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

2024-10-22

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精选7篇)

1.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 篇一

酒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总结

2015国培班 韩怡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1项目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2〕14号)精神,我省启动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培训。本人有幸作为酒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了2015辽宁省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本人于2015年9月1日——10月30日在沈阳皇冠假日酒店进行顶岗实践工作。顶岗实践期间,在承办学校领导和顶岗实践企业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周密布置下,本人深入到酒店客房部、餐饮部、酒水部、前厅部进行锻炼、学习,积极做好了与实践岗位相关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顶岗实践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实践单位概况

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坐落于皇姑区繁华中心地段,毗邻环境优美的世界文化遗产北陵公园、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世界最大酒店集团-洲际酒店旗下的高端商务酒店品牌。酒店总投资仨亿元,建筑面积85000多平方米,拥有295间各式高级客房。别具风格的中西餐厅及酒吧,特色美食,康体娱乐,商场,会所,大小宴会厅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皇冠假日凭借精心的设计、精细的管理、精致的服务,已成为中外宾客下榻的温馨家园。顶岗实践的基本情况 在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顶岗实践期间,我严格遵守酒店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并抓住一切机会深入现场观摩学习。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多记、多想,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在学习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虚心向酒店相关同志请教。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熟悉了酒店整体运营情况以及各部门基本情况,掌握了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的基本技能技巧,更新了自己的实践技能,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客房部顶岗实践学习情况

2015年10月9日——10月21日,本人在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客房部进行顶岗实践与学习。通过中式铺床技能训练、楼层顶岗实践以及客房部理论知识学习,本人对客房部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对中式铺床的细节处理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对我今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很有帮助;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客房部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地掌握了客房部基本技能技巧。

2、餐饮部顶岗实践学习情况

2015年9月16日——9月30日,本人在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餐饮部进行顶岗实践与学习。通过餐饮部技能培训、餐饮部理论知识学习以及餐饮部岗位实践,我对餐饮部各岗位设置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餐饮部基本技能技巧,中西餐宴会摆台技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我今后从事餐饮教学或是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前厅部顶岗实践学习情况

2015年10月22日——10月30日,本人在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前厅部进行顶岗实践与学习。通过前厅部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岗位实践,我对前厅部商务中心、总机房、礼宾部等岗位工作情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由于在前厅部顶岗实践的时间太短暂,在加上有些岗位(比如接待处,收银处)酒店无法安排我们去顶岗,所以这些岗位的情况对我来说比较陌生。

三、课堂培训学习情况

2015年9月1日——9月15日,本人在沈阳国际皇冠假日酒店培训基地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酒店各部门服务管理流程及投诉处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建设与专业管理。通过这次集中培训与学习,我获得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与信息。

四、顶岗实践体会与收获

在为期两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中,通过观摩学习、广泛调研、亲身体会,我获得了第一手关于校企合作办学,以行业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资料,加深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教学研究的进行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收获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从中,我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1、认识了很多业界人士,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在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与学习中,我认识了很多酒店业的专家、一线员工,还有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工作之中、工作之余,我和大家和谐相处,关系十分融洽。这些友谊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积累将为我的职业生涯增添溢彩。

2、开阔了思路和视野,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个月以来,在酒店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营业部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本人努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均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提升。通过参与酒店实际对客服务工作、观摩学习老员工处理对客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本人逐步掌握了对客服务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如何在酒店服务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些方法与能力的掌握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提高了学习积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工作之余,我认真总结了教学工作经验,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面的不足。通过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我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接触新领域,学习新的工艺方法与技能,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永不落伍。在顶岗实践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中西餐宴会摆台时,对准备工作研究不够透彻;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远远不够,这些均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4、获得了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与新信息

这次深入企业实践,不仅使我体验了酒店企业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熟悉了酒店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发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某些脱节,了解了职业岗位对岗位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学习了怎样进行专业建设与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与行业专家以及兄弟院校教师沟通与交流获得了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新思路。

2.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 篇二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资格认证

“双师型”教师也称“双证型”教师, 是指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师型”在高职院校中, 既指院、系各专业专兼职任课教师的专业和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比例, 也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体系结构。笔者此次暑假下企业顶岗, 也正是因为需优化“双师”结构, 提升企业岗位技能, 才被安排参加的。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论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的附件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客观而言, 以上“双师型”资格认证条件不太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过于苛刻。不过让人欣慰的是, 近几年来国家已大力开展了“国培”等师资培养行动, 正用多种途径逐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在我国, 各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常用且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有以下几种。

