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24-07-19

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精选10篇)

1.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一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声誉.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作 者:呼艳芳 HU Yan-fang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52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930(1)分类号:G451.6关键词:师德 教师 职业道德

2.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二

一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道德

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对职业道德概念认识不清, 他们认为教书就只是把课上好, 而育人是空和虚的东西, 全凭老师们自己的良心, 过分强调育人没有多大意义。也有部分老师认为, 自己的任务是上好课, 只讲授自己课程内容设置的东西, 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工作是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比如, 一些高校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旷课迟到的事情抱怨颇多, 但是, 他们很少从自身教学方面找原因, 总是埋怨教务处管理不善以及辅导员们工作不负责任等等。还有个别教师认为社会对老师的要求太严了, 教师应有自己的私人爱好, 他们认为打麻将、斗地主、上网炒股是自己的私事, 没有必要因为从事教育工作而改变自己的爱好, 甚至工作期间在办公场所也做这些影响老师和学校声誉的事情。

2缺乏敬业精神

少数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 工作纪律性较差, 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这其中又以青年教师居多。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 还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早退, 随意调课, 衣装不整, 接听电话等等。有些老师缺乏敬业精神, 他们上课心不在焉, 把教学看做副业, 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活动, 无心钻研业务, 备课不认真, 教案缺乏创新, 有些甚至连教案也没有, 这其中有部分教师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 私心过重,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这些现象虽然只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 但其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师德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1转型期社会观念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应该说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是积极的, 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 它容易诱发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使这些人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是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大部分教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 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想法, 不安心本职工作, 或下海经商, 或从事第二职业, 或心不在焉。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衡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的淡漠。

教师本来就是需要奉献精神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业, 现代社会又是高速发展的社会,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教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首先,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教师要加速充电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其次, 现代社会发展快, 科技高度发达, 物质生活日趋丰富, 然而有些人的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 人生方向逐渐迷离, 逐步异化为追求权力, 追求金钱和物质的经济动物。这些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更增加了育人的难度。

2教育的特性所导致

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性, 使得教师的劳动成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测定教师劳动成果的长期性和复杂化, 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效益”难于完全量化。学生的分数只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方面, 而且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极大, 难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更难以比较。因此就会有个别教师付出的辛苦远远超出回报, 久而久之, 心里不平衡, 使得劳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降低。

3责任界限不明的影响

高校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相比, 私人空间和时间比较多。学校对教师除教学与科研之外的责任规定非常含糊, 导致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教师职责, 误认为大学教师的职责只是讲好课, 其他与己无关, 课后很少与学生接触, 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甚至有少数教师不注意言行, 讲课随心所欲, 发牢骚, 讲怪话, 宣讲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观点。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因为教学关系是一种固有的不平等关系, 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而且拥有权威。其观点有时被学生当作真理来接受, 因为学生还不具备完整地、全面地、公正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教务督导的老师反映, 个别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名义渗透的偏见, 对于学校和学生的精神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4待遇不高, 奖罚不分明

提高教师待遇是个陈年话题, 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不少高校近年来实行了绩效工资改革, 本意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然而事实上对于大部分青年教师, 尤其是只有中初级职称的教师而言, 伴随着近年来物价的大幅提升, 收入不升反降, 更别说教师的待遇提高了, 另外, 教师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教师所要负担的费用越来越多, 实际收入状况、住房条件、医疗保健等的不满意程度有所提高。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全面实施, 对教师经济上的压力将更大, 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 会成为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智力心灵的开发者, 教师工作复杂繁重, 只有不断激励、调动和强化, 才能将教师的智慧与热情、探索与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培养优质师资的保证, 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保证。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都具有代表性, 这也会潜在地威胁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 就是要加强学习。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习是修养的前提。学习可以使逸者得勤, 昏者得明, 迷者得醒, 丧者得救。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早就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这里的学、问、思、辨是“行”的前提, 即只有通过学习思考, 才能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才能使修养不迷失方向。那么, 高校教师要学习什么呢?前面谈到高校教师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老师来说, 空闲自主的时间要多一些, 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资源,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从而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具体而言, 老师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 完善自己的性格,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用自己的学识和为人品格去影响学生, 进而去熏陶学生。不一直读书学习的老师绝对是不称职, 不合格的, 他们的道德精神世界是干枯的, 不丰富的。教师要耐得住寂寞, 争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 以自已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 升华其思想境界, 争取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 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第二,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师德素质。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 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 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 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 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比如, 不践踏花草这种很小的文明行为的养成, 老师要求学生们不践踏花草, 可是, 下课后, 很多老师为了走近路, 全然不顾脚底下的草木。见微知著, 所以, 每位老师在平时工作和生活的实践当中, 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第三, 在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情感投资中提高师德信念。师德建设要坚持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教师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服理、服人而不服势。绝大多数教师是通情达理的, 具有一定的正义感, 敬佩有学识、有修养的人, 喜欢说服, 讨厌压服。因此, 加强情感投资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也是提升教师敬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惟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才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四, 在法规执行、制度建设中保障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 良好师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要靠教育, 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和完善“学生考教师”等有效的师德考核方法。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 为我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准绳。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 对在教育、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受同等待遇, 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将师德考核指标量化, 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 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最后要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奖优罚劣, 以促进师德师风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 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条, 也可以说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互动途径和检验标准, 那就是———与学生交朋友, 真心为学生着想。爱是教育的桥梁, 爱也是最生动和最有效的教育语言。老师对学生的爱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 上课既要教好书, 又要育好人, 课下关心学生们的生活, 增强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 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爱心实践活动, 勇于面对挑战, 为和谐社会建设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陈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2]方巍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和谐教育[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6) .

