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2024-08-18

心理学和语文教学(精选8篇)

1.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一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山西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之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为考生整理的心理学复习要点之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一、教学评价

1、内容包括:①认知;②技能;③情感。

2、常用手段:

认知和技能领域: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情感与道德表现: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案卷分析、观察、谈话等)。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

1、定义: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2、特点: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

3、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者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问题: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自编测验

1、定义: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测验前的计划

(1)确定测验的目的。

(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3、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主观题。

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①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②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③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

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

2、观察

本文转自运城中公网。————————————————————————————-百度文库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搜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这种观察不只限于智能的发展,还包括学生生理、社会和情绪的发展。为了确保观察的有效性,教师应注意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然后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行为检查单

教师可以使用检查单来记录其在教学中的观察结果。

(2)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描述所观察的事件。但是,轶事记录比较费时,而且也很难排除主观偏见。

(3)等级评价量表

等级评价量表对于连续性的行为,可能更为有效。

3、情感评价

许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合格与不合格;

3、其他报告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运城中公教育

本文转自运城中公网。————————————————————————————-百度文库

2.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二

关键词:中专生,弱点,心理,个性

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中专生的处境令人担忧, 当前职业中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日益明显,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学校学习和生活, 不仅给教育者、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扰, 阻碍了他们更好的学习发展, 甚至影响其未来道路的顺利程度。因此, 面对中专生存在的种种陋习、不良现象, 作为教育者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习生活引导、学会分析学生问题存在的关键, 进而因材施教, 悬崖勒马, 科学指导, 尽到作为教师的责任, 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专生的状态弱点

1.学习上进心不足

中专大多数都是初中生毕业后因考不上重点高中, 与心目中的学习环境失之交臂而被迫选择的, 觉得努力了那么久还是进不了高中, 对学习产生了失望感, 个性变得软弱而多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 家长送读不了高中, 但是他们又有心继续学习, 不想早早就混入社会为柴米油盐而奔波, 最后被迫进中专学校, 尽管还是读书学习, 但心理产生的失落感与卑微感使他们放不开心情, 陷入自己脆弱且矛盾重重的思想负担中无法自拔,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经济基础有限

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又不想工作, 恰巧家里有点钱, 希望能在中专学校里混个毕业证;有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赚钱, 无法看照孩子, 所以对他们的学习采取放羊政策等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都无心学习, 反正家长也不怎么管, 结果一旦脱离了初中高中的封闭式学习、教师们层层压制的管理后得到释放, 更加表现得放纵, 没有规矩。

3.自身底子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知道, 现在的中职学校为了扩招, 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都招有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历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学习方式等等都不尽相同, 再加上学习安排不合理不规范, 造成个性发展混乱, 相互影响, 生活方式差异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等。

二、中专心理课程的教学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1.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特点, 因材施教

学生心里有落差, 开始不相信自己, 否定自己, 不敢面对现实, 逃避现实;在宽松自由的学校环境中开始放任自己, 持消极的学习态度, 开始在外在的环境中麻痹自己。心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充分结合现实的情景向学生讲解, 让他们感同身受, 由此一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得心应手。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要逐一分析, 耐心、详细透彻地向学生讲述这些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办法, 让学生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既学到心理知识, 又能针对性地解决自身问题。

2.着重以引导学生树立上进心为主来开展心理教学

针对中专生的具体特点, 作为心理学教师, 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 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中专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 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的前行。现在的中专生心理失调、偏常, 各种心理障碍都非常明显, 成为学习上不小的阻碍, 表现在:年龄的参差不齐, 学生年龄在14至20岁, 处于青少年时期, 各生理心理方面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 造就了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意志

尽管教育上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但中职学校的地位还是没有提高。在世俗的眼光里, 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小混混、不学无术、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极易给学生在意识里形成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就算毕业后也是干最苦最累的活替别人打工,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上和网络上一些书籍杂志、电视电影传播的错误观点, 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错误引导, 贬低中职学校的形象, 诋毁中专生的学习活动等等, 潜移默化传播消极的思想, 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中职生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 比较复杂, 职校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如果教育得当必是改变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主力军。面对中职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教育者要积极面对, 从问题源头上把关分析, 进而给予正确的方法改正, 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 积极应对未来, 家长和广大群众也要持积极的观点看待, 支持中职教育。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教育, 科学实践, 积极探索, 狠抓落实, 努力开拓心理教育新境界, 把职校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心理学问卷调查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4 (4) .

