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2024-08-03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精选8篇)

1.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半年工作总结整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布臵,我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并按照目标要求,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我半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XX村位于扶绥县以西50公里,北接XX县XX镇,南临XX市XX区XX镇,XX至XX柏油公路贯穿而过。本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全村下设6个自然屯(XX)、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19户,人口总数2095人,劳动力1360人,卫生技术人员2人。该村所属的中心小学共有教职工13人,学生94人。本村耕地面积8860亩,其中水田680亩(保水田80亩)、甘蔗地6150亩、剑麻地500亩。全村6个屯,已通电、通车,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均已覆盖全村,村民饮水全靠打井取水。由于地理位臵偏远,有线电视网络并未接入。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加快劳动力转移,拉

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总体规划是:

1、加固、加宽佐偎屯水库大坝。

2、带领村委干部对村委所在地内外墙壁进行粉刷翻新、标语更新、垃圾清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

3、联系农业专家,对本村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讲解。

4、规范建立村部,整章建制,建立健全村各项规章制度。

5、修建XX屯人饮工程,加快群众集资速度,争取今年竣工。

6、兴建XX屯、XX屯至公路的屯级道路。

7、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发展1—2名党员,加强村级后备力量的培养。

三、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1、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入户,广泛了解村情民情,宣传目的和意义,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充分利用村委政务公开栏、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群众对其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2、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一是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对村支两委干部各自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实行量化管理,增强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对全村所有收入、支出情况实行先审计、后入帐、再公开的理财方式,使财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从落实村民自治入手,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公示制度,让村民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通过几个方面的措施,使全村干部各个层面的干部和群众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3、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为使新农村建设在中华村稳步推进,我与各级政府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半年来共有县级各单位4个,领导10人次来村调研5次,召开现场会5次,争取资金35.6万元,二是充分发挥我村群众积极参与性,共筹集资5万元。资金的到位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我村首先抓好了村级道路的硬化,在原有XX屯1.3公里砂石路和XX屯

1.5公里砂石路的基础上铺建柏油路,使两屯主干道与公路贯通,改变这两个屯交通不便的情况,方便了600余人的生产生活。第三是发动中华屯村民群众集资兴建人饮工程,解决中华屯多年来担水喝的困难局面。第四是积极宣传和引导村民群众,请市里农业专家到村委为村民培训种植技术,提高甘蔗亩产量。

四、存在的困难

我村地理位臵较远,村级经济发展滞后,村上无任何集体经济来源,村民收入仅靠劳动力输出和种田,无任何支柱产业和种养殖业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差。因此,资金是影响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瓶颈;其次,该村XX屯村民在修建人饮工程方面曾集资两次,均未能正常用上自来水,对这次集资心存疑虑,;第三,由于地理位臵偏僻,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较少,导致村民思想僵化,小农经济思想比较严重,这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XX屯群众人饮工程集资思想工作,争取资金尽早到位开工。

2、向挂点单位争取资金,改变村委驻地“脏、乱、差”情况。

3、根据市委整村推进项目,尽快落实两屯道路修建工作。

4、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发展1—2名党员,加强村级后备力量的培养。

2.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思考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档案是农业发展历程、农村各项工作和农业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资料和基本依据, 是新农村建设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 也是维护广大农民权益的重要凭证。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机遇意识, 创新发展思路, 拓展服务领域, 提升工作水平。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虽然有明显进步, 但与群众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比还有很大差距。乡镇机关综合档案室保管的基本上是文书档案, 村级档案管理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大部分村档案无专人管理,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档案丢失现象严重。因此,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克服畏难情绪。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水平, 要认真学习, 吃透标准, 要在此项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村档案工作, 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

二、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1、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尚未引起乡镇和村委会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 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档案工作。在农村缺少档案工作的管理人才和知识, 农村经济条件较差, 工作繁杂, 档案工作容易被忽视, 造成多数乡镇农村建档率低, 村级档案工作质量不高。

2. 投入不足, 设备滞后。

农村档案管理投入少, 经济条件落后的村子, 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村里的文件材料只好存放在村文书家里, 有存放档案的柜的, 但多为老式的木质柜, 不具备档案保管的“八防”设施。某些较早建立档案室的乡镇、村委会, 档案管理工作停止不前, 有的甚止走下坡路。

