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教学成果

2024-06-23

(十二)教学成果(精选8篇)

1.(十二)教学成果 篇一

又一周过去,社会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二生肖教学反思。好的题材、贴近孩子的活动能让师幼都得到快乐。

从说说自己的生肖引出了课题,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讲述自己的生肖,班中的孩子们分别属“猴、鸡、狗”,用粉笔在黑板上记录,并统计各个生肖的数量,结果是“猴14,鸡20,狗1”,我们还找到了秘密,学号1——14都属猴子,原来我们班的孩子学号也是从大到小排列的,属狗的孩子是这学期刚进来小班年龄的孩子,抓住教育的契机,大要帮小……

接着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们都踊跃发言,“属马、虎、牛、兔……”,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谁知道有几个生肖呀?十二个,哪个生肖最大?谁最小?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们,只有晓晓、拉拉几位孩子举起了手回答“鼠最大,猪排得最小,教学反思《十二生肖教学反思》。”“知道鼠为什么会排第一吗?”“鼠在牛的背上……”有几位孩子听过这个故事连忙也讲述起来

儿歌《十二生肖歌》,帮助孩子们理清生肖的顺序,我们先记住了最后的顺序“猴鸡狗猪练跳高”因为班中孩子们生肖的顺序能让大家马上记住。利用图片及简笔画帮助孩子们理解儿歌内容,看着图孩子们很流利地朗诵了儿歌,大家脱离图也渐渐地学会了。

十二生肖真的是孩子们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曾记得大班课程中有此内容的语言、艺术教学内容,也获得孩子们的喜爱,贴近孩子生活的课题真的很好。

2.(十二)教学成果 篇二

一、把脉凸显数学本质味的七大因素

有人问一位著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道理, 数学课应实实在在把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 留住数学的“根”。我认为以下七个方面与数学紧密相连,

1.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去数学化”现象, 严重影响了数学的有效教学。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被冲淡。其实, 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数学课的重要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知识得以传播, 数学文化得以继承, 数学探究得以创新。

2.突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 数学课是心智的训练。数学是“思维王国”, 在数学领域, 其他任何方式的思考, 都代替不了用数学思维方式的思考, 这是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本质区别。《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这“4个发展”是“数学思考”的根本内容。

3.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虽然现行的实验教材取代了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内容, 但又处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理念。不仅是“数与代数”内容, 实现了解决问题与认数、计算教学过程的相统一, 而且“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内容, 也是解决问题与相关知识教学相结合。

4.进行“数学化”提炼。数学学习不能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 而应该不断地从生活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数学化的过程。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常用的有:数形结合思想, 方程与函数思想, 建模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6.发展“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 有它自身的语言系统, 这就是数学语言。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7.“人文情感”关怀。数学不是无情物。数学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 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以及审美情趣等。积极的情感具体表现为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乐于合作、积极交流、尊重他人、自尊自重等健康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情感是人类最美的内心体验, 教师要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二、把握有效教学途径的五大因素

1.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课本课本, 一课之本”, 研读教材把握编者编写的意图, 要抓住本质。那种忽视教材, 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 过多地进行非本学科活动的做法, 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所在。

2.确立有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效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实际。目标确定后就要以目标为导航, 不断校正教学过程运行的轨迹, 避免教学中忽视教学目标, 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过程与结果并重,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 重过程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结果, 结果与过程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的整体内涵和思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是对“课标”的曲解。“过程”的重要性被夸大, 导致数学结果不明, 也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4.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过程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是“人本”体现。一方面, 要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力求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另一方面, 要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 目的越明确, 注意就越集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5.落实“双基”训练。“双基练习”即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 是我国课堂教学高效率的优秀传统。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它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不可忽略的内容。练习的设计要站在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场上,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当前课堂作业被冲淡, 经常是课内时间不够课堂练习成为课外负担, 是教学微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3.(十二)教学成果 篇三

中学德育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修炼

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改,开创了“生活化德育”“主体性德育”“实践性德育”等理念主导下的德育课程运作新时代。课改自然要“改课”[1];而改课,“归根到底取决于美丽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室里的一切,决定着教育的品质。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学生发展。”[2]教师的成长,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其专业素质。笔者拟就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情感素质的修炼进行论述,并将此作为“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的“收官”之作。

