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再思考

2024-11-15

关于生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再思考(精选7篇)

1.关于生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再思考 篇一

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前置任务的设置

对于做生本的老师来说,前置任务设置的意义已无需言明,但就语文这一科来说,本人还是想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认识谈一谈。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可见语文内涵之丰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语文解读角度之广泛。丰富的内容、广泛的解读,使得人人可以谈语文,人人可以议语文,而语文老师也只能尴尬的一笑置之。生本教育无疑给语文老师解了围。特别是前置任务的设置,让语文教学也有了“可指性”(以阅读促发展)。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那么前置任务的设置要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呢?根据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生本语文课堂前置任务的设置应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

“简单”是为“人人可参与”服务,“根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开放”是为“课堂的生成”服务。在这三者中,“根本”是个突破口。因为只有抓住“根本”才不致“简单”于肤浅,抓住“根本”才不致“开放”于散漫。前置任务的设置如何做到“根本”,就必须澄清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哪?

纵观语文教学的各个流派,解析法、板块教学法、切片教学法——真的是印证了“教无定法”。但教学一定有法,无论哪个流派、哪位大家,都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无一不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就大声疾呼:“请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苏霍姆林斯基还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尹建莉也说过,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郭思乐教授更是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去伪存真”、“去糙求精”,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应该从“人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做文章,”找到“所学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那么连接课本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的桥梁是什么呢?无疑就是阅读。前置任务的设置应以此为基准做好语文教学的培根工作。因此,语文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反思两点:

一、是否有利与推动阅读。

二、是否有利于让语文与生活和心灵相联系。当老师把目光聚焦于此时,前置任务既不是大家觉得太笼统的一句话(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也不是大家觉得有太多限制的条条。

比如,《云南的歌会》一课。老师设置的预学任务是:

一、看完云南的歌会,请你为这三场歌会作个点评。

二、你读过那些经典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整理一下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在你所过的节日或参加的活动中,把你记忆深刻的人物、场景写出来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再如,《福楼拜假的星期天》一课。老师设置的预学任务是:

一、读课文,说一说文中插图上的人物各是谁?

二、收集一些经典的人物描写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三、为老师或同学画像,(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看看大家是否猜得出来是谁?

再比如,《雪》一课。老师的前置任务是:

一、了解作者鲁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做一点评。

三、每组搜集1—2篇描写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诗词文章准备课堂上与大家交流。

这样的设置既推动了阅读又联系了生活,既做到了以读引读,又做到了以读引写。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也不会觉得无处下手。

做好了预学工作,这就犹如打仗前将军与士兵一起完成了筹备工作。在课堂上,能否“坐看云起时”,这需要老师的作用恰当地发挥。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喻为栽种树木的过程,在前置任务的预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选苗、挖坑、培土的工作。课堂上则是老师带领学生看一看、赏一赏、提一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要让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又要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仍以《雪》为例,由于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了充分的解读,搜集了大量文章,对鲁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抛出了二个问题:

1、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

2、面对着这南北国的雪你想说些什么?

当第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用精当的语言准确的表达了对南北国的雪的认识。而这个问题也为下一个问题的做好了铺垫。当第二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的阅读感悟、生活感受一起聚集到课堂。老师不是在教书,老师真的是在享受“云起时”的景象。

附:《雪》的课堂发言片段:

片段一:追梦小组(陈慧娟):南国是鲁迅的故乡,故乡是童年的记忆,是儿时的欢笑,是人生起源的地方,每个人一生可能都无法走出他的故乡。鲁迅每忆起故乡时。总怀着年少的温情。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都充满着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然而二十年后,鲁迅再次回到故乡,故乡已没了旧时模样。正如鲁迅所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要好得多。但要我记起她的美丽,说出她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记忆中那金色的沙滩,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已经变得麻木、呆滞了。