3、制度不健全, 档案保管不善。

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档案资料收集不全, 整理不及时, 文件资料丢失严重, 档案管理混乱, 借出的档案又不履行任何手续, 时间一长档案资料就不知去向。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保护措施不到位, 许多档案资料已经被虫蛀被鼠咬, 甚至发生霉变腐烂。

4. 人员不稳定, 素质亟待提高。

乡镇秘书调换频繁, 有的一年内两次换人, 村委会由于换届选举是海选, 村文书变化更为频繁, 还没等人员未进入角色, 即被调换。这种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的现象, 增加了档案业务培训的负担, 也使农村档案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任务

1、成立档案工作机构。

乡镇、村委会都要成立档案工作领导组织, 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并为乡、村档案工作解决好经费、设备、人员等各种实际问题;乡镇党政办公室作为乡镇档案管理主管部门, 具体负责本乡镇档案管理工作, 并在管好用好乡镇机关档案资料的同时, 要加强对乡镇所属单位和村级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行政村的档案工作, 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 村文书具体做好档案工作。

2、标准化档案室建设。

乡、村两级要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达到有库房、有人管、有制度、有设备, 改变现有档案保管条件, 购置电脑、打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尽快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要具备“防火、防潮、防虫、防鼠、防尘”的基本要求。

3、档案资料收集。

广泛挖掘收集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活动所形成的各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 重视收集现代农业生产、特色品牌产业、土地林地流转、集体资产债务管理、国家支农补贴管理、救灾救济、宅基地、低保、合疗、人口计生、新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活动、重要工作、文化建设、历史沿革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照片、声像等档案资料。

4、集中整理档案。

涉农部门、乡镇、试点村要抽调人员集中整理相关档案, 将涉农档案收集齐全、规范整理、集中统一管理。各乡镇档案人员对村级组织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和检查, 做到档案收集齐全、规范整理、集中统一管理。村委会档案工作不能有空白点, 坚决杜绝成捆、成堆随意放置的混乱现象。结合县档案局开展的“年度归档”工作, 要将本单位上年度工作形成的文件资料全部归档整理。

5、抓点带面, 整体推进。

为了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建立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协调机制, 制定《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乡镇、村实施方案》, 按要求积极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乡镇不但要普遍达到建设标准, 还要建立乡、村档案室亮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和交流力度, 提升整体水平, 优化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环境, 规范档案管理, 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6、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对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民生档案建立专题目录数据库, 完成档案目录著录, 将农民急需的、有用的、可公开的有关涉农政策、婚姻、移民安置、林改、知青、干部任免等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处理, 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 公开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等档案信息, 使农民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利用档案信息。

7、积极开展查档利用。

3.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三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2.据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2007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0亿斤,实现连续4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实现连续4年增幅超过6%。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3.2008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五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九亿农民的新春贺礼。《意见》指出,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知识链接】

1.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的今天和未来,把青春的热情和力量奉献给社会,这不仅是我们青少年未来的任务,而且是现在就应该开始的行动。我们青少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2.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追寻着公平的理想。当今时代,公平问题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树立公平意识。

3.责任是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而每种社会身份都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制定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都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根本判断标准。

6.“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7.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9.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轻松练习】

1.2008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五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08年“一号文件”的颁发表明()

A.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C.农村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

D.广大农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下边图表中的数据表明()

A.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B.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再重要

C.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3.2007年我国农资打假工作成效显著。全国农业、工商和质检部门共检查各类农资市场25.4万家(次),检查农资经营户(企业)196.8万户次,查处农资违法案件5.9万多件,受理农资投诉1.3万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3亿元。我国开展农资打假工作()

①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②有利于规范农村的市场秩序 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 ④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几位农民的心声:希望政府能够为农民网开一面,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办扫盲识字班那样为农民开设专门的课堂,让他们也能在农闲之时“背着书包上学堂”,为致富奔小康多“充电”。为农民开设专门的课堂()

①能为农村带来移风易俗、建设美好生活的新风尚 ②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可以解决农村存在的一切矛盾和问题 ④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08年2月20日,赶在春耕之前,财政部已经一次性下拨全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资金633亿元,随后又下拨了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专项资金123亿元,大大提高了支农资金的时效性。同时,补贴规模也大幅增加,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总额比上年增加244亿元,增长48.2%。中央财政加大支农投入是为了()

