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经济

2024-09-25

创新型经济(精选8篇)

1.创新型经济 篇一

从2011年底开始,“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就成为了浙江省政府的重点工程,一系列招商引资工作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就目前来看,我们发现,浙商回归项目大多集中在旅游休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这也传达给广大企业家一个新的信号:创新型经济是未来提升城市价值的发力点,而这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是再创业的绝好契机。

看到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企业出口一支圆珠笔价格是1元以下,美国市场可卖到1美元以上,而中国企业的收入不足1元,支出进口笔珠、笔芯、墨水、相应技术装备及工人工资,最终利润只有0.02-0.05元。美国市场上从1元人民币到1美元的增值,主要源于产品设计、采购、物流和商业服务,其利润增值大多被外国公司占有,足见创新型经济的魅力;因为创新不止,非“科班出身”的苹果,成了手机业的大哥大;因为缺少创新,曾经的行业老大诺基亚,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以说,创新,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商人群体来说,亦是如此。

通过在外多年的发展,广大浙商已完成了资本积累,正在寻找资本新的出路。不少浙商都提到过,回归,不是单纯地把企业搬回浙江,这样的回归肯定会水土不服,无法生存。而且大多数浙商从事的是传统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的瓶颈,“依样画葫芦”只会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送。他们迫切需要产品创新、结构调整、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实际上,创业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大方向的转型,还包括生产模式、管理制度、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微转型”,可以说,含义非常宽泛。这也为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再创业契机。

而对于杭州来说,不仅具有发展创新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高端人才集聚,等等,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2011年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5%,地方财政(市本级)支出科技经费占比达7.57%,专利授权量已连续五年稳居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可以说,杭州十分适合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也将大大提升杭州的城市价值。

来源:每日商报作者:周乐乐编辑:赵恬宁

2.创新型经济 篇二

关键词:经济,发展,创新,崛起,启示

一、国家创新力奠定经济强国基础———以芬兰为例的分析

芬兰作为资源、人口很少和地域不大的国家依靠创新成为全球经济体竞争力前10位之一。在芬兰, 人们不但重视传统技术对本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富裕所起到的作用, 而且重视传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广泛运用科技创新方法促进新兴产业不断崛起, 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一) 企业创新精神恒久且重视核心技术创新, 把握创新主动权

芬兰、以色列、韩国和瑞士的一些知名品牌企业, 一个共同做法就是实施企业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他们认为, 企业只有不断创造出未来技术优势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企业时刻保持“不创新就等于死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断加速企业创新进程、推出新的产品和核心技术。

加强自主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不可分割, 都将自主技术产权保护列为企业重要战略。芬兰大多企业都有自主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员与专门机构, 从竞争对手、产权保护、法律诉讼等全方位进行分工, 细化自主技术产权管理, 维护企业技术与知识产权利益。

(二) 科技创新的核心和根本动力是科技人才

芬兰整体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国家从事生产领域的科技人才比例极高。在芬兰科技人员的拥有量与创新能力远远走到了世界国家的前面。

(三) 良好的教育体系是科技人才不断涌现与创新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芬兰企业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 出现“员工充电, 老板出钱”的浪潮。芬兰政府用大约10年时间, 通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 使大量公民掌握新的技能, 从而加速芬兰国家的技术创新进程。

(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与政府投入与营造创新环境密不可分

芬兰政府加大实施国家高科技攻略, 形成强烈的国家创新环境和氛围。近年来, 芬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提升企业科技, 优先帮助高新科技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制和引进, 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开发, 不断注入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生机和活力, 进而从整体上实现了国家创新力的不断增强。

二、信息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以印度为例的分析

印度GDP增长速度不高, 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较差, 但在政府的支持下, 印度不仅是软件生产出口大国, 而且也是IT人才大国。

首先, 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政府支持人才出国发展、回国服务。印度政府鼓励人才自由流动, 实施从几个主要产业入手, 使用有限的资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策略。在政策导引下, 刺激了印度以软件科技园区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软件业发展.

