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产业发展报告(通用8篇)
1.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篇一
兴国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14226万元。耕整地配套农机具1.1518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42台,插秧机3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713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几万元中央补贴资金到现在的550万元中央资金,补贴机具也从十几台(套)机器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台(套),兴国县农机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和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机来完成,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机耕面积33900公顷,机插面积3000公顷,机收面积23152公顷,全县水稻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69℅、4.2℅、41℅,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06℅。
二、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规模经营受限。一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种植品种多样化,插花田随处可见,既不利于机械的通行,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油价偏高。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
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
(二)、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有些适应山区丘陵地带使用的农机具,但价格偏高,补贴金额又有限,如:一些小型的半喂入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田间道路越来越小,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网点少,农机出现故障后,往往要等到生产厂家的技术员来维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农机具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缓慢。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5家注册,农户入股的资金少,没有形成整组或连片入社,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
三、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一)、制定政策对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机户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根据各地区情况,适当调整农机品目的补贴比例,使农民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农机具,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农机服务粮食、果树、蔬菜、烟叶等四大产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全程机械化,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场所。
(四)、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使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从而提高农机的使用率。
2.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篇二
1 农机化发展的着力点
兖州耕地面积4万hm2 (60万亩) ,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 其种植面积分别是3万hm2 (45万亩) 、2.9万hm2 (44万亩) 。2013年, 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7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6.5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3 383元。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 多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被评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市”。兖州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 使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健全完善了区镇街两级农机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了以区农机推广站为龙头, 以各镇街农机站为纽带, 以村集体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为基础的3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1) 着力调整现代农机装备结构。一是借助国家惠农政策, 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个体购机户等进行装备结构调整。二是农机农艺融合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 引导农户购置相应配套的农业机械。到2013年底, 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2.27万k W, 农机原值达到5.57亿元;拥有拖拉机5 42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 793台、秸秆还田机2 184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 783台、小麦玉米多用免耕施肥播种机464和深松机289台;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 两季作物秸秆基本全部还田, 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
(2)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二是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三是企社联合,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 全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达到1.67万hm2 (25万亩) , 6.67 hm2 (100亩) 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70户, 66.67 hm2 (1 000亩) 左右的种粮大户12户;农机合作社36个, 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联合社, 村集体服务组织68个, 农机大户130个。
(3) 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机部门通过项目带动, 先后建立了小麦宽幅宽苗带精播机械化示范区,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 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 花生机械化生产示范区, 大蒜机械化生产示范区, 山药、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区, 林木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和设施农业示范区等8大示范区。
(4) 着力拓宽农民增收、土地增效的渠道。一是挖潜家庭经营增收渠道,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充分发挥农机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 引导农民到企业打工, 增加收入。二是大力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和有序流转, 提高土地产出比, 使土地增效。2013年, 全区小麦平均产量7 939.5 kg/hm2 (529.3 kg/亩) , 玉米平均产量9 157.5 kg/hm2 (610.5 kg/亩) , 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 多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5) 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一是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配置现代农机装备, 实施农机化新技术, 培养新型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者, 形成粮食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步伐。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强化农民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 鼓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及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三是注重品牌打造和建设。现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 省级名牌产品2个, 省级著名商标1个。
