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2024-10-17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精选8篇)

1.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篇一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浅析

陈海霞

U200816641

公共事业管理0801班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整个社会环境问题的产生,农村的污染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有哪些?农村中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有哪些不足?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来源建议

一、引言

从高中开始便离家到县城读书,上大学便到了另外一个省份。每次回家都很开心,但不知哪次回家突然发现家周围很脏,难道因为我城里待久了?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我们家门口的池塘因为一户人家养猪导致污染严重,无法为农民提供生活用水支持,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善。同时,现在回家我发现路边的纸屑垃圾会“满地飞”,我们家背后的山林边也推了很多垃圾。我相信,这仅仅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小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原本纯净的乡村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本文通过资料的查阅,简要阐述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并根据农村缺乏应对环境污染机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农村环境污染来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带来的污染

① 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药与化肥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之一。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1

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

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60年间每公顷化肥施用量

增长100倍,20年间农药年施用总量增加100万吨。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

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

② 地膜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中。对“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往

往较关注城市中一次性塑料餐盒及购物袋等的使用与回收。据新浪新闻,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

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速了耕地的“死亡”。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在15-20厘米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

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在降解农膜的过程中,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

空气中。比如有些勤快的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看似干净了,实

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

污染物。

2、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

源。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江、河、湖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而当年全国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7.8

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其中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

物的粪便产生量已相当于本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的40%。全国畜禽粪便的COD总

量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总和。由于绝大多

数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直接超标排入农业环境,畜禽污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

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养殖业的不合理布局也严重破坏了农村

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

3、城市垃圾对农村的污染

由于缺少无害化处理设施,大量垃圾只能填埋处理。一些城市已很难找到处

置垃圾的地方,建设新的填埋场所难度增加,大量的城市垃圾只能运往郊区农村

直接堆置或简单填埋,成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新来源。

4、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逐渐增多。作为农村垃圾主要来源的生活垃

圾(含大量的塑料袋和其他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经过千家万户的日积月累,已成为破坏农村环境的头号“杀手”。不少地方的垃圾被输送到田间地头,堆积

于农民的房前屋后,有些有害物质还被填埋在用于灌溉的大小河道中。农民自己

制造的垃圾,使大片大片的良田不断被蚕食。一堆又一堆的垃圾不但威胁着环境,给农业生产留下了后遗症,而且时刻在威胁着农民自己的身体健康。对那些卫生

防疫滞后的农村,有害垃圾造成的恶性循环,给农村的地方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

了严峻的挑战,使农民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5、秸秆造成的污染

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其中40%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

处堆放或是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2005年5月中下旬,成都和合肥地区的农民焚烧秸秆甚至影响了航班起降,并出现“烟雾锁城”的现象。

6、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

境污染逐年增加。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

量达41.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54.3万吨,废气排放量463.3万吨,工

业废弃物产生量15008.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143.4万吨。目前,乡镇

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

近或超过50%。同时,城市“三废”向农村转移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三废”污

染农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3%农田污染事故也是有发生。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别占用金额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13万公顷以上,5331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

食减产100亿千克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

三、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虽然上述来源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物质载体,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问

题日益突出和如此严重与农村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脱不了关系。

在农村里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前茬秸杆影响后茬,就一

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其次,环保意识淡薄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

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

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同时,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

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最主要,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

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

乏自我约束。

另外,与城市不同,农村环保力量薄弱。有很多农村地区,根本无所谓环保

力量一说。在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环保派出机构建设已在实施中,但也出现覆盖

范围小和规范化建设差距较大的问题。同时在工作实效上,乡镇政府内建立综合性的执法机构,虽然承担一定的环保工作职能,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人员

兼职多,精力难以集中,而且人员属于乡镇编制,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对乡

镇的依赖性较大,影响环境监管作用的发挥。

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

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

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作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没有财政

拨款,环境监测、监理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环保投入不足已严

重制约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和亟待

解决的重大环保工程得不到落实,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城市化

进程。

最后,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

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

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

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四、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的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

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

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

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

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

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

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

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

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

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本着落实

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

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五、结语

总之,农村环境恶化对农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给村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损害,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宁波环保网:能力建设——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的思考.[2]新浪博客:张时语.恶化的农村环境..[3]章力建,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4]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技术报告.