其次, 《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为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变革动力和宏伟蓝图, 明确信息产业为印度优先发展的产业, 提出打破印度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经营的垄断局面, 解决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改革税制, 确保资金对信息软件业的流入和支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完善电子商务和相关法律, 并建议将政府预算的1-3%用于信息技术应用, 促进政府的信息化。

第三, 印度电子工业部的软件科技园区计划成功。一是宣布的3个STP园区在地理上形成海岸大三角分布, 其中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的硅谷”。二是美国微软、惠普、康柏和日本富士通公司等相继在印度的STP园区设立研发中心。三是印度政府允许STP园区注册为独立机构以避免当地政府的干预。四是全印软件业和服务公司协会积极参与各项信息产业政策制定和推动, 促使印度成为软件公司获ISO9000认证最多的国家, 也是CMM 5级认证最多的国家。

第四, 印度能够按照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 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同时软件企业自身还建立培训机构, 重点培训计算机应用专家、系统分析员、开发管理人员、软件企业经销人员,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同时印度重视教育, 英语人才优势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

印度软件给予中国同行的启示是, 软件业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一个过程。工业化要求严谨、规范, 反对浮华、作秀。只有根据软件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要求, 扎扎实实去做, 不好高骛远, 不贪大求全, 才能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三、发展启示

第一, 国家创新力源于教育, 要加强职业再教育, 提升企业创新力。以色列著名经济学家凯奇说:“一次高学历教育并不能决定人的才能一生, 需要不断地提高人的知识和能力。即便是企业中未受过学历教育的员工, 同样应给予公平的竞争机会。”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全民技术培训, 提升国家整体技术生产力。二是国家要加强企业教育学院建设, 对企业中未受过学历教育的员工, 同样应给予公平的竞争机会, 推进企业人才建设与自主技术创新进程, 促进“知识再生”与加快更新。三是倡导无论是否拥有学历都可成为人才的思想, 为人才再教育与知识再生提供了条件与方便。

第二, 将人才与知识等纳入资本构成, 正确处理人才流动问题。一要实行知识资本与风险经营挂钩, 给予知识创新、科技项目收益风险报酬激励。承认知识及其创新产品与项目在企业产权中的拥有比例, 赋予相应的股份权限与责任地位。二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吸引全球化人才。实行投资项目集中化、技术开发就地化、人才使用当地化等策略。

3.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城市 篇三

创新型经济,是依靠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开创扬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扬州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9年达5800美元,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这几年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破题,项目集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州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二是增强后危机时代扬州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代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迫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赢得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很大,苏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苏北争先进位的势头强劲,扬州如果不谋划创新发展,势必处于距离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被反超的窘境。四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扬州经济更加发达、城市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壮大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让城市充满生机;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将突出以下五个方面重点:

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着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智能电网产业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以打造“中国光电城”为目标,促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加快释放,抢占产业上游高地,全力扩大下游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以“两高、两低”(高端、高效,低碳、低耗)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烯烃、芳烃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符合扬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扬州旅游从景点游向城市游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生态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城市创新为关键。把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作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进发。在空间上,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既通过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又大力推动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谋求同城效应,形成“江苏中心(宁镇扬)”。在功能上,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载体和平台,增强对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品质上,进一步挖掘并开发扬州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彰显扬州“宜居城市”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基础。继续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互相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叠加发展创新型经济。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项目的招引力度,推进知识资本、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的引进。积极引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更加注重从单个项目引进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争做发展创新型经济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阵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引进,着力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扬州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更加重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激活本地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把各種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支撑。更加注重人才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性作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加大力度培育、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通过发展创新产业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通过集聚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让优秀人才的目光聚焦扬州,让扬州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全方位推进扬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用知识引领创新——着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构建起适合创新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用实践推动创新——进一步明确创新的重点,落实创新的责任,靠实创新的举措,让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发展的局面。用民智激发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群众的学生,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营造扬州讲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氛围,培育激发创新的社会土壤。用制度保障创新——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引导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使一切有利于扬州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4.创新与知识经济 篇四

对于“企业文化”与“创新”,我们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认识,也不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这2个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是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那我们将很难找到在当前社会下两者的联系。

企业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是将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20世纪代以后,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人。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上。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企业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而今企业文化提倡的是人本管理,这里我们试着提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首先我们来分析当前的时代背景,21世纪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着很多种的提法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网络经济时代”又是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这个时代赋予了强烈的创新精神。现代企业提倡的人本管理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作为个体的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而没有文化的企业则是一台失控的狂乱飞转的机器。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她是企业的大动脉和神经网络,她给企业带来的巨大财富是无法评估的。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中国企业只有5-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1亿元门槛成为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死亡线。7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现已销声匿迹,而百年老企业美国通用电汽公司为什么依然保持着25岁的旺盛活力,以人为本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才向往?我们来看看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让每位员工都有受培训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确保公司拥有最能干、最讲究工作效率的劳动力;尊重资深员工的劳动;以工资、福利、物质鼓励对员工的劳动做出相应的回报;以能力为依据;贯彻普遍公认的――向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的政策。摩托罗拉的这种公司价值观为每一个员工创造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人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从这份资料里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是有生命的,而企业的生命力来源于企业的文化。通常我们在评介一个企业的时候喜欢用“成长性”这个词汇,但我们是否仔细地想过是什么赋予了企业的成长性?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企业的成长取决于企业文化。而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赋予企业成长性呢?应该说这种企业文化必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而发展就注定企业文化必须以动态的形态存在。支持企业以动态的形态存在的只可能是创新。