①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②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目标 ③消除人们收入上的差别,防止两极分化 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6.据报道,2008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将继续扩大。在把全国一半以上城市纳入居民医保试点的同时,国家还将重点推进农民工参保步伐,力争使参保人数达到4000万人以上。重点推进农民工参保步伐()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7.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2008年2月27日说,农业部将开展“五个一”科技减灾促春耕活动,即组织1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赴10个重灾省区、100个县市、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这一举措()

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②有利于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同步富裕 ④有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什么基本国情决定的?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不少于三个方面的内容)

(4)请你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要提出至少六个方面的建议。

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活动,某校准备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调查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2)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的标语。

(3)请运用所学知识,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设计调查内容。(要求:至少设计五个方面的内容)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准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哪些努力?(两个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D 6.C 7.D

8.(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3)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保障农民的政治生活权利;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等。(4)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和高科技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②加大农村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④倡导朴实民风,做到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防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⑤保护农村环境不受破坏与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⑦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与道德修养,积极建设文明农村。⑧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转变农村人口观念,少生快富。⑨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城乡携手,共同发展。

4.新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四

按照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区新农村建设管委会的安排布署和目标要求,由于今年新农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超常规的方式抓这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专题布置。以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指导,集中人力、财力攻坚克难。到目前为止,整体工作和各项目标高效、有序的推进。在克服重重困难的基础上,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强力推进

今年我镇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全年工作重点,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棉委发[2011]20号文件对今年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的安排布署:

1、成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领导组,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副职领导分片、分项负责,涉及部门各施其职的工作机制。

2、设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抽调相关人员具体协调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和软件资料的整理。

3、抽调40多名机关干部和项目村主要村干部组成工作组,将项目和工作目标分解到组、到人。

4、建立单项目标考核,实行进度周报、半月小结、一月汇总通报制度。

5、与涉及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涉及的村社干部纳入目标管理。

6、开展对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的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1教训,指导下步工作。

7、建立新农村建设镇级财政投入机制,计划今年镇级投入资金在200万元以上。

二、加强宣传引导,激发群众热情

实施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主要是加强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有序、较快推进,重点是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首先要解决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认识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出钱、出地、出力的项目,针对性的做了大量宣传和思想引导工作,使大部分群众思想意识得到转变,目前所有工作基本能够顺利推进。

三、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一)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目的是使农民尽快地增收致富,因此,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来源,今年我镇围绕以金凤、龙蟠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片,着手推进竹产业和林下鸡两大项目发展。

1、竹产业发展:金凤、龙蟠村有天然杂竹林7000多亩,近几年通过退耕还林和竹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竹基地4000亩(其中麻竹200多亩),基本形成了产业带,今年区上下达我镇500多亩新造林已全面完成(其中金凤200亩,龙蟠200亩,高洞100亩),在金凤村一、二社落实50亩以上的集中造林点一个(属土地垦复面积);以纳白路为主的1000亩改造林任务已全面完成。

2、林下鸡发展:新建育雏点一个,已落实选址在龙蟠村原旧学校进行改造,由业主承建和经营,正在建设中。发展规模养殖户2

5户,分别为金凤13户,龙蟠12户,现已完成13户,计划10月底全面完成。新建鸡棚430个(其中金凤230个,龙蟠200个)该项目已于3月初启动,已完成230个,计划10月底前全面完成。

3.为了加快这两个村的配套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山林多,靠永宁、白节两河的自然优势,已结合打造甜橙、枇杷基地1500多亩,并充分利用果园、荒坡、林地大力发展草食动物-黑山羊,该地区现基本形成竹、果、畜、沼循环发展生态农业雏形。

(二)、突出基础建设,打造农户风貌:今年按照区新农村管委会下达的目标任务,基础建设和民生项目重点有五大项,即金凤林区公路建设;龙蟠桥建设,高洞、金凤三个聚居点建设,农户风貌改造,户用沼气池建设。镇政府采取早谋划、早准备、早安排的工作措施。整个工作基本实现了时间、任务同步推进。