2.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篇二

1.1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一直实行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 所以, 使得农村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等现象十分严重, 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再加上, 我国农村的经济、教育条件有限, 所以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 从而造成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比较淡薄, 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态环境需要广大农民群众都积极参与, 提高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从而为建设生态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从目前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 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只看重经济建设, 而对于生态建设却十分忽视, 所以, 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所以, 使得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另一方面, 很多地区和部门在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不能充分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和优势, 只是一味地依赖政府的专项资金, 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缺乏政府的引导, 科技的支撑

现在有许多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 所以, 不能积极的带动人们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不能很好地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 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建立起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比较薄弱。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能有所创新, 只是直接套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从而使得这种方法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 生态环境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普遍缺乏对农村生活垃圾资源的循环、综合性利用, 还没有建立起方便、快捷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所以, 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很缓慢[1]。

1.4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制度还很缺失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多都集中在城镇区域, 所以, 使得农村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污染来源广、组织协调难、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所以比较难于开展。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 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 广大农村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环境监测、环保咨询和事故处理机构,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 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2]。

2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做好农村绿化规划设计

要想真正提高农村生态环境, 就必须做好农村绿化规划设计, 加快农村绿化的步伐, 绿化时可以以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为重点, 因地制宜进行绿化, 可以通过建造生态休闲小区, 提升农村的绿化水平。对于一些经济稍微比较发达的农村, 要坚持生态化、多样化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绿化建设, 建立具有美化、休闲和经济功能的农村绿化网络系统。除此以外, 还要按照适地适树、绿化果化相结合的要求, 对不同树种进行科学搭配, 多种果树和林木相协调, 从而很好的提高农村的生态化建设水平。一定要做好对古树名木和大树的保护管理工作, 严禁人们砍伐、买卖古树名木和大树, 引导群众真正把农村绿化与发展林果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3]。

2.2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净化

水是人们的基本生命之源, 所以, 一定要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净化, 可以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排水排污工程、不断建立与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 加强水产畜牧养殖污染治理, 全面保障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卫生。除此以外, 还要加快解决大石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等饮水困难问题, 可以科学布局水厂和管网, 发展城乡供水体系和规模连片集中供水体系, 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普及率。一定要禁止各种污染水体的行为, 要严格控制养殖污染, 真正保障农村水流通畅, 提高水质达标率, 确保水源水质安全。还可以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 从而真正实现农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2.3对农村道路进行硬化

要充分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观、安全便捷的道路要求, 对农村道路进行硬化, 全面提升农村道路网络整体服务水平, 不断建立健全城乡客运管理体制, 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车的通车率, 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此外, 还要强化生态理念, 按照低碳、环保、节能要求, 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优化资源,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水平。

2.4政府加大引导力度

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研究机构的投入力度, 不断壮大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和研究队伍, 提高农村环保技术创新能力。抓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 组织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指导组, 进村入户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真正建立起符合不同地域、高效实用、低成本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 发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仍然不容乐观, 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人们解决。要想真正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就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大科技投入, 让科技充分运用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建立与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从而真正提高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摘要:随着污染的日益加剧,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正在采取许多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洪淑媛, 张远环, 朱纯.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措施[J].广东园林, 2014, (3) .

[2]薛亨微.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 .

3.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经营状况,增进了农民创收的积极性。虽然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却面临着因发展而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农村环境的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对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现代人和后代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合理的,耕地分布不均,且大量耕地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西部的耕地不但分布面积小,多为坡地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的现象严重。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50年代沙漠化面积每一年扩展1560km,现在每年以3400km扩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扩大到33万km,使绿洲面积逐年缩小,呈现沙进人退。

在西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扩大。目前贵州石漠化面积139万/km,占全省土地面积7.9%;广西溶蚀造成石英化面积4.8万km,占山区面积47%。我国可用耕地面积少,且大多数耕地比较贫瘠,加之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少的可怜。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处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末位。十几亿的人口需要消耗的农产品的数量巨大,不仅如此,现今的能源危机问题严重,生物能源的开发,加快了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为加快农产品数量上的供给,现如今最简单且高效率的做法只有大量的施加化肥、农药。而大量化肥、农药的施加,又进一步破坏农村的环境,使原本更加脆弱的农村生态系统更加不堪一击。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原本贫瘠的农村耕地更加贫瘠,且成土地板结现象,降低农作物的每亩单产。为增加耕地的产量,农民不惜加大化肥的使用力度,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致使农村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据统计,1996年我国化肥施用量38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农药使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6.8万吨,而喷洒的农药大约只有1%左右接触到目标害虫,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作物和大气中,造成了对粮食、蔬菜以及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除了种植业对环境的污染,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污染。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的污染大幅度增加,日益成为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污染源。禽畜粪便的大量积聚而未经有效的去臭、去菌的处理,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配套不完善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从改革开放至今,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直落后于城市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远远落后于城市,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是少之又少。农村的固体垃圾没有得到集中的收集和处理,只是由农户自认的放置于露天场所和随意丢弃,往往农户自家院墙外就是垃圾堆放的地方,还有一些垃圾是走哪丢哪,在食品包装盒、废纸和一些应该回收消毒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由于农村下水管道的缺失,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肆意倾倒。造成了农村环境质量的严重恶化。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显著劣于城市。而城市的垃圾掩埋场大都处在郊区,或者临近农村,农村的土地重金属的污染进一步恶化。

