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产业转型发展论文(精选8篇)
1.煤矿产业转型发展论文 篇一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推进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列入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批示中专门指出,应急产业是一个社会需要又大有作为的产业,有关部门要专题研究,大力推进。这为广东省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迎来了春天。为抓住国家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朱小丹在2012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扎实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2012年7月至II月,广东省政府应急办通过组织省应急管理专家组部分专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以及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开展21个地级以上市的书面调研及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14个地级以上市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应急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对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为突破口,坚持“应急工作科学化,应急技术产业化,应急产业园区化”,努力抢占应急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兄弟省(区、市)的高度评价。2011年10月,国务院应急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近几年广东省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广东省(省政府应急办)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起步早、思路清、办法多、措施实、成效大;积累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对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意义重大,值得其他省(市、区)学习、借鉴。负责牵头推动全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广东省为全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2年2月14日至17日,鉴于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推动发展应急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州市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先进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组织参加学习的全国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分应急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到东莞市实地考察应急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5月15日,美国驻穗总领事馆有关负责人及美国克劳斯公司等知名展览服务公司负责人组成的美国应急管理考察团高度评价了广东省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等方面创造的经验,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其他各国学习和借鉴。
(一)应急产业初具规模。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应急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共有属于应急产业的生产企业(以下称应急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约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130万人。
应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涉及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应急发电设备、应急照明器材及灯具等,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个子目录的60%以上(详见表2)。
(二)应急产业初具集群效应。据调查,应急产业从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呈现集群效应。在地域分布上,广东省应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75%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粤东、粤西、粤北3个方向由多到少、由强到弱、呈扇形分布的规律(详见图1)。在年销售额上,据不完全统计,排在前4名的依次是东莞、深圳、广州、潮州市。
(三)部分应急产品应用性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广东省应急企业既包括“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又囊括应急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国内最早、最先进的工业生产领域应急安全、预警预测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也有占据了应急产业领域高端的救援装备技术研发和服务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如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摇发电式应急收音机,2005年被美国军方一次采购20万台;“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该企业紧急调运一大批应急收音机送抵灾区专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使用,获得一致好评;“3·11”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紧急订购了10万台。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和机场泡沫喷洒车等产品在国际上属尖端类别。东莞市巨千家具有限公司的“仕安居”组合屋(又称“集成屋”),属于应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或者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组合板房产品,房屋质量和安装速度接近国际水平,能够快速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塘厦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不间断电源(UPS)、应急电源(EPS)、高压直流电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应用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地铁工程、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和国家体育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等。
(四)应急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广东省积极推动提高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应急产品科技含量。广州市虎辉照明公司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的LED应急灯被认定为广州市2009年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等灾区。中国规模最大的干电池经营企业——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应急发光电池,广泛应用于应急疏散通道。韶关市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企业,研发生产的微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
二、主要措施
