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2024-09-10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共10篇)

1.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篇一

西方经济学感想

我学习西方经济学后,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他有重要的经济学价值,另一方面他对企业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首先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如效用论,成本论,均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这些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减小成本、扩大收益。并且由于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数据统计进行数学建模,再从数学模型里寻找经济学的规律,这一特点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可以发现经济规律,又可以在已经发现的经济规律中预测经济的走势。这里体现了西方经济学在指导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的作用。

而这些理论在创造出来后,有显示了其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意义。他以微观的视角解释宏观经济为什么按照人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并且解释了经济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的原因。比如说价值规律这一宏观经济理论,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便知道了,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而商品的价值便体现为均衡价格,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是,价格向下波动,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价格向上波动,在这里西方经济学很好地从微观角度解释了宏观现象的原因。在结实经济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等因方面,西方经济学同样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如消费者剩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

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的进步与在指导资产阶级这两方面作用又相互促进,理论的研究解释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促进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生产的发展有队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生产者和消费者我认为在广义来讲,都可以成为消费者,前者消费资源,后者消费商品。因此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手上的钱有限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最多的效用,均衡价格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在购买同一件商品的时候花更少的钱,诸如此类。我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生产者的收益对应着消费者的效用,生产者的资本对应着消费者手中的货币。只要能使生产者总收益增加的理论对应着都能给消费者带来总效用的增加。

对老师的建议:在给我们讲理论的时候能够用一些现实的例子加以佐证,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也更便于我们理解老师讲授的理论。

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篇二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习状况,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9月3日

《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应当全面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基于此, 本课题小组于2012年5月, 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面向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的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大学生发放书面调查问卷550份, 收回有效问卷541份, 有效率为96.9%。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一) 整体学习兴趣较高, 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否感兴趣问题, 76.24%的学生表示感兴趣, 23.76%的学生回答“否”。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这是学好该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 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课前才有可能主动地去预习, 课上才有可能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授课, 课下也才有可能去主动地复习。

然而, 调查结果也同时显示, 相比较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现象及理论而言, 学生对宏观部分的兴趣更大一些, 但比例相差不大———对微观部分感兴趣的占25%, 对宏观部分感兴趣的占38.3%, 两者都感兴趣的占34.2%;还有23.76%的学生表示对西方经济学不感兴趣。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不可小觑。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 作为专业基础课, 对西方经济学不感兴趣或者部分不感兴趣, 都是不可取的, 十分有害的。因此, 老师应当适时加以强调和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二) 整体学习目的明确, 少数学生学习目的应当重立。

关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 32.75%的学生表示是为了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37.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接受获得并积累知识, 17.75%学生觉得是必修课应该上, 有1.75%的学生是为了考研, 有1.25%的学生是其他原因;在回答学习西方经济学是更注重知识的获得, 还是获取知识的能力问题时, 46.2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要, 36.25%的学生觉得知识和能力都重要。这表明, 从整体上看, 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明确的, 注重提升思考问题能力同时, 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不过, 仅有1.75%的同学选择是为了考研,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对考研的重要性并不是很了解, 也可能因为学习这门课程时还处在大一大二阶段, 学生还没有明确是否考研。所以, 对于有志向考研的学生应该十分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 为考研打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 有9%的学生表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应付考试, 很显然,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正确的, 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予以教育和引导。

(三) 整体学习态度端正,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尚需引导。

对“无选择的情况下, 同学们只好硬着头皮去上西方经济学”这一问题, 有72.5%的学生“不同意”, 15.8%的学生“完全不同意”, 只有11.7%的学生持相反意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获取方式, 有45%的学生认为是“主动获取”, 而51.6%的学生则表示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而获得的, 另有3.4%的学生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这表明, 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和端正的, 愿意学习西方经济学的, 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获取上, 主要是依赖于老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 课前一般不会主动预习, 课后复习也做得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 包括重视程度、主动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尚需要老师的进一步督促和引导。

(四) 整体授课方式较好, 个别传道解惑方式有待改进。

在回答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对学习情绪影响程度的问题上, 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大。这说明, 学生希望老师能用比较有趣或者比较容易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知识的理解能力。关于西方经济学授课方式问题, 有50.7%的同学认为授课方式灵活, 按学习需要来制定课程安排, 42.5%的学生认为授课方式比较单一, 老师只按自己的方式授课, 6.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 整体上看, 现行授课方式可以被大部分学生接受, 但是传道解惑方式有待改进。