一、政治素质的修炼

所谓“政治素质”,是指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政治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起关键作用。政治素质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师的精神支柱,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中学德育课程旨在促进学习者“思想品德发展”,“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课程专注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传“道”和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体验。这一课程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定要把国家意志、国家利益渗透在自己的骨髓里和血液中,始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中学德育学科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是学生建构“三观”的引导者和培育者。这种极其光荣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决定了教师一定要带头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要尽心尽力地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对于中学德育学科教师来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员、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员,无疑是修炼自身政治素质的应有之义。这种“宣传”并非是让教师生硬地、机械地、枯燥地说教。中学德育学科教师要成为优秀的宣传员,最根本的是要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善于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思想突破、智慧决策和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的重大事件,有机地添加、融合、渗透到《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模块和相关教学单元中,用青少年乐意接受的情境化、活动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经教师情感性语言的浸润、点拨,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中国精神、中国梦内化为学生生命中的血肉,变成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元素。如此,中学德育课堂就会散发清新与创新的芬芳,教学就会有深度、有品质、有境界。

【案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写真

导入环节:播放歌曲《欢天喜地奔小康》;现场进行学情小调查,了解学生对小康生活的理解和憧憬,使新课启动具有针对性,更契合学生需要。

教学展开:

探究“小康之源”:从“小康”一词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让学生知道小康思想在我國民间影响深远,是老百姓对富裕生活的追求目标。

叩开“小康之门”:教师请学生说说70年代、80年代以及当下人们追求的“三大件”(“三大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财富梦想)分别是什么。(学生发言踊跃,笑声不断,课堂气氛热烈。)

踏上“小康之路”:教师借助一段视频,呈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让学生深刻领会由“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的丰富内涵。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这是共产党人做出的郑重承诺。“收入倍增计划”的宏图、“五位一体”等新的概括,也让学生耳目一新。

放飞“小康之梦”:教师让学生尽情抒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最后升华为努力今天,期待明天,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小康”四环节,可谓时空交错,环环相扣,不仅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德育学科教师有了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坚守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始终坚守政治信念:即每一节课、每一个时间节点向学生传递的都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能量;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做到不“走样”、不“跑调”。修炼过硬的政治素质,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应有的角色意识,也是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泉源。

二、道德素质的修炼

所谓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范式、道德品质及境界。教师只有修炼好道德素质才能自然地散发人格魅力,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道德素质是常讲常新的话题。《政治教育学》在阐述中学德育学科教师的道德素质时提出了三个观点:即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诚的爱生情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践履德育课程的“换位观”“生态观”“共赢观”“对话观”“分享观”“多元观”等新理念[4],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无疑又增加了诸如善于倾听,乐意向学生学习,敏于反思,善于自我提升以及注重合作、分享、共赢等新内涵。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德育学科教师要特别注重修炼道德素质。因为从学理上审视,德育课程注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需要依托教材和相关课程资源。教师道德素质的良莠,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正确解读教材意蕴,以及能否在实质意义上进入课程运作。德育教材与自然科学教材不同:后者呈现或陈述的是一种客观知识,而前者却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以《思想品德》为例,教材主要是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材内容的核心和灵魂。这种鲜明的价值属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自己的智慧参与,以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和阐发的道理;同时,也须有教师道德素质显性和隐性的介入,以达到对教科书寄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对于中学德育课程而言,“教师不是通过文本的价值观而是通过自己(对教材)的价值评价实施教学”。这种评价“包括负向评价、中立评价和正向评价三个向度”[5]。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阐发和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即要树立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观念;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有爱心,能帮助他人实现其发展。教材所蕴含、张扬的高尚情感是:能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遭遇、处境、痛苦和不幸,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能体验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成全他人所带来的愉悦和甜美。教材中的这种意义蕴涵,具有不同道德素质的教师,其评价迥然相殊。持负向评价的教师,并不相信教材中蕴含的“大美”“善心”“成人之美”的价值观,心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这就必然遭致教学的负效应。持中立评价的教师,往往把教材中承载的主流价值观,仅仅当成了静态的道德概念、知识点或考点,而不会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只有持正向评价的教师,才能完全认同教材中的价值观,并变为自己的思想;然后春风化雨般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也受到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濡染。正所谓“听有道德的老师讲道德,学生可以入脑入心,受益匪浅”。

注重道德素質修炼,还因为学生对中学德育学科教师的言行很敏感、很关注、很在乎。他们喜欢把教师的言说与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考量。如果教师的道德人品及其言说同质同格,学生对老师会倍加敬重;反之,教师口是心非,学生就会责怨:“怎么说一套,做一套?”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言说就会受到学生的自觉防卫和抵制。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理解,总是表现为“知识与人格的交往与互动,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怀疑,就难于达到关于德育主题的正向理解”[6]。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人格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7]因为“德育贵在身教不在言教”“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只有教育者躬身实践,为孩子做出榜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8]。中学德育学科教师要时时修炼,处处显德,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

三、思想素质的修炼

思想素质具有较丰富的内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书林在“与青年谈谈思想素质”的专题演讲中,将哲学思想、善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金钱等作为思想素质的内涵,而将哲学思想列其首位[9],不无道理。