通常我们对创新在企业中起的作用有个误区,那就是我们总认为创新是针对企业中某种具体的技术的变革或完善。例如:某个科研项目的完成,某个具体工序的完善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其实,企业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过程。而且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是企业中其它具体技术创新的基础。现在我们试述一下:为什么要给企业文化赋予创新精神,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创新精神,这个企业无疑将被淘汰。第二点我们前面说过创新就是不断地发现和挖掘的过程。问题承载了创新,而人无疑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在讲创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思考方式和取向。因为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和取向将决定是否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发展的深度。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需要追溯到从前,比较一下欧洲人与中国人在思考方式和取向上的不同。我们拿古希腊人与古代中国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处的不同环境来阐明。古希腊的科学研究者通常是在独立、自由的状态中进行科学研究的。他们一般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资金来源是靠平时的教学或其它工作来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研究通常有很强的张力和延伸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资金的无法保证。为了得到更多的科研资金他们往往需要通过演讲来游说更多的支持者。他们在演讲中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心态必然影响研究的真实性。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他们性格中张扬的本性。而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者一般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科学研究的。通常他们都有一定的官衔,比如进行医学方面研究的就可能是御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约束性,那就是必须满足于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的是谨慎的向统治者阐明他们的观点来得到支持,研究也就有了固定的模式。这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当研究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将不会考虑后面的问题。这也是阻碍创新继续进行的一大弊病。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了解来进行分析,找到些欧洲人与中国人的差异或不同。在我们很多人眼里仅仅知道的也许就是他的《蒙娜利莎》和《最后的晚餐》,而把他定位在一个画家的位置上。我想如果大家仔细地了解过,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画家而且还是一位天文学家、一位航空学家、一位建筑学家、一位医学家等。从全能天才达。芬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欧洲人的思想取向:那就是求新求异的思想。他们将人的生命定位在极限上,而中国人的求全责备思想也是通过古老传统沿袭来的,这样就局限了人的张力和思想的扩展性,但也有了古老传统沿袭下来的对问题的谨慎态度。

还是让我们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齐的认识来说明些问题。我们大多少人为什么只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首先我要表明的就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的全面性,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者说企业理念的执行者应该具备发现性和挖掘性,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不具备了解员工的能力,又怎么可能谈的上发现和挖掘?又怎么可能让企业文化有生命力?那就更谈不上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第二点举这个例子我要谈的就是:时代的背景。为什么达。芬齐可以成为一位举世注目的全能天才?那离不开欧洲文艺复兴那个时代背景下宽松的环境,一种可以让个性张扬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表现性。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回到“文艺复兴”那个时代,我要表达的是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考虑的就是时代的背景和借鉴前时代所留下的光彩。我们现在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时代被赋予的是创新和超越的主题。我们的企业需要发展就必需给它赋予时代精神“创新和超越”适应发展的需要。当企业被赋予“创新和超越”的精神,我们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在实现企业文化的过程控制中的具体方法,而方法的可靠性和可实施性检验的最好方式就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第三点我要谈的是:达。芬奇个人所具备的“理性和感性的极度完美和平衡和我们企业管理者所要借鉴的地方。21世纪的企业管理提倡的是”人本管理“而不是上世纪提倡的”人与机器同等的最大化利用“,而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人“。作为每个个体的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中很好地把握”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简单具体说,应该是用理性的头脑制定实施企业文化的具体步骤,用条款明晰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体的表现,但对员工的培养和交流要多一些感性的认同和融入,应该让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第四点我要谈谈达。芬奇的超时代个人魅力,达。芬奇之所以在550年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对他有着深深的敬仰,这源于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强烈好奇心和他科学的思考方式。他细致入微的对未知世界的观察和大量的实践成就了他的伟大。他为了研究鸟类飞行数清了老鹰翅膀的羽毛,准确地画出了麻雀翅膀羽毛的排列。这些都表明了他在创新过程中的激情和细致,在他1.6万页手稿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们从对达@芬奇逐步了解中,应该找到创造性的思维应该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和科学的思考和实践。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更好地营造让员工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和对创新有更多具体的认识。

