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2024-07-18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精选8篇)

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篇一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成世界经济重要推动力”的这个观点,根据当时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来说,已经大大超越了其本应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这个经济已经持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会有疑问中国的经济还能增长多久,或者说中国的经济会突然地停止增长吗。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不仅说的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2010年对世界经济而言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退去,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拉动下,世界经济虽然复苏仍在延续,但却增长乏力,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蔓延,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新兴经济体通胀越发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仍保持预计高于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长,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造了汇改以来的最高记录,达到了6.6227,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张首次突破4%,其中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在这一年里中国的通胀压力继续增长。

在先后历经最困难、最复杂的调控年景之后,2011年,面对“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的经济将会如何走,也许我们不能完全预知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中国的当前经济形势,来预测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所会遇到的问题。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所包含的国家战略意图和走向,“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不过中国经济的发展情景也不容乐观:从外部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内部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当今流行语,“病不起”,“死不起”等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极低的消费能力。其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国的人口多。中国的人口是怎样影响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劳动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工资却不能跟上这方面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就算劳动力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劳动力过剩,使得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很高,工厂和企业就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空间。如今大学的扩招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大量的扩招,不仅严重地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而且造成劳动力的趋同化,使得大学生难以胜任工作,而且形成恶劣的竞争。由于劳动力的工资不高,消费能力自然也不会高。另外就是房地产过热,导致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得不被拘束在房产上。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家庭和房子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一般会首先考虑买房,其次是买车。开发商抓住了买房者的心理于是抬高房价,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普通老百姓由于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任由开发商漫天要价。其次是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利益和政绩,抬高地价,频频拍出地王。房地产开发成本又间接转嫁给了购房者。可以说地方政府在房价

高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医疗费用也是普通老百姓的重要开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被束缚,导致内需不振,同时外贸出口又遭遇寒霜。政府提出的三驾马车有两驾马车已经不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只能依靠通过加大政府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由于政府的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在GDP所占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基础建设完成,中国应该用什么去填补空出来的GPP空缺。到时中国的经济就会停止不前,甚至出现大的滑坡。中国的政府投资行为似乎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但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等,在这些战略的实施中,中央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能力建设投资社会保障和功过那个服务项目的补贴的等,对中西部提供了大规模投资等财政支持,大幅改变了资源投入的区域配置格局,但是如今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明显。而且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一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资金流动性过剩,是的经济运行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另一个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其次过分依赖外贸,内需拉动不足,再次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居民的消费能力仍有待提高。最后一点,我国经济过去主要以消耗大龄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大家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在这些问题中过分依赖出口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后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分倚重,导致我们更多的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的左右,安全风险不断积聚。

我认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首先,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多年来,面对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矛盾,面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中央一直希望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适度放慢中国的经济增长节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观调控所预期的,也正如社会上所讲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其次,应该看到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抗击各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够利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具有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调动和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是我国人口多,市场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十分巨大,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还非常突出,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提高技术进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能源节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或者较快增长的基础,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经济纵然面临着许多考验,但是只要决策者们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中国的经济未来几十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但是我也希望中国不要一味只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2.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篇二

会展城市区域格局初步形成

会展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通过区域产业和资源的依托, 并随着经济区域化的深化, 我国会展经济区域化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当前, 会展经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第三产业发达城市已迅速崛起, 并出现南、东、北三大“会展城市战略生态群”, 即分别以广州、上海、北京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为中心的三大会展城市战略生态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及新建会展场馆不断增加, 我国会展经济市场呈现重心东移态势。据统计, 全国举办会展最多的省市首推上海, 北京次之, 广东最为活跃。从会展收入看, 广东、北京和上海占据了垄断地位, 占全国会展收入的近90%。在这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的引领下, 同时与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相互协调, 构成各具特色、多层次的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三大市场经营主体角逐

目前, 作为市场主体的展馆、展览公司体制已呈多元化, 民营展览公司发展势头迅猛。除贸易促进机构和各类协会等举办机构外, 已拥有国营、股份制、民营和中外合资等不同性质的大批专业展览公司, 基本形成国营、中外合资、民营三大市场主体。