哲人说:人如果缺少思想,犹如随风飘摇的芦苇般脆弱;而拥有了高洁的思想,就能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中学德育学科教师要用思想的力量鼓舞人、激励人、引领人,用思想的光辉精心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花园。提高哲学素养,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既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强化思想素质修炼的核心内容,也是彰显学科特色,提高教学境界的内在需要。

对于中学德育学科教师来说,强化哲学素养的修炼,如同掌握了一把洞开教育大门的金钥匙,借此能够洞悉教学的真谛和本质。例如,师生关系被公认为是教学系统中的第一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人生阅历和年龄方面存在着差异,两者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成效的大小,其内因是学生:即有赖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赖于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方面的生长性因素。而教师一般充当引“学”者、启“思”者的角色,旨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学会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两者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即当学生学习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时遇到了难点或困惑,如对“物质”“意识”“规律”“人生价值”等问题的认识笼罩上了迷雾。此时,教师就要由“引学者”转变为“讲学者”,学生就由“自主学习者”转变为“受学者”。通过教师一番讲解、点拨或提供参考性资源,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就不再“昏昏然了”,而会彻悟于心,言表于口。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成功地迈过了一道道“坎”,其学习之旅会走得更好,攀得更高,走得更远。一旦教师和学生真正建构了如上所述的和谐共赢、命运攸关的共同体,德育课堂还愁没有诗意栖居吗?教学还愁无法演绎震撼心灵的教育故事吗?

中学德育学科教师一旦用哲学思想烛照心灵,就能站在人类思想智慧的高度,驾轻就熟地处理好教学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无论是运筹整体教学思路,还是分析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都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案例】

胡兴松先生是具有深厚哲学素养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围绕《生活与哲学》的思想意蕴,写了八首哲理诗,并配以图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欣赏。其中一首是:海边贝壳五彩缤纷/林中百凤婉转啼鸣/地下秦俑形态各异/网上美媚风采万千/因而,哲人说:“万物莫不相异。”当学生对教师的诗有了强烈兴趣后,胡先生又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而且还可以成为哲理诗人。不信你们也可以试一试。”然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要求他们以课件中八首哲理诗作为参考材料,由每组成员共同商讨,选择哲学的某一原理、某一观点“立意”,开启哲思遐想,写出“哲诗粹语”,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当学生精心准备好后,教师用一节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学习品读、欣赏彼此写的诗,情趣盎然,欢声笑语不断。有学生兴奋地说:“我过去总认为哲学枯燥乏味,现在看来哲学能助人锻造思想、升华思想,真过瘾!”教学获得了超乎预想的成功,胡先生深刻地感受到:“以诗引思,大有作为。教学一旦有了诗意、有了思想的飞扬,德育课堂就会有相继迭出的智慧风景。作为教师,永远不要小瞧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有利于凸显课程的人文价值,更好地引领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同时,也可以借助“哲学之思”,温柔地抚摸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快乐地走向人类思想的远方。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应有的担当!

四、思维素质的修炼

思想与思维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一个人思想的放飞,必须依托思维的运作;思维也因对思想和理性世界的探寻而“忙碌”。如果把思想比作知识和精神活动的果实;思维则是催生思想之“果”的美丽花朵(恩格斯曾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据此,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在强化思想素质修炼的同时,必须注重思维素质的修炼。

所谓思维素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感性和系统性等六个方面。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性和逻辑水平,主体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从中把握其规律。灵活性指思维主体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方向、维度思考问题,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思维主体善于通过对自身知识、经验的迁移和多种知识、信息的整合,独辟蹊径去解决问题。批判性,即主体善于对自身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内省和反思,以达到修正和优化思维的目的。敏捷性是指主体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及时捕捉思维的“触点”,通过聚焦思考而迅速得出结论。系统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有序程度,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提升思维素质对于中学德育学科教师极为重要。一是因为高中设置了《科学思维常识》选修课;二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之一是要讲“理”、悟“理”、懂“理”,如果教师的思维素质不佳,就会遭遇到有“理”讲不清、讲不透的尴尬;三是德育学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才能引领、支撑学生在现象世界、理性世界中遨游,从而享受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当下,中学德育学科教师修炼思维素质,特别要注重实现两大转变:

一是由单一的预成性思维转变为由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相协同的整合思维。一方面要借助预成性思维,以预成的教学目标为主导,从教学内容的酌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方法的采用,教学评价的匹配等方面进行创意;另一方面,教学谋划要依托生成性思维,以教学创生为取向,超前“猜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和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可能出现的“旁枝斜出”“另类感受”和“独特体验”,运筹其相应的变通招数,并为难以预料的生成性因素留下“进入”的通道和“接口”。通过预成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的运筹创意,从而建构教学流程的弹性空间,使教学谋划既有计划性,又有变通性,以凸顯中学德育新课程教学运作中的张力、活力和引领力。