5.创新型经济 篇五

新常态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将能源依赖型产业逐步淘汰,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采用决策系统作为经营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与有力的补充。此外,企业加快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渠道,使得经济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最后,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电子商务平台,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企业适应新常态经济,并获取发展的机遇。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要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采用人才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互联网也较为普遍,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转变思维方式,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升级。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现状

(一)缺乏创新的氛围

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创新的认识一直不足,虽然在近几年强调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会对当前的企业经济利益有所损害,因此,部分企业家并不愿意进行创新。同时创新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并消耗企业一定的资金,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企业在谈到创新时,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往往都是停留在创新的表面,并不能从管理、战略、产品等多个角度进行真正的创新。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面临着困境

创新需要企业从经验出发,尊重科学事实,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尝试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尝试不仅仅意味着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创新资金,同时,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得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陷入到困境当中。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要明确创新对企业长远利益的影响,要为创新准备充足的资金、人力与物力。

(三)企业员工缺乏创新精神

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当中,依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员工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并不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只需要能够领会领导的意思,执行就能满足管理要求。同时大部分的员工思维也逐渐僵化,这部分员工不仅不能为创新提供支持,还会因为不适应而反感这些政策。此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员工的利益,这就更加增大了员工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阻碍力量。还有一部分员工无法从长远利益出发,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消极应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创新管理成本。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恰当的激励机制对创新的推进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管理创新与激励制度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兼顾了员工的利益。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并不能准确理解这种认识。因此,采用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深刻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利益,从而不断增强员工对创新的积极性,不仅能节约创新成本,同时还能够加快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设计出一套与时俱进且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创新,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目标得以实现。

(五)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阶段我国的企业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但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一种粗放式发展的战略,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企业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大部分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经济管理制度,大部分的政策也能得以执行,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而监管机制的缺乏,为漏洞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二,由于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部分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第三,我国经济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完善,但是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初步阶段,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依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良好的氛围是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条件,而陈旧的思想观念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严重的滞后影响。随着新常态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观念,尊重知识与人才,为企业培育创新的土壤。要重点引导和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要员工明白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并最终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制度的创新,那么其他的所有创新即使能够实现,其执行效率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应该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创新。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市场导向为基本依据,结合企业的内部架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主地充当监管员角色,使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机制相结合。

(三)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需要不断地引入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管理水平,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尊重员工的劳动与人格,同时最大限度内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其次,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在企业招聘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并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保障员工在进行创新时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报酬。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要明确理念创新才是保证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最重要基础内容。此外,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的导向与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6.统战非公经济创新 篇六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战工作创新”申报材料

******委统战部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吸纳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区委非常重视非公经济发展,提出了“**********” 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发展。我部根据区委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有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和法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共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06家,全区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了44.9亿元,占到全区增加值的32%,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繁荣城乡市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重视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识

我区是全市的工业区,区内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为弥补这一经济发展的短板,就必须重视非公、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真正理解非公企业、支持非公企业家,特别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解决非公经济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各种障碍,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以狠抓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

[2010]16号文件)为重点,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帮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上来。同时采取召开非公经济人士联系会、专题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学习文件精神,不断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代表人士发展壮大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在与非公经济人士的交流和沟通中,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不断发展壮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搭建平台,创新方法,加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力度

一是坚持落实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联系制度。为了进一步

加强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了解和掌握非公经济在发展终于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制定了《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制度》,确定了10户非公企业,40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重点联系对象,经常性走访企业,不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全区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和党对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通过了解和沟通,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持。为切实解决因融资难而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提高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经我们多方联系和调研,决定采取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2009至2011年连续3年举办了银企座谈会,增进了非公企业和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共识,通过这个平台,***银行和****支行先后为9家非公企业贷款2.18亿元,切实解决了非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三是积极支持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策。非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非公企业也有参与地方建设和参政议政的需求,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非公企业主的政治培养,通过发现培养了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地方经济建设的非公企业家。在今年人大、政协换届中,我们推荐了非公企业家政协委员29

名,占到政协委员总数的20%;推荐区人大代表17名,占到全区代表总数的9.4%,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开通了言路。在我部和区政协共同举办了第三产业发展论坛上,非公企业家们结合自身企业和我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畅所欲言,部分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关于我区进一步发展物流产业园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得到了采纳。