据不完全统计, 广州市具有展览经营权企业超过500家, 注册展览公司200家左右, 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目前, 我国会展市场的三大经营主体角逐, 而且会展市场中出现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法律规范, 展馆建设过热, 市场竞争无序, 行业组织建设滞后等现象, 这将致使该行业的平均利润下降。

会展产业市场化程度加深

我国会展业当前的市场化主要表现为“会展项目举办市场化”、“会展企业经营”和“会展产业制度建设”三个方面。首先, 政府展览市场化已成为行业改革中的重点, 部分政府展览会已通过重组、拆分、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产权和管理权成为改革的焦点, 特别应该关注在此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其次, 会展企业的市场化由于民营和外资企业增加, 促使经营主体的经营意识和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会展企业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 如企业组织机构、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企业信息化改造、人力资源建设能力等方面。最后, 我国会展经济处在发展的重要关口, 会展业政策、制度建设随着国家发改委“中国会展业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筹建, 将在政策理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跨国会展企业真正“落地”我国

前几年是我国会展业的整合期, 这在会展主题上表现为中外的融合、会展的互动、主题的细分等。我国会展企业在和这些跨国公司“血战”时, 必然产生展会品牌利益格局的再次分配。就展会主题而言, 市场细分化、专业化成为发展的方向, 进一步增加会展的内涵, 提供高附加值的会展文化显得必要。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尤其是WTO的全面实施后, 标志跨国会展企业真正“落地”我国。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与广州光亚展览贸易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组建“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该公司是我国展览业投资最大的一家中外合作公司之一。继法兰克福登陆广州取得成功之后, 德国的另一家展览大贾即美沙展览集团也正式登陆广州展览市场, 与广州振威展览公司举办的品牌展GIMT进行合作, 引进德国顶级金属加工展 (ABM) , 并举行了亚洲顶级的“G I M T+A M-BCHINA” (机床金属加工展) 等等。

香港与我国政府签署了CEPA, 它被当作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中新的动力, 把两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到制度化建设的层面上。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 CEPA协议中列出18个将会受惠的服务行业, 会议展览业列第二位。

会展人力资源建设能力提高

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篇三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5

我国是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要加快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增加经济资本的投入,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整体的国民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1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产品市场供求不平衡

农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需求、自然环境、市场价格水平的制约,处于亚健康的发展状态。在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经济,虽然可以保证农村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需求种类和水平也发生了改变,很多农业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此外,大量的工业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再加上水资源被污染以及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都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2 农业的生产水平低下,其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已经进入机 械化时代,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很大距离,相同的劳动力创造出的劳动价值有很大悬殊。在我国部分山区,其生产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生产层面,产量低,收入低。农业生产中的制约因素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存在很多内因,比如土地肥力不足,耕作技术水平低,生产率低,单位土地的成本升高,再加上市场农业产品价格的不稳定,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

1.3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城镇依托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取得先机,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农村的经济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很好吸引企业投资发展,其经济模式也不能及时发生转变,经济的发展步伐远远滞后于城镇,所以导致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 改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具体对策

2.1 制定稳定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政策制定不合理,落实不到位都会导致农民对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失去信心,也会导致上级部门对农村经济的投资降低。在广大农村地区,经常会出现占用和低价强制出售耕地的现象,这些都破坏了农村经济的稳定。所以政府要采取严厉的措施,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严厉打击制约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违法行为。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实际,制定出促进当地经济模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政策,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村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就是农民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低,自身的创新能力低,不能看到市场发展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契机。所以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医疗设施以及教育的投资,比如农村书屋、农村网络室等;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工向职业工人的角色转变,从而促进农村居民到城镇务工,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2.3 政府带头引进资金,促进农村经济方式转变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低下,导致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所以,面临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可以带头向农村地区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央财政用于对“三农”的投资已经超过8000亿元,这对于农村发展来说更是一个重要契机,当地政府在加大对农村经济投资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来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与此同时,为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大量投资建厂的同时,注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体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其发展能力不足,发展进程滞缓,所以,必须要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重视,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制定出稳定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政府也要积极带头引进投资,来促进农村经济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韩俊.中国“三农”问题的政策走向[N].经济参考报,2010.