3.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一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道德

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职业道德概念认识不清,他们认为教书就只是把课上好,而育人是空和虚的东西,全凭老师们自己的良心,过分强调育人没有多大意义。也有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上好课,只讲授自己课程内容设置的东西,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工作是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比如,一些高校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旷课迟到的事情抱怨颇多,但是,他们很少从自身教学方面找原因,总是埋怨教务处管理不善以及辅导员们工作不负责任等等。还有个别教师认为社会对老师的要求太严了,教师应有自己的私人爱好,他们认为打麻将、斗地主、上网炒股是自己的私事,没有必要因为从事教育工作而改变自己的爱好,甚至工作期间在办公场所也做这些影响老师和学校声誉的事情。

2缺乏敬业精神

少数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工作纪律性较差,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其中又以青年教师居多。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还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衣装不整,接听电话等等。有些老师缺乏敬业精神,他们上课心不在焉,把教学看做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创新,有些甚至连教案也没有,这其中有部分教师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私心过重,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这些现象虽然只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但其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师德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1转型期社会观念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应该说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它容易诱发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使这些人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是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大部分教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想法,不安心本职工作,或下海经商,或从事第二职业,或心不在焉。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衡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的淡漠。

教师本来就是需要奉献精神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业,现代社会又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教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首先,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要加速充电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其次,现代社会发展快,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然而有些人的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人生方向逐渐迷离,逐步异化为追求权力,追求金钱和物质的经济动物。这些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更增加了育人的难度。

2教育的特性所导致

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性,使得教师的劳动成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测定教师劳动成果的长期性和复杂化,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效益”难于完全量化。学生的分数只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方面,而且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极大,难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更难以比较。因此就会有个别教师付出的辛苦远远超出回报,久而久之,心里不平衡,使得劳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降低。

3责任界限不明的影响

高校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相比,私人空间和时间比较多。学校对教师除教学与科研之外的责任规定非常含糊,导致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教师职责,误认为大学教师的职责只是讲好课,其他与己无关,课后很少与学生接触,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甚至有少数教师不注意言行,讲课随心所欲,发牢骚,讲怪话,宣讲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观点。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因为教学关系是一种固有的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拥有权威。其观点有时被学生当作真理来接受,因为学生还不具备完整地、全面地、公正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教务督导的老师反映,个别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名义渗透的偏见,对于学校和学生的精神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4待遇不高,奖罚不分明

提高教师待遇是个陈年话题,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不少高校近年来实行了绩效工资改革,本意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然而事实上对于大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只有中初级职称的教师而言,伴随着近年来物价的大幅提升,收入不升反降,更别说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另外,教师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教师所要负担的费用越来越多,实际收入状况、住房条件、医疗保健等的不满意程度有所提高。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全面实施,对教师经济上的压力将更大,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会成为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智力心灵的开发者,教师工作复杂繁重,只有不断激励、调动和强化,才能将教师的智慧与热情、探索与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培养优质师资的保证,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保证。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都具有代表性,这也会潜在地威胁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就是要加强学习。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习是修养的前提。学习可以使逸者得勤,昏者得明,迷者得醒,丧者得救。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早就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的学、问、思、辨是“行”的前提,即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能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使修养不迷失方向。那么,高校教师要学习什么呢?前面谈到高校教师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老师来说,空闲自主的时间要多一些,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从而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具体而言,老师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完善自己的性格,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用自己的学识和为人品格去影响学生,进而去熏陶学生。不一直读书学习的老师绝对是不称职,不合格的,他们的道德精神世界是干枯的,不丰富的。教师要耐得住寂寞,争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以自已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升华其思想境界,争取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师德素质。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比如,不践踏花草这种很小的文明行为的养成,老师要求学生们不践踏花草,可是,下课后,很多老师为了走近路,全然不顾脚底下的草木。见微知著,所以,每位老师在平时工作和生活的实践当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第三,在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情感投资中提高师德信念。师德建设要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服理、服人而不服势。绝大多数教师是通情达理的,具有一定的正义感,敬佩有学识、有修养的人,喜欢说服,讨厌压服。因此,加强情感投资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提升教师敬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惟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才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四,在法规执行、制度建设中保障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良好师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和完善“学生考教师”等有效的师德考核方法。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为我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准绳。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育、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受同等待遇,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将师德考核指标量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最后要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奖优罚劣,以促进师德师风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条,也可以说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互动途径和检验标准,那就是———与学生交朋友,真心为学生着想。爱是教育的桥梁,爱也是最生动和最有效的教育语言。老师对学生的爱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上课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课下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增强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爱心实践活动,勇于面对挑战,为和谐社会建设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陈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方巍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和谐教育[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

4.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张辉臣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的了。”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可以说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好多,而教师的言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从幼儿圆到大学的十几年里,学生都直接的受到老师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更何况这十几年时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为规范老师的言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校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学生来了解教师不适当行为使学生产生困扰,并结合“泗水县师德建设年”活动,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刨析,从而帮助广大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行为,以便使大家共同改进,共同提高。

