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

2024-06-29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通用11篇)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 篇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标准》指出其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潍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痒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勾起学生的兴趣。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学习动机。可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开门见山式”、“悬念式”、“设问式”、“引导式”、“实验激趣式”等等。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唤起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因此采用各种不同的新课引入,可使学生觉得老师每堂课都是那么新鲜,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授课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物理实验多,与生活贴近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1.1节希望你喜爱物理”中的活动1,观察光的的偏折的活动中,为使实验效果好,应将教室窗帘关上,在水槽后衬上白纸,换上红色或蓝色的激光笔来完成本实验则效果很突出,可以直观的勾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2.2节的活动1,若用一般的塑料尺做很难听出音调高低,如用钢直尺来做,把一端压在桌子边缘上,拨动另一端,钢直尺的振动快慢非常明显,音调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课外活动“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来让学生自己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用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物理。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比如在讲“热机”的汽油机的工作冲程时我形象的称呼压缩冲程为阶级压迫,而顺理成章地在做做冲程时则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这样形象的描述学生爱听,且对知识的掌握更牢。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去学,而非被动的受教 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探究习惯,它是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物理规律、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充分挖掘实验的典型性、可重复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走进一个活生生的物理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去学,而非被动“受教”就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五、联系实际,发挥生活资源优势

风霜雨露、雷鸣电闪、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蓝天白云、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住我们。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妥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己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压水井手柄越长越省力;骑车上坡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教学中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帮助极大。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提出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想到的一些问题,例如:阿墓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撬起来,这可能吗?家中门的把手为什么安在门边缘处?然后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子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初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视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视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面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无成的?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近年来,新课标更强调探究过程,更重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题型更灵活,这要求我们每个物理教师根据自已的特长,设计好自己的教学策略来教学,真正地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做到增长科学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能便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 篇二

一、精心创设别出心裁的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学生能否学到知识, 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的引入很重要。要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兴趣, 让学生想学。因此, 要创设情境, 抓住新课引入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 通过实验 , 创设情境。

物理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生身边的些现象引入新课, 不仅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很容易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体验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很有意义且有用。例如, 在引入“大气压强”的内容时, 取两支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 向大试管里注满水, 将小试管底朝下放入大试管中, 大试管中的水会被挤出来, 当小试管有半进入大试管中时, 将两试管同时倒过来, 松小试管, 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 反而会向上升。由此导入新课,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无疑会强化学习效果。

(二) 源于生活, 提出疑问。

新课标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些感性经验, 而这些现象又不便在课上演示或观察, 教师可以从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始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些真实情景, 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走进分子世界》中的气体扩散知识和防止有害气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展合作学习, 让不同学生都获得发展

合作学习是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按2~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与交流营造了种学生迫切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氛 围。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 发表意见, 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 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 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 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教师做全面讲解, 也避免了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同时也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规范优化教学语, 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对形成质量同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讲课的逻辑 (包括语逻辑和科学逻辑) 性强, 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榜样的长期熏陶, 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例如在讲授《物体的浮与沉》时, 研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所受浮力是在完全浸没时的浮力。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关于惯性, 是物体的种物理性质, 我们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 而“物体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的作用”这些错误的说法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指出, 力求物理语的准确和规范。

“教学语”除声音语外, 还包含身体语。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 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 知识丰富、姿态优雅, 语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这样才能实现如古人所说的:“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体现学习情感的和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个头脑装进另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学习效率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 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因此, 教师要与每位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同时, 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积极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 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自我评价, 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 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 要让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兴趣盎然, 主动投入, 就需要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 这些都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

3.初中物理“四导”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物理 “四导”策略 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6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習物理的兴趣。”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课改的要求。

大量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什么是“四导”

“四导”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它包含导学、导疑、导讲和导练四大基本要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和练,积极设疑、答疑,互动交流,促成学生不断发展。

“导学”就是指导学生预习、自学。教师通过目标展示、问题设计、方法指导、活动组织和导学提纲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导疑”就是指教师借助“导学提纲”上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分析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

“导讲”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兵”教“兵”,小组合作讨论互助、课堂展示,讲出解题思路,讲出学习体会,讲出思想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变式追问、总结点拨,促进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

