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2024-07-28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通用8篇)

1.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篇一

提升**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新区成立后,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争创省级科技强区为目标,突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区域科技进步,使全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壮大。====年,全区开发

省级以上新产品===项,申请专利===项,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家,全区累计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家,其中国家级=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家。====年**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自主创新的环境得到改善。受市场经济本身发展规律的影响,特别是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借全国科技大会的东风,全社会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全面。尊重创新、依赖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正逐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也十分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区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并就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区也全面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为进一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先后出台了《**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区关于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暂行规定》、《**区关于“===”实用型人才大培训工程的实施方案》等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年、====年、====年区政府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分别达到===万元、===万元、===万元。同时,随着中心城区的加快建设,城区品位的提升,**对人才的吸聚效应开始显现,也有利于本地企业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引进。

=、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强化。在某省省,企业已逐步成为创新的主体,据统计,全省目前有==的科技项目开发、==的专利申请、==的科技经费投入是由企业承担的,这几个比例在我区还要高,**区每年的科技成果开发数、全社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等几个重要指标工业企业均要占到==以上,企业是我区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同时,在近几年的企业发展中,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得到了大幅提高。**区已累计通过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家。====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项;组织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全年申请专利===项,三年内年专利申请量增长了=.=倍;多项指标在全市处于前列。规模以上企业中近==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开发机构,其中有==家单位组建了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有==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据对====年监测,**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亿元,其中R&amD经费====万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年**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排在开发区、德清之后列全市第三位。

=、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由于本地科技资源缺乏,企业相对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为此,充分利用邻近长三角大城市的有利优势,坚持以产学研合作,也成为本地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一条主要途径。企业纷纷利用各类经贸洽谈活动、网上技术市场及民间各种途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与交流。新区成立后,区政府从本地产业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某省分院等建立了科技经贸人才全面合作关系,构筑了长三角产学研合作链。据调查,全区近百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人才合作关系。这种建立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原则基础上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已经从初期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向现在的高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即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入股、人才合作,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程合作。

=、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突破。立足**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突破。一是启动了**区科技创业园建设。二是加快电磁线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对基地企业在共性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科技合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基地发展。三是组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自====年**木业列入省级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区以来,木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同时,我区还积极组织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巨人电梯、先登电工的两个信息化项目列入全省的制造业信息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两个项目由省、市、企业三方共同出资面向全国招标,巨人电梯的“大批量定制的产品配置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电梯行业中的应用”信息化项目被作为全省的制造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篇二

一、宿迁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近年来, 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已成为推动宿迁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约2046家, 规模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85家, 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和62件省著名商标, 初步形成了企业自主创新基础, 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总体呈现“创新层次低、可持续性创新少、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技术条件薄弱”等特点。

第一,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分布不均衡: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强于中小企业。以2008年为例, 宿迁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只有22.71亿元, 仅占全省同类企业产值的0.12%。大中型企业占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3% (51家) , 在51家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4家企业有研发活动, 24家有科技活动, 分别占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0.8%和1.4%。在占了宿迁市工业企业总数99.6%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中, 仅有0.47%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 0.13%的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比重很小。

第二, 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渠道具有单一化特征。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着宿迁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方面, 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仅占9.3%和11%, 企业的自有资金占据大头, 达到79.7%。32.8%的科研经费投向核心产品改良或升级换代, 有67.2%的科技资金投向新产品开发, 说明企业主要精力放在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而在核心产品持续开发或持续改进等方面, 企业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不多。

第三, 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总体呈现“创新层次低、可持续性创新少、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技术条件薄弱”等特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涉及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 具体设有4个一级指标, 即自主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2008年全省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宿迁市是63.61分, 位于全省第13位。四项指标均表明宿迁市自主创新水平薄弱, 自主创新的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大力提高, 自主创新的产出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位于全省末位。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省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 宿迁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仍显不足, 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一) 自主创新动力源在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方面不足, 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性

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 自主创新的动力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方面, 宿迁市技术创新资源总体存量不足, 其分布也存在结构性缺陷。

1、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总体存量水平较低。

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存量, 主要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企业工业增加值、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2008年, 宿迁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是6525人, 仅占从业人数的3.6%, 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宿迁仅相当于苏州和南京的3.1%和8.8%。工业的落后局面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之势, 企业自主创新不仅资源存量不足, 工业的不景气还将进一步造成自主创新后续量能的低下, 影响着宿迁市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性能力发展。

2、技术创新资源分布存在结构性缺陷。

企业对技术创新资源的占有量, 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宿迁市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85家, 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显示出宿迁市企业科技机构的配置水平相对较低。科研机构的匮乏, 直接制约着宿迁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 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 技术创新活动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2008年, 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为569.37亿元, 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593亿元, 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支出为2.16亿元, 占当年工业销售收入0.38%, 与发达国家5%-10%的水平相差甚远。宿迁市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 (79.7%) , 政府、金融机构对企业研究与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有限 (20.3%) 。显然, 这样一个投入比例, 难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 也抑制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热情。这种状况反映出宿迁市尚未建立起一种有效地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机制与环境, 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新产品开发投入所占比重过低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不仅受到总体经费投入的影响, 经费的支出结构也对自主创新的效益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所占比重的大小, 往往更直接地影响到科技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横向比较发现, 宿迁市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方面, 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以及苏州和南京等城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可以解释宿迁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四) 自主创新类型单一化严重, 原始创新少, 模仿创新比重大, 影响自主创新整体水平