[2] 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12).

[3] 宋晓光.对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05).

4.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 篇四

【摘要】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现状 影响 政策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全球经济复苏至今已3年,但复苏步伐依然沉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近两年,随着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财政状况窘迫。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对当前世界经济现状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预判未来趋势以及主要经济政策走势和影响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目前和未来经济问题的前提。只有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水平。

一、中国与世界经济现状

1)世界经济现状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同时,全球流动性泛滥也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伴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会出现分化。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2)中国经济现状

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走向二次低底,经济危机的持续即调节恢复期一般是3-5年,而我们当前正处于危机的尾声阶段,这一时期是消化库存,平复心态,等待产业升级或变革的时期。而要走出危机最主要的是需要产业变革或升级。当前2012年应该是危机末期,目前从各种经济数据来看国内商品库存依然严重,房地产悬而未跌,外贸出口正在减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现象。

1、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2012年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2年,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

2、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看,2008年、2009年发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

3、货币金融环境处于较快变化中,2009年开始我们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是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调,贷款的增长不断加快。

4、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过程中(1)要保证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给。2)保持货币供给量的合理,要和整个稳定增长的目标结合起来。一要保证企业必须的经营资金需要;二要对于合理的买房需求,在信贷政策上加大支持。

二、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因素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2013年增速与2012年基本持平或轻幅上扬,但仍然存在着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一,欧洲债务危机仍旧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危机整体上维持在可控水平,但不排除个别重债国债务危机恶化,由此产生的政治分歧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政治、社会问题,从而拖累整个欧元区经济,并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释放流动性的规模、速度和波及面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仍旧是制约贸易健康增长的因素之一。全球复苏动力不足,贸易不平衡持续存在,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针对国有企业的所谓“竞争中立框架”的推行,均会催生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四,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美国能源产出的增长态势和伊朗核危机的走势是影响全球能源供给的两大基本变量。未来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意味着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大宗商品需求总体稳定,但其价格波动幅度还取决于流动性的数量和流向。

第五,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前景值得关注。

第六,地区安全危机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

(一)全球经济放缓,特别是美、欧、日经济减速,可能对我国的外需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慢可能会加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三)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继续走高会加大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美元继续贬值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中国的经济应对政策

只要外部环境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中国必须增强经济改革的“定力”,牢牢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谋求较长时期的优良环境。针对世界经济走势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化趋势,提高政策主动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制定长短结合的对策:

(一)短期内: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动向,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

一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

二是加强短期跨境资本监控。

三是加强地方债务监管。应客观全面评估全国财政和债务状况,并区别债务类型,建立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同时,为地方政府找到风险可控的投融资渠道。

四是防范短期金融风险。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并不需要过虑,但是也需要对部分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加强监管,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中长期:继续深入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1.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从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以及纾困措施看,我们必须找到国内经济的风险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中长期经济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一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人就业问题。应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创新消费金融和科技金融模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尤其是为青年人提供创业环境;同时设计更加灵活的用工制度,提高就业弹性。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以来,银行信贷、尤其是大银行信贷主要服务大客户,中小银行和其他信贷工具主要服务中小客户。三是加大科技创新。

5.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改革开放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处于合理区间中

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多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相关领域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 700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0%;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 1.8%,增加 307 万人。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3%,各个月份基本上是在 1.8% 和2.5% 之间平稳运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 5% 以上。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没有影响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8527 元,同比名义增长 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 元,同比名义增长 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9%。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986 元,同比名义增长 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3120 元,同比名义增长 12.1%。9 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外贸出口将温和回升。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改善,温和复苏有望延续。美国下半年在就业和房地产回暖驱动下有望加速复苏。欧洲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欧元区将延续复苏势头。日本将在国内消费和投资推动下继续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在经历年初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金融动荡后,经济形势趋于稳定。我国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国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将减轻贸易企业负担,外贸出口有望保持回升走势。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结构