三、发展乡镇企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造成环境污染

近几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普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乡镇企业被认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对乡镇企业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发展心理,使得乡镇政府对本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管制较松,只要能赚钱,只要有钱赚,就可以投厂建设就可以开工生产,而不顾其生产对环境有无影响,或者明知是污染较重的项目也可以建厂生产。即使已明知有一些乡镇企业的生产对本已很脆弱的农村环境造成污染,既得利益集团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愿着手解决此问题。而是任由废水、废气、废物不经任何处理而排放到环境中去。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大体为:废气2.08亿标立方米,废水排放43.8亿吨,固体废弃物产生量0.51亿吨,而且增长很快。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达到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1/5~1/3,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

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军.中国西部农业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01).

[2]张雪绸.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12).

4.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篇四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截至2011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全国 1.85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一直对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关注甚少。而现如今由于部分农村生活条件差,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发展滞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等等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严重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生活堪忧。我认为农村老人养老福利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方式方法的探讨研究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关 键 词:农村 老年人口 养老问题

一引言: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农民收入也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随着物价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充裕,所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不能只依靠子女更需要政府制度和财政支持。

二、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

(一)1.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目前1970年后出生子女已经进入赡养父母阶段,子女数的减少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留守在农

1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村的老年人不得不承担起劳务和家务劳动,已经缺少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4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的滑坡, 导致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丢失。5.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比较薄弱。农村老年人将年轻时的较少的收入及储蓄用于子女婚嫁盖房子,不靠储蓄养老。到了老年只能依赖子女。

(二)农村的低保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不能够享受的到。广大农村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三)农村人大多重视抚养下一代,都希望把子女送出农村之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老年人的赡养与照顾。当然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的青壮年在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中,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和精力有限,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没有充的财力和时间去照顾老人和给予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简单分析

第一,《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明确化合理化,各地试点县区也要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意见进行科学合理的扩展,其中就《指导意见》中的几个点尤其需要进一步明确与公平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我们可以观察到指导意见中提到两个必须的条件,第一是必须满足60周岁

2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二是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同时后面却也出现了一个点“但其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那么这一点该如何做出一个理解?在其子女也必须参保并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口才可以拿到基础养老金,调查了一些试点地区当地的养老金收取方式基本是捆绑式的,基本是把这一条做为一个捆绑条件进行养老金收取的。像养老保险这种国家社会保障性险种有这一条附加条件是否做到公平合理,里面的字眼是“应当”而不是“必须”,这个词应该做如何理解,有几个较为现实的问题:第一有三种情形,符合基本条件的老人其子女已经在外工作,或已参保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2女户或独女户,其女儿户口因为嫁人等原因落在其他县区或别的地方: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与其子女在同一县区内,这三种情形下老年人养老金领取政策上是否公平合理?第二指导意见是面向全试点农村的,同一个地区各村户的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些老人子女因为缺乏一定经济实力或不积极参保,那么这种捆绑式的参保方式是否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老年人的利益。第三“应当”这个词的理解,“应当”是否等于“必须”?“应当”有时候可以理解为可参保也可以不参保,同时其子女参保与否是否会影响到对其父母正常的养老金领取。

第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相关县区应该将农保基金管理运营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出相关法规,从养老基金的收取发放、投资、增值、支付等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可以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办法》,《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这是很关键很重要的,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可以为养老基金管理运营提供指导意见以及对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

3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三,对于新农保基金收缴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农保收费面相对比较大,农保金收取过程操作复杂,大部分还是由村委负责代收保险费,针对于基金安全与相关个人票据管理问题,各村委应该增加基金收缴人员数量与收缴人员素质培训,在收缴过程中要注重基金票据的管理,统一收费票据,并在年终收据上交时进行核对,这样票据管理制度就可以很好的杜绝了乡镇农保员挪用、移用、贪污保费的现象。二是可以进一步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县级财政专门户口,农村参保人员可以直接指定银行交费,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障基金的安全,规避了风险。同样在发放方面养老金应以银行为依托实 行社会化发放模式,杜绝截留或挪用现象发生做到“阳光操作”,进而防止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第四,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试点县区应该尽早出台相关基金运营政策,成立专门的基金运营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政策上给予适应放宽和倾斜,可允许农保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变“死钱”为“活钱”。在基金基数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银行,使农保基金能够直接筹集、同时也可以吸纳一些社会闲散资金,增加农保基金的积累,在基金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投资。同时存在投资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投资分析机构,这样一可以尽量规避在基金运营过程的风险二来也可以选择更合理的投资方式,使基金增值利益最大化。第二可以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设置的具体结构建立在信托和委托代理模式下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政策上允许委托代理的出现,通过第三方信托管理,允许其进行合理化投资,农村参保人员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从参保到保金领取这个空档期,相关的委托机构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一些长期债券的购买以及一些效益较好的投