[2]李西彩, 陈兰萍.心理学规律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师, 2008 (S1) .

3.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公选课 心理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53-02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的用武之地。心理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心理学的科学观点及其应用性对其他专业课也具有基础作用[1]。因此,高校开设心理学公选课的有很多。但同时,公选课也有其与专业课程明显不同的性质和和特点,如何上好公选课程是摆在公选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在收集心理学公选课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授课经验,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心理学公选课的选课目的

(一)学生选课原因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103名选课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同学们选择《心理学》公选课的原因(多选题)为:对心理学“感兴趣”(占64.08%)、“认为有实用性”(39.81%)、“为获得学分”(23.30%)、“跟着同学选”(20.39%)以及“无其他课程可选”(11.65%)。其中,选择过“感兴趣”并或者“认为有实用性”的同学合计达到80.58%。说明同学们对于《心理学》公选课程的求知需求是切实的,并且是带有一定“有用”、“有趣”的期待的。

(二)课程内容期待

具体课程内容方面,本文也在另一项开放式调查中收集了125位同学的意见,结果显示,同学们希望即将开展的心理学课程内容能够聚焦以方面:人际交往(44.00%)、知识面拓展(38.40%)、积极心理(20.80%)、专业及就业相关(6.40%),另有14.40%的同学无明确期待。

同学们提到的“人际交往”相关内容,主要涉及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与他人更好地沟通、人际关系维护以及谈恋爱等方面。“知识面拓展”,既包括单纯地希望拓展知识面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包括很多同学提及的由电影、小说等产生的对心理学神秘性的探究欲望及好奇心,觉得心理学有意思、有趣、好玩。“积极心理”主要指调整个人心态、释放压力、调整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内容。“专业及就业相关”主要强调心理学的实用性,比如希望了解未来职场面对的顾客需求、如何更好地帮助别人、为考取教师资格证等。

二、课程学习中的相关情况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1.有效学习的不同情况

同学们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学习最有效?”时,27.71%的同学提到了“互动投入的积极氛围中”(开放式问题,结果经过归纳整理),主要指“互动教学”、“参与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等;25.30%的同学提到“放松有趣的愉悦氛围中”,比如“寓教于乐”、“放松自由”、“轻松幽默”、“边玩边学”、“开心有趣”等;另有25.30%的同学提到“感兴趣想学时”,主要指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想学”;24.10%的同学提到了“安静无打扰的情况下”,比如“安静无手机”、“静下心来”、“周围安静”、“无人打扰”等;12.05%的同学提到在自己“精力状态良好时”,比如“清醒状态”、“睡醒的时候”、“精神好的时候”、“晚上不能太晚”等;还有3.6%的人提到“压力状态下”,比如“大难临头”、“被逼情况下”等。

总的来看,“动”“静”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愉悦性的教学环节设计、贴切的课程内容选择以及合理的授课时间安排等都是影响同学们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

2.课程教学方法的偏好

根据同学们对《心理学》课程的理解,他们对各种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看法(评价均分)从高到低为(1表示“反作用”,2表示“无效”,3表示“难说”,4表示“有效”,5表示“很有效”):启发式教学(故事、社会实例等)(平均分4.24,介于“有效”和“很有效”之间)、课堂游戏(4.17)、视频播放(4.17)、课堂讲授(4.00,基本等于“有效”)、学生参与讲授(3.74,介于“难说”和“有效”之间)、学生答问(3.68)、布置社会调研(3.59)、小组讨论(3.55)、问卷测试(3.48)、布置作业(3.26)。

相对来说,启发式教学、课堂游戏、视频播放和教师课堂讲授更受到青睐。此外,也有不少同学补充: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生活实例讲解、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二)教学管理的难处

相比专业课程,全校性的公选课程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不少的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勤纪律

一方面是因为同学们对于公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当本专业安排专业课额外补课、临时实训、海外实践等造成时间冲突时,很多学生首选放弃公选课;另外,由于公选课上课时间往往安排在晚上,是学生本来的课外时间、班级活动及院系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也容易产生各种理由的缺勤;当然也有些同学的纪律意识不足,认为课程只要能最后通过就行而不太在乎过程性的考核;加上参加公选课的同学都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且人数众多,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并不十分熟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控制难度。