从人力资源看, 全市每万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63.7人, 而全省是461.19人, 苏北是297.3人, 尤其缺乏高层次科研人员和高技术领军型人才。虽然宿迁市一直重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创新,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奖励措施, 并逐年增加了科技投入经费, 但一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研发资金匮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多数企业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五) 受到国内外多因素影响, 出现中止技术创新活动现象

据调查, 2006-2008年, 尽管某些工业企业中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但仍有部分企业受到国内外众多因素影响在中途中止了技术创新活动。中止技术创新活动行为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均有发生。在中止创新活动的42家工业企业中, 有2家为大型企业, 占大型企业的4.8%;有10家企业为中型企业, 占23.8%;有32家企业为小型企业, 占76.2%。企业技术创新中止现象的出现表明宿迁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不够稳固, 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应对自主创新中的风险能力不强, 处理自主创新风险技术不够娴熟。

三、提升宿迁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宿迁市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要达到苏北平均水平, 围绕这一目标, 在今后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 必须大力强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理念, 采取有效措施, 突出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迅速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 完善自主创新政策, 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软环境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 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以“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内核的软环境建设。

1、完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软环境。

继续加强宿迁市软环境建设, 激励和约束企业自主创新行为。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 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 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 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 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2、完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税收政策, 健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 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宿迁市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动力

1、发挥省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2008年, 宿迁市拥有的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共211项, 争取到的经费达到4383万元。项目申报部门要吃透每一种项目申报精神,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指导和服务, 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都能申报上去, 确保经过2-3年, 宿迁市省级财政支持的各类项目有更大发展。

2、多视角为工业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扶持。

政府要设立企业自主创新基金, 重点支持企业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二次开发或者对技术消化吸收后进行集成创新。设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担保专款, 发展工业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发挥其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 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3、关注宿迁市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的创新之路。

当前宿迁市已经形成了木材加工、玻璃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政府应该发挥调动和组织行业科技资源, 通过规划、引导和协调同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 通过产业集聚、合并、合作等方式使同行业中技术水平不同的行业都能分享创新效益, 促进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条, 使宿迁市的优势企业更具优势, 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优势。

(三) 工业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力度。

力争2-3年内全市87家亿元以上企业全面建起科研机构, 积极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高校来宿创办科研机构或创办分支机构, 共同开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区域经济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2、培养一批“站得高, 望得远, 德才兼备”的企业家队伍。

在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要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冒险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懂管理、擅长资源运作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家队伍。

3、企业大力推进联合创新, 提高“产学研”创新效率。

加大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 采取合理有力政策措施。依托企业, 建立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或建立博士流动站, 提高高校人才对企业的适应性, 重点支持产学研联合项目, 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4、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鼓励企业创新活动。

大力弘扬宿迁市创新创业文化精神, 倡导“崇尚学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宽容失败”的创新观念, 在企业内部推动形成创新氛围, 促进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价值观。

5、制定灵活有效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员工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制度要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必须符合现代激励理论灵活多样的要求, 所以企业应改变现有单一的、僵化的奖励方式, 建立符合科研人员需要的激励制度。企业可以设计一种激励制度, 把科研机构当期的研发情况和努力情况与该机构未来所获得的收益补偿的大小挂钩, 从而促使员工为了获得未来利润, 积极主动地开展现期科研活动。

摘要:文章通过对宿迁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基本情况的阐述, 找出了制约宿迁市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从创新环境、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为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宿迁地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2009年宿迁统计年鉴[Z].

[2]、宿迁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43-02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近百年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据统计,当下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技术转让的62%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目前,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如海尔、长虹、科龙等,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世人瞩目的创新产出成果,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类似企业只是少数,在我国还有更多的企业创新产出状况不佳。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机构的仅为23.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業没有申请专利。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技术市场不健全、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政策环境尚不完善,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很大,无法预期最终结果和收益,然而,在社会风气下重染下,人们都普遍追求眼前利益,因而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受到追捧,一夜暴富者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英雄;在政界,官员们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在科技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受到尊重,各种科技人才类的精神奖励大多数都是面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过低,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严重不足,等等,都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一些决心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缺乏社会的支持,一些自主品牌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主创新是不会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

3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妨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家的长期化行为还缺乏有效激励,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人才是研究开发活动的实际实施者,只有拥有了具备创造力的核心专门人才,企业才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能性。目前,创新人才尤其是专门创新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部分企业与专业化创新人才合作不够,在解决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某些关键问题时,缺少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之间的协作,企业的重大创新课题也就不能及时攻克。

4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

首先,我国政府科研投入中给予企业的份额十分有限,尚未体现出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位置。其次,我国现有的财税体制不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不能单独列支而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征税,高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要给员工支付很多的工资,这些工资一部分要作为个人所得税上缴。再次,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也不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投资巨大,风险性高,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资本风险投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通过变成上市公司融资的审批十分有限,知识资本占多少股份也没有明确的控制。导致企业自主创新步履维艰。