四是认真开展“两个健康”工作,切实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努力践行“两个健康”工作,首先我们多次召开培训班和座谈会,着重围绕非公经济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破除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小富即安”的思想,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二次创业,加快我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原*****是一家经营陶瓷卫浴的非公企业,在企业发展中因场地、经营品种等问题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后经市场调查和分析,组建了****房地产公司二次创业,目前开发的***住宅小区销售火爆,使得企业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其次来我区发展的外地非公企业主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逐步稳定和壮大,非公企业主子女落户、就学难等问题也同时暴露了出来。我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先后为

***************解决子女入学、*******落户等问题,解决了非公企业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在***安心发展。

三、积极引导,认真动员,大力开展好“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活动

近年来,我们在非公经济人士中组织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于“光彩事业”,在自己致富的时候,回报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集团董事长张利军投资400万元为**公园捐建的大门,不但美化了环境,还传为一时美谈;为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投资400万元投资改造建设的***乡文化站窗明几净,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投资150万元为***乡各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方便了村民夜间的出行;为****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生活费及1吨取暖用煤。******的这些善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得到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交口称赞,在****的带动和影响下,*******************************************饮公司等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纷纷投身到“一企帮一村,共建新农村”、“帮助困难群众献爱心月”及“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活动中来。近年来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非公有制企业响应号召,纷纷解囊捐款捐物,帮助困难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两节;“5.12地震”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款捐物50多万元,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后,***区非公企业

先后为舟曲灾区捐款捐物达47万余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

7.创新型经济 篇七

1 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 但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用人单位所需求的技术性、创新型人才却供不应求。造成招工单位求贤若渴, 而当前毕业生待业数量仍连创新高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培养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 因此, 建立健全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成为当前各个高校的核心工作。

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基础性架构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体系、学生管理与评价体系、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接下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国内外高校模式进行探究, 进而为财经类院校构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寻找启示。

1.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体系现状

国外各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在广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和谋求自我发展, 在兼顾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同时, 重视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采取侧重通识教育的梯形课程结构模式或是采取基础与专业并举, 侧重专业教育的金字塔形课程结构模式。

国内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体系。以财经类院校为例, 主要分为: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原则下, 注重通识教育的体系;侧重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选修课比重, 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教育体系以及注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内高校目前流行以基础课满足最基本需要为原则, 通过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通过专业课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阶梯式课程结构模式。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与评价体系现状

国外对于学生管理与评价体系较为注重建立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挖掘人的潜力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均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 学校在兼顾对学生技能与理论培训的同时, 也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强调学以致用。同时, 对学生在企业培训的质量也有明确的要求。

国内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通过设置一套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对学生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通过具体量化, 得出具体数值, 进而通过分值的计算与处理得出最终的综合分值。而学生的阶段评价就根据综合分值的排名来进行。

1.3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现状

国外对于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大多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 对教师工作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评定, 对于教师的评价贯穿于高校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时刻提醒着教师在享受学术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要承担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回报社会的学术责任, 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

国内的教师评价在早期受苏联的影响有了初步的发展, 但在文革时期停滞不前, 文革后才进行了恢复。此后, 教师管理与评价逐渐得到制度化。目前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创新教育进行评价, 认为创新教育必不可少, 没有创新教育的评价就没有真正的创新教育。

(2) 从评价的内容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维度、科研业绩评价维度, 且各维度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3) 应用评价系统数学模型、数据库的设计等方法对教师进行评价。

1.4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国外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极为重视。以英、美两国为例:英国依靠社会、教育部门、校际和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对学生四级监督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质量监督调控体系。而这一体系也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享有极高的声誉。美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则是由内部评价体系和内部激励体系结合而成。教师必须依靠平时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在这一体系中得到认可, 这无疑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加上了重重的砝码。由此可见, 在各发达国家中均已建立起了较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国内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各高校均对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较为成功的模式有:由校内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质量认证和教学督导三者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二级学院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2 建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建议

针对国内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各方面现状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示, 同时也证明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具体到我们财经类院校的经管类创新型人才保障体系的完善建议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议

2.1.1 合理分配各类课程比例, 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

在建设经管类教学课程体系时, 应将社会经济环境需求发展变化趋势考虑进来, 并体现在课程建设中, 在设立公共基础课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现实要求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所占比例, 注重课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避免理论课程与经济现实脱节。

2.1.2 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的课程

经管类学生是未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 学校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应加大开设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力度, 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工具, 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1.3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发展平台