(五) 整体教学效果初现, 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应该加强。

就西方经济学的掌握运用方面, 有31%的学生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4%的同学觉得可能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1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该课程各主要流派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学理论前沿, 12%的学生能够运用该理论分析显示经济问题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10%的学生认为能够用该课程理论开展一次科研活动, 只有10%的学生认为目前收获不大。这说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果初步显现。

就“能否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有14.71%的学生回答“可以”, 24.51%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可以”, 还有48.04%的学生觉得“少部分可以”, 只有12.75%的学生以为“不可以”, 也就是说, 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性不够强, 只有少部分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表明: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偏重理论, 与现实有差距, 运用到实践中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西方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对策分析

(一) 增加学习时间。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繁多复杂, 难以掌握, 要在两个学期内系统掌握比较困难, 应当适当增加课时, 对于非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可以增加3个课时左右, 而对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可以安排4个课时左右甚至更多。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因此, 学生自己要加强自主学习。一是学生要注重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多看一些有趣相关的辅助教材, 注重自学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二是学生要勤学勤思, 不懂就问, 遇到问题应当及时请教老师、同学, 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 网上搜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三是老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自学, 树立和提高学生自学的信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 丰富传授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解传授各章节的知识, 不交代理论或模型的来龙去脉, 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 学生就难以理解西方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特别值得注意是, 西方经济学是以外国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在传授时应当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也列为研究对象, 以便学生理解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同时, 还要跳出书本, 注重实践与运用,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优化传授方式。

西方经济学中有着许多难以理解的图像、模型和专业术语, 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应用普遍感到不适应。初学时学生大多对复杂的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数学证明不太适应, 不理解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 很难把它们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假如老师只是告诉学生直观的含义, 学生还是无从着手, 摸不着头脑, 容易产生困惑, 进而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因此, 应当进一步优化传授的形式, 比如, 配备更多的先进多媒体设备, 延长多媒体教学的时间, 添加视频资料的播放, 增加教与学互动的形式、内容与时间, 以生动、有趣、快乐的传授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讨论的时间等。不可否认, 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 每个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 学生选择老师也选择教学方式, 采取自主选课的方式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 也是学生选择或者说改进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但是, 传道解惑方式有待改进不仅限于此。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严飞.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7.

3.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学习效率研究 篇三

关键字: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36-0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扩大,社会对于“英语+经济管理”高层次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双语教学是由“双语”和“教学”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双语,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所以,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高校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1]。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倾向于外企的管理和经贸岗位,所以双语教学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锻炼机会,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并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扫除语言障碍,经济类双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试图根据海南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效果来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学习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经验提出建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金融学等6个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都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93.33%,样本涉及到大一学生22人,占总数的19.64%;大二学生42人,占总数的73.50%;大三学生48人,占总数的42.86%;男生35人,占总数的31.25%;女生77人,占总数的68.75%。

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强调此项调查是为研究所用,不记姓名,不影响期末成绩,并且不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排除了学生因自我意识而填写虚假信息的干扰,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问卷调查共设立28个题目,其中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以及5个开放式问题,力求全面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看法,并在取得调查资料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二、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成效

通过对海南大學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及数据表明,93.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帮助方面的调查中,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66.67%的学生认为其对学习专业知识帮助较大。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并具有国际性的学科,国内本科通用教材只是通过翻译修改得来的,大部分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教学内容无法真正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能够解决此类问题,还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术语,有76人认为在学习中能够开拓国际视野,有51人认为通过阅读经济学经典英文著作以及英文资料可以掌握前沿学科知识。

表1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帮助情况

表2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收获

在提高英语以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中,由表3可以看出,58.72%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有61人从双语教学中找到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激情,有84人认为其提高了英语水平,特别是在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方面。双语教学在高校中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表3学生对双语教学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方面的帮助情况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不足。笔者所调查的对象多为英语和数学基础较扎实的学生,但西方经济学为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大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对双语教学的学习投入时间严重不足。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每周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双语教学课程在3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总数的29.73%,大部分在1—3小时之间,经常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只占总数的27.27%,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进行,还有占总数10%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学习心态以及学习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同时没有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听课效率受到影响。

表4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情况

表5学生对双语教学中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情况

2.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根据对海南大学经管学院的调查表明,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英语水平层次较高,上课时非常有激情,表情丰富,PPT也综合利用图表以及插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文录像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根据表6可知,自主学习的学生仅占10%,60.23%的学生更依赖于教师的讲述,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没有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表6学生的学习方式情况