2 农业机械化向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农机推广观念陈旧, 对大型复式现代农机装备重视程度不够。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不够, 没有形成适应大型复式现代农机装备的耕作和生产技术模式, 农机推广观念陈旧, 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 从而对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由此可见, 及时更新农机推广观念对于促进农机推广工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使农机推广工作面临新挑战。伴随着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改变, 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 农业生产对于机械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大型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 原有的农业机械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面临结构性调整, 这大大增加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压力, 也进一步提升了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3) 农机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及推广资金稍显不足。政府部门对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足够的推广资金, 设备陈旧、落后, 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农机维修网点设施简陋, 技术力量薄弱,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 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没有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 难以适应现代农机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够, 缺乏农机专业技术人才, 这也制约了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
(4) 农民传统思想有待转变, 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有待提高。在调研组走访的农户中, 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年龄偏大, 思想相对保守, 农业生产观念相对传统, 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相对缺乏。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 要么有建房的打算, 要么准备为孩子在县城买房。根据资本挤出效应, 大量资金用于建房后, 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相应减少。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3 发展农业现代化需采取的措施
(1) 应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的积极作用及地位, 搞好产业结构调整, 确保粮食安全。改变传统农业, 逐渐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帮助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借助国家惠农政策, 改变作风、机制和推广方法,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确保种粮农民不吃亏, 充分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推广科技增粮的积极性, 促进现代农机发展。
(2) 加强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农机推广部门应重视与农机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确保在研发机械产品中做到高科技产品相互兼容, 并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深入研究农机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设计, 积极改进机械装备, 为农户设计出实用、高效的机械设备。结合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指导企业优化其产品结构, 开发新产品, 广泛采用高新技术, 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和资源节约型农机产品。
(3) 合理利用惠民政策, 促进农机推广工作开展, 增加农民收入和土地效率。国家针对农业提出一系列惠民政策, 推广部门应针对深松机、免耕播种机、节水灌溉机械、高效植保机械和设施农业机械等农机设备, 加大农机推广力度, 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吸引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注意力, 从而实现农机推广目的。以合作社为载体实施农机化新技术和推广新机具, 而农户则以租赁方式将土地租给合作社经营, 在保证了自己土地收益的同时, 可以全身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 增加收入;对于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农民, 既有土地租赁收入, 又有入股分红收入, 还有务工收入。
(4)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 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十分宏伟的系统工程。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合理配置, 统筹规划。借助综合实施农业部、省级新技术推广项目之机, 弥补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 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达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 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
3.大丰市农机合作经济组织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示范 农村农业 农民农机化 专业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设
本文调查了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大丰市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对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大丰市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阐述了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十五点思考:如打造粮食作物的“从土地到餐桌”全程农机化品牌;打造经济作物的“从土地到超市”全程农机化品牌;打造田块的“从秋天到秋天”全程农机化品牌;要结合大丰市旅游景点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锦上添花;利用麋鹿区、大丰港、施耐庵馆等旅游环境开展农机化全程一条龙展示景点;加大智力支持。要对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农机大户、经纪人、农机与农艺专业的培训,培养农机与农艺专业合作组织配合的经济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健全农机信息高速公路,并与其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及时为合作组织提供信息;在时间上,空间上展示农机化的魅力等。
一、引言
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区域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实行政府、农民、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示范区建设成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农业部将不定期开展调研和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没有成效的将取消其全国农机化示范区资格。这充分表明示范区建设动力、压力、重要性、严峻性并存。首批示范区5年左右的建设期与“十一五”基本同期。中国农机化“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有六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科技进步;坚持持续发展;坚持依法促进康发展;坚持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龙头组织;大力发展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在全国正式实施,标志着农机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以上的法规无不指明了农机合
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与严格要求。
二、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大丰市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现状
经申请大丰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待建农机化示范区之一。该市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全市总面积2367平方公里,其中拥有耕地面积138万亩。总人口73万,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辖属14个镇、两个省级开发区,境内有省属农场和沪属农场各3个。作为正在建设的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组织也在发展:一是创立了水稻机插秧合作社。二是成立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队。三是建立了农机专业协会。其中大丰市建鑫机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较有特色。
