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

2024-10-04

年画(精选12篇)

1.年画 篇一

走进绵竹年画村

----二年级体验活动方案

设计人:陈新刚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绵竹年画的历史、造型、色彩、构图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翻阅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动手涂绘年画,感受年画独特的美,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什么是绵竹年画,并搜索绵竹年画以及与绵竹年画相关的艺术饰品,筹备班级绵竹年画艺术展。

2、老师尽量多搜集一些绵竹年画相关资料。

3、提前与年画村联系,准备供学生体验绘制年画用的工具。

4、进行校外活动安全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安排:

一、组织学生乘车前往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

沿途参观孝德镇村居院落的巨幅年画。

二、师生在孝德镇年画村(原清道射箭台村)年画广场集合。

三、体验经过:

1、邀请年画村工作人员为师生们介绍绵竹年画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

2、参观水乡长廊、民间年画坊、年画湖,着重参观绵竹年画南派老艺人陈兴才的作坊,了解年画的工艺流程和绘制方法。

3、参观年画系列艺术作品。

4、亲身体验绘制年画。(1):选用印版拓制画稿。

(2):巧用颜料上色:(口诀)一白二黑三金黄,五颜六色画衣裳。

(3):交流展示自己的画作。

5、留影纪念。

6、学生代表向年画村接待人员致谢。

7、乘车安全返回。拓展活动:

1、回家向家人介绍所见所闻所为。

2、美术课上试绘绵竹年画。

3、上网查找绵竹年画相关资料。

4、过年前亲购亲贴绵竹年画。

2.年画 篇二

一、滩头年画的历史与现状

滩头年画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盛极一时, 那一时期滩头共有108家年画作坊, 工人2000余人, 产品远销云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和亚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量达700多万张。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板, 七次印刷、七次手绘, 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滩头年画一大特色是其制作过程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 世界版画评审委员会委员黑崎彰称:“年画的制作从原材料到雕版、印制直到最后的成品全在一个地方完成, 滩头年画是世界唯一的。”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 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 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

处于原生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扶持, 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传统手工生产的滩头年画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下也面临消失的窘境。近年, 有社会关注和政策支持, 尤其是滩头年画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后, 手工年画消费需求的重新抬头, 滩头年画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滩头木版年画得以抢救、保护, 但也只剩两家年画作坊——金玉美年画作坊、高腊梅年画作坊还保留得以生产。滩头年画大多数印板或毁坏或流失, 现今滩头年画的雕版仅剩40余种, 多数为数十年前的老版。有不少技艺因为没有传承人及时传承, 已经失传, 如滩头木版年画制版中的线板雕刻技术——“陡刀立线”等。滩头镇有民间艺人新创办都顺昌年画作坊, 出品尺寸为14cm×18.5cm的微缩版年画。这一品种的年画, 类似精装书的包装形式, 制作精美, 便于携带、欣赏, 可用于收藏纪念, 也可作为馈赠、交流的礼品。在滩头年画的相关产品中, 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为抢救保护、研究开发滩头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成立了湖南省滩头年画研究协会、滩头年画研究所, 正在进行对滩头年画的抢救、研究相关工作。

二、滩头年画的现代意义

第一, 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珍品的意义。

电子的、信息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类的物质创造在这一百年里超过了过去全部历史的总和, 我们的生活没有理由不变, 只是, 变化得慢的身体与变化得太快的社会总要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 我们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怀念乡土手艺的温暖。对于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 这种因经济和产品消费所挟带来的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一体化, 很可能会给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人带来一种深刻的痛苦, 这是由于“本土精神”的失落造成的。源自于民间传统的装饰艺术作品, 如一个词的重新组合, 和一个词的反复念叨会产生迥异于原意的效果那样, 它的意义早已不是原来的本意, 而是一种新的东西。滩头年画通过几百年审美沉淀和艺术积累, 以其独特的方式, 保留着人类对乡村家园的美的记忆, 体现着古代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 无疑是具有永久精神魅力的文化珍品。

第二, 作为现代市场文化产品的意义。

不管我们对工艺美术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对它做多少现代的诠释, 仍然抹不去那些手工物品中含有深深的小农经济的印记。手工制品的巨大基础是乡村, 即便是宫廷艺术, 也依然是封建制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在现代化进程中, 手工文化无法自觉转换为以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从手工的单件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到机械的批量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我们的生活完成了一次大的飞跃。但也毋庸讳言, 在中国现代文化充满发展疑问的同时, 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危机中, 逐渐回到传统工艺又从一种新的角度为人重提。民俗的、原创的、原生态的民间民俗文化产品, 已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滩头年画也越来越被国内外游客、收藏家、艺术家看好。当前, 自主文化品牌的缺失, 直接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在希望中国融入世界的同时, 也希望“世界的中国”, 应以仍有“中国”作为前提, 因为, 中国以至东方的多样, 是对世界的有趣丰富的伟大贡献。有着悠久历史的滩头年画艺术有可能是唤醒中国本土文化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 不仅滩头年画, 中国不同思想、宗教、民俗、区域影响下的那些传统工艺, 如果站在现代的角度对它进行重新审视, 将会发现巨大的文化价值, 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 而能为多样的世界所接受。生产创造消费, 消费也创造生产。