2.课堂效果

首先是课程人数问题。公选课上课往往是大班教学,人数很多,一是不利于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活动,造成了管理难度;二是不利于因材施教、做到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其次是课程课时数设置的问题。课时太少无法更好地实现课程授课目标,许多人感到刚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课时增多,则又可能安排不出相当数量的授课教师。

(三)课程掌握的评价机制

当前,不少院校的心理学公选课的考试要求较低,且考试形式较为单一[2]。当然,这也是许多其他偏理论性质公选课程的常见问题。比如,采用期末终结性的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的形式。一方面是因为过程性考核的操作相对繁琐;另一方面是各选修课程考核要求也普遍不高、重视不足,比如有些学校学生的评奖评优也不将公选课成绩计算在内。课程评价机制的宽松,反过来也会加大课堂管理难度,易造成“混学分”的现象。

三、改进心理学公选课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内容安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学科涵盖的内容非常广,而心理学公选课程的课时数安排相对非常有限。授课教(下转74页)(上接53页)师应注意调查收集授课对象的需求,从学生的兴趣而非教师的兴趣出发,删繁就简,合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授课内容。

(二)关于教学方法

不同于插花、剪纸等课程的高实践参与性,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内化是未来实践应用于工作生活的基础。如何将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进行链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如何让同学们在精神状态不是最佳的晚上静下心来学习并真正理解知识点,这些都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挑战。

建议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强调启发式教学、参与性教学、互动教学,并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调动视听触等各种感官。比如,为每一节课程主题安排两个以上社會生活实例导入或讲解、一段多媒体短视频、一次互动讨论、一项趣味游戏或活动任务等。力图让每个学生能感受到学习心理学的快乐,并能将所学实际应用于生活。

(三)关于教学管理

首先是出勤纪律方面。因为人数多、专业散,公选课的出勤纪律管理并不容易,但其确实是影响上课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授课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加强管理,为同学们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可探索采用微信点名、随机抽查、固定座位、专人管理等各种办法。

其次是课程安排。上课人数方面,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控制上课学生人数,并重视公选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授课时间方面,想办法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或者合理增加授课中场休息时间。

(四)关于评价机制

学业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加强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3]。建议心理学公选课程充分重视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比如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增加与理论应用相关的课外任务、调研、实践等拓展性加分项目等。从而引导学生对于平时课程学习的积极投入。

参考文献:

[1]马林,《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3(22):56-58

[2]张小培,高校心理学公选课考试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187

4.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四

交互教学是当今备受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推崇的教学模式。对其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探讨,有助于深入认识交互教学的实质,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交互教学思想的渊源

任何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逻辑。交互教学也不例外,它是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在阅读策略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879年,自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举起了反对以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旗帜,否定意识和心理活动,把行为简单地归结为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主张心理学应当使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直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在行为主义盛极一时、对内部心理机制大加否定的时候,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却对内部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认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行为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以托尔曼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修正了华生的S—R行为公式,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增加了机体变量O,即S—O—R。格式塔心理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对于认知的大量研究,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和丰富的养分。20世纪40年代,产生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由此,心理学家们将生命系统与机器系统加以类比,在心理学中形成信息编码、译码、反馈调节等重要概念,采用黑箱或灰箱的方法探索人脑的活动规律,将人脑视为信息加工器和决策装置。至此,信息加工观点开始大量地渗透到心理学的研究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又将人脑与计算机作类比,从而产生了新型的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现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和研究的范式兴起之后,刷新了整个心理科学的面貌。它以认知为对象,改变以往十分重视生理机制或神经机制的做法,立足于心理本身的机制和规律,将心理过程视为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探索心理的内部机制。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上。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教”是影响学习的间接因素,认知加工才是决定学习的直接因素。“教”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因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许多心理学家、教学理论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成果,表明学习策略的训练对优秀生和学习困难学生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在这种研究基础下,Palincsar和Brown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优差生阅读策略的对比研究,发现优生在预测、提问、总结和澄清等阅读理解策略的掌握和使用上显著优于学习困难学生。由此,发展一种应用理解策略的阅读教学模式的设想自然就产生了。

此外,Palincsar和Brown也深受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一个儿童如果从事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由于这一任务在他的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内,因而不能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儿童从事在他人帮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务,也即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成人或其他水平更高的同学帮助儿童执行较困难的任务时,该理论强调使用“支架式教学”。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初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支持,一旦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时,教师的支持渐渐撤出,由学生独立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师的支架作用,重视学习的社会互动,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源头思想。