二是将“板结”性、固化性思维转变为灵动的创新性思维。中学德育学科教师修炼思维素质,要注意突破固化思维的栅栏,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品质。

唐甄在《潜书》中说:“心,灵物也”,“变用之则至神。”实施灵动的创新思维,关键要学会思维的“变用”。当面对新情境、运筹新对策,或分析、解决复杂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沟通,线性逻辑思维与多向发散思维互补,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协同。如此,无论身陷何种困局,遭遇何种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案例】“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生活与哲学》第12课)教学片段

挫折和失效是摆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栅栏,有人遇到困难就往回走。为了让学生大胆地跨越困难的栅栏,教师借助创新性思维,巧妙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

用投影呈现一道似乎是不可解的题——请移动一个数字的位置,使“101-102=1”成立。

当学生左右移动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便启发他们创新思考,“是否可以改变数字的上下位置?”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他们很快发现如果把“102”中的“2”上移作为“10”的指数,成为102,等式就成立了。教师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破解了这道难题,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启示呢?”学生摆脱固化思维束缚,化解遭遇困难后的胆怯心理后,结合教材文本中有关人生价值的知识,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深情地表述:“当我们濒临绝境、似乎无路可走时,该看看头顶的上方,也许,那里还有一片希望的天空。一条路走不通,一定还有其他的路可走,成功的路需要我们去摸索、发现和追寻。”

教师借助创新思维之火,点亮了学生创新思维之炬。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培养思维。”教师的思维缜密,才能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教师思维的变用,才能培养学生变用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思维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五、情感素质的修炼

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天赋就是情感素质”[10]。情感素质是相对认知素质而言的,主要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情感心理特征”[11]。情感素质的内涵,除了道德情感(本文在“道德素质”部分已提及)外,还包括理智情感、审美情感和人际情感等高级情感。

马克思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基本力量。”[12]强化情感素质的修炼,对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是教师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具有健康的情感素质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向学生投射和表达的积极情感,是最具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的正能量,是驱动学生表现出优质行为的“发动机”。

情感是流动在课堂深层的血液,没有情感做基础,无论如何雕琢、修饰,德育课堂只能是“繁采寡情,品之必厌”。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不仅要培育倾心事业的“痴情”、关爱学生的“柔情”、坚守课堂的“深情”,更要特别培育读书的“雅情”和敏于研究的“恋情”。

每日读书的“雅”情。教师捧一册书,沏一壶茶,让思维穿梭于书的字里行间,是具有高雅情感的表征。中学德育学科教师要养成长年累月与书神交,日复一日与智者对话、恳谈的习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13]滋养专业生命的养料来自学习。读书是维系教师专业成长的血脉;如果输送营养的血脉断裂,那么生命之花就会枯萎凋零。中学德育学科教师要守望精神高地,应该读一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和文化学名著,并沉迷其中。因为名著能让我们拾级而上,从思想上攀升到新的高度。“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以大量阅读为铺垫,从事教学才会有宽厚的底气,卓尔不凡的大气和善于创新的灵气。

敏于研究的“恋”情。所谓“恋情”,是指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眷念之情。中学德育学科教师热爱研究,是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是消除职业倦怠,跨越发展“高原区”的法宝。“我研究,我发展,我快乐,我幸福”,理应是教师案头的箴言。研究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不仅是新事实的发现,而且对一些普遍规律的领悟,都能孕育狂喜的情感”(科学史家贝弗里奇语)。

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情感投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层次。宏观层次:主要研究在多元价值背景下的教学创新;研究“生活论德育”“活动型德育”“主体性德育”等基本理论。中观层次:主要研究信息时代中学德育课程教与学的原理、原则,研究德育学科教师成长规律和专业发展,研究德育课程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方法。微观层次:主要针对中学德育课程各种教学要素、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等所蕴含的问题,并进行具体、细化的研究。要跟进新课程实施进程,不漏掉课程实施中的任何一个难点,要把教师自身在教学中期待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首选课题。

不同研究具有不同视域、不同取向、不同目标,对教师亦有不同要求。属于宏观层次的课题,教师要关心、关注,随时把握理论动态,以提高自身运用德育理论的自觉性。对于中观层次的问题,教师应在校本研究平台上,实施团队化研究,通过长年累月地探索、积累,一定会有创新性的突破。至于微观层次,主要是研究如何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实现最佳发展,如何取得优质的教育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追踪研究课题,不断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不断地总结、写作、过滤、提升;将科研、实践、反思、写作真正融为一体。这样,每研究一个课题,就会开拓出新的视野,收获成功,收获快乐。

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练功房”,是推动教师走向卓越的杠杆。中学德育学科教师一旦对研究有了“恋情”,便犹如与情侣约会,念念于心。有了这份情感,教师的发展就如同绿竹破土而出,节节攀高,直指云天。

理想昭示未来,素质决定命运。中学德育学科教师一定要强化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思维素质、情感素质的修炼。古语云:“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编织做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的愿景,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中,演绎精彩的德育人生。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程改革:"回归"不是倒退[J].人民教育,2013(20).