第三, 作为当代装饰艺术母本的意义。

近年, 中外许多著名艺术家深入滩头进行考察, 从美丽独特的滩头年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湖南众多本土美术工作者都是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滩头年画, 创作发表大量滩头年画风格的版画作品。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尽管是莎士比亚, 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流传变异才成为多彩的巨川。这里就产生了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 凝结在年画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仍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让人有亲切感。这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 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如何创新, 如何融入世界, 确实有很多的彷徨。滩头年画要走向更大的国内外市场, 滩头风格的美术家要有更大的作为和影响, 这就要求滩头年画艺术和滩头风格的现代美术创作内容及题材上要有所创新, 应该和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应该吸收和融入现代的艺术元素和时代精神。而这创新又应该特别清醒地坚持建立在原有艺术特点基础上, 不能一概否定。

3.年画 篇三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密扑灰年画;构图;造型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之构图比较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在构图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画面呈现出一种欢乐热闹的氛围,然高密扑灰年画则用简单明了的画面构成,给欣赏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满和分组连续营造热闹场面

民间年画,一方面是为装饰环境用,因此在造型和构图上都必须满足农民的什么心理,对构图、形象、色彩都十分讲究。另一方面它是农民愿望的寄托和表达,在表现手法上也需要合乎农民的接受能力。

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一个特点就是“满”,它在一个平面内密密麻麻塞满人物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类的形象。这种“满”的形象既是满足了年画装饰性的需要,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充实、热闹的氛围。与文人画不同,它不讲究空灵、意境,也不需要欣赏者通过联想才能完成欣赏过程。它在咫尺的画面中,尽可能多的排满各种形象,带给欣赏者的感官感受是直接而醒目的。

分组连续是杨家埠画面结构的另一个特点,这种构图方式与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方式颇为相像。如杨家埠年画《民子山》,描述了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故事:“古佛寺朱洪武出世”,“众牧童聚会,朝拜朱元璋装皇帝”,“朱元璋杀犊而食,山神土地帮他欺主”,“刘伯温出山保主”等。这些构图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贯穿性,同时又分别构成独立的画面。年画《三顾茅庐》、《郭瞹拜寿》都是此种类型的代表作。

(二)高密扑灰年画以简抒空灵之气

高密扑灰年画在构图上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有明显的区别,它更加注重空灵意境的表达。高密扑灰年画的构图安排是根据不同的题材区别对待的,因为绘制必须有一定速度,也会有意减少背景的描绘。它大部分扑灰年画的构图特点是简洁空灵的,与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相似。尤其是“老抹画”,以墨色为主,以立轴形式,有的诗书画印俱备,题材多以儒家的“克己复礼、忠孝礼义”为主,体现了农耕社会传统儒家文化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初期的扑灰年画,不管是人物还是山,除了绘制方法的不同,绘画效果与真正的人物山水画布局和构图非常相似。

通过上述比较如果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画面主要是营造一种热闹的年味,那么高密扑灰年画便跟现代人心中的传统的年画意识不相符,这也是扑灰年画的初期作品的特点。虽后期在色彩上引入杨柳青的色彩,在色彩上有所鲜丽,但构图上始终呈现出留白较多文人画的影响。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之造型比较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大胆取舍,造型夸张

杨家埠年画大胆地夸张,大胆地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抛弃,象征吉庆的内容夸张突出,画面表现的主题开门见山,没有任何的掩饰。

在门神年画《神荼郁垒》中,画面背景被完全割舍,唯剩一个顶盔掼甲的将军,民间艺人将那粗壮的形象进一步夸张,身高不及四个头长,使画面构成长方形,虽与正常人比例相差甚远,但是画面毫无违和感,反而增添了画面的力量感、震慑力。

民间艺人流传的人物造型的画诀更为具体:“年画要好,头大身子小。眉眼清楚,头脸俊俏。……男子汉,四方脸。姑娘媳妇,瓜子脸。儿童娃娃,大圆脸。老头老婆,福笑脸。戏曲人物,化妆脸。青壮年,蚂蚱眼。姑娘媳妇,含情眼。老人要画丹凤眼。”画儿童要做到“粗胳膊、粗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不要脖,五官紧要向里凑,千万别把骨头露。”从这些民间艺人总结的经验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年画创作时需要注意的造型方法,比例特点,更能体味到广大农民的审美趣味。

(二)高密扑灰年画造型逸笔草草,执着传神

高密扑灰年画中以人物造型为主的题材占大多数,自宋代梁措发端减笔人物,创立意笔人物的审美追求,“描写飘逸”、“草草”的“减笔”风格”。在其作品《李白行吟图》中重视人物的精神状态,“全然是一派纵逸的行发,人物从头脸到足下几乎是一气呵成”,而背景全然忽略,不着一物,给人以禅意空灵之感和无尽的想象空间。文人画中这些意笔人物的美学思想同样在高密扑灰年画中显现出来,虽然不一定是艺人们自觉的产物,但是对于文人画的追慕肯定会使他们吸收并应用于年画的创作。