经管类学科之间并非互相独立, 而是相互融会贯通。因此, 经管类学生不应仅仅局限于本专业之内。学校可以通过实行辅修、学科竞赛、学术研讨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 鼓励学生拓展自身知识面, 突破专业限制,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

2.2 完善经济管理类教师管理与评价的建议

2.2.1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经管类毕业生未来所从事行业无不要求诚信为先, 作为财经类院校的高校教师不仅是要传授专业知识, 更应该为人师表, 以德为先。任何先进的手段都不可能代替教师高尚人格对学生的熏陶。

2.2.2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养成的培训

经管类学科知识及数据更新速度快, 想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经济形势, 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学校可以采取观摩、集中研讨、对话交流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拓教师的思维视野。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讲座等活动, 使他们及时了解前沿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科研方法。

2.2.3 建立创新型教师的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教师创新型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向创新型教师方向发展, 积极开展创新型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2.3完善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与评价的建议

2.3.1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通过实行辅修、双学位等政策以及主、辅修互换等奖励措施, 引导经济类与管理类学生互选对方课程学习, 了解相关学科, 进而触类旁通, 开阔视野, 培养出复合型创新经管类人才。

2.3.2 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向科研能力培养方向倾斜

经管空间Management

学校应建立起各项激励措施, 通过给予奖励学分等具体方式, 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

2.3.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经管类学生需要对经济变化保持充分的敏锐性, 因此应创造条件使他们深入到事务所、证券公司等第一线去锻炼实践能力。有鉴于此, 学校应改变学生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 学生自评和互评为辅的旧模式, 避免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情况, 可考虑将实习单位的实践鉴定意见也引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 实行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建议

2.4.1 形成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建立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责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采取教研室、院系、学校三级监控, 由教研室负责本学科内的教学质量日常监督, 院系重点监控教学的具体环节, 而学校一级则重点监控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

2.4.2 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管理目标设定要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展开, 坚决避免按照“一刀切”方法将全体学生培养成标准化的“生产线人才”, 注重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2.4.3 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整改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反馈功能, 在运行过程中, 学校和各级单位要根据反馈信息,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整改方案与措施。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整改工作的检查与监督, 确保整改效果, 使其落到实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 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汪永锉.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高等教育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朝辉译.解放亚洲学生的创造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3]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 .

8.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 篇八

关键词:农村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5-0101-06

引 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社区性集体资产特别是土地的所有者,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载体[1]。1978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依靠兴办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一度形成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推进,在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经营效率取得突破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分布格局[3]。2003年全面实施税费改革之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减少,制约着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提升[4]。近年来,一些地区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过去直接兴办集体企业,转变为主要发展集体物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出现新特点。然而,整体上,目前全国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5],在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甚至出现空壳化的趋势[6]。

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而村集体却承担越来越多的行政性事务,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延伸政府行政职能以及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多元化的职能[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这也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土地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仍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营性收入不稳定、外部政策扶持不完善以及内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经济发达地区6个区(县)12个典型村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进一步发展产权清晰、收入稳定、分配合理和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政策。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结构特征调查与解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经济发达地区6个区(县)的村级层面实地问卷调查。在每个区(县)中选取村级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和较为薄弱的村(社区)各1个,共计12个村(社区)。并将每个区(县)选取的经济较为发达的村(社区)归为经济强村组,将每个区(县)选取的经济较为薄弱的村(社区)归为经济薄弱组。样本村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使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趋势、结构,以及健康度和稳健度等一系列指标刻划出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更准确地反映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情况,对经营性收入的界定如下:

经营性收入I=总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经营性收入II=总收入-补助收入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

本文通过选取村集体总收入、经营性收入I、经营性收入II和净资产这4个指标来衡量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样本村2014年村集体总收入平均为517.55万元,经营性收入I平均为92.45万元,经营性收入II平均为325.35万元,净资产平均为1 374.84万元。再有,2014年所有样本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在100万元以上,其中有5个村收入超过500万元,有2个村年收入甚至超过1 000万元;从资产总量来看,调研地区有50%的村(社区)集体净资产规模达1 000万元。由此可见,村级集体收入与资产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是与苏南地区相比,该市农村集体经济在规模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江苏省农委统计数据,2013年底苏州、无锡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为1 072 456万元和609 106万元,而该市则为337 880万元。同时,若以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I为统计口径,该市仅为苏州的29%和无锡的38%;若以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II为统计口径,该市仅为苏州的25%和无锡的33%。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村干部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近年来各村之间集体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不平衡性日趋显著。从表2中可以看出,将集体经济强村与集体经济弱村进行比较,前者村集体平均总收入比后者高出2倍,经营性收入高出近5倍,净资产高出4倍多。这表明,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既体现在行政区内部,又体现在不同行政区之间。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构