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周期性因素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外需明显不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大幅升值进一步抑制出口增长;企业盈利前景不佳以及去库存化等因素导致投资出现减速;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市场调整导致消费稳中略降。

从中期结构性因素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兴产业增长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降的影响,要素投入支撑作用减弱,结构升级要求提高,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会影响经济增速。

从体制机制因素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效率较低影响到政策落实。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现象,稳增长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化对中国有利也有挑战

今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不同经济体宏观政策在不断分化。先看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刚刚走出危机最差的时期,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稍好于2014年,但是2015年欧元区债务恶化不会明显缓解,通货紧缩将会持续,在此形势下,欧元区于1月推出欧版QE,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表现为“放松”。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费税后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几个季度萎缩,2015年经济不会好于2014年,为了刺激经济,实现预期通胀和增长目标,将在宏观政策上继续实行超宽松量化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也表现为“放松”。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突出,私人消费抬头、制造业回流、失业率下降等都使经济向好。但美国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并于2015年年中可能开启加息窗口,宏观政策总体趋势表现为“收缩”。发达经济体之间宏观政策的收和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美国是世界超大经济体,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放松带来的影响,不足以抵消美国在宏观政策上收缩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再看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是表现相对较好的两个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目前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都相继采取了放松的宏观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内瑞拉、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面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也分化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带来不同挑战。

总之2015年,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有弊。去年以来美元坚挺回流、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对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国每年进口约三亿多吨,如果价格降一半,我们进口原油会节省一千亿美元左右,当然这是理想状态,还有铜、黄金、铁矿石、大豆棉花等。但是,当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以后,必然引起新一轮的世界通缩。一旦通缩,国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对中国产品出口将形成严重需求约束。还有,在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形势下,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20多个国家开始竞争性货币贬值,这使得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对其他货币明显升值。这严重抑制了中国的出口,这对当前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展望

6.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论文(精选) 篇六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辅导老师: 上课时间:

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

内容摘要:2012年GDP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以及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将导致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深度回落,但市场情绪的稳定、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换届效应的全面显现将使宏观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反弹,但全年的宏观景气程度依然偏低。关键词: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形势现状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在意大利和希腊债务问题双重夹击下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风险重新高企,引发汇率结构调整、国际资本异动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进一步下挫。这将使2012年,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以及悲观预期弥漫的四重外部压力。

(二)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加速恶化阶段,但全面调整还没有出现,局部调整和房地产市场的内部调整依然是第四季度的主流。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的前提下,2012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将出现包括交易、价格、投资在内的全面回落的调整。但本轮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在本质上是政策调控的产物,将以经营策略与价格调整为核心,它不是资产负债恶化型的调整,因此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全面抛售,更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不过,地方财政对于土地的依赖以及9%的经济增长社会约束线,决定了本轮房地产调整的幅度不会超过25%。2012年第二季度地方政府可能采取大量的松动策略,第三季度中央政府可能逐步放松“限贷”,然后放松“限购”,但房地产业下行的惯性决定了全面回落是2012年房地产调整的基本模式。

(三)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地方投融资平台还债高峰期的到来,2011年所显现的金融扭曲和金融风险进一步显化,资金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减缓。但由于中国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个体的资产负债状况依然良好,经济泡沫的治理、中国金融扭曲的纠正以及金融风险的释放,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危机。

(四)在经济回缓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将全面回落,“经济泡沫”将全面消胀,这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从2011年的“稳通胀”和“去泡沫”转向“稳增长”、“保民生”与“纠扭曲”,也将导致政府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较大幅度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工具的配合使用,将使2012年在纠正2011年全面出现的资源错配和金融扭曲的同时适度增加流动性;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民生政策的配合使用,将使在政策性投资规模适度提高的同时民生支出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对冲房地产与外部环境带来的下行冲击,使2012年GDP增速呈现“前低后扬”的运行态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

二、2011年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2012年GDP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以及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将导致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深度回落,但市场情绪的稳定、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换届效应的全面显现将使宏观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反弹,但全年的宏观景气程度依然偏低。201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将出现持续回落,经济增速将跌破9%,但第四季度可能出现明显反弹,单季度同比增速可能达到9.4%左右,从而使全年增速回升到9.2%-9.3%的水平。

