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4-10-03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3篇)

1.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一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平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教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2、已学苏轼的诗文:必修模块:第二册《赤壁赋》第三册《念奴桥.赤壁怀古》

二、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晚年隐居颍水之滨,自号颍(yǐng)滨遗老。卒,谥文定。

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人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偓佺 wîquán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ãng),盖竹柏(zhú 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 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黄州:黄冈。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

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古文观止》评:“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俱忘。”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一)朗读全文,正音

沅(yuán)沔(miǎn)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â)风开云阖(hã)

变化倏(shū)忽

舟楫(jí)

草木行(háng)列

皆可指数(shǔ)

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飒(sà)然

而风何与(yù)焉 会(kuài)计

蓬户瓮(wâng)牖(yǒu)

揖(yī)西山之白云 濯(zhuï)长江之清流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二)简单梳理文脉

全文分四段。(本文特点: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第一段: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从长江水势落笔,写登亭览胜,寓快哉之意。第二段: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写景时,或就目之所见,或就思之所及,融时空于一体,变化多端,开阖自如。从俯

瞰、昼观、夜间、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快。

第三段:展开议论,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就“快哉”二字的来历发表议论,说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边景物的优劣,也不在遇

与不遇的不同,得出了“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

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

第四段: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既赞扬了张梦得,也抒发了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写景文

章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叹”的文章风格。)

五、学习第一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

2、疏通句意

江出西陵(líng),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始:才。得:进入。“更千年不得一售其伎”,得:可以,能够。(Dé、děi、de)

其流:那江流。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译文: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合湘、沅,北合汉、沔(miǎn),其势益张。

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南,在北。合:合流、汇聚。

益张:更加盛大。张,大。其势:那水势。

译文: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jìn)灌,与海相若。至于:到达。

赤壁:赤鼻矶,现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译文: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现在河北清河。张君梦得:张梦得,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因称。谪,贬官。居,居住。

即:就着,依着。为:建造。

以:表目的。胜:胜景,美景。

而:并且。名: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译文: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3、概括段意: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4、内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

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 明确:

“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始宽

渐宽

全开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六、学习第二段

1、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

2、疏通句意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盖:gài、gě、hã。

读“hã”时同“盍”,文言虚词,何不;读“gě”时,姓。

读“gài”时,义项很多,作文言虚词时,有三种解释:①发语词,如“~闻”;②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③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之:助词,无义。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显现。阖,闭藏、消失。译文: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昼、夜: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在晚上。

于其前、于其下:状语后置。则:就。

译文: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嚎叫。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于)几席 之上,举目而足(赏)。倏忽:顷刻之间,指时间短。动心骇目:犹言“惊心骇目”。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若理解为“不敢长时间看”是否可以?)

乃:却,竟然。得:可以,能够,玩:赏玩,之:代景色。几,小桌。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译文: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háng)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qiáo fù)之舍(shè),皆可指数。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诸山:群山。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指:名作状,用手去指。

译文: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可以一一指点。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所以:原因,缘故。者也:判断。译文: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于)世俗。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之:主谓之间。所:…..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骋骛:犹言“驰马”,形容驰骋疆场。

称快世俗: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

译文:至于沙洲的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快。

3、概括段意: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4、内容分析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

使人快意的江景。(有远近、昼夜之别)

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明确:

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

明确:

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集体朗读第三段,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

2、疏通词句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jīn)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从,使……

从。

有风飒然至者:定语后置(有飒然至者风)。

披襟:敞开衣襟。当:迎接

快哉此风: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应为“此风快哉”,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于之”:在那里。盖:大概。

译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风何与焉:“何”是动词“与”的宾语。

与(yù):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

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

中:内心,心中。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何往而非病:“何”是动词“往”的宾语。

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伤害天性(本性)。

何适而非快:“何”是动词“适”的宾语。

适:往,去。

译文: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3、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4、找出中心句:

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5、内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二、学习第四段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于)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自放:自适,放情。放,纵。“自”是动词“放”的宾语。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办法、地方

译文: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动词。濯:洗涤。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自适:自求安适。适,闲适。(比较:将何适而非快)穷:使动用法,使„„穷尽。

译文: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用)清风,照之以(用)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承受,禁(jīn)得起。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乌……哉,固定句式:哪里……呢。

赵郡: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朔:夏历每月初一。

望:每月月圆时,即十五。

晦:夏历每月最后一天。

译文: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

3、内容分析:

(1)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 明确:

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2)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探究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确:

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

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

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二、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一)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文眼:“快”

景之“快”:

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二)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确:

“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三)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三、小结:

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中共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四、拓展

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贬斥。

本文通过记叙取名为“快哉亭”的原因,借题发挥,劝慰在谪居生活的张梦得和苏轼,“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当时苏辙也在贬中,写作此文,亦有自慰之意。

五、练习

1、古今异义

(1)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今义:财务工作人员

(2)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心情悲伤;今义:疾病。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古义:心情舒畅;今义:心里平静,无顾虑。

(4)其中:古义他的心中;今义:在中间。

2、词类活用

(1)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南;在北。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4)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5)动心骇目: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6)西望武昌诸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8)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使动用法,使„„从。