这里主要选取经营性收入占比和补助性收入占比两个指标来衡量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结构。样本地区村级集体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企业资产、园区厂房的使用与租赁收入等村级经营性收入;二是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部门项目经费及社会支持等补助性收入;三是征用集体土地补偿及税源经济分成等其他收入。

从样本村的收入结构来看,整体上村级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偏低,经营性收入I占比超过50%的村仅占20%,有的村甚至不足10%。相比之下,补助性收入的占比较高,大多数村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50%,个别村甚至接近80%。这反映出样本村集体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创收能力偏弱。实际上,村级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表3比较经济强弱村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看出,前者的经营性收入占比都显著高于后者,而后者的补助性收入及其占比则远远高于前者。

(三)集体经济发展健康度与稳健度

本文使用集体支出收入比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度与稳健度。样本村(社区)的平均支出收入比为63.52%,与其所在城市情况基本吻合(样本市为66.96%)。同时,样本村(社区)的支出收入比和资产负债率均较高,且集体经济薄弱村更高,部分村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而村级刚性开支却逐年增长,导致集体负债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而言,一方面,村级组织作为最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近年来随着农民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与之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干部结构性的矛盾问题使得管理费用支出加大,因为部分社区人口、地域规模过大,按照相关要求配备的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且部分离岗干部继续留用。这两方面支出的增大使得近年来村集体总支出不断上升。此外,通过计算每个村的“刚性支出/村总人口”,发现这一指标大多数集中在0.02~0.03,平均值为0.024(见表4),可以看出村集体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其刚性支出,因此村集体的人口规模可以作为上级政府确定对该村(社区)补助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比较分析

该部分将进一步揭示各村(社区)如何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具体来看,样本村(社区)发展路径分为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为主、以政府补贴以及项目扶持为主和以产业联合为主等三大类型。

(一)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为主

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为主要发展路径的样本村(社区)中,经济薄弱村组的年租金收入大约为30万元,相比经济强村组年租金120万元仍有较大差距。该发展路径的优势在于门槛较低,只需村(社区)有一定资金积累或者是上级财政帮助村(社区)获得初始资金后,通过购置资产并将资产进行出租即可获得租赁收入,不需要村(社区)再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或参与经营。然而,该发展路径也对村(社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该发展路径要求村(社区)拥有购买发展载体资产的初始资金,考虑到村级集体发展水平情况来看,通常需要市、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其次,在当前经济形势普遍下行和制造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资产租赁收入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最后,租赁收入是通过市、区(镇)财政再到达村(社区),资金存在被平调或挪用以支持其他事业建设发展的可能性。

(二)以政府补助、项目扶持和税源分成为主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和项目的大力扶持,在经济薄弱村中尤为突出。样本村(社区)平均补助性收入达190万元,占总收入36.7%。其中,经济薄弱村组补助性收入为136.5万元,占经济薄弱村组总收入的43.4%。从其他收入来看,样本村(社区)平均其他收入141.2万元,其他收入主要是一次性征地补偿和税源企业分成。因此,该发展路径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多集中于政府财政补助、涉农项目扶持以及税源企业分成以及征地收入等。

该路径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政府财政补助、涉农项目资金扶持、征地补偿收入虽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但是缺乏持续稳定性,特别是征地补偿收入,其收入不仅是一次性的,还会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项目扶持往往不仅要求市、区(镇)财政出资,还要求村集体按比例配套出资,这让本来就无资金积累又无法获得外部融资的村集体难以获得项目支持。

(三)以产业联合为主

结合本次调研的12个村(社区)来看,选择以产业联合为主的发展路径的村(社区)均是来自经济较强村。产业联合不仅要求村(社区)投入相较之其他发展路径更多的资金,同时要求村(社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并实际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这对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某样本经济强村2014年通过一、三产联合发展,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以及旅游收入共计210.43万元,占经营性收入I的60%。作为丘陵山区改造试点,该村大力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2002年该村主动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特色草莓产业。2008年以梅文化为契机,举办梅花节以有效带动旅游农业的发展,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实现了依托一产和促进三产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健康度与稳健度等指标和发展路径的分析发现,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其进一步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限制较多