拓宽“双师型”人才的引进渠道 教师的引进可以不再局限于各大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 在重视学历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专业技术实践技能水平, 应拓宽“双师型”人才引进的渠道。从一些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引进的优秀人员实践经验丰富, 在企业一般能熟练驾驭各种先进的专业技术实操, 并已经取得各种“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有这些坚实的基础, 可以很大程度缩短新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的周期。

做细做大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 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双赢点, 整合双方资源, 优劣互补, 互惠双赢。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引企入校, 或建立产学研合作校外教育基地;从合作企业聘请多位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高层领导、资深专家, 成立产学研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 以报告、讲座、集体培训学习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指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产学研教学工作的开展;从实习基地或企业的生产一线聘请工程技术尖子作为校外兼职教师, 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计划、开发课程;面向地区产业、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生产性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活动,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走出校门, 拓宽社会服务渠道, 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内容上紧扣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科技生产, 形式上则可以多式多样, 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收集教学案例;开展科技下乡下企业活动, 主动承担一些科技项目或工作任务, (如客户管理、产品销售和技术研发) 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 丰富其理论知识, 还可以强化其专业技能实操能力, 培养其专业情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理论水平、实操技能齐头并进, 从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分派到企业顶岗实操 精选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分派到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操, 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新型实操技术等, 达到学有所成, “传帮带”青年教师, 激活整个专业师资团队学习与研发氛围, 带动课程开发, 盘活学科研究, 重视职称评定, 强化技能实践, 优化教师结构, 培养更多更精的“双师型”教师。

这次培训, 笔者所在学院一共有两个专业共8位教师参与, 这两个专业都是省级示范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和文秘专业) , 参与的教师也都是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示范专业中, 选出优秀教师先下企业顶岗, 然后再“传帮带”青年教师, 辐射其他专业, 这种“以点带面, 逐步开花”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方式效果非常好。

高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作用与意义

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是一种较有效的师资培养方式, 其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双师”结构优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先进专业技能, 在顶岗中见“真知” 企业与院校不一样, 其应用的专业技术往往是最先进的, 也是最适合社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师, 大部分都没有实际企业和行业的经历与经验, 其拥有的通常是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对于先进的专业技术欠缺较多。通过企业顶岗实践, 教师可将理论与企业工作中的先进专业技术联系起来, 做到相互融通, 剔除陈旧的理论, 吸收先进的专业技能, 在顶岗中见“真知”。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 “角色”改变教学思维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 顶岗承担实际的生产任务, 在生产过程中, 繁忙的流水线生产、轰鸣的机械运转、灰霾的车间烟尘、刺眼的焊接弧光、往来穿梭的物料车以及团结协作齐心进取的办公室氛围等, 所有这些, 不再是院校的安静与井然, 也不再是院校的为师之尊。在先进的生产理念和人性化管理下, 企业间残酷的竞争, 使市场成为了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好坏的最终判官, “角色”的改变, 无形中培养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并赋予其知识与技能的时代眼界, 提升和改变其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思维。

挖掘行业与专业共性, 校企合作到深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校企合作要做到全面发展, 必然要协调发展;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每个专业都展开与企业的合作, 可以协调先上示范专业;不能所有教师都进企业顶岗, 可以协调先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教师下企业顶岗, 员工进院校兼教, 行业与专业的共性与异性, 在不断的学术深入探讨与技能广泛实操中逐渐体现, 企业岗位的设定、项目专业的更改、教学计划的修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等, 都应在持续合作中走向深入, 并有凭有据。

高职教师企业顶岗管理机制的建立

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作, 涉及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教师员工和学生等, 必须根据目前我国实际国情, 结合现阶段教育体制, 制定出既符合企业利益, 又符合院校发展的、科学的和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 让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规范化、持续性。

领导重视, 做好顶层设计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企业顶岗实践的相关政策、法规、方法和机制等都不够完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层领导, 还是院校与企业层面的高层领导, 必须首先重视, 结合国情、校情和厂情, 充分调研, 去旧推新, 找准校企双赢点, 以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为本, 以行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终极目的, 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政策法规, 做好顶层设计。