“导练”就是指当堂训练,反馈矫正。老师围绕学习目标、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做实验,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2 “四导”的理论依据

本杰明·布卢姆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1)教学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即要有正确的教学和学习策略。(2)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导学、导疑、导讲、导练”的理论就是掌握学习理论的部分体现。

3 “四导”的课堂教学结构

初中物理课堂在教师和“导学提纲”的引领下,力争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先学后教,训练展示”。让学生在“先学”中去揭示问题,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训练”中去发现规律,去归纳学法,去评价效果。

下面,我谈一谈初中物理“四导”课堂教学的流程。

3.1 导入示标

按“四导”教学的要求,首先“示标”。让学生明白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重点、难点要突出。落实对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始终知道目标,要始终突出这个“的”,然后才能准确放“矢”。最后,还要加上激励性语言,相信同学们通过努力,一定会顺利实现目标。

3.2 引导自学

(1)自学指导。老师简明扼要地交待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要求,明确思考题目,讲清检测要求等。

同年级的物理教师相互交流、研讨,根据自身和班级实际,拟定具有提示作用的、简略的自学提纲。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这是我校的最成功之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明确目标后,带着问题、方法及自主阅读教材。

自学时,要给学生相对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提供的信息加以理解,分析和整合,结合课内外的知识,得出结论或提出疑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在教室中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学生阅读进度。等学生完成后进入下一步。

3.3 自学反馈,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释疑。学生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先通过相互交流,自己解决,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有的同学就质疑教材上的“小结”部分:认为只用“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就能说明成像特点。

3.4 质疑释疑,教师点拨

在解决疑难点方法上,可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释疑破难。我校主要采取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由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设计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既要创设师生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也要规范同学的良好行为。课堂上,师生之间合作对话关系的建立使课堂活力充足,师生交往、沟通和谐,对个别不认真的同学,则要及时引导,做好监控,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点拨、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发现问题。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同学发言,对不会发言的同学进行排除障碍。对观点有创意进行肯定表扬,对发言欠妥的加以引导。

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5 巩固练习

巩固小结。老师组织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小结,并提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的问题。总结力求简明、系统。

练习反馈。我校的练习题全部设计在“导学提纲”上,学生每人一份。练习完后,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心得疑问。这是我校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之一,每节课都要留两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汇报有什么疑问?还想知道什么?

总之,“四导”教学的核心在“导”,只要我们在“导”上多下功夫,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认真总结改革实践中的得与失,用心去探索、大胆去创新,初中物理“四导”教学改革一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Z].

[3]东溪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Z].

4.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四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5.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篇五

【摘 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不足,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太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

4.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6.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 篇六

摘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等。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教学;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科技才会突飞猛进,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内容应不局限于课本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重视课外实验;实验仪器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仪器,应经常选用身边的物品并可自制仪器;实验场所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应在任何场所随时开展。

例如,学习了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在家里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自制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可增设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实验;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实验,也可以用大试管、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还可以用橡皮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可使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紧密相连。多让学生用这些课本上未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实验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产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发展、训练而成的,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兴趣。而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世界,很多物理实验现象充满奇异的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大气压很大。通过这些直观、新奇的实验,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演示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的实验,用浇冷水的方法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摩擦,结果塑料绳下端散开。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加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补充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7.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七

一、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探究目标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它对实验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也制约着实验教学的设计方向, 决定着实验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开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必须有合理、明确、细致的实验探究目标, 明确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使用常见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 初中物理教材安排在《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时, 都直接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随后的《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在完成《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之后, 就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 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应利用教材的科学安排, 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刚开始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 操作时会很慢, 有时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熟练了以后, 就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操作不再出现原则性错误, 速度也要提高。

二、注重演示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 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把学生带入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演示实验时, 要注意操作规范,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 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 要用左手托底, 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 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 翻转玻璃管时, 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 而要用手挟持管的中部。

三、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前, 教师要抓住典型事例给学生反复示范。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 很容易将电表“+”、“-”极接反。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前, 先做示范操作, 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标上特殊标记, 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 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 (电路中有小灯泡) 。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整, 有的仪器位置安装时底座要水平, 有的要垂直, 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 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 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 万用电表阻档量程度化等, 都必须重新调回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遵守操作规范, 还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 在检查电路后, 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 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 整理仪器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 应先切断电源再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 自己主动去发现有关的结论。