广东省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应急产业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广东特色”应急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应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2011年1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2012年3月1日,朱小丹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研究制订扶持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应急产品准入和认证等相关制度,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好应急产品市场”。2011年2月22日,副省长、省应急委副主任刘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00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产、学、研结合,整合资源,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等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促进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这为发展应急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0]4号)中提出,要推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研究制订加快全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应急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推动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博览会。2011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1] 49号)中再次提出,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推动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 97号)中明确提出,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指挥设备、医药和防护用品、应急材料等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满足应急需要的适应性改进,推进重要应急工业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聚集园区。201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扶持办法(试行)》(粤府办[2012] 129号)中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教学科研单位主导,创新技术先导,应急产品向导”的原则,通过实施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为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应急企业成长良好机会。2010年7月,广东省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为应急管理专家、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搭建了创新平台,对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政府应急办的指导下,201 1年1月,应急管理学会在广州市举办广东省科技应急研讨会,围绕“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主题,对进一步通过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3月,应急管理学会在东莞市举办广东省应急产业研讨会,结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围绕“健全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应急产业平台”主题,为进一步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建设应急产业园出谋献策,有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6月,东莞市率先成立了东莞市应急产业协会;2012年3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明确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联合推动”的应急产业发展思路,搭建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与发展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2012年5月,在省政府应急办精心谋划下,全国第一个应急物资服务平台一一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实行严格的备案、审核、发布机制,实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筛选查询系统,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专业化应急物资信息服务,为完善应急产业链,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应急办联合主办,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承办的全国第一个应急产品国际展览会——2012中国应急产业展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重要专题展之一)在广州市举办,以“做强应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为应急企业提供扩大行业影响力、展示应急产品、交流商业资讯的崭新平台。国内外近300家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了展会,展品涵盖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应急发电、应急车辆、医疗救援、应急咨询、应急培训等领域。与此同时,依托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采购商实现了网上交易。
(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2008年,广东省启动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目前,省科技厅、省政府应急办已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组建了20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应急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专家团队,提前储备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为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广东省禽流感监测、预警及快速诊断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了快速、特异、灵敏的禽流感诊断方法和配套试剂,研制的疫苗已获得临床批文;地质灾害技术研究中心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监测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防治和决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肯定,部分产品已投入使用;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拥有117株细胞的细胞库、抗体制备平台、快速分子诊断平台、传染病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应急检测技术平台等;新发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新发传染病的生态学、环境学和溯源研究,其中,分子溯源技术国内领先。2011年5月,省政府应急办推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深圳市成立广东分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科研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广东省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计划。“十一五”以来,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取得一大批新成果。如省微生物所针对食品中毒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捕获——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究,目前已收集大量食源性致病菌,并且用多种方法提取DNA,初步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广东省每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启动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该专项实施完成后,计划制订20项以上安全技术标准或规程;研制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10个以上,每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四)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园建设。广东省以东莞市为试点,推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东莞市松山湖工业园区的中国南方应急科技大厦已于2011年3月正式奠基建设。2006年开始,东莞市开始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资助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创新人才引进等;“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计划提高到每年20亿元,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目前,东莞市聚集了一批大型应急企业,研发了一大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咨询服务业也日益壮大,为东莞市率先建设应急产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国家将应急产业列入“十二五”期间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广东省在积极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觉步履维艰,很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层面仍没有对整个应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系统性不强,造成目前部分企业产品渐趋同化、企业之间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政府对应急产品的推广不足,整体市场仍未有效开发。