教师响应, 理解顶岗的本质 千百年来, 教师内心一直有一种自我优越感,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自我优越感让教师很难放下身段, 放下架子, 去到企业与一线工人在车间“打成一片”, 教师内心深处对于下企业顶岗实践是排斥的。院校主管部门, 如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系部必须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向教师讲解企业顶岗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解读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企业顶岗的有关政策与管理机制, 消除教师离开院校孤身一人到企业长期实践的内心不快, 解开其放弃教学深入企业顶岗受院校和企业双向管理、监督与考核的疑惑, 让教师明白高职教育不能脱离企业、远离市场自成一派地发展, 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 企业顶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让教师真正理解企业顶岗的本质, 从而积极参与, 做到主动顶岗, 而不是“被”顶岗。

专业对口, 合作逐层深入 我国的校企合作虽有相关政策支持, 但其实目前依然没有真正配套法律保障, 这使得很多地方的校企合作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政府的实际支持与引导, 也没有经费的保障, 企业的利益点很难寻找, 就会造成学校主动, 企业被动甚至不动, 一边热一边冷的局面, 合作办学缺失内在动力。合作尚难, 寻求对口的专业就更不容易了, 若要持续深入地合作, 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 为校企合作提供健全的利益保障, 使院校的专业与企业行业互相对口, 将合作逐层引向深入。

以点带面, 培养有序分段 选派教师去企业, 在目前实际情况下, 只能以点带面。应先考虑专业课的专职教师, 衡量其专业与企业岗位是否吻合, 同时做好筛选, 优选工作认真负责、发展潜力较大, 具有一定带头作用的教师先下企业顶岗, 如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并根据上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对“双师”素质考核的要求, 5年一个周期, 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 争取让更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的时间累积达到2年。至于顶岗的具体时间安排和形式等可以校企双方协商, 可选择寒暑假挂职顶岗, 也可在学期中申请兼职顶岗。一个周期下来, 院系各专业师资“双师型”结构能得到大大优化, 使更多教师获得企业实践经验, 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奖惩分明, 监督考核全程化 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必须站在教师的角度, 以人为本地考虑问题, 既要了解教师下企业需要克服很多思想上的和实际生活上的困难, 又要对事不对人, 凡事客观务实;既要公开公平优择优选, 又要严格监督, 公正奖惩。教务处、督导室、校企合作办、系部和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相互协商, 达成一致, 并制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兼备的、可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 做到监督有内容、考核有依据, 如此才可以让合作进一步深入、持续开展。

总结吸收, 改革循序渐进 将校企双方对顶岗教师考核的结果载入师资培养档案中, 同时组织顶岗教师进行专项实践工作汇报, 总结经验、分享心得, 对顶岗教师收集到的有关最新专业前沿技术、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一线的产品设计与研发、技术改造与应用、项目应用与开发等, 充分研讨与吸收, 并组织其他教师一起探讨学习, 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逐步改革, 即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完成教学改革, 也缩短校企间、专业与行业间的距离, 为企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综合的优秀人才。

毫无疑问, 企业顶岗实践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但由于作为一种较新型师资培训形式, 政府、院校、企业、院校领导、企业高层、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等相关的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做好准备, 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机制等也都还不够健全, 这虽是一条正确的路, 同时也是一条需要不断开辟、总结和完善的漫长道路, 衷心希望这条路越走越宽, 让我们的高职教育、高职师生与企业、行业都受益。

摘要:根据企业顶岗实践经历, 结合目前校企合作的特点, 对企业顶岗实践应用于“双师型”师资培养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并就相关配套管理机制的建立给出了见解。

关键词:企业顶岗实践,高职,“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朱向平.“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难点及其改进对策[J].大众科技, 2012 (6) .

[2]刘丽, 张晗, 关曼苓.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3]方珍, 唐敏.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和策略[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2 (8) .

[4]张蔚勇, 陈汉章.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5]王晓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 .

[6]王升平.高职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 2011 (8) .

[7]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7) .

[8]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 2012 (8) .