扑灰起稿就带有原始的审美情趣,以碳代笔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并且可以一扑数张。寥寥数笔的画面线条起笔,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心态。随之勾线着色,虽不如写意画那样洒脱飘动,水墨淋漓,但也带有写意性。《铁拐李》虽是早期作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写意的风采。

此外,高密扑灰年画在人物衣服的造型上采用咸菜磕花的手法,咸菜磕花这种装饰手段一定有它的创作灵感,这就是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山东盛产萝卜,几乎家家户户腌咸菜。萝卜成了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将其利用在艺术创作上也不奇怪。艺术与劳动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实践在艺术中的展现使艺术具有了生活气息也具有了生命力。咸菜磕花这种塑造手法,极尽灵活简单,如同盖印一样,是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这也是高密扑灰年画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画风。

三、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年画的创作经过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素养体现着创作主体的世代传承,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天上人间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通过对杨家埠跟高密年画的比较,深入挖掘其构图、造型的不同,将对两种年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冯翼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高密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中国年画珍品·杨家埠木版年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州: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4]沈泓.寻找逝去的年画:高密年画之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教案:年画欣赏 篇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年画的起源发展、年画四大家、主要出产地、各地年画特点。2.培养学生对年画的初步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讲清并使学生了解年画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

2.进行继承民间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注意教育。

3.搜集整理材料。(图片、网络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所知道的中国民间美术品。

请同学们欣赏一些民间美术品的图片,以此引出课题。着重提出年画,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二、授新课

1、简单介绍年画{提问学生年画名称的由来以及画面内容}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顾名思义就是过年的时候贴的画,它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传统年画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绘画样式,多以木刻彩色套印加彩绘而成,其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其内容常以吉祥、喜庆的美好事物或民间传说典故为主题,反映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2、起源和发展 A介绍年画的起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幻灯片欣赏几幅门神画)(备注传说1——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备注——传说2:始于唐代。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B介绍年画的发展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由于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幻灯片《四美图》)

3、主要产地(幻灯片)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县的寒亭;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他们的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也很大。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就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则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型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即四大“年画之乡”,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4、四大年画之乡各自的特点(幻灯片)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在现代印刷技术产生之前,这是大批量生产图画的唯一方法。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幻灯片播放图片红楼梦怡红院、鲸化千年、莲年有余(这是我们平时常听说和看到的)、蟠桃大会、白花赠剑、福寿三多、三星图、母子图?(母子图 可与欧洲圣母图相媲美)„„)

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在乾隆前后取材偏重城市社会风尚,风格倾向雅丽细秀。及至道光初期,出现了风格纯朴简练、题材广泛、色彩鲜明的趋势,作品受到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至清末,桃花坞年画日趋衰落,濒临绝境。解放后,政府多方设法,抢救了这朵艺术之花。

近年来,桃花坞年画继承传统,不断创新。配色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六色为基本色调,艳丽和谐;线条简练明快,构图均衡而不呆板,在题材的选择和创新方面,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融为一体。而桃花坞年画已作为苏州工艺美校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广大的学生基础,相信桃花坞年画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定将开得更加艳丽。(幻灯片偷仙草、冠带流传(旧时冠带流传寓意为代代为官之意,实属祥瑞之愿)、残花茂盛、„„)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幻灯片报喜、放风筝、劳动模范、争请财神„)

5、提问总结——通过学习《中国民间美术——年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讨论总结)

5.《木版年画》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文化,通过欣赏民间木版年画感受中国民间艺术。

2、通过探究,欣赏民间木版年画的造型、色彩和含义,体验漏板的刻板和印刷的乐趣。

3、通过欣赏、学习制作,激发起学生对民间文化遗传的热爱,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年画的文化历史。教学的难点:体会到漏板的刻板和印刷的乐趣。

三、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两扇红色的门、三个步骤、学生的小型彩纸垫底负刻版画稿和示范的作品。学生:美工刀、剪刀、垫板、水粉颜料、盛水的杯子、毛笔、调色盘、抹布1块、旧报纸4张。

四、教学过程:

一、红门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就在黑板上,我请一个同学来打开它,看看是什么。

1、打开卡纸

生:出现了两扇红色的大门。(展示:两扇红色的门)师:这个大门我们会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生:农村、寺庙、关府、皇宫。

师:是的,其实除了这些地方,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有很多这样的红色大门。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在门上贴春联、年画。那你知道贴春联、年画的意思吗?