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并得出科学结论。因此, 必须改变实验教学的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方法和思维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 并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设想, 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毅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8.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策略分析

一、压强的基本内涵

压强,什么是压强,压强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许多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什么是压强。 压力是物理受力产生的效果,施力越大,产生的作用效果就越强烈。一个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我收到的面积的比值就是压强。压强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遭到破坏。所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压强的概念才能让他们学好以后的课程,比如大气压强,摩擦等。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压强这个概念,就需要物理教师结合教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所以怎么去更好的理解压强的概念,就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努力去完成。

二、初中物理压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压力和重力相混淆

很多学校在引入压强物理教学过程时,往往都是从平面受到物体的垂直力开始进行教授的,这就造成学生在认识物理压强的时候,会产生压力就是重力的错误认知。此外,在实践活动分析时,也没有将压力和重力的特点进行对比,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对压力的认知比较混乱,错把压力的概念放到重力上面去。

2.压强和压力相混淆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压强的时候,都会因为压强抽象性,不能对其进行直接的测量,故会把一些压强方面的问题误解为是压力方面的问题。而压强和压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判断压强的高低,不但取决于压力的数值,而且还要考虑到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关系。但是因为一些学生对压强不能正确的认知,所以造成他们误以为压力的数值就是取决于压强大小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学生混淆对压强和压力认知的混淆。

三、提高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的策略

1.淡化重力和压力的关系

在实际的物理压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引入压力概念的方式,应该注意从平面收到物体的平面力方面进行入手。例如,把手按在墙上等,尽量的避免用竖直力作为列举压力的实例。同时在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把每一个实例的受力详细图画在黑板上,并且把垂直方向标记出来。然后让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教师画的受力分析图,并要求学生们总结出每个图中受力的相同点,让学生们自己概括出压力的概念。

2.改进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物理压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课本上存在的资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对课本上的例图进行压力的受力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讲述受力分析中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应该进行一个斜面受力的实例,让学生在画图时不但可以画出压力,还可以画出重力,这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区分压力和重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们对压力的认知。

3.做好有压力向压强过渡的重要环节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压强方面认知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压力向强过度的重要环节时,一定要利用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压强。例如,用铅笔去扎气球,气球会发成什么样的状况等。在引入压力概念以后,往往学生会认为压力越大,气球就很容易爆炸。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立即否定学生的疑问,而是应该找几个学生上台亲自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让全班根据刚才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讨论。分析气球被铅笔扎时最容易爆炸的扎法。再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铅笔越尖,气球越容易爆炸的事实。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据实验来定义压强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们比较压强和压力的区别,更加认清压强和压力是不同的概念。

4.完善学生心中的压强知识

在压强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完善学生心中对压强的认知。比如,手握鸡蛋等,这个小实验可以告诉同学们物体可以受到很大的压力,但不可以受到很大的压强。学生通过实验对压强的认知会更加完善。

四、结语

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社会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初中物理教学也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学校物理压强教学存在着不同的实际情况,所以各学校的物理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特点,进一步的改善压强教学的策略。同时也应该对物理教学的其他内容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针对自己工作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并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朝忠,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4).

9.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 篇九

伍春明

(红原县中学 电话:***)

内容摘要:大部分学生进入八年级下半期后,对学习物理感到困惑或困难,兴趣也逐渐降低,到九年级便无兴趣去学习了,更无学习动力了。加强语言关。培养学科情感,加强情感的交流。培养兴趣,趣学相长。相比前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关 键 词:无兴趣

建构

参与度

关注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进入八年级下半期后,对学习物理感到困惑或困难,兴趣也逐渐降低,到九年级便无兴趣去学习了,更无学习动力了。学习可想而知。这是令人头痛的事情,也是现实情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这些牧区物理老师,应该认真思考,探索,改变的。