3.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师;社会实践

高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流砥柱,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企业实践认识不够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做出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计划,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申请,并且会根据每个学期开设课程来组织企业的实践活动。许多专业教师对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还是比较支持的,表现也主动,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是迫于学校要求,而非出于自己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往往不情愿,纪律比较散漫,并且即使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想的也是如何偷懒混过去,加上企业又不好对教师进行过于严格的管理,所以迫于教学压力才到企业进行顶岗的教师往往得过且过,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消遣上,而不是真正的进行动手实践,也有个蛭在刚开始到企业的时候热情高涨,但是经过企业实践之后,随着劳累程度的不断增加,就会产生各种抱怨,热情大减。在刚一开始还能与一线工人同劳同休,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热情。一般学校对于在企业进行顶岗的教师管理也十分松散,这样就处于双方都不管理的境地。教师到企业顶岗过程也会有诸多的疑虑,比如期间的薪资待遇、企业是否给补贴、家庭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顶岗实践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

虽然当前许多学校都出台制定了一些关于教师到企业起先顶岗实践的制度,但是仅仅通过制度来制约教师必须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许多学校在安排教师下厂进行顶岗实践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按照专业或者其他因素将教师分配到某个企业进行顶岗,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责任或者是任务。包括顶岗期间的考核标准以及薪酬福利待遇等内容,都没有做明确的规定。过程由谁进行推进,而实践活动考核之后如何对教师的实践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只是要求教师在完成顶岗实践之后一份顶岗实习报告或者是总结性的材料就算是完成了顶岗实践,缺乏专业的激励机制。教师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的过程中,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企业和学校都不会对教师进行管理,能否按时上下班,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全都靠顶岗教师自觉,在实际的顶岗实践当中,教师的工作状态并不是很好。

二、解决老师顶岗实践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当前许多教師对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实践锻炼机制。如果想要提高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的积极性,就必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因为教师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正常发放工资,并且对于绩效等,学校是否愿意给与保障,再者,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是否会有企业补贴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机制。针对这个问题,高校领导班子应当组建团队,在进行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明确的顶岗激励机制。通过明确的激励机制将激励内容确定下来,包括顶岗期间的薪酬待遇问题,校外补助等。通过激励机制将这些内容确定下来,考验给顶岗教师以充分的保障,调动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的积极性。

(二)制定和完善实践管理制度

多数高校和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对顶岗实践教师的管理,高校应当联合企业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关于顶岗实践文件的精神,并且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的管理制度。包括“双师型队伍建设”意见,以及“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等。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的管理制度应当通过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确认,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意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等多个方面也应当说加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的考核,将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在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完善的实践管理制度奠定了教师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的基础,使得教师赴企业进行顶岗有了政策的保障。可以让教师带着任务到企业去进行锻炼,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素质的根本条件,教师进行实践锻炼之后,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之前,应当事先做一个顶岗的计划,包括本次顶岗的所要达成的目的,以及在顶岗过程中的工作任务等。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工作任务,应当注重对企业在实际生产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要跟踪最新的工艺、技术、生产理念。在实际的顶岗当中,要将自身的专业基础知和工厂的实际应用进行有效的结合,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还要积极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技术工艺、项目流程、发展趋势等。通过顶岗实践,还要熟悉工厂内各种岗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和企业管理模式等等。总之,只有带着任务和计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才能够围绕之前设定的目标,更好地完成顶岗实践活动。

(三)教师做好顶岗实践记录

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填写社会实践报告是加强对老师顶岗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记录一定要求顶岗教师本人亲自填写,只有本人亲自填写,才能真正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悟进行准确的记录。在填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真实地记录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实践记录中应当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记录企业的商业秘密,以避免发生信息的泄露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践记录还应当作为教师顶岗实践过程考核的标准之一,以促使教师更认真地对实践内容、必得等进行记录。

教师的顶岗实践记录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查,包括院校检查和企业检查两部分。在检查的过程中应当由专业的有经验的教师或者企业职工进行检查,从学校角度来检查内容是民从事的教学内容有相关性,具体的到岗时间,以及是否已经从实习单位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助,补助的标准是多少,是否独立承担了工作任务,以及当前的岗位工作职责,从专业技术角度对生产操作的一些建议等。从企业的角度主要检查教师在顶岗期间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顶岗教师所记录的出勤、工作质量、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

(四)搭建双赢平台,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教师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是否能够真正的得到锻炼和提高,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够真正地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真正地实现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已经成为当前校企合作的一个基准。

在学校方面,要充分地利用学校自身师资队伍,为企业真正地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比如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能够通过教师的顶岗实践,真正地发现企业生产运营沼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然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就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树立服务企业的思想意识,努力为企业提供服务,并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