(二)从供给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投入加大的作用下,增速将有明显提升,增速将从2011年的4.2%提升到4.4%;而第二产业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下出现持续下滑,增速从2011年的10.8%下滑到10.6%,与房地产相关的重工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而第三产业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和在服务业投入增加的作用下,改变了2011年大幅度回落的态势,增速达到9.1%,与2011年持平。

(三)2012年消费将在两大类力量的作用下出现名义增速回落,但实际增速略有提升的局面。

其中,下行力量包括:

(1)整体经济的回落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导致消费信心进一步低迷;

(2)经济增速回落导致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增长态势不乐观;

(3)深层次的收入分配结构的进一步恶化导致消费者收入基础弱化;

(4)房地产销售和价格回落导致房地产相关消费持续回落,例如家具消费、装修消费;

(5)资产价格波动透过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导致中高端消费疲软,例如高档餐饮和贵金属饰品等。

而上行力量包括:

(1)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消费刺激政策,对汽车、家电等消费提出刺激措施;

(2)透过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等措施刺激中高端消费;

(3)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民生投入来间接拉动消费。

这两种力量基本保持平衡的态势,从而导致2012年名义消费增速达到16.7%,实际消费增速为1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与2011年持平。

(四)2012年是政策性投资与市场性投资相互交替的一年。为寻求经济相对平稳的运行,政府将出台放松政策,加大投资规划的实施,使政策性投资力度大幅度上扬,以弥补市场性投资在外需和房地产下滑的作用下大幅度下降的缺口,全年预计增速为22.3%,实际增速比2011年略有下降。

(1)由于经济预期与库存周期的作用,原材料去库存将进一步进行,而生产成本的被动存货投资可能上升,从而存货投资总体略有上升。

(2)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可能导致商品房投资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问题开始显现,投资增速下降以及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将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可能接近5个百分点。

(3)外需的下滑导致制造业投资的下滑,按照测算,出口下滑可能达到3个多百分点,引致的投资下滑将达到2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

(4)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对冲外需下滑、消费疲软、房地产市场变异等下行力量,政府将在2012年启动“内需不外需、投资不消费”的调控措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松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管控等手段,在第二季度大力推动“十二五”战略规划和各种区域规划,提高基础建设、重点项目、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扬,对冲前期投资下滑的力量。

(五)2012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进一步受阻、贸易冲突和汇率冲突的加剧等原因,中国贸易总额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仅为18.7%,比2011年下滑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为17.4%,进口增速为21.7%,贸易顺差为1490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8.9%,“贸易再平衡”速度加快。

(1)根据广交会第110期的订单状况以及PMI指数中的订单指数的判断,2012年初期,中国出口将出现明显回落。第110期广交会出口成交379亿美元,增速仅为3%,同时订单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长单比重仍偏低,其中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8%。

(2)根据中国贸易与世界贸易之间的弹性关系,可以初步估算,在世界贸易增速进一步回落0.3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下滑的幅度将达到2.1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

(3)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2012年前两个季度出现全面恶化的情况,欧洲经济出现全面萧条,中国贸易增速将出现超过8个百分点的回落。

(4)中美贸易冲突可能由于大选年以及汇率法案等因素而升级,从而导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

(5)2012年中国贸易增速回落的格局,将从2011年欧美板块回落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全面回落的格局。东亚板块很可能由于受到国际资本波动的影响,难以保持目前一枝独秀的局面。

(6)由于受到中国原材料去库存的影响,中国进口也会出现回落,但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对冲,下滑幅度不会太大。

(六)2012年是中国“金融扭曲”加剧与金融风险进一步积累的一年。因此,纠正“金融扭曲”,疏通金融资源配置是2012年的重点。政府一方面在清理各种民间融资和表外融资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使资金循环出现政策性下滑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总量与结构性放松的并行,总体货币环境有所改善。预计全年信贷投放将保持在8万亿元左右,M1,M2在2012年的增速将有所上扬,预计为16.2%和17.1%。