一、学生不喜欢的教师的行为

1、不尊重学生人格和权利的老师。如果学生纪律不好(吸烟、打架等),给班级扣分,或作业未按时完成,考试成绩不好,影响到自己的奖金,个别教师就会体罚学生:有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做俯卧撑、仗手心等,直至拳打脚踢,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啊!有的让学生写检查。写说明书,当众检讨,更有甚者怒目圆睁,恶语攻击,诸如“看你的样子也不象好人”、“没有教养的东西”“脑子叫狗吃了!”等这属于变相体罚,以上老师做法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降低了老师的威信,从而使师生关系对立,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2、“自我中心”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有两种表现情形:一是整天凶吧吧的,没有笑脸,好象大家都欠他什么似的,动不动就训人,学生见了这样的老师躲都来不及,上他的课学生只有害怕,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只盼着快快下课,根本谈不上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是这样的老师即使自己讲错了,学生当面提出后,也不承认错误,还要强词夺理,学生是不喜欢这样的老师的。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无论是教学上或者其他方面,教师要有错必改,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相反学生会更尊重他。

3、“爱死讲,不灵活”的老师。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满堂灌”或“填鸭式”,习惯于照本宣科,不习惯于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质疑、独立思考获取知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学生的“异想天开”和求异思维的发展,讲课很呆板,听着没有意思。长此以往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成为缺乏创造性的人。显然,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创造人才的需要,必须尽快加以改变。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以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活动、主动发展。

4、“爱偏心,不公平”的教师。这样的老师总是偏向学习好的学生,就是真的有错也不批评他们,或轻描淡写地教育几句,而对成绩差的同学则会声色俱厉,甚至是有意或无意地施以精神上的虐待:讽刺挖苦,冷眼相待,或漠然视之。处理事情很不公平,让学生不服。这样的老师的人才观和评价观很片面,我们应当清楚,学生的发展潜质,需要我们在较长的时间里去认识,去发现,并加以培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凭个人的好恶,仅凭学生的一时的表现,戴着有色眼睛简单地评价某个学生 并盖棺定论,那将是灾难性的。对教师来说,也许这仅是教育工作的一次小小的失误,而对柔弱的学生来说却有可能是一次重大的心灵的伤害;这个失误或许在教师工作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教育容不的半点失误,由此看来,在人才观上我们应形成这样的观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为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树立人才标准多元化的观念,克服单纯以“分”取人的倾向,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5、“爱打扮,不庄重”的老师。老师如果衣着前卫,浓妆艳抹,奇发怪型,衣服换得很频繁的话,会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学生并不觉得他美。教师的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性。良好的师表风范要求教师衣着朴实,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可亲,风度从容幽雅、教态高雅自然。切忌奇装异服,矫揉造作。

6、“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教师。在教室吸烟、乱仍乱丢东西、随地吐痰、说粗话、经常迟到或者拖堂的行为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这样的老师,那么,你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的,学生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的模范”,应当处处事事作出表率,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该学而不厌;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手不释卷;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就应带头遵守,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才有说服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杨雄在《法言.学行》篇中说:“师者,人之模也。”古人这些言简意赅的话,都是说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成为“直观的教科书”。如果“人前浇花,人后偷瓜”,他就不配为人师表。

7、把自己“坏情绪”带进课堂的教师。教师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作为教师不应该把坏情绪带进教室迁怒于学生,不应该把不愉快的心情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孩子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平白无故被老师很很地训了一通,会绝的非常憋屈。其他学生一看老师满脸“乌云”,便知情况不妙,各个都小心谨慎,生怕会触及自己,这样弄得人心惶惶,课的效果一定好不了。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能克制自己情绪,意志坚强的老师。因此,老师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能因个人社会遭遇的变化和利益的得失,表现出反复无常或失态。而是要努力控制自己,做到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孩子要有热情和耐心。

8、“题海战术”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也不考虑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只为了一科成绩的提高,天天布置大量的作业,有些作业甚至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做,明其美曰:“熟能生巧”。熟不知,学生天天这样疲于作业,会做的就做,不会的便抄,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消化和梳理。学生成了作题的机器。简单机械重复着,简直就是“熟能生厌”啊!

二、通过对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青年教师违背师德现象最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以上调查不难看出,教师不良的教育行为已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可见,提高师德至关重要,已达到刻不容缓的程度。

三、改进对策

1、制定方案,狠抓落实,深入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德教育方案和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按五步进行:第一、召开师生座谈会,互相启发,共找师德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教师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无针对性,就会发生偏差。先由政教处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诚意向学生征询师德存在问题,然后整理成条转给教师参考,使每位教师看到自己在师德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明确自己的方向,订出个人提高师德修养的计划。第二、宣传发动,提高教职工的认识;具体做法是先做大会动员,宣讲师德教育的意义,纠正模糊认识。再由一把手亲自给教职工上师德辅导课,努力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另外学校成立了师德教育宣传报道小组,发动全校师生撰写通讯稿件,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出板报,壁报,手抄报和广播,大力宣传开展师德教育的意义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第三、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是: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编印成册,人手一份,认真学习,遵照执行。