生:象征吉祥富贵、喜庆等含义。

师:是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两幅年画。

2、木版水印

(1)教师:(出示两幅年画作品)你看到年画上画的是什么?(展示:年画贴到红门上)学生:神仙、武士。

教师:和你以前见到过的其它画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它是我们国家比较特别的绘画。大部分的年画都是在新年的时候贴,用来装饰环境,有祝福新年吉祥的意思。主要在我国有四大年画家,它们是——(示图文:天津杨柳清、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锦竹。)(师生齐读)(2)欣赏视频。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制作年画的吧!(勾描——刻板——印刷——装裱)

教师:原来,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木版年画的水印工艺。也就是在木版上先刻好图案,然后用水印的方法制作。

3、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木版年画》。

二、边学边赏,木版年画。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漏板的方法制作木版年画。

1、画稿:造型生动、象征意义。(1)首先,要先做什么呢?(示范作)教师:请1个同学上来打开红门。学生:是画稿。

(2)欣赏各色各样的木板年画。

过渡:那我们先画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的人们画的年画。(出示)教师:同学们!你们要仔细观察这年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花这些呢?(3)欣赏各种简单的画稿图。

过渡:古时候的人们表现了那么多有象征意义的木版年画作品。①教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象征意义的呢? 学生:“鱼”与“余”——年年有余; “鸡”与“吉”——吉祥; “葫芦”——福、禄; “寿桃”——长寿; “荷”——和睦; “狮子滚绣球”——喜庆; “瓶””与“平”——平平安安; “竹子”与“竹节”——节节升高; “龟”——长寿; “辣椒”——红红火火; “猪”——富足;

②(出示各类年画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含义。

③(示简笔画:竹、鱼等)以简形图案表现有含义的形象。教师:欣赏图片。

过渡:画完画稿,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板示:刻板)

2、刻板:负形要相连,图案要线线相连,不要断。(1)教师示范。

教师:画稿定好之后,我们要用美工刀把画好的图案镂空,刻下来。边刻边注意用刀的安全。老师发现,今天我们班级的同学不仅带了美工刀,还带了剪刀。所以,我教大家用剪刀也可以剪刻年画。(板示:负形相连)学生:观察老师刻板、剪刻。

3、过渡:剪刻完图案,最后怎么样变出一幅年画呢?(板示:印刷)(1)欣赏用色单纯的木版年画。

教师:(出示清《门神》)你发现画面中有哪些颜色? 学生:有红色、黄色、蓝色、黑色。

教师:是的,在年画里这几种颜色用的很多,一般只用这几种,有的还只用一种颜色。(板示:用色单纯,展示全红年画)(2)示范印刷。

教师:古时候的人们在宣纸上、绢上印刷,并且在宣纸上、绢上涂上颜色。我们今天在卡纸上印刷。我想请一个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印一印。学生:仔细观察。

三、体验制作,刻板印刷。

过渡:欣赏了那么多的木版年画,也知道了漏板制作的三个步骤,从画稿到刻板再到印刷。今天,让我们感受刻板和印刷的乐趣,感受古时候的木版年画吧!

1、作业要求:

(1)接下来,请每个同学自己剪刻或选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的画稿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感受木版年画的刻板和印刷。现在开始吧!(2)学生刻板、印刷。教师巡视指导。

2、作品展示:(1)请印刷好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贴到我们的门上。(2)请学生说一说刻板和印刷的感受。

(四)拓展欣赏,木版年画。

1、欣赏木版年画的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木版年画造型的生动,意义的深刻和色彩的单纯。

6.绵竹年画阅读答案 篇六

1. B(大毛、二毛、三毛是门画的三种规格,不属于绵竹年画的类型)

2. C(A. “文门神”贴在二门上。 B. 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色彩构成强烈对比,少量的复色起协调作用,而非对比作用。 D. “艺人们”“都要”有误,应是“高手”“ 凭真功夫”而为。)

3. B(A. 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张贴年画还可以展示民风民俗民情等。 C. 这些正是绵竹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D. 正是因为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才使“填水脚”显得天真、质朴、粗犷。)

7.河北武强年画 篇七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 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相传, 明永乐年间, 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 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 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 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 便是"家家点染, 户户丹青", 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到了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 当时, 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 从业者万余人。据有关史料记载, 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 拥有144家画店, 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 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店, 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后因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微, 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武强年画业迅速萎缩, 仅有四十余家画坊开门经营。20世纪40年代初, 武强年画艺人与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一同创办“冀中年画研究社”, 194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大众美术社”, 武强年画由此得以复兴并有所创新。1949年后, 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武强年画几经沧桑, 到1980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 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繁复、富丽多彩相比, 武强年画更有农村气息, 风格粗狂, 色彩简单浓烈, 颇受欢迎。1985年, 建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3年, 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一丝不苟