1.龙蟠桥建设从去年开始筹划于2010年12月动工修建,已于2011年4月底竣工。

2.金凤村林区公路建设2.5公里已完成路基平整,卡片石即将结束,预计6月底全面完成。

3.高洞、金凤三个点的新村建设,已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初启动聚居点建房,规划建房45户,完工入住28户,在建17户,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共用基础设施建设,即道路硬化,排污管道,水系建设,绿化等工程。其中高洞场已完成道路硬化、堡坎等附属设施。

4.户用沼气池建设100口已将任务分解到项目村,要求有条件的风貌改造户全部结合实施,现已完成60口,预计12月底前全面完

成。

5.风貌改造下达任务166户,到6月15日已完成农户风貌改造154户,在建12户,力争6月底前全面结束。

通过以上五大工程的实施可以较大的改变该片区农村的基础条件,缓解出行难,运输难的矛盾,并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可使5个村3000余人受益,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

收到区管委会拨付专项资金217.1万元,农户和企事业单位出资10万元,已预拨支付项目资金共计330.5万元。

五、存在问题:

1、项目资金到位迟缓,镇财政支付压力大。

2、聚居点建设因区位和农户生产不便,使推进难度较大。

3、风貌改造部份群众不出资、依赖性强,也有个别全家外出户影响实施进度。

4、少数农户因房屋近期刚装修完成,这次要求统一颜色、格调不能接受。

5、因金凤、龙蟠属于林区村,燃料充足,沼气实施难度大。

六、下步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1.继续坚持产业发展以“南竹果”、“北猪蔬”、“优质稻”、“糯高梁”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思路打牢农业基础,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加大专业村社的打造力度,创建并强化农业专合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逐步将基地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2.加大道路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计划用3-5年时间将镇内干道和主要通村公路进行硬化,新建部分桥梁,解决镇域内断头路连接,争取开通部分客运线,解决出行难问题。

3.完善水利设施,增强抗灾能力,重点整治三平塘、水渠、电排设施和中小型水库,并强化和改善管理模式,使之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

4.坚持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纵深推进新农村风貌建设,按照上级的布署和要求,将这项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逐步推向深入,落实好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真实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5.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五