[2]朱永新.教育,让美梦成真[J].人民教育,2013(7).

[3]赵爱华,等.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98:264-266.

[4]鲁洁.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A].《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二年级上册[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5][6]孙迎光.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J].新华文摘,2011(3).

[7]郭黎岩.教师心理素质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69.

[8][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论著选[M].王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5-96.

[9]刘书林.与青年谈谈怎样提高思想素质[D].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文华杂志,2010(5).

[10]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11]卢家楣.论青少年的情感素质[J].教育研究,2009(10).

[12]马多秀.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13]凌龙华.警惕阅读的膨胀与肤浅[J].人民教育,2012(9).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4.语文教学十二步 篇四

1.粗读课文认识相关生字词及词语意思对于重难字词做上标记。

2.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3.再读课文,明确体裁,及体裁相关知识点。

4.理清每段内容。标上小标号,为文章分层。并总结段落意思。

5.理清文章结构,线索,写作对象及特点情感,写作角度,表达技巧等

6.精读课文,分析理解重难点句子。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主旨。

7.课后问答及同步练习巩固。

8.课外拓展积累相关知识。

9.知识点延伸练习配合阅读练习。

10.引出相关写作知识点并且练习和模仿。

11.学会总结重点,抓关键,巩固自我遗漏点。

5.第十二周教学反思 篇五

第十二周教学反思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在上这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歌曲上有不少新的收获。 1、谜语导入 猜对谜语后,我问:你了解蜻蜓吗?如今的学生知识面比以前学生广,学生说了不少,我也补充说了蜻蜓的眼睛、速度、捕蚊的数量,全班同学都增长了知识也对小蜻蜓更加喜爱,演唱歌曲的情绪激发了。 2、三拍子 在学唱《拉勾勾》一课中已经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三拍子的.几种拍击方式。而且学生很聪明,他会猜老师的意图,老师问这首歌是几拍子,跟音乐拍击,他们通常会想到先用三拍子来试试合音乐,结果是三拍子。我也考虑要不要问这个问题,但歌曲二拍子占多数,三拍子很少,遇到三拍子肯定是要问的,要想想换种方式问。 3、歌曲难点 这首歌有一个难点“不吃菜”,学生多次学唱还错,每个班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唱错,怎么办?这次我就用对比的方法,把两个不一样的“不吃”单独拿出来进行学唱,效果好很多,最起码大半同学唱对了。 4、实践中进步 好课是需要磨的,除了备好课还需要多实践,多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6.《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六

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7.(十二)教学成果 篇七

一、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的优势

首先,便于从身边发现研究的问题。体育教师常年累月在教学中辛勤耕耘,每天在课堂上与学生为伴。他们最熟悉朝夕相处的学生,懂得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与特点;他们最了解本校本地的体育资源;也最直接地感受到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困惑、矛盾和问题。因此,对于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在奔忙的前行路上只要稍加“回头看”、“想一想”,就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只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以研究者视野审视课堂、关注学生,需要研究的问题会不断扑面而来。

其次,教学研究的相关条件较为熟悉并易操控。如体育教师对教学对象——自己所教的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基础及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状况比较了解,在研究中涉及到班主任及相关学科教师的联系支持也都方便达成,对教学实验的安排和控制、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运用等条件,体育教师可结合正常教学随机安排、自主控制。而同样的研究活动如换到自己不任教的其他学校、单位进行,则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第三,教学研究活动的成本较低、易于开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第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特别重要。因为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很难申请到学校以外的较高层次的正规科研项目,缺少专门的研究经费;而基层体育教师的收入并不丰厚,处于中青年阶段的负担较重,更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投入科研。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地开展研究,则不需要像其他研究活动那样专为研究对象、研究条件投入大量经费,也不必像去外地开展调研那样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减少较多的研究管理成本,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研究的相关内容与活动中,便于提高研究效率,利于更多更快地取得研究成果。

二、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的价值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价值,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从教学中来,成果回到教学中去

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的科研理念,避免了远离体育实践为研究而闭门造车的弊端。教学研究成果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加快了成果的应用转化,防止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二)紧密地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于教学过程之中