(1)房地产市场逆转、国际资本流动的进-步加剧,将使中国民间融资的问题进一步显化。而土地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将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的缺口,导致地方政府存在进一步挖掘非规范性融资的动力。与此同时,2008-2010年刺激计划带来的质量不高的贷款所引发的银行呆坏账问题也开始显现,银行风险也将进一步提高。2012年中国将面临风险控制与金融秩序治理的压力。

(2)为保证超过50万亿元的在建项目的持续进行,信贷总量必须得到较大的提高。

(3)为适应9.2%的GDP增速、6.1%的GDP平减指数以及整体放缓的货币流通速度,M2增速不宜低于17%,由此倒算,2012年存款总量增长将达到12万亿元~13万亿元,贷款规模可以达到8.5万亿左右。但考虑目前金融扭曲较大、金融风险累积较大,总量约束可以适度偏紧。

(七)2012年由于宏观经济的持续放缓、经济泡沫的逆转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回冷,物价水平将出现回落,CPI为3.4%。产出缺口等指标表明,2012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及其绝对水平基本比其潜在产出水平略低,整体宏观经济景气状态有偏冷的取向。

(1)从技术角度上讲,由于翘尾因素的回落、居住类住房价格的回落以及制成品类价格的回落,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CPI将步入加速回落的通道,这种格局将延续至2012年。

(2)由于民间融资链条的局部断裂、表外融资的清理和规范全面展开、房地产资金的全面恶化以及经济泡沫的全面逆转等因素,中国流动性即使在货币投放力度加强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放缓将直接导致2012年整体流动性增速的回缓。这直接导致前期货币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大幅度放缓。(3)国家大宗商品市场将出现高位震荡,逐步回落的趋势较为明显,这将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减弱。但是,如果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相对平稳地度过,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回落,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很有可能存在走高的可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全面大幅度逆转的概率较小。同时,由于气候的问题,国际粮食价格也可能存在变异的可能。

(4)2009-2012年连续14%以上的工资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中国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难以完全对冲工资总量的提升,单位劳动成本将持续上扬,这使中国在未来3年一5年都可能面临3%~4%的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5)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将进一步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口的下滑和房地产的逆转将使中国PPI上涨水平大幅度回落,进而逐步减缓上游价格的传递压力。(6)潜在产出缺口显示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依然偏冷,因此核心CPI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7)2012年依然面临个别商品大幅度波动的压力,例如粮食价格随着国际市场变化而出现异动,猪肉价格随着猪肉生产周期的逆转,由“猪肉狂涨”转变为“卖猪难”。因此,市场监测的压力依然较大。

五、政策建议

2012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趋缓的一年,“外部经济的放缓与动荡”、“房地产市场的逆转”以及“金融风险与金融扭曲的加剧”等主导中国经济下行的力量。因此,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通胀”转移到“稳增长”、“控风险”与“纠扭曲”之上。

(一)由于存在中国增长与就业之间不对称的关系,跌破9%的增速放缓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但鉴于目前中国结构性问题的持续恶化,以及2008-2010年大规模刺激计划带来的强烈的后遗症等因素,2012年不宜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特别是简单化的、重复性的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不应出台。不过,在外需下滑幅度较大、消费疲软的前提下,还是应当启动“内需补外需、投资补消费”的政策

调整。在适度调整投资结构的基础上,“稳投资”应当是工作的核心,因此,投资不能回调太快,也不能扩张太快。

(二)金融扭曲和资源错配带来的风险防范与治理,应当成为2012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

(三)房地产调控依然是中国“去泡沫”的核心,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局部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阶段,以“限购”和“限贷”为核心的房地产政策不能松动。对于未来政策调控的节奏应当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相应的预案制定。

(四)货币政策应当根据物价发展趋势、金融风险治理的步骤、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变化进行调整。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应当从年初的“定向宽松、总量微调”的定位向“总体宽松”的定位逐步转变,不宜在短期内进行大幅度根本性调整。为适合9.2%左右的经济增长、3.3%左右的CPI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内生性的放缓,M2增速应当处于17%~18%区间,信贷规模确定在不低于8万亿元的水平,利率水平基本保持不动。