3.课时安排不足。西方经济学涉及较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及图表,有些经济理论也较为复杂。从表7可以看出,占总数59.8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认真听讲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来理解这些概念、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由于60.55%的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以及在课堂上努力去理解和把握知识点,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占用一定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放慢授课进度来使学生跟上其教学思路,忽略了一些讨论以及练习环节,这样就使得师生互动受到阻碍,课堂气氛也受到影响。

表7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

4.外部环境不理想。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双语教学环境也非常关注,91.8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设网络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一些国家像新加坡、加拿大等,双语教学成绩骄人,这与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像新加坡的商店、广告牌等公共设施标记都是用英文和汉字或马来文字来标记的。但在我国,学生感受不到用英语思维以及交流的压力,对外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也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导致双语环境不理想,使学生不能在双语环境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外语水平。

三、改善双语教学的建议

笔者根据自身学习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经验以及实践调查中一些学生的想法,对提高经管类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平时考核,注重鼓励与压力的平衡

由于学生在课外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投入时间不足,对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也不是很重视,而双语教学的难度又比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完成小论文、进行小测试等方式加强平时考核,注重鼓励与压力的平衡。

1.教师可以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定课题,完成小论文,使学生在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以及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中、英文文献,对其进行仔细阅读、整理,形成思路,设计结构,再组织语言,完成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可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能使他们积累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

2.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测试来加强考核,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复习所学过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每次测试前应该将具体要求、测试范围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当然,平时测试的题目不能太难,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拿到高分,以鼓励他们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2]。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霍利克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3]。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4]。许多学生尽管非常努力,但是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事倍功半,这是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知识,自己不知道怎么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学生可以从学习目的、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方面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生应明确双语教学的学习目的,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而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会使用外语,用外语理解和思考问题,获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经济类报刊或网络上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资讯,进行自主学习,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应明确学习定位,弄清楚在双语教学的课程中该“学习什么”。只有明确自己该学什么,该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构建一个怎样的知识架构,才能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轻松地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和价值,做到学以致用。

3.学生应努力掌握学习方法,积极思考“怎样学

习”,学会学习。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与同学探讨学习方法,探索与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摒弃依赖教师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4.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学习结果的

评估,检验在双语课程学习中“学习效果怎样”。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可以在教师平时的小测试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创新学习方法,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

(三)加大双语教学课时比重,营造双语氛围

由于我国缺乏课堂以外的现实环境,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创造双语环境,适当加重课时的比重,统筹安排教学进度。

1.学校可以适当加重双语教学课时的比重,调整两次课时的时间间隔,这样教师就可以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章节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取舍,在一些简单章节中可采用双语或者完全英文授课,而在一些重点以及难点章节中加以国语辅助教学,同时还能多安排时间进行案例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更好地吸收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双语教学本身具有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应将两次上课时间的间隔安排在两至三天,跨度不宜太大,这样学生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还能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预习和了解。

2.学校应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通过设置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提供给学生交流实践的机会,使英语逐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在班级提倡学生早读英语,创设“双语寝室”,使学生有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学校应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邀请国外学校师生来校访问、与留学生联谊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格以及跨国际交际能力。开设网络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上面自由畅谈,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上面解答问题,让大家轻松地学到知识,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同学间的友谊。

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查阅外文资料并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参与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使他们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大量的探索和研究[5]。在加强对双语教学实践调查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情感,挖掘自我学习的潜力,树立远大理想,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观念的改变,明确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性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性的主体,提升学习效率,这样经管类分层次双语教学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志君,张黎.国内近年来双语教学研究评析[J].民办

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李涛,赵晓丽.从“双语教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中获得

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7,(1上旬).

[3]Holec.H.Aul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4]郑景芳.大学生学习观念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J].安徽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仇丽苹,王贵彬.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4.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 篇四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不单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不但但分析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等,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然而这一点对初次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说,常常混淆教学的目的性。

当我们要努力使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现代化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的成绩,过去地关注课本上所描叙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于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都旨在向我们介绍经济学知识,而透过微观经济学,透过书本,我们需要掌握的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掌握经济学或能够称为经济学入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产生经济的直觉,并能够把这种直觉升华成理论上的思想。学习微观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这种经济直觉,让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重新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5.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想 篇五

