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

2024-08-0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共9篇)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 篇一

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品牌名称汉译的关联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无国界营销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商战模式,商业竞争不再仅仅基于产品的质量,而是慢慢渗入了品牌与文化的因素.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品牌形象及其折射出的能为消费者文化心理所接受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既然如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品牌名称翻译,就成为国外品牌进驻中国和中国品牌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作 者:赵晶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1关键词: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 篇二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因为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存在差异性, 所以中西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 一)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性。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基本命题: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整体是指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一体的。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 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更注重个体对群体的依赖, 认为个体离不开群体。西方则强调天人相分, 提出了一系列对立概念。在西方更注重个人的发展, 认为没有个体的独立性就没有真正的集体。①

( 二) 辩证统一思维和对立冲突思维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和谐、主客体统一和辩证地观察问题, 强调和谐的中国文化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天地万物之理, 无独必有对”, 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中国文化强调亦此亦彼, 彼此转化。

西方则持对立的思想, 认为天人分离、非此即彼、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主客体是对立两分的关系, 任何事物非白即黑, 是非分明, 只能竞争或斗争, 非败即胜, 没有折中调和的余地, 遵循的是机械两分的形式逻辑。

( 三) 直观体悟和逻辑分析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多注重人的感觉和直觉, 因而是模糊的。老子的“道”摸不着看不见, 具有很明显的模糊性。而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也具有模糊性, 虽然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 但是每次出现所表达的含义都不相同。西方思维方式更强调科学、理性和事实, 因此具有很强的理性逻辑。例如,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源, 欧几里德提出了了平面几何体系,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总而言之, 古希腊文化孕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 一) 历史发展不同

在人类的古典文明时期, 不仅仅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共同之处, 整个世界文明都是一样的。比如: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庄子的相对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从认识角度把握客观世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在这些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充分地显示了某种认识论上的思辨特征。在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采用的大多是辩证抽象的思维方式, 有着自身的逻辑体系。

( 二) 生活物质条件不同

我们都知道社会意识由社会物质决定, 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生与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流密不可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由他们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 地大物博, 物产丰富, 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愿意改变现状。独立的农业经济使人们缺乏交流和联系。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个体对上级和长辈绝对服从和个体依赖于家庭和国家。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希腊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希腊半岛上, 那里港口众多, 这就为发展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城邦民主制的确立和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提倡个体独立。

( 三) 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国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儒道两家, 而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起点。中国哲学主张实践, 儒家有“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 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指导实践, 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然而, 西方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都不认为感观直觉就是知识, 只相信理性认识。他们认为只有“理念”才是哲学重点关注的真理。

总之, 由于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论文中提到的三个方面。本篇论文也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和哲学传统。但是论文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仍然需要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摘要: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因此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各具特色。本文重在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探讨,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选取几个典型的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原因,中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张义生.现代思维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4]朱义禄.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J].同济大学学报, 1990.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 篇三

关键词:思维方式 辩证型思维 逻辑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英语写作在各种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训练写作成为备考学生必备的功课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的系统的英语学习,仍然写不出一篇意义清晰又行文流畅的英语作文,尤其是在写英语议论文时,甚至还会出现持两种观点的错误,有时候即便是告诉了学生一些议论文的模板,上述现象还是得不到改善。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成因和思维方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来解释上述问题。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

思维是人类在客观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综合、判断及推理的过程和能力,它是人脑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机能。

思维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对人类的一言一行有着重要作用。思维方式与我们的语言密切相关,它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中国学生想要更好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了解中西方各自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这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哲学信仰、经济方式等等。本文仅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形成。

(一)传统经济体制的不同造成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是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明清的海禁闭关锁国,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在这种以农耕生活为主的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天时和地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古人崇尚自然,崇拜天地,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

古代西方国家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施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古代西方的农业和贸易有着紧密联系,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经常和其他地方交换物品,这种贸易使得西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贸易运送货物的需要,交通业也得以发展。国家工商业、贸易、航海业、交通业的不断发展,促使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天文地理、气象和物理等学科,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生活方式。而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及当时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则进一步推动西方人对个人利益及个人责任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中,西方重视个体,习惯于把一个事物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对其进行深层分析。