雕版

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 完全手工制作, 手传口授, 世代沿袭, 经久不衰。因受其原料及工艺制约, 在形式上提炼概括, 在色彩上归纳夸张, 在构图上匀称饱满, 在内容上从人们喜闻乐见出发, 以现实为根据夸张变形, 大胆取舍, 着重突出主要部分, 色调鲜明, 对比强烈, 局部服从整体, 每幅画都有一个主色调, 更具有农村气息, 风格粗犷, 色彩简单浓烈, 颇受欢迎。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 叫生笔画, 产量较少, 价格较高。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 便采用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了, 但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来完成。武强年画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品种繁多。有门画、窗画、炕画、斗方、条屏、贡笺、灯画、对联、中堂画、年历画等几十个品种, 有单幅、对幅和多幅连环画等不同形式。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 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 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 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 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 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农民艺术的象征。

六福图

讲述武强年画的历史传承

武强年画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 映照出燕赵文化的踪迹。河北农村历来有“闹春”的习俗, 每逢春节, 庆祝活动从腊月初八开始, 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 也是最盛大的民间艺术节。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七, 家家户户清扫、粉刷庭院房屋, 然后人们把从集市买回来的武强年画贴在门上、室内、灶房、仓房、水井、马厩, 把土地爷的神像贴在神龛上, 既寄托人们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 又为平日清贫冷淡的农家小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随着时代的变迁, 审美意识的嬗变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新一代武强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 创作出了大批新作。另外, 美国、奥地利、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也来到武强县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现在, 武强年画还走向世界, 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和东南亚各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日本大和文化馆都珍藏着大批的武强年画。

8.全村最美的年画 篇八

我和小弟只好去别人家看年画,心里却仍幻想着:明年我们家的墙上也要贴上新年画!吃年夜饭时,墙上刺目的旧报纸让我和小弟情绪低落,父亲见状,对母亲说:“山子还在生我的气呢!现在我保证,要是山子他们连续三年都考第一名,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为他们买张全村最美的年画!”父亲说着,向我们伸来他的小指,跟我们拉钩。顿时,家中又充满了欢笑。

此后,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与父亲的约定,3年6个学期,我和小弟带回了12张红彤彤的奖状,而且还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3年的时间,张张奖状也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岁那年除夕,渐渐懂事的我们,一边忙着为乡邻写对联,一边幻想着父亲该怎样兑现他的承诺。可眼前是又一次贴满墙的旧报纸,我们根本找不到父亲所说的“全村最美的年画”的影子。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和弟弟笑话父亲撒了谎。

这时,父亲对母亲说:“孩子他妈,你还记得3年前,我和山子他们的约定——要买回全村最美的年画吗?”母亲疑惑地看着父亲,显然她早已忘了。父亲白了母亲一眼:“看你这记性,我可没忘。既然孩子们年年成绩第一,那我就得兑现那个约定。全村最美的年画我早买回来了,压在箱底呢!”

一听说父亲早买回了全村最美的年画,我和小弟一下兴奋起来,忙问父亲:“怎么不早贴上墙呀?”父亲笑呵呵地说:“不忙,不忙,贴早了,被人看见,就贴到别人家里去了。今晚你们就安心入睡吧,明儿一早,我保证你们看到咱家这全村最美的年画!”我们再三地纠缠父亲贴上年画,但他坚定得像块石头,只有一句话:“等你们睡着以后再贴。”

除夕夜,带着对神秘年画的好奇,我和小弟进入了梦乡……

大年初一的爆竹声惊醒了我们的梦。我和小弟一激灵,从床上爬起来就争抢着冲向堂屋,想看看父亲许诺的“全村最美的年画”是什么样。一进堂屋,我们怔住了——堂屋正中的墙上,我和弟弟的12张奖状整整齐齐贴了一大片,红彤彤的,映得堂屋一片喜气……

“全村最美的年画”,让我懂得了贫寒农家的志气!

9.年画作文500字 篇九

那一幅年画上有一个穿蓝色肚兜的男娃娃,脸胖乎乎的,头上扎了两个弯弯的小辫,脚上穿着一双五颜六色的虎头鞋,双手里抱着一个鲤鱼。鲤鱼穿着一个红红的外衣,头上戴着一顶黑乎乎的帽子,鲤鱼的尾巴好像一把红红的扇子在摇摇摆摆。

那位男娃娃抱着鲤鱼坐在荷花池边,好像在思考着问题。荷花包裹着一个绿绿的莲蓬,荷花边有个绿绿的,像一把遮阳的小绿伞。

看见那个孩子,我仿佛看到了一家淘气的男孩子,一个人跑到荷花池边抓鲤鱼。抓到后他高高兴兴地坐在池边,双手抱着鲤鱼在那咧嘴高兴地笑。

我越看越不明白,我便跑去问妈妈,妈妈说:“那幅《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寄予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憧憬新的一年日子富足。”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年画有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寄予老百姓美好的愿望,憧憬新的一年日子富足。年画凝聚了人民群众祝愿新的一年吉庆,寄托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希望和信仰。

10.年画-初一作文 篇十

很喜欢舞小仙的特刊里附赠手绘年画,没有卡通人物的特意描画,没有漫画书中的修补描圆,没有简笔画的一笔便成形的神奇,画面还是很丰富的,却也不显得把整张画都压满了,也许是那条红色的绸缎铺砌在了画面杂乱的部位,恰好地把画面隐约地分成了三个若即若离,若分若合,若隐若现的画面。

