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2024-07-24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篇一

贵州省瓮安中学历史组黄仁江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09班和高三250班和261班历史教学工作。高一教学工作主要是完成必修二的教学任务,高三主要是继续完成一轮复习、开展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到目前为止,借着去年底学校升类评估的春风,高一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并按照计划实现和取得阶段成果,同时超越完成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要求;高三教学工作在三月中旬也按计划完成一轮教材基础复习,二轮复习也已完成,目前正准备开展三轮复习工作。下面主要谈谈我在二轮复习工作中的一些总结反思。

一、要根据考纲复习系统全面

高考历史考点多而细、能力要求高,可以说要求小专题知识全面,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和范围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内涵,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指导学生复习中少做无用功,减少记忆量,提高复习效率。因此,针对高考历史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纵向考点内容上要讲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各专题。横向考点又要阶段逐步一一展开。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考试。

二、想方设法克服复习枯燥问题

由于高三第二轮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为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复习枯燥问题。于是在二轮复习中,有些时候我不怕耽误一两分钟,在复习相关内容时不忘给学生讲个故事,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复习效果好,这样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活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复习同一内容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但不能因讲故事打乱整个复习计划。

三、要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用技巧提高高考分数

高三二轮复习,教师要教会学生复习,也要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如给学生总结选择题类别(一般有组合选择题、程度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专题型选择题、评价型选择题、图片图表型选择题和史学范式选择题等),并总结选择题万能解题发,我是总结后引发给班上,要求学生理解应用。主观题上教会学生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做到审题要明确试题的结构成分(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答题:规范化、叙事有序,论证有力、详细得当,要点全面。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基础扎实,懂得方法,就能提高高考分数。

四、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

第二轮复习阶段,要广集信息,关注热点。根据热点大胆猜题,猜考试方向,让学生抓住复习重点,尽量减轻复习压力。我想只要我们重点做好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可能的。

总之,高考复习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反思,更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复习策略和方法得当,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今年的高考中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历史教学反思

2.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篇二

一、“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它注重考查能力:“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如2015 年江苏高考第2题: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析和判断。其要求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依依据据一一手手史史料料高高于于二手史料的原则:《淮南子》作为小说属于二手史料,而秦琅邪石刻属于一手史料,即可得出答案。历史研究的载体即是史料,离开史料,史学观点和史学判断就成了无本之木。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也就成了高考命题的不二选择。高考的要求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指挥棒,所以“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高考的要求,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2]根据这一理论,复习课中教师应该更关注知识的建构,这种符合历史时序性和因果关系的构建对于高三历史复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图: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按考点对知识进行建构,也可以进行专题整合,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整合,通过对不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江苏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史进行编纂,并且采用中外史合编的模式,这反映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史学认识。高三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记忆,应是教师营造课堂氛围,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史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

2.它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指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知主体处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自我调节,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更凸显了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认同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应强化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时又是统一的,并且常常是高考中高频考点,教师更应在课堂上重点关注。如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理解,就是本课的难点,也属于重点内容。要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首先应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片断一:教学难点———改革的性质

材料一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在所有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而我国的改革在这些方面都有涉及,那么我国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呢?这里关键是要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材料的解读,明确我国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改革仍是在社会主义范畴内,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通过这一环节设置,学生能够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史料的阅读、归纳和运用的能力。

2.“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应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历史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包括重要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特征和重大历史史实等等。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难以一一穷尽,“必须把那些看起来好像是互不相干的而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无数的历史事实糅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划出一条轮廓分明的线条”[3]。高中历史教材按专题史进行编纂体现了其对主干知识的关注。

教学片断二:依据材料分别归纳它们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异同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至于神,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教皇必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必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必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材料四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伏尔泰