据东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生产的手摇式发电应急收音机在美国的销量相当理想,仅美国市场5年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台,但国内市场的份额相当小,不及美国的l/10。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看,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乏力,不同程度制约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产品认证手段缺失。国内具备应急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不多,且价格高昂。广东省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拥有较好的产品,因未有充足资金进行认证,无法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从应急产业集群层面看,广东省相关企业在深度分工、企业竞争、区域品牌等方面优势仍不明显,产业链仍然不完善,上游产业和关联产业薄弱,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几点建议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引擎。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应急意识的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建议近期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尽快出台应急产业扶持政策。一是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抓紧起草《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产业发展目标、政策原则、政策范围等,特别是要制订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推动建设东莞应急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全省应急产业发展。
(二)充分营造应急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充分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业,加快建立部门间应急产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整合供给需求。二是依托省应急平台体系和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产品储备目录和资料库,重点包括企业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应急资源等3个资料库,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与共享。三是依托广东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省应急管理研究院;多举并重,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应急领域重点实验室。四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是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向高端领域救援装备和服务应用产品延伸,注重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加大应急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应急产品。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形成榕树效应,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聚集和产业集群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一是探索依托行业协会、专业认证机构等力量,推进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研究制订应急产品技术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应急产品市场。二是依托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探索定期举办应急产品博览会和应急产业研讨会,为应急产品走向市场搭好台,为应急产业发展引好路。三是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的智力支持作用,组织权威专家为应急产业发展出招指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企业研发人员,聚集应急产业人才。
2.煤矿产业转型发展论文 篇二
自2013年以来,煤炭企业迎来了寒冬期,煤价大幅度的下跌、产能过剩、进口煤炭资源的增多、国家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污染环境企业的治理等等,使以前年利润上百亿的煤炭企业直接变成负债千亿的企业[1,2,3]。而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的山西,由于其经济结构主要以煤炭资源为支撑,自2014年以来,山西省已经连续两年GDP出现负增长,煤矿关停、煤炭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工资拖欠、多人轮岗、提前退休等问题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愈来愈突出,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若要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进行转型,而转型过程困难重重。本文主要就煤矿企业现如今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转型发展的具体举措进行分析。
二、煤炭企业面临的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下煤炭消费量下降
近几年,我国经济由持续的增长到现在的趋于稳定,正极增长保持稳定,但是经济的下行压力仍然严重。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我国的煤炭行业、钢铁行业以及所有的主体能源产业都受到了强烈的影响,尤其钢铁行业的颓败,消费煤炭资源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了煤炭行业[4]。以山西长治某国有煤炭企业为例,以前电煤每吨的生产成本大约为220元/吨,出厂价格大约为400元/吨,到现在的出厂价格大约为190元/吨,不仅不能赚回生产成本,而且每吨煤将要损失大约30—40元,该企业由以前的年利润上百亿到现在的负债千亿,企业完全陷入泥潭。
2、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煤炭主导地位下降
由于我国属于“富煤贫油”的国家,因此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使用中占据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5]。然而,当前国家重点推动风力、天然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推动新能源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替代,使得煤炭等一次性能源迎来激烈的挑战,再加上国家能源机构的调整以及国家对新能源等的发展推动,导致煤炭主导地位下降。
3、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煤炭生产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瓦斯、水、火、顶板、煤尘这五大灾害,这五大灾害实时威胁着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煤矿工人口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在井下工作的人,比作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可见该行业的生产环境非常恶劣,而由于操作失误以及不小心造成的人员伤亡的事故也非常多。
4、煤炭企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煤炭在回采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煤炭资源被开采出来,造成地下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大面积采空区的形成最终导致地表下沉,以及地面建筑物,如房屋、铁路等建筑也发生下沉,从而造成房屋塌陷、铁路下沉扭曲不能安全地使用,严重影响人员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采空区地表下沉,地下水与采空区之间形成导水带,地下水全部进入采空区,造成地下水流失严重,而地表水体由于地表下沉形成裂隙带,水资源全部进入地下,造成附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农作物由于缺水而减产甚至是绝产。
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市场实际举措分析
1、技术引进是企业转型的根本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加快企业的转型,更好地占有市场,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节能减排,这是实现技术层面上的转型所必须的一步。如潞安集团下设的煤矿,为了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该集团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引进了生料辊压机终粉磨技术,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相较之前的技术,设备的耗电量节省了二成;由于布袋收尘器的使用,使得生产所产生的粉尘浓度由100mg/Nm3降为≤30mg/Nm3,极大地改善了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作为焦化厂,冷凝水的回收、煤炭利用率的提高一直是焦化厂管理层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焦化厂实现企业转型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潞安集团旗下的焦化厂,以引进新技术设备为着力点,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低能耗,高效益生产的目的。从潞安集团旗下公司所取得的转型成绩可以看出,技术引进作为企业转型的根本保障,是山西煤炭企业在转型之路上所依靠的技术支撑。
