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共6篇)
1.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篇一
判定技术措施是否滥用,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测量标准。随着技术措施使用导致公众利益受损现象的产生和相关诉讼的出现,笔者认为应该从技术措施的性质是否合法、保护对象是否具有版权相关性、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是否合法、技术措施的结果是否有效等四个方面来判断技术措施是否构成滥用。
3.1 设定的技术措施的性质是否具有防御性
技术措施防御性的特征决定了攻击性的技术措施是不为法律所允许和保护的。我们从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技术措施的防御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技术措施的目的被规定为行使条约本身的行为,《版权指令》明确指出技术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美国数字版权法提出了防止侵权的精神,我国法律关于技术措施目的的规定为“防止”和“限制”。也就是说,防御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技术措施立法的共识。
从实践上来讲,很多权利人为了对侵权人进行惩罚,杀一儆百,采取攻击性技术措施,WIN7黑屏计划就是典型代表。微软公司在计算机操作软件市场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其开发的计算机操作软件在市场上占据着主流地位,自然也成为被盗版、破解的重点对象。为了保护自身版权,同时对侵权行为人进行一定的惩罚,微软公司对在其开发的WIN7操作系统中写入一个特定的逻辑程序,当用户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超过一定期限使用该软件或者该软件的复制件时,该逻辑程序即自动启动,对用户的操作系统进行破坏,令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桌面全 部变成纯黑色,严重危及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安全。 这种类似WIN7黑屏计划,罔顾立法目的,设定攻击性技术措施的滥用现象层出不穷,前文提及的“江民逻辑锁事件”也是该类的典型代表。诚然,采用攻击性的技术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惩治盗版行为,但无法忽视的是,这种攻击性的技术措施,对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侵害,造成使
用者信息的不稳定和不安全,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安全,这样的技术措施不应该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应该把设定攻击性的技术措施作为判定滥用的一个标准。
3.2 技术措施的保护对象是否具有版权相关性
技术措施被纳入版权法立法的原因在于它是数字环境下对数字版权的有效保护手段,这就决定了各国立法确立的技术措施是保护的着作权以及与着作权相关的权利即着作权邻接权。如果技术措施限制使用人接触和使用的作品是没有着作权的作品,超过保护期限的作品以及不构成着作权法意义上作品的信息,因不具有着作权相关性,而不受保护。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在线下载诸如《红楼梦》等早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文学作品或者本身不具有着作权的法律法规时发现,往往遭遇付费门槛。北大法律信息网就具有此类情形,在下载某些法规时会要求收取一定的电子货币,否则下载不到一个完整的法规,这给我们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应该把保护对象缺乏着作权相关性作为判定技术措施滥用的标准。3。3 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是否为防止侵权
技术措施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数字版权人的版权及与版权相关的权利,所以版权人使用技术措施的目的`也只能限于防止其被法律所赋予的合法的版权利益被不法侵害。由此来看,只有版权人设置的,保护数字版权作品不被非法侵害并达到有效目的的技术措施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技术措施。其他任何不以保护数字版权为目的而设置的无法律依据的技术措施,比如为垄断需要设定的技术措施,都应该被判定为技术措施滥用。
比如美国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遭遇集体诉讼的iTunes事件,事件的起因在于苹果公司对其iTunes音乐网站上的音乐设定技术保护,使在消费者进行付费下载之后,只能使用苹果公司开发的iPod音乐播放器进行播放,其他的任何播放器都是不兼容的。该案最后判定苹果公司实质上是利用技术障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判定垄断,并对消费者做出赔偿。
着作权法赋予版权人的一定程度上对作品的独占权,是一种合理的垄断权,这种合理的垄断权对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如iTunes事件一样,很多版权人以防止侵权为名,在数字作品上设定技术措施,暗中达到垄断的目的,攫取高额利润的行为则是超出垄断法的许可界限,也超出公众的容忍范围。这样明修技术措施的栈道,暗度垄断陈仓的行为是技术措施的典型表现之一,结果必将造成对市场秩序的严重破坏,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是否合法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判断权利人设定的技术措施是否构成滥用的标准。
3.4 使用技术措施是否带来不良后果
版权人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版权作品不受非法侵权,这就决定了设定技术措施的结果只能是保护版权作品不受侵犯,任何其他的结果都不在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范围之内。因现有技术措施立法对权利人设定技术措施的义务未作规定,因此权利人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不注意对因采用技术措施获得的用户信息进行妥善管理,造成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这中泄露用户信息的后果应该作为判断技术措施滥用的标准之一。
底以CSDN为始,多玩、天涯、人人网、微博等多家使用控制访问技术措施的知名网站包括注册邮箱、明文密码、昵称等在内的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一亿网友“裸奔”。此次互联网用户信息泄密事件发生后,用户遭受的危险轻则是垃圾信息的骚扰,重则是账户被盗用、隐私权被侵害。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包括隐私权将会随时被“裸奔”,造成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严重后果。
4 小结
技术措施滥用是伴随着技术措施的出现产生的,在数字版权保护领域,屡屡产生技术措施滥用的困扰,立法和现实均迫切需要对技术措施滥用的判断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对技术措施判断标准的建构,使得对技术措施滥用行为的判定超越模糊的原则性提法,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条件,从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为数字版权保护的立法完善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卢静,刘珉曳。 我国技术措施滥用版权法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北京:中国城市经济,(11):306。
[2] 温晓红。 试论技术措施对版权合理使用的挑战。 北京: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147―148。
[3] 夏苗。 我国技术措施法律制度的概况及完善。 北京:商品与质量,2010(11):86。
[4] 谷川。 网络环境下对技术措施的版权法保护研究――比较法上的视野。 北京:法制与社会,(9):63―64。
[5] 袁真富。 论数字版权管理的滥用及其限制。 北京:电子知识产权,(12):32―35。
[6] 王迁。 网络版权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373―375。
[7] 程威。 浅谈技术措施的保护。 北京:法制与经济,2011(1):115―116。
2.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篇二
公路工程的管理工作是公路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是公路建设的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所采用的技术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质量管理基本规则。在施工过程中,技术质量是主要问题,也是施工管理中的核心部分。为了确保公路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和高要求,公路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技术质量管理,体现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内容
3.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篇三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选择
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撑.文章探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的要求及金融政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
作 者:张明宏 作者单位:百色地区农行,广西,百色,533000刊 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 HAI TRIBUNE年,卷(期):17(3)分类号:F121.3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政策
4.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篇四
摘要:技术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中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转移和投资结构的调整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北京市工业产业为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在技术创新路径下北京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并且针对北京市工业产业目前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北京市工业产业
本文以北京市工业产业为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在技术创新路径下北京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首先,分析当前北京市工业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其次,从空间和行业两个角度,利用DEA模型分析北京市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技术创新路径下北京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并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5.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篇五
一、甘肃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一)产业结构现状