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影响下,Palincsar和Brown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阅读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以七年级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为被试开展交互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教学改善了学生提问、小结及理解测验上的表现,并在理解测验上有持续和迁移的效果[2]。1987年,Palincsar又以阅读补习班的129名学生为被试,实验组63人接受交互教学法,控制组66人接受传统的阅读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回忆测验和元认知测验上的表现均优于控制组。①在阅读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一种新型的交互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便诞生了。交互教学以培养和应用阅读理解策略为目标,倡导通过对话的方式形成师生间教学的互动,学生轮流担任“教师”的角色引导课堂教学。

二、交互教学的基本特征

为了对交互教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教学实录的片断,然后再来具体分析交互教学的基本特征。

表1 交互教学对话实录[1]

S1(学生1):我提一个问题:海底观察员在潜水时需要带什么?

S2:表。

S3:橡皮脚掌。

S4:腰带。

S1:这当然都是正确的。

T(教师):好,我也有个问题。为什么潜水员需要系腰带?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S3:这是增加重量的腰带,可防止上浮。

T:说得很好。

S1:现在让我来总结一下,这一段文章是谈论海底观察员潜入水底时需要什么的。

S5:我补充一点,还讲了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

S3:我认为,现在我们需要将gear这个词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S6:我想那肯定是潜水员所需要的一种特殊的东西。

T:我猜故事中gear的另一个词可能是equipment──这是一种使海底观察员便于工作的机器。

S1:我好像没有这种预见。

T:好,文章告诉我们海底观察员在工作时看到了许多奇妙的生物。我预测,他们将描述这些生物。你知道生活在海洋中的奇妙的生物有哪些吗?

S6:章鱼。

S7:鲸鱼。

S8:鲨鱼。

T:讨论得很好。接下来谁来当老师呢?请主动出来。

根据对交互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结合对交互教学对话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交互教学十分强调阅读策略的运用。从上述交互教学对话材料中可见,小组成员都是在运用提问、总结、澄清和预测等四个阅读策略进行讨论的。总结是指阅读过程中对一段材料的重要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这给学生提供了整合课文各段信息的机会,并鉴别和讨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优秀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总结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这是一种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阅读理解技巧。澄清指在阅读过程中试图澄清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内容。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确定的字词含义或理解不明确时,往往会通过慢读、重读、逻辑推论、求助、讨论、对照上下文等认知策略来澄清含义。在交互教学中,澄清通常是通过小组共同讨论来解决理解问题的。提问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向自己提出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研究表明,优秀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向自己提出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在交互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就文章的主要观点或重要内容进行提问,而避免对一些不重要的、琐碎的细节进行提问。教师往往通过一些提示词的运用,如“6W”,即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如何(how),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提问被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阅读理解监控技巧。预测指在阅读中预测作者整篇课文或课文的下一段将会谈些什么。这涉及课文的背景知识。阅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大纲以及上一段的内容进行预测。研究表明,优秀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第二,交互教学的讨论体现为一种有结构的对话。交互教学是一种小组学习,在这个学习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设想,当教师的支架作用撤出以后,如果仅凭学生进行漫无目的的讨论,将不会有预期的学习效果。相反,在交互教学中,小组的对话和讨论始终由一位“教师”引领着。开初,教师领导着交互教学小组的阅读活动,后来逐渐将教的角色转移到学生身上,由学生承担教学领导者的角色。由于交互教学始终由一位“教师”来引领,因而整个讨论就与一般的闲谈不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当然,如果仅凭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他可能会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而使讨论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对此,交互教学运用阅读理解策略来规范整个对话过程。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清晰地描述每一个策略并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对每一个策略进行练习,并接受正确与否的反馈。一般要求学生对这些策略的运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然后,要求小组成员根据阅读理解策略来开展讨论。这样,提问、总结、澄清和预测既是一种学习策略,同时又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是一种极妙的教学设计。通过这样一种精心的安排,交互教学对话和讨论便能根据阅读策略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每个学生都明白包含在交互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的元认知目标。学生即使不能完成某一目标时,如第一位学生虽然未能做出预测(“S1:我好像没有这种预见”)时,仍明白需要思考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从而使对话和讨论联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第三,“教师”角色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轮流担任“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在上述交互教学对话材料中可见,与传统教学相比,在交互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表现为更主动积极的学习者角色。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将四个阅读策略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因此,在交互教学中,首先要教学生预测、提问、总结和澄清等阅读理解策略。当一个交互教学小组刚刚组建时,教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并通过示范阅读课文的有效策略来教学生阅读理解策略。在随后的教学中,当学生逐渐变得有能力以同样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和其他同学学习时,这种“教”的责任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终,学生完全独立于教师进行课文的阅读和讨论,一起建构课文的意义,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交互教学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开始教师提供大量的支持,当学生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实践得到较大的提高时,教师的支持逐渐撤出。下面是我们课题组对一位学生的提问策略发展的记录。