(二)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造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以土地束缚人,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聚族而居,很少迁徙,生活稳定,这时候中央集权的方式便于国家的管理,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核心。君主是国家的中心,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是社会的支柱,这样形成的以家庭为重的社会观念使人们的言行活动有服众倾向,人们不善于坚持个人的权益,考虑更多的是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因此中国人以稳定为发展的基础,注重家庭伦理,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古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基础是民主,这源自古希腊的城邦政体,而古希腊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权力分散。同时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体制也要求社会有公平、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发展成一个民主政治相对发达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重视人生自由,注意维护个人权利,善于通过公平竞争来追求个人利益的思维方式。

(三)中西方文化信仰的差异影响各自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尽管在古代先秦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最终还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古代中国是以君主为中心、以家庭为社会支柱的集权制国家,儒家忠孝仁义的观念符合社会尊奉的家庭伦理,并能够维系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为君主统治平民、国家统治一个个小家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反对过分地展现自我,因此,中华民族向来以谦让为处事原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同一性,在生活上讲究含蓄、追求和谐。

西方则不然,西方国家因其经济方式的影响,人们追求平等公正,努力发展自己,爭取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的是个人主义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使得西方人在重视个人空间的同时努力追求个人价值。

2 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表现

受到上述各自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偏整体、重大局,婉转含蓄;而西方人则偏独立、重个人,直截了当。

(一)辩证性和逻辑性

中国“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由来已久。人们习惯维护整体利益,注重整体和谐, 反对孤立地了解个体;而且认为绝对的对或错是不存在的;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思维模式是倾向于寻求整体和折中的辩证型思维。

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注重个体的独立作用,擅长于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直接抓住事物的重点,以求具体和精确, “个体思维”的特点很明显。

(二)直线型和曲线型

中国人是曲线思维,习惯迂回。中国人看重他人想法,重视集体利益,好“面子”,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习惯先介绍相关信息,做做铺垫,把话先迂回的说出去然后再绕回到主题上。

西方人则是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西方国家的人们看重个人利益,勇于承担个体责任,所以西方国家在与别人交往时习惯直接切入主题,避免谈论无关紧要的信息。

3 中国学生受中式思维影响在英语议论文上的表现及解决办法

受曲线型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在主题外兜圈子,“经历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逐步达到高潮的表达过程。”而直线型思维则使得西方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把关键性的话放在开头,然后再论及其它次要的内容。

(一)中国学生写英语议论文时,往往先花点时间阐述论证别人的观点,然后再点出自己的意见。比如:

Recently, our class had a fierce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o love on not.

On the one hand, some students believe that online dating is very childish behavior. Network is virtual and a lot of things are not true, if you don't care enough, it may eventually hurt yourself.

On the other hand, some students hold the view that networks have the truth on, not all online dating end up with failure, but when you talk with someone, what you should do is that you must be careful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person.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 agree with the point that online dating should not be encouraged, because we should live in a reality life.

在上面的文章中,作者首先用他人的观点做铺垫,迂回向前发展,然后才在最后点出自己的观点,且提出观点后也没有相关的进一步论证,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曲线型思维在作怪,尽管作文本身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却是一篇不合格的议论文。

(二)中国学生的英语议论文中存在的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观点模糊,态度不明确。如:

Recently we’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know our parents’ income in our class.

W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matter. Most of us(about 70%)think we should know our parents’ income since i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how hard our parents have to work ,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earn. Then we will study harder and will not waste money any more. We may also learn to share our parents’ trouble.

About 30% of my classmates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let the children know how much their parents earn. If they know their parents have enough money to support the family, they will not study hard since they needn’t worry about the future. It is said, especially when their parents have a relatively high income, the children will easily develop a habit of wasting.

在上面的文章中,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只是说班上的同學有两种看法及原因,这种事物有两面性的中庸观点是典型的中国式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但按照西方一切两分的逻辑性思维来看,一件事情要么好要么坏,绝没有折中的可能。

那么中国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写英语议论文呢?笔者认为应用西方人逻辑辩论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议论文的语篇结构。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用这样的思维写出的英语议论文才是地道的英语。

4 结语

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中西方思维方式因种种原因产生差异,但我们不能说思维方式孰好孰坏、孰轻孰重,但是出于学好一种语言的目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并能够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而作为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中西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研习英语经典文章,尤其是英语议论文,更要让学生模仿这些经典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能够写出地道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敬南非.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傅敬民,吕鸿雁.当代高级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焰明.螺旋与直入的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中外教育研究,2009.