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方针,按照省、市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突出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做了很多工作,使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一、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稳定开展 我区将今年抓落实的切入点、着力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保证各项决策措施落实到位。保证了想法、计划落实到位。一是组织了调研活动。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主题教育、精神文明、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务规范管理、公益事业、农村稳定、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细化量化指标,制定创业型乡村班子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根据实绩考核情况,建立创业排行榜,完善奖惩措施,树立正确导向,激励乡村班子想事干事、推动发展。具体实施方案及具体考评细则将尽快出台。二是建立了督查制度。由区新农办牵头,区直部门、乡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对全区11个行政村进行督察,为了让督察员按统一标准进行督察,统一印制了督察登记表,发放到每位督察员手中。周一和周五被定为统一“督察日”,督察小分队分赴各村明查暗访,在全面掌握各村村容村貌整治的第一手资料后,详细填写督察登记表。并于当日下午5点开始进行汇总,次日进行通报,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对于连续两周督察名次均居于后三名的村,责令其限期整改,并要求乡村两级主要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对市级或以上部门督查、检查时被通报批评或新闻媒体曝光的,另行处罚。三是健全了工作机制。继续实行责任分包制,区乡包村班子成员和各村书记、村长一线指挥,驻村副书记具体协调、落实好分包村的各项整治工作,各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把工作中心下移,切实搞好指挥、协调、督察,形成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主要内容,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经常听取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分类管理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管好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四建立了新农村月报制度。在乡、村专设一名信息上报员,做好每月的信息、数据的整理上报,及时掌握新农村建设动态,为领导决策部署提供依据。加大抓典型的力度,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于好的,大力总结、表扬、推广;对于差的,综合治理,通报批评,严厉处罚,以此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我区立足民族区的特殊区情和洛阳东大门的区位优势,把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商贸园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统筹全区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区域集约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特色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搭建起了新的经济发展平台。一是以“南蔬北林”战略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我区在北部平原区已建成塔西、塔东、旭升三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南部丘陵区,在去年建成150亩优质经济林的基础上,又建成了102亩环城苗木产业带。实现农业集约化程度、经济效益双增长。二是以东出口商贸物流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利用九都东路、启明南路一线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通过土地反租、招商引资引进了洛阳名车苑和百年家居建材城等大型商贸企业。目前,洛阳名车苑已建成15个国际、国内知名汽车4S店,一个汽车超市,一个汽车检测站,形成年销售汽车2万台、年销营业收入10亿元的能力。洛阳百年家居建材城是豫西地区最大的建材和家居装饰基地,在不断做强做旺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6000万元,实施扩建工程,计划8月底投入运营。随着这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名气提升,人气积聚,也带动了旭升等周边村借势发展仓储、运输、信息、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等行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三是以310国道工业园为载体,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依托东城电厂的能源和310国道的土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项目进区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310国道两侧集中,大力推进310国道工业走廊建设,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0余家,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工业园区商贸园区”两大优势经济载体的建设,使瀍河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以科学规划为龙头,统筹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整合乡村资源,建设新型村镇。一是搞好乡村规划布局。将乡村规划纳入全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把乡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初步制定了村庄规划编制计划,310国道以南8个城中村服从于市区总体建设规划,暂缓编制,明年初,我区将集中财力、人力重点完成310国道以北三个普通村的控制性编制规划,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奠定良好基础,并与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路网建设,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794余万元,修建道路30.1公里,各村基本无黄土裸露。统筹水网建设,2006 年,我乡投资100多万元,铺设管道13000多米,解决了塔东村、上窑村安全饮水4800多人,90%以上农户用上了自来水,今年我乡继续加快改水步伐,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重点解决我乡小李村2000人和盘龙冢村1000人安全饮水工程,目前都已投入使用。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全年共出动劳动力6230人次,投入车辆1030台,清理垃圾32360方,拆除村内违章建筑332处,整顿治理标语广告526条,清理建材占道300余处,粉刷墙体51480余平方,绿化村内道路3450米,村内空地绿化1789平方,修复残垣断壁463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本着因地制宜的方针,大力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实现家庭生态化,加强对沼气建设的指导协调,成立了沼气协会,建成一个沼气服务站和三个服务点,加大培训力度,沼气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建设一户、使用一户、受益一户。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415座,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四是加快实施旧村改造。启动了旭升、中窑、北关等村的农村社区化改造建设。居业美丽家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70亩。已完成7幢住宅楼的建设,高层住宅已开工,年内可完成投资1.2亿元,400户居民可迁入新居。提升了乡村形象。

四、以加大投入为抓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会进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健全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改造乡中心卫生院,实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区乡村三级卫生组织体系服务水平;全面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28000人,参保率达到了85%,切实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二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免除了在2所农村小学就读的农民子女的杂费,共528人3.96万元。同时,继续为69名困难家庭学生免课本费,共2870元,保证了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并将马坡、塔西两所农村小学的课桌凳全部更新完毕。加快洛阳东方电子专修学校项目建设。目前,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礼堂、学生公寓等已建成,一期入住新生6000名,该校建成后,在我市民办中等教育系统中将成为一枝独秀。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五保供养政策,目前,全乡五保供养户34人,其中集中供养12人,散养22人,集中供养率35%,07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6.6万元,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投入40余万元,对敬老院进行全面整修并购臵了配套生活设施,为五保老人安度晚年提供了舒适环境;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照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全年享用农村低保599户1368人,发放农村低保金36.33万元;享用城镇低保145户243人,发放城镇低保金23.94万元;做好农村低保救助工作,为262户、661人按标准发放救助金11.871万余元;实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今年以来发放救助金3万余元;努力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按时足额发放优抚金10.341万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9.5935万元。四是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一级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将民政、土地、水利、计生等有审批核准事项和服务职能的部门及派驻站所纳入中心,实现了一站式办公,农民群众到乡办事,随时接待、随时办理,避免了办事过程中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受到群众好评;加强村级公共服务阵地建设,全乡11个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广大农民尽可能多的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以文明村镇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打造文明村镇。大部分村建立了业余文艺表演队,旭升村等村舞龙队,腰鼓、排鼓文艺表演队常年为群众演出,每个月各村还为群众免费放映新农村题材电影,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培育新农民。各村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制作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宣传画,定期专人更新黑板报宣传内容,多形式多渠道的加强农村普法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是加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开展“平安瀍河”创建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平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保证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大力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了瀍河回族乡信访调解组织网络,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积极调处纠纷,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解决,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健全治保队伍,各村均成立了义务巡逻,由村党员干部带头,晚上对重点区域、路段进行义务巡逻,保证了一方平安,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五、以“讲正气、树新风、建绩效”主题教育为契机,巩固基层基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教育活动,组织300余名乡村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教育活动,覆盖面、参学率均达到100%,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党员干部素质和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整改贯穿教育活动始终,开展了整治村容村貌的“改两貌、快见效”、加强党员学习的“常日制学习”等主题实践活动,完善并实施了《瀍河回族乡工作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瀍河回族乡机关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度》,探索建立主题教育多项长效机制。各村还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争创“五好”党支部、创建村级好班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村组织干部群众出工3000余人次,对全村各街道,村部所在地,进行集中治理。并在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争做新农村建设工作“三员”即指导员、协调员、调度员。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设备维护,成为党员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的主阵地。在严格管理、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还注意激励、关心、爱护村干部。对两委班子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做到定目标、定奖惩。根据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量对村干部进行年终奖惩,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工作动力。