一、原因分析

1、我校地处川西北高原安多藏语牧区腹地,而我所在的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本县各乡、场、镇,小学阶段是以藏语为母语进行生活、交流、学习的。这些学生们虽然能听懂汉语日常用语,但学生们的汉语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相对较弱,稍微复杂一些的、词、句,学生就不明白是何含意。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加之我校又是以汉语进行授课的普通模式,对汉语的要求相对较高,也使他们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无法达到中学《课标》的要求。

2、学生们的现实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导致他们的感性认识、直接的经验以及所接触到的信息量相比县城里的学生少,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建构,因而表现出对知识的吸收较慢,理解不到位,形成与建构知识体系困难。

3、大部分学生们对知识死记硬背,不善于去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未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另外,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4、上课时许多学生不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喜欢机械的背与记,在加之汉语的应用与表达能力跟不上,回答问题时害怕回答错,故而不回答。

5、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巩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这方面比较欠缺。

上述几个主要原因,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必须面对现实情况,找准成因,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与成绩。

二、解决途径

如何改进、改变如此的现状,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效率与成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抓起,进行摸索与尝试。

1、加强语言关。通过多读、多说,让学生深入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课堂上让学生们一同阅读课文,有时可读两遍甚至三、四遍。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学生们只有大致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的含意,读懂了课文学习才有可能达 到理想的效果,才不是至于是空中楼阁。同时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多讨论问题。如此反复实施,使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基本无障碍,才能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2、培养学科情感,加强情感的交流。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学科情感对于物理科的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取决于对老师的喜好,你如果希望你的学生真心喜欢你的学科,你得让他们首先喜欢上你,由喜欢你而喜欢你所教授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教师在备课、上课,都应在不脱离本学科《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难度、知识的拓展、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多思考,多想办法同时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合理的预案。

(1)教学方式、方法上,宁多勿少。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双主体”论强调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者、启发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就得在课前把准备工作做扎实,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 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故而我认为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应该在数量上多一些,一般一堂课的教学板块以3至 4个为宜,如设计兴趣性、惊奇性的内容,设计学生体验性的内容,设计学生获得成功感的内容。让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他们的手、眼、耳、嘴、脑,协同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难度上,先低后高。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把难度降低一些,让学生能听懂、学懂,让学生能建构和形成所学的知识体系,只要能达到《课标》中的最低要求,就算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难度低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而后逐步加深难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会达到所需要求的。

(3)拓展上,先少后多。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40分钟,若面面俱到,拓展很宽,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消化”,没有时间去思考。我认为反而不利于他们对知识吸收。拓展太宽,教师是“只开花”感觉良好,而学生是“不结果”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的。与其如此,不如只关注几个基础知识点,各个击破,一针见血,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时,再去拓展,也符合本地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效果教好。

(4)参与度上,宁动勿静。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学习。动起手来,动起嘴来。更重要的让动起脑来参与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上课“有事做”,不能当 观众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一听一笑而过,读一下书,做一下练习(实验),看一看插图(相应的知识点),答一答问题,做一做小实验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有具体的事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亲身体验、经历、所感、所悟、收获,远比教师的“独角戏”,印象深刻许多,效果也相对较好。

(5)稳固“双基”,更重方法。

在抓“双基”的同时,也应讲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对他们加以指导,让他们去掌握,借鉴、实践、应用,逐步提高各种能力。

(6)培养兴趣,趣学相长。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力量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尽可能做到:开发和利用创新实验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精心举例贴近生活实际,教学富有激情,精选激趣物理故事,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多表扬激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多开展实践活动。恰当选用以上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上述的“解决途径”,我在前二届学生进行实践与摸索,从结果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今年初三毕业的物理中考成绩,相比前年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五位学生能考上90了,平均分上升了六个百分点。我相信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努力,学生的物理学习会有一定提高的,以上所说,还不够完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同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研究,以期更有效地解决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不妥之处还望广大同仁指正、赐教。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梁学军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理科爱好者》,王行讯主编,《理科爱好者》杂志社2009年7期。