[5] 蒋慧琳.小议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高中英语议论文写作结构之影响[J].新课改研究,2009

[6] 王丽.中西思维方式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段落结构[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4.谈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互渗 篇四

谈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互渗

相当长时期以来,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以“主客二分”为代表的西方思维模式一直在进行互相间的`影响和渗透.这种哲学现象体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的文化转型,它对于正在经历现代化洗礼的中国文化来说,可以起到激励与警醒的双重作用.

作 者:朱元琼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1(3)分类号:B804关键词:思维模式 差异 互渗

5.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篇五

(一)综合vs.分析

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翻译家杨友钦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

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一)词汇方面

1.词汇选择

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当学生们用汉语表达时,他们基本上处于自动化状态,更关注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但进行英文写作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西思维差异,仍按照汉语思维模式去写作,所以,他们会忽略语言形式,特别是词类。学生们常根据汉语思维模式选择词汇,这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导致词性混淆,进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汉语倾向于形象思维,因而更强调动态;而英语则偏好抽象思维,更强调静态。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某些词类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以名词、动词和介词为例,在汉语中,动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英语中,抽象名词和介词的使用则较为频繁,例如,(1)小王领我们进去时,他的爷爷和奶奶在吃饭。(动词)When Xiao Wang showed us in, his grandfather and grandmother were at table.(介词)(2)她能吃能睡。(动词) She is a good eater and sleeper.(名词)

2.词汇搭配

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词汇搭配是学习的难点之一。由于语言风格、价值取向及思维模式不同,中英两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词汇搭配和表达习惯。当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通常不会考虑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仍根据汉语意思和结构来进行交流与写作。因此,他们的英文表达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词汇搭配有一些不同之处。一些汉语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英文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时是约定俗成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学生仍按照其母语的形象思维,而缺少英语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他们的英语表达并不符合地道的英语本族语。例如:学习知识:learn knowledge (wrong) acquire knowledge (right) 做手术:do an operation (wrong) have an operation (right)。

3.词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学生在理解某些英文词语时,总是将它们置于汉语的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有时会闹出笑话,甚至让人产生误解。例如,“她是我的爱人”这句话,有些同学会译成“She is my lover”。在汉文化中,“爱人”这个词语是“夫妻,配偶”之意,而在英语中,“lover”常用来指“someone you have relation with out of marriage”。又如,“宣传(propaganda)”一词,中文理解是“对群众讲解说明,使其相信并跟着行动”,是中性词;而在英语中,它却是个贬义词,含有夸大、粉饰甚至欺骗的意思。 (二)句法层面

1.意合vs.形合

英语思维方式主要特征是:逻辑分析、判断推理以及形式统一。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英语注重形式。而汉语思维则以整体性以及强调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为主要特征。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汉语注重意义的连贯。

形合性语言指词、短语或句子主要由衔接词(连词、介词等)来连接。它呈显性语法特征。意合性语言则指词、短语或句子的连接主要依靠内部意义的连贯来完成。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成分,并强调主语和谓语须在人称与数量上保持一致。但对汉语来说,句子的准确与完整不取决于句子成分的完整与否,而取决于内容的清晰与连贯,汉语中较少使用衔接词。例如:“天太冷,我们不打算去打篮球”,译文:Because it is too cold, we are not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天气好,我们就去公园”,译文:If it is fine, we will go to the park. 在这两个例子中,汉语句子都省略了表示因果或条件的连接词“because”和“if”,而在英语中则必须加上这两个连接词以达到结构的完整。

2.主题突出vs.主语突出

注重意合的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在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主语可以看做为主题,谓语的功能是对在主语位置上的主题进行评述。而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言,主题总是句子的主语。汉语句中的主语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了人称与物称,时间、地点、方式也可以做主语,并且除了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做主语。然而,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是具有名词性的词或短语。例如:“沿海地区的经济都很发达。”译文:The economy is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coastal areas. “拎着很重的行李旅行是很累的。”译文:It is very tiring to travel with the heavy luggage. 如果学生不了解其间的差异,则会误认为汉语的主题就是英语的主语,因此,有时会误译为:The coastal areas have highly developed the economy. Carrying the heavy luggage and travelling is very tiring. 这样的译文往往会让西方人感觉别扭怪异。

