女装丑照,邓超晒童年照称“其实气质是一种天赋,谢谢。”以及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等微博大V,都加入了刷屏活动,瞬间形成了自来水效应,话题突然间更为火爆,热度不断增长。

从“主要看气质”热度的不断膨胀,不难看出网民对明星行为的效仿心理。一部分受这种热度影响而跟风晒自拍的网友不禁发出了自己心底的疑问,配上“主要看气质,是什么鬼?”可以看出,众多网友在并不明确“主要看气质”到底是哪种情况的时候,便对明星的行为进行跟风效仿,加入到发自拍的队伍里。在新传播时代,当一个话题形成的时候,人们会通过简单的认同跟风,体现自己的不落后于时尚。

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无法脱离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娱乐化的媒介环境。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主要是由于流行语的使用能满足网民的各类需求,如满足自我表达和自身娱乐的需求、满足媒介参与的需求、对明星行为模仿的需求。而满足自身娱乐需要或成为网民跟风模仿的主要原因,也是网络流行语病毒式传播的一个较大推力。

注释: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5.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四

1、男人被甩,金钱问题;女人被甩,相貌问题;我被甩,你他妈脑子有问题。

2、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愿意做人民币的奴隶。

3、你搞艺术,我搞你,这叫深入艺术。

4、女人是麻烦,男人就喜欢自找麻烦。

5、看你的脸,就觉得你爸妈造你的时候没认真。

6、对于阳痿的人说,早泄只是一种奢望。

7、婊子无情却演绎世间的悲欢离合,戏子无义却唱出人喜怒哀乐。

8、别拿青春赌明天,输了就没有明天了。

9、世界那么乱,装纯给谁看。

10、女人用丝袜征服男人,男人用丝袜征服银行!

11、所谓忠诚,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

12、少壮不努力,长大做男妓。

13、男老板总是希望身旁有个女秘书,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

14、没人牵我手,我就揣兜里。

15、避孕效果不成功便成人。

16、脑袋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进水。

17、你说的开始是我们结束的倒计时。

18、傻与不傻,主要看你会不会装傻。

19、我年轻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20、男要有钱,和谁都有缘。

21、有老公怎么了,有守门员还照样进球呢

22、人不可以把钱带进坟墓,但是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23、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24、频频回头的人,自然走不了远路。

25、有一种畜生,长得很像人。

26、疲惫的不是脚步而是心情,失败的不是结果而是意志。

27、如果不会飞翔,理想的翅膀反倒成了生活的累赘。

28、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29、各种语言各种唠,各种小嗑各种套。

30、各种小房各种开,各种女人各种嗨。

31、社会有行,哥有样。但哥不是你对象。

32、闭上眼睛,我看见了我的前途。

33、只要你敢死,我就敢埋。

34、现在穿的像鸡的是学生,穿的像学生的是鸡。

35、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掩埋过去。

36、天黑路滑,社会复杂。

37、老婆是大树,千万要抱住。

38、情人是小鸟,千万别喂饱。

39、又帅又车,那是象棋。又钱又房,那是银行。

40、女人混的好是嫂子,混得不好是婊子。

41、放眼过去都是货,老妹你想跟谁过。

42、哥只不过是个局,而你却入了迷。

43、不是哥迷恋传说,只是传说太美了

44、是鬼别装人,是人别装神。

45、是逼别装紧,是货别装纯。

46、姑娘,你的床总是人来人往,那么繁忙

47、累么,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48、什么都在涨价,就是人越来越贱

49、你的肺活量是多少啊,能把牛B吹的这么大

50、能认识自己是个什么东西,都是好样的

51、有人对你说,我家马桶都用矿泉水,你怎么回应?老子尿出来的都是皇家礼炮

52、给老子摆正位置不要乱放屁,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53、我不是看不起你,而是压根就懒得理你

54、老子变天鹅的时候,你还是颗蛋呢

55、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就是工资条,看着生气,擦屁股太细

56、情敌掉水里了,我们只能尿尿

57、我爱你的时候,你打我骂我,我都忍了,我不爱你了,你再碰我试试

58、你是金子我是煤,你会发光我会发热。别把我惹火了,小心把你融化了

59、我对你的深情无法付诸语言,除了一句“滚一边去”