我没学过绘画,也就学不会整体感知,只会盯一会儿这幅年画,选最入眼的东西来观赏了。

这年画上有鸟,还是只庞大的金黄色的鸟;这年画上有人,还是几个分外俏皮的孩子;这年画上有树,还是一棵隐约地从底长到顶的卷叶子的树;这年画上有房,红绿相间的瓦片,用两根圆木棒连接的圆窗,印花的小墙;这年画上有盆,装满彩球,魔方,宝蓝色钻石,还有条金黄色的绸缎满出了盒子,拖到了地上;这年画有……

除了没有我,什么都有。

我喜欢这年画也并非仅仅爱那散布在个个角落的几个小人,也许更爱它的.色彩。因为我天生就爱红色,而这年画的主色调就是红色,“亮红色的绸缎,暗红色的天际,枣红色的水晶果实,玫红色的玻璃弹珠”红色即成为了我眼中的第一色彩,其他色彩,我也许就顾及不暇了,什么墨绿色啊,宝蓝色啊,咖啡色啊,我全都忽略成了同一种美丽。

那小仙身上穿着的裙摆也应该是年画的一大亮点。

在年画的右下角是一个长着银灰色牛角的小仙,穗黄色的有点蓬松的短发,一条墨绿色的荷叶状的小披肩,圆滚滚的手臂上套着几个小玉镯子,略微有些发胖的小手搭在米黄色的纽扣裙上,微微浮动的裙摆让我觉得十分诗意,庞大的裙摆下,一双裹了灰黑色裤裙袜的小脚赤裸裸地踮在红绸带上。

他想飞过去么?

在年华的右上角有一对长者眼白色触角的小仙,他们就一直在长满火红水晶果的树上睡着,那既似白毯又似白色树丛的东西轻轻地盖在他们身上,它们的头顶,有一大朵开的正艳的牡丹,鹅黄色的花蕊衬得她们的小脸一会红一会白的。睡着吧,等到牡丹凋谢的时候,她们就可以醒过来了,它们真的好美,就像花仙子一样

11.“年画泰斗”的坚守 篇十一

在开封市博物馆一楼北厅,笔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郭太运先生。这里是他的工作室,由于近来血压有点高,郭太运一般上午在这里指导学生,下午在家休息。

郭太运说:开封朱仙镇年画的传说版本很多,不管哪种说法,年画都是吉祥的化身。

沈括在《补笔谈》中记载:“熙宁五年,上令画榻(吴道子画钟馗)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二本,是岁除夕,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两府给赐。”这说明宋神宗时,皇宫及官府中已经有在除夕粘贴钟馗的习俗。史料充分证明了开封城就是开封朱仙镇年画的起源,也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到了1127年靖康之难,金人占领开封城后,年画艺人们四散奔逃,其中的一些人就散落在开封城及其四周,继续以印制年画为生。

元朝至正年间,贾鲁河的开通,使朱仙镇逐渐成为一个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而迅速繁荣起来。据李步青、廉方所作《岳飞与朱仙镇》一书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之特产。往昔盛事,着此业三百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到明清两代朱仙镇木版年画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

“文革”时期,年画刻版几乎全被付之一炬。

“门神门神骑红马……”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之所以说要抢救,是因为很多老版子老艺人都很难再找到了,这种原生态的手工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的已经没人能够准确解读。

郭太运说:

“要讲这些年画,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读l董的。先大概说说吧。年画主要有文武门神画、故事画、神像画三大类。”

门画有大毛、二毛、中台、二边四种规格。

门神多为“秦琼、敬德”,有“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上鞭”、“抱鞭”、“竖刀”等。

“大毛”一般是大户人家购买,

“二毛”多贴于院内房门,有很多戏剧题材,如“长坂坡”、“寿州城”、“苟家滩”等。“中台”有表现平安的,有多子多福的。老人房门,多贴“三星在户”等。儿童居室,则贴“五子夺魁”、“刘海戏蟾”、”和合二仙”等。“二边”是规格最小的,它是为单扇门生产的门画,题材多为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灶画有“摇钱树”、“聚宝盆”等。财神贴在堂屋门侧内壁左下方,画面有“上关下财”、

“文武财神”和“单座财神”等。“馗头”贴在院子影壁墙上方,有避邪免灾之意。

听着郭太运讲这些“道道门神”,真没想到,年画的寓意如此复杂,难陉郭太运说可以独成一门学科了。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首流传久远的民谣讲述着年画的历史和意义。

做了74年年画

郭太运说:从1 3岁进入“云记”至今已经74年了。手头几乎没离开过印制年画。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长,74年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当年的郭太运在云记三年学徒,四年出师,成为几十个师兄弟中之佼佼者。他系统地学习了年画的刻版、印制、刷红纸一整套技术,他刻出的版面线条粗犷流畅,造型生动传神。特别是他的炮制颜色和印制,其色彩艳丽、庄重浑厚,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印制年画线条清晰而不轻飘或僵死,人物脸部突出富有神采。