二、严格要求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要叫老师做到的事,领导首先做到。

三、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准上无教案的课,不准羞辱体罚学生,如有违反,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姑息。第四、要求教师对照自身师德存在的不足之处,写出提高自己师德水平的计划和措施。通过观看录象,请优秀教师报告,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等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教育观,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笔记,反思日记反映出教师师德成长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第五、结合教职工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在总结中要求教师谈收获,写体会,撰写发表师德论文。在总结基础上,再进行民主评议,评出师德标兵,树立师德楷模,让教职工在师德教育中,学有理论,习有目标,巩固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师德教育水平。

2、针对“青年教师违背师德现象最集中”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每学年初,学校总要召集新进校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教师召开迎新会,校长和部分优秀教师以自己的从教生涯为例,生动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平时,学校也利用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的机会,经常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对他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指出和分析,抓住先进事例加以表扬和宣传。事实说明,树立先进典型并加以正确引导比苍白的说教和简单的批评更为有效。

(2)坚持带教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老教师的言行,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极其深刻的。针对青年教师刚“入行”不久,认识上比较肤浅、行为上比较幼稚、工作上缺少经验的现实,我们制定了新教师由老教师带教三年的制度,请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往往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的提高,我们明确把师德列入带教内容,使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青年的身上得以延续。

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师生关系的改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而首要教师要“目中有人”,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师生关系多表现为“管理与被管理”和“教与学”的关系,但作为社会人,师生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尊重他们,不应有歧视的存在。其次要理解和信任学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希望老师做什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武器”,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唤醒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另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还不成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学会宽容学生,做到严而有情,严中有爱,宽严结合。最后要加强师生沟通,期望学生成功。马克思曾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发表议论,鼓励学生求同存异,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和特长,用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温暖的语言,呵护着学生,在这不经意间,学生会陡然增加对老师的依赖、信任和尊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4、加强自身修养,积累教育经验。教师对待学生非人道的表现,有时也与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不足有关。从个性上说,如果教师缺乏良好修养,性情急噪,就容易一遇不顺心的事便会心中有怨气,就容易迁怒于学生。从经验来说,有的教师经验不足,办法不多,遇事茫然不知所措,就容易采取粗暴的办法对付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意内省慎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具有健康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5.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五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特别是对于担负着农村基础教育任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其行为应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因之关系着农村的未来。但是受历史条件和教育内部本身存在问题的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管理上的松懈,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教师自身不能严格要求,导致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教师队伍参与赌博现象十分严重,甚至部分教师通宵达旦的赌,严重影响工作,损坏教师形象。

教师赌博影响极坏,既造成社会对教师的不满,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又严重阻碍科学教育观的执行,因科学教育观更需要言传身教方能促效。

其二,一部分年轻教师对党和国家大事缺乏关心,职业思想不稳定,得过且过,伺机改行,难以做到严谨治学。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思想教育的力度不够。年轻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初期,仍需结合实践的思想教育与培养。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一般都注重行为的管理,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大都要追求经济利益。教师职业在目前来说还不是经济利益最好的职业,但相对于其他一些变化比较大的职业而言,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因而,一部分人尽管在思想上不很乐意当教师,但还是选择了教师职业。他们在工作中也就难以按教师职业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其三,教师对学生有详细了解的并不多,偏爱学生的现象也存在。

这主要与教师的教育理论欠缺有关。有的教师就特别申明他不是班主任,不必了解学生。这些教师没有认识到了解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其四,教师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对教师集体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教师只强调做好自己承担的那一份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劳动和努 1

力的结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源于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还不能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其五,以教谋私、乱收费、体罚学生、言行出格、横向攀比、厌教厌生、造假作秀等现象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

不道德或缺乏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如以教谋私、乱收费、体罚学生、言行出格、横向攀比、厌教厌生、造假作秀等,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生活作风、思想道德、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其六,中学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比例较低。

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强调了教学工作,而轻视了教育。因而,怎样从教育的角度来加强自己的工作,则认识不够。中学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比例较低,主要源于教师对联系家长的认识不够,教师一般认为联系家长是班主任的事,班主任又常常认为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

其七,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懂教育法规或不能做到依法执教。

这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从学校来说,学校在组织教师对教育法规的学习上缺乏经常性,流于形式,教师并没有深入领会教育法规的内容和实质。从社会来说,有法不依,无人监督执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一些地方在学生开学时搭车收取各种费用或保险费时,以学生为要挟,家长不交费,则不让其子女上学。

我国广大的农村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的生产力状况以及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发展的愿望,更需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存在的如上所述的师德问题极不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因此必須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的师德建设。那么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应如何进行师德建设?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明确阐释师德建设的内涵,科学界定师德建设的底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的内涵进行了最好的阐释。具体地说来,每个教师在加强师德修养方面应遵从“立足岗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关心集体”等规范和精神修身,重塑自身师德形象。教师敬业爱岗,热爱教育事业,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教师热爱、忠诚、献身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敬业、乐业、勤业是最起码的师德修养;事业决定教师要用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对学生传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作学生的表率是师德最核心的要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精通专业知识,有处理、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素养和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教书育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必须同心协力、精诚合作和不断的拼搏进取,才会使整个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师德的底线是什么?首先是教师的言行要符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能自觉地用《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师德要求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其次是热爱职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应该是对社会、对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责任感;用自尊、自爱、自重的真实和诚信维护自身的人格,不倾斜师德的天平,公平又公正,永远用爱心关爱接受教育的每一位学生,在他们的心间撒播点点滴滴的爱,既能雕凿白玉般地优等生,又能细刻顽石一样的差等生,用良好的师德不断实现人生自我的价值。