5产学研不沟通,技术创新服务体制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自身的技术学习与积累之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国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多是以私人关系才合作,双方之间就缺乏有效的体制对这种合作给予保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渠道进行沟通,从而建立合作关系。最后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转化率低,企业生产和投放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没有反应实际市场的要求。

另外,虽然在政府不同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建立各级各类的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评估机构以及大量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等等。但这些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成功的经验,服务能力有限,因此,无法满足技术创新企业提出的专业化的需求。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1确立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企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是技术开发与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讲,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包括自筹、政府资助和商业贷款;二是合理分配资金;三是高校引进人才,或进行合作开发。

3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这包括:(1)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的相关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2)强化战略规划管理,加强对企业科技工作的指导;(3)拓宽各种渠道,支持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或与之开展各种形式的研发合作;(4)建立科技工作协调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5)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4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以地方政府的名义,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就得以保障。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进去做研究,出了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确立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有直接好处。对企业而言,利益是更为直接的。企业更多还是投资和应用的主体,有灵活的机制,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可投入的资金,有应用新技术的欲望。这便为科研院所提供了用武之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在竞争前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倡企业家精神,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它能够使全体员工为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企业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人手,完善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重点要做好研发人员的激励。首先,要使激励手段多样化;其次,企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另外,激励需要本着实现双方利益目标一致的原则。

三、结束语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自主创新的挑战与压力。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行业。

4.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篇四

申论写作延伸阅读:提高自主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进一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企业实处。

着力落实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决策层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我们有一些企业取得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始终注意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议程来考虑、部署和要求。

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抓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工作都还是十分重视的,但真正自觉地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推动力的企业还是不多,还需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这样的意识。科技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紧密配合,需要企业大量的资源调配和内部的组织协调。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科技创新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去考虑、部署、监督检查,并抓好落实。对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整合、协调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企业逐步构建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技术创新决策、执行和管理体系。国资委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对企业主要领导同志、领导班子考核都将把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如何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国资委的薪酬、激励政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及各部门的支持都将向科技创新工作倾斜。总之,就是要从上到下构建一个“时时想创新、处处讲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战略管理

加强科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融合,对支撑、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很多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行业技术引领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创新规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一流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奋斗,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企业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正确选择科研方向,通过整体的设计、系统的谋划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企业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出战略谋划。与全球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审慎选择二代、三代技术路线。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企业,要结合市场容量研究确定是采用现有行业的紧密跟随策略,还是以创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新的市场,拓展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空间。其次要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轻易进入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的、不熟悉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或领域。三要突出主业,切忌四面开花、全面出击。同行业企业之间科研方向要体现差异化,一旦确定主攻方向,就不要左右摇摆,要着力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要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着力解决企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实际的技术难题,也要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前期的技术储备和谋划。同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绝对不是仅靠几项技术的突破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体系、人才、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突破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企业创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的联合利用。在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上,企业要努力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着力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代表着国家的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努力集聚一批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努力向世界先进国家、企业去学习、去靠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通过梳理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建立“中央研究院”性质的直属科研机构,专门负责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研发,与各子公司面向产品的应用开发明确分开,形成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紧密结合,互有侧重的研发体系,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当然,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能力、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决定,希望大家探索。

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有效方式。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家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第三,同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创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和科技资源的重复浪费。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TFT液晶显示屏等热点领域要加强联合创新。第四,要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第五,要加强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型合作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开门”搞创新越来越成为领先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希望企业不断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着力构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底蕴积累,加快培育和打造中央企业知名品牌。

首先,要推动企业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其次,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确权工作,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第四,要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在加速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谋求国际标准话语权。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由下属企业分散管理向集团集中管理转变;专利申请由数量积累到量质并重转变;风险管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

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发挥老专家包括老技师传帮带作用,培养关键岗位、特殊工艺接班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完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做好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逐步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前一阶段,通过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中央企业引入了一大批海外高科技人才。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完善海外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和环境,激发这些海外人才持续的创新热情。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努力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育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也都能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大赛,提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并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赋予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索,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十二五”时期,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一)加强协调,进一步争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

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在争取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国家各类科技奖励、推荐国家级科技专家等方面,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支持与帮助,推荐并组织中央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国资委还将进一步充实科技管理部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衔接,推动国家各项创新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二)加强指导,进一步出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在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联合其他部门力量,重点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和科技帮扶中小企业工作。加大对中央企业合作创新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支持企业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研发,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软科学和创新模式方法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政策交流与培训,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

在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在分类考核、分红权激励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国资委还将就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考核、工资总额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在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还提出推广扩大中关村科技扶持政策,实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等政策。我们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十分理解大家的诉求和反映,但这些配套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长期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我们将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意见,有些政策可以小范围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5.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篇五

(2008年4月21日)

市委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中青班第4小组

柳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没有上新的工业项目的情况下,靠同样一批企业自我滚动发展,实现了工业总产值从百亿到千亿的突破,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柳州以极大的勇气推动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柳州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实现从“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并成为广西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已经占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达31.34%,主要工业产品平均每3至4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经济效益胜过绵阳。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