但鲁迅站在北国的雪野中忆起他的故乡依然是“滋润美艳之至”了的。或许光阴改变了一切,或许磨难注定了结果。自己不是当初的迅哥儿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的《社戏》,再也吃不到那么好的豆,再也修补不了扯坏的风筝;没有了长妈妈的陪伴,也没有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的教导。远离故乡,陷入了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窘境。“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在北国,正像那翻飞的雪花一样,被冬天浸的寒冷而孤独。但寒冷禁不住当初“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也改变不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气概。在困难的环境中,虽然也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但强烈的《呐喊》声让我们听到了倔强的、永不停息的战斗之音。薄薄得雪花掩盖不住“滋润美艳之至”的故乡,故乡依然还在,梦想依然还在。用战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春天吧。

北国的雪呀!那是死掉的雨,是鱼的精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魂正在闪烁、纷飞!

片段二:晨光小组(屠西全):

鲁迅传

幼时父病雪添霜,富至贫时不丧志。先生责迟刻早字,远渡留学至日本。课间影视触人心,只因国弱被人疑。众人皆醉我独醒,弃医从文毫无悔。伏案执笔作刀枪,“正人君子”也相欺。一生颠沛流离时,俯首谦恭横眉对。死而不已正气存,正如《野草》烧不尽!

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预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文本心中有数,对生本心中有数。

就文本来说,你要为学生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就生本来说,你要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

做到这一点,除了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需要的就是对教育、对人的责任与爱!

2.关于生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再思考 篇二

1 简化课堂内容与程序, 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生本教学原则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需要过多的讲解, 没有多少为什么。学英语就像学游泳一样, 教练讲得再多, 如不下水反复练习, 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朗读、记忆和表演 (应用) 上, 少讲多练, 熟能生巧。记住英语是练出来的, 而不是教出来的。每节课内容不宜多, 抓住基础知识, 把知识变成活动, 反复做 (重点班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拓展) 。课堂环节也不能花样太多、过于复杂, 让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设计而没有把知识真正学懂;内容多了, 学生就会有压力,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其实一节英语课的内容也就是五六个新短语、三五个重点句子, 如进行朗读记忆大比拼游戏, 我相信人人都能背会。重点突破了, 接下来给学生创设一种氛围, 让他们说、让他们表演就可以了。学生轻松, 老师也轻松。我们要善于抓学生心理, 例如:小孩吃葡萄, 你每次给他一粒, 他吃了这粒想那粒, 总觉得好吃没吃够。如你一次给他一大盘, 他吃了这次, 下次很可能不想吃了。学习也一样, 开始时慢慢做是为了后来的快快跑, 能力培养出来了, 习惯养成了, 学生会学得越来越快, 奇迹就会发生。我校的英语生本课堂比较成型, 但还是讲的偏多, 读和写偏少, 没有每天坚持背诵和默写, 形成习惯。知识重复的次数少, 这直接影响了英语成绩的提高。

英语课要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生本教学原则, “大表演”是以一个模块的课本剧的学习和表演为中心。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练习角色朗读, 为表演做好准备;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4人小组或2大组竞赛等形式表演课本剧;学完一个模块后, 再把这模块内容改编成对话表演,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表演和竞赛, 学生自然而然地“勤熟悉”了。在“大表演”和“勤熟悉”的基础上, 课本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a piece of cake)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点和重点句子, 而且能脱口而出, 并在对话中应用, 这就是“小认识”。这样做才是真正学英语, 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

2 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 做到“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

在处理教材方面, 我的原则是:抓住主干, 淡化细节, 尊重学生, 取舍自由 (可以说没有一套教材是完美无缺的) 。教材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引子, 一个话题, 没必要每个内容都学, 每个练习都做, 只要抓住主干 (词汇和语法结构) , 其它的“血肉”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任意添加。有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支撑, 什么样的阅读都不会迷失方向, 什么样的考试都可以应付, 学生的学习会因此而变得轻松和快乐。我通常在开学前就把整册书备完。依据新课标和中考, 看看有多少考点?重难点是什么?需多少课时?每周需要完成多少进度?把能整合的语法集中做几个专题。然后再把每模块的知识点优化归类, 重点短语、句式用电脑打出来, 提前备用, 避免开学后事多, 备课不充分。这样上课前就只剩下备学法了, 做到从容而精细, 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学案还是必要的, 但内容要简单实用, 可以是简单的教学设计或前置性作业和精选的检测题。我的学案既是学生课上学习的导学提纲, 又是学生课下复习的状元笔记。学生通过导学提纲的学习和讨论, 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我见解。学案的内容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问题要少而且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 让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来完成学案。同时学案内容要体现层次和因材施教原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英语学案的设计分基础过关 (自学完成) 、合作探究 (讨论完成) 、拓展应用 (知识的灵活应用) 、达标测评四个部分。它既注重了基础, 又注重了能力的迁移, 教师交给学生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来寻找, 让学生在自由中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快乐健康地成长。