60、以你的理解能力,我解释了你也不见得懂。所以,你继续渺茫吧

61、你的新欢,不照样是别人的破鞋

62、遇到你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遇到你之后,哇靠,全黑了

63、穿低胸还拿手挡着,太没公德心了

64、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妈

65、魅力的代表人物:康师傅,每天成千上万的人泡它

66、夜长梦多,你脱我就脱。

67、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

68、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69、真心不如红钞票,感情只是性的需要。

70、玩的嗨,想的开,啪啪一顿小平拍。

71、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歹。

72、男人看手腕,女人看脸蛋。

73、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74、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75、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76、喊疼的不一定是处女,微笑的一定是婊子

77、我视金钱为粪土,我爸视我为化粪池。

78、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

79、兄弟为手足,女人为衣服。谁动我手足,我扒谁衣服。

80、不是谁离不开谁,是谁放不下谁。

81、走过青春的夏天,谁还记得曾是哪年?

82、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83、希望似火,失望如烟,人生如七处点火,八处冒烟。

84、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85、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

86、上课了,这节物理,对不起了,下节课继续。

87、我长的狠耐看,你得耐心看。

88、我可以放弃选择,但是不能选择放弃。

89、世界不肮脏,何来的悲伤?

90、青楼满座,是因为人心寂寞。

91、和人接触时间长了就越来越喜欢狗了,狗永远是狗,人有时不是人。

92、花有百般红,人与狗不同。

93、节约用水,尽量和女友一起洗澡

94、用心的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他老公知道。

95、小的时候我那玩具当朋友,长大后朋友拿我当玩具。

96、令人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97、人生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

98、我比较喜欢火影忍者,因为一死就死一村的日本人。

99、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

100、累么?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101、女人长的漂亮是优势,活的漂亮是本事。

102、如果我能原谅你的庸俗,那么你能原谅我的装逼么?

103、哥从来不说人话,我只说神话。

104、谁是谁的老公,都的是临时的。

105、哥混到现在拿的起放的下的只有筷子了。

106、后悔的事我不做,我只做让你后悔的事。

107、爷不是你的小浣熊,玩不出你的其乐无穷。

108、有些事情无须争辩,表面服从,偷偷反抗。

109、广告就是告诉别人,钱也可以这么花。

110、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除了爱情的力量。

111、我们都是远视眼,模糊了离我们最近的幸福。

112、只要监狱不黄,我就继续猖狂。

113、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要灭我我灭天。

114、女人喜欢长的坏坏的男人,而不是长坏的男人。

115、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1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只做第一个我,不做第二个谁。

117、那个允许挥霍的年代叫青春。

118、爷们一直在坚强,女人忽悠也迷茫。

119、爱情像鬼,相信的人多,但见到的人少。

120、一个人炫耀什么,内心就缺少什么。

121、不要迷恋哥,嫂子会揍你。

122、别说我高傲,我只是不与禽兽打交道。

5.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五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实践基础,扩大了人类实践的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改变了人类交往实践方式.网络实践活动发生在赛博空间中,因而其具有虚拟性、高度自由性、高度风险性特征;网络实践活动创造了人们对网络道德的需要,也即自由的网络实践活动必须受到网络道德的制约和调节.

作 者:李国防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 关键词:网络   虚拟实践   网络道德  

6.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六

引言

语言学家大卫认为20 世纪90 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有革命性的三大语言趋势: 英语成为全球性语言、语言危机加重、因特网成为第三交际媒介,这三大趋势已改变了全球的语言生态。

一、生态语言学概述

“语言生态”由豪根在[文秘站:]1970年中提出,他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1972年进一步把语言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一种语言与它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以探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究语言的生态伦理, 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

二、网络语言的起源

1982 年, IBM公司的研究员在BBS 上留言时在文本上输入了“:- ) ”, 从此, 冰冷的电脑“笑”了起来。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 被逐渐认可并广泛使用。网络交流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解析网络语言

1.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语言多样性。下面我将以中、英、法三国的网络语言为语料对象,探讨网络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⑴旧词新用

“濉北恍稳菸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本义为“光明”,因从词形上看,“八”像眉眼,“口”像惊慌张大的嘴,因而被网友赋予了郁闷、悲伤之意。“濉钡牧餍幸发了网友对中文生僻字创意使用的热潮,因而出现了“”和“”的`广泛应用。