2、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企业作为传统工业,以前的发展多注重于短期效益的取得,这也就造成了传统煤炭企业产业链条短,只依靠一个产品来占领市场,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低。因此,企业自身延伸产业链条就势在必行。如神华集团通过对企业自身进行有效调整,对煤炭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以及煤矸石进行全部回收。神华集团通过矸石电厂,可将回收的煤矸石转化为近50亿度的电能,通过对废弃物的利用,神华集团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而对煤矸石作为炸药中可燃剂的应用,在获得国家专利的同时,更是拓展了企业的产业链,为煤矸石寻求到了新的出路。
3、引进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转型提供保障
针对目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为了使煤炭企业及时更新技术,也使得新技术能较快地应用于日常企业生产中,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大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如神华集团旗下神东煤炭集团颁布了《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根据规定,神东煤炭集团着重引进具有全日制博士和硕士学历与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提升了整个集团专业人员队伍的质量,确保了高层次人才在集团日常生产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对于集团内部现有的人才,也要注重培训,除了多开展专业学习,更要注重加深员工的职业规划,使科技人才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正是集团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使得神东煤炭集团在高精尖生产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四、煤矿企业转型发展的市场分析
国家现在鼓励清洁能源、绿色能源能的发展,而煤矿企业永远把煤炭生产作为第一大产业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主流趋势,若是长久下去,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煤矿企业必须基于企业自身所具有优势,进行市场的转型。
1、煤炭企业转型旅游市场分析
煤炭企业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重工业,与民众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而煤矿企业作为产煤的第一线,其设备、开采现场等都可作为其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旅游资源。正如德国鲁尔区的煤矿企业转型,该企业对现有的煤矿基地进行就地转型,所有设备、开采现场进行了就地保护、就地改造,建成了煤炭博物馆、体验开采现场,进而吸引了无数游客。山西作为产煤大省,其境内煤矿个数较多,全部进行关停或改造将消耗大量资金,且容易产生转型重复。因此,山西应借鉴德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有特色的煤矿进行改造,以吸引游客。将煤炭企业转型进入旅游市场有以下好处:其一,可节省资金。开采现场的大型设备的转运将耗费大量人力及财力,而改建为煤矿体验馆,设备不需转移出煤矿,只需进行煤矿安全加固,就可即刻对游客开放。其二,可吸引大批游客。煤矿作为采煤第一线,历来禁止妇女儿童进入,其神秘性可作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作为煤炭体验馆的煤矿企业,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开放,不再设立性别及年龄界限,在旅游市场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2、煤炭企业转型教育市场分析
煤矿企业与炼钢厂等重工业企业相比,其优势在于煤矿产出直接进行销售,产品即成品。而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注定了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仍旧会在市场之中存在,且煤炭的高效开采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所以高校对于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降反升。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所欠缺的则是第一线的操作经验,这就给了煤矿企业进军教育市场的契机。有煤炭主体专业的高校山西占了大部分,山西煤矿企业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与山西高校联合,让煤炭主体专业的学生到煤炭企业第一线去实习,教师可以在一线对学生进行教导,所留设备可以进行现场挖掘试验。也可与中学进行户外教学联合,丰富中学生的课外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使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煤炭知识。
五、结语
煤炭产业十年黄金期已过,煤炭产业的疯狂吸金期以后不会再次出现,最终就是平稳发展,并且煤炭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人身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人民以及国家都非常注重的问题,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清楚传统的依靠煤炭行业发展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此诸多问题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可从旅游市场与教育市场入手进行转型。
参考文献
[1]肖黎明、刘晓敏、华天真:SWM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5(1).
[2]肖黎明、刘晓敏、华天真: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产业整合与转型分析——兼论晋煤资源整合与转型发展[J].生态经济,2010(7).
[3]弓晓琳:传承弘扬煤炭精神,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吴永平在“山西煤炭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J].山西煤炭,2012(3).
[4]杨乘雨、龙琴:经济转型发展中煤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基于山西煤炭行业分析[J].会计之友,2012(11).
3.聚焦“智慧产业”,助推转型发展 篇三
政要群聚,备受关注
11月6日上午,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开幕式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科技部党组成员张景安、江苏省副省长何权、无锡市市长毛小平、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解清、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朱伦昌、无锡市政府秘书长吴峰枫和应邀前来的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埃里克·安德森、英国欧洲设计协会总裁凯琳·比特·菲力普斯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致辞中说,以“创新设计、成就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公众的创新意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的有机结合,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产品和名牌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在致辞说,知识产权作为开发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他希望无锡市充分利用“工博会”和“专博会”两大平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对前来参加博览会的嘉宾表示欢迎。他说,近年来,无锡始终把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进而推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此次举办的第八届工业设计博览会将让更多的参会者寻得商机,获得发展,实现共赢。
聚焦科技硕果,彰显国际化风采
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与创新创意高度集成的“智慧产业”,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助推力,在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领军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上以工业设计与专利名牌产品为主要展示内容,在15600平方米的展区中,分为工业设计与专利名牌产品两大部分,其中重点邀请了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名牌企业展示、知名商标企业展示、专利技术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展示、名优新产品展示,并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及设计机构,围绕IT与家电、汽车等领域的环保节能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的解决方案进行发布及展示。
