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24-09-12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1篇)

1.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一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

顾益康

摘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浙江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浙江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浙江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要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通过设立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多种举措,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要着力形成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来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进一步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推进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2.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二

2015 年12 月24~25 日,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了总结了2015 年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研究“十三五”发展思路, 部署2016 年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强调,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科学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拿出应对复杂局面的有效举措和实际行动, 坚定信心、鼓舞干劲、攻坚克难、真抓实干, 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5 年, 各级农业部门锐意进取, 扎实工作,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农业再获丰收, 粮食产量达到12 429 亿斤, 实现“十二连增”;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 供应充足。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增幅连续第6 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打开新局面, 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 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十二五”农业连年增产增收, 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起点之高前所未有, 挑战之大前所未有, 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可谓“六期同至”“: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围绕“一个目标”, 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坚持“一条主线”, 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一个中心”, 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即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3.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三

摘要:本文介绍了榆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上探索出的经验、做法以及对策。

关键词: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02

榆树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全市幅员面积4712平方公里,总人口130.8万,现有耕地584.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7万亩,2015年粮食总产67亿斤,连续十一年保持全国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96元,年均增长10%以上。在農民人均收入构成中,粮食、畜牧、蔬菜、劳务大体是4∶2∶2∶2,初步实现了多业发展、多项增收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榆树市大力培植新的主导产业,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然而随着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劳动力老化、市场变化等的因素制约,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存在短板,原有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求发展,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提升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增收能力、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1 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发展空间

1.1 调优种植业结构

对于粮食作物,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等种植,到2015年底,全市这几类作物种植面积198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5%,收入占粮食作物50%以上。对于蔬菜,大力发展温室大棚,以发展返季节蔬菜为重点,现在全市蔬菜温室大棚面积达到19.8万亩,棚膜蔬菜园区发展到106个,年实现产值73亿元。

1.2 调强畜牧业结构

围绕丰富的粮源,抓好猪、肉牛、鸡高标准牧业小区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已建成牧业小区709个,规模标准化养殖率达到94%。截至2014年年底,出栏猪715万头,肉牛165万头,鸡4800万只,畜牧业实现产值76.9亿元。泰国正大1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建成超欧盟标准肉鸡养殖场10个,年出栏肉鸡2330万只。

1.3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做大做强第二、第三产业

以中粮、吉粮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目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10亿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转化粮食170万吨,屠宰生猪、肉牛130万头,农产品加工业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初步形成了玉米化工、生物制药、畜禽加工、白酒酿造四大农业产业体系。

2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

2.1 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实施两个“百万亩工程”,即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近年来,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262万亩,占耕地面积44.8%。在全程机械化发展上,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以发展机插、机收和大马力拖拉机为重点,有针对性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2.2 着力建设高标准粮田示范工程

在全市11个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49.2万亩,增长22.4%;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1.9万亩;完成卡岔河清淤工程,改造河道340公里,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5亿公斤。

2.3 重点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

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57万千瓦,落实补贴资金9450万元,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30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

2.4 突出抓好高标准牧业小区工程

累计投资6亿元,新建牧业小区20个,提档升级46个,节能减排改造137个。泰国正大1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建成超欧盟标准肉鸡养殖场10个,年出栏肉鸡2330万只。

2.5 积极打造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投资6000万元,新建蔬菜园区5个,新增棚膜蔬菜面积6000亩,露地菜发展到18.6万亩,建成以蔬菜为主的八大生产基地。

2.6 全力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10亿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转化粮食突破170万吨。

2.7 积极建设新型商贸物流市场

投资1.6亿元,建成365生活馆现代物流市场,建设年交易量1亿斤以上的蔬菜批发市场3处。

2.8 开展智慧农业应用项目试点

投资1080万元,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实现生产信息自动采集,及时发布信息200万条。

3 整合可利用资源,制定农业转型升级推进政策

3.1 集中打造农业科技园区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吉林省平安农业科学院,投资9100万元,占地90亩,建成了农业产业园区,园区总占地面积2041亩。重点研究分子育种和靶基因育种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2 充分利用项目资金

3.2.1建成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 占地1951亩,投资264万元,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召开了首届农业科技节,参观人数达5万人,已经成为区域性科技示范中心和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

3.2.2集成开展农业高产攻关 赤眼蜂防螟、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投资480万元,对3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统一供应物资、统一化控措施。