⑵格式体

“被XX”体意为被迫认定某事实。有“被就业”等。“舌尖上的XX”体起源于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从而衍生出了一种“舌尖体”的网络文体。各地纷纷推出了各自版本的“舌尖上的XX”体,如“舌尖上的成都”。法语中的同素反序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tromé”(métro,地铁)、“zarbi”(bizarre,怪异的)。

⑶谐音

英语中有“BD”(big deal,了不起),法语中有“AJD”(aujourd’hui,今天)、“BJR”(bonjour,你好)、“BCP”(beaucoup,很多)。汉语中有拼音缩写,如:“MM”(美眉)。

⑸重复字符

法语是一种字母文字,网络语言中常见重复字母来加强语气,如:“Merciii !”(万分感谢)、“Nonnn!”(绝对不行)、“Conteent(e)!”(十分满意)、“Je t’aaaimee!”(爱死你了)。

2.从纵向和横向解析网络语言的动态性

尽管网络上井喷式地爆出网络新词汇,但不符合语言生态规律的很快会被遗忘。网络语言是优胜劣汰的纵向动态过程,语言环境的变化会催生出新的网络语言来填补被淘汰的旧词空缺的生态位。

3.语言与语言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3.1心理环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首先,年轻人作为网络语言创造者的中坚力量,对古板、传统的东西具有抗拒心理,他们追求个性、创意,讲究与众不同,网络语言的构成新奇、变化多端的特点折射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外来词汇的接纳反映出当代人不再讲究狭义的文化纯洁,盲目而极端地抵制外国文化,转而怀着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积极地吸纳外国文化,崇尚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

3.2网络语言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些网络语言出自于社会事件,而当这些传神的网络语言出现后,人们听到这些流行语时会产生了解其来源的好奇心,自然也就会关注其背后的事件,使得这些社会事件随着网络语言的传播而广为人知,从而使之得到政府的关注,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四.如何从语言生态学角度对待网络语言

1.接纳并规范文明网络语言

符合语言规律的文明网络语言丰富了语言表达,有利于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接纳并规范引导使用成为世界各国对待网络语言的普遍态度。在中国,“秒杀”等词收录字典表明这些网络热词填补了传统词汇空缺的生态位,被规范语所接纳。但是,网络语言也不可滥用,一些地区出台的网络语言使用的立法规范很有必要。

2.揭露并抵制不文明网络语言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媒体、虚拟的世界,网民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素质不高的网民使用脏字或不伦不类的口语和方言,这些粗俗的网络语言会污染语言生态系统,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目前,网上这些不文明现象,既无法用行政命令禁止,也无法用技术手段来制止,要靠年轻人的醒悟与自律.

五、结语

7.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坑爹” 篇七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网络语言, 有不同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指在网络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形式, 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定名称, 如宽带、域名、鼠标、病毒、浏览器、网民、网吧、黑客、虚拟空间和信息高速公路;二是网民通过网络使用的交际用语, 平台如QQ, 飞信, 微信, 微博, 论坛等等。狭义的理解主要指后者。本文谈到的网络语言取狭义的理解。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这类语言已从网上延伸到了网下, 并且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 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亦有之。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 有语言学方面的, 主要是结合语言规范及其对语言生活、语言教学的影响;从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的研究也呈上升趋势;也有非语言学方面的, 主要是结合精神文明及其对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的影响。以上研究大多属于宏观研究, 而针对某一个网络语言的纵深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则尝试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的语域理论对一个具体的网络语言“坑爹”进行分析。

二、网络语言“坑爹”

最近在QQ、微博等网络平台和日常生活中“坑爹”这一词出现频繁, 比如某明星的儿子做了有损父母颜面的事, 我们称之为“坑爹”;再如某公司老板给员工下达了一项比较难的工作, 员工可能会说:“这工作, 不是明摆的坑爹么?”再举一例, 某客户买了一件衣服, 结果回家一穿——不合身, 这时候客户可能就会说:“我勒个去, 这衣服不是明显的坑爹吗?”下面就“坑爹”一词的意义产生和发展作一介绍。