4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资板块。第三可以实行市或省级统筹管理,依据各地农村县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各县一级结余的农保基金交由市或者省统筹管理,因为省市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农保基金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投资渠道宽,增值效益大。但是在资金集中运作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运营部门必须由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组成,在对各种投资方向、收益评估、风险程度等做出详尽论证后,选择最佳方案实施。

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5.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篇五

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20***3级物理学研究生班

罗婷婷

[摘要]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造成对环境的持续的面源污染。城市及其工业的污染源不断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则是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外部原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体现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本文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行政职能分配、农村环保管理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与农村环境现状之间的不适应之处,总结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城乡公平、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1.1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苏杨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一文中概括了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充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可以说,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在莱州市都有明显的体现。土壤受到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地膜的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量为229.18万吨,侵蚀模数1593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深1.18毫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面积达25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而全市的河流基本断流,水库总氮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已经造成饮用水紧张多数村庄垃圾围村,畜禽养殖户引起的废水、恶臭污染纠纷不断,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同时水质也不断下降,没有接集中饮用自来水的村庄饮用水井过几年就要更换;规模小、技术土、污染分散难治理的废塑料加工、菱苦土和滑石粉生产、石矿开采、石材加工、铸造等行业造成的区域性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等难以治理。

1.2 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 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化肥、农药、地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化肥农药的流失量惊人。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太低,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了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了土壤自净能力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施用量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农药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中,使自然环境遭

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浙江省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千米,造成减产损失高达产值的1/5左右。农药、化肥和地膜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失在环境中成为污染物,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药甚至残留在农产品中,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农药残留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而慢性中毒可触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生殖和神经疾病、以及干扰内分泌系统等。然而,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理念未能很好地融入土地整治中,主要表现在:1)对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较少,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2)现有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局限于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自然环境因子方面,忽略了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1.3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城乡关系的又一种表现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指出:中国农民为经济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的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拿环境来说,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污染问题涉及家家户户,且主要为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同时,负责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上也较之城区和工业污染难度更大,投入资金治理效果较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效果相比很不明显,投资回报率很低,所以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问题被“边缘化”。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莱州市环境污染防治资金同样大部分投入到城区和工业,农村环境保护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

同时,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局部农村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外地较大城市以及本地市区内的污染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周围市民的不断投诉抗议,再加上市区内企业所占有土地的超高价格,企业向农村搬迁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所产生的人均超过农村数倍的废物最终的流向也是农村,造成了从城市边缘向农村纵深发展的污染带。郇庆治指出,许多欧美国家实行“己所不欲,转嫁与人”的双重环境标准,许多地方都深受其害。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从法律法规体系角度看农村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经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从环境保护基本法到各个单项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己经成为一个针对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比较完备的整体。概括地说,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设计了八项基本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

度。

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危害的情形下才。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原则,并制定了以这八项制度为主干的环境政策。自从环保法实施以来,实践证明,这八项制度在针对工业与城市污染的治理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使得大部分城市环境有所改善。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并不想偏离农村,希望制定的环境政策是系统而完整的,具有普适性。然而,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的特点及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的成效是十分有限的。从这八项基本制度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前主要涉及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节能减排、辖区企业限期治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阶段性环境任务,目前设计的指标与设定的任务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度太低,仅能涉及在农村排放污染物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目前只涉及工业点源污染物,没有将面污染源尤其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进行控制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这几项制度完全针对工业企业,虽然考虑到了这些企业对所在环境包括农村环境的影响,但不涉及农村的面源污染问题。所以,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法律支持,针对农村的面源污染,基层环保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操作。

乐小芳等提出,在农村,引导性环境政策不仅应当使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监督企业和其它个体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应当能够通过经济利益激励调整农民的行为,这样的政策既可以节约环境政策实施成本,又可以有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要使政策在现实中顺利实施,必须保障其动力机制的顺畅。引导性环境政策的实施动机来自权利和受益的结合,即“权益”。但是,“我国环境法中尚未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加上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不仅导致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而且鼓励了农村居民掠夺式生产方式和崇尚奢侈消费的生活方式”。