出题者通过这四则史料的设置,勾勒了“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的主线,这既是主干知识也是重点知识,通过史料的形式要求学生归纳其思想,符合高中对于史料阅读和描述、归纳能力的要求。近两年江苏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共十八问,其中依据材料进行归纳的高达十一问。第二问是对第一问的拓展,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虽然四则材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但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如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反对教会的专制主义,倡导人性的解放,但文艺复兴主要是讴歌人性的伟大和尊严,宗教改革在倡导人文主义的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权威———上帝和皇权,启蒙运动更是把人文主义思想由“人性”发展到“理性”。“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演变和发展”这一主线跃然纸上。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知识应用和概括能力都在解题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应强化学科素养的培养

学科素养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历史学科的特定内涵就是加强国民素养的教育,即建立自由、平等、正义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的发展:敢于思考,理性判断。即真正的公民“不仅体现在具有理性独立的意识,同时还体现在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对社会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且在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中完成作为一个公民的使命”[4]。这一点对我国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中国国民缺乏独立性和批判精神。而历史教学正承担了社会主义新公民培养的使命: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大胆质疑,充分推理,认真判断,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新的认识,养成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如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文简称《临时约法》)的学习,我们看重其内容,更从内容判断,肯定其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这只是历史的一面,另一面是对其形成过程有较大争议,这也正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以史为鉴。

教学片断三:依据材料指出《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建立总统制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客观要求,而《临时约法》只是出于抑制袁世凯的权力考虑,便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在客观上是逼迫袁世凯以后不得不违反《临时约法》。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临时约法》是1912年2月6日开始审议,3月8日通过的。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14日,临时参议院接受孙文辞职;15 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审议期间,从未征求当选总统的意见,也不由他签署公布,而是由已辞职的总统在3月11日签署公布。

———袁伟时《袁世凯和国民党联合摧毁宪政》

材料三制定《临时约法》的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

———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 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材料从不同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 《临时约法》,丰富了历史课堂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可以认识到《临时约法》从制定的动机、程序的合法性和代表组成的广泛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当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给袁世凯废止这一法令提供了借口,对后世来说,这些局限性不利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利于“法治高于一切”理念的形成,且“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正是对民主法治践踏的集中表现。学习历史除了学习前人的智慧,更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进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即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思考,敢于质疑,真正具备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素养。

四、结语

3.问题教学与高三历史复习 篇三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情境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在不知不觉的思考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设计问题如下:

1.1500年以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是哪些西方人率先发现了新的航路,他们是怎样打破世界之间的隔绝状态的?请通过列表的形式整理迪亚士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根据材料进一步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并说说它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段材料和图片)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二、学生自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顺序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已有发展区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内容(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由于高三历史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通过自学,学生就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比如第一、二问涉及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所以让学生自学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自学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为主,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发现和理解不了的概念和难点。从内容上看,自学反馈主要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主,即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自学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主要有问答式、板演、书面练习等方式。问答式反馈对师生都有一定的要求:①教师提问的学生要具有层次性,依次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最后教师点拨解惑。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插嘴打断学生的思路。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坚决不允许看书回答,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但表述要规范。④自学反馈环节由于回答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因此不主张用讨论的方式进行,防止讨论流于形式。⑤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可以就某个概念和难点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笔者主要对第一、二问由学生自主反馈自学情况:(1)对于第一问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板演存在的问题由其他成绩中等及优秀的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2)对于第二问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由学生一一加以概括,并形成笔记。(3)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西欧会掀起“寻金热”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让学生进一步辨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两个概念。

四、释疑解惑

所谓释疑解惑实际上是指单凭学生个体很难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涉及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理论观点和历史规律的归纳概括。这时往往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集全班的智慧加以解决。学生讨论便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点拨,就关键地方进行指点,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入进去,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作用。

比如第三问,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由隔绝到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总之,问题教学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有效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l)从课标来看,有效问题应该能反映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2)从提问的对象来看,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问题必须有足够的内驱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答案会更有个性。