表2 提问策略发展的个案记录[3]

第一次:看菊展(第四段)

T:请你负责当老师,组织提问好吗?

S1:(沉默)

T:这段描写的是白珍珠似的菊花,用“为什么”提问好吗?

S1:呃……

T:这样,模仿上面的“为什么把这种菊花称为铁甲将军”?

S1:呃……为什么,呃……为什么把菊花比做白珍珠?

T:很好。为什么把菊花称为白珍珠?

第四次:天石(第一段)

T:请大家预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S1:天石的由来。

T:你可以用“怎么”提问吗?

S1:在阿拉伯的传说中,铁是怎么来的?

第六次:美丽的达莱诺尔(第四段)

S1:达莱诺尔湖为什么是贡格尔草原上的珍珠?

T:很好。下面请你当教师,主持课文的学习和讨论。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一学生从不能独立提问到逐渐能胜任主持课文提问的过程。此时,教师“教”的角色便开始转移到学生身上了。

三、交互教学的学习心理机制

交互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阅读理解策略并促进阅读理解,那么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是通过有结构的对话来提高阅读元认知水平并促进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与运用,从而达到有效建构材料意义的目的。

首先,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是交互教学中认知策略学习与应用的前提。我们对交互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教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的形成缘于交互教学中认知策略的运用。正如Brady(1990)所认为的,[4]交互教学中策略的应用已经超越了具体策略本身,而使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式发生改变。阅读不是正确的发音,不是认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而是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但有的学生并不这样认识,甚至还持词汇论的观点,以为只要认识字,就能看懂文章。而交互教学中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能使学生对所读的文章内容作更深的加工并赋予意义,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阅读中产生的困难,并想办法去解决它。这使得学生认识到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意识到阅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而逐渐端正阅读态度。正确的阅读态度一旦形成便有动机作用,它能激发和维持阅读过程中认知策略的进一步学习与积极运用。

其次,认知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是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中心环节。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专门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及有结构的对话,学生的预测、提问、总结、澄清等理解策略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我们承担了全国“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习困难学生高级认知加工研究,采用实验法探测交互教学对阅读理解成绩及提问策略和小结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都有显著的效果。当学生习得了预测、提问、总结、澄清等阅读理解策略后,就可按交互教学的组织进行阅读理解的对话。

交互教学对话过程的实质是预测、提问、总结、澄清等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过程。这四个阅读理解策略建立在综合—分析—综合的认识方式基础上,反映了学生阅读活动的一般步骤,可以有效地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深加工。根据题目对课文进行预测,可以激活大脑中相应的`图式,迅速调动有关的背景知识;通过交互提问和辨析,可以引发思考,促进对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精细加工;总结既是一个自我解释的过程,又是一个意义的社会建构过程。可见,交互教学既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交互作用过程,这种交互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对文章意义的建构。

再者,理解监控是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交互教学秉承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十分重视阅读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交互教学之初,教师的示范起着关键作用。随后,教师支持学生轮流作为领导者引导小组的阅读活动。当学生能够独立地引导小组的阅读活动时,教师的支持便渐渐引退,主要提供帮助、指导和反馈等服务,鼓励学生自我调节。这为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在主流班级中很少有发言机会,不易引起教师的注意,更不可能得到同伴的鼓励和肯定。在交互教学中,教师引导每位学生都参加讨论,帮助学会独立提问,并及时给予鼓励。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学困生逐渐能胜任独立学习活动,承担主持课堂讨论者角色,在不断的成功中树立了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实践表明,学生角色的变换和教师作用的变化是交互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上面的交互教学对话材料中可见,师生之间主要是通过对话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对话包含了大量的元认知理解。因为四个阅读理解策略其实都是元认知策略。比如,提问其实是对理解的自我检测;预测会促进阅读者进一步有目的地阅读,去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也是一种理解监控的策略;总结是一种自我回顾(self-review)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这种对话本身是一种外化的元认知,可以有效地促进小组每一个成员的阅读理解监控。国外的研究表明,交互教学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自我监控是有效的。我们的实验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交互教学组学生的理解监控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教学组学生。