3.2.3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投资1.2亿元,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开展旋翼飞机航化作业70万亩次。投资916万元,建成30个人工防雹站,购置8部增雨火箭车,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提升。

3.2.4 建立多点联动的科技推广体系 在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经费的前提下,为每个乡(镇)解决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风险政府买单,盈余奖励干部职工,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

3.2.5 利用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培训 榆树市现有大中专专业技术人员3712名,按照28个乡(镇),30个高产示范片,分期分批,依农时季节定期下乡培训,实行定点指导,做到良种良法入户到田。

3.2.6 大力推进规模经营支持专业性服务 扶持12家星级合作社,鼓励通过托管、入股等方式与经营者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对2070名农场主和合作社经理人进行系统培育。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达到4682家,总资产近40亿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62万亩,流转率达到44.8%。全市29个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公开,规范了合同签订。建成了市乡两级完整的土地仲裁体系。新型经营主体还款期限由一年可延长到三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62万亩,同比增长13.1%。

3.2.7 实施品牌开发战略 以政府为主导,全力打造“榆树大米”品牌,现已进入北京等17个省(市)的市场,进驻全国600多家大中型超市。

3.2.8 扩大社会订单 依托农业信息平台,签订粮食、肉类等订单73.7万吨,订单履约率达到84%。依托长春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全市六大类产品实现网上批量销售。

4 农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4.1严格坚守耕地560万亩红线不动摇

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工业用地,严禁改变耕地性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4.2不断扩大有机肥还田覆盖面

在全市6个行政村开展增施有机肥试点,施用商品有机肥4.6万亩。在1000个自然屯推广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堆放、统一还田”治理模式。

4.3积极推广耕地保护技术措施

大力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在3个乡(镇)开展秸秆二次粉碎全部还田试点利用秸秆总量达到105万吨,既增加了地力,培肥土壤,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只有发展富民优势的现代农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现代科技及新兴产业的发祥地,更是其他产业得以产生和运行的母体。因此,现代农业必然是面向市场、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农业,这种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农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标准、加工、和品牌等方面。它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是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管理模式、培养新型农民来发展的农业。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1)、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着力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就不是真正的优势,也不会产生规模效应,从埇桥区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一点。顺河乡板材业、灰古镇王圩大棚蔬菜、蒿沟药闫粉丝、夹沟香稻米、永安镇大许土豆等产业无一不是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2)、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

加工滞后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想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离不开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居住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宿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60家,但加工企业特别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却很少,其营销收入仅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销总收入的32%,市政府在今年的农业工作中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项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使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上,培植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精深加工企业和现代加工企业,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强力打造品牌意识,积极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3)、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这样既可以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可有效活跃农村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进程。所以要立足农民就业培训,加快就业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4)、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把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相互支持、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更不能忽视农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这改变了将农业单纯是为第一产业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视角,使得现代生产要素得以汇集到农业,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5、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农业功能。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幅度的扩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使农

民分享农业产前产后的附加价值,收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明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使农业生产领域的规模经营得以实现,为推进农业“四化”(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无害化、市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抓好四大产业体系

1、优质粮食产业体系。俗话说“粮稳安天下”,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优质粮食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依托,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农业基础实施配套齐全、良种覆盖面广、品种质量优、产业链完整的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我镇优质麦基地建设,提升优质麦产业化水平。连续多年,我们都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作为粮食产业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我镇优质麦的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确保人民群众安定生活。

2、健康畜牧业体系。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肉食鸡、山羊等产业,突出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近两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奖补资金的兑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发展健康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化程度。在发展规模养殖

中坚持三种形式:一是以发展大中型规模养殖为重点,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以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提高商品化基地建设水平;三是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发展水平。为促进健康养殖,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力度,下大力气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3、板材加工产业体系。我区杨木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木材主产区和加工集聚区。今年为加快板材加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设“一带六园”工程,其重点就是我区的“一带”----核心区产业带,(在埇桥区顺河乡及302省道至206国道沿线,规划和打造年产值超过30亿元,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木材加工产业带)。重点培育绿洲、东建、东大、东平、东达等为代表的大型木材加工龙头企业。

4、蔬菜产业体系。以西二铺沟西、灰古镇王圩、顺河乡王垄等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向四周辐射,以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抓手,创建蔬菜标准园。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1、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报,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后续发展无劲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管,确保农业