出师后,郭太运与师兄谢合彬合作搞了一年“背作”,之后开始自己经营开店,店号“泰盛”。解放初期,曾尝试刻印过一些新题材的年画。

1961年,郭太运加入“开封年画社”,和朱永敬等许多老艺人一起刻版、印画,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发展。

1983年,郭太运任“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古版研究室主任,与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使几个年画老作坊里一批珍贵的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古雕版重见天日。

2004年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郭太运先生被邀于开封市博物馆,教授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年画知识和印制技艺,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手艺传下去。

郭太运说曾经有人想知道他印制年画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当即拿出秒表计时。看着飞速翻过的纸张,一会儿就是厚厚的一摞,结果计算了一下,三秒一张。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速度,再看印出的颜色,张张色彩不浓不淡,干净利落。74年的功夫啊!

对年画非常有研究的专家任鹤林自称是郭太运的学生,刚刚入围“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候选名单,他说:“郭师傅的印制技术绝对是好,不服不行。”

谈起年画收藏方面的话题时,郭太运很高兴地说:他计划明年,也就是88岁时办一个展,预计展出88套他亲自印制的年画。笔者问起郭太运这些珍品会定价多少时,郭太运笑了,他说:

“这些事要由拍卖方来决定。”

现年87岁的“年画泰斗”郭太运说:

12.年画发展的历程探究 篇十二

年画, 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 是在人们欢度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时装饰环境的绘画。年画在表现样式上亦有多种多样, 包括门画、年历画、中堂、四扇屏、炕围子画、横披、窗旁、斗方、福字等多种样式。年画要体现喜庆、欢乐、吉祥、祝福、迎新除旧、除凶驱灾、色彩艳丽、万象更新等特点, 在内容上凡带有喜庆、吉祥祝福的民间生活、传统故事、山水花鸟、婴儿宝贝、生活中体现真善美的新鲜事物及吉祥图案等均可入画。年画要姓“年”, 要有“年”味, 这样才适合在特定的节日里, 给人们在环境上带来喜庆和美好, 在心理上带来愉悦和希望。

二、年画的风格与类别

年画, 是适应人们欢度春节的“年”风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据载, 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 在宋代、汴京 (今河南开封) 、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岁末市场, 就有供年节贴门神、钟馗等神像及各种年画出售, 清代中叶更为盛行, 全国各地均有年画。

(一) 南方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是南方年画的代表,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后期, 盛于清。桃花坞在苏州城内, 苏州历史上是商业文化发达之地, 画家云集, 画工和雕版结合创造了桃花坞年画。除此之外, 在苏州城外虎丘山山塘一带, 也盛产年画, 据载, 山塘画铺异于城内之桃花坞北寺前等处, “画面以笔描为主, 惟工笔、粗笔各有师承。”从上述描述中, 可知早期年画有手绘及版印两种, 手绘年画还有粗笔和工笔不同风格, 桃花坞木板年画, 以雕印套色为主, 绘制颇为精丽。善用粉绿、粉红等, 色彩画面效果明丽典雅, 题材多样。《上海火车站》、《三星图》等代表了桃花坞年画的风格。四川绵竹年画, 起于北宋, 兴于明代, 盛于清, 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绵竹年画以只印轮廓, 人工彩绘为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二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 黑货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填水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 出自技术高超的艺人之手, 作品一气呵成、神韵十足。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色彩单纯、艳丽、强烈明快, 构成红火热烈的效果。《鞭锏门》体现了绵竹年画的特点。另外, 四川梁平, 湖南邵阳, 广东佛山, 福建漳州和泉州, 台湾台南等地印制的年画亦著称于世, 不一一而述。

(二) 北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北方年画的代表, 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据传, 明末清初, 杨柳青年画兴起于天津西部杨柳青镇一带农村, 有“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之说, 盛况空前, 其主要形式是木刻线画黑面版后加彩色描绘, 刻工精细, 绘制细腻, 色彩绚美, 造型简练, 有装饰性, 虽为民间木板年画, 却尤传宋元绘画之风, 内容极为丰富, 取材多为戏曲故事, 美女和胖娃娃, 寓意喜庆吉祥之意, 作品通俗易懂, 杨柳青年画的模板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主, 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 有“一笔染脸”的特技, 别具风采, 是一种雅俗共赏, 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的色彩来源生活, 且大胆夸张有装饰性。如门画“秦琼”、“敬德”一是白脸, 另是黄脸, 一是红袍, 另是蓝袍, 在年画色彩运用上, 非常有规律, 既丰富又和谐, 它的色彩是木版套印和彩绘二种手法相结合, 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民间味。