“坑爹”一词是今天江苏沭阳县一带的方言, 也是河南地区和山东地区方言, 但在以前互发短信都是“坑跌”。苏北方言中有坑得 (咧, lia) , 意思是糟糕了, 坏事了、捅娄子了等。坑爹, 从字面意思看, “坑”在《现代汉语字典》中, 作为动词词性, 解释为坑害。爹意为父亲;在方言中, 阿爹意为祖父, 也可指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因此, “坑爹”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坑害父亲, 坑老子。如某明星的儿子做有损父母颜面的事情, 大家称“坑爹”, 很明显这时使用的是该词的本义。

而现在时髦青年广泛使用的“坑爹”意指与本人意愿有很大出入, 有欺骗的意思, 又包含了少许的“不给力”的意思。此用法多见于某些投稿下的评论, 意在于善意地讽刺、嘲笑或吐槽其常年“挖坑”不填或填得极其缓慢的行为。该词多由男性使用。该词在网络游戏中也使用频繁, “坑爹”在游戏中有出卖的意味。比如在团队游戏中, 某个人率先逃命, 扔下队友, 即为“坑爹”。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 “坑爹”在现实使用中的意义已与本义有出入, 可以理解为“坑我”, 因为这里爹的意思已经发生变化, 可以是“我”的意思。类似用法比如, “哥只是个传说”, 其中的“哥”, 就是指自己。 这样说起来, 语言幽默生动。 随着“坑爹”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 根据语境, 也有很多褒义用法。比如“坑爹”可以指有创意、让人意想不到。 例如:这广告太坑爹了, 哈哈! 此外, “坑爹”指有才。例如:我去, 太坑爹了!技术改变世界啊!

三、语言学角度

(一) 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理论。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于 1964年提出“语域”这一术语。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都要受到语域的影响。语域就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 反映的就是语境。他认为语域由话语范围, 谈话方式和谈话人关系三部分组成。后来语域的三部分被概括为语场、语式、语旨。但目前广为接受的是Halliday和Hasan对语域的界定。他们认为语言将随功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种由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他们指出“语域是由与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意义——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

(二) 语域角度。

1.语场。

语场 (Field) 即谈话内容, 是指在什么样的语境下, 谈论什么话题 (topic) , 或是用语言来表达说话者正在从事什么样的活动。话语场决定交际的性质, 构成话语的主要范围, 并且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因此主题对语域选择的影响直接地反映在词汇的运用上。我们可以用语场理论来分析“坑爹”这个词汇的起源。网络是年轻一代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场所。他们可以撇开现实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圈子, 自由地表达, 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 只要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情感就好。“坑爹”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对曝光的不寻常的事, 网友会发表自己的言论, 并不需要正式的语言, 而是用的词越新越有个性越好, “坑爹”就这样流行了起来。现实生活中也渐渐地广泛使用。但不难看出, 它的流行依然受语域的影响, 亦或说“坑爹”就是一个语域。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是大众性的, 它只局限于某一个年龄段或是某一个文化水平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思想的变化, 它的语域会不会扩大, 能不能成为一个大众性的词汇, 这一点需要时间的检验。

2.语旨。

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旨是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语旨可以体现参与讲话者之间的社会地位和关系、交流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交际活动的变化, 语旨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讲话者选择的句型和语气会跟着发生改变。“坑爹”这个词本义表示说话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被坑的一方地位是高于另一方的。但在现实使用中, 意义发生了变化, 表示对某事不满意或“坑我”的意思, 因此反映了对话者之间的平等的关系。网友之间的身份是平等的, 没有地位之差, 也没有贫富之别, 所以大家可以放下现实中的许多规矩、束缚, 用一个新奇带有某些幽默色彩的“坑爹”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然, 当它发展到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时, 依然受着语旨理论的制约, 比如学生不会在课堂上用“坑爹”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孩子也不会和自己的长辈用这个词聊天, 它只适合于某些处于同样年龄段的人的闲聊中。

3.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 (medium) 或渠道 (channel) , 它可能是口头的 (spoken) , 也可能是书面的 (written) 或介于两者之间。在网络交流中, 大家用的都是非正式的口语化的词, “坑爹”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被应用于生活中时依然是一个非正式的、口语化的词。学生不能在考试时用这个词来表示不满意;职工不能当面用它回答老板的问题。至于它会不会应用于正式场合, 这要看它自己的生命力。

四、结语

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 新词的不断出现说明了语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坑爹”只是一个缩影。它兴起于网络, 又流行于日常生活, 其产生与发展受语言本身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新词出现。它们最终命运如何, 要靠时间来检验。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8.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八