三、明确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教师认识。

当今世界都在快速发展,要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抢占科技领先的制高点。我们国家响亮地提出并不断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振兴又离不开教师。全国千百万教师担负着民族复兴,系于后代教育的伟大工程,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伟大的事业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重塑自我良好的师德形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并能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接轨的人才。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

四,完善师德建设的管理机制,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管理部门应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队伍整体规划的议事日程,专人主抓,专人负责,抓紧抓细抓实,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挑选有真才实学、职业道德良好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和岗位,做到岗前、岗中的师德培训教育,始终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堵住源头和工作中漏洞,不让师德出现丝毫的破绽和漏洞。

提高监督力度,师德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遵,有范可守,建立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师师德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监督制度,加大评价、奖励、监督力度。把个人师德与师德档案、考核、人事改革紧密挂钩,重奖励,严监督,实行师德不良者一票否决。建立健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形象,学校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让校园内的不良师德师风败坏者无滋生之地。

五,坚定师德信念,提高使命意识。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制度建立健全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学习师德理论和案例,帮助教师树立重塑良好师德形象的信念,提高师德模范的使命感,坚定师德信念不动摇、不灰心丧气,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教育,廉洁自律,强化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六,积极搭建师德建设的平台,提高活动效率。

实践证明:围绕师德建设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是开展师德建设的最好方法。如开展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演讲赛、师德格言征文、书画比赛、文艺晚会等;又如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媒体,如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专版、专栏、专题,宣传师德形象,弘扬师德正气;组织教师为师德建设献献计献策活动等,以促使教师人人参与,人人接受培训,接受教育。通过搭建平台,不断挖掘潜力,整合师德建设的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教师的人格,真正守住师德的底线,强化师德形象,做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教师。

七,加强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推行首问责任制,工作中出现问题,各部门负责人做到准确答复,及时解决,不向上移交矛盾,不向下推卸责任;二是实行岗位职责公示制。三是强调岗位意识。四是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6.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六

关键词:师德 问题 对策

摘要: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直接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大学教师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者,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教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各种西方文化,思想观念不断涌入,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利用文化交流来大力推行其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使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占据了头脑,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缺乏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精神,对担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觉性。

1.2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

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于奉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一些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

高理想的一项事业。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再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受利益的驱动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或者因职称问题“潜心”科研而无心教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副业。

1.3只重教书,不重育人

教书育人,它是教师的天职,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一概置之不理。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漠不关心,育人意识淡薄。

1.4 为人师表意识相对淡薄

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在各种场合都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有的教师不太注重仪表,平时不修边幅;有的上课迟到,课上抽烟,接听手机或发短信;有的在课堂上讲课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发牢骚,观点偏激;有的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以自己的片面知识对学生进行误导,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

1.5学术道德的缺失

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请他人代写文章,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2、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部分教师师德师风缺失,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教育引导,以改善高校师德状况。

2.1 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新时期教师肩负着培养政治思想上合格之学生的艰巨任务。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立场、观点对学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也就是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即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最突出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努力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2]。

2.2 领导和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良好的师德师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水平,还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精神、人文情怀和敬业奉献的高尚品格。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在校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缺少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无法营造团结协作、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与风尚。第四、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力。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情操、健康精神的培养均具有较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2.3 建立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

一、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

二、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

三、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2.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

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5做好三个结合,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师德建设中,切实注意关心教师的实际利益,将师德师风建设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站在教师的角度,以教师为本,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好培训、进修、留学和攻读学位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创造条件,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干的顺,成长快,使之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第二、思想素质要求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素质,做到又红又专。所以,无论是考核、职务晋升,还是日常的培养教育,要较好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第三、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素质。另外,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也能感受到自己更高的责任和应当具有更高的人格境界。因此,要注重抓学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优良的学风和高素质的学生群体促进学风和师德师风的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赞誉,是对教师的期待,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只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自觉进行自我修炼,通过学习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 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6):75-76

7.解决师德师风问题的对策 篇七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

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 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各中小学校要组织学习市、区教委下发的教育行为准则和师德考核标准, 使每位教师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自身差距,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时刻对照标准自我检查, 不断规范, 使每一个教师时时保持精神上的宁静和品德上的纯洁。

2、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

各校要把师德教育和教师队伍的管理, 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教师生活、纪律和作风方面的管理, 规范教师的行为和形象。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市教委对教师行为规范制定了“六条禁令”, 我们的校长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顾全大局, 摒弃“好人主义”, 摒弃私欲私利, 切实地担当起责任来, 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政策法规, 管理好、培养好自己的干部教师队伍。组织、人事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考核校长的重要条件, 要坚持“无功就是过”的考核原则, 让见风使舵的势利干部站不住脚, 让想干事、能干好事的干部和群众不伤心, 不流泪, 对违反禁令的当事人轻则在全校教师会议上做出书面检查, 对执行不力的干部责令其在全区干部大会上检查暴光, 或采取“换防”等组织措施。对这样的教师和干部一年内不得评优评先, 晋升高一级职称, 结合人事制度改革, 重则待岗, 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并根据《教师法》规定对其教师资格做出相应处理。对此, 各中小学校要进行广泛宣传, 要让每一个教师耳熟能详。各级各类学校可以以书面形式由教师签名, 作出严格遵守“禁令”的承诺。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党性强、政策水平高, 业务能力强的干部组成专门督查组, 不定时地在全区基层学校开展工作, 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 对违反“禁令”的行为,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当然, 党委、政府、教委要给督查组授予特权, 独立行使权利, 直接对党委、政府负责, 避免外力干扰, 形同虚设。