„„„„

一、柳州企业自主创新的做法

一是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目前柳州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3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47个重点企业建立了53个技术开发机构,欧维姆建机厂的技术研发中心位居业内全球八大技术中心行列。从2003年至2006年,柳州用于技改方面的资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二是探索适合自身的自主创新模式。坚持六个结合:第一,自主创新与传统产业提升相结合。立足传统产业搞自主创新,这是柳州的一个特色。一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两项工作,对提升柳州企业的科技竞争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产学研结合。针对自身高校院所较少,但产业基础较好的特点,柳州选择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对重大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年来,柳州市与国内30多家高校院所全面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第三,企业为主与政府推进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在“十五”期间,柳州逐渐探索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强化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柳州还是广西第一个对县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实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考核的城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多年来高居广西各地市之首。第四,科技创新与理论、制度创新相结合。近年来,柳州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快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积极探索鼓励非公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新政策及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环境,开创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局面。第五,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在当前总体创新能力仍较低的阶段,柳州市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第六,创意、创新、创牌、创业相结合。创意是基点和前端,创新是灵魂,创牌是载体,创业是目的。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二、绵阳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机制亟待完善

绵阳市45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仅65家,2100余家中小企业仅500家左右企业参与过国、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除建立了技术中心的企业和300余家实施创新基金项目的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以外,其余众多企业都不足1%。而主要发达国家该指标已达2.5%—4%,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国际经验表明: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企业的R&D投入与销售收入、核心竞争力成正比。

2、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目前绵阳市科技人才大量聚集在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远离市场,难以做出有效的技术创新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万从业人员中从事R&D活动人员仅7768人,其中具有高级

技术职称的仅占40%。中小企业近5万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0%,一般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难以拥有核心技术。

3、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在发达国家,80%的研发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2004年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了科技机构的仅有59家,开展科技活动的有94家,87%的企业内部尚未建立科技机构,近80%的企业没有科技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企业所占比重为53.1%,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5。2%。

通常发明专利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十五”期间,绵阳市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授权总数12.6%,其余87.3%的专利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能代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为数太少,与科技城的形象不相称。

4、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还不宽松

政府财政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低,引导和支撑乏力。“十五”期间,本级财政用于研究与开发项目资金仅4952万元,仅占国家同期投入到绵阳的研发项目资金(不含国防科研经费)的18%。与技术市场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咨询、融资咨询、管理咨询、技术产权交易和建立企业间联系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导致企业获得技术创新信息不灵,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低,创新风险加大。

创新产业群未形成,企业之间联系松散,普遍无供应链关系,难以建立起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网络关系,没有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加强绵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1、逐年增加“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2007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争取国家创新基金补助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补助等。以后按上年基数递增10—15%。

2、切实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发活动以及科技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相关科技培训等。其额度要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3、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自主创新

科技、经济等部门要引导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组织申报国、省的863、科技支撑、科技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重大计划,市级相关计划予以一定比例配套支持。

4、设立“创新平台建设资金”

用于配套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组建开放共享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定额补助200万元和100万元,并根据其组建计划和建设进度逐步到位。

5、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07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以后每年按上年额度10%递增。采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

6、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和技改资金管理,对项目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认真执行国家鼓励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1、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

经科技、经委、税务、财政等部门联合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可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2、鼓励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3、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绿色通道”。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争取区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同等待遇。

对中小企业通过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较强的目标产品应纳税所得税额的地方分成部分,奖励企业用于研发。

4、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

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5、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两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6、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向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类专项资金(基金)的捐赠,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加强银政企合作,为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1、建立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

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各专业银行制定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的贷款和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的倾斜政策。

2、鼓励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对国、省、市立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创新活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3、完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鼓励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吸引各类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绵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

4、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探索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选择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四)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1、建立绵阳市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

由市科技局会同发改委和经委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公告。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优先购买。

2、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必须考虑自主创新因素。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

(五)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

1、鼓励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

建立“保护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市科技局、发改委和经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行业和领域特点共同编制并定期发布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应当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支持。对开展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对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申请并获得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每项给予10万元的资助;对创新产品获得四川省名牌、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国际品牌,政府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资助;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和参与制定(修订)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经备案或核准,政府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

市科技局会同市知识产权局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2、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学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和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和参与制定(修订)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经备案或核准,政府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

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4、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由市质监局牵头,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联合建立包括技术预警在内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密切跟踪绵阳市出品产品目标出品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的变化,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预警。

(六)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结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培养创新人才

以实施国、省、市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契机,重视和做好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并在项目评审、验收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2、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企业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支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相互兼职。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增强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感,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建立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

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市政府新设三年一次的“自主创新贡献奖”,奖励为建设创新型绵阳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建立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

(七)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1、在全社会范围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的创新观念,倡导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切实贯彻落实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努力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国民待遇,促使企业以提高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2、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企业要把适应和满足市场需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动力,要围绕主业聚集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制订技术发展战略,培植核心技术与产品开发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要主导技术创新工作,并亲身参与技术研发活动。企业要采取利润导向的产品创新战略,并加强产品创新的绩效评估。要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培育、稳定和激励技术创新团队。高新技术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分别达到5%和2%以上。

3、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互动创新机制

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企业家为核心、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力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互动创新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各个环节投入的多元化和优势互补。