(五)及时出台以减税、增加支出为主体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积极财政的实施在“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寻找到契合点。

(六)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重点监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展,中国政府应当提前防御欧洲债务危机深化所带来的各种震荡,除了外需回落之外,还必须重点监控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异。对于中美汇率冲突的加剧,中国政府应当有应对的预案。

(七)消费刺激政策应当持续推出,不宜将消费加速和消费升级视为短期行政化干预的产物。

(八)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依然处于持续恶化的阶段,治理结构性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7.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篇七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 提出可能实现双赢, 即绝对优势理论, 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 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 (简称H-O理论) 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 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 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 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比较优势的认识与运用的发展。

中国对于比较优势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即从起初的不认识, 到后来的自发运用, 再到自觉运用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 中国推行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战略, 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差异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之间的差别。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当作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同义语。为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不得不动员中国成立之初极端有限的资源去扶植和发展极少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早期的建设我们认识到,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早期发展阶段, 要素禀赋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 那么对于其他产业而言, 没有资本的支持, 必将处于落后的位置;同时我们所扶植的产业也处于国家扭曲的价格机制下, 再加上国家的层层保护措施, 这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 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 综合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 资本相对稀缺, 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来, 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逐渐积累, 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 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 才逐渐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 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我们的长项, 我们的比较优势究竟在哪里, 我们要实行怎样的发展战略。在客观分析中国的经济现状之后, 我们认识到, 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地域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借鉴上述国家经验的同时, 力图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市场经济, 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扩大对外开放, 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然就总体而言,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 但除此之外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中国的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 在今后的贸易当中要继续发挥优势, 并扬长避短。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 发挥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

众所周知, 中国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 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传统的比较优势不易过早放弃。目前中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 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 成本较高, 劳动力相对充裕, 成本较低, 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 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 只会欲速则不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 要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

(二) 发挥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世界上存在众多发达国家条件下, 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 (或轨迹中) 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或教训) , 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做出更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 从而避免走“先发”国家已走过的“弯路”, 以更短的“捷径”、更快的速度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上的距离。首先,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其次,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再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内部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 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中国的国情, 更好地发挥中国的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 促进中国经济后发优势的发挥。发挥后发优势的途径有以下方面:

第一, 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区域经济。中国地域辽阔, 各个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表明, 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发展的效果明显, 中国发挥沿海开放地区作为对外贸易的前沿, 优先发展东部地区, 而后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同时着力于中部的发展, 这样就展现了中国在未来经济实现内部良性循环大格局的前景, 就目前来说, 这种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 扩大对外开放,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过去30年间,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 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 正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 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 并加以了实施。

第三,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中国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尽管目前这种优势仍然存在, 但是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三) 打造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资本的积累相对充足时, 就可以在发挥中国经济传统经济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 实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换。这一点可以通过积累人力资本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和更有利的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实现制度的创新,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实现。这一点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碧云.经济学[M].东南出版社, 2002.

[2]、陈秀山, 王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企业的本土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4) .

8.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八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短期前景;长期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第二,中国人均GDP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小。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以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

1、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2、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

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高通胀率,由1994年21.4%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0.8%,接近零通胀率,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第二,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第三,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城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第五,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困难,亏损额愈来愈大,利润额愈来愈高少,并出现了巨额净亏损。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既不适应国内市场竞争,也不适应国际竞争,这是多年积累的深层资机制性矛盾,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本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如下预测和估计。

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00-201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0-8.7%;2010-2020年期间为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 1994-2015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2015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按上限方案预测, 1994-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2010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

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预测到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2010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2015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25.6%,到2015年上升为28.9%。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6.6%;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4.5%)。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3.2%,提高到1995年的10.8%,到2025年又上升为38.2%。

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7.5%下降为5.5%,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6.04%下降为4.5%。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相对差距。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年后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 :锦西石化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月30日。

[3]《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4日。

[4]《经济参考报》,1999年1月26日。

上一篇:中医技术治疗慢性疾病下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儒家常识100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