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

2024-06-18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1.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熟悉。但是它却能给我们别样的体味。作者吴敬梓塑造了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刻画了众多被生活,科举所迫害的读书人。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水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何知处。”真是一朝春尽众生老,只留白发恨余生。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读书人应该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踏上漫漫征途,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无法理解的。

康乾盛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繁华与无尽的夜夜笙歌,《儒林外史》真实的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跌宕,情操的高尚与卑微,理想的萌芽与破灭,让我充分体味道世事真如一场大梦,同时科举制度的腐朽与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也尽在眼前。范进一朝中举,便疯疯癫癫,跌跌撞撞的进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飘零亦可怜,可灵魂走丢了,又去哪里找寻。

其实最令我深刻的便是临死还对燃着的灯芯念念不忘的严监生,枯槁的面容,嶙峋的十指,急切的眼神,全为那摇晃得小小烛芯。是什么让他对金钱守之如瓶,他对自己这样不快与提心吊胆的人生是否后悔?答案因人而异,若是他并未生在繁华地,只知道过着简单的小生活,心境是否又不同?可时代,又是时代,让人堕落,让人走入无出口的迷宫,大多数人只能兜兜转转,挥霍一生,即使是他们认为的一生;有些人却会跳过围墙,体味大浪淘沙的快意人生《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以上(5篇)读后感、观后感。《儒林外史》中当然也有许多对潇洒隐士的描写,他们只望苍天,蔑视权贵;他们心无杂念,醉心寻常,也为现在深陷浮华的我们以警醒。

宝玉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便觉清爽

”可《儒林外史》中也深刻描写了科举制度的另一大祸害,那就是成为封建礼教的帮凶,因夫死,而受父母逼迫绝食殉情的女子,现在我们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啊。当我们还在抱怨恋人不懂风花雪月,还在苦恼婚姻不幸福时,我们还是应该感叹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幸福的时代吧!

总是羡慕“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不羁生活,科举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留下不可磨灭的悲剧。科举下所谓的大多数“才子”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谁念西风独自凉的萧瑟心境,无法感受辛苦最怜天上月,依稀如环,夕夕都成玦的肝肠寸断,无法恣享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快意。《儒林外史》带我走进千奇百怪的多态社会,让我明白人性的美与丑,复杂与简单,为我指点迷津,希望它也能为大家带深思。

望我们的世界少些乌云蔽日,希望《儒林外史》能把我们从纸醉金迷的名利场中拉回来,希望书中人物滑稽的举动不仅带来笑声,更有内心无尽的深思。

2.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牛角挂书柳色新, 污泥不染写胸襟。

高风亮节展风范, 会稽山头看白云。

范进中举

痴心科举获皇恩, 贡院沉浮几十春。

幸得屠夫扪手打, 惊醒利禄梦中人。

两根灯草

一生盘算苦费心, 积有家财可等身。

临死示儿伸两指, 为何灯草痛胸襟。

马二先生游西湖

浑然不觉柳芽新, 马二湖山自逡巡。

文海楼前忙跪倒, 士林利禄臭薰人。

杜少卿夫妇游山

几处桃花添逸兴, 红墙绿树好风光。

挥金如土败家子, 春酒半壶灌热肠。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出水芙蓉一朵花, 精工顾绣韵文佳。

3.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落得只有“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作为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刻揭发批判了“世人”的庸俗,而“机锋所向,犹在士林”特别是科举中人的不幸或堕落。《儒林外史》的讽刺进一步指向皇帝、官场和社会。“穷极文士情态”,写出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了性命去求他”是极无聊而害人害己的事,总不过事与愿违,“费尽心情,总把时光物误。”“儒林”是官场的后备,读书人一旦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或者再加以不学有“术”,官场这块本应是才智之士“立德”“立功”的竞技之地,就变成了人世间最肮脏的地方。《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使人“不觉凄然泪下”。

4.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优秀 篇四

在《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骨头里去了。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这一个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在《儒林外史》的描写里,被学政“提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的,就是这个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他还恬不知耻地对王家兄弟自称“前任周学台举了弟的优行,又替弟考出了贡”(第六回)。

作者将书中最恶劣的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这一段有关“优贡”的突出描写,正是作者借“严贡生”这个侧面对科举制度的虚伪性给以深刻的揭发。严贡生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

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心无愧。”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

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看《儒林外史》的人无一不高兴看到严贡生失败,然而他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这个社会制度就保证他不会失败。第六回里写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

但是,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在乡绅地主集团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为和品质,却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个集团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

5.《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篇五

第一章写的是王冕画荷花。王冕的母亲靠手工活赚钱,来供王冕上学。几年靠这些手工钱远远不够交学费。于是就到秦大爷家放牛,早上给钱买一点点心,中午在秦大爷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是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总是舍不得花,合攒一个月,他就掏空去买两本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下看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上坐着。转眼间,一场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的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的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非常美丽。古人说:“人在画里一点不错,可惜没有一点画工,天下哪有学不会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笔画了起来,以后王冕每攒一个月就去买纸和颜料。起初画的不好,过了三四个月后,王冕画的荷花形态逼真。后来他就靠画荷花,几年他不在给秦家放牛,而是卖画,这让母亲十分欢喜。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学习王冕孝敬母亲,勇敢挑战、吃苦好学的精神。几百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有一些人忘记了这些虽然科技发达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要传承古代人吃苦好学的精神,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最新读书心得6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老师,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6.《儒林外史》胡屠户形象新解 篇六