4.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 篇四

教学基本技能的矫正。我认为在大二接触到的一些如教学技能实训课虽然为我们在微格教室进行了相关的指导以及练习机会。但由于我们的训练形式仍然是以8-10分钟为时限的微课为主,而这与我们将要进行的顶岗实习有着很大区别,我们将要面对的是30-40人甚至更多的学生,上的课将会是45分钟的标准课时长,对于我们的基本教学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于我而言,虽然我可以在微课中做到自始至终的相对自如,但在接近微课3-4倍时长的标准课中,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表现。这次顶岗实习,无疑是我们锻炼教学基本技能的最佳机会。虽然在初期我们会不适应,会因此感到苦恼,甚至会出现老师说过的职业倦怠。但我相信,我会在这段时间内好好调整,从而达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的标准。

职业心态的锻炼。我认为作为老师,应当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个内心,大可承受各种重大意外、事故,小可容纳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而我认为在如今仍然没有做到能够“肚里能撑船”的地步,这次顶岗实习,做到了让我作为一名真正的地理教师去接触教学以及学生教育,在这中间必定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琐事,我认为自己应当做好相关准备迎接挑战,经历的多了,在这段时间里自然就锻炼出了铁一般的心。

自身爱好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我在2016年高考后接触了视频剪辑,自从发现了这个可以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实力的“神技能”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学院学生会中,我作为宣传部的干事之一,主抓学院部分活动的视频制作与剪辑。在这中间,我的剪辑平台从最初的爱剪辑,再到如今的万兴神剪手,剪辑的水准也比初入时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的制作平台从手机的巧影APP,再到如今电脑中的万彩动画大师,接触的视频类型从简单的相册视频再到基础的MG动画视频……等等。在大二的实践课中,我发现了自己做出的视频可以在教学中大放异彩,这也与我所在的剪辑流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的视频主要是依靠对现有素材的重新剪切合并,并配以新的背景音乐,使得视频画面能够与音乐有机契合,从而带给观者与原有视频不一样的视觉与听觉体验。这种视频在如今的互联网有非常大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我希望在这次顶岗实习中能有机会使用自己制作的视频,从而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

事实上,这些目标于我而言,要想实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因此引发的问题也会很多。

首先,在初期,我认为出问题最多的就是日常教学技能的培养了。虽然在学校中我们进行相关的训练,但那毕竟是面对的是同班的同学,身处在微课的环境下,与我们如今将要面对的是与自己年龄差距达到5-6岁的高中生以及45分钟的标准课堂有着巨大的差距。如何与学生建立起关系,如何在45分钟有效组织教学从而圆满完成一次教学过程,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在初期可能会出现课讲不完、课堂容量太大、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等等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多请教指导老师以及同学科的老师,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其次,在中期,我们虽然能够与学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学生个体的差异所引起的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波动,甚至是课堂中的意外,都有可能会让我们出现职业倦怠,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消极情绪。我认为在这其中不光是要靠自己进行调节,更要与岗友做好沟通,其实我认为这些事情并不能打倒自己,真正打倒我的只有自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希望到了那个时刻,自己能够及时调整过来。

最后,在后期,我的教学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会像我在剪辑视频中所出现的那样:“前面华丽的不行,后面差劲的不行”,不光是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必定会出现“瓶颈期”,在这中间,可能会怀疑自己有没有那个资格、有没有那个勇气再做下去。我认为,在之前的学院学生会工作过程中,与团委老师发生的关于视频形式的思维冲突激起了我的反叛心理,使得那时的我本没有动力接着坚持自己这一爱好有了新的动力。“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敢于搞事情”成为了我一直以来坚持下去的信条,而这个信条我也能够贯彻于整个实习的过程之中。

5.教师顶岗、脱岗通知 篇五

为了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严肃工作纪律,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根据教体局的要求,特拟通知如下:

关于脱岗、顶岗教师,由所在学校通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其上岗,学校切实做好记录:

1、对于累计缺岗未到校的,并愿意返岗的先接受处理后,再返岗。

2、联系不上,销不掉档案的,停发工资。

3、本人明确答复,不要工作的报教体局予以辞退。

4、长期有病不能上岗者,必须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并由所在学校校长签字后、中心校审核,报教体局审批,否则视为脱岗。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本着对教师负责,切实履行好职责。凡未按要求及时办理的学校,发现问题,实行“一岗双责”,同时追究当事人和校长的责任。