“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尽可能简练, 而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 用学科的内在魅力打动学生, 让他们表现自我。先学后教, 教少学多, 即“大做功夫”。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重组, 突出主干, 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主学, 自己感悟内容。多想想: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 什么内容可以不讲, 做到练在讲之前, 讲在关键处。核心问题、思路方法要精讲, 对于学生已会了的、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也会的坚决不讲。达到教少学多, 实现双赢的目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自己教, 而是组织学生学, 服务学生学。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氛围。

3 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我校地处偏僻, 属于城乡结合部。所以学生单亲家庭多, 外来民工子女多, 学生素质相对较低, 学生管理难度很大。于是我尝试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 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 通过从整体着眼, 从细处着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达到和谐管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 落在实效中”, 不是指班主任事必躬亲, 而是要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让学生参与管理, 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让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管理能力得到增强。我下放权力, 少管闲事。该学生干的, 放手让学生干;该学生干而学生干不了的, 教学生干;不该学生干却对学生有利的, 也尽量让学生知道怎么干。总之一句话, 将学生推上舞台, 使其由观众变成演员, 由配角变为主角。工作中我学习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 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两名常务班长 (晏亚珍、王志鹏) , 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总结。二级管理:十个组组长, 分管各组的学习、纪律和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 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 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四级管理:职责长, 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 如“灯长”、“微机长”、“桌长”、“门长”、“窗长”等, 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 使每个人都是官, 都是班内小主人, 形成“班级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

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设立一系列奖项。我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六旗 (五正一反) 管理制:红旗——纪律旗, 黄旗——成果旗, 绿旗——互助旗, 蓝旗——卫生旗, 粉旗——作业旗, 白旗——违规旗。小组一周内无违纪现象得纪律旗一面, 小组合作好得互助旗一面, 卫生好得卫生旗一面, 作业完成好得作业旗一面, 每次小考小组成绩都达标得成果旗一面, 违反以上五项中任何一项得白旗一面, 如两周内小组得白旗三面, 取消所有旗。两周一统计, 一月一表彰, 评双周冠军三组, 问题组一组;评月冠军三组, 问题组一组, 冠军组每人得2块棒棒糖, 问题组每人罚2块棒棒糖, 并在班会上做反思。

生本课堂的亮点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呢?首先要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前十名每组一人, 后十名每组一人, 学生自愿组合。每组一个后进生, 三帮一, 很容易做好。人员少, 小组长容易管理, 不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 可以轮流做组长。老师要培训好小组长和课代表, 让他们掌握工作方法、明确职责和任务, 把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根据教学需要, 还要建立2人互助组和2大竞争组。就近的2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 他们一起进行朗读、背诵、互考等活动, 方便快捷。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 可以是男孩为一组, 女孩为一组或1 2 3 4 5小组为一大组, 6 7 89 10小组为一大组。两组之间进行对话、课文的朗读比赛, 用气势感染学生, 以强带弱, 从而纠正发音, 形成语感。同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 让他们各负其责。如1号当组长, 负责讨论与合作;2号负责纪律;3号负记录;4号负责汇报, 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定期轮换。由于学生各司其职, 减少了盲目性和争吵, 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高效。