最后,有结构的对话是联系认知策略的学习和应用、理解监控及阅读态度的纽带。交互教学以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阅读态度为基础,经过精心设计将认知策略的学习和应用作为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理解监控在阅读认知加工中的核心作用,从而实现对材料意义的有效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起联系作用的纽带是有结构的对话。对话的实质是社会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都强调社会交互作用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们认为,在协作性的问题解决中,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会促进关于认知加工的深入讨论和元认知理解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在交互教学中,认知策略与理解监控是在有意义的结构性对话中习得和发挥作用的。可以认为,交互教学是通过有结构的对话促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学习与运用而达到有效建构材料意义的目的。

综上所述,交互教学模式同时具有认知、元认知和动机的过程,是提高阅读元认知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因而受到了当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推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它必将成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阅读教学模式而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五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现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出现,幼儿也是如此。由于每个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接触到东西也不同,有的性格孤僻,比较伤感;有的活泼好动,喜欢和其他人交流。假如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不仅会伤害自己和家人,还会对相关幼儿园和社区的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每个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任务。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构建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乐园,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1.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人们对幼儿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家长、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更多关注幼儿身体成长、知识学习、物质生活条件的提供等,对其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体现于表面,甚至有很多幼儿园将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应用到对幼儿的教育当中,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关的课题对其还缺乏深入研究,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建立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采取不科学的方法可能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比如先入为主和不注意批评的语言形式的教育方式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幼儿在生理和心理年龄方面都还很小,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成为阻碍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阻碍幼儿行为,而是为了通过榜样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不够完善,且各类书籍中对此部分的理论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3.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园由普通保教人员兼任幼儿心理健康老师,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幼儿教师来说,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掌握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并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很快投入应用,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仅仅流于形式。总之,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同时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长时间积累,因此,目前幼儿园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技能的师资非常缺乏,保教老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传统思想,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够让教师和家长更加明白和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加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使教师和家长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关注幼儿个性化的发展,让幼儿能够拥有一个简单、快乐的童年生活。人性格的形成、思维习惯的养成,最关键时期就是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随着年龄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孩子们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提供有针对性、合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有力的课堂教学计划。当孩子们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便能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必要的时候学校要组织“家长亲子互动”的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参与和孩子们的游戏,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成长氛围,并通过时代的题材和教学元素,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

2.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当前,培养幼儿心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心理健康引导的科学与高效。对此,应建立科学的多元教育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应用科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心理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引导模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其中的道理。做游戏应该是最能够适合和满足幼儿的教育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体现幼儿的心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学前儿童不只在生理发育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并且在心理展开的各个方面也存在差异,存在展开水平、展开速度的不同。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一切儿童,并应强调个别差异。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如ADHD、恐惧症、侵略性、过度依赖和社交畏缩,单个儿童或许会呈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应该在前期发现和识别,专业人员应该使用专业咨询和纠正技能教导他们,以便获得更好的成果,恢复幼儿的心理健康。因而,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应忽视需求协助的单个儿童,应给予适当的重视和单个教导。

3.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资力量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最关键的实施者就是幼儿园的教师。因此,应该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幼儿心理的疏导方法,确保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开展。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意志力、对事物或者其他人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幼儿需要培养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运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可以定期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交流教学心得,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结语

6.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与大学特殊的群体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出现频率逐年加大。所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大学的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却在培养学生健康体格和完善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因此,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中去,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对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敏感期,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种心因性的矛盾不但会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也有可能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地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同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体育教育成为承担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做出了调整,不仅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科工作的开展中,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

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7.病理学实验教学系统的建立和意义 篇七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大体标本,病理切片,数据库