大丰市建鑫机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位于该市大中镇(原新团乡)建设村老村部,由倪浦松等10人发起。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倪浦松。据倪浦松同志介绍,该社注册资金51.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5万元,货币资产6.85万元,占地1980M2,房屋建筑面积1200M2。主要经营机插秧、粮食收购、大米加工等业务。目前拥有插秧机20台,大米加工机1套。该社年毛收入28万元,纯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0.8万元,其中跨区作业人均纯收入0.6万元。没有中介组织、经纪人接洽。部分作业款欠收。成立时登记手续较复杂,好多人现正在办,都感觉非常难办。合作社资金较紧张,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培训。进行管理、技术、经验、特别是信息交流。目前该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按照省农机局“四有”要求建设:明晰成员产权和利益,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农民带机入社、带资入社等形式形成有机组合,进行规范运作;立足农田作业服务,规范作业行为;制定作业标准和服务承诺。大丰市建鑫机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做法、经验值得推广。他们通过与用户签订育秧、机插秧服务合同,明确双方职、权、利,与用户承诺“达标付款,不达标赔产”的协议,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三、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大丰市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效果
大丰市示范区建设中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实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二是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三是专业协会带头型。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效果非常显著。
第一,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是示范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推动了农村农机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村农机服务业,也促进和稳定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第二,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是示范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既解决了有机户作业难、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也有效地改变了农民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参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对接。如以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为主业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机手有了可靠的服务保证,跨出的胆子更大,心里更加踏实,使跨区作业得以顺利开展,机手的效益也得到了体现。第三,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是示范区加快农机化推广应用水平的需要。第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是示范区加强政府与农户沟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举措。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代表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与农机管理部门的对话,反映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农机管理部门可以依靠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农机手的有关情况。同时,它由于具有民办性、民主性、专业性、合作性和服务性,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第五,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六,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第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走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收、农机手和农户共赢,龙头企业和农户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第八,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九,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认识有偏差。如对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及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三者的关系认识不足。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还很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不强。结构比较松散,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四是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大多数还是依靠当地政府和农机部门提供,本身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与外界的联系偏少,有时会错过绝佳的创收机会。五是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六是农民中缺乏更多的“带头人”,使一些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
五、对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大丰市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
1、加大理论支持力度。新农村、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几者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相辅相成,一动百动、不能割立。处理得好就是良性循环的关系。
2、加强思想认识力度。认清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3、加大宣传支持力度。营造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其地位和作用。
4、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购机补贴要优先提供给农机合作经济组织,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要像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那样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机合作经济组织。
6、加大智力支持。要对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农机大户、经纪人、农机与农艺专业的培训,培养农机与农艺专业合作组织配合的经济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
7、要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可参照该大丰市大中镇麋鹿早酥梨生产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由农民自我联合、自我投资、民主管理、自主分配,让农民从加工、销售环节获得更多的利益返还,该合作社现已形成780户的种植规模,可带动周边农户近万户。
8、要坚持发展的原则。一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原则;二是坚持农民“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和“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逐步达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三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9、要做到规范管理。要根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分配和积累等制度,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刚起步,缺乏一定手段和经验,应有相应组织参与管理,辅助发展。
10、要打造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全程农机化品牌。为示范区建设加快步伐。一是粮食作物“从土地到餐桌”品牌。如大米的耕翻、整地、育秧(播种)、起秧、插秧、植物保护、水稻收获、运输、大米加工、大米(米制品)包装等全程农机化。如小麦的耕翻、整地、播种、植物保护、麦收、运输、面粉制品加工(面包、方便面、点心等)、包装等全程农机化。二是经济作物“从土地到超市”品牌。棉花、大蒜、花生、韭菜、油菜、银杏、百合等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农机化。三是田块“从秋天到秋天”品牌。如长水稻—长麦子—长水稻……,中间含植物保护、秸秆机械化还田等的全年全程农机化。
11、要结合大丰市旅游景点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锦上添花。利用麋鹿区、大丰港、施耐庵馆等旅游环境开展农机化全程一条龙展示景点。在时间上,空间上展示农机化的魅力。
12、要健全农机信息高速公路。要与其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及时为合作组织提供信息。
13、要实现项目带动。要把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及有关国家、省、市安排的农机化示范工程、三项工程、农机新技术应用推广等项目优先向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六、结论
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定能在新农村、现代高效农业、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中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S],2007-10-31.
[2]人大常务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S],2007-5-28.
[3]农业部: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S],2006-1-23.
[4]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S],2004-6-25.