4.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篇四

10月9日-13日,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校内教学视导第四组三名成员魏春杰、杨子峰、宋俊好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进行视导,现在我代表第四视导组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视导组共听课13节次,听高三历史备课组集体汇报一次,参与备课组组内教学研讨一次,查看教案4本,查看学生资料、作业、纠错本、试卷完成情况4个班次,询问学生若干,并分别与李玮贤、崔廷良、张春、段乔4位历史老师就第一轮复习方法进行沟通交流。2018届高三历史组共有4位历史老师,担任7个文科教学班历史教学任务,其中一个重点班,6个普通班。从视导过程看,4位历史老师专业素养、责任心都比较高,都积极备课,积极辅导学生,认真施教。

二、主要亮点

1、感人的历史课

张春老师的历史课让人感动,让人欣慰。我听的是周一上午第三节课,没有提前打招呼。课堂上我感觉她几乎认识全班同学,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她能准确解读历史考纲要点,深入分析事件背景,科学、自然地使用资料和教材上的图、表等资源。课堂上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听她的,她一问问题,全体同学争相回答。这样的激情历史课很难得,学生积极性能调动这样,历史课堂效 果能不好吗。从张春老师的教学笔记、听学生背书和检查作业的态度,我深深感觉到张春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充满爱心。

2、复习备考超前谋划,思路正确较好体现新课改要求。

高三历史备课组制定有详细的复习备考方案,明确一轮复习的时间、思路、任务和方法,并制定详细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巩固、学法指导等落实计划。突出特点如下:①利用通史版教材复习思路,解决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板块知识衔接缺失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知识总体框架体系。②将选修课内容分别放在通史复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详细掌握考纲要点,节约时间,也符合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选修课融入必修一、二、三考试的要求。③加强题目训练,精讲精练结合。

三、存在问题

1、教师包办太多,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太少,甚至没有。有的老师害怕互动会影响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不是,一定要精讲精练,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就是不需要讲,一定要善于统计、总结学生最需要老师讲的内容,进行精讲。

2、没有学科培优计划。如何培养文科尖子生?是我们文科教师的一个困惑。重点班一定要有详细的各科培优推优计划,普通班也不能因为大部分学生基础差而放弃培优推优。

3、纠错本没有充分利用。纠错本是衡水中学、石家庄一中、二中等名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为每位学生印制纠错本就是学习成功 经验,实现学生大面积成绩提升的一个做法,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并经常检查。

4、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的指导和点拨。这是这次视导征求学生意见提的最多的问题。这也是文科教师的困惑之二。文科学生基础差,古代史材料大多数学生看不懂,近现代史材料题又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答题的基本语句都不通。越是这样我们教师越是要多讲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解答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思维定式,看到新题指导从哪下手解答。

四、下一步教学建议

1、历史课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复习的积极性。要把课堂变为解决问题和提高解题能力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激情,备课必须精准。

2、更新教学观念,了解史学动态,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题,研究新高考变化。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重点就是要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我们思想不解放,中外八大改革选修课讲半个学期,结果每年的考试题都与教材内容没有联系,例如近两年考唐朝家谱改革、考近现代工资改革。不花大功夫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不能适应新高考。历史教材内容新一轮变化明年就实施,那些多年来一题都没考过的章节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复习。

3、回归教材,注重基础。不能过分依赖资料,每年高考都有新型问题从教材中提炼出来。这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在高二时的纠偏和检查背书等做法很好,还要继续坚持下来。

4、最后替这一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向学校提一个建议,因为高考卷全国一盘棋,全国有几个版本教材,建议学校为老师分别订几套现在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作为复习备考参考。

5.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五

1.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

4.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的你相当有用!