孙庙乡中心学校

6.教师顶岗实习日志 篇六

这个星期还是还按部就班的工作,不过在这一周田老师听了我一堂课,她让我讲综合主题课程模式的训练,很抽象,所以接到命令后我便开始认真的备课。在书上学过备课首先要备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和重难点入手,所以说要把第一节课安排的井然有序,对于我们这些新老师来说,备好课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讲好这堂课,我把教案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并且把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知道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了为止。对于自己要讲的内容我已经胸有成竹了,但是对于这个班的学生我还是有些担心,因为她们太不积极了,上课不喜欢发言,所以我觉得要想上好这堂课必须得想办法让她们配合我,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所要讲的内容。周四上课,在这之前我有她们班的仔细,课后我便故意接近她们与她们聊天,最后我发现她们有厌学情绪,说是不想上课就想玩.我觉得处于十六、七岁的孩子贪玩很正常,所以我跟她们说"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也贪玩,但是咱们应该学会从玩中学到东西不能瞎玩,不能把这段美好的时光虚度过去"。我们谈的很投机,感觉我们之间并没有距离,学生们把自己的 想法都说了出来,应该说她们都是一群懂事的孩子。到了周四上课时,同学们表现的出乎意料的好,很积极,很配合我。一节课应该说轻轻松松的就上下来了,也许是和田老师和学生们太熟了吧,讲课时我一点也不紧张,完全按照教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课后听田老师对我这堂课的评价,她说总的来说非常好课堂气氛以及教学的组织都非常不错,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提问一个问题后没有给学生们留思考的时间便提问,当时我真没意识到,现在知道了。的确,如果不给她们思考的时间就提问那么其他的学生就不思考了,那么提的这个问题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就没有意义了。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站在讲台上只有四十五分钟,但课下的准备工作则有n个四十五分钟.精心准备的确可以使自己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讲完课通过老师的评价更能吸取不少的经验。我们说:从教的技能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多锻炼,我坚信我们的从教技能肯定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7.高校教师下企业顶岗 篇七

山西师大的顶岗支教实习自2006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 已顺利实施了三批。前三批共595人, 分布在临汾与运城市的68所中学, 同时置换出215名中学教师来我校进行了3个多月的培训学习。我们从学生支教实践遇到的问题中发现, 学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足, 对教师专业知识认识存在偏差;对教师专业知能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文章主要对此作深入思考, 以有利于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完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在支教实习中, 师范生获得了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正常教学的机会, 在参与备课、观摩教学、参加各种研讨会等的过程中, 认识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 发展了必备的教学技能和处理日常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自信心。在对教师职业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面对就业现实, 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加关注, 更加迫切地想知道教师专业的独特性是什么。那么教师专业有什么独特性质呢?这也是伴随教师专业化运动出现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功能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 发展演化为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不仅指为达到预设的工具目的或满足社会规范文化的精神需求而具备的技术和技巧, 而是要求教师对原有知识和如何建构、建构成什么样的新知识施加影响。这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同时把知识置于某种条件中, 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景中, 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教学要引起学生质疑、反思, 达到建构、创新知识之目的。同时, 教师在传授、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些变化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

二、教师知识的核心

在支教学校进行的访谈中, 经常听到支教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说, “顶岗支教”学生学历高, 不缺文化知识, 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那么教师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师范生到底在实践中缺什么?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 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1. 教师的核心知识