10.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 篇十

1. 新授课中穿插史料,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讲授新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及时穿插历史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如在讲电压单位伏特时,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讲述电池的发明灵感来源于青蛙腿的故事,剖析物理学史上伏特与伽伐尼之争这个案例。这个案例除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向学生展示几个重要的观点:(1)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解释。作为医生和动物学家的伽伐尼提出 “动物电”,而作为物理学教授的伏特提出 “金属电”。(2)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伏特一派能占上风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去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伏特电堆这个重要的发明。(3)人类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但也是不断进步的。当初处于下风,不被大部分物理学家接纳的伽伐尼,其动物神经中有电源的观点,以现今人类的认识来看并不是完全错误。(4)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伏特虽然在学术争执中获胜,但他也真诚地赞扬伽伐尼的工作“在物理学和化学史上,是足以称得上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之一”。为了纪念伽伐尼,伏特还把伏特电池叫做伽伐尼电池,引出的电流称为伽伐尼电流。在后面学到电磁感应实验,使用灵敏电流计G表(galvanometer)的时候,可与这个故事呼应。

2. 科学探究中融入史料,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是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因此把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物理学史相融合,更能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与奥斯本提出的融合模式,我们可把科学探究分为陈述现象、引出观念、学习历史、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与评价六个环节。如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知识时:(1)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电和磁的相似点。(2)引出电和磁是否有联系的问题。(3)向学生剖析奥斯特实验这个物理学史上的案例。其中包括奥斯特在探索这个问题时,科学家们所持的主流观点和他前期的做法是把导线垂直地放在磁针的上方;他如何一次偶然地他把导线和磁针平行放置;再而他又如何必然地用他物理学家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实验,最后总结出电流具有磁效应的结论。(4)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所吸收到的历史材料结合现有的器材去设计再现奥斯特实验。(5)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导线与磁针垂直放置、平行放置两种情况下的实验现象,观察改变电流方向后的实验现象。(6)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电和磁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去评价奥斯特获得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导学生认识奥斯特抓住偶然看见的现象后并没有立即结束实验,而是立刻去改变电流方向再做实验,之后还在导线和磁针间放置不同介质的物体再次进行实验。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究上会使用到的如有效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的科学方法,偶然的背后藏着必然。

3. 知识归纳时整合史料,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个教学单元结束,进行知识归纳时,如果教师只是将知识重新列举一遍,学生往往会觉得失去兴趣并且反感。如果这时我们能结合物理学史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总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构建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并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回顾这段历史,更可让学生发现起初几乎所有的电磁现象研究都是纯学术性的,一旦出现应用的可能性时,技术性的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对物理的发展也给予了有效的支持。

1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十一

一、挖掘教学资源, 为实验创造条件

物理实验主要依赖仪器进行, 但又受实验资源的限制。根据新课标要求,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 积极挖掘器材功能和自制器材, 灵活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学生实验。著名物理教育学家朱正元教授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揍揍做实验”。就是说, 物理实验教学应大力倡导简单可行的替代性实验。如可用废弃饮料瓶做实验, 显示光的折射、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大气压的存在、摩擦力、压力作用效果, 可制成量筒等。又如光的色散实验, 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利用水盆和镜子来完成。这些随手可得的生活资源, 极大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 有力地保障了学生们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确保了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创设人文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动手实践与其他物理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物理学习情境, 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 为理解物理知识做好准备, 为发现物理定律提供帮助, 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物理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 让学生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抽象的物理知识蕴含于简单的实验之中, 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

如探究“物态变化”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冬天早上的大雾, 房屋上的霜, 北方树枝上的冰花;展示春天到来时, 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等现象, 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冰”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 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的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 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 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 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 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 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 就可激发兴趣, 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教学, 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 如自制针孔照相机、平行光源、潜望镜、简易望远镜、水三棱镜、量筒、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 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 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 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 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 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 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同时, 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 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 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搞好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 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学习探究方法, 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首先分组讨论, 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 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时间较长, 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 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甚至有的组提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此时教师及时引导,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提出改进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 无论从操作性还是误差方面都得到改进。操作性方面, 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 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 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小组分组合理、分工明确 (可轮换) ; (2) 组长相当于小老师, 一定要培训好; (3) 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4) 注重交流评价, 给学生以展示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生信心。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开展实验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实验教学。本文从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改变形式、转变角色、合理评价等方面探讨了物理实验教学。

上一篇:2022爱眼日活动讲座总结下一篇:团总支组织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