3、进一步加强典型引路。

师德师风建设, 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为主。对于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做法、体会, 要积极挖掘和整理, 用典型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人。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校, 歪风邪气占上风, 好人、能人、有良心的人受气。因此, 要大力宏扬正气, 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对师德表现好、教学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 并将岗位设置中的高档岗位奖励给这样的教师, 避免“英雄流泪”的现象出现, 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师德建设, 争先创优的热情。

4、进一步抓好整改工作。

每学年的教师集中学习, 上级重视, 下级轻视, 教师藐视。新闻炒作轰轰烈烈, 教育内部形同虚设, 结果搞得是一塌糊涂, 一无是处, 一如既往, 一事无成。笔者认为, 任何学校和个人, 不能找任何理由, 要借助集中学习查找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 对照师德规范,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澄清是非, 总结教训, 纠正错误。要坚持边学边改, 边整边改,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要把整改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 实现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对师德不合格、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者, 取消其教师资格, 道德品质败坏者, 坚决清除教师队伍。教育、人事部门要建立准出制 (现在只有准入) , 要规定师德底线, 任何一名教师只要做了超越师德底线的事情, 就是失德教师、无德教师, 就该受到相应的惩处, 并坚决执行。我非常赞赏公安部的“五条禁令”, 那就是好, 雷厉风行, 违反一条, 就得卷起铺盖走人。

5、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 要严格掌握教师资格条件, 杜绝把那些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安排到教师队伍中来, 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当然, 也有人把教师队伍的不纯洁归结为师范类大中专院校, 认为改革开放刚开始恢复高考时国家鼓励成绩好、表现好的考生进师范类院校, 近十年来却是考不起其他院校的考生进了师范类院校, 这类考生毕业后又受地方政策的异同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多数顺利地进入了教师队伍, 端上了较为稳定的饭碗。不管何种原因, 教师队伍的入口关确实重要。好在国务院2008年已做出决定, 每年在全国重点类高等师范院校免费招收部分高分贫困大学生, 毕业后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二要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校任教, 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地方政府要通过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等措施 (如原天城移民开发区为稳定山区教师, 给8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教师, 每人每月发高寒补贴。) , 吸引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 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师德建设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三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幼儿园校 (园) 长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培训, 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规定校 (园) 长在一校的任职年限, 加大校级和中层正职的校际交流, 杜绝不良现象的再次发生。四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校 (园) 长选聘办法和管理办法, 把政治原则性强、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教师充实到校 (园) 长队伍中来, 每年适当的替换一点儿无作为或乱作为的校 (园) 长, 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力量。

6、进一步强化师德评估考核。

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和奖励制度, 要严格实行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 各校必须采取个人自评, 学生参评、组织测评相结合的办法, 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 评定等次。等次分为“优、良、可、差”四类, 将评估结果装入档案, 作为评职、评聘、晋级、评模、评骨干的必备条件。同时还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作为考核校 (园) 长的一项重要内容, 严格进行考核。凡是对师德师风建设不够重视, 措施不力的学校, 一律不能评为先进集体、示范学校, 校 (园) 长个人不得晋职、晋级。

8.中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教育 教师 职业道德 中小学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的合作更加密切,竞争也更为激烈。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我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和教师,而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效果。目前,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来谈一下对它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爱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对学生施以教育的感情基础。一个教师如果失去了对学生的爱,也就失去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爱,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就会大打折扣。

2.教师不尊重学生。有些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轻者讽刺、挖苦,重者体罚、打骂。这类恶性事件曾屡见报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由于教师对学生采取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伤害,甚至肉体上也受到了摧残折磨。这种有悖师德的行为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逐渐淡化,师生之间原有的友情也随之恶化,由一个值得敬慕的人变成了一个可怕、厌恶甚至憎恨的对象,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也使老师对学生的所有教育方法都失效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悲而又可怕的现象。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项软件工程,不像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成绩那样,通过一次或两次考试即可马上显现出来。尽管这项工作可操作性比较强,但效果是隐形的,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项工作可抓可不抓,即使抓起来也是可紧可松,弹性比较大。这样,相关主管部门无形中就降低了抓这项工作的力度,或者在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学成绩时,前者软,后者硬。

2.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拜金主义、弄虚作假、金钱至上等一些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腐朽思想逐渐暴露出来,并有蔓延之势,学校这方历来被人们认为的净土,也不可避免地被污染了。

3.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按国家政策,教师应享受的工资、津贴、福利,本应及时到位,可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实在不能令人乐观。有些地方政府竟然无视上级政府政策法令,要么拖延教师工资发放时间,要么在工资数量上打折扣,更有甚者把工资政策对教师封闭……这些不轨行为,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4.教师自身的原因。目前,教师的职业状态也分为三种类型: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从目前我国教师的现实状况来看,大部分还处于“生存型”,这就给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一个整日为生存奔波的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1.国家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建设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使这项工作法律化、制度化。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力,使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与作用得到全社会的了解,在社会上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在全社会营造 “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教师工资待遇方面,政策要公开、透明,为了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政府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于那些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地区,要依法处理,从而解除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教师的最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育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这就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状况,要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以传统的、教条的教育方法从事教育活动。其次,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了解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式,以使自己适应当前的形式。