1.产值结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可以反映出工业化的演进阶段。本文借鉴该学者的研究对甘肃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从开始,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低于20%,往后逐年下降;从20到,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均在逐步扩大,且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速一直大于服务。2014年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2:42.8:4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就业结构来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随经济发展转移的方向为: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服务业转移,与库滋涅茨的产值变动趋势一致。根据《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甘肃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从1991年的69.1:15.17:15.72转变为20的58.02:16.10:25.88,甘肃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结合三次产业的比重,当前甘肃工业化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
(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三次产业的占比,可以将其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是服务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二阶段(1990-年),甘肃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三阶段(2000-)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稳中略降;第四阶段(-年)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减少,201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三)甘肃产业结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少。甘肃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速在-20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发展,GDP年均增长率为10.7%,比全国同期高1.2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偏少,2015年甘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左右。
2.产值结构亟待调整。从起,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率的拉动一直低于1%,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和我国经济结构大致相同,但服务业的拉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GDP增长首次超过工业,而甘肃是在2014年,产值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比分析可知,甘肃就业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农村滞留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两大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于就业结构,不对称程度不断加大。4.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总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转化,高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衡量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部门仍是甘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生产型服务业及与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还没有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甘肃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因素的基本方法。分析过程如下:选择参考区域,一般是国家或者省份,经济总规模用总产值或者就业人数表示;计算参考区和被研究对象的经济规模增量和增长率;将被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二)甘肃产业结构分析本文将甘肃三次产业与全国进行对比,比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从总偏离程度来看,除了-甘肃与全国的总偏离为87.66,其他各个时期均为负值,从绝对量来看这种偏离近年在增大,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相比逐渐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还在扩大。横向来看,“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35、11.15、-7.59,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优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低于全国;“九五”时期(-200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55、-9.16、6.98,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而服务业的结构要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均比较低,总偏离较小;“十五”时期(2001-20),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99、-73.3、65.3,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低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高于全国,且服务业竞争力偏离的优势比较明显;“十一五”时期(2006-20),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2.39、-2.04、-17.25,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三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总偏离较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53.68、-404.24、380.96,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服务业的结构具有优势,第一、二产业处于劣势,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值;服务业的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高于全国,使得总偏离较高。纵向来看,甘肃第一产业除1996-2000年间结构偏离为较小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表明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第二产业除1991-1995年间结构偏离为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而服务业恰恰与其相反,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扩张,而导致甘肃产业结构在全国处于劣势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低;竞争力偏离分量在2006-年阶段转为正值,且各个产业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表明甘肃产业近年来竞争力有所提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服务业比重的竞争优势。
三、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划分服务业发展阶段,是正确制定政策建议的依据和基础。长期研究实践表明,产业系统的发展趋势与Logistic增长模型描述的规律一致:在有限性资源约束作用下整体呈“S”型。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政策和战略制定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动力,创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指导和监管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完善科技、财税、金融等相关体制。
(三)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甘肃拥有丰富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矿产等资源,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力开发特色生物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点项目、产业联动项目的建设,实现产业一体化,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近年来,国际社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产业生态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甘肃是典型的高碳经济和高碳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就要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单一开发向非资源和资源双向开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煤转油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占用,以生态化经济模式推进资源―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环节。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的时代。甘肃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轻对低成本资源和高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引进人才等多项措施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新型制造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3-65.
[2]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3]刘小辉,张航天.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学术交流,2006(04):89-93.
[4]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5]夏青.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97-98.
6.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篇六
1送电线路测量的记录、计算、成果、图纸,应认真自检、互检和专人检查,作业员和检查员都应签名。
2作业过程中的技术检查是由作业组长、测量工程负责人(或专职技术检查员)随时组织进行,最后的成果检查和验收是由测量队(组)或勘测大队(处、室)指定专人(或专职技术检查员)负责全面检查和验收,
检查中如发现超出限差时,应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最终提出检查验收报告。
检查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工程检查概况。
二、各项精度情况。
三、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推荐阅读:
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09-19
常州市产业结构分析07-25
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11-0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7-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08-06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9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10-19
产业结构现状08-26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08-06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