2.2 从行政职能分配角度看农村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的环境保护职能主要由各级环保局承担,其他的解放军设有环境保护机构,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农业部门设有环保站,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绿色食品的申报管理工作,其他的林业部门、水产部门、交通部门及水务部门也有部分环保职能。环保系统中最基层的是县级环保机构,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辅助环保部门的工作。因而,环保工作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部门利益不协调,导致谁都不管或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环保机构的隶属关系复杂,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环保法规、政策,许多工作很难落实。

目前,县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基本上全部归于基层环保局,而农业部门的环保科室主要承担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绿色食品的申报管理工作。以莱州市环境保护机构为例,市环保局基本分设三大块监察大队、监测站以及法规宣传和承担审批、规划、统计等职能的管理科室。监察大队可根据辖区划分范围,分设监察中队,主要承担排污费征收、环境信访处理,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申报等工作监测站主要承担水、大气、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以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排放量监测工作其他的审批、规划、考核、统计等任务由管理科室承担,法规宣传功能也归属职能科室。

2.3 资源配置角度看农村环境保护体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三农”问题突出摆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己经成为国家战略,如何保护农民的权益,也成为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的问题。但相比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农民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环境权利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一直严重不足。正是由于对农村、农民的环境权益的相对漠视,造成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期忽视。近几年来,虽然对乡镇企业的污染加大了治理力度,农村生产生活的面源污染却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忽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个体现。受传统习惯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跟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莱州市大多数乡镇,村庄在发展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农村村庄在这些资源的配置方面明显落后,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集中供暖设施基本没有,很少使用清洁能源,直接造成了农村在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只是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城市要低得多,没有引起急性事故而不被人重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无疑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但配合这种体制下的环境立法缺位、村集体经济及行政权的弱化、单个家庭及个体行为的极大自由化,对于已经成为“公共事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既缺乏强制性机制又缺乏激励性机制。所以,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农村污染更应向源头控制模式转化。关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农村的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和谐”的思想推而广之,也体现在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组织、政治形成了一种追求“和谐”与平衡的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人口剧增、生存压力增大,对农产品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合理利用资源又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资源掠夺式开发的情况,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再加上西方竞争思想随着现代工商经济飞速发展的扩散,体现更多的是竞争甚至掠夺的思想。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但由于没有形成恰当的竞争规范,却加速破坏着环境等“公共资源”,正是因为如此国家提出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农村环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要从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等方面提高人口素质,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新农村要求保留农村传统文化中与自然相和谐的部分,同时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现代农村的特点,建立新的和谐价值观,农村的发展也要有新的可持续

性的模式,农民也要形成新的环境友好型的生活生产方式,要在传统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态文明。

3.2 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行政手段,以不平等交换,把农村的经济资源转入城市工业之中。“可以说,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获得的。正因为农业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工业化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成就。”谢根成认为,剪刀差政策是我国建国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政策支点之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剪刀差政策是重要原因。如果说为了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剪刀差政策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的话,那么当工业化达到中后期阶段时,我国的政策取向应当尽可能快地缩小剪刀差乃至消除剪刀差,城市因为从农村获取工业材料和农产品受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6]。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在实施生态补偿理论的同时将环境产权明晰化,私人净收益大于社会净收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所体现的环境不公平,是因为环境物品产权不清,以致人们容易“免费搭车”,酿成“公共财物悲剧”。结束这场悲剧的根本措施在于使环境物品产权明晰[7]。

总之,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自己拥有公平的环境权益,认识到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是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政府、科研部门组织更加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培育以保护农村环境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保护农村环境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对政府城市环境质量考核时,也要考核辖区内的农村环境质量,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政府应当调整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结语

6.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篇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为简单堆放,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大量土地,而且还会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在雨季,有害成分随垃圾渗滤液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生产、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来避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污染问题;危害;垃圾处理;对策近年来中国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但农村生活垃圾(RHSW)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日益突出的生活垃圾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威胁,,逐渐成为了制

约农村和谐发展的瓶颈。1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种越来越丰富,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农民在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生产、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1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习惯、能源结构、季节、环境因素等有所变化。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垃圾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偏低,垃圾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生产垃圾、工业垃圾相比,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现象最为严重。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大体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电池、油漆等危险品不容忽视,所幸产量较小,垃圾处理的困难度和危险度不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都促使加快这些趋势的发展。1.2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农村生活垃圾组成的影响因素有: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约为3亿t[1]。农村垃圾主要以渣土为主, 占垃圾总重量的56%,组成成分如建筑、混泥土渣,燃料的灰分,家禽粪便, 动物食品骨骼等;次是厨余,占垃圾总量的24%;着农村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特别是塑料垃圾所占的成分也比较高,塑料垃圾庞大的体积给垃圾的处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增加了处理成本;废纸、玻璃、织物和金属所占的比重较小,加上这部分垃圾废品大多数能够回收利用,因此产生的垃圾量值不大;此外,电池、家用电灯等废品也不可忽视。加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镇剩余垃圾不断输向农村。