4、建立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加强各种计划的上下衔接、联动配套和相关部门协同,利用各种计划提供的资助“平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政府重点支持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前的研究开发。

5、建立以创新为主体的评价新机制

改革和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提倡“以创新论英雄”,倡导按发明专利、驰名商标、自主品牌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等排行。鼓励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者向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要速度、要效益。

6、大力发展科普事业

推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和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加强科普场馆建设。

(八)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

1、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

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经济等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研究与开发统计数据质量。

2、加快军转民机制创新

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 篇六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

邓士心1 戴斌

2摘要: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城市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不断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创新市场竞争管理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严峻,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家领导多次强调要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自主创新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可见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战略,它涉及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是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根本秘诀。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多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东莞光耀电子有限公司,了解了目前电子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困境中谋生,通过走访,我深深体会到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2主体

本人通过假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东莞光耀电子有限公司,对近年来光耀电子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电子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为何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以我的调查,走访结果结合光耀电子有限公司浅谈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以及目前电子行业面临的困难及光耀电子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发展等。

2.1 企业为何要自主创新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一个1 注:邓士心,男,1992年生,江西赣州人,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11—2班,电话:***、邮箱:1428589479@qq.com。戴斌,男,1990年生,宁夏固原人,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11—2班,电话:***、邮箱:953459813@qq.com。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范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角逐从根本上说就说创新能力的角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 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2.2 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才会有前进的希望。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须紧社会发展节奏,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随时调整状态,来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异想天开,更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瞎编胡

造,而是把现有的条件、设施进一步优化升级。

2.3电子行业管理重点与常见困扰

◆材料编号管理不易

由于电子业产品结构复杂,料件种类繁多,以手工方式时行编号,容易发生缺号,漏号,重复,编错的情况;

◆产品设计工作繁重,客户需求多样化

电子业的普遍特性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产品中有大量的元素需要客户最终确定,而且客户还常常 有其特殊需求,造成了产品设计部门的工作繁重,BOM的编制困难。◆产品设计变更管理困难

电子业产品中材料共用性非常高,而材料本身的变化性也很大,加上订单变更频繁,这使 得产品设计变更的管理变得非常困难,容易产生生产材料短缺或库存呆滞。◆插件位置管理

电子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插件位置信息,使得生产车间与质检部门有遵循的标准。

◆预测困难

电子产品市场变化快,准确的预测对整个后续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产品的销售和季节有关系,有的则是逐月增长,有的是呈线形增长,有的是几何基数增长。而且为方便后续备料,还需要将一般的月预测分解到每一周或是每一天,因此需提供若干预测模型供厂商使用,以便简化预测工作。

◆按预测备料和按订单生产

电子产品由于变化快,所以订单交期越来越短,为能够满足客户的订单,常常是物管

部门根据业务单位提供的销售预测备料,或者备好可以通用的半成品。再当有客户订单时,根据订单产生对应的产品生产计划和部分采购计划,电子产品中有些材料的采购提前期长(一般是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材料贵重。如IC、显像管等。这些材料如果是根据已经确定的客户订单再购买往往来不及,又因为贵重,所以通常由业务单位根据产品的历史销售状况估算出这些关键零件(或半成品)的需求量,为其专门生成预测数量,物管部门会按此预测购买。当接实际订单时,还需线上查询对应的关键零件的库存量和可用量,如确定可接单还需冲减此零件预测数量。为确保库存准确,需经常盘点这些材料。

◆订单数量多,跟踪困难,容易造成交货进度延迟

众多的客户群加上庞大又不断变化的订单,使得管理单位常常无法清楚掌握订单采购及生产的进度,以致影响交货进度,因此希望能依据客户订单号对采购的执行情况和生产进进行跟踪。因此提高准时交货率,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信用额度控制和应收账款控制

电子产品通常客户众多,并不会都用现金付款,如果因为管理不善造成呆账,将直接影响利润,如果呆账过大,还会直接影响公司运营,可能造成重大风险。而客户的业务交易又复杂,有的付有票期的支票,有的付指定的某几笔,有的付款与欠款用不同币别,有的产品验收时间长要分数量结账,有的是好几家子公司交易,统一跟总公司结账。那就要求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再来依据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并实时依此控制,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损失。

◆物料采购计划困难

电子行业材料多,每个产品的所用材料在几十到上千种之间,产品还有不同的半成品构成,一般有3、4阶,客户订单数量少,品种多,且订单交货期短,有的订单还指定使用零件,根据订单或市场预测,考虑各阶损耗率、BOM中材料的生失效日期算出不同时间的材料毛需求量、再结合库存量、在途时、材料包装量、替代料等计算所需物料是比较困难的。

◆料件认可管理需求

电子业客户针对产品中的重要零件,经常会指定使用某些厂家品牌的材料,以确保质量,或鉴于ISO质量管理需求,对重要零件需经过认可方可使用,都需要料件认可的管理功能。

◆供应商的评估、电子产品物料计划困难,材料厂商众多,一个材料可以有三、四家或更多的厂商供货,如果厂商不按时交货,交早会造成仓库堆积,增加储存成本和损坏机率,交迟则会造成停工待料;或虽按时交货,但品质不佳,一方面增加了检验成本,一方面影响生产。在价格方面,实际执行的采购价是否能和公司的核定价一样,也是管理者提心的问题。而完成一张客户定单涉及数十或数百家供应商,任何一家供应商出现问题都会给公司带来莫大的损失,所以如何评估筛选出优秀的供应商是电子行业的重要考量点。◆领料方式复杂,很难精确管控材料使用