(三)语篇结构层面

美国学者Kaplan(1966)对在美国学习的英、汉、俄等民族的英语学习者的英文习作进行对比研究,经分析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结构,并指出东方语言(尤其是汉语)的段落发展呈螺旋型,而英语则是呈直线形。

东方人重悟性,善推理,其思维模式是螺旋型。汉语的 篇章通常不会开门见山地提出主题,而是先介绍背景,接着陈述主题,并用论点加以支撑阐述,最后做出总结。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让读者去理解 篇章内涵,其段落语言通常围绕主题不断地螺旋式重复。

6.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要点 篇六

男女之间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各自选择的视点和把握的方向不一样。女人的思维运行因为不能摆脱事物细枝末节的困扰和自身情绪、情感的羁绊,因而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实质和控制事物的全局。而男人的思维运行则很少受事物细节的困扰,并能及时摆脱自身情绪和情感的羁绊,因而在处理问题时就能较好地把握大局。“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实讲的就是男人在思考问题时能较好地摆脱情绪情感的缠绕。仔细观察一种社会现象就会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女士,都是以牺牲个人的情感为代价的。因为女人要想同男人一样获得巨大的成就,就必须具备男人那种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做得绝的思维方式,而女人一旦具有了男人一样的思维方式,那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失去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在我们这样一个以男刚女柔为情感习惯的社会生活中,一个缺乏柔情的女性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情感生活?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女性的思维方式受其生理因素的制约,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

7.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 篇七

2006年发生在美国西佛吉尼亚州塞格煤矿的爆炸事件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上, 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不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新闻报道差异的重要维度, 本文深入剖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并对具体实践中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进行比较, 揭示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我国新闻工作者借鉴西方新闻报道模式的可行性。

二、中西方思维差异概述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 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荣开明, 1989:30)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导引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奠基石, 主要表现为综合型思维方式。在语言上就表现出注重整体的和谐, 但缺乏严格的逻辑性, 这在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而西方社会以“天人分裂”的二元论为核心思想, 在理性主义与重知主义共同发展下形成了分析性思维方式, 在语言上就呈现出句法不求整体框架的完整性, 但求结构严谨性这一特点。

2.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国的传统思维重视直觉与悟性。直觉思维固然有其优势, 但是其缺陷就在于它不重视科学考察对准确判断的意义。相反,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逻辑推理和以实验为基础。中西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3. 主客体相融与主客体分离

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崇尚天人合一, 主客体相融。西方思维则对主、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 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

三、中西方思维差异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考察中西方在新闻报道写作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一个深层的原因。美联社与我国的《人民日报》在报道2000年朝韩离散家属见面会这一事件上,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对于同一事件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的相关新闻从全局出发, 介绍了官方对这次见面会的组织过程;而美联社的相关新闻报道则更注重具体相聚画面的描写, 形象的展示出朝韩家属团聚的复杂情感。这就是中西方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差异导致的不同新闻写作模式。

中国记者习惯于抽象的思维方式, 在新闻报道上多采取概括的手法, 从全局出发, 使读者对新闻事件产生总体的认识, 用普遍的、被视为真理的东西统摄事实, 由理性推及感性。相反, 西方记者善于形象思维, 在新闻报道上更多的是运用感性的、具体的材料。

四、借鉴西方新闻报道方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新闻报道模式与传播事业经营模式, 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理念、写作思维方式与新闻语言风格等方面值得我国新闻人学习与借鉴。

一是要借鉴西方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报道写作方式。我国的新闻报道宣传语说教的意味过于浓重, 以“喉舌论”主导的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西方媒体则推崇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判断, 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报道原则。具体来讲, 新闻记者应忠实地不过分渲染地陈述事实的过程与结果, 不轻易的发表议论, 将新闻事实与对事实的分析区分开, 用事实呈现出新闻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是要学习西方记者运用感性材料进行新闻报道写作。西方媒体记者在新闻报道的采写中善于组织感性材料,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通过许多分镜头的叠加与画面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感性再上升到理性的角度, 通过跃然纸上的感性形象将抽象的新闻主题呈现在受众眼前。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上应改变从前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学习组织运用感性的、具体的新闻素材。