无论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索还是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大都要与体育教学过程结合进行,行动研究则无一例外地要将研究方案付诸于体育教师的具体教学行动中。这样的研究活动虽不像自然科学实验研究那样“纯粹”、“精确”,但它因“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而更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应用性和草根性,因而也更具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三)有效地改进或优化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就在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揭示其中的规律或特征,找到解决的策略与办法;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四)综合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的综合效益在于,以教学实践接纳和检验研究方案及其假设思路,同时用精心设计的研究方案去引领和规范体育教学实践,于是便生成了研究型的教学过程、大众化教学型的研究活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又相应地增强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类似于深秋季节爬香山一样,既全面锻炼了身体,又有意地欣赏了红叶美景。

三、体育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法与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针对体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某个新问题(如高中体育课选项模块教学、新生的体育兴趣与需求等),先要用调查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班级学生实施调查;对获得的调查信息统计处理后,根据调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验证。

(二)经验总结与实验法结合运用

根据体育教师多年在教学中的某种成功体会或教学经验,先进行总结经验、理论概括,形成有条理、有观点并有一定实践依据的经验成果,并基于经验成果提出完整明晰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方案,检验假设的合理性,进而提出新的研究成果与理论。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综合性(方法)研究模型。即把教学反思、个人与集体经验总结、调查现状与研究设计结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研究方案,进而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案。再循环往复地反思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新方案、新思想,获得新成果。

四、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

丰富和发展变化的体育教学实践,永远有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新的现象值得研究、新的经验值得总结。作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随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和科学的好奇心,关注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审视教学中的“反常”现象,就可能从中发现值得总结研究的问题;要防止下述情况的发生,即因长期辛苦工作疲劳而缺乏“问题意识”或反应迟钝,就有可能“身在宝山不识宝”、不知研究什么问题。

(二)尽可能选择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

体育教学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研究,但有价值的研究必须从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大局出发,关注研究的社会效益,把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紧迫问题及带有共性规律的相关问题。这样的教学研究成果可能会更有效地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直接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体育教学研究力求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的研究兴趣与专业特长

在面对体育教学实践中纷繁多样的问题时,我们每个体育教师不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都去研究,要做到有所弃才有所求。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和理论基础出发,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很熟悉、能驾驭的问题研究,并能减少弯路尽快出成果。如有人对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材内容感兴趣,有人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形式等有优势,还有的教师对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方法标准有独到认识,如此等等,都可以选择个人最有优势的问题领域开展研究。长期积累,还有利于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四)体育教学研究要防止“浅尝辄止”,力求在教学中不断深化总结和完善

相对而言,体育教学研究中因为学生人数多、活动方式变化多样、活动空间较大,不可精确控制的因素较多;某些教学现象和指标不能精确测试与量化,产生的各种误差也较多。因而短时间、一次性的教学实验或教学单元过程有可能使研究结果不明显或有“失真”、“存伪”的情况。因此,体育教学研究力求较长时间的多次重复试验,不可短时快速地追求一次课、一单元就全面成功,这种成功往往一推广就失败、就问题百出。另外,对每一轮教学研究结果的数据指标与案例要全面分析、深入总结,并及时从中发现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进而修改研究方案,不断优化教学研究过程,确保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

五、成功案例的启示

近期笔者在全国部分省市做中小学体育名师的调研中,掘宝式地发现了许多第一线优秀体育教师,他们结合身边教学开展研究,其中一些成果不乏创新与特色,仅摘几例以供参考。

(一)教材内容的开发与创新

1. 引入和改编爱尔兰特色的踢踏舞为高一选修课教材

辽宁省沈阳市回民中学教师赵颖卓,积极探索和实践有特色的高中体育课程、开发校本体育课程。她利用多年来从事体操、舞蹈专项的优势,三年来,以“体育创新”、“突出特色”为出发点,吸收了爱尔兰踢踏舞的精华,并与形体训练、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针对高一学生的体育基础,科学编排了初级踢踏舞的步伐组合,使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都能较快较好掌握。并在教学中拓展教材,与形体练习、游戏、队形变换组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掌握健身方法的同时,还培养了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与表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展示了学生的青春朝气与活力,是体育与艺术结合、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兼有美育价值的特色课程。

2. 开发系列化高中女生形体课校本教材

天津市45中的体育教师徐艳霞,结合自己体操专项的特长,并从高中女生的实际出发,几年来,研究构建了包括基本体操、小型团体操、队列队形变换、瑜伽、柔美、校园舞及芭蕾在内的系列模块,从高一到高三按一定顺序选择和进行系统性教学。不但充分满足了高中女生的学习需要,教会学生健身强体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课后自练自编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徐老师在创编中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吸收了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的元素,并配合优美的音乐旋律,使学生在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地享受学习的快乐,该成果已发表并多次获奖。