接下来是开展好合作小组的活动。在小组讨论时我们经常看到好学生滔滔不绝, 后进生被冷落一旁;有时为分配任务而争执不休, 不会合作;有时借讨论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通常的做法是发现小组内有不参与讨论的就不得互助旗。最好的方法是展示时抽号或弱生回答多加分, 有效地保证了组内人人有事做, 人人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 当好调控者和促进者。学生讨论好的, 我及时表扬;讨论偏离主题, 我及时制止;当学生出现严重错误时, 我及时指出并更正。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我本着“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原则。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荣辱与共。把小组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看哪个小组合作, 看哪个小组进步幅度大。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少表扬个人, 多表扬小组, 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合作才会成功, 才会快乐。

4 以生为本, 减负提质, 科学育人 (后进生问题)

我校学生生源差, 后进生多, 这是我校生本课堂成功的最大阻力。只有后进生的成绩提高了, 我们的课改才具有说服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后进生成绩呢?生本教育提倡“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没有不想学习的孩子, 只要我们有耐心, 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给予更多的关爱、信任和宽容, 他们就会转变。首先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标准一定要降低, 学习内容要少而精。郭思乐教授说差生都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 也不无道理。每天让他们学那么多内容, 不厌学才怪?既然学不会, 索性就不学了。如我们像对待小孩吃葡萄那样, 一次给一点, 让他总想吃, 总觉得吃不够, 那他们就不会厌学而成为干坐生。如老师再勤夸奖, 他们有了成就感, 就会喜欢学习。天天积累, 坚持下去, 有一年的时间, 他们的成绩一定会提高。以英语为例:如每天让学生背5个单词, 一周是25个, 一学期 (按16周计算) 是400个。那么4年下来就是3200个单词,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词汇量是2000个单词。这样看来每天让学生背3-4个单词就可以达标, 这么低的要求任何学生都可以轻松做到。再坚持把学过的单词每天复习3-5个, 滚动记忆, 四年下来, 最少也能得60-70分。其次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的兴趣保持下去, 形成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小组, 让优生带弱生, 兵教兵, 兵考兵, 兵强兵, 坚持4年如一日, 天天背, 天天考, 只要不放弃, 奇迹就会出现。我们不用事必躬亲, 只要通过小组长和课代表了解情况就可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后进生尽管不完美, 但他们也有闪光点, 也有令人感动的一面, 我们要包容他们, 善待他们, 把关心、鼓励、赞美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用热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你就会不断地为他们的成功而喝彩!

总之, 我校的英语生本课堂像开心辞典, 学生人人开心;又像幸运52, 学生人人幸运;班级像动车组, 节节有动力, 人人有能量。高效的课堂是“知识的超市, 生命的狂欢”。我想:生本中高效, 高效中生本, 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 充分发挥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动脑筋, 想办法, 共同打造出我们三十四中学的高效生本课堂吧!

摘要:生本教育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笔者学校的英语生本课堂是以“导学案”为主线, 自主学习为基础, 小组合作为关键, 学会能用为目的。它的教学程序有六步曲:个人独奏曲——独立自学、小组合作曲——讨论交流 (互教互学) 、全班协奏曲——展示提升、教师引领曲——教师适当地点拨、反思评价曲——学生点评、互考互评曲——达标测评。

3.初中体育生本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现实价值;教学实践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一般来说是室外动态训练多于室内静态讲授,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又有体能标准,考核要求离不开体力的支撑和技能的应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

一、初中体育生本教学的现实价值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1.重视体育特殊功能

体育运动教学是智能与体能的结合,是课堂听课与操场训练的结合。它的教学内容、考核形式有其自身的范畴和标准。

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当然,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能力,为学生创造愉快地进行运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能

够理解与正确评定所学技术的原理、功效和价值,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

2.确立教师服务意识

在生本化的理念下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服务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我们不能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教师要尽可能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努力挖掘情感教育点。另外,情感执教就是要体现友情、关爱,改变我教你学、我训你练的简单方式,要主动探求学生心理特征,体察学生体能变化,设置兴趣教学内容,控制运动节奏。