二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村级承包合同进行逐一清理、审核,健全了合同台帐,规范了个别村干部的经济行为,维护了集体利益。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落实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村务监管工作,提高村两委工作质量,在全乡11个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37名监督委员走上了工作岗位。村务监督委员让村务公开透明,让群众更放心,提高了村级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整体健康,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需要各部门积极参与,并调动全社会一切力量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必须进行角色定位,它只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一些专业性、职能性强的工作必须有区直单位牵头,新农村办公室做好督查就行,不该也无力插手。机构设臵也不应再按临时机构,日常的办公经费、人员必须保障,尤其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十分繁忙,新农办人员疲于应付。

2、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区政府的一些专项整治补助资金应及时兑现,真正发挥政府力说力行的激励效应,树立政府在群众中诚信和威信,以此调动广大群众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中。村一级自去年以来,为完成新农村建设、创卫工作目标任务,在改水、改路、改厕方面财政投入巨大,目前各村已不同程度出现财政负债,村干部更是尽职尽责,为完成任务纷纷进行垫资,如何化解这些债务,将直接影响广大干群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中积极性。

3、当前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整治并不是乡村力量就可以干好的,需要环卫、城建、交通、财政、民政、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积极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区直单位与所包村,缺少沟通联系,帮扶不到位。

4、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运行的经费保障。经过近两年来的扎实工作,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积极探索“四有一落实”的农村管理长效机制(即有卫生组织、有管理办法、有保洁队伍、有垃圾填埋场,落实保洁员待遇),以达到长期保持村容整洁的目标。目前已有卫生组织、有管理办法、有保洁员队伍、有垃圾填埋场,但如何落实保洁员待遇急需解决,全乡现有保洁人员130余人,每月工资40000余人,目前乡村财政十分困难,区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响应区政府号召,以积极态度进行旱厕改造,目前已建成厕所一、二期共87座,如何加强后续管理,做好日常保洁,水费、电费、保洁员工资必须制定出一个长期的区乡村三级负担办法。

5、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的参与,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成效和层次推进,如何加大力气培育新型农民是急需思考的问题。目前重点是村容村貌整治,完善已建立的四有一落实长效机制,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动群众搞一场卫生整治的持久战。

七、明年工作打算:

1、继续以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工作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成效。进一步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使我区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广泛开展。

2、扎实抓好“三个工程”,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设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抓好“载体工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抓好“保障工程”,引导、支持各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民主村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3、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4、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初步实现,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

瀍河回族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6.上半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篇六

一、示范村建设成果显著

寨湾村、王庄村是我镇20xx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寨湾村位于新城西南、工业大道依村而过,交通便利。村双委抢抓机遇,多方筹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新建大队村部及文化大院800平方米,投资250万新建居民住宅楼2座,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安置居民56户,改善了村委办公条件和村民居住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写上了精彩的一页。王庄村位于新安县城西,紧临310国道,被确定为示范村以后,村委、支部一班人,统一思想,多方筹资,投资120万元拆掉老村部,在原址上新建村部一座,四层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并完善了各种设施:戏台、多功能学校、娱乐室、图书室、阅览室,健身场所及器材相对完备,改善了办公条件,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达到了上级要求的示范村硬件标准。同时,硬化村组道路16.5公里,完成村庄绿化、亮化,建立了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实行日扫日清,垃圾集中处理。今年三月份开展的集中整治月活动中,拆除村内违章建筑20余处,面积400平方米,粉刷、造白墙壁5万平方米,通过整治,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新农村建设亮点村庄。后峪村作为去年的示范村,不但对路林进行高标准整修、补栽、涂白,同时对村内所有墙壁粉刷造白,进行村道绿化和庭院绿化,新栽蜀桧、大叶女贞等绿化树木2700株,总投资达到30余万元。塔地村也投资10多万元,垒砌村内护坡1100方,新栽绿化树木400余株,村内墙体全部粉刷一新。