不同地区的农村垃圾组成部分

2生活垃圾的危害 2.1占用土地,损害地表

目前由于处理垃圾的水平和技术的限制,农村的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就地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所以很多垃圾就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影响工农业的生产,破坏地表植被,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粮食的减产,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污染土壤、水体、大气

一些固体废弃物垃圾填埋以后就会降低土壤的肥力,降低土壤的活力。一些固体废弃物在风中,水流等外力的作用下汇入河流会污染水源,造成农村淡水资源的短缺。2.3危害人体健康

危害人体的健康固体废弃物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蝇滋生,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固体废弃物随意露天堆放,不加以处理的话,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还会繁殖出大量的有害病菌。2.4对于生态的影响

一些持久性的有机污物在环

境中难以降解,这类废弃物进入水体或者深入土壤中,将会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残留的有毒物质在动植物的体内积蓄,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的破坏。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3.1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中随意堆放占36.72%,收集堆放占63.28%[2]。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缺少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垃圾没有得到分类收集和统一处理。目前大多贫穷农村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主要是简单转移填埋,临时堆放焚烧和随意倾倒。部分村镇有定点收集池或坑,然而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简易,二

次污染现象严重。3.2 资金投入缺乏

在城乡二元结构当中,政府往往重城市而轻农村。以往,我国政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城市的污染治理,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对农村的环保关注力度不足,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忽视农村环境为代价。污染物的减少与环保资金投入量存在着很大的正比关系。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资金。在中国,除了少数发达地区有少许环保资金投入外,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基本为空白,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更是可想而知,能申请到的村镇率不足10%,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3]。垃圾所导致的“脏、乱、差”现象,是因为我国农村垃圾及环境污染没有固定的治理资金投入以及明确的治理政策,环保卫生基础设施没有随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相应改善以及在农村地区没有与城市一样的垃圾处理机制与系统。3.3相关管理体制不适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专门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政策法规与具体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强。当前,相关职能部门也制定了一般性的法规政策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但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分析不足,没法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性不强。国家法规的缺失、落实不到位、惩处不力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专门规

定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但是这些法规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和执行。3.4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和忧患意识普遍偏低

村民作为农村垃圾产生的主体,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村落垃圾的产量和扩散,他们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乡村垃圾的处理状况。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加之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十分淡薄,为图方便、追逐眼前的自身利益做出了一些逆环保的行为。在经济利益与保护环境方面的权衡中更多的是趋向于前者。当前村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价值观念相对滞后、忧患意识不强等,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观因素。

3.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支撑薄弱 一方面,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相对的环保科技投入就显得过于分散,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技术缺乏科学的研究基础,现在的农村环境保护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境保护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办法,不符合农村实际,投资大,能耗高,运行管理复杂,工艺流程长,未形成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适宜处理技术体系或模式。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科研人员目前对垃圾处理相关技术的研究,现大量运用于实践中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技术、堆肥技术、焚烧技术等[4]。然而,传统填埋方式已不堪重负,而焚烧方式作为西方社会已经成熟运行的主流处理模式, 不适合中国垃圾分类严重不充分的现实基础且垃圾焚烧所排放危害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不可逆转。

4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

对策

根据我国农村的垃圾成分及经济状况,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以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减量化、资源化作为重心,无害化为基础,将避免产生垃圾放在首位,其次是能源回收和废品循环利用,最后才是垃圾的末端处理。4.1完善法规,强化执法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并重视与各地方客观存在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本地实情,在保证与各相关法规和标准相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加强地方性立法,力保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此外,强化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改变执法意识淡薄,基层执法职位缺失等现状。

4.2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落后,县乡等地方财力有限,不具备支撑农村垃圾处理的能力。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有赖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建议中央政府主导,省、市两级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费标准。同时严格资金管理,避免地方政府中饱私囊 , 把农村的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全部或部分挪用 ,造成农村垃圾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4.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明确农村环境保护责任主体。

农村居民是农村垃圾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村民的态度,村民积极态度是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必须得到村民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才能打好垃圾治理的长期战斗。然而农村多数人因文化程度的影响,环保意识不强,对垃圾危害认识不足,是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一种爱护环境的氛围。二是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当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境保护也要从娃娃抓起,增强青少年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种下环境保护的种子。在城乡二元结构当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重视城市的工作而忽视农村工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明确的保护主体,农村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不断恶化。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是阻碍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

素。为促进农村建设发展,必须明确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确立农村治理责任,方能理清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