3.激扬学生生命潜能

作为老师,我们都喜欢影响学生,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知道学生应该有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我们却很少考虑我们“热情的教育”是否正在干涉和控制学生内在的、原有的自然倾向。学生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自由,他们本性中的“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也从这里开始落向实处。体育生本教学中,我们应保持对生命天性的敬畏,始终积极主动地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潜能、创设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努力。

二、初中体育生本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对初中体育推出“生本化教学”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生本教育这全新教育理论基础上。它是贯彻全面培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1.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能力与智慧存在着多元差异,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朝向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推进,而不可能形成众人统一的发展模式。因此,教育就应该为具有多元差异的众多个体,提供人人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生本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而绝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体现敬业精神,尊重、关注和接纳学生,积极开展互动式、双向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提炼人文知识、美育知识,使学生能在严格的训练中,塑造健康身心,崇尚真善美,强身健体,丰富精神生活。

但在执行体育标准和考核要求方面,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应承认不同学生在体能上和天资上的差异性;应尊重事实上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如我校一名女生,因腿关节做过手术,康复后不影响行走跑步,但不能完成剧烈项目的一些动作。又如:一名女生天生为“平足”,跑跳项目很难达标。诸如此类的例子都说明,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并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不同学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体健身的宗旨下,完成学业,得到体质的提高。

在承认体育课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作用外,针对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和中学生固有的体能差异性,应实施不同方式的实效考核。应把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理论知识的考核标准加大,将技能技术考试标准适当放宽一些,针对少数确有病残的学生,应考虑课程项目考核的变通性。

2.重建开放生成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能技能的训练,离不开比较剧烈的运动和技能动作的训练,教育者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采取由浅入深、分层次、按时段的训练方针,同时还要设计快乐体育、趣味训练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探求学校体育个性发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减少单一、枯燥的训练,这也是优化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在体育“生本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前置学习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展示、评价激励超越四个基本教学流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只是听者、答者,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为了激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是压制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及时抓住它、珍惜它、应用它,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促使学生养成深思善问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自主活动起来,达到认识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运动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运动的乐趣。

3.优化多维并举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如认知领域。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认知领域可细化为分类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感知,即能回忆、记忆或重复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理解,即能理解动作要领并能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巩固,即能将有关知识运用到简单的新问题中,包括应用和分析。运用,即能自己判断和鉴定,解决复杂问题。

根据体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心理建设目标必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体育特点和一般规律,心理建设目标可包括:自控力,即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适应,即能适应学习、社会的需求。自信力,即有良好的自信完成动作。竞争,适当的竞争有助于动作的形成和心理的培养。

4.推崇终身体育的思想原则

中学体育课只是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时和分数都是一定的,但体育课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方法,更应该留给学生的是自觉健身、锻炼的意识和不畏困难的精神。终身学习体育技能,自觉锻炼身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体育课“生本化”教学应传给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

首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进而积极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了解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生本式卓越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篇四

2013年1月23日,合川区中小学“卓越课堂”建设工作会规划出未来五年的新蓝图,“前三年,100%达到‘有效课堂’标准,后两年4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10%达到‘卓越课堂’标准。”在合川区教委指导下,区教科所研制了“生本式卓越课堂模式框架”,初步构建了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卓越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生本式卓越课堂”内涵特征

“生本式卓越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课堂,由最优化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独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系统。基本特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落实“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第二,强化“先学后导,评价反馈”的核心理念。第三,坚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评价训练”的教学基本程序。第四,明确“学、导、评、练”作为师生互动的四种教学行为。各模块所占时间比例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

二、“生本式卓越课堂”的推进举措

课题形式整体推进。“卓越课堂”建设需要科研引领。区教科所设立了“卓越课堂”专项课题,组建了区级、学区、学校三级研究共同体,整合力量,克难攻坚,努力探索“卓越课堂”建设的策略、途径与方法,初步构建了具有我区特色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了课程辅助活动体系和“卓越课堂”教学资源库等。