一、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其不同的特点;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网络语言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并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形成特定的含义。创造出了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没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形式,构成了时下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许多特点。

1.简约性。网络语言将信息交流看做是主要交际内容,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这些就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等方面。如使用英文、英文的简写、英文的汉译谐音(GF——女朋友,源于英文Girl Friend,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 Friend);又如使用拼音及拼音的简写(TNND——他奶奶的,PPMM——婆婆妈妈,罗罗嗦嗦)。

2.随意性。人们使用网络交际语言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宽容度,对于某些日常交际中不常用的说法给予较大的宽容,而不被视为不礼貌用语。如“你真没良心啊!”这类亲昵的表达;又如经常用一些错字、别字,“斑竹”、“版猪”、“班主”等不同的称呼均指“版主”;再如新鲜搞笑的话语,“如子曰:‘吾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上BBS也。’”

3.创新性。根据语言发展的理论,青少年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喜欢通过创作节律、谐音、笑话、双关等“玩弄语言”来促进语言意识的发展。为了突显自我个性,增加记忆点,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网名,如 “深色幻想”、“西米果”、“胭脂泪”、“妖妖”、“月亮上的狼”、“一心为你”、“ 莪夨詓ㄋ莪想偠啲”等等,所列举的网名中,或者是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意象,或者是一种声音,或者是英文,又或者是“火星文”,总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调意义和价值的姓名,网名更多呈现了词语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网络论坛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玩玩”叫“腐败”(FB),把“只看别人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叫“潜水”等等。还比如使用数字(7456——气死我了,520——我爱你)。甚至使用符号化(“:-(”表示无可奈何的苦恼;“^-^”表示眯着眼睛笑)以及大量的同音异义字——网络通假字(如酱紫——这样子、共眠——共勉、幽香——邮箱)和古汉语中的生僻字,如槑(古同“梅”,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囧(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4.粗俗性。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之多。这是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具体表现出的特点。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造新词,如SB(傻逼)、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等随处可见;二是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而居于一隅的粗话、脏话登堂入网,一些攻击性话语的尖锐刻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

二、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

网络语言的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教育者如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就难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就随之大为减弱。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集中体现在主观沟通障碍和客观沟通障碍两个主要方面:

1.客观沟通障碍。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掌握的网络语言信息的不对等而产生的信息沟,是客观沟通障碍。根据美国学者丹斯的人际沟通障碍理论,沟通障碍和“信息沟”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沟通的任何一方而言,了解的对方信息越多,“信息沟”就会越小,沟通就容易进行;反之,如果了解多方信息过少,则“信息沟”就越大,信息沟通双方就不容易进行,从而形成较大的沟通障碍。①德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受教育的背景是传统话语方式,因而对大学生中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知之甚少,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使用的是传统话语方式。传统的话语方式相对网络语言显得规范、繁琐,网络语言则尽其可能的简约、新奇。因此,当教育者一直试图用传统话语方式接近学生的思想深处时,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传统话语方式的不屑一顾。由于彼此话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信息沟”的必然存在,“信息沟”越大,则双方沟通障碍就会越大。而一旦双方使用相同的话语方式,则“信息沟”就会缩小,“信息沟”越小,则双方的沟通障碍也就越小。

2.主观沟通障碍。由于教育者对网络语言文化所折射的心态的不重视而导致的沟通障碍,我们称之为主观沟通障碍。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曾说过:“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②青年学生在追捧网络语言时,其实也暴露出当下青年的一些心理问题和文化倾向。

①后现代主义倾向

据权威机构调查,大学生是网络中的主体,年青,有活力和激情,热衷于追逐时尚。他们对现实生活除了要求拥有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之外,在精神上还要求新鲜的、时尚的、多变的,与传统相异的养分与刺激,而这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质不谋而合。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③后现代主义更重视的是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他们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在网上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不断地推崇自我、追求个性,不断地花样翻新、追求另类,于是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便在网民的交往中应运而生,而其中也引申出了当代青年不同于传统的鲜明个性。正如拉康所说:“词语并不是简单地表明它的涵义,而是引出语言链条上其他的词,正如一个意义本身会引出其他意义一样。”他们将大量的、随意的、无厘头的语言融于网络语言,以此来挥洒有个性的青春,来表明对理性主义的疏离,对平面化、边缘性、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的认同。