从教师专业特性分析,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动态的、情境化的, 教师遇到的是大量的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 教师真正运用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教师的其他的知识 (如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 只有与教师实践知识相结合, 融入到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才能真正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另外, 教师实践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有助于教师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3]。实践性知识强调了教学实践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形成的作用, 反过来, 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又对教学实践产生着根本的影响。基于这种知识的运用, 资深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与初任教师不同的思维特点[4], 如: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思维;对于问题情境主体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参与;问题表象中的多元视点的统整;对教学事件的背景化思考;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资深教师在对课程知识的表征方面, 一般都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的形式予以表征的, 更注重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很高的熟练程度。资深教师在课堂组织和对学生的控制方面也表现出比初任教师更有效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师知识的核心是教师实践知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实践知识又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 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判断具有模块、模拟的特征。教师在经历实践问题的时候, 也就是对情境进行解释的过程, 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具有使用组块思维、模拟思维的特征, 他会把眼前的状况和面对的学生归结为自己或别人的某类判断, 会把个别事物归入实践知识结构中的某个类别、样式, 并努力在原有的结构中顺应、平衡, 原有的实践知识结构对教师新的判断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二, 教师的决策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博弈。教师工作中对知识的使用具有非系统性、多元性、多层次的特征, 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依赖某种一以贯之的理论或逻辑, 而是基于情境的选择过程, 是根据实际需要, 在众多的原则、惯例、认知、经验中提取元素, 并瞬间组合形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受教师的教育信念、人生经验、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等的影响, 还取决于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和心智模式等, 最终采取的策略是各种因素博弈的过程。第三, 对实践知识的验证取决于问题解决的效用。理论知识对教师原有知识的反思、引领, 教师自己或同伴在实践中获得的结论, 都会冲击着教师的知识结构, 最终能否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 要取决于教师运用知识、经验后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效用。因此, 实践知识需要在审议中, 在即时对话中去检验、修正、传播。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如何来的呢, 或者说, 实践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呢?国内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与生成渠道的研究基本形成共识, 总体看来包括个人经验 (包括教学实践经验和受教经验) 、同行交流和理论学习等方面。首先, 实践知识始于偶发性的反思。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思考, 称得上反思的活动并不是都可以预期的, 反思活动是偶发的、主题性的。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判断可以有两种, 一种是规范性判断, 一种是描述性判断。描述性判断只对事实进行鲜活生动的描述, 这不应是教师反思活动的终点。教师反思的意义在于把描述性判断上升为规范性判断, 或者用相关的规范性判断衡量、解释描述性判断, 这样的反思才有“价值”。当“偶然”事件出现的时候, 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程序、平台或者活动方式去加深或延伸思考, 教师反思必然与验证性的行动相连, 必然与他人或理论的对话相连。第二,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沟通。在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时具体表现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现在提倡教师进行研究, 但教师的研究是实践的研究,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不是建设理论, 教师的理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以及解决个别问题的过程中以解释和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丰富、发展、限定、修正理论认识, 但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不必然具有普适性。我们需要有更多理论工作者以实践知识为思维对象, 走进教师的工作情境用归纳、概括、提炼的认知形式, 加工、整理、升华、传播, 最终完成实践知识对理论知识重新建构的循环。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沟通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就是教师要通过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 接纳理论对自己实践知识结构的调整甚至“破坏”,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拆卸自己系统逻辑的理论知识结构, 学习在变化、复杂、混沌的情境问题中去适应、提取、批判以及创造[5]。

2. 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那么,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教师需要发展哪些知识和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这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我们的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 应该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教学。

信息化教育, 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 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表现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6]。信息化教学的实质是整合了技术和新的学习理论的革新教学模式, 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此外, 革新的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运用技术, 而且更要知道在什么时候、怎么样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以及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因此, 教师的专业知能可从四个维度进行阐释[7]: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 能理解和应用技术;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 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挑战;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专业实践, 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合作与交流, 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

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知能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可表述为了解、应用、整合和创新四阶段。 (1) 了解阶段:教师开始认识技术、学习使用技术, 但在心理上对技术还是抵制着、畏惧着、甚至挣扎着,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主导着的, 技术除了带来一些管理的麻烦以外, 没有对教学的常规造成影响。 (2) 应用阶段:经过应用、反思、学习以后, 教师逐渐获得了技术应用的自信, 掌握了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 出现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3) 整合阶段:技术开始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结构, 教师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 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帮促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4) 创新阶段:教师对技术可以说是应付自如, 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应用技术, 设计技术整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这种阶段性发展, 首先从属于课程和学习经验的发展, 也就是说, 对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 应该要强调的是课程方面的能力, 而不是技术方面的能力。这更符合教师的专业需要, 毕竟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用来支持课程的实施的时候, 教师才会自发地自如地在课堂上应用技术。第二, 这种阶段性发展的另一层深刻含义是: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 将破坏传统的稳定的课程结构, 取而代之以面向过程的课程框架。在这种框架中,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支撑、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和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的支持, 来真正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最后, 四阶段发展还意味着, 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地沉浸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如果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适宜, 他们就能够具备深度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 从而达到创新应用阶段[8]。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 而这种信息素养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锤炼。