教师分类分层推进。充分考虑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采取了教师分类分层推进的策略。一是不同类别的学校要求不同。要求100%的教师达到“有效课堂”标准要求,力争薄弱学校教师10%达到 “高效课堂”标准;一般学校教师2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5%达到“卓越课堂”标准;优质学校教师5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20%达到“卓越课堂”标准。二是不同的教师要求也不同。普通教师上“达标课”,合格基础上追求高效;区级骨干教师上“展示课”,高效基础上追求卓越;市级以上骨干教师、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研究员教师上“示范课”,力争全面达到“卓越课堂”的标准。

学校分片分类互动共进。一是着力实施“领雁工程”,让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使其共研、共享、共进;二是积极开展“学区教研”,优质学校作为对口帮扶和教研援助单位,采取分片定点的方式开展“送教”活动、片区开放周活动及专题研究等,引领片区内学校共同发展。三是构建“卓越课堂学习共同体”,全区共建立了8个“卓越课堂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体内各学校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搭建多个互动共进平台。通过卓越课堂论坛、专题讲座、校本课程展示等活动,丰富教育学识,更新育人理念;通过卓越课堂基本功比赛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卓越课堂片区联动,扩大成果交流,促进均衡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和行为。课堂教学质效高低的关键是备课、上课和评价。因此,备课、上课和评价是“卓越课堂”建设的重点内容。我们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卓越课堂评价标准》,侧重在备课、上课和评价三个环节进行了优化规范,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生本式卓越课堂”成效初现

5.生本理念下英语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五

——生本教育推进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不知不觉从事教学事业已二十多年,坐下来细想走过的风风雨雨,无不让人感慨万千,酸甜苦辣跃然心头。尤其是自生本教育理念进入我们的大脑,生本课堂教学进入我们的校园后,更是让我云里雾里,一片茫然……

我知道作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知道万事开头难,但一切的一切总得有个开始,于是,我便在疑虑与徘徊之间左右为难。进,该怎么进,退,又不是教育工作者的个性?干脆,再走一走。我相信:别人能走,我也能走;别人敢做,我也敢做。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从此,一切似乎都在无声地改变。追求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我们一定能做好生本课堂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察看了许多关于生本教育的资料,它首先在理论上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帮助……

下面我就生本教育理论的认知与体验作如下简单剖析:

生本课堂教学应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各种语言活动中,对英语知识进行感悟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学习的活动,就成了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教学活动,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学和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这个问题,“生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低入”。所谓“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这正如郭教授所说的那样: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入”其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进而培养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低入”是不是等于“不设难度”呢?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正的“低入”,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可靠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要使学生能迅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研读教材时,必须找准知识切入点,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因此我以为,教师在选择切入点及设计问题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知识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知识点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这其实和我们更早之前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篇英语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容而言,莫非就是语音、词汇、句子搭配、句群关系、语法运用等。只要选出最能代表本模块的一两个点,从这些方面简单进入、设臵问题或任务,就能激发起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译。

其次,在设计问题、交代任务时,应当注意“低入”的技巧,处理好“直接”与“含蓄”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直接”,指的是在提出问题、交代任务时,教师要设计得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的“低入”又必须是含蓄的,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活动,保证学生的“多做”。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不仅在交代任务时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操作,而且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听说和时间听、说、读、写、译得更多!

最后,“低入”还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入口和所设臵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群体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容,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学生无法完成。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尊重了学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自学感悟,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生命如此神奇,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极其优越、无可比拟。所以,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对他的学习产生着极大影响。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老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听读感悟。学生通过反复跟着录音或多媒体模拟听读,慢慢地感受到英语语言的潜在乐趣,自然而然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走过英语单词字这道“桥梁”,去感悟英文的思想与蕴含。

生本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现实,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生本教育同样为英语提供了一条最简捷、最根本的思路:“多阅读”、“善口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能力,在口语中彰显个性,在讨论中拓宽层面。