二、认真开展了村容村貌、路容路貌进行整治月活动,全镇“两貌”明显改观

XXX镇紧扣“九项任务”,严格按照“整、洁、绿、美、畅”的目标,对全镇主要道路村庄进行综合整治,掀起了集中活动的热潮。活动月期间,全镇共出动劳动力2万余人次,日出车辆百余台,清运垃圾2.5万方,拆除主要道路两侧乱搭乱建及临时性建筑300余处,1万余平方米,粉刷造白墙壁25万平方米,修整涂白路林及路肩培护60余公里,补植补栽树木3万余株。镇 村两级总投资280万元,使310国道、工业大道、新峪景观大道等主要县、镇道路及沿线村庄整洁亮丽,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打造工业大道精品路段,样板村庄,厥山村投资100万元,对村内排污设施、沿线房屋外观进行改造,并统一绿化、亮化。按照规划,设计预埋排污管道1000米窨井10个,砌遮挡墙500米,粉刷墙壁2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3000棵。同时,填埋出一块长500米,宽20米的场地,硬化后建成新的集贸市场,改善以往人多地少,市场拥挤的局面。目前工程大部分已完成,扫尾工作正在进行。集中整治月活动,由于我镇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范围广、投资大、标准高、效果好,在验收评比中得到市、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上半年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投资500万元修通组入户道路40余公里,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县分配任务示范村大章村,达标村9个,全部按规定完成任务,同时,协助完成1800亩城北森林公园建设绿化。大力度的投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人们生活品位。

四、农村户用沼气继续得到发展

沼气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污染,而且可以降低农村的垃圾量,节省广大群众的支出。20xx年,我镇沼气建设工作采取“三不减”原则:即沼气建设工作力度不减,资金补助力度不减,沼气建设人员不减。三月份在后峪、林庄、刘村、王沟等村建沼气600座,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一池三改工作。

五、支柱产业得到加强,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1、在陈湾、尤坟咀、古路等村种植中药村1500亩,同时全镇发展香花辣椒500亩,烟叶500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2、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优质小杂果基地。在河南、安乐等村建起无公害蔬菜基地,在赵沟、王沟、刘村等村兴建石榴、核桃、樱桃等优质小杂果基地,并更新品种,申报品牌,实现规模种植,以规模促效益。

3、发展养猪专业户百头以上120户,养鸡专业户50户,存栏在4000只以上,在大章、后峪等村成立专业养殖公司,实行养殖、防疫、销售一条龙服务,真正增加群众收入。

4、修建人畜吃水工程4座,恢复安乐村节水灌溉一处,修复4个村水利设施,春季抗旱浇麦5000亩,使全年粮食生产基本不受影响。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按照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针、针对当前各村工作实际,确定示范村、整治村、推进村,将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

2、巩固当前建设成果,继续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及长效机制建设,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4、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增加后劲,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养殖小区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着力搞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分配沼气建设任务。