1.部分政策由于各种限制因素未能有效执行。其中,土地政策的执行情况最为突出。具体而言,为支持市、区(镇)发展建设,不少村(社区)通过2%的留用地政策所释放出来的土地指标被无偿挪用,而本村(社区)农民宅基地、农用地等其他土地由于政策限制又不能进一步释放新的建设留用地指标,导致了不少村(社区)出现了有钱、有项目却无地发展的尴尬局面。

2.部分政策初衷虽好,但在落实中后未取得预期效果。就财政转移和补贴政策而言,虽然各市、区(镇)财政为农民增收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或项目扶持,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以及多种资金渠道导致了资金使用分散、资金被截留挪用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使得政策效果大大弱于预期。

3.部分政策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样本市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载体建设给予了扶持政策,但相比苏州(昆山)等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而言,其政策扶持力度及操作方式仍有较大差距。

(二)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且缺少发展空间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主要是临近城镇、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或者资源丰富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的城边村可以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村(社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级招商引资吸引力小,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十分狭窄。例如,经济薄弱村组中地处样本市西南部的某社区,在招商引资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交通问题一直难以克服,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道路年久失修、粉尘严重、道路狭窄等问题不仅阻碍交通,更带来环境污染。再如某边贸小镇,由于边贸经济的衰落导致其一度成为全市重点帮扶村,其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加之地处圩区,土地资源贫瘠,村级集体经济缺少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打破地域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先天禀赋不足对村级集体经济的限制显得非常重要。

(三)行政性任务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在公共财政未能完全覆盖的地区,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承担着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刚性支出,还要承担着诸如秸秆禁烧、美丽乡村建设等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延伸政府行政职能等支出。部分村支书反映,每年秸秆禁烧的费用平均要80万元,这对村集体来说是较大的开支负担,相比之下补贴则偏少。譬如,一个百户左右的三星级自然村建设需投入400~500万元,政府补贴仅100万元,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压力,若是无法寻求新的收入增长路径,容易引发一些村集体的新一轮负债。

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继续壮大集体经济规模,还需要优化结构,提高经营性收入和稳定性收入的占比,此外还需要缩小村与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控制非生产性支出水平。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放活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诸多政策,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充分发挥村集体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体包括:

(一)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首先,强化资产补贴政策、优化并落实土地政策以及提高财政扶持政策的效率和激励作用,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的规模和稳定性。无论是农村产业招商还是依托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因此进一步优化并落实土地政策应当成为政策扶持的落脚点。同时,应保证帮扶力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从而有效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初期的资金资本积累。此外,扶持政策要能够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即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村(社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将财政扶持与考核机制相结合从而实现“以奖代补”,通过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薄弱村的财政扶持

继续强化薄弱村精准扶持政策,缩小村与村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加大扶持经济薄弱村财政政策力度,根据人均200~300元的标准测算村集体的刚性支出,并以此作为财政扶持的依据,确保经济薄弱村能够有效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完善薄弱村物业载体建设扶持政策,由市、区财政为主出资建设薄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社区服务用房和增加集体经济组织财产性收入的经营性物业,帮助薄弱村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载体。

(三)鼓励村际联合发展和跨地区发展

鼓励镇村联合或村村联合,以资金、资产或资源等入股的形式,成立多种股份制形式的法人经济实体,以合法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城镇综合体建设、农村综合体建设以及城镇物业服务设施经营等项目。实现抱团发展既能防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零打碎敲”,又能节约土地资源,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四)加强村级职权、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农村行政村和涉农社区是农村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农民增收和各项农村社会建设任务,所需经费都要由村里解决。村财政一方面要支持村集体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为上级分配任务所带来的行政性支出支付相关费用。环境整治、秸秆禁烧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村财政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应当做到职权、事权与财权相统一,上级部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或者任务时,应当要考虑村一级财政的消化能力,给予合适的财政补贴支持,对于按质按量完成的村(社区),可以给予适量资金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亚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8 (8):68-70.

[2] 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纵横,2010(5):24-29.

[3]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

[4] 王守智.集体经济组织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功能、困境及出路[J].长江论坛,2009(3):50-53

[5]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

[6] 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J].发展研究,2008(11):10-12.

[7] 王景新,赵旦.长江三角洲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9(11):30-34.

Abstract: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and maintaining the fas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12 villages (communities) in developed area,this paper analyzes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such as small in scale,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and relying on financial support. It finally puts forward alternative ways and policy framework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which is featured by clear property rights,stable income,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es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he structure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the financial burden.

上一篇:“三抓五治”活动自查报告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版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