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去理解这条思路,那完全可以归纳为“多做而深思”:“多做”,正是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本位的体现;“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教师要善于设计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里,我们常说:“课下做准备,课上早交流。”有人不以为然,“课下做准备”不就是“预习”吗?我想,这两种说法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课下做准备”,意味着打破课堂40分钟的界限,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在课前就安排学生进行前臵性的研究准备工作,让他们在课前进行相关的阅读、研究和思考,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调动。由于教师在课前给予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学生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到了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激发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互动,展开讨论,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碰撞和提升的舞台。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可以不需要太多的引导和铺垫。因为从某个角度看,当学生们已有了充分准备时,老师过多的“引导提示”或“创设情境”,不仅会抢占课堂的空间,而且会变成一种干预,甚至成为一种思想的束缚!因此,只要设计好课堂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然后明确地交给学生就行了。此时学生就可以在“课下做准备”的基础上,打开话匣子,趁着兴致做“课上早交流”了。

6.关于生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再思考 篇六

伴随着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中考对中专学校已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中专招收的是高中落榜生或初中毕业生。昔日百里挑一,今朝来者不拒,中专生源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专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核方式等,都需要探索。本文拟就分层次教学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诸位。

其实,分层次教学早已包含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中,今日老话重提,只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些新的思考。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使得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内涵也日益丰富。正所谓老生常谈,常谈常新。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中专生源,实施分层次教学,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

中考落榜进中专,这是大部分中专生之路径。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这部分学生该属差等生了。曾经有一外聘英语教师,诬我们中专生为“渣滓”,激起学生愤慨。这一外聘教师的思想固然是错误的,但与其有同感者却大有人在。不转变这一观念,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很难搞好教学工作的。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划线,只认可读书好的学生,不承认其它天赋,这实际上是教育的误区。据专家分析,人的智能大体表现为七个方面,即: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而我们只以分数论英雄,难免会扼杀许多可塑之才。今日之中专生,在有些智能方面可能差一些,但一定有他的强项智能。弱智周舟尚能指挥大乐队,何况正常人?关键是要认识他的智能类型。不同智能类型的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扬其长则人人皆能。因材施教,首先就要区分他是何种智能之才。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端正教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组织,探索出适应中专生源现状的新的教学之路。所以,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深浅有度,优化课堂教学

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数学、英语等课程上。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简单说,就是从总体上降低标准、降低难度。比如数学,只进行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学习,而不再进行公式推导、综合题目的演算。深浅有度,以学生能掌握为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以达到公共英语一级标准即可。一级标准,只是略高于初中。不求学得深,只要学得会。不在语法句型上精雕细琢,多在听力口语上强化训练,重在应用。也就是说,在课堂主渠道上,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组织教学。现在中专出口多了,不仅可直接就业,而且可升入高校。两个出口,对应的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同一课堂上兼顾,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两者都顾不了。因此要抓主要矛盾,要联系学生实际。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千条万条,学生能接受是第一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但总有差别,而且现在的差别比过去大得多。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我校约占三分之一),则通过办高考辅导班满足需求。中专学校的两个出口是两条道路,而不是两条腿。两条道路,一条通向市场,一条通向高校。而两条腿只能走一条路。如果一条腿迈向市场,一条腿迈向高校,只能原地踏步。对于不同的学生,学校应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鉴于目前中专生现状,学校应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而不是为高考的文化基础课上。把重点放在职教上,也不是说中专就是终极教育,对口高职就是一个新台阶。参加高考辅导的部分学生,选择面则更大一些:不仅对口高职,还有成人大专,甚至本科等。但就总体而言,首先要落实中等职教教学计划。在搞好中等职教的基础上,再向高一级发展。不然,中等职教缩了水,高等学校也上不去,那就迷失了方向。总之,对于文化课教学,既不能按高考要求,也不能按过去中专对文化课的要求,而是比两者都要低。对于专业理论课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能砍则砍。比如家电、计算机等专业,要求数学、物理、电子线路等课程开足一定学时,达到一定标准,但学生就是听不懂,讲了又何益?干脆照葫芦画瓢,把有限的学时多投入到动手操作上,效果会更好。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先学会怎么做,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似乎更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然的话,理论上讲的很多,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道理似懂非懂,操作似会不会,那就好象煮了一锅夹生饭。所以中职的专业教学,应侧重感性认识,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与实训教学,应同时排入课表。现在通行1:1,实际上,有些课程,实训的比例还应加大,2:1都不为过。