[5]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S],2007
4.梅龙农机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我街道农机化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对我街道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我街道地处大同圩区,九十年代末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内已形成了树成行、渠相连、机耕路相通的格局。因此,耕地适宜机械化耕作,水稻适宜机械化生产。随着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国家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我街道农机化事业发展迅速。
目前,全街道农机总动力达4万多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达3730台,配套农机具达3580部,拥有各类收割机150余台,农用运输车84辆,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100余台。这些农业机械在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我街道拥有各类拖拉机3730台,低速载货汽车57台,收割机150台,但纳入监理部门管理的车辆较少,入户挂牌检审的拖拉机536台,低速载货汽车29台,收割机22台,培训审验操作人员500余。农机安全生产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形势非常严峻。
2、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高科技新型农机具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街道在区农机局的指导下,相继推广了两台手扶式插秧机,5台乘坐式插秧机,实现了部分区域农户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由于体制原因,乡镇农机管理处于瘫痪状态,为更好地加强农机管理,促进农机发展,2006年7月我们成立了梅龙收割机协会,实行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2008年4月成立了梅龙农机合作社,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今年我们将继续引导农户和农机手整合农机装备,开展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机管理力量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区里虽有监理站,但人员严重不足,很难顾及各乡镇,街道虽有农机管理人员,但由于体制原因,还要从事别的工作,没有执法资格,农机管理实际上成了一句口号。
2、街道党工委对农机化重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农机推广、培训无经费。
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农机整体利用率低,不能发挥农机最大效益。
4、农机化整体水平较高,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
育插秧环节,发展速度缓慢。
5、农户购机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农机部门不能更好地进行引导,导致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农机过剩,有些环节缺少。
三、意见和建议
1、建议上级政府理顺农机化管理权属,让农机人真正从事农机事业。
2、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引导建立各种农机化服务组织,整合农机装备,开展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4、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农机服务市场,维护广大农户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5、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的补贴力度,如插秧机给予各项优惠,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6、积极争取各类农机发展项目,引导农机科学健康发展。
7、经常开展农机调查,了解农户在盼什么、农机手在干什么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农机主管部门制定农机发展规划献计献策,切实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5.岱岳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机化发展状况,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区农机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农机服务生产一线,采取自上而下、实地座谈等形式,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手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这段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我们对全区的农机化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出了制约因素,研究分析了相应得解决对策,明确了今后全区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农机化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到2007年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69.0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9626台,大中型拖拉机1868台;玉米收获机22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385台;花生铺膜播种机120台,旱作农业机械等其它农机具2000多台(件)。随着各类农业机械的增长.全区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07年共完成机耕面积78万亩,其中深耕面积38万亩,小麦播种面积50万亩, 小麦机收面积达到了49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8%。小麦生产的耕耙播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机械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2万多亩,同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60%以上。完成花生机械覆膜播种面积6.5万亩,机械收刨、摘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
(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区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狠抓农业机械化。首先,通过发展农机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大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低的限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通过发展农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农机服务者。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农机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德重要渠道。2007年,全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各类农机经营户已达2.2万户,经营服务总收入2.8亿元。农机服务业的大发展,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充分享受到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成果,实现了文明安全生产,为逐步实现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坚持阳光操作,规范工作程序,严格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我区享受农机补贴优惠政策已有三年时间,自2005年以来,三年共争
取落实上级资金226万元,2008年我们又争取到上级补贴资金325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区已落实各类补贴机具215台/套;其中落实大型拖拉机8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8台,落实小麦免耕播种机44台,现全区共落实补贴资金已达311万元,可为我区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5200千瓦。可以说,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调动了农民争先购机、用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力度,突破了制约玉米机收的发展瓶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率先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部分农民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二是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延长了农机作业时间,同时跨区作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小麦机收发展到现在的秋季农业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等多领域,极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每年跨区作业机械己达到500余台次以上,年实现跨区作业收入2000万元左右。三是农业机械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了循环经济,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四)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农机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了农机专项整治、农机安全生产“十百千”示范创建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三项活动,认真落实农业部“六个一”农机安全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协会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作用,把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逐年提高。同时严格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和修理工准入制度,加大了农机维修、供应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机商品,积极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连续五年未发生农机安全责任事故,为全区农业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当前全区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土地过于零星,大型机械使用率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小麦机械化水平高,玉米机械化有较大突破,但其它作物粮食机械化仅处于起步阶段;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没有破题;各镇街道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如2007年,全区林业、牧业、渔业三业的农机动力仅占总动力的0.5%,山区林业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二是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严重。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发展现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较大差距,而且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有的地方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其余时间被闲置,造成浪费。