4.4着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合适的农村垃圾处理方法。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加强新工艺,如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蚯蚓堆肥法、垃圾衍生燃料法、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的研究。加强垃圾填埋及焚烧的预处理,通过分选、破碎、压实等手段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容积。完善填埋、焚烧、堆肥3种基本垃圾处理工艺[4],在此基础上,推出各种垃圾综合处理方案的系统规划决策模式或模型。这些新技术为治理农村垃圾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但在适用性和实效性方面仍有待深人的探讨和进一步测定。

针对当前垃圾处理技术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技术成熟可靠;二是处理设施简单;三是投资省;四是运行维护方便;五是运行费用低。在农村以上五点均具备的一个处理方式之一就是:沼气发酵[5]。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安全、卫生、价廉、热效率高的气体燃料。沼气发酵是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作为主要原料,在密闭厌氧的条件下经降解,最后变成甲烷为主、多种成分混合的可燃气体。沼气产生的废渣是优质农家肥,可以施入农田,沼液经各种细菌作用可形成多种无害化营养物质,可作为养猪、养鱼的饲料。沼气发酵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值得在农村广泛推广。

结束语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问题愈加突出。为使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不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重视,还应尽快建立适合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倡导垃圾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开始实行垃圾减量化;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生活垃圾的管理活动中来,共同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做好美丽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尚晓博,张朝升,荣宏伟,等.中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与解决对策

[J].现代化农业,2011(11)

[2]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3]高海硕,陈桂葵,黎华,等.广东省农村垃圾产生特征及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4]罗如新,黄文芳.农村废弃物就地消纳的可行性研究一上海市松江区新洪镇许家草村调查[J].生态经济,2007

7.浅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篇七

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的7%, 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4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 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根据以上数据, 我国在2004年已经完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9底,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 比2008年增长了3.219%, 占全国总人口的8.5%, 比2008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 比2008年增长了4.53%, 占全国总人口的12.5%, 比2008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可见,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速非常之快。

除了增速快外, 我国老龄人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60%的老龄人口集中在农村。在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2.农村养老方式剖析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但近年来, 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首先, 家庭规模较小, 农村子女养老负担凸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以及农民价值观的改变, 规模小型化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独生子女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农村, “四二一”模式的家庭格局使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 养老问题凸显。

其次, 家庭养老投入降低。据了解, 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 要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作者对自己村的6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 通过计算发现在子女身上的投入是在老人养老费用的5.8倍。农民平均收入低, 而且收入的不稳定性。让农民养成了存钱的习惯, 以备孩子上学、结婚、或者老人生病的时候使用。老人的养老费用就只剩下了必需的生活开支。

再次, 土地的保障作用弱化。人均耕地的减少速度远远超过农业人口减少的速度, 换言之, 农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1]。耕地的减少、老人经营能力的降低以及自然灾害的比例升高, 一个老人的土地收益已经不能满足其养老需求。

二、农村现有养老模式的困难

1.家庭养老的传统在淡化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最通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 它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年长者一般都是一家之主, 对整个家庭的资源拥有很大的掌控权, 加上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的深刻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由家庭为老年人养老, 这是我国普遍而且经济的养老形式[2]。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 农村有较多的留守老人。以及孝道文化的衰退, 农村年轻人的赡养老人的意识逐渐淡化。同时, 农村的欠发达经济, 使得农村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存在, 贫困削弱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经济支出。众多原因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的效果, 这些都使得现有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3]。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探索。1986年, 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正式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型养老保险, 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开始进行试点。到2009年10月, 根据党精神, 国务院决定, 从2009年开展新农保试点。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 试点工作在农村进展很不顺利。从1991年到2009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

3、政府养老的覆盖面太低

农村五保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后, 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项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济制度, 其资金来源以前主要是乡、村两级负担,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农村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从此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由农村集体福利变为了国家福利。五保制度由于其面向对象具有的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它作用范围必然不会很大,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跟踪检查报告》, 截至2009年9月底, 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只有552.2万人, 其中, 集中供养159.2万人[4]。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措施

1.创新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但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退出历史舞台。根据中国国情和传统, 今后一段时期, 仍需要保持家庭养老这种方式。因为, 从城市来说, 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即便是能够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 也常会担心高物价会冲击生活。所以老人完全离开家庭势必影响晚年生活质量。至于农村, 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远远大于城市。更重要的是, 对老人来说, 生活在熟悉的住所或社区里, 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既符合心理需求, 又利于身体健康。