微观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无外界干扰的、理想的情况下,单独研究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微观个体的经济活动的学科。所以在性质上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有着非常苛刻的成立条件,也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然而,我们在任何经济活动上都离不开微观经济学,从衣食住行等小消费,到企业决策和经济预测等重大事件,都需要我们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在其上作更加复杂的经济分析。因此,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最基础的学科,学会微观经济学便能和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相互交错,融会贯通。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以及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要是资源是无限的,以上的问题将不复存在。然而,资源是稀缺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是研究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市场生产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有剩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可以有目的性地引领企业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商品去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不产生剩余,从而达到社会资源分配合理。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当中,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研究。一方面,我们研究需求与价格的关系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又研究供给与价格;我们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同时,也研究生产者的行为。对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方向不同,我们用的不同的工具去分析:我们用弹性去研究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去分析不同的商品的不同性质;我们为了研究不同商品的组合所带来的效用,我们引入了无差异曲线。

微观经济学最显著的一点是利用函数来研究经济问题,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转换成图形,直观而又形象地解释经济现象。而且函数可将定性的经济现象定量化,根据函数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定量求出在生产或者是消费带来的最大效益的最优解。将数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对研究经济学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经济预测与商业决策上,数学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它为预测和决策的合理性提供了数学依据和指导方向。

微观经济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微观经济学为生产指明方向。通过运用微观经济学,可以指明企业下一生产季度的生产方向和战略;在个人消费的时候,运用微观经济学可以合理安排个人消费,在有限的预算下得到最大效用,作出理性选择。总之,微观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微观经济学,有助于使社会向一个更加合理支配资源的方向前进,从而使得社会更加进步。

6.学习体育经济学感想 篇六

姓名 徐韬

学号 201420206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1996年,中国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也制定了《1995 年至 2010 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使中国体 育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向产业公益型转变,体育产业作为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即:体育的产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得以重新认识,“体育产业”一词也就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从产业划分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原本是以体育服务为主要劳务产品的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但是,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很难对各产业之间进行具体的区分。不少西方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统计体育产业产值时都把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产值统计在内。因此,如果把体育产业仅仅界定为与体育服务产品有关的产业,一则范围太窄,不能反映体育产业的实际范围;二则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现阶段,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它包括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第二类为体育相关产业类,指为体育服务产品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品。第三类是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体育产业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体育产业是由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其它产业所组成。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通过发展体育的相关产业和兴办其它产业来积累发展资金。由于体育本体产业主要受政府调控,行业垄断性较强,其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关产业中,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我国体育用品从整体来看,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以来料加工为主,还没有形成自主开发的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而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有效地发展,应确定体育产业的合理结构,优先发展体育本体产业,通过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2.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部分项目在投资、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钓鱼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恶性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广东省各地的高尔夫球场已立项48个,现已建成27个,深圳仅保龄球场就已有34家,500多个球道,北京市仅保龄球球道就已达2000道。在这些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过分追求短期超额利润,导致部分企业服务质量差,社会效益不明显,经营业绩不佳。3.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综合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由于体育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仅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7.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篇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化规律;选择性配置

一、经济学前史

所谓经济学前史,我的概念是在亚当斯密定立经济学坐标之前的经济学萌芽阶段。在西方兴起的重商主义阶段,这是人类在脱离自然经济之后进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财富积累的加速阶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使全世界的金银货币通过贸易的渠道流向本国,是使本国致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手段,这种观点无论是出于资本家的贪婪还是精明商人的本能,或者是政治家的野心,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虽说商人不像农民那样从事具体的生产性劳动,但其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他们虽然依赖劳动人民的产品,但却是他们实现了产品的最大利润,商人使世界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看似的低买高卖的手段却实现了要素的最优配置,如果不是对于价值的那份贪婪式的追求,我们很难想象还会有多少的资源浪费会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威廉佩蒂告诉我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人的劳动、土地的价格以及资本的利息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他们似乎发现了创造价值的真正要素,不是商人的投机买卖,而是他们对于农业和商业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如何利用三类价值要素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历史走到这里,经济学似乎已经露出了她神秘的面纱,选择性的经济配置似乎已经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