三是农机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特别是购机只需交纳差价款,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确实是方便了群众,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是,在调研中,群众还是感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小型农机具受政策影响,补贴得不到保证,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是农机执法力度不强,存在着较大的农机事故隐患。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调查中发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的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了可能是乱执法。同时,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执法难度也不断增加,“黑车非驾”现象严重,农机市场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农害农、质量事故隐患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五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较缓慢。创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较容易。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却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具备这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短缺。这就导致了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很少,符合《农民合作社法》规定的更少。
六是镇街道农机管理工作薄弱。个别管理人员兼职较多,责任心不强。镇街道领导也不是很重视,组织、人员不健全,给农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三、今后我区农机化发展设想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要主攻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近期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
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设施设备;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二)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促进耕作制度大变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节本增效显著的重大先进实用技术,而且也是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必将成为农机部门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快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步伐,力争再用6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三)集中精力抓好农机化创新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一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的思路,创新更多更好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把更多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路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要讲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在五大支柱产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各类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要依托区里加强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这一农机推广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要求,深入开展平安农机“
十、百、千”农机安全示范活动,做到创建工作常规化、安全管理源头化、专项治理经常化、示范创建标准化、平安农机普及化,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往全部乡村延伸,让全体机手参与,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安全措施,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保证全区的农机安全生产。
(六)加大农机投入。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区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
6.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篇六
根据市农机局《关于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为了了解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2012年4月初,东明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精干力量,历时15天,深入到全县各个农机合作社和各乡镇农机大户,对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情况和农机大户对建立农机合作社的认识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其中农机大户联合性合作社21个,能人带动性合作社24个,乡村集体作业组织改制型合作社1个,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1个。库房面积20000平方米,合作社社员1038人,合作社服务的农户达48000户,注册资金5378万元,固定资产9504万元,农机总值8000万元,农机具2515台套,其中拖拉机(50马力以上)30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7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0台,配套机具115台套,从业人员1758人。全县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9个。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运作模式规范先进,效益显著。2010年3月25日,山东电视台对东明县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报道。2010年6月22日山东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到东明县检查农机化工作,对东明县益民、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及运行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有9个农机合作社被命名为市县明星合作社和全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单位。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一是成为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的排头兵。近年来,我县推广的玉米机收、土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花生机播机收等农机化技术时,农机合作社起到了积极作用。合作社充分发挥人员、技术、机械优势,承担了全县17000亩农机科技示范园的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有效带动园区周围耕地实行农机规模化作业。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规模作业。我县已流转土地近5000亩,合作社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为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进行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二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农机合作社成立后,进行区域性的农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规划发展前景。通过农业机械入股,由理事会根据生产需要,精选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取长补短,整合了农机装备资源,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避免了家家户户买农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根据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让会种地的人种地,会养殖的人搞养殖,会营销的人跑市场,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整合了人力资源,避免了一家一户小而全的资源浪费现象。
三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合作社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存放,统一检修保养、统一管理、统一作业标准,统一结算,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四是解决了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了作业合同,外出务工人员在三夏、三秋季节不用回家就可以把农作物收回家。把大量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薪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五是解决了农机户和农户之间、农机户与农机户之间作业市场需求的矛盾。合作社的成立,避免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恶性无序竞争的尴尬局面,既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利用效率,保证作业秩序,稳定农机市场作业价格,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抢得了农时,促进增产增收。
六是解决了孤老病残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无劳力耕种、土地撂荒的问题。在农村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各种贫困户,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自己的承包地一直以来成为他们的负担、心病,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了农机合作社,这些农村弱势群体不仅不再为土地管理而发愁,农机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优惠的全程农机服务,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三、效益情况