其中,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携2010年IDEA获奖作品亮相会场;英国欧洲设计师协会精心挑选了数十家欧洲企业的设计奖品展示欧洲设计的整体风采;澳大利亚国际设计奖项组织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获奖设计作品,为博览会再添一抹澳洲风情。
除此之外,英国欧洲设计协会组织了一批知名设计人士,在“2010中国工业设计趋势探索”论坛上就设计推广、品牌打造、全球设计服务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演讲;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的现任主席,艾瑞克·安德森针对国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在论坛上发表了特色讲演。
百所高校齐聚,NOC活动再成亮点
11月6-8日,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决赛再次成为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备受青睐。
第二届高校NOC活动决赛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无锡市科技局、无锡市教育局、江南大学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本届活动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主题,旨在面向在校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培养创新人才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竞赛活动,也是广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决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高校的近千名选手齐聚江南大学,围绕“创意设计类竞赛”、“网络安全竞赛”、“智能机器人类竞赛”、“创业(商业)计划竞赛”、“发明创新竞赛”5大类共11个赛项展开了精彩角逐。
据了解,继首届高校NOC活动决赛于2009年成功举办后,第二届高校NOC活动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得到广大学校的积极响应,包括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200所高校向组委会报送了作品;同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名誉院长张福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朱羽君等众多行业知名专家的加入,壮大了活动专家委员会的队伍。
4.煤矿产业转型发展论文 篇四
通源乡立足茶叶产业的产业优势,以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通过深入调研、理清思路,广征意见、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了通源乡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成功开发香茶产品,走出了一条优茶富民、注重实践、学改互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茶叶产业是通源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60%,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茶叶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茶叶产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茶农普遍存在着广种薄收现象。茶业增效、茶农增收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为此,通源乡党委政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思广益,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活动的最大实践来探索,立足本地实际,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求创新。通源乡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全乡拥有茶园30000亩,年产茶叶4500吨,产值3800万元,农户户均拥有茶园10亩,产茶1500公斤,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开始,通源乡先后兴办了14家精制茶厂,形成了精制茶厂一条街,使传统的粗制茶过渡为精制茶。同时,地理独特,基础扎实。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而且茶农管理意识较强。茶园地处海拔高、环境好、无污染,适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因素都为通源乡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重视,依托产业求转型。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茶叶生产一直是通源乡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一味的推行茶园面积扩张只治标不治本,治本的根本办法是帮助茶农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致富路子。为此,通源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重点村,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生产大户等形式开展调研。同时,还邀请了浙江大学茶叶教授来通源实地考察,共同探讨茶叶发展出路。随后又组织了精茶企业老总、茶叶大户、村干部等赴松阳考察香茶产业。除此之外,乡党委政府及时出台了《通源乡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其中对茶叶产业提挡升级、精茶企业技改方面制订专项扶持政策,全面推动通源香茶产业的发展。
三、扶植试点,示范带头求发展。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新兴的产业在起始阶段往往受到质疑和观望,通源乡党委政府考虑到这个实际,招商引资,结对帮扶,与松阳的著名企业越玉兰茶叶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对接,通源精茶专业合作社以企业设备、厂房入股,松阳越玉兰茶业有限公司以技术入股,共同开发通源香茶。创建了白雁坑村香茶加工集聚区和精制茶龙头企业嵊州市金鹏茶厂两个加工试点,香茶生产流水线的正式运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很多企业、茶叶大户也跃跃欲试,形成了极佳的示范效应。
四、营造品牌,多头并举求增效。茶叶品牌的塑造是茶叶增值中不能忽视的方面,为了能更好的推动通源香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香茶产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源乡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市场。同时,积极改造老茶园,改良茶叶品种,大力发展名茶和珠茶,充分整合茶叶资源,走珠茶生产与香茶生产并重发展路子,有效促进茶农增收,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5.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五
河南省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愈加困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凸显,诸多因素叠加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河南省必须顺应能源革命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一、河南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受能源资源赋存制约,河南省以煤为主的生产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今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促进产品多元化,在煤炭产业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地质储量289.47亿吨,年均增长0.66%,建成了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6个大型煤炭基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五年来兼并重组小煤矿490个,淘汰关闭215个,累计去除产能3300万吨/a;在建矿井数量为15处,新增生产能力为1293万吨/a。截止2015年底,河南省现有生产矿井及在建矿井共有517座,其中大型矿井48座,中型矿井80座,小型矿井389座,总设计生产能力为22654万吨/年。但是受国家经济增长和煤炭形势的影响,河南省煤炭产量逐年递减,2015年产量为1.25亿吨,与2010年相比,煤炭产量累计下降41.3%。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经过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河南已形成以河南能化、平煤神马、郑煤、神火等四家企业为主,地方煤矿为辅的煤炭资源开采格局,产业集中度达到了95%,煤电一体化、煤电铝、煤化工等链条逐渐完善。骨干煤炭企业选煤厂56座,总入选能力为1.05亿吨/年,原煤入选总量为7540万吨,原煤入选率达到71.8%。5家煤制合成氨公司,年生产能力合计为124万吨合成氨和192万吨尿素;7家煤制甲醇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35万吨;5家煤焦化共公司,年生产能力为700万吨;煤制其他化工产品(煤制焦油、煤制液化天然气、三氯氢硅歧化生成硅烷)年产量33.6万吨。初步形成了集煤田地质勘探、科研教育、煤矿设计、矿井建设施工、煤炭生产开发、矿山机械制造、洗选加工和煤化工、煤发电、煤层气开发、煤化工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中坚力量,社会广泛参与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科技创新机制正在形成。五年来,全省煤炭工业推广应用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推动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了一批国家 1
