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市情概况

2024-09-09

河源市市情概况(共2篇)

1.河源市市情概况 篇一

政区位置: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5公里。政区沿革:秦属广阳郡,汉属益昌县,五代后建置霸州,因建于灞水河畔而得名。宋朝时,霸州属河北路,领文安、大城二县。新中国成立后,霸州改属河北省天津专区管辖,1974年改属河

北省廊坊地区管辖,1990年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授权廊坊市管理。

政区划分:全市现辖6镇6乡一区和两个办事处,383个行政村(街)。

政区人口面积:到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56万人,现有国土面积784平方公里。

政区自然特征:全市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28公里,属冲击平原区,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2.5—12米。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5℃,全年日照2762.2小时,全年无霜期178天,全年平均降雨量543.6毫米。

政区资源特点:素有“东部摇钱树,西部聚宝盆”之称。西部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西瓜和蔬菜;东部是苹果、鸭梨、桃、杏、葡萄等鲜果主产区。霸州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热水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热水储量达220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2元。1993、1994霸州市连续两年成为河北省十强县市,1995年成为首批达小康县市,同年跨入全国名星县市行列。2001年再次跻身省“十强”县市行列。

工业:以金属延压、钢木家具、塑料加工、机械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线缆制造、乐器制造八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2.2万家民营企业为依托,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中、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工业经济体系。八大主导产业年创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5和85。

农业:积极抢抓奥运机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扶持了岔河集欧亚特色养殖场、胜芳宏发养猪场等畜牧养殖大户,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积极推行“龙头 基地 农户 市场”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出梅花味精、华农大豆蛋白饲料加工、益海食品厂等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1;绿色无公害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强化了对全市果品蔬菜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的质量监控,充分拓展了我市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销售空间。

财税金融: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4.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1.3亿元。

商贸投资:按照“依托产业建市场、建好市场兴产业”的思路,多方融通资金,积极培育了益津市场、胜芳滨鹏钢木家具城等一批在北方有较强影响力,规模大、辐射力强的龙头市场,拉动了全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市场49个,市场总占地面积96.1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近6亿元,商品经营范围涉及粮油、蔬菜、食品、小百货、服装、鞋帽、家具、钢材改制、废旧金属、建材等16大类4000多个品种。

2003年,续建、新建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亿元。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亿元,增长49.8。其中,技改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30.7。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2003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2.2万家,从业人员179300人。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80以上的财政收入,转移了8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80以上的现金收入。

交通通讯: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京九铁路与津霸铁路、津保高速与即将建成的京开高速、106国道与112国道形成三个“黄金十字交叉”。公路密度达到了125.6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倍。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1000门,移动用户达到60000户,互联网用户达到4695户。

城乡建设:大力实施“城建带动”战略,几年来,累计投资30亿元,完成了以市文化活动中心、商业步行街、市医院综合病房楼、市一中综合教学楼、三星级宾馆新华昆仑大酒店为代表的33项市政重点工程,2003年又启动了总投资2亿元的益津路改造工程,市区建成面积从9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拉动了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市区天燃气入户率已达到40,灯箱亮化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100。几年来,全市城镇人口增长12.8,城市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增至65。

水利电力:全市有大清河、中亭河、牤牛

河、固霸新河4条主要河流和东西贯穿全境的人工河龙江渠,国营扬水站15座,流量229m3/s。

2003年,全市新建、改建变电站7座,到年底供电能力达到30万千瓦,同比增长40,并投资2.3亿元,完成了农网改造,开发区等重要工业乡镇均实现了双回路供电系统,确保了全市各项用电的需要,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教育:全市现有秧歌队276个、花会78道、业余剧团57个。2003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彩色周末”、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500多场次,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1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学校2所,初中学校22所,农村小学169所,国办小学5所,市幼儿园1所,社会力量办学12所,全市有各类学生11万多人,在职教师6784人。2003年,我市高中毕业生重点本科上线人数为125人;一般本科上线1160人,上线率居廊坊各县(市)第四;专科上线1674人,上线率居廊坊各县(市)第一。

体育卫生:全市现有以市文化活动中心为首的各种健身场所400多处。2003年成功举办了霸州市第一届全民运会,举办其他各类比赛722场次,各类体育活动570场次。在2003年参加的廊坊市四运会上,我市获奖牌数居廊坊市第一。