(9)将蓬户瓮牖:蓬,瓮,名词作状语,用蓬草,用破瓮;户,牖,名词作动词,编门,做窗。

(1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使动用法,使„„穷尽。

(11)皆可指数 :指,名作状,用手去指。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②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③ 此则人之变也

④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宾语前置句

① 而风何与焉?:“何”是动词“与”的宾语。② 将何往而非病?:“何”是动词“往”的宾语。

③ 将何适而非快?:“何”是动词“适”的宾语。④ 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自”是动词“放”的宾语。定语后置句

有风飒然至者:有飒然至者风。

5、一词多义

(1)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自胜者(承受)(2)盖亭之所见(句首语气词)

玉之言盖有讽焉(大概)

(3)将何适而非快(往,去)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闲适)

(4)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

与庶人之所以为忧(和)(5)不以物伤性(因为)

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办法、地方)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用)

2.黄州快哉亭记 篇二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释】

①肆大:江流不受阻遏而水势纵恣浩大。②波流浸灌:浸、灌,都是“注”的意思。这里形容长江水势的浩荡、凶猛。③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④风云开阖:犹言风云变化,时开时阖。阖,同“合”。⑤指数:一一指点出来。⑥骋骛:往来奔走竞逐。⑦称快世俗:为世俗的人所称快。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号颖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为文以策论见长。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黄州快哉亭记》就是能代表其风格的佳作。

【阅读提示】

本文作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时苏辙谪居筠州。开头写快哉亭周围的壮阔景色、命名的意义和玩赏之乐,接着引出历史故事,生发议论,赞扬了张梦得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旷达乐观情怀。文章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先反后正,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

【知識考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之变 遇:遇到

C.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者 胜:经得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流奔放肆大

其/庐之西南为亭

B.使其中坦然,不物伤性

今张君不谪为患

C.以览观江流

穷耳目胜以自适也哉

D.波流浸灌,海相若

庶人之所以为忧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②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⑤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③⑤⑥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命名“快哉亭”的原因。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古城遗迹。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参考答案】

1.B(B项中“遇”在此处应为得志、得意的意思。)

2.C(C项中两个“之”都是助词,的。A项中第一个“其”为代词,代指长江;第二个“其”为代词,代指清河人张梦得。B项中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为介词,把。D项中第一个“与”为介词,和、同;第二个“与”为动词,参与。)

3.D(①③④⑤四个句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符合题干要求。②述说的是长江的状况,⑥说的是由快哉亭所见及张君行为所引发的感慨。)

4.C(C项中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是否感到快乐在于人的内心感情。)

5.(1)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何处没有快乐呢?(2)即使他用蓬草作门,用瓦瓮作窗,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观赏西山的白云,穷尽耳目所见的美景使自己安闲快乐呢!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缓地带,它的水势奔放浩大。南边汇合沅水、湘水,北边汇聚汉水、沔水,水势愈发壮观。到了赤壁之下,波涛汹涌,就像大海一般。清河人张梦得,被贬官住在齐安,在靠近他宅第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借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兄长子瞻为亭起名“快哉亭”。

从亭子中望出去,能纵观南北百里之遥,东西三十里之远,波涛汹涌澎湃,风云变幻。白天,船只在亭子前往来穿梭;夜晚,鱼龙在亭子下宛转悲鸣。景色变化很快,使人怵目而不能久看。如今我可以安坐在亭中坐席间,抬眼就可以饱览风光。向西遥望武昌附近的群山,只见山峦起伏,草木成行,当烟雾消散、阳光普照,渔夫、樵夫的房舍历历在目,这就是亭子被称作“快哉”的原因吧!至于那沙洲的岸边,旧城的遗址,曾是曹操、孙权窥视的地方,是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那些遗留下来的事迹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带着宋玉、景差游览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好痛快啊,这阵轻风!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够和您共同享有呢?”宋玉这话大概是有所讽刺吧。风哪有雌雄之分,可是人却有得志不得志的感觉变化。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伤,这是由于人的处境不同,跟风有什么关系呢?士人活在世上,假如他们心中不得意,那么,到哪里不会有忧愁呢?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何处没有快乐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作忧患,在处理完公事之后,便纵情于山水之间,这大概是他与别人不同之处吧。即使他用蓬草作门,用瓦瓮作窗,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观赏西山的白云,穷尽耳目所见的美景使自己安闲快乐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幽静险陡的山谷,辽阔的森林,参天古树,清风吹拂,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使多愁善感的人所不能忍受的东西,哪里看得出它是使人快乐的呢?

3.《黄州快哉亭记》阅读以及答案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有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披襟当之(当: 同“挡”,挡住)

B.玉之言,盖有讽焉(讽:讽刺)

C.将何往而非病(病:生病)

D.不以物伤性(性:本性)

7.下列对句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风飒然至者(定语后置)

B.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判断句)

C.快哉,此风!(省略句)

D.将何适而非快?(宾语前置)

参考答案:

6. 选D.(A当,迎着、对着;B讽,讽喻;C病,忧愁、不快乐 )

上一篇:圈子文化组织生活会下一篇:中小学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