电子业由于生产特性不同,领料方式也随之不同,有时是采用按实际加工套数精确领料,有时因为是不可拆分的成捆材料,需完工后再来统计使用量。有时为了管理方便,在生产车间设有现场仓库,此部分的材料不易管理

◆常发生借货现象

电子业由于材料品种复杂,有时采购不及,同行业间临时借调物料相当频繁。

◆备品管理不易

电子业在销售出货或采购进货时,常常存在大量的备品情况,一般ERP很难在兼顾

数量的与账款的情况下正确处理。

◆盘点管理困难

电子业材料型号规格多,使得盘点工作繁重;盘点周期长,需要现场停工,仓库冻结,严重影响正常作业。

◆容易产生呆滞料

造成呆滞料的原因很多,有时因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客户取消了订单;有时因产品版本更新频繁,旧材料不再使用;有时是因为供应商的最低起卖量超过了需求量;有时是因为实际生产用料低于标准损耗率;有时是因为仓库把关不严,超收厂商材料等等,因此如何防止呆滞料,发生了呆滞料后如何尽早提醒管理者就很重要。

◆维修追溯困难

当消费者购买产品后,遇到产品瑕疵,会到指定的地点维修。作为厂商就需记录什么时间报修什么产品,是什么原因损坏,何时修好,都用了什么材料。同时还希望能查明当时生产这个产品的生产线、批次,所用的材料等,找出真正的原因并加以改进。

◆成本计算困难

国内通常采用实际成本法。电子产品零件众多,为提高周转次数,零件采购次数频繁,每个零件的月加权平均成本核算不易。半成品和成品型号多,每一种形号又有多种产品,每种产品一个月有可能生产多次。成本计算上,首先要将本月所有购买物料的月平均成本计算出来,然后再计算出所有半成品的成本,除了详细分别统计每一个每一批次半成品所领物料外,还需要合理的分配半成品制作过程中应分摊的人工和制造费用,然后再将相同半成品计算出月平均成本,再依此计算最终产品领用半成品的成本以及成品应分摊的人工和制造费用。再考虑重工成本,或月末未完工在制的状况就更为复杂了。结尾

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突破口。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电子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逐渐的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很多困扰,对此我总结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灵活的自动编码原则功能提供自动编码原则功能,可事先将产品、材料的品号编码原则设置于系统当中,当有新的品号建立需求时,系统可自动给出新品号,避免编码缺号,重号或者编错的情况出现。系统还提供检查码的功能,自动赋予检查码,尽量避免品号错误的情况发生。

●属物料驱动型,1.多BOM版本

2.替代料

3.销售预测与客户订单冲销

4.物料锁定

5.替代料状态下的按库存先进先出计算已分配量

6.主料与替代料数量合并

7.物料齐套

8.ECN管理,分用量改变、增加替代料、删除物料、更换物料、客户订单取消、客户订单增加

9.请购合单

10.物料备料/领料合单

11.生产合单

7.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篇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共享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 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探讨知识、传递知识, 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指的是人类社会在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知识的转移、扩散, 使得知识为他人理解和掌握的过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前者指的是具有规范化和系统化特质的知识, 能够被整理成编码, 含义单一、内容简单, 在没有人为障碍的情况下, 知识共享较容易实现;后者指的是藏于时间之中, 难以被整理成编码, 个体化特征明显, 难以规范化的知识, 如思维模式、信仰等内容, 知识共享难以实现。隐性知识和个人经历、地位等紧密相连, 是与个体的环境融为一体的, 如技艺、专长, 通过讨论、示范、模仿等方式才能够实现共享。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阻碍的因素有几个:一是观念因素, 知识具有个体性, 接近企业中管理活动的职员能更多地掌握管理知识, 职员个体拥有这些知识, 其个体价值就能得到更好地体现。二是组织因素, 现代企业都被划分为不同的部门, 部门间利益不同, 使得知识难以在企业各部门间实现共享。三是传统环境因素。人在工作中,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知识共享有自然抵制, 要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必须营造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四是费用因素, 知识作为资产, 在管理中将耗费一定的人财物力, 知识具有隐性特征, 企业在管理中愿意将费用投入到有形资产中, 而对人力资源等投入不足, 妨碍知识共享的实现。

二、知识共享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1. 知识角度的作用

当前, 社会技术不断进步, 知识流动速度加快, 自主创新的核心知识形成过程加快。知识获取渠道有内部获取和外部获取的区别, 但知识共享都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自主创新方面, 企业在从内外部获取知识的同时, 为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参考信息, 做到知己知彼, 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知识转化也将促进自主创新中新知识的形成。企业从内外部获取的知识不一定能够直接为企业所需要, 这部分知识需要通过转化才能为企业所用。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 通过创新, 新的技术、理论、概念等核心知识将被创造出来。知识创新使得企业职员在工作中逐渐对企业核心知识不断认同, 不断积累新知识、创造新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共享使得知识的评价功能不断发挥, 提高自主创新的决策准确率。