3.教师还应具备奉献精神。教师要有爱心,毕竟教师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不讲奉献是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的,也就不能实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实现的目标,这于国于民都是一种犯罪。另外,教师的爱心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古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感觉到老师爱他们,他们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否则,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9.失地农民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篇九

失地农民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由于征地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以后,不仅没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城市化成果,反而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

引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大规模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达到60%。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历史、制度等诸多原因,农民在城市化大潮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城市化是土地增值及其资本化的过程,应该让农民真正获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然而,在城市化实际进程中,农民不仅没有获得相应利益,反而临着城市化带来的失地和失业的双重尴尬。

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表现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偏低

1、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技能、心理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二元制”结构特点明显。与城市相比,由于受到经济、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在文化、技能上都处于劣势,尤其是纯农业户。即便是在城市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也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即社会学中的“人才倒挂”)。另外,在长期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求静怕动”的社会心理,也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

2、政策性因素的限制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农民创业的限制条件、企业招工的歧视性规定等,都严重阻碍了农民的社会流动,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近些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对于失地农民这个特定的弱势群体而言,仍远远不够。

(二)土地开发、交易、占用、补偿问题上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1、制度保障乏力

在农民失地问题上,虽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等,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在保护失地农民的权利上往往力不从心。

2、缺乏统一规划,“城市病”现象严重

在城市化过程中,介入主体不一,缺乏统一规划,如开发商抢建违法建筑(在补偿利益的驱动下,农民也可能盲目的增加建筑面积以换得高额补偿)、破坏生态平衡、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都会显露。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暗中勾结,以规模经营为借口,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强迫农民进行所谓的土地流转,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和土地用途,这都必然增加城市化的安全隐患。

3、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缺乏,维权能力受限

失地农民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都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借助法律来解决其与另一方或另几方的争端,在此过程中往往处于极端被动地位。

(三)针对失地农民的相关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1、社会保障不到位

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方面,不乏成功的探索,但多数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失地农民并不能真正享有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另外,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一定缺陷,除救济助困制度外,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覆盖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还缺乏诸如失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制度等。

2、农民失地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就业指导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失地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和科学就业,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就目前情况来说,政府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中介机构缺位明显

我国2003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是9800万,是1990年1500万的6倍,在这其中,直接或间接失地农民又占了相当比例。面对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转移队伍,农村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严重缺位,这不仅影响了失地农民正常流动,而且使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加。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

(一)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第17条规定:“所有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事先给予公正补偿,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德国基本法第14条第3款规定:“只有为社会福祉,才能允许征收。”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立法,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只有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的目的才能征收土地,并兼采概括式和列举式模式,赋予“公共利益”明晰的内涵和外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在实践中,规范征地行为,必要时可以设立“公共利益”的认证程序,对征地项目的公益性进行认证,彻底摒弃借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征地行为。

(二)逐步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从源头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是引起征地纠纷的焦点。通过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化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要灵活多样,补偿时不仅要考虑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补偿,还要考虑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居住安顿、重新就业所需的困难补偿。以解决农民现实生存需要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三)推行高效公正的征地程序

使私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首先,建立独立于审批单位的仲裁机构,将征地机构、征地人员的收益与征地情况分开,使征地机构在经济利益上与政府、用地单位脱离,防止政府部门在解决征地争议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非正常现象;其次,人民政府要组织征地告知、确认和听证程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征地前的知情权和咨询权、征地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征地后的受益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征地的透明度,防止政府借“公共利益”之名滥用征地权。

(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

“农民的土地权利变性成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其一,它不以控制和占有土地为最终目的。其二,它的放弃并不以获得土地本身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为条件,而是以获得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条件。”]在目前尚未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可行之策是依据“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

(五)建立科学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没有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中的基本生存问题。

参考文献:

10.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通居民与银行之间的交易,从原先单一的钱款存取发展到信贷、缴费和理财等各个方面;另外银行承担的公共事业费用代收代缴职能越来越多,导致银行业务柜台前的队伍越来越长,顾客排队等待时间也越来越长,极大地影响了银行的服务质量。

一、银行营业网点现状

银行排队问题一直普遍存在于各个银行网点,客流量多,排队时间长,饱受消费者非议,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盛世指数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在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1680名客户后发布的《中国银行服务满意度指数报告》,78.2%的消费者经常在银行中遇到排队的情况,消费者在银行排队等待的最长时间平均为40分钟,平均等待时间约为14分钟。就我行情况来看,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工作日的早晨9点至11点,中午12点至13点和下午四点至五点。在高峰时段,大多数排队客户等待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而客户自身心理承受的等待时间是10分钟以内。在排队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个体客户,仅仅是办理存取款、汇款和转账业务。