(二)体育器材创新并结合创新开发新教材内容与学习方法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重工三校体育教师吴云龙,与其他教师合作,经多年教学实验研制成小学生体操教学所用的三折多功能小垫。不但满足了常规垫上滚翻类教材的教学需要,还开发出随小垫子形状功能改变可进行的钻、爬、投、顶及组合练习的各种练习活动;既有个人的独立练习,又可灵活地利用小垫组合进行分组练习和游戏竞赛活动。特别是该器材在全面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与素质,及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自控能力与相互协作能力、审美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在练习中合作参与、欢呼雀跃的练习场景、学生练习中的运动之美,令人长久不忘。

(三)结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不足,从本地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区域性的指导性教学进度

天津塘沽区体育教研室在天津市教委统一制定的“1~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为了确保体育新课程目标对教材内容的要求落到实处,并尽可能形成全区的统一规范,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经过调研和总结,制定了7~9年级各学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进度。根据每学期17周的50余次课,分别细化各次课的学习目标与相应教材内容,其中必修占60%,限选和任选教材各占20%。这一研究成果针对近几年新课程实施“目标统领教材”理念时,各地缺乏操作性、教材选择随意化且差异大,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进行了建设性地探索解决,在小区域内确保了教学的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含量和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8.残疾教师十二载艰辛教学路 篇八

辛劳

5年背孩子过河落下病根

“我是老师,我不上谁上”

1977年,23岁的赵世术师范毕业后,最先被分到皂角乡下泽村校任教。据了解,孤儿出身的赵世术一到下泽村校,就主动承担起送学生的任务。“下泽村校在半山腰上,除了操场处有块平地外,放个鸡蛋都会一直滚到山脚。”赵世术说,从山下走到半山腰,需要爬山路90分钟,孩子们每天放学、上学都很辛苦。山底下有条河,河水是从上游一溶洞中流出的,又冰又凉。河上没有桥,孩子们过河必须要大人背送。

基本上,赵世术每天送完了孩子,天都黑了。

“我是老师,我不上谁上”

赵世术说,大山里天气多变,经常送孩子出校门时是晴天,可说下雨就下雨,他经常被淋成落汤鸡。而且,山雨来得急,河水来得更急。水涨起来后,为防止背孩子过河时踩不稳而滑倒被冲走,他就和对岸的家长将长梯横搭在河堤上当护栏。即便如此,很多人也不敢背孩子过河。

碰到这种情况,赵世术就会二话不说,背起学生就走。赵世术说:“现在想起来也感到后怕。可我是老师呀,我不上谁上?”

背学生5年落下病根

背学生过河,赵世术有好几次还遇上了危险。

那是一年的夏天,正好遇上河里涨水,河堤上被冲得到处都是稀泥。一名叫江民超的孩子在河边没站稳,滑倒的那一刻,被赵世术拽住了一只手。结果,赵世术也被带倒在河里。在危险发生的瞬间,赵世术的另一只手抓住了一棵斜在河面的歪脖子树,两人才幸运地没被河水冲走。

由于赵世术经常泡凉水,仅二十多岁的他就患上了风湿关节炎。赵世术说,他经常送完学生回到学校时,脚都是麻木的。然而,接送学生的事情,赵世术一干就是整整5年。

感动

双腿发病 老师无法走路

“把我背到讲台上去,我不能躺在床上等死”

“只有在学校,看着孩子们,我才会忍得住疼痛。”赵世术说,14年前,他双腿突然发病无法站立。但为了山里的孩子,他以惊人的毅力,靠妻子12年的背送,重返三尺讲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

借钱为妻治好脚疾

1982年,赵世术被调回到老家附近的上鹿村校。随着女儿、儿子的出生,赵世术教书之余协助妻子梁言书打理着3亩多土地,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有些紧,却十分幸福。

然而,就在一家人期盼过上好日子的时候,苦难降临在赵世术家里。这一年,妻子梁言书的双脚出现无名霉变,开始是红肿,接着肌肉开始腐烂,后来又流血、流脓,到最后痛得无法下地,大小便都得由赵世术帮忙。

妻子卧床不起后,赵世术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7点以前要给妻子把早饭做好,擦完药后他再到学校。

放学后,赵世术又直接上地头准备第二天的猪草,然后再回家做饭、给妻子擦药、批改作业、写教案、煮猪食、喂猪、砍好第二天的猪草。忙完这些,往往都是第二天凌晨了。

赵世术回忆说:苦难的日子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后来,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还去找人借了高利贷。直到1992年,梁言书的脚才被治好。而这些高利贷,一直到2003年才还完。