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6、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7、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再列出关键词,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就算不能逐字完全背出,考试也能根据关键词“吹”出来。

8、说到这个“吹”,在文科考试很重要。之前看多点答案,看答案是怎么答的,考试时根据背好的关键词按答案的格式扩展开来,这就是“吹”的精髓!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6.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六

必修强化记忆两遍,选修强化记忆一遍,能力必然提升,你将战无不胜。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调动所有的感官,脑、眼、口、手并用,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会有助于落实消化,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识点考点。

2.抓住主体,罗列事件

历史的主体比较好确立,一般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都产生一些事件。如“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主体。十一届三中全是相关事件,进而延伸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整理错题、分类整理

历史的复习并不能依赖大量做题,我们应该把以往做过的题本、月考试卷、各区模拟考题等中当时做错的部分重新审视一遍,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

4.尝试规范答题过程

7.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目录教学法,运用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记住了的知识容易忘记,考试答问答题时总答不全。这同样也是老师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教学生很多记忆方法,让学生反复记忆,教学生许多答题方法。但是这些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呢?我也曾经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最后发现学生遗忘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是被动地记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而没有真正理解历史,所以他们不能以历史人物的视角去体会历史,更不能以史学家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什么事情记得最牢?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何记得最牢呢?那就是你理解了这一事情亲历者当时的环境和感受,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必然的,理解了当时的环境,就能像做数学题一样从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的结论。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成为亲历者,这称之为情境教学法;为了达到第二个目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加强史论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这称之为历史逻辑教学法。以上这两种教学法的见效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至少要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那么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有没有能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教学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目录教学法。下面我以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为例介绍这一教学法的运用。

一、目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目录是检索工具,我们在背书的实践过程中,总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总是背了一段以后就忘记下一段是什么了,这时如果有人给你提醒下一段开头几个字,我们马上就能流利背诵了;或者我们演讲准备时间有限,要使演讲有条理,就会写一个提纲。这些经历说明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掌握了知识,就能驾驭知识。而目录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

二、解读教材名,抓住教材核心

教材名也就是书名,它是整册书的标题,整册书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标题展开的,因此理解了书名就把握了教材的中心。如我在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时,是这样教学生理解书名的。第一,这是必修Ⅰ,我们就要想到必修Ⅱ、必修Ⅲ,把三个必修的书名整体理解,就会发现编写者的历史观,那就是文明史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讲到这里就要特别强调,“三个文明”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来的,政治文明是新提法,政治文明建设也是中国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重点。第二,解读“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具体地讲,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主要表现政体、国体、国家结构、政体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等。第三,解读历程。“历程”表明政治文明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自文明社会以来就有政治文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通过这一解读,学生明确了本册书的内容就是政体、国体、国家结构、政治体制和政治观念的发展过程。

三、解读单元标题,把握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单元标题的解读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解读完书名后马上解读所有单元标题,以把握它们与书名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在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时,是这样教学生理解单元标题的。第一,让学生看完整个目录的七个单元标题,然后指出教材是按照古代政治文明(中国和希腊、罗马,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包括第四单元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探索历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一次实践———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苏联和中国)、当代各种政治文明的交汇(第七单元)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从而将它们与书名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总的知识体系,这样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第二,解读单元的核心内容。在解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第二单元《古代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时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理解单元的核心内容,第一单元的标题可以修改,改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样改了以后就能明确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最后指出这两个单元的四个关键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民主和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核心内容就是代议制,然后明确其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四种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政体。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核心内容就是民族独立与政治近代化。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理论建立、第一次实践到两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的核心内容就是各种政治文明交汇下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第三,从单元标题升华历史认识。从政治文明的发展顺序得出政治文明具有继承性的结论和从孤立发展到相互影响的结论;古代不同政治文明、近代资本主义不同的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不同的政治文明得出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结论,以及政治文明建设应符合各国国情的结论;从当代各种政治文明交汇的历史现实,得出政治文明建设应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和与时俱进的结论。

四、解读课题,把握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单元标题之下就是各课的课题,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单元标题展开的,理解了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对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的解读同时也是单元标题解读的第二个部分。这一工作是在复习每一个单元之前要做的。由于内容太多,我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解读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由于有了单元标题解读的第一个部分的基础,我们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核心内容,那么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解读核心内容。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因此首先就是从理论上解读这两个制度,然后比较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个工作就是明确各课题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的,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介绍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王位世袭制的规范(宗法制、礼乐制)、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内外服制度、分封制、郡县制);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先将这一标题改为《秦朝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里一定要强调“统一的”,所以本课介绍的就是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推广;第三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第四课《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两个标题应进行修改,修改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成熟》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反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介绍的是汉至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演变达到最高效能及与生产力最契合的程度,各种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如选官制、监察制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走向反动》介绍的是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以上修改和解读,学生一方面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另一方面可以以两对矛盾为线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五、解读课文子目,把握课题与子目之间的联系