7.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七

1 气象工作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三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在“十五”期间, 龙胜县共发生2次秋冬春连旱、1次春夏连旱、2次局地性洪涝、1次强雪灾、1次强对流冰雹灾害。暴雨、雷电、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 给该县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和巨大的损失。进入“十一五”以来, 龙胜县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2006年4月9日晚, 该县马堤、伟江、乐江3个乡遭受特大冰雹袭击, 据灾区群众目测, 最大冰雹直径为50mm以上, 持续时间约10min, 共27个行政村受损, 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2007年1~8月, 由于雨量连月偏少, 特别是7月份降水量只有历年同期平均值的1/4, 9月15日至12月17日3个月总降水量只有4.7mm, 导致该县大小河流水位急剧下降, 高山、半高山大部分水源干枯, 全县出现了严重的夏秋冬干旱, 各种农作物及果树受旱面积接近8 666.7hm2, 农民增产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 部分地区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2008年1月13日至2月20日, 龙胜县出现了自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气温最低、冰冻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给全县的林业、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重大损失,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17亿余元。2008年11月8日至2009年2月底近4个月雨量只有58mm, 不及历年2月份1个月的平均降水量,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冬春连旱, 对该县农业、水电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对森林防火和植树造林很不利。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然而, 龙胜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清醒地认识到, 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天气预报“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及中小学防雷基础相当薄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气象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 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2 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现状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一直以来, 气象工作坚持把为“三农”服务放在重要位置, 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农村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很薄弱。当前龙胜县“三农”气象服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有自身原因造成的, 也有农村现实困难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三农”服务停留在粮食生产服务上, 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多年没有大的改进, 尚未开展起为畜牧等其他生产的服务;二是在“三农”服务中, 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 对加强农村、农民服务关注不够, 服务产品“大陆货”比较多, 指导性差;三是农村有线电视、手机、电话和网络普及率低, 农事季节农民早出晚归忙于生产, 很难及时了解气象服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警报;四是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未全面开展起来, 因资金困难,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能力不足;五是台站缺少农业气象人员, 不懂农业、不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的问题突出, 制约了为“三农”服务工作的进行;六是农村普及气象知识、培训科技型农民活动开展的不够, 工作差距大。

3 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对策

在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 气象部门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大有可为。因此, 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 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 通过农业气象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气象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气象部门的贡献。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紧紧围绕“三农”发展,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基础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增加对农村监测站点的投入, 增强对暴雨、雷电、冰雹、干旱、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强化对农情、雨情、墒情、灾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2) 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 丰富农业气象预报产品。重点推进农业系列化、服务专业化, 特别要为粮食作物品种选用、大田作物适时早播、育苗移栽、水稻插秧等关键生产环节, 及时提供准确的气候预测及适宜生产的中短期农业气象预报, 使之成为集天气预报情报、农业气象监测预测和生产对策为一体的专业化服务产品;加强对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评估, 结合天气、农气预报, 为田间管理对策提供服务;与植保部门合作, 全面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根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求, 建立农时标准化气象指标体系, 为农业生产按气象条件等适时开展农事活动提供服务。

(3) 加强农村气象信息通信传输系统建设, 提升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能力。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 扩大农村固定电话拨打“12121”业务, 实行包月活动, 降低资费标准, 让更多的农民用得起信息;加强与移动通信部门的合作, 积极推进手机气象信息服务, 及时将突发性气象灾害警报发送到农村和种养大户及相关人员, 以指导农民减灾防灾。

(4) 加强对农村气象灾害的科学研究, 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应针对龙胜县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实际, 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机理的研究, 努力提高预报水平和预报时效;主动与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合作, 加强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的研究和暴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

(5) 加强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升气候资源的利用能力。应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制定全县不同生态区气候能源开发利用的气候区划与保护规划;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 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气象部门的重要作用。

(6)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开展多形式气象科普宣传, 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 通过广播、展板、宣传单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把气象科普宣传做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使广大农民懂气象、用气象、爱气象, 按照气象规律安排生产、生活, 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为推进上述工作, 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把有关气象项目的建设纳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中。使农民开展、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并把气象方面的内容纳入试点中, 通过试点取得经验, 逐步在全区推开, 为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7) 提高农村和农民利用气象科技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民应用气象科技的意识和水平, 使农民在开展村镇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新品种时, 事先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并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主动向气象部门报告当地的灾情, 协助气象部门维护气象设施。

(8) 加强农业气象技术培训, 提高县站一线技术人员素质。当前市、县2级普遍缺少农业气象人员和这方面的知识, 影响“三农”服务的深入, 建议中国局和区局组织多期农业气象业务短期培训, 提高基层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知识水平。

4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扎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是气象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行动和应尽的职责。农业丰, 则基础牢;农村稳, 则社会安;农民富, 则国家昌。因此, 应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纳入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努力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提高农村和农民利用气象科技趋利避害的能力, 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8.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篇八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上一篇:网络舆论毕业论文下一篇:临床药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