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日渐增强。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合作社成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技术和机具的特点分工,形成了相互配合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专业服务队,与“单打独斗”或仅能从事单项作业的农机个体户,在农机作业市场的有序“竞争”中,逐步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套餐式”作业服务而取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的范围、服务内容、服务的户数、服务的半径越来越大。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了零配件供应、农机维修、农业生产资料代购代销,以及农产品加工、油料加工、农机中介服务等有利于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的服务项目,深受农机户的欢迎。
2011年全县4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农机作业面积86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30万亩,订单作业面积27万亩,服务总收入达到3930万元,其中田间作业收入3700万元,修理收入100万元,其他服务收入130万元。大型动力单机平均收入达到5万元、纯收入达到3.1万元。如东明县黄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2011年“三夏”期间,实行订单机收小麦6560亩,作业收入23余万元。合作社组织14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赴河南、河北、北
京、天津等地跨区作业,历时20天,作业9600余亩,合作社作业收入20余万元,比非合作社成员高15%左右。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而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有9个,这些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运作模式规范先进,效益显著,先后被命名为市县明星合作社和全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单位。另外有几个合作社虽然没有院落,但他们在合作社社长的带领下夏秋两季搞跨区作业搞的也有起色,但是大部分合作社虽然在工商局注册了,实际上管理不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尽管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没有完全依据管理制度办事。会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凝聚力不强。其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成员之间联系不紧;组织化的程度也不高,规模不大,吸收的成员不够多。
(二)资金短缺,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二、三年内新成立的,起步较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另一方面合作社成立以后征用土地建机库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和作业费用不能及时收取,有的合作社是靠借贷购买油物料,同时得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合作社毕竟只是极少数。所以低投入、低积累、高分配,“两低一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预想和需要的规模经营、服务功能、设施配备和技术资源,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三)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2011年对4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相对有经营管理头脑,富有市场搏击经验,担任村官的不足20人,大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均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手;从学历上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仅9人,只占总数的20%。虽然有些合作社也聘请了技术人员,但也仅限于操作、维修技术指导,难以参与决策,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多数社员只关注“农田作业”,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如何经营管理较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其内部事务往往由理事长一人拍脑袋决定,导致合作社的整体运作随意性较大。
(四)合作社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目前,我县农机合作社建设地点大部分是利用废弃村委会或学校,在原有设施上进行改扩建。不能满足合作社建设需求。由于土地使用审批规划严格,加上非农业用地控制严,合作社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突出问题。位于东明县沙窝乡的茂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该合作社发展前景很好。但目前正苦于合作社建设用地问题,忙于奔波近3个月,问题还没有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列入农机化发展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将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抓实抓好。采取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创工作局面,重点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的建章立制、申请登记、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提供政策引导、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并强化监督管理。
(二)加快建设步伐。在深入调查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农民对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我县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要求,重点积极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托管、土地经营、订单作业等模式,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有序发展,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组织农机大户联合开展作业服务,走农机合作化发展之路。同时,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的延伸和补充,为基层农机管理搭建新的平台。
(四)建议各级以政府的名义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用地建设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使农机合作社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中享受到优惠和倾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支撑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中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发挥的更加完备,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做大做强。
7.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篇七
1 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1 主要农业机械增幅加快,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1) 农机总动力。规划目标540万k W, 200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529.82万k W, 较“十五”末475.9万k W增加53.92万k W, 年均增加17.97万k W;增长11.33%, 年均增长3.78%, 完成规划目标98.1%。
(2) 大中型拖拉机。规划目标9 0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到8 156台, 较“十五”末6 372增加1 784台, 年均增加595台;增长28%, 年均增长9.33%, 完成规划目标90.6%。
(3) 联合收割机。规划目标7 0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7 249台, 较“十五”末5 780增加1 469台, 年均增加490台, 增长25.4%, 年均增长8.47%, 完成规划目标103.6%;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规划目标600台, 保有量达404台, 较“十五”末102台增加302台, 年均增加100台, 增长296%, 年均增长99%, 完成规划目标67%。
(4) 配套农具。秸秆还田机规划目标6 5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7 377台, 较“十五”末5 420新增1 957台, 年均增加652台, 增长36%, 年均增长12%, 超规划目标877台;旋耕机2008年保有量达7 804台, 较“十五”末5 270新增2 534台, 年均增加845台, 增长48%, 年均增长16%;精少量播种机保有量达32 816台, 较“十五”末28 450增加4 366台, 增长15.35%;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 335台, 较“十五”末612台增加723台, 年均增加241台, 增长118%, 年均增长39.4%。
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规划目标1∶3, 2008年达到1∶2.97, 较“十五”末1∶2.66增长11.65%, 完成规划目标99%。
(5) 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008年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7.82亿元, 较“十五”末23.3亿元增加4.52亿元, 年均增加1.5亿元, 增长19.4%, 年均增长6.46%。
(6) 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小拖保有量达到13.3万台, 配套农具22.85万台, 比“十五”末略有增长。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支撑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 农机化综合水平。规划目标60%, 2008年已达70.55%, 较“十五”末46%提高24.55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8.13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10.55个百分点。
(2) 机耕水平。规划目标85%, 2008年机耕面积33.8万hm2, 机耕水平达85.45%, 较“十五”末28.0万hm2、70.6%分别增长5.8万hm2和14.85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94万hm2和4.95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0.45个百分点。