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多方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2、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就需要有全新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为支撑。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研发和推广,加速造就由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组成的综合科研力量。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现代营销和流通为龙头的,应加大现代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流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以顺河乡王垄村蔬菜生产为例,每到收获季节,会有数以百计的营销服务大军、经纪人、运输专业户加入到销售队伍,推动了蔬菜经济的发展。

5.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篇五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6.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篇六

傅汝仁

当前,我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山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二是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三是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断开发农业功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同时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山东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加工和流通,帮助农民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增值。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暴露出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在全省加快形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等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营造鼓励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发挥应有的作用。

7.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七

瓜州县是一个移民大县,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7%, 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 占农村人口的78%。全县由过去的城镇居民、乡镇农民二元结构转化成现在的城市市民、老乡镇农民和新建乡镇贫困移民三元结构社会特征,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艰巨任务。因此, 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前提下, 如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着力转变农业增收方式,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已成为未来全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值得思索。

一、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三大目标, 坚持“一特四化”方向, 跳出本地自然资源的劣势和传统产业延续的老框子,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 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 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 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切实加快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㈠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按照“一特四化”农业发展要求, 把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经济作物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狠下工夫, 借助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集中力量主攻蜜瓜、枸杞、番茄、葡萄、酒花等特色产业,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的稳步扩张。2010年全县共落实蜜瓜、番茄、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 较上年增加13.3万亩, 共建成千亩以上科技推广示范园区15个, 其中:千亩蜜瓜示范点5个, 千亩葡萄栽植示范点2个, 千亩枸杞示范点4个, 千亩甘草、红花种植示范点4个。预计今年特色产业实现收入4.8亿元, 仅蜜瓜一项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4亿元。

㈡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产业科技承包、综合建园和集中示范等方式,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 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示范和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积极推行国家生产标准和行业生产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 力促其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品牌认证工作, 全面提升区域化优势产业, 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 全县已申报通过无公害蔬菜、西甜瓜、哈密瓜、加工型番茄等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 按照无公害标准, 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甘草、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正在审报之中, 同时将建成蜜瓜种植出口基地5个, 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5%。

㈢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不断增强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目前, 全县农产品加工购销企业达到12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固定资产1.7亿元, 加工能力19.4万吨, 带动发展基地近40万亩;同时, 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甘肃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番茄加工企业, 带动发展番茄种植面积1.2万亩;以嘉峪关宏丰公司为龙头的葡萄酿酒企业, 带动发展栽植葡萄面积1.3万亩;以河东馨绿峰酒花公司为龙头的酒花加工企业, 带动栽植酒花面积0.68万亩。截至目前, 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 其中:种植业47个 (主要以特色产业为主) , 畜牧养殖业13个, 农资购销服务业7个, 其它行业4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3545人, 农民成员达到80%以上, 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081.8万元, 带动农户2万多户。2010年全县以蜜瓜、加工型番茄、甘草、辣椒、洋葱、食葵等为主的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达16.9万亩以上, 占到播种面积的69.2%, 产业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单领域向多领域、松散型向紧密型、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受多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的影响, 农民重数量、轻管理、轻投入、广种薄收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差,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多、低档次农产品有余。低品质、低科技含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 最终导致供需市场脱节, 使农业生产效能和市场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㈡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目前全县龙头企业量少质弱, 带动能力不强, 农产品精深加工或系列开发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因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产业链条无法延伸, 不能和市场直接对接, 致使全县农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导致特色农产品增产不增效。

㈢订单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合同双方缺乏诚信, 违约风险较大。部分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 加之合同订立不规范、责权不明确, 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质量标准意识淡薄, 质量认定纠纷此起彼伏。现有农产品有标准的少, 无标准的多。履约时企业往往称农户没有按必需的技术手段精心种植, 导致订单种植产品产量低、质量差, 达不到收购要求, 因而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而农户则指责企业提供的种子不合格或配套服务不到位, 蒙蔽农民, 因而要求企业必须履约。双方各执一辞, 难以调合, 严重影响了农业订单的兑现率。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双方还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导致订单农业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

㈣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全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 大多数只发挥了单一的生产合作和组织销售作用, 还未能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构分散, 管理和运行不规范, 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 加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 都是自己说了算, 组织意识、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削弱了合作社带动作用。