2. 行为角度的作用

知识共享的行为能够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 员工在知识和信息交流中不断达成共识。鼓励员工之间进行知识共享, 员工之间的差异化知识交流能够弥补个体不足, 提高员工的知识拥有量及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在企业管理中, 企业要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力, 但应也重视非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力, 普通劳动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知识共享也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员工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学习的渴望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并通过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缔造学习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技术角度的作用

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就要正确认识企业知识库与知识地图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在运营过程中要注意将企业、部门、个人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有效整合,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服务。企业知识地图指的是将企业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尽心编辑, 方便企业职员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 为职员学习提供平台, 提高职员主动学习的能力。企业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 为技术解决提供讨论平台。企业员工遇到的问题如果在知识库、知识地图中找不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时, 其可以在企业知识共享平台上进行问题发布, 职员之间就该问题进行相互讨论, 在讨论中实现知识的创新,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知识共享视角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1) 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企业职员在工作的知识共享难以自发完成, 通常需要个体意识到自身囤积的知识大于工作所需时, 知识共享才开始进行。因此, 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建立的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创造条件让员工有理由相信知识共享不会威胁其自身利益。职员在知识共享中获得的收益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员工将知识进行共享却无法得到知识收入, 这样的不公平情况将阻碍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 因此需要通过激励措施来弥补知识付出与知识收入之间的差距。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要长期发挥作用, 就要让企业的员工都认可知识共享的作用, 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知识拥有者自身工作量增加的过程, 对这种工作量予以承认和补偿, 防范职员以消极态度应对知识共享, 确保知识共享的成效达到预期。

(2) 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明确、分工科学合理是有利于知识共享实现的条件, 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机构,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保持提供持续性的动力。我国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使得企业信息从生产一线传到企业决策中受众耗时较长, 错过最佳的管理时间, 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措施的针对性也降低, 管理难度将变得更大。在知识共享的视角下, 传统公司的金字塔的管理模式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 逐步实现企业的扁平式管理, 缩减信息传递的中间层, 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还可以组建新型的网络组织结构, 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知识共享中, 团队学习的方式是重要的形式, 学习能力强弱的搭配, 使得信息和知识交流不断加快, 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扩展,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企业成员不断寻求共识和统一行动, 强化员工的相互理解、沟通, 促进知识更新, 使得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3) 培育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知识共享, 依赖于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企业知识之间具有相容性, 通过知识的转化、促进, 为企业知识共享创建环境。市场中每个企业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 具有不可逆性和独特性, 其个性化的特征使得企业文化的模仿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这种独特花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维护企业文化, 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知识的发展高度,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附力, 促进企业成员之间不断学习, 加快企业职员之间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共享。知识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在企业中培育知识共享的文化, 有效创造、交流知识, 使得知识共享成为企业工作的常态, 转变职员信息利己主义的观念, 营造文化合作的气氛。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要重视信任、开放的氛围, 以开放性地心态面对新知识, 实现企业资产在共享中不断发展壮大, 提高企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企业在发展中通过知识共享实现信息和知识的转化, 在工作中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组织和支持企业革新,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几率。

摘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当前, 信息的交流不断加快, 实现知识共享, 促进企业发展是大势所趋。知识共享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不断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企业文化, 是我国知识共享的环境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知识共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安新颖.知识管理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9) .

8.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篇八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的一种创造活动,自主创新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河南省通过“科教兴豫”、“人才强省”等战略的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部地区之首。但是,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总体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亟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日益成为全省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企业已占到65%左右。新培育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189家,高新技术企业519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1家,许继、平高、中信重机、华兰生物等多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数量居中部地区首位。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4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技术孵化器4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家。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由2005年的35.9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2.18亿元。企业创新产出明显增多,“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大约高出同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430亿元,比2005年增了长 182.6% 。[1]

2.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实力明显提高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源头。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9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家;全省共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665个(比上年增加202个),其中企业办科技机构1238个(增加159个),占总量的74.4%。河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是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究、投资或参与企业创建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的。同时,还通过产学研共建高新区,形成区域创新聚集,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产生辐射,推动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如郑州高新区引入了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研究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河南省生命科学院和郑州地矿研究所等多家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与其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全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竞争力。

3.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日益加大

“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逐年增长。2006年该项支出为79.84亿元,2010年增至211.38亿元,年均增长20.2%;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2%,比2000年提高0.42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5.52亿元,增幅达到156%。2010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支出在10亿元以上的城市依次为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焦作,五市合计为144亿元,占全省总研发支出的68.1%。

4.科技成果逐年增多

河南省申请专利数量不断增多,“十一五”时期,河南省专利授权量达4.93万件,是“十五”时期的3.25倍。2010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5149件和1653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44.7%,获得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同时,河南省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也逐年增多(见表1),2010年达到339项,是2006年承担项目的2.4倍。技术贸易市场繁荣,2010年河南省技术市场各类技术合同成交总数达4617项,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69亿元(见图1)。科技成果丰富,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河南省有24项通用项目(即民口项目)获奖。其中由河南省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