(3) 机播水平。规划目标70%, 2008年机播面积33.9万hm2, 机播水平达到67.8%, 较“十五”末28.0万hm2、56.1%分别增长5.9万hm2和11.7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2.0万hm2和3.9个百分点, 完成规划目标96.8%。其中小麦机播稳定在99%以上, 玉米机播面积4.0万hm2, 机播水平20.21%, 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4) 机收水平。小麦机收规划目标95%, 2008年机收面积29.4万hm2, 机收水平98.03%, 较“十五”末27.4万hm2、91.2%分别增长2.0万hm2和6.83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7万hm2和2.28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3.03个百分点。玉米机收规划目标1.3万hm2, 2008年机收面积1.2万hm2, 机收率5.78%, 较“十五”末0.4万hm2、1.8%分别增长0.8万hm2和3.98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2万hm2和1.33个百分点, 完成规划目标86.75%。
(5)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规划目标80%, 2008年完成还田面积16.4万hm2, 还田率82.8%, 较“十五”末11.0万hm2、55%分别增长5.4万hm2和27.1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8万hm2和9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2.1个百分点。
此外, 农业生产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也有不同幅度增长, 2008年完成化肥机械深施21.7万hm2次, 同比增长9%;机械植保53.9万hm2次, 同比增长18%;机电灌溉36.4万hm2次, 同比增长4.7%。
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及农机化作业市场化的发展, 使安阳市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特别是玉米机播和机收2个环节水平提升, 使全市农机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主要粮食生产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3 新技术推广引领农机化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进入“十一五”以来, 安阳市重点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玉米联合机收”、“设施农业机械化”等农机化技术, 在滑县、安阳县、龙安区、内黄县、汤阴县和林州市分别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收”、“花生机收”、“设施农业”等农机化示范区, 引领农机化作业领域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4 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加快, 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安阳市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快, 农机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已有县级农机服务组织6个, 乡级农机服务组织11个, 村级农机服务组织422个, 农机大户732个, 其中, 拥有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2个, 资产20万~50万元的农机户170个, 资产10万~20万元的农机户561个, 培育了一批农机经纪人和中介组织, 在农机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 全市创建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 2008年经营总收入3 866万元, 农田作业收入3 604万元, 年经营纯收入1 392.5万元, 其中年经营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2个。
1.5 抓好常规工作, 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一是以农机生产安全为目标, 切实抓好农机监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全市共创建平安农机乡镇5个, 平安农机村14个。累计新增入户挂牌农业机械4 412多台, 核换发驾驶证2 119个, 检审机车17 974多台, 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二是科教培训工作有新进展。规范强化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 促进拖拉机驾驶培训依法培训, 规范办学。三是积极开展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市级职业技能鉴定站, 培训配齐了考评员, 对400多名农机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 培训农机维修人员410人。四是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配合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开展农机产品专项治理活动。全市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 发放宣传材料9.4万份, 接受农民咨询1 080人次, 检查农机维修点72个, 经营场所112处, 对30家销售、维修点进行了整顿, 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43台 (件) , 维护了市场经营秩序, 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玉米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
安阳市小麦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玉米生产特别是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 2008年虽有一定发展, 但机收水平仍然较低, 仅为6.58%, 是河南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较“十一五”10%规划目标差3个多百分点,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的全面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玉米种植标准化程度低, 农机与农艺配套性差, 造成作业效率低, 比较效益差。三是作业市场尚未完善。农民购买机具成本高, 回收投资时间长。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效果不佳
2006年以来, 安阳市相继在滑县、汤阴县、龙安区、安阳县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年均实施面积3.5万hm2左右, 占“十一五”规划目标6万hm2的57.8%, 差距较大。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安阳市耕地主要采用大水灌溉, 免耕播种浇地困难;增产效果不明显, 群众接受程度低;机具价格高, 影响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二是作业效率低, 特别是免耕播种机由于添加肥料、小麦 (玉米) 种、调整种量、肥量, 地块大小与播种机的幅宽不适宜, 以及作业速度慢和机具自身因素等造成作业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 挫伤了农机手使用机具的积极性。三是机具的性能和适应性差, 易出现部件开焊、断轴、断链条现象;整机刚性差, 机件易变形等, 自行维修困难。
2.3 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少, 整体水平不高
虽然安阳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有较快发展, 作业领域也不断拓宽, 具备了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 但组织化程度不高, 内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规模较小, 技术落后。有的农机合作组织拥有的机具动力较低, 又缺乏合理的更新补充机具的机制, 尚不足以进行规模化作业服务, 服务面和效率受到制约。组织化程度不高, 资源配置能力弱。由于前几年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积极的扶持政策, 农机合作组织发育不健全, 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服务。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基础建设薄弱。
另外, 农机化装备结构仍不尽合理, “三多三少”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十一五”计划中期执行情况分析
3.1 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有利因素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 依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明确了扶持发展的有关政策。二是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环境保护,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 为农机生产服务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三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对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和依赖程度加大。四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产条件的改善, 对农业机械化重视程度增加, 投入加大, 势必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五是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农机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六是一些主要机械和主要作业指标已经完成或提前规划目标, 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基础。
3.2 制约“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不利因素
安阳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装备结构仍不尽合理, 特别是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不平衡;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各个环节薄弱;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还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与农业机械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产生矛盾, 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在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 而且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耕作较粗放。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机化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4 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1) 大力组织实施“兴机富民”计划, 着力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打好以跨区作业为重点的“三夏、三秋”2大战役, 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着力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使农机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着力普及推广农机新科技,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机经营者素质。