胡屠户的故事见于《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和第四回的开头部分。胡屠户, 范进的丈人, 住在集上, 以杀猪为业。胡屠户在小说中的出场由范进中了秀才一事引出。范进进学回家后, 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走了进来”, 本为贺喜而来的胡屠户说的话全然没有赞美之词, 一进门, 就把他那“烂忠厚没用”的女婿尽情地奚落一顿。骂他是“现世宝”“穷鬼”。可实际上在范进中相公后他还是很高兴的, 这么多年来范进一直忙于科举考试, 无暇顾及家里, 家里生活的困难, 女儿跟着吃了好多苦, 胡屠夫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今女婿中了相公, 女儿家的日子也可以好一点了, 他心里也自是高兴, 还带着大肠和酒来庆贺。但见到范进后想到自己女儿不如意的日子以及所受的苦以及自己为救济他们也跟着受连累, 火气就上来了, 骂范进是“现世宝”“穷宝”也是情理之中。试想如果胡屠户不爱自己的女儿怎会在女儿生活困难时一次又一次的接济她们呢?

在女儿和亲家母在厨下造饭时, 胡屠户吩咐范进说的那一席话中可以看出他为范进中了相公跟到很自豪, 认为女婿应“立起个体统来”们自己作为相公的“长亲”自然也觉得很有面子, 有一种“父凭子贵”的意味。他说范进是“烂忠厚”有些话不得不教导, 说明他很欣赏范进“忠厚”这一特点, 对女婿范进的疼惜之情也表现出来了。在女婿多次科举儿无一次中举时他“恨铁不成钢”, 言辞激烈。在女婿取得一点成就时他便第一个来庆贺, 可见他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长者。

饭菜做好时,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先人家每日小饭菜, 想也难过。我女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 可怜!”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胡屠户很善良, 仁慈, 觉得自己的女儿跟着范进受了很多苦, 这回有较好的饭菜也不计较男尊女卑的程序, 让婆媳两人也坐着吃饭。饭后, 胡屠户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去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女婿中了相公, 丈人胡屠户也觉得面对世人的眼光可以趾高气扬, 自己不再是那个被人笑话的范进岳父了, 所以可以很高傲的“腆着肚子”, 同时又对女婿一家有优越感, 自己的到来时亲家母, 女儿都吃了一顿难得的好饭菜, 母子两个对他千恩万谢, 所以他可以心满意足地走了。

胡屠户虽粗俗但他心地是没有恶意的。他的第二次出场是范进要去乡试找他借盘缠, 他一口啐在范进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么多年范进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而且他听说范进中相公是宗师觉得他老才中的, 所以他觉得范进再去乡试是徒劳, 给他盘缠就相当于把钱丢在水里了, 他骂范进“趁早收了心”, 正是由于胡屠户生活得很实际, 而范进只想着科举, 不考虑生活, 他骂范进是想让他务实一些。还说:“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每年寻几两银子。”胡屠户虽骂范进骂得很凶, 但还想着为范进找一个营生养家糊口, 尽管胡屠户用的方式很粗俗, 但他的本心还是想让女婿一家过的好一些, 可见胡屠户是一个很实际的人。

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欣喜的疯了, 大家也没办法只得去找胡屠户。这是胡屠户第三次出场。在得知女婿中了举人后, 特别提着七八斤肉, 四五千银子来贺喜, 谁知路上遇到路人要他打醒范进, 他做难道:“虽然是我女婿, 如今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后来听报录人的一番劝解, 他只能卷一卷衣袖, 走上集去。这时候胡屠户的心里是矛盾的, 他认为女婿已是天上星宿, 如今却还要打女婿, 怕女婿怪罪, 但又不得不这么做。如果他不这么做范进就永远这么疯下去, 为了女婿能够康复, 所以还是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而不敢打第二下。由此可以看出胡屠户有无私的一面。范进被打醒后, 连忙上前解释, 这是通过胡老爹的毕恭毕敬极尽赞美之情的话语, 反映出世俗之人的本真性情。有人说胡老爹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反映出来他投机善变, 趋炎骄贱。以前胡老爹骂范进是因为他没有达到胡老爹的期望, 如今范进中举超过了他的期望, 自然对女婿的态度就变好了。胡屠户希望范进能不计较他之前说的“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的话, 胡屠户为自己开脱, 可见他也是很聪明的人。在范进回家途中, 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面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毕竟是个举人, 穿着却如此寒酸, 相信那时胡老爹心里还是很心酸的。

回到家中, 胡屠户接银子这一细节描写的更加生动了, 在范进给他银子是他本可以直接往腰里揣, 可他却没有。他认为女婿中了举人丈人就应该贺礼庆贺, 可见胡屠户是一个很守中国礼教的老人。

《儒林外史》中胡屠户这一形象塑造的非常真实, 生动。胡老爹是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世俗人, 他收封建理学的精神桎梏, 是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他。一提到胡屠户大多是贬义词, 但每个人都是有两面性的, 人不可能只有缺点没有有点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胡屠户不只是“粗俗市侩”“鄙视贫贱, 膜拜权贵”他也有慈爱, 不好高骛远, 聪明, 守礼, 本真卑微的一面。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一直被人们冠以“世俗”“投机善变”“趋炎附势”。但人都有两面性, 胡屠户也有他市井之人本真的一面, 而这些特点也展现出胡屠户人性善良的一面, 使胡屠户的形象更为真实, 生动。

关键词:胡屠户,范进,中举

参考文献

[1]、《儒林外史》吴敬梓著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七月的夜晚优美作文800字下一篇: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