㈤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多还处于个体销售的无序状态, 统一、完善的销售网络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个体, 生产和销售没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面对变化的市场, 大多存在盲目模仿, 一哄而上的混乱现象, 造成了农户间的相互竞争, 既浪费了资源和资金, 又导致农产品的顺价销售难问题。而且很多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绿色无公害等方面的需求, 不仅使生产的产品价格卖不高, 更严重影响了全县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 导致产品销售越发困难。

三、未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㈠推广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要把工业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方式逐步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矩可循, 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一是认真抓好优良品种选育, 培育县域主栽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各产业发展动态, 通过科技示范园积极进行品种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严格筛选出优良、高产、高效益品种, 坚决淘汰劣质品种。二是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的同时, 着力推广普及育苗、整枝、双膜双拱棚、三膜覆盖及土壤改良技术等一系列整合组装技术, 攻克重茬、连茬种植难题, 提升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三是按照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大力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体系。建立产地监测机构, 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 对进入市场的产品加强检测, 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继续强化宣传, 积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 全面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等无公害防控性设施, 完善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体系。

㈡壮大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 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成效,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 加快推动种植大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向龙头企业升级转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新”的原则, 对已经确定并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将其培育提升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 加快改革、改制、盘活步伐, 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 通过注入资金, 创新机制, 使之尽快壮大起来;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选择优势项目进行策划包装,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瓜州投资, 培育催生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㈢规范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据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 在保证合作社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前提下, 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 规范运行机制, 打造一批“管理民主、运行规范、机制灵活、效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建立健全由社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管理结构, 完善利益分配、民主监督、财务管理、项目责任等内部管理制度,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建立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及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搞好社务公开, 促其健康发展。

㈣培育精深加工体系,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研究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申报、审批、融资、建设、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全县甘草、红花、枸杞等中药材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食品、药品及保健品加工等相关企业到瓜州建设精深加工项目, 全面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努力开发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采取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 保证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好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

㈤树立自主品牌, 扩大市场知名度一是借助画册、彩页、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宣传媒介, 加大对瓜州蜜瓜、番茄、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 在火车站、高速公路接口处等客流密集地段设立大型宣传标识牌, 为做亮特色产品品牌鼓劲造势。二是通过政府渠道, 多方联系各省、市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对瓜州特色产品进行推介宣传, 坚持定期举办各类特色产品推介会, 邀请各地商家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借此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 同时促进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的对接协作。三是进一步细化产品品牌的分类注册工作, 在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指导下, 鼓励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快甘草、番茄、蜜瓜等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 对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乡镇或专业合作社给予重奖, 统一各类产品的分级分类标准, 规范外包装及产品标识, 提升产品品位, 做强自主品牌。

㈥强化合同监管, 推动订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合同监管职能, 认真履职, 严格把关, 依法做好涉农订单的全程跟踪服务。依法指导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 通过订单合同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着重强化对订单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条款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提高履约率。积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引导涉农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活动, 通过开展“诚信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做大做强。针对过去订单农业不规范、口头协议普遍存在等现象, 帮助企业拟定出统一格式的示范合同文本, 将“最低保护价”、“服务承诺”以及合同违约责任等措施写入合同文本, 供农户参考使用。提高企业履约意识, 督促企业按照订单合同对农户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督促指导企业建立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 要求经营者把重要商品的经营渠道、数量、有效期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及时报工商部门备案, 有效减少合同纠纷。司法、公证、工商管理等部门主动关注订单农业, 帮助完善订单合同签约程序, 使农业订单内容更趋可行性、规范性、合法性, 并严格监督订单的履约实施, 同时, 积极帮助农民考察和审查商家的资信状况, 防止不法分子借订单农业进行商业欺骗行为。

㈦拓展销售渠道, 实现产销有效对接一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在巩固完善现有瓜州农业网站的基础上, 做好各产业种植大户的农业网络装备, 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等工作, 及时反馈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 使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衔接。二是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大户定期外出考察, 了解外界市场动向, 及时调整产销方案, 同时拿出精细样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展示展销会, 主动与各地大型连锁超市、大企业集团对接, 推销特色农产品, 建立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

8.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八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贷款投放,确保农业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9.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九