二、银行排队长主要原因

(一)银行管理水平较低,尚缺乏短期内彻底解决银行排队问题的能力。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在近乎垄断的环境中经营,缺乏外部竞争,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主要体现在:(1)客户分类不够恰当。目前银行对客户细分的标准忽视了客户细分的动态性,不注重跟踪客户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过去居民到银行基本就是存钱和取钱,而现在理财、基金、国债、社保、银证转账、汇款、缴费、按揭等种种业务竞相出台,几年前的客户细分标准显然无法适应现在日趋复杂的理财需求。(2)业务流程片断化。业务流程片断化是中国商业银行最大的软肋。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实行传统的职能式组织体系,把整个业务流程细分为很多步骤,同时各部门间业务流程衔接不当,存在重复交叉和空隙,缺乏维持服务质量所需的整体观念,效率低下,造成了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被人为延长了。随着金融产品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趋提高,业务流程方面的弱点日益暴露,银行排队现象就是其危害性的集中反映,亟待解决。

(二)网点设置不科学。

在发展定向上,网点布局没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网点功能和格局缺乏通盘考虑,目光过分集中于追求网点的短期效应,致使部分网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综合利用率低和地区饱和度失衡的状况,造成了部分网点业务处理压力过大、“吃得过饱”和部分网点“不够吃”并存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资源的浪费。

(三)客户支付习惯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解决排队现象需

要时间。

我国客户对银行柜台服务有明显偏好,客户现金交易的习惯短期内难有很大改变,导致对银行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柜台压力的增大,不利于解决排队问题。目前消费者由于对银行金融服务产品认知度不高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仍较少使用电子渠道。此外,电子渠道操作复杂、经常出故障以及取款金额受限制等原因也促使了消费者选择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根据《中国消费者银行渠道使用研究报告》最新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半年内,几乎100%的银行业务使用者都去过柜台,与自助设备78%、网上银行25%、电话银行低于20%的使用率相比,拥有绝对的优势。

三、银行排队难治理需要多管齐下

根据上述分析,造成银行排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多管齐下、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加强综合规划,推进网点业务流程再造

银行营业厅选择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客流量。营业网点布局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网点功能和格局通盘考虑,过分集中于追求网点的短期效应,容易导致部分网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综合利用率低和地区饱和度失衡的状况。

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以及ATM机等自助设备布局需要进行有总体和长远规划的综合调整。银行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从功能着手,按照不同客户需求设置专门区域,将传统的营业网点统一改造成功能差异型营业网点,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分别

在不同的区域办理业务,减少相互干扰,减轻柜台压力,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二)加强业务流程改造,使网点服务趋于程序化、规范化。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传递或转移的动态过程的优化,其旨在改善原来业务流程脱节、交叉等情况,实现业务的连贯、高效。国外优秀银行通过简化与整合网点交易与后台处理流程,如建立集中的客户服务中心处理客户服务、账户查询与简单交易等,提高网点运营效率并加强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流程再造上存在着很大的空间,以大堂迎宾流程为例,在客户排队细分管理、客户业务咨询、自助设备使用辅导等方面都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网点流程再造的关键在于做好对商业银行现有流程的分析,做好业务流程的“画图”工作,找出导致业务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据此设计新的业务流程。

(三)加强对客户的宣传引导,加大电子银行产品普及推广力度

电子银行具有突破时空限制、高效率、低成本等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能有效降低银行营运成本、分流柜台业务、解决银行排队问题,是解决银行排队问题的根本出路。

积极引导客户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等电子银行,减轻柜台排队压力。把部分存取少量现金的客户分流到自助设备;增加电子银行业务比重;增加ATM机的投

放,同时将ATM机每天取款限额上调;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比如个人支票业务,有效减少客户提取现金而去排队的麻烦;突破传统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柜台申请的限制,推出网上贸易结算系统。

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电子银行产品的宣传引导,通过网点、客户经理、媒体、电话银行、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实施综合化营销应该大力扩充电子银行服务,拓展电子化营销渠道,实现柜台分流,有效缩短排队时间。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群的服务需求,提供不同的电子银行产品;通过不断提升电子银行普及率,充分发挥电子银行产品对传统银行柜台业务的“替代效应”;实行电子银行产品首用辅导制,积极引导客户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等渠道进行自助缴费和自动转账,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银行业务的客户分流作用,减轻各网点柜台压力。

(四)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如果银行平均服务率高于顾客平均到达率,会使得排队越来越长而只能等到高峰期过后才能得到缓解。因此,降低服务时间提高个人银行排队系统的效率,使得排队系统能够应付更多的顾客,从而降低顾客的等待时间,进而吸引客户并能增加未来业务利润。银行应更有效的利用客户闲置时间开展工作:比如大堂经理可询问每位顾客业务需求,指导填写单据等。

由于银行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如何有效的协调服务供给与客户需求,就成为解决排

队问题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来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1)在最普通,也是最经常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储蓄窗口的员工应尽量避免处理其他业务,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服务,减少顾客排队的时间;(2)可以对团体客户或者存款数额较大的顾客设立预约服务,并开设一个专门的预约窗口,将这些占用时间较多的服务从业务高峰期中划分出来单独处理。

(3)实行弹性工作制,定期对员工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培训,实行岗位轮换制,降低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的员工的消极和不满的情绪,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员工的岗位,并产生员工能动性,从而促使银行提升服务竞争力。针对季节性、阶段性、区域性的特点,统筹柜台资源,通过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弹性窗口设置”等措施解决客户排队问题。

上一篇:党员身边无事故表下一篇:高中生活着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