三、课程设置,体现职教特色

7.关于生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再思考 篇七

关键词:“生本教育”;实施;成效

新编的中等职校哲学课不同于哲学专业课的哲学,也不同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哲学,它突出了德育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哲学课教学中,要紧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帮助学生解决做人和做事相統一的问题,教育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本教材的理论知识点只求学生应知应会,淡化了对哲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的论证和推演,这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开展生本教育提供了可能。教材内容里涉及学生灵活运用的知识点,教材以增加各种贴近学生事实、事例的辅文,巧妙地以“想一想”“议一议”设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对合作小组开展形式各异的探究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生本教育”学习模式的实施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生本教育”学习模式在哲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其具体操作程序是:

1.课前启动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使课堂成为学生切磋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课前启动的工作非常重要。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自学,并以提纲式或结构图式将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形成自学笔记后上交教师,在此师生之间进行第一次的课前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反馈,学生基本能掌握哲学的概念与原理,这就为下阶段开展深入的小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规模宜4~6人,并选出一个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的构成可从最初的朋友式组合,老师设定一定的条件,如男女搭配、好差搭配、性格差异搭配,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或个性化,以利于专题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在确定探究主题与要求后,小组负责人要做好组内成员的分工,各人职责要明确,如谁设计、谁搜集资料、谁整理资料、谁做课件、谁演讲、谁表演等。

(3)确立探究主题与方向,开展探究活动。每个教学内容由于其特点不同,教师必须根据内容特点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提出探究活动达成的基本要求,围绕主题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开展探究活动,最后以课件演示式、正反方辩论式、调查汇报式、小论文演讲式、问题讨论式等方式形成探究成果。

(4)每个小组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商讨,明确探究方向。由于教师的引导,很快每个小组的探究目标具体化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再觉得茫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学生搜集的材料各异,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最后每个小组对其筛选出的精品事例都做出了较为恰当的原因剖析,交上来的课件非常精彩。

2.课内互动

(1)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每个合作小组经过一番的努力,形成了各自的探究成果后,教师应及时在课堂内提供一个学生交流与展示的舞台。这种交流可以说是针对共同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探究结论进一步加以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获得了探究成果的最大蕴藏量,也客观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为提高学生探究交流的实效,教师的调控很重要。在组织中教师要注意不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约时间而草草收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态度,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展示,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上的认同;要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协作,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2)组织评价,以评促学。各组成果是学生探究合作的劳动结晶,为更好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开展评价活动非常必要,但此活动要考虑其发展性、激励性和易操作性。当小组成果已交流、展示后,即可进行小组互评活动,互评小组除了对照评价表进行打分外,教师还应鼓励评价小组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最后教师作综合性的反馈小结,小结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亮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性。课后学生以各小组互评结果为基础,再进行自评活动,最后教师给予综合书面评定。

3.课外反思

此阶段是师生再学习的阶段,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继续。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经过全班的交流、小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后,学生可能会产生共鸣或滋生新的疑点,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要求各小组长把活动的感悟、反思及时记录下来,对一些小组提出再探究再交流评价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提供机会,以保护其积极性。

二、“生本教育”学习模式的成效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在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经过反思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哲学课的兴趣提高了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明显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对于共同的探究主题,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以不同的探究方式和角度开展探究学习。课堂里学生可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体会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和共享,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

2.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是立足教材又延伸教材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从“学”知识点到“用”知识,在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的意义,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和内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有着共同的探究目标,各小组必须学会分工,懂得配合,对共同搜集的材料要在沟通中进行筛选、总结与提高,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另外,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获得的积极体验,可逐步促进学生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积极心理倾向,学生主动探索意识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各小组探究成果的交流可促使学生从个体学习的封闭状态向理解与宽容别人的开放性学习心态转变,从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东莞理工学校)

上一篇:《灯光》优秀教师教案下一篇:江苏省财产保险公司行政许可事项申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