②信仰的迷失

在网络语言中他们不讳言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不追求崇高和伟大,只在乎现时的满足。他们心中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的教育者眼中的道德规范、纲常伦理,在他们看来都显得那么的荒谬和愚昧。正是在家庭、学校、主流意识形态等传统权威出现危机的情势下,伴随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涌现出“问题青年”、“摇滚青年”、“痞子青年”,以及包括以网络语言现象为表征的种种青年亚文化。④他们在网上如此写道: “我们相逢在网络,相逢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相逢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没魂没魄,我们在网络里乱撞撒野,抒发着小资的心情。我们大部分都有着沉重的惰性,我们满足现状,进行着所谓的爱情,寻觅所谓的幸福。在版里,我看到一个清醒的自己,感觉到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版里的帖子是这个时代里大学生的心理的缩影,是这个时代信仰缺失的见证。”

③实用主义蔓延

网络语言所独具的方便、快捷、好用、形象、即时性强等外在特点,其实从文化心态上分析就是大学生实用主义哲学的外化。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看待事物的标准在于对人是否有价值,即在于此物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和要求。对于一个观念,詹姆士就曾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是因为它是有用的”。实用主义这种一度被国人鄙视的哲学如今成为诸多当代大学生的新宠。它能更快捷地满足人在青年时期的“成才、成家、立业”的人生目标。实用主义告诉他们在竞争激烈抑或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告诉他们什么是“有用”的,因此,他们在网络上也使用了他们认为最经济快捷的表达方式。他们追求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清楚的概念,用最形象的符号传达自己的心情,这些语言的经济原则都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映射。

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意的是学生沉迷网络的这一现实,在学生推崇备至的网络语言背后又暗藏着怎么样的文化和心态的变迁却极少关注。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中流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看成是单纯地贪玩或玩世不恭,因此对这种现象往往抱有一种“不值得重视”的态度,也就是说,从内心对于这样的现象是排斥的,从没有把这样的现象当成是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一种必要途径,没有意识到在网络语言盛行的背后,学生的价值观的迷茫、信仰的缺失、世界观的淡漠和人生观的消极,因此,在主观上就难以达成与学生的沟通,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构建德育话语体系

1.掌握网络语言,有效传递德育信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现象说明了大学德育环境的重构和教育文化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固于使用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大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掌控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德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建构新的德育话语体系,才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网络话语这一新的沟通媒介,才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2.接纳网络文化,消解德育沟通障碍

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达成消解沟通障碍的目标,就必须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掌握、了解学生在网络语言中流露出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包容并接纳学生的网络文化,透过网络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博客、BBS、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方式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沟通的桥梁,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在网络中表露出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的、正面的疏导。通过网络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说出很多平时面对面不好说、不愿说、来不及说的话,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积极地面对人生、应对挫折、笑对未来。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对后现代主义的盲从,可以通过剖析后现代的各种消极观点,在网上“引经据典”地加以批判;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信仰的迷失,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起崇高信仰;对学生对网络实用性的顶礼膜拜,可以发挥其主动性,比如可以在校报上开辟一个网络论坛的版面,请学生定期收集各类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并对此展开讨论,由老师加以引导。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会因自己的参与而意识到哪些网络语言是健康的,哪些是糟粕。老师的引导则会指导他们如何去鉴别时尚事物。

在这样一个网络风行的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者要想真正地消解与大学生的沟通障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和驾驭网络,使网络成为宣传、交流、教育、沟通的工具,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网络这把双刃剑,一度引导学生走向迷茫,教育工作者就要重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走向成熟。

注释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7

②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99]:13

③弗雷德里可·杰拇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④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青年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83

9.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篇九

QQ空间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个个性多媒体空间博客,是近年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活跃账户数最多(6.233亿,来源于腾讯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的社交网站,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互动性网站。