二、古典经济学与边际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横空出世,她主要为我们阐述了三点。第一,分工生产,相互交换能迅速增加财富。在我们现在看来,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必然会提升生产的效率,也就是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价值财富,并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第二,劳动创造的财富随劳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当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劳动被认为是社会价值的来源,劳动的效率、激烈的竞争也被考虑到经济学的范畴之中。第三,分工与劳动都决定于资本,有资本才能分工,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本带来的设备改良极大的促进了分工的进步,同时,斯密也认识到资本来源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古典经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经济人假设,这是经济学最本质的定义,也是一直延用至今的假设。因为人具有主观性,而对于经济学规范性的研究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前提,这就是经济人。经济人追求的是利己,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利他,这种利他是整体追求利己的结果,也就是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后期的经济学表明,结构性及有效性需求的问题是贫富差距的结果,也就是在自由的市场中,贪婪吞噬了公平,自由竞争与自由追逐个人利益被看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财富的进一步增长遭到了需求的瓶颈,社会的愤怒终于在德国演化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是资本世界对于自身的反省,也是激起了经济学界分化的源头,人们认识到,价值财富的目的不在于生产出来,而在于人们能够享受起这些财富,如果剥削消灭了大众需求的能力,那么财富真的与垃圾没有区别。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积累引起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财富的增长不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在经济增长与大众福利之间寻找一种均衡,选择性的经济配置更要合理性,因此,边际革命产生了。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革命

所谓新古典经济学即边际主义经济学,它们在继承古典主义效用分析法的基础上,认为边际效用才是经济人决策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发展到一般均衡理论,形成洛桑学派,强调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在于市场整体均衡,但是这种边际的均衡还是基数效用论的,直到后来的帕累托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的概念,边际主义才开始有了正确的航向。

帕累托认为,效用是可以排序并比较大小的,同时不同的人的效用水平也存在差异,并可以通过距离原点远近来表示。如此细化的数学方法引入,使得经济学问题的解决显而易见,这一点在帕累托解释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时候更是显露无疑。另外,帕累托在解决社会分配问题方面提出只有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才能够实现国民收入重新分配或者收入均等化,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他提出的帕累托最优也是指导社会改革的基础。

在我看来,帕累托之所以能对前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如此之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巧妙的运用了数学方法解释经济问题,这种直观无暇的解释方法在当代应用的体现就是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使得主观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客观无可争辩的模型来替代,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帕累托完成了近似于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定义,有了这种坐标式的指引定位,未来的时代必将是飞速的。

四、当代经济学与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能够被迅速接受的原因还在于满足了当时经济大萧条的需要,解决了时代的问题,但是这种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似乎违背了经济自由的原则,进而被当时的部分经济学家所反对。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能够促进消费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次就是促进投资的低利率政策,由此也就出现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要点在于乘数理论或者说是杠杆效应,国家投资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是循环而持续的。利率政策就是货币政策,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唯一要避免的就是流动性陷阱对于货币的吞食。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的干预,凯恩斯经济也在为竞争构建规则,也就是新的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这也被经济学界标榜为第三条道路或者是经济人道主义。

由此西方经济学也就迈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增长时代,这里的计划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规划,相比较原来的经济漫无目的的增长来说,经济的有效增长可以被人们测算出来,这就使得经济学再次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类似于当年的马歇尔,这时的萨缪尔森对经济学进行了再次的综合,时代的推手就是当年西方国家陷入的滞涨困境,因而,历史也就进入了后凯恩斯时期。他们所强调的现代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把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定义为技术的进步与制度的创新,同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主义学说也是对于凯恩斯货币政策的时代性发展,并看到了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内不同的调整效果,最后认为只有奉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才会是经济有秩序的增长。

后期诸子百家的经济增长理论不胜枚举,在此不做赘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经济学的历史阶段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追求,也都有每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但是经济学唯一坚守的就是对于经济增长的热爱,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个时代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本身的那一份坚守,才使得他们能够被历史铭记,并指导当代人民进行合理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同时也只有经济理论得到大众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增长!(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平.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8(05)

[2] 李文一.微观经济思想史学习心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3] 贾根良;姚开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与“新经济思想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8.学习宏观经济学感想 篇八

与微观经济学相同,我们已经学习过初级宏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两本书都是曼昆所做,曼昆的经济书籍语言较为顺畅,并且简单易懂,相对于微观经济学个人觉得宏观经济学从学习难度上更为简单一些,所接触的数学模型较少,更多的是理解性的概念问题。学习宏观需要我们从整体角度出发,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为我们分析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奠定了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根据时间节点来分,分为古典理论即考虑在长期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即超长期中的经济和经济周期理论即短期中的经济。初级宏观经济学主要以侧重介绍一些宏观经济理论概念为主,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和公式,基本的IS--LM模型,AD--AS模型,然后就是围绕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比如我们熟知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以及组成,物价水平等等,在由此展开一系列均衡的讨论。之后讨论了一国经济增长率是凭借什么来维持,讨论货币金融,以及存在的失业问题。之后将假设的封闭的市场变为具有贸易的开放市场,但是初级很少谈及经济增长。而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的深化通过索洛模型、锋刃模型等进行深层次说明;对宏观经济学流派之间的争议和共识进行讨论,还有,将通过膨胀和失业用更多的模型和公式体现出来。特别是菲利普斯曲线的短期和长期推导,这都是初级宏观没涉及到的。