病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 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 侧重从形态角度认识、研究组织和器官的病变特点。由于理论课相对抽象, 学生通过书本及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很难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病理变化。病理实验教学是指导学生获取病理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中通常只能观察几张切片及部分大体标本, 获取的信息量小, 实验课效率相对较低, 且存在切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切片数量不足等客观因素。如果能实现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数字化建设, 将克服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增强, 更易于学生掌握病理变化的特点。我们制作的病理学实验系统包括大体标本数据库、病理切片数据库及电子实验指导。

1 制作方法

1.1 大体标本数据库的制作

将常见病的大体标本全部拍成数码照片, 制作出一套数字化的大体标本。根据病变部位和病变特点, 一个标本拍一张或数张照片, 利用图片处理技术, 在照片上添加各种标示和文字;还可将一个标本的不同侧面、以不同放大倍数拍摄的照片整合在一张照片上;或应用Flash CS2软件制成动态的360度的旋转标本, 不仅可以看到整体, 还可局部放大以观看细节。

1.2 病理切片数据库

将实验课所有切片利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 以不同放大倍数拍成数码照片, 一个标本拍一张或数张照片, 利用图片处理技术在照片上添加各种标示和文字, 建立规范、适用、典型的病理学电子图片数据库供教学使用。电子切片包含了玻璃切片上的所有病变信息, 可以观测到玻璃切片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还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放大和缩小, 在不同放大倍数下从整体到局部观察病变的形态特点;还可以将病变相近的电子切片在屏幕上并排显示以进行比较, 有利于学生掌握病理学的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 电子切片可以随时更新补充、长期保存, 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方便教学资源的查询。利用建立的病理学电子图片库可以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3 电子实验指导

病理学实验指导是病理学实验课所必备。将数字化的大体标本和电子化病理切片以链接的形式融合成一套电子版实验指导教材, 可以随时补充或更新, 为网络教学奠定基础。

2 结果

2.1 大体标本数据库

病理学标本动态图片显示全面、立体的标本特点。如肝浊肿, 由于肝细胞广泛发生细胞水肿呈现弥漫性肿胀, 使肝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变钝、切缘外翻、实质隆起, 切面灰白色, 失去正常光泽, 如水煮样外观。一般的图片只能显示一个面, 但是多角度的静态及动态图片可以详尽的呈现出病变的表面、切面和边缘, 局部病变放大的图片, 可以清晰地观察病变特征, 见图1、图2。

动态的图片更容易让学生掌握重点, 如在肝转移癌的病变中, 可以清晰观察到肝脏表面和切面的肿瘤大小、形态、数目、分布及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癌脐的形态特点, 了解与原发性肝癌的不同。多角度的静态及动态图片, 可以突出病变的难点, 如在心脏向心性肥大中, 观察左心室的心肌壁厚度、心腔的大小、心室内壁的乳头肌及肉柱是否增粗等特点。大体标本数据库以形象、生动的画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形象思维能力。

2.2 病理切片数据库

病理扫描切片可以显示全面的病变信息。例如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的切片中, 可以呈现出病理切片每个角落的组织及细胞形态, 通过图片下方的按钮, 可以在20、40、100、200及400倍锁定病变区域, 进行整体和局部的观察, 全面了解病变特点, 并且可以对比病变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形态学差异。在每张切片的典型病变区域采集了不同放大倍数的数张图片, 每张给予适当的文字标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形象思维能力。见图3。

2.3 电子实验指导

在传统实验指导的基础上, 将每个大体标本的不同侧面、不同放大倍数所拍的照片整合在一张照片上, 插入文字描述, 便于学生直观地观察器官的病变特征, 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在每个标本标题后链接了该标本的动态图片, 便于学生整体、多角度观察病理变化。

3 讨论

目前学生在病理学实验课中观察大体标本时, 由于标本陈列柜的局限性, 站的较远处的学生看不清, 学习效率低。学生自己看标本时, 也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看同一个标本, 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间里还轮不上看[1], 无法达到病理学实验课的预期效果。虽然网络有很多图片, 但不完整, 与我们的实验课不能紧密连接。目前学生的实验指导是纸质版本, 对于病变都是以文字描述, 没有图片, 学生从其他图谱看到的图片与学生实际看到的标本和切片有一定差距。病理教师在活检工作中遇到典型的标本和切片, 很难及时地加入到实指导中。数码互动设备利于教师在一个实时动态的过程中完成对病变的讲解。我们制作了数字化大体标本、电子化病理切片及电子实验指导, 突破传统授课的弊端。电子化病理切片使学生在观察某些大体标本的同时也可以看到组织学病变, 促进了学生对宏观病变和微观病变的联系和比较, 学生能更快、更精确地掌握病变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培养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临床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病理学教学质量。电子实验指导针对性强, 便于自学和复习, 可以观看到病变的每一个细节, 提高了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 为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学生还可以将电子实验指导下载到手机上, 方便随时对病理学总论内容的复习和预习。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实现病理学教学网络化、拓宽病理学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需求以及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注:左上小图为切片的整体扫描图

参考文献

[1]钱洪流, 曹学松, 丘劲华, 等.病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建设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5) :35-37.