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对新媒体事物接纳性更强,借助QQ这一即时通讯平台,QQ空间迅速成长壮大。较早的针对大学生社交的网络应用非人人网莫属,但随着博客、微博、微信一个个新媒体的冲击,人人难以维系用户粘性,加之一届届的大学生更替,人人网难以令老用户保持足够粘性,新用户注册减少,用户基数减少,人人网下坡路越走越快,至今仍没落中。随着QQ的逐渐站稳脚跟,90后注册意愿强烈,腾讯公司的其他各种游戏娱乐应用维系了较高的用户粘性,QQ空间顺势而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到,除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外,人类最渴望的就是社交需求了。社交需求应该从人类诞生之时就应运而生,但起初可能是单独个体无法抵御自然力量而促发的功能性相互需要,而随着工具功能工具的进化,个体拥有的能量也随之提升,原始社会的功能性社交作用逐渐演变为通过集体智慧、通过交换让个体远离生存压力,拥有更多自由的需要。

当然,社交需求最重要的还是基于“自我存在感”的获取,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对此有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我不存在,则一切不存在。就像地理坐标需要设定参照点才能有效衡量一样,人们也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找寻自己存在的边界,进行自我定位。“当人类脱离了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后,没有参照的虚脱感会给智慧生物带来无比的痛苦感,甚至会使得思考本身成为自我认同的阻碍。那时虚拟空间里的信息几乎是线下全部意义与价值的照搬。由于获取的便捷性与持久性不断提升,原本匮乏的网络资源变得唾手可得,人们再也不会担心信息传递与接收的成本,于是正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在这个空间里意义与价值开始慢慢稀释(当然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与价值的重塑)。网络社交行为出现了一种强烈趋势,即是:用尽可能简单的表意符号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人们在功能与心理双重动机的驱使下进行了各种社交方式的尝试:远古时代的人类群居狩猎、战争产生之后的同仇敌忾、文明不断进化又开始了温暖的面对面聚会、网络时代开启后社交的形式上出现了根本改变—它脱离了时空,虚拟社交变为现实。人类开始在互联网上上演起一幕幕狂欢。最初刚触网的人们还未能适应挣脱距离限制后的无束,无比小心地在另外一个空间复制着曾有的生活,互联网上各种追求短平快的社交产品不断涌现:文字要再短一点、画面要再短一点、声音也要再短一点,人人享受着被创造出来的快感,QQ空间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

大学生作为时间最丰富的用户,其较强的信息发现意识与表现意识,决定了其将较多时间投入QQ空间,通过好友动态的刷新可以及时发现好友发表了什么内容转载了什么内容,各种信息推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通过发表评论和转载,使大学生可以与好友交际,最新的点赞功能更是引领网络潮流,通过个人日志展示自己的文章相册展示自己的图片(博客功能),通过说说表现心情记录生活供大家转发评论(微博功能),最近新上线的认证空间更是大有雄霸天下之志,此举推进了官方账号进驻空间。

不得不说的是,QQ空间作为信息平台,其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重复性高是最常见的信息特征,但重复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此信息受关注程度较高。在认证空间进驻以前,QQ空间信息质量较差,各种低劣抒情日志及未经验证的妙方秘招充斥在各个日志;认证空间的进驻,QQ空间出现了一大批活跃的励志鸡血领航账号,专门为大学生打气解惑指路,其中较著名的有大学生必备网、唯美英语、职友集等;此举更加增强了大学生的刷空间动态热情,在一遍遍的猛刷中,时间流逝,但是获取到的些许有价值信息不让他们内疚,QQ空间的大学生铁杆粉丝日益增加。以下诙谐的打油诗,或许可以为QQ空间纷繁芜杂的信息加个目录了。

生活常识化妆计,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后悔成功路,论文大全雅思题。恋爱金句传送门,男默女泪蛋疼文。读到哪句心痛了,不赞不是中国人。

QQ空间的营销无疑是成功的,那句“分享生活,留住感动”是否也让你心头一暖,没有过多的广告,有的只是空间功能的的不断完善,更加舒适的体验,更多的可选择性,QQ空间一步步的为你搭建平台,用户的赞就是最好的证明。

网络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交际面,但因为过多的时间投入导致大学生现实交际面变得较窄,智能手机的普及,让QQ空间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大学生闲暇之时,掏出手机,刷新好友动态,同学发表了什么说说,评价或赞一个;远方的朋友有什么动态,评价与关注;这种无目的性的刷新就是为了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别于手机通讯的及时目的性交流,QQ空间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增进人际交往的需求,这种需求来源于现实交际的缺乏,然而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沟通交际能力较差。在大学里,很普遍的情况就是同学之间可能现实之中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在QQ空间里互赞互评,如何将网络交际与现实人际交际有机的结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下一篇:平面向量复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