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高校、科研单位的主要转变方向。
矿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15年土地复垦面积为1597公顷,比2010年增加77%。随着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燃煤电厂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增强,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矸石利用率由2010年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85.5%提高到87.4%。
二、河南煤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叠加”阶段,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提出了新要求,河南省煤炭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煤炭开采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河南省煤矿开采历史普遍较长,有些已经超过百年,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资源接续紧张、煤层埋藏深、开采条件复杂等问题,煤炭生产成本普遍较高,不具竞争优势。目前,省属骨干煤炭企业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300元左右,而同期山西、内蒙、新疆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130—220元、80—180元、50—120元。与西部地区相比,河南省煤炭开采条件和成本处于劣势,这种局面从长期看难以改变,由此对煤炭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这是谋划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加工转化处于低端,优势产品领域较少。目前,河南省煤炭深加工主要包括煤化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盐化等领域,除部分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外,主导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精深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同质化严重,加之资源、能源价格较高,相当一部分产品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低廉的电力价格优势,大力发展高耗煤大型转化项目,在甲醇、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大宗产品上占据显著成本优势。河南省煤炭成本劣势决定了以煤为原料的化工初加工领域竞争力逐渐减弱,在煤炭下游加工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减弱,也对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
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生存发展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亏损大幅度增加,资金链紧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河南省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骨干煤炭企业平均达到80%以上;今年以来,在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调控下,煤炭价格有所回升,但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河南省煤炭企业到了不转型就被淘汰、转型慢也会被淘汰的境地。面对严峻挑战,河南省煤炭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才能实现脱困发展。
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河南省多次出现出现持
续大范围雾霾天气,郑州市位居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第九位,不断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的关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长期的燃煤积累是大面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煤炭开采利用对水、土壤等污染程度逐渐加深,煤炭清洁化生产程度不够,煤层气、矿井瓦斯和矿井水利用水平低,全省采煤沉陷面积达到1.1万公顷,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同时,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和环保法的实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三、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河南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突破,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以去产能为主线,加速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煤种没有竞争优势的矿井一律关停,其中包括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确定的13类落后小煤矿、产能小于30万吨/年的煤矿、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与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具有灾害隐患严重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的煤矿。到2018年,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254万吨。
(二)以优化煤炭结构为核心,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从煤炭品种来看,河南省除了褐煤外,其他煤种均有赋存,其中以贫瘦煤、炼焦煤、无烟煤居多。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河南省煤炭除无烟煤、炼焦煤、动力煤等部分优势品种外,相当一部分煤种不具价格优势,但河南省靠近煤炭主要消费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河南省应结合煤电、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铝等下游产业需要,发挥无烟煤、炼焦煤、贫瘦煤等煤种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质无烟煤、炼焦煤煤矿接续项目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符合政策要求的动力煤煤矿接续项目,在满足省内产业下游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市场。
(三)加快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实现先进产能替代。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的政策下,实行产能指标企业内部无障碍置换、企业间市场条件置换和地区间指标交易补贴制度。对于煤炭企业内部,在符合环保、安全等要求前提下,快速实现资源禀赋条件好、埋藏浅、煤层厚、构造简单、开采成本低的矿井对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成本高的矿井替代,不设置门槛和障碍。对于企业间交易,成立国家级和跨区域的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平台,实行竞拍方式实现产权的有效交易。对于跨区域交易,以新增税收的部分比例向去产能地区进行补贴。
(四)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一站式能源服务。要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引导河南能源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等骨干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煤炭储配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