[2]陈秋月, 郭芳, 曾思恩.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4) :392-393.

8.心理学和语文教学 篇八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完善人格;而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关注人文性,就是以母语为工具,以文字、生活为载体,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对社会、生活、人类抱着一种终极的关怀,真诚面对心灵,能及时感到快乐、爱、美和幸福,从而去创造它,语文的人文性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语文,展现人文性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学语文课堂中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挖掘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会激起学生对积极理想的追求,会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假如我们只照本宣科,没有顾及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能力,那只能感受到作家为什么而活着,而没有思考自己为何而活着。所以自我意识的培养与老师课堂导学设计的问题关系较大,往往最后一问见真功。如果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发掘学生自我感悟、发展自我意识的问题:你为什么而活着,作家的人生观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个设计是给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展探讨的空间,把学习语文和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这种体现在价值观的人文性促进了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挖掘语文的人文性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数理化和政史等学科偏重于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较少能触及人的情感、人格等领域。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异常丰富: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古今名人等,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求知欲、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载体。而这几个过程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三、语文课的人文性可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石钟山记》中,“何以声如洪钟”可以让学生从课文入手,从常理知识入手去探究有无与课文相似或相悖之处,是什么原因?这就是自主性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契机,一节精心创设情景的看图作文可以让学生放飞想像,培养发散性思维,在“想—说—写—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对于数理化的规律性而言,或许语文在这方面要占很大的优势。

所谓“文学即人学”,语文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才能、人格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所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塑造应该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屈原的《离骚》固然能让中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诗人的崇高理想,也不要忽略的是他对生命的放弃。那么观照今天或许我们有许多远大的理想要实现,可当现实给我们残酷的打击时,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引导的问题,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个特点是青年人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他们常常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怎样才活得有价值?”这样的问题。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常常苦于无从发泄,常觉孤独无助。因而这时借助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熏陶其人格,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非常必要。

整合起来,我们应该如何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以促进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呢?

首先语文老师应在思想上认识,调整好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摆脱为考试而上课,把为应试而上的语文课转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而愉快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总避免不了在分数的峰谷间沉浮,仿佛学生的精神、学生的个体不当回事似的。语文的人文性认为:学习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经过大脑,再沉淀到心灵,最后落实到脚掌。在“往下落”的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初步形成,学生的人格才能发育,学生的精神支柱才能树立起来。换而言之,若教育无助于人的成长,无助于学生的幸福感,那就是缺少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事实上,一节渗透人文性的语文课会促进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来应试,二者并不相互排斥。教师若在思想上认识到这样的关系,才能处理好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与高考应试的关系。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善于发现拓展人文性的机会。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特点,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感受人性美。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求知世界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理想世界”、“现实世界”以生命的亮色;选入了重在人性开发与启蒙的美文,如《边城》《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严、生命价值和生命的美好。余映潮先生倡导的课堂艺术“最后一问见真功”,他强调的“真功”不但指教师领悟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从立足语文的人文性来说,更是一种塑造学生人格、发展自我的基本功,它也是当今语文课堂发展人文意识的重要标志。如他在《死海不死》中最后一问“死海它会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环境的高度关注。受此启发,《陈奂生上城》也可设计最后一问“今天的陈奂生进城了,又碰到哪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时间太长,难道不应该让他们认真审视一下,今天的进城农民工又有了哪些喜悦和忧虑吗?创设具有拓展人文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让课文课堂成为一种人文化的课堂。

最后,以语文教师特有的优势,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首先教师应设计好导语,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应适时地走下高高的讲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与他们共同享受课文课堂中知识、生活体验的快乐;最后,设计的问题应照顾大部分学生,让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吃得下。走下讲台,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让语文课既体现其本性,又实践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夏津实验中学成绩下一篇:招商代理个人委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