三是要借鉴西方新闻报道中对个体的关注, 与人文关怀。西方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涉及到社会政治还是经济文化大多从人性与人道角度出发, 聚焦个人的生存发展, 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与人情味。世界各国的人民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但在情感上却是共通的, 在新闻报道中具体人物的遭遇都会触动受众的同情心, 这也是体现新闻价值之所在。我国媒体只有在新闻写作中注入人文关怀, 从全局视角转向具体的、个人的视角, 才能报道出真正震撼心灵的新闻, 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

五、结语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模式差异的重要维度。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在中西方新闻传播冲撞与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借鉴西方新闻报道方式, 改变固有报道模式的重要性, 提高我国新闻的传播效果, 推动我国新闻事业逐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8.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 篇八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翻译;影响;更多还原

一、前言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很多,而背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四大差异。

(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差异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却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这些决定了他们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模式,总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无法想象的财富。

(二)不同的宗教信仰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主要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the Bible)。《圣经》对西方人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圣经》宣称人的生命来自上帝。应该专心伺奉上帝,可又与人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个人与社会冲突时,必然要以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又导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救赎说”是基督教的来世观,其基本特点是相信来世,但更强调现世对上帝的信念和修炼。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绝对主义。认为上帝高高在上,缔造和推动着宇宙,把规律“塞给”了大自然,而人类是宇宙之外的一种力量,进而他们提出原子论、个人自由论和战胜大自然的观点。

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其传统宗教是以祖先信仰为信仰和崇拜的核心。中国历史上,除夏、商、周三代传统宗教具有国家宗教的性质之外,历代王朝都以儒学为治国之本,对各种宗教兼容,但君权始终大于教权。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父母。人生在世就有孝敬父母、赡养妻儿、济民报国的责任与义务,这乃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儒家倡导折衷主义、中庸之道:道家提倡辨证思维等等。因此。思维方式是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关、互为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独立的存在。中国古人面对大自然只有欣赏、崇拜和体验,对于自然科学方面,先人在天象方面留下四十余次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文字记录,但没有人想到过“用心”去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此殊荣,而我们的记录只能起到验证作用的证据。

(三)不同的价值观念所造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及自我实现价值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构成首先从“自我”开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荣格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代表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有意识的和相当一致的态度: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美国人把“个体主义”当作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可立足社会。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中国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们更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尤其是忠孝于一身的家族整体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真实贴切地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以及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儒家追求的高尚人格压抑人的“自我”,不讲求人的“自我”。孔子好古,但从未提及对古的继承是立足于自我,确切地说儒家文化更侧重于“礼”文化。在理论上,儒家道德始终没有给每个人的“自我”留下丝毫尚存的空间。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不容许“个人英雄主义”者冠冕堂皇地存在着,认为这是天地不可容的自私行为。中国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才是每个社会个体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的是整体利益。这种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但也使得“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甚而有些人走极端,过分地强调家族整体利益。把拉“关系”当作自己的处世哲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四)从哲学的本质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

从哲学本身来看,中西方哲学既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又各自走了不同的道路。哲学的共同价值就在于“能给我们诸多的关于可能性的启示。以开阔我们的思想,免受由经验形成的独断习惯之苦”。“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这就是中西方哲学共同的本质和价值。但是,中西哲学在各自追求超乎现世境界的探索中,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概念体系及表达方式。

西方哲学着力于自然的思辩。西方人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辩。古希腊哲学所强调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智慧、净化心灵,把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作为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最后获得灵魂解放思想的神化。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西塞罗,到后来的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他们都持“天人相分”的观点,崇尚个人奋斗。着眼于未来,重视逻辑、理性、分析的思维。具有游牧民族及海洋民族的浪漫性和超越性。宗教哲学逐渐成为西方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得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有了系统连贯的理论支撑。

正因为西方宗教哲学认为天人分离,所以要致力于改造大自然,于是发展起近代科学技术。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他们的思维更注重于智慧的逻辑型、思辩型、实证型、跨越型。