解读课文子目,把握课题与子目之间的联系,这是对目录的延伸,这一工作是在复习每一课之前应做的。关于具体操作,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要对不合适的子目标题进行修改,使每一个子目标题与课题及子目标题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二是要注意对核心概念进行理论和逻辑分析。至于基本方法,与“解读课题,把握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类似,参照运用即可,本文不再赘述。

8.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笔者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情、课标、教材的理解,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编制所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案,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所使用的“导学案”主要呈现了教师的思路,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而编写“导学案”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化原则

所谓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基础过关、问题探究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化原则

问题是复习的开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总之,要有梯度、要有开放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三)重组性原则

恰当重组教材合理舍弃“原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重庆存在“一标多版”的现状,教师应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不同版本教材“原版”适当舍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一輪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目标:扎实推进、点点落实,夯实基础

由于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一学年完成三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而高三第一轮开始复习距新课学习(必修)内容已间隔近两年时间,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已所剩无几。所以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按模块顺序进行,重点解决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内容的复习问题,尽可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子目录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落实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内容。

(二)栏目及使用:专题高考导航、基础过关、问题探究、巩固练习四个部分。

1.“目标导航  单元导读”: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剖析,指出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在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无的放矢。本栏目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专题考点”,将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将“知道”“了解”“列举”等行为表述词略去,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第二块是重点把握,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近几年我省高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试题特点分析后,确定本主题在复习中应关注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本栏目以专题为单位,需要教师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适度解读。

2.“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本栏目以“课”为单位编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先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呈现本课的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框架。同时留出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的重点历史要素,由学生在课前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般是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填空对主干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在完成填空时通过翻阅教材,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本栏目的设置一般控制在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时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核对一下填空答案。

3.“重点问题  合作探究”:本栏目是课堂复习的核心栏目。这一栏目是针对本课中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环节、教师认为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内涵外延、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或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进行问题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本栏目以问题链形式出现的问题不超过6个,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左右以便留出时间供学生完成课堂巩固及消化时间。

4.“巩固练习  及时评讲”:本栏目是对本主题内容在复习效果的检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一般10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主要考虑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模拟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通过试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但所选的试题尽可能不跨专题和模块,这样才能与本课所学的内容真正吻合。本栏目在10——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尝试性,而尝试的结果也很令人欢欣鼓舞的。在今后教学中,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将继续探究,希望历史教学能够焕发青春,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浓浓书香。

参考文献:

[1]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九

可以采取抽取要点的办法,用关键字词浓缩、概括、提炼成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 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3)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5)改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我们只要提炼成赔、划、禁、拆、改,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即可高度概括。在考试中抓住教材中文字表述的知识点,也是高考阅卷中的“得分点”,这样就能取得高分,得到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在掌握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程的知识时,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组织:①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④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短暂发展;⑤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⑥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陷入困境。

(三)把相关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索

把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串成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都是“知识点”, 这一连串知识点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巩固、加强的过程。

(四)总体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通过划分历史阶段, 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复习的目的。如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年)

②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年)

③ ““””十年(1966-1976 年)

④两年“徘徊”时期

10.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篇十

1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目口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2013-3-2

4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目口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

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原因是1个小时时间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在内的练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高考的实践看,选择题的完成也需1小时左右完成。另外,在固定而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做选择题,学生的思维可保持相对集中与延续,同时学生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时间,且不影响平时复习教材的时间。

当然,做练习只做选择题是不行的。如果主观型试题也像选择题一样,每星期集中一个较长的单位时间去做,学生同样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问答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

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上一篇:礼貌的经典谚语下一篇:口腔修复科出科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