------------------

http://.cn 四川在线(2011-7-27 14:39:32)来源:四川日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10.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十

中共炎陵县委常委、副县长欧阳鹏志

近年来,炎陵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2元,增长11.9%。

一、坚持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化运作经营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在巩固提升笋竹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高效种植、健康养殖、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高效农业,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生态果、蔬、茶、药等特色产业建设。全县建成5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点15个,套袋水果总面积达1万余亩,外销型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4000亩,名优茶基地面积突破2500亩,新建金银花基地1100余亩。目前全县有休闲农庄31个,其中省市星级休闲农庄3家。二是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新型工业化扶持体系,同等享受各种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前景看好的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一批旗舰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15家。2009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639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59901万元。

二、坚持旅游化营销推动农业

坚持用旅游化营销推动农业,突出打造农业品牌,培育营销型农民,构建购销通畅渠道,提升农业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农产品销售额。一是着力

品牌营销。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抓紧推进品牌创建和整合,落实品牌提升配套措施,打造一批知名特色品牌,以品牌赢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34.6万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3%。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9个。“酃县白鹅”实现了株洲市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零的突破,“酃县白鹅”保种场晋升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0万亩笋竹标准化生产基地经农业部验收正式授牌。大院乌龙茶、霞阳神农铁观音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二是培育营销型农民。加强农产品销售代理,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一批农民从事农产品销售和流通,通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链接和农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巩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构建营销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完善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烟花爆竹经营网络等五大网络,加快“新网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坚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构建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全县农产副产品没有出现滞销现象。组建了县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服务中心,支持农村物流企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中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湖南家具博览会等省内外节会活动,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坚持用科技化发展支撑农业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技推广使用力度,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黄桃标准化生产”、“高产油茶生产技术”等重点科技成果18项,组织申报“‘酃县白鹅’产业保种与开发”等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项。新引进柑桔新品种“大分一号”,建成示范园100亩,新建炎陵中药材GAP基地300亩。全县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15个,建立各类示范点62个,技术推广面积达30余万亩。健全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工程”,培育一批技能型带头人。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加强和改善农业技术装备作为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物质保障,紧紧抓住“农机下乡”等政策机遇,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去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68万元,补贴机具2289台。农业机械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9432台/134234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38.2%。

四、坚持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

坚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惠民政策向农村倾斜。一是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去年共发放农资综合补贴1369万元。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设立新农村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近4年来,全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6000余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县级领导“七个一”活动和“三联三促”活动,抽调县直干部700余人进驻57个村开展帮扶。2009年获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28家,发展会员519户,带动农户1.5万户。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出台资金、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合作社广泛开展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良种推广、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积极探索以林权、土地经营权、农业订单等进行抵押担保的有效办法,着力

11.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十一

关键字: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方式转型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总需求结构失衡。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但当前最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总需求结构的失衡。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国内消费需求不振;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且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投资效率低,可见下图一、图二: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为56%,大于由第三产业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9%,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不一致,生产效率还不高,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要实现三个“结构性转变”:一是需求结构转变,即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三是要素结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壮大中小企业是必要条件

民营经济的典型部分是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一是制度环境提供的激励不足;二是缺乏自主创新;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就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致使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经济政策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三、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首先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其次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然后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一)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目前我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行业,已从最初的典当行迅速扩展到自然人、担保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和企业,股权质押融资模式越来越受各类资金供给主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是据对银行、典当、担保等行业质权人的调查,股权质押主要是对其他融资业务质押担保不足的补充,在捆绑组合式打包质押担保物中处于从属、辅助地位,基本上没有开展单一股权质押或以股权质押为主导的融资业务。

(二)提高创业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规范创业板的运行,逐步增加在创业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功能,规范创业板的运行,逐步增加在创业板上中小企业的数量。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小,对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交易,为其利用只有知识产权申请质押融资提供便利。

(四)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基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所表现出的对资产快速周转的要求,中小企业的融资有额度小、频率高和时间性强的特点。在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条件较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民间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

五、结束语

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政府提出了以“低碳、高效、创新”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经济转变可否成功的关键,是决定转变成效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如人力、物力、财力)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难是最主要的因素。可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是解决其融资难的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雪彬,李静.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工作局.30年回顾与评价[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

上一篇:上海小升初征文:小升初的甜酸苦辣下一篇:读书的读后感心得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