全市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健全,现有乡级以上医疗单位26个,其中市医院综合病房楼总投资达3200万元,总建筑面积13160平方米,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2003年又投资1600万元,对市医院门诊楼进行了新建,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非典期间,市委、市政府又投资1085万元新建成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专门用于治疗非典等各种传染性疾病。

科技普及:全市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0648人,其中高级职称163人,中级职称2653人。为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市里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目前,我市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4项,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1项,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2家,专利申请30项,其中邦壮电子、华洋线缆、天大天久等企业均被审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并正在筹划组建“河北钢木家具民营科技产业园区”申报工作。1999年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行列,2003年再次通过复审。

环境绿化:排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二类标准,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水质污染不超过五类。

自2001年实施“植树造林,绿化霸州”生态工程以来,全市新发展各类林地23万亩,植树1380万株,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2%。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9平方米。

保障保险: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率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社会发放率100;城镇失业登记率为0.36,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特困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均为100。加强下岗人员培训,创建了5个再就业基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万人。

特色产业:全市共有八大特色产业,其中各种型号的薄壁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钢木家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70,西洋乐器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0。

人文自然景观:信安镇龙泉寺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内塑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等佛像;北杨庄汉墓及汉代村落遣址,曾出土陶井、陶灶、陶人、陶罐和陶磨等古物;建于清道光十年的胜芳镇张家大院,多次被《小兵张嘎》、《血溅津门》、《燕子李三》和《龙嘴大铜壶》等影视剧选为古建物景;建于清光绪六年的胜芳镇王家大院是欧式建筑、非洲风格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一个重要典范;建于1750年的格达祠堂是目前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祠堂。

2.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篇二

2006-11-27 09:16

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黄河、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印证和记载着这里的古老和丰饶。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目前,已形成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格局,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00万吨,享有“铜城”盛誉。

白银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明清时代,沿岸人民开渠引水,开创了灌溉农业的先河,发展自流灌区20多万亩。依托黄河水资源,近几十年来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地面积达到132万亩,高扬程提灌工程蜚声海内外。沿黄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农业、水电、航运、旅游开发全面展开,黄河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银是正在崛起的西部高科技新城。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引进建设项目40多项,投资20多亿元,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一颗闪耀的明珠。同时,白银被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中国革命由此实现重大转折。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红色圣地”美誉名扬四方,成为全国重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是远近闻名的西部“状元之乡”。白银素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代,辖境内共考取进士53人。恢复高考以来,全市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近10万人,升学率一直名列甘肃省前茅。白银籍博士达到500多名,不少成为工商巨头、学界名流和社会名流。

面对优势主导资源日益衰减的严峻形势,白银人民紧紧围绕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推进“六个转变”。在发展思路上,由过去程式化、一般化推进,向强化政府推动、投资拉动、以项目求发展转变;在产业发展上,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在开发方式上,由相对单一的自我开发,向借助外力求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转变;在生产力布局上,由相对分散开发,向强化中心城区、开发区和其他重点区域建设转变;在资金投入上,由相对单一依靠国家投资,向大范围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启动民间资金等多渠道转变;在环境建设上,由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法制型政府转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白银实际的城市经济转型之路,即:“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的“白银模式”。近年来,中国一汽、中集华骏、西藏矿业、浙江卡森、南京雨润、福建盼盼、蒙牛乳业等国内500强和知名企业入驻白银,招商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上升到25%,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居甘肃省第二位。白银市被香港国际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在首届中国城市博览会上被提名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

白银的实践与探索,被新闻媒体和有关方面称为“白银模式”。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华社分别将白银市作为调研联系基地。2005年7月,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认为:“白银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为全国矿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会议期间,白银市向与会代表发出“加快经济转型,打造和谐矿城,重塑矿业辉煌”的倡议,受到了30多个资源型城市市长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把白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经济转型城市。国家发改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案时,已原则同意将白银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2006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友好理事会授予白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目前白银正在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平台,着力培育发展八大产业:一是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

二是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

三是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四是能源和新能源产业。

五是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六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七是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

八是黄河文化旅游产业。

白银的四大品牌:

一是有色金属基地;

二是西部科技新城;

三是三军会师圣地;

四是黄河石林奇景。

上一篇:室内消火栓设计规范下一篇:太阳镜销售话术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