5.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服务功能持续强化

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河南省人民政府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予以推进,专门设立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同时,围绕着加强科技创新活动,政府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机制,进行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十一五”期间,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科技成果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先后公布了《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重大措施,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发展软环境。

二、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科技快速转化为强劲生产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总体来讲,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全社会缺乏创新意识,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引进技术后消化再创新的能力薄弱,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1.全社会研发投入较低

河南省目前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科技投入还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010年河南省全社会研发费用占本省GDP的比重为0.92%,仍低于全国 1.7%的平均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目前河南省大部分企业仍在通过引进技术、购买现成技术成果、合作开发与简单模仿的方式获得生产技术。据统计,只有27.54%企业采用了国内其他企业和国内独立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走的仍然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只有一部分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表1 河南省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情况(2006—2010年) 项

图1 河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2006—2010年)

2.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科技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省,科研人员数量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严重制约了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共有科技人员26.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率为0.2%。全省仅有“两院”院士18人,能够解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较少。科技人员的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南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人才知识结构上,基础性、传统产业、单一性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较少。同时,河南省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每年都有大批重点院校的河南籍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选择在省外就业。

3.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

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抓经济发展时,仍然只注重GDP的增长,铺摊子、扩规模,不注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集约型发展,缺乏依靠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多数企业虽然知道回避创新并非长远发展之计,但仍然把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当中,哪怕只能获取短期低额利润,也不愿投入到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去,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社会也尚未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4.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河南省各项支持创新的体制还未能建立起来,致使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严重束缚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动性,企业还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脱离企业实际需要,成果转化率较低,如河南省高校专利的转化率不足5%;另一方面,企业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许多技术难题无法攻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此外,河南省还缺乏有效的企业筹资融资机制,企业无法通过社会筹措资金进行创新;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如针对外来优秀技术人才的户籍政策、子女教育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都没有建立起来,严重降低了河南省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目前,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从微观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制度的构建者——政府三方出发,寻求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我们既要重视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同样也要积极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营造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加速河南自主创新进程,共同建设“创新型河南”。

1.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区域产业的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如浙江省拥有数目庞大的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广东省拥有众多的创新能力强的合资、独资企业,而北京中关村周围的企业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也大多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目前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虽然有了显著提升,但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自主创新并不要求企业完成所有技术的开发,但核心技术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独自攻克,这就需要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企业自身积累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要求企业要不断地学习、储备知识,构建学习型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开拓,更要加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和倡导职工学习,构建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将“干中学”与“研究开发中学”结合起来,创新学习模式,使学习制度化、普遍化和经常化。企业通过成为学习型企业,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从而使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造能力上升到新的台阶,进而准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成就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成为自主研发型企业。此外,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面对技术本身、技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其内部激励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参与者的行为选择,也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因而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如产权激励、创新收益分成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凝聚和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投身到科技创新。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还需要强调企业间技术创新的合作,形成企业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和集成河南省内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河南省支柱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

2.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具有人才、学科、知识、信息和技术优势,很多科技人才都出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是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主体。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很多大学承担基础研发的数量,已经分别占到了全国基础研发数量的62%和46.5%。目前,河南省共拥有161个科研院所和99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这些院所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拥有强大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他们正逐渐成为河南省知识创新的主体。2010年这些院校申请专利的数量比2003年增长了十几倍,但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移效率并不高。据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河南省高等院校中各种专利的转化率普遍低于5%。对于绝大多数高校专利项目来说,由于缺乏信息传播、技术交易平台,缺乏实验资金和实践检验而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造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重大浪费。

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重点学科一般是高校的优势学科,集聚着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要引导各重点学科大力发展服务于我省的特色学科方向,充分利用其博士、硕士及专业学位点以及博士流动站,加快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以满足河南省对不同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公信力的沟通体制,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的信息网络,使得中介在企业和高校间建立起通畅的信息通道,一方面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顺利地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也使企业能得到急需的技术,从而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可以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的研发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优势,真正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最后,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对现有的考核和奖励政策进行改革,提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待遇,在住房、晋升和职称评定中给予适当的倾斜。

3.推进有利于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政府管理创新

随着自主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在区域自主创新中起主导作用。世界民营化大师E.S.萨瓦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划浆。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浆,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浆。”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为区域自主创新服务的机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充分、高效地促成创新主体的创造行为。

一要解放思想,建立学习型政府。地方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了解公众的心声,制定切实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应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有效运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不断推动企业和公众参与实施自主创新。二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一是打破行业垄断,放宽行业准入门槛,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科研,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二是大力支持、鼓励和规范诸如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市场调查、法律咨询、会计与审计、人才交流与培训、技术与信息交流、项目咨询、无形资产评估、专利代理与专利战略研究咨询等服务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增强可操作性,提高执法水平,提升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三要营造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促进创新活动发展需要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善待挫折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只有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下,广大民间创新工作者的创新智慧才能得到挖掘、创新热情得到激发、创新才能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建立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建设创新国家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立有利于创新活动发展的文化氛围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赵东初.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9(2):94.

[2]林汉川,王分棉,管鸣东.我国民间的创新现状与支持体系[J].经济管理2009(1):133.

[3]谷建全.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J].中州学刊,2011(2):69.

上一篇:养狗作文下一篇:幼儿语言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