中国哲学着力于人生的探索。自古就有“听天命而尽人事”的特点。中国人的政治伦理哲学和传统文化不重视来世,虽然也普遍相信来世,相信自己的灵魂也要在来世过跟现世相类似的生活。但是,他们都不愿意为来世而放弃对现世生活的享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认为来世太遥远了,是靠不住的。在恩格斯看来,中华民族是最讲现实的民族,表现为家族性、实用性等特点。中国哲学思想家向来是“身以载道”,就是自身理论的实践者,无论是儒家追求的“仁”及道佛都追求的“道”和“真如”等终极境界有何不同,但在实践性上都能与他们本身的修养与道同体。中国人把人生价值归结为对“天道”或“天命”的表现和产物,强调“天人合一”,遵从集体取向,经常感怀过去,重视整体、主体、感性的思维。中国哲学重教重德。以三纲八目为人生哲学修养之道,以慈、孝、友、恭为家庭道德之行为规范,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以“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也正是由于体现中国人整体的家族性、实用性等的特点,似乎对现实以外的事物不太感兴趣,热衷于子孙满堂、丰衣足食等之类盼世俗的想法,所以缺乏形而上的逻辑思考和慎密的推理。李约瑟说。现代的蒸汽机等同于中国的水排加风箱,可是中国人就是不会把这两者结合而制造出蒸汽机。再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最早发明的,但现代火药却是诺贝尔的发明专利,指南针成全了西方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只是用于看阴阳测风水。由此可见,有别于西方的思维,中国更注重于智慧的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

三、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一些例子来做一些浅显的说明。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 be left high and dry 直译为被留在水流不到达的地方。在西方国家水给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觉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译为陷入困境。

这些谚语多与水有关,代表海洋文化;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译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在绝望中突然看见一丝希望)”,在此种译法里根本找不到山、水、路、柳树、花、村等词的对应形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 “说” 一词,英语有“say , speak , tell ”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 “说” 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 “说” 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表示颜色的词语同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喜庆、欢乐的事联系在一起或象征革命和共产主义等。如“披红挂彩,开门红,大红人,红军,红色政权 ”等。英语中 red 除了用于喜庆的场合,如“a red letter day”,指所期盼或值得纪念的日子,因此日历上也用红色标注节假日。在部分句子的表达中, red 并不总与欢乐、喜庆联系在一起。 英语中to see red 意思是: “使人生气”或“发怒”、“冒火”, waving a red flag 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

蓝色(blue),在英美文化中常意味着“忧郁、伤感”。例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 均指“忧伤”,a blue fit 指极其愤怒;蓝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温和、平静、清新、静谧,并无伤感之意。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 uncle 和aunt 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 nephew 和 niece ,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 brother 和 sister ,甚至不分男女概称 cousin ,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 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 reckoning make long friends (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域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所造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显而易见。西方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及自我实现价值等,而中国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们更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使得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充分了解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源语,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王楠.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化研究,2009(1).

[2]伍晓蓉.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6):2.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5]刘梅丽.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2).

[6]刘文晖.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7]李丹,周晓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6(12).

9.恋爱中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总结 篇九

事实证明,女性的确更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而男性在这方面,似乎天生就“缺根筋”。

奎格和丽滋是一对结婚的老夫妻,因为经常吵架,他们的感情处在破裂边缘。奎格承认,自己从不知道丽滋为何总是脾气暴躁,而丽滋抱怨奎格不爱自己:“我们一起出门时,他经常带一本书,这实在令人沮丧。”可奎格认为这没有问题。

奎格为何如此木讷?英国神经学家分别对夫妻俩进行了表情辨识的测试,同时扫描了他们脑部情感区域的反应。测试结果表明,丽滋解读他人情绪的正确率,比奎格高出40%。而且,丽滋在辨识各种表情时,脑部情感反应区域非常活跃,而奎格,他的情感区域活跃度居然为零。丽滋觉得难以置信:“天啦,我没想到,他在这方面是个天生的呆子。我想,以后我有什么想法,应该直接说出来,而不是用‘隐语’。”

其实,这世上有无数个“奎格”。当你遇到他时,不要指望和要求他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能够读懂你的每一个表情、了解你所说的某句气话背后的真正含义。他们做不到,不是他们的错,只是难以改变的两性差异。正视和尊重两性之间的差异,才能彼此尊重和信任,让爱持久。

上一篇:浅论家电维修职业准入下一篇:月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