(2) 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 发挥项目引导示范作用,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特色的原则, 向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倾斜, 推进玉米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机械化, 推进全市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进程。结合其他农机化项目的实施, 抓好重点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提升农机科技应用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安阳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3) 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示范推广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类机械装备, 依法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
(4)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和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 使农机合作社成为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 土地流转的新生力量,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生力量, 成为建立农村发展新的体制机制新载体。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生产, 大力发展合作经营、跨区作业、农村运输等社会化服务, 通过代耕、代管、代种、代收等机械化服务, 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困难,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5) 抓好示范园区建设, 打造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农机化示范园是农机部门向农民展示农业机械化作用和优越性的平台, 以先进性、创造性和示范性为特征, 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基地。以服务和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效率、土地产出率为目标,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选择一批农机化基础好的村, 建立规范的村级服务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农机安全等“多位一体”的农机化发展示范基地。
(6) 实施4项规划, 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实施玉米机收专项规划、保护性耕作专项规划、节约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项目, 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为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7) 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依法管理、依法监督的水平;抓好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落实推广任务, 提高推广质量;充分利用农机化学校等资源, 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操作、维修和保养农业机械的技能。
(8)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监管责任。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 抓好拖拉机的登记、检验、核发牌证和拖拉机驾驶员的考核、发证、审验。健全监管网络, 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9) 加强宣传, 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借助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党政信息刊物, 宣传《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在新时期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利用现场演示会、培训班各种会议等宣传农机化工作的政策,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知识, 取得各级领导对农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为“十一五”农机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
8.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篇八
关键词: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22-1
1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1.1农机化生产发展现状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74.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37500台,配套农机具135000台(套),有大中型拖拉机2540台,水稻插秧机590台,水稻收割机420台,玉米收获机70台。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8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以上。
1.2农机化体系建设情况
舒兰市设立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校,17个乡(镇)街均设了农机技术推广站、是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全市现有在职职工145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54人。全系统基层农机站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无电脑、无交通车辆。资金投入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拨付少量的办公经费;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1.3农机化体系主要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指标;落实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各项服务工作;负责对全市农机市场、销售和修理网点的质量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机械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和负责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与更新,提高农业机械普及和应用水平,为养机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三是指导农机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及农业机械统计和信息发布。
2工作成效与经验
2.1农机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调动全市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升了舒兰市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
2.2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18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10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公顷以下,1000亩以上的50户。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的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3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几年来,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市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4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冬春有利时机,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乡(镇)街,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水稻机育机插机收”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培训。同时对全市17个水稻产区所需的农机技术和机具使用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
2.5加强农机信息宣传工作
近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营造了领导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3存在的問题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信息网络匮乏,有些农机技术信息无法传递,无法进行网络办公,制约农机化的发展;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工作无交通工具,农机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急需更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无试验基地,无科研推广资金,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难度大,无培训场所、无经费;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
4对策建议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汶上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6-29
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08-11
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06-22
我区农机合作组织的现状及发展探讨07-12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促进农机化发展10-17
农机站暑假实践报告11-20
的农机局灾后重建自查报告10-12
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述职报告11-28
泰山区农机化教育培训调研报告07-23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