三、对教育实习的思考

1. 加强知识的准备

在支教实践中, 我们发现许多师范生在学科教学中, 面对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 普遍地显示出较差的学科心理教育意识和较低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这反映在学校的教师教育中, 对学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 是指在学科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学科心理教育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职前初步形成阶段、入职基本形成阶段和在职提高完善阶段。作为师范大学, 重点是完成未来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在整个四年的教师教育中, 学生首先要完成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要根据教师专业的独特性, 切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1)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 (2) 专门设置学科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包括大学学科心理教育课、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课、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教材教法课等; (3)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 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因素, 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心理教育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 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 提高自我教育水平[9]。这同时要求我们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教师专业的独特性, 在具体教学中给学生以榜样。

通过支教实践, 我们深刻认识到, 教师的发展并不是在大学里一次完成的, 教师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在中小学校真实的环境中经历持续的发展过程。由教师专业性、知识特点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可以看出, 教师知识具有完整的结构, 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 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统一, 是各类性质的知识有机构成的整体。教师知识以实践知识方式存在, 在实践活动中建构, 是一种开放的, 不断变化更新、充实的知识。教师要能随时获取新的信息、知识和成果, 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状态, 同时也要通过反思性学习, 不断体悟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自己的知识, 尤其是对实践知识的管理, 例如, 如何进行教育叙事, 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工具使自己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选用博客 (Blog) 、维基 (Wiki)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社会性书签 (Social Bookmark) 、Tag (大众分类或Folksonomy)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IM (即时聊天) 等一系列技术。应该有意识的将对这些技术的学习设计在教育技术等课程中。

2. 处理好几个问题

在“顶岗支教”实习中, 支教学生从始至终都是主角, 处于教学实战状态, 难免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教师专业特点和实践性的理解问题, 应注意处理好这些问题: (1) 理解中小学文化。中小学文化有其自身的内涵特点, 它立足于实践, 生动充盈, 丰富多彩, 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 他们的历史、传统、教师状况、学生特点等各具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气质类型、家庭情况等不尽相同, 中小学教师直接关注的是当下教育实际, 即具体的、个别的、千变万化的实际教育情境。进入支教学校, 要注意很快转变角色, 尊重、熟悉、融入中小学的文化, 尊重中小学的原有经验, 结合教学实际理解中小学的文化氛围, 不能想当然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中小学文化是落后的, 自己是去改造中小学的。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小学文化的特质, 我们的学生才会脚踏实地深入到这种文化中, 成为其中一分子, 成为中小学教师。 (2) 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冲突。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更突出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现实中, 在农村许多学校考试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不参加中考或高考的许多课被减掉课时, 甚至被取消。有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学生的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张, 没有自由时间等。他们感到中小学生活的强大压力, 这种压力打破了头脑里的理想, 认识了现实中的真实与残酷。如何处理好现实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即要努力提高成绩, 又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这确实是对支教学生的挑战, 也是对其创新精神的考验。 (3) 人际交流。我们的学生一定要与支教学校领导、教研究室领导、具体学科指导教师多沟通, 注意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沟通在于主动, 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问题。如果能主动恰当地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就会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更好地实现我们教育实践的目的。 (4) 适应艰苦生活的心理准备。“顶岗支教”实习的学校大多数是在偏远的乡镇, 食宿简陋, 生活单调。这样的环境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和生活磨砺的机会, 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支教前, 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确立吃苦精神和爱心奉献精神。

四、结束语

石本无火, 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 相荡乃生涟漪。随着顶岗支教实习的不断深入开展, 山西师大一定会在与基础教育的相击相荡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办学追求。我们将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对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发展和完善, 探索有效改变单纯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实践取向、教育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顶岗支教实习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 既是对贫困地区教育师资有效的支援模式, 也是高师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重要改革。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核心知识, 理性认识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将有效改进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发展和完善顶岗支教实践模式。

关键词:顶岗支教,教育实习,教师专业化,教师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耿文侠, 冯春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 2007 (2) :83-85

[2]张学民, 申继亮, 林崇德.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3) :68-70

[3]申燕, 符太胜.教师知识的核心:教师实践知识[J].教学与管理, 2007 (5) :27-28

[4][日]佐藤学, 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43.

[5]吕立杰.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的反思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B) :20-23

[7]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报 (理论研究) , 2002 (12) :4

[8]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45-47

[9]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62-63

上一篇:寒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罗丹)下一篇:十一假期出游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