设区域煤炭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以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核心的煤炭价值链,构建煤炭开采、洗选、掺配、配送、信息、金融、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能源物流产业链,实施绿煤战略,提供煤炭改性提质、炼焦配比、煤炭清洁利用等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能源需求,实现为客户提供从矿井向车间延伸的一站式能源综合供给服务,提供个性定制服务和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五)加快产能技术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要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效率,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升河南省煤炭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在资源勘查、现代化矿井建设及运营、煤炭机械制造、煤炭洗选和掺配、坑口电厂建设集运营、煤基产业链开发等优势,加大对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加强与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区能源合作,推动煤炭优势产能和技术输出,收购国外优质煤炭资源,建设现代化高效矿井,发展境外能源合作园区。
参考文献:
6.煤矿产业转型发展论文 篇六
指导意见提出,到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包装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万亿元,形成1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或集团,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加。积极培育包装产业特色突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自主创新。行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大,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明显增加。着力推动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部分包装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化融合。大中型包装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超过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55%以上。数字化、网络化设计制造模式广泛推广,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较大突破。
军民融合。军民通用包装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聚集、高效增长的发展态势。建成一批军民融合包装基地,包装技术军民通用水平显著提升。
标准建设。深入开展包装基础标准、包装专业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准的研究,形成相关性、集合性、操作性强的包装标准体系。建设全国包装标准推进联盟和包装标准信息化专业网站,建成5个以上包装标准创新研究基地,遴选一批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
7.发展新兴产业东莞经济转型 篇七
以物联网为突破口
经过30多年发展, 作为连接广州、深圳、香港的重要交通枢纽, 东莞已形成了电子信息、通信设备、电气机械、汽车零配件等重要支柱产业, 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目前东莞市基本明确了近期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4大产业, 其中物联网技术对于创造市场需求、提升传统制造业整体水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东莞市以推广物联网工业应用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 以物联网技术提升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物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最佳模式。根据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的前期研究成果, 仅是在电气机械制造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 订单响应时间就可缩短20%~30%, 生产线生产节拍可缩短20%, 生产线物料齐套率可提升20%, 物料配件库存量可降低30%, 而2010年东莞市电气机械制造业总产值就达到了1059亿元的规模, 全市工业总产值更是达到8749亿元的规模。发展物联网、应用物联网, 正契合了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
目前, 东莞市有多个物联网项目获得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专项扶持, 例如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生产管理的应用”、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手机的开发及产业化”等。
同时, 东莞市还在工业生产、物流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
政策扶持太阳能光伏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据了解, 《东莞市促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含物联网) 发展财政扶持实施细则》已经编制完成。根据《细则》, 东莞市有望连续5年, 每年在“东莞市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含物联网) 专项资金, 对智慧城市应用和物联网关键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通过应用拉动、产业驱动、重点突破等模式, 在实现“智慧东莞”蓝图的同时, 为东莞市培育一个1000亿元级的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值上万亿元。
而根据“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5年全市产业规模争取突破2500亿元产值, 其中,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4大产业总规模达2000亿元产值;医药、新材料等4大产业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生产制造智能化”、“物流高效化”、“生活智慧化”的智慧东莞初见雏形。
8.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一、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背景
1、突破发展瓶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64亿元,在有限的空间内产出了占全国124%的GDP,经济效益优势非常突出。许多产业园区更是成功地发挥了服务母城、辐射周边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然而,产业园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例如当前各个层级的区域开发全面铺开,产业园区的传统政策优势、土地优势早已弱化,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现有的产业大量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端,低端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也开始弱化;园区的社会职能相对缺失、城市功能相对不足,也成为制约我国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园区经济亟需寻求新的动力和模式。
2、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是园区产业系统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在制造、装配等产业链终端环节则附加值较低,企业可获得的利润较少。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因此,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必须推动园区发展的转型升级。
3、科技自主创新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基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之上,必须以动态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为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低成本”战略发展优势减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成为中国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拉动我国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园区转型升级可以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模式,外源型主要是指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吸引高新产业和项目进驻,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最终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内源型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核心竞争力,用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区域边界融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多数已于所依托的城市融为一体,推进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不仅是园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传统城市拓展新区,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园区与城区进一步融合的背景下,要推进园区的产业空间拓展,完善园区的城市要素功能,必须统筹考虑园区的产业体系、功能服务体系和土地承载体系,要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首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