双腿发病拄棍上讲台

就在赵世术妻子病愈,全家轻松过了一年后,苦难又一次出现了。赵世术记得很清楚:1997年4月27日傍晚,他批改完作业到地里给妻子帮忙。赵世术在弯腰背40多公斤重的一背篓青菜时,却怎么也站不起来,歪倒在了地上。

妻子看见后,将他送回家。当时,赵世术以为只是简单的淤气,用白酒揉了揉就睡了。第二天早上,他却发现自己的腿还是用不上力,便找了根棍子拄着继续到学校上课,心想过两天自然就会好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腿不仅没有好起来,反而更加严重,甚至出现肿胀、化脓。因家里经济拮据,赵世术没钱到大医院检查,就请了赤脚医生帮忙治疗。赵世术说:药吃了不少,可腿病依旧不见好,甚至走不了路。

“把我背到讲台上去”

后来,无法走路的赵世术只得在家休息,但他在家里躺了一天就不干了:“孩子们都快毕业了,关键时候我不到学校,孩子们可咋办?”

在赵世术劝说下,梁言书勉强答应把他背到学校讲台上去。那天,下着雨,走在狭窄泥泞的田坎路上,不堪重负的梁言书一脚没踩稳,结果和丈夫一起摔倒在地上。斗笠滚在了一边,泥水裹得全身都是。梁言书泣不成声:“这课不上了,你看你都成什么样子了……”

被妻子背回屋换上干衣服,赵世术心急如焚:“原准备今天要讲的记叙文写作也没办法讲了;周小倩的应用题理解能力差,原本今天要帮她补补的;昨天讲的诗歌王伟也还没有背会……”越想越急,赵世术不禁用头磕墙。

梁言书换了衣服后,看到这一幕被惊呆了,她急忙拉住赵世术,好言劝慰……

“把我背到讲台上去,我不能躺在床上等死!”赵世术如此告诉妻子,梁言书不得不答应下来。从此,她背着丈夫去学校上课,这一背,就是12年。

用橡皮筋绑粉笔授课

2006年,赵世术腿上的病菌开始在手上出现,手指开始化脓,不能弯曲,无法握筷子、笔,连翻书也无法办到。

“上课都没法拿笔了,就别去了吧。”梁言书实在看不下去了。“不行!只要还剩一口气,我都要站到讲台上!”赵世术的态度很坚决,他说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才高兴,他才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离开讲台,将如何生活下去。

手指无法弯曲,赵世术就找来橡皮筋,上课前让学生把粉笔绑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以方便在黑板上写字。“看到我翻书困难,学生们也自发在交作业时将本子翻到需要批改的页码。”赵世术感动地说:“讲课时课本经常拿不稳就掉在地上,前排的孩子会主动帮忙捡起来,再摊放到我手上。”

进展

再次回到村校

教10个留守娃

2010年3月,赵世术的故事见报后,感动了无数读者。后来,赵老师在各级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十多年来头一回走进大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赵世术老师的双腿已有好转,只是上梯坎和下梯坎,仍需要人搀扶。

2011年2月,市里举行“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时,当赵世术在妻子和孙女搀扶下走上领奖台后,台下众多观众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人当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后来,上鹿村小学合并入田坝中心校。年近六旬的赵世术离开了讲台,但没离开孩子们。他有了一份新工作——住读生管理员。他每天仍由妻子背到学校,照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给他们补课、谈心。

去年9月,在乡亲们的强烈要求和建议下,上鹿村小学又开学了,赵世术又被家长们“请”回来任教。“这学期,学校幼儿园招了10名留守儿童。小的4岁多,大的5岁多。所有课程,都由我包干。”赵世术称,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劲十足,他感到很欣慰。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正确拼读26个汉语拼音字母,并能认识上百个汉字。

如今,赵世术因病情恶化,手指已无法拿住粉笔写板书。他每天会在上课前,将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用毛笔在纸上写下,然后再教孩子们。

赵世术说,如今,老伴梁言书不仅不再反对他带病教书了,反而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对于自己以后的病情,赵世术称,他和妻子不敢去想象,但对于教书,他仍坚定不移:“不管怎么苦,我都会把我的书教好,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

评价

平凡中的大爱

让人感动敬佩

赵世术老师长年来坚守在乡村三尺讲台上,望着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稚嫩面孔,成了他最好的镇痛剂。为了山里的孩子,他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克服着自身的病痛,坚守了一年又一年,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每一个和赵老师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身上,那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奉献。他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为了山区孩子的明天更加灿烂,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这种奉献很朴实,能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感动,并对他充满敬佩。

上一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及其防范下一篇:公交往事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