其实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们也可以与微观进行比较,宏观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而微观则是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微观是在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则是在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基础之上研究如何将资源充分的利用。可以看出学习微观是学习宏观的基础。微观是最贴近生活的经济学,帮助我们做出经济决策,而宏观则是需要我们有一颗兼济天下的心,我们更应该将我们的关注点放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去了解我们国家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虽然宏观也具有一定的推导过程,但是相比微观更需要思维逻辑的推导,而微观则更多是数学的推导过程。

也许很久之后我们不会太多的记住宏观的知识点,但是宏观教给了我们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拥有经济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当我们有一定的分析工具之后我们很自然的就会关注经济相关的东西,从而可以将我们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用我们的知识去分析经济增长,去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合理,或者我们可以为经济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9.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感想 篇九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感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门基础而深刻的课程,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落后了,不符合现实了,没有用了,我不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万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方法,但目前仍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目前不能证明它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仍然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实际上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懂的不多,虽然说国家是人民所有的,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体会不到这一点,不过我坚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正确实用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10.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篇十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改进建议

由于各高校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響,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校内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西方经济学有“社会科学的皇后”之称,由此可见国外对于西方经济学的重视。在各高校内的工作中心就是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的好坏严重的影响了学校输送到经济市场人才的质量。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从其理论还是时间方面来看学好西方经济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现今的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着内容设置不当、理论体系过于庞大等问题。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现提出了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以下就此进行讨论和说明。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1.1 满足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完善,而且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和资源配置的模式都发生了质的转变,现今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经济学内的理论、原理以及定律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我们以其为基础更加明确的了解当今市场的运行模式、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以及厂家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加可以满足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1.2 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高校实施西方经济学进行课程改革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各高校都相继实施了课程教学改革,并且完善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改进了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观念等。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论基础课程。实施西方经济学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型人才。从教的方面来看,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学习西方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为理论的标准用语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现状

2.1 内容设置不当

就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现状开看,其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内容设置不当。现今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当中,存在着内容过深不易理解的问题。我们正常所使用的传统课本内容都是由浅至深,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都是国外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因此在学习中就会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等,而且有时假设的理论与实际的理论有出入,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区。其次,从学派方面来说。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许多的流派,例如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或是货币主义学派等,这些复杂的学派所持的不同方案会混淆学生的思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于理论体系的掌握出现问题。

2.2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相关的高校西方经济学学生学习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归于单一。在调查报告中,调查内容分别为教学方式选取、扩展教学资源途径、影响教学的最大因素、运用理论解决显示经济问题以及平时成绩包括等。在教学方式选取一项的统计结果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教学讲授的方式,其次就是案例分析。从高校西方经济学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教学方式归于单一而导致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此方面的学生一般都是文科生,但是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一些数学推导等过于理性化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对于文科生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如果没有灵活一点的教学方式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2.3 理论体系过于庞杂

就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现状开看,其中对于解决理论体系过于庞杂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过于庞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会加大难度。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大方面来看,就微观来说,其中包括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微观经济政策、消费者需求理论、市场理论等;就宏观来说,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总量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多的理论需要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就完全掌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在此方面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强大是思维逻辑能力和推导验算能力等,若是此方面就学习不好那么到后面则会连接困难。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改进措施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时,首先要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体系庞杂、学派多、理论多,因此学要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中去,例如多媒体。采用多媒体进行西方经济学授课的好处就是可以节省时间,更加详细的为学生进行讲解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多媒体,那么可以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示出经济学模型、数学推导等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

3.2 改进教学方式

想要彻底的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就要改进教学方式。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授课时,可以采用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课中还可以进行互动调动课堂气氛。就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来说,教师可以将理论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这样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从讨论中总结教学经验。以采用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导,教师变为辅助,在课中教师给出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这些案例,并整理出重点、难点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还存在着内容设置不当、理论体系过于庞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质量,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就会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教师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更多客观依据。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今后对此项目进行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杰,阴玉平.大师经典——1996—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评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33(12): 18-22.

[2] 逯进,贺晓丽.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12):50-53.

[3] 林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 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8 (13): 82-84.

上一篇:铆工(高级)练习卷(D卷)下一篇:快递业市场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