(三) 山东淮县杨家埠年画。杨家埠年画兴盛于清光绪年间, 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杨家埠家家印年画, 人人画年画, 曾培养无数民间画师和刻工。年画采用木版分色套印的方法, 从而形成了饱满、朴实、粗犷和富有装饰性的风格。在构图上, 要求对称、均衡、人物完整、平面构图富有装饰效果;在造型上注意整体造型和形象外轮廓线的美, 经过删减夸张的方法, 达到艺术上最大限度的概括。在色彩上, 红、绿、黄、紫、黑是杨家埠年画中五个主要颜色。杨家埠年画最大的特点是诗画结合, 在每幅画上刻一首诗, 用诗来加深百姓对画面的理解, 对内容起到补充的作用。例年画《男十忙》的题诗:人生天地间, 庄稼最为先。开春先耕地, 插耧把种翻。芒种割麦子, 老少往家担。四季收成好, 五谷丰登年。另外, 河南朱仙镇, 河北武强, 山西临汾, 陕西汉中和凤翔的年画也著称于世。

(四) 擦笔水彩年画。人们通常叫“月份牌年画”, 20世纪初叶, 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与竞争, 商业广告空前发展, 擦笔年画应运而生, 不断扩大, 把要推销的产品与月份牌画结合一起, 以扩大发行。后来, 人们习惯称其为《月份牌年画》。擦笔年画是用炭精粉在图画纸上画出形象结构和有凹凸光影的素描稿, 然后用水彩的技法罩染, 形成形象逼真、刻画细腻、表情生动、色调明快的绘画风格, 得到人们喜爱。最早画水彩擦笔年画是郑曼陀, 常与学西画的徐永卿合作, 郑绘人物、徐绘背景, 各自发挥所长。后来有杭穉英组织穉英画室, 成员有金梅生、金雪尘、李慕白等人。其代表作品《叶绿瓜肥产量多》、《采莲》等。

三、年画内容中的寓意

年画产生于民间, 为营造春节的喜庆气氛而产生, 要适应人们过年喜庆吉祥, 除凶避邪, 向往美好的心理。因此, 年画中有很多寓意, 例如:“画中要有戏, 百看才不腻, ”出口要吉利, 才能合人意, 人品要优秀, 看后喜不够。年画中非常注重“寓意”的运用, 通常将汉字四字一句的成语进行谐音的形象转换, 变成生动的画面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如喜上梅梢, 用喜鹊登梅枝的形象比附;连年有余, 用莲花和鲤鱼的丰收景象来象征;多子多福, 用石榴、蝙蝠形象比喻;以松鹤延年, 比喻老人健康长寿, 借用男女儿童观赏金鱼, 比喻金玉满堂;用牡丹配花瓶, 借指富贵平安, 用白象驮着一盆万年青, 喻万象更新;还有竹报平安、梅开五福、三羊开泰、鸡羊如意、莲成贵子等。再如, 鱼戏莲、蝶恋花隐喻爱情, 胖娃娃和美女, 寓意喜庆吉祥, 鱼寓意富余, 表达人们企盼富裕兴盛的美好愿望。年画中的寓意, 相传几百年, 早已被人们所接受, 年画作为载体, 其寓意必生生不息, 世代相传。

四、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年画, 从汉代民间新春贴门画以来, 在宋代的汴京 (今河南开封) 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岁末市场上就有门神, 年画出售, 明清时, 年画兴盛发展, 得到民间人们普遍喜爱, 成为迎新春, 欢喜过年的一个吉庆吉祥的重要装饰, 这个阶段, 主要是套色木板为主, 20世纪初叶, 上海产生了水彩擦笔年画, 进一步丰富了年画的表现形式。抗日战争的延安和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画家制作了一大批新形势下新年画, 多以彩色木刻为主, 如《春耕大吉, 保卫家乡》、《立功喜报》、《丰衣足食图》等。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出版了新年画《喜气临门》、《合家欢乐》。建国后《毛主席大阅兵》、《新中国的歌声》等。“文革”期间, 在极左思潮影响下, 突出政治, 不顾年画的特点, 把《红灯记》中李玉和带着铁镣, 满身是血的画面印成年画, 把赤脚医生上山采药也印成年画, 结果, 谁家贴了这幅年画, 孩子有病, 家里人总怀疑与这幅年画有关。显然, 这二幅画有悖于年画欢乐喜庆和吉祥祝福的特点。1976年以后, 《女排夺魁》、《花繁果硕人长寿》走进年画。

至今, 年画吸收了中国画、水彩画、油画、彩色摄影等形式和手段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现在, 全国人民齐心合力, 振兴中华, 民富国强, 追逐中国梦, 全民奔小康, 中国正以巨人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发展空间, 我们要继承传统, 与时俱进, 迎接年画发展的新的春天。

摘要:年画, 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 是在过年时张贴的欢度春节的装饰物, 具有喜庆和吉祥的特点, 桃花坞年画和杨柳青年画是我国年画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 年画要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关键词:年画,吉祥喜庆,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美术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年画】推荐阅读:

年画记叙文09-17

《滑县木版年画》教学设计09-08

上一篇:适合1岁男宝宝睡前故事下一篇:一个准高三家长的成长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