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1、基于产业系统的提升——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型
产业生态水平是评价园区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之一。产业园区发展的要点在于园区产业本身是否先进和健康、产业的“生态环境”是否优良。产业生态竞争力可以从产业规模条件、产业结构条件、产业群落条件、产业外向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
在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大部分产业园区对于园区主导产业方向、企业进入门槛都缺乏明确界定,这常常导致产业园区内各种类型企业并存,产业竞争力低下。当园区发展从要素驱动模式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变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产业结构逐渐走向高端化,合理化,逐步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在合作竞争理念的指引下,产业发展逐渐突破了产业分立的限制,产业间的关联性加强,并呈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产业群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更为发达和完善;产业的外向特点也越来越显著,产业生态水平整体实现大幅度提升。
2、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的提升——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
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需要由外生性的集群驱动模式向内外兼修的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在这一方面,许多园区已经走在了国家宏观经济和战略的前面。如在科技部2001年提出中国高新区要开始以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主体的“二次创业”后,涌现了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产业园区。
2010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明确了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实现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空间功能系统的提升——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型
随着产业园区经济不断发展,集群驱动及创新驱动模式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大,传统的工业园区、制造型园区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园区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发展阶段,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将成为决定产业园区内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低碳技术应用及低碳产业的发展来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园区环境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nlc202309020424
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变的阶段中,园区需要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细致的年度计划,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园区的服务效率必须不断提高,尤其是海关工商等支撑性机构的服务周期缩短,使投资信贷服务等日益完备;必须使园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网站已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平台、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必须使投资意愿者能够及时、满意地得到有关开发区的各种信息和政府的在线咨询,必须使正在入驻之中的项目能够快速地通过网上审批和手续办理,必须使已经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能够快速而圆满地完成各种行政审批、申报和在线服务等事务,园区的功能服务水平实现了较大提升。
三、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引领、导向和助推的作用,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方式:由注重经济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吸纳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集聚来实现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必须发挥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的问题,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扶植本地企业与区内跨国企业配套,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资源配置: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驱动的老路子,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培育以自主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
3、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并重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专业服务业逐渐成为制约园区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快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抓住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外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
4、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投资硬环境,特别重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完善投融资平台。逐步培育和形成软环境对投资客商的吸引力。
5、发展动力: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吸引外部生产要素的进入,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的能力不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招商引资与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从单纯地引进资金向引进人才、技术、知识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实施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加强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培育已经入住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园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从而实现园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学立.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2]戴东强.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J]. 天津科技. 2010(06)
[3]沙新华.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10
[4]费洪平,戴公兴著.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翁翔,林喜庆. 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基于硅谷、新竹和筑波创新模式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0)
【煤矿产业转型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地理标志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06-23
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08-14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07-18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研究论文06-24
深圳市 南山区 产业转型升级分项资金结对产业园区产能转移补贴项目操作规程07-22
浅谈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07-09
济宁2018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答案08-28
产业发展前景06-21
产业发展政策06-23
奶牛产业发展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