社会在经济上向老人提供援助比较容易, 但要从生活上、精神上帮助则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 作者通过对自己村老人养老情况的调查, 发现90%的老人希望能依靠家庭养老度过晚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子女对老人照料时间愈加有限, 即使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也不得不把各种需求的满足从家庭转向社会和社区, 尤其是在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心理诉求和疾病护理等方面。因此, “居家养老”中的“家”不一定是子女或家属的家, 可以是老人所在社区里的老年服务设施。老人住在这样的家里, 既可与社区和不同年龄层次人员接触、交流, 又可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 同时还为更多的社区成员关心参与养老公益活动创造了条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离开老人到外地工作, 老人生活上无人照料、精神上无人慰藉。这就需要通过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实现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创新。农村可以应针对社会养老程度偏低的现状, 建立以“村民互助、协议养老”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2.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做到“零支柱”全覆盖

从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行,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我国新农保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多方缴费机制,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 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史妍 (2010) 等人分析了新农保的特点, 其中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是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新、老农保的一个根本的区别[5]。

其中, 新农保中提出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是新农保创新的显著特征, 其实早在2005年底罗伯特·霍尔茨曼就提出过相似观点。他在《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 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它扩展了三支柱的思想, 进而提出了五支柱的概念和建议:第一, 提供最低水平保障的非缴费型“零支柱” (待遇形式为国民年金或社会养老金) , 其他支柱详见表一。

资料来源:见罗伯特·霍尔茨曼 (Robert Holzmann) 著, 郑秉义译《2l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 (世界银行报告)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第10页。

无论是新农保还是零支柱都是要求国家财政支付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的普及, 使即使依赖家庭养老的老人多了一份养老费用, 能改善生活质量。

四、结论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数量大、增长快, 使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尤为棘手。解决此问题,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在赡养养老的作用, 同时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即提供最低水平保障的非缴费型“零支柱” (待遇形式为国民年金或社会养老金) [4], 这样农村老人在养老问题上多了一种选择。即便仍是家庭养老, 也减少了小规模家庭养老负担。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 农村养老的问题越来越重要, 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来剖析农村养老问题, 最后提出改进农村养老问题的措施, 其中创新家庭养老模式与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比较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廖煜娟, 潘怀明.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6, (6) :36-38.

[2]许照红.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7.

[3]张庆霞.当前农村养老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4) :31-43.

[4][7]侯志国.“零支柱”: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应选模式[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40-43.

[5]史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研究[J].时代经贸, 2010, (6) :21.

8.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篇八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生态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重要内容被写上日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而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能否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排污;而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的污染排放点。

根据我国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大类。

(一)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分布范围大与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1、农业生产的污染。主要指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城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农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指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城镇企业和乡村集约化养殖场因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力带来的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工业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城镇工业与乡村畜禽饲养业具有污染点多面广、排污种类多、浓度高的特点,因而其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指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荒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

一些由城市迁移到农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建设相应设施处理工业垃圾和污水,给当地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其中,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的范围更广泛,不确定性更大,成分和过程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控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由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造成。城乡结构性断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断裂使农村贫困状态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动力,无力顾及生态环境污染控制。

城乡相差越突出,农民改变自己地位的内在冲动就越强。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狭窄的制约,而不得不走资源消耗型原始积累的加速发展之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发展,从而直接造成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问题。

2、城乡社会断裂使大量人口被堆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高度紧张。

人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大量人口堆积在农村,其就业方式就是破坏性就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已经超出其供应能力,构成了对农村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3、城乡社会的断裂使农村中的环境保护教育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面对城镇企业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并处于无助地位。

4、城乡断裂使那些较为先进的企业和技术难以在农村建立。

由于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使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愿进入农村,而乡镇工业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5、城乡断裂使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环保基础设施、环保经费等均供给不足,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尚未构成法律体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同时,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很难遏制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针对以上提到的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1、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之根本措施。

2、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监测工作常规化;加大对农业环境重点污染区的治理投资力度,加快农药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和牲畜养殖的粪便污染治理;加大对农田的保护,防止退化、盐碱化和沙化;加大对污染的河流、水源保护性投资;加大对荒山的投资,使之绿色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理念,确立环境与经济并重的发展理念,推动基于工业污染防治与反映城市利益中心主义特征的环境法制进行的适应性变革。创设适应于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散见于各法律中的相关环境保护条款进行清理,修订至协调一致。其次,填补立法空白,对一些重点领域专门立法保护。

4、强化区域环境规划。以往的规划工作的重心多在于城市规划,而很少关注对农村的规划。要把农村生态环境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强化区域环境规划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防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同时,可通过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的方式来提高环境污染的监管和管理效率,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废物的利用率,从而减轻污染。

5、引导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组织有利于保证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执行中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积极作用,确保农民的参与,才能使农民掌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的危害的一般性常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农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真正有效地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恶化。

上一篇:体面的反义词下一篇:反腐倡廉廉政诗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