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2024-09-15

县十一五规划思路(精选8篇)

1.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篇一

文章标题: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县加快发展,实现“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三大战略、构建“和谐龙游”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龙游县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提升龙游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龙游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县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到目前止,全县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培植突飞猛进。全县共有100家企业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建立了12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有文章需求,请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省认定的研发中心有5家(浙江光华有限公司、001集团公司、龙游五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龙游绿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腾龙竹业有限公司),001职校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2、专利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为了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有关专利资助政策,决定设立专利专项基金,每年30万元,滚动使用。申报与授权的专利总[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好范文 wenmi114.com-◇好范文 wenmi114.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量列衢州市各县区首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请专利达393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型专利200项,外观设计专利157项。专利产业化初见成效。通过努力,一大批专利项目已形成产业化,新增产值7亿元。为了促进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创办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园”。

3、科技服务不断增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得到加强,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了“首届全国特种纸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有27位国家著名造纸专家、教授及市内外50多家特种纸企业人员200多人参加。科工会活动,网上技术市场喜得丰收。连续几年获省网上技术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和市“科工会”组织考核一等奖。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十五”期间共争取上级支持项目32项资金1000多万元,而且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了工业110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到2005年,全县培育3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扶持30家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十五”期末,亿元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覆盖面达到100,企业主要生产装备的智能控制率达到50,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的覆盖面达到50。全县80以上企业建立网站或通过中介网络开展信息交流,30成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会员单位。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4、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19.5,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造纸、竹板材、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农业经济稳步提高,以笋竹、畜牧、水产三大高效生态产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龙游的科技发展中,主要还存在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科技实力弱,科技进步水平低,分别居全省65位、3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大,居全省43位,科技经费投入不多,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居全省78位。二是科技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服务业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还很缺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发挥科技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

2.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篇二

关键词:印度,“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印度迫切需求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但据NSSO统计,目前19岁至24岁年龄组中,仅有5%的人接受了某种职业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大多偏好普通课程,出现了较严重的知识性失业。为此,印度政府于2007年12月颁布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年),提出“全纳性增长”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重点是发展职业教育。

2“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2.1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

“十一五”规划针对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学术性倾向问题,调整中等教育的单一结构,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允许多次选择。它提出职业学校数量要从“十五”期间的9583所扩大到2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0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1)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实施中等教育职业化的主要机构是职业学校。1964年的教育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并指出到1986年使50%的高中学生修习职业技术课程。而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到1990年要有10%的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1995年达到25%。可1992年又重新规定到1995、2000年分别使10%和25%的高中阶段学生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新规划将继续为这一目标努力,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印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工业培训机构(ITIs),工业培训中心(IITCs)以及综合技术学校(Polytechnics)。印度现有9583所职业学校开设150种两年制的教育课程,可容纳不到高级中等教育学生的3%;5488所工业培训机构(公立,1922所)和工业培训中心(私立,3566所)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容纳785000人;具有文凭级别的1244所综合技术学校可容纳295000多的学生。(1)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职业教育机构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新规划进一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着重设计出使工业培训机构现代化的创新方案。

2.2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印度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建立适当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大政府投入,密切联系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十一五”规划中,印度中央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达687.63亿卢比(2),比“十五”计划增加了18.65倍。除了政府投入外,政府正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私人投资,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企业主参与工业培训机构管理和课程设计的公私合作关系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旨在密切与企业合作。公私合作关系模式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大学镇区模式,即培训机构的土地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及运行由私人管理,资金由私人、校友和社会人士共同捐助。(2)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系,全印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近年来,受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证的影响,中央和各邦政府正构建一个合适的国家证书制度(NVQ),证明从各机构毕业的学员的技能,并给予其合适的学分。规划提出改革博帕尔的职业教育中心机构,并建立集成机构执行机制,形成州县街区三级模式。

2.3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

印度非常重视教育公平。独立后的宪法规定,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立法保障底层民众。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十一五”规划采取了以下措施:(1)实行弹性教学,增加培训技能种类,促进边缘群体发展。为了满足边缘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增设新的技术课程。模块课程是一种形式灵活、独立性强、结构相对松散的微型课程,适应了边缘群体的特点。由于印度的工业培训机构只侧重于约40种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新的技能类别就显得重要了。规划强调课程要关注服务业,以适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侧重技能的基础性,以使个体能够灵活变更职业。(2)以农村为重点,改革妇女职业培训,实现均衡发展。印度农村与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严重失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广大农村被忽视了。因此“十一五”规划采取街区一级的职业培训计划,合理分配资金和物质资源,把农村摆在优先的地位,使农村青年从事合适的职业。另一方面,开办农业学校,进行农产品加工技能的培训,通过短期课程传授给农村青少年。另外印度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为女童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普及女童职业教育。印度有单独面向妇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并在国家培训部门、各联邦政府、地区同时开展培训。“十一五”规划关注妇女的职业教育同时,强调女性要突破诸如护士、裁缝等传统职业领域,在劳动市场获得公平竞争,促进性别平等。

3“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

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企业、市场及个人的需求,开设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和生产服务导向型课程,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尽量减少理论课程。尤其强调企业主在课程设置、评价和资格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灵活性。除了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印度还为没有技术或是半技术的人提供时间灵活、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兼职体系等,这就使这部分人群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另外,印度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重视服务业发展。印度软件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它独具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促使印度加大培养服务性人才。

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力求建立优质、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它的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印度未来取得成功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Luv Jasuja,Prashant Kashyap.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ia:Key Challenges&New Directions.

3.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三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专栏1疫苗与诊断试剂专项

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快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开发20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替代部分进口,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创新药物。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专栏2创新药物专项

以提高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研究,整体提升药物制剂水平。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力争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等)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大企业。

3.现代中药。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专栏3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体系;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培育20个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形成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中药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生物医学工程。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开发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积极发展新型人工心瓣膜和血管支架、人造血管;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重点,开发低生理负荷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和装置。重点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实现部分医疗器械自给并出口。

专栏4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建设若干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自主创新,在一批关键技术或部件上实现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提升和稳定量大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初步改变高端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重点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等我国具有优势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品种的选育。促进野生稻、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加速牛、猪、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专栏5生物育种专项

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100—150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30—50个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花卉、竹藤)企业(集团),使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2.林业新品种。推进优良林木、竹藤等产业化,加大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专栏6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专项

开发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15个左右,开发并推广应用畜禽新型疫苗等动物用生物制品和制剂40-50种;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掘和筛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新技术,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产业化,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企业。

(三)生物能源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国生物能源产业。

1.能源植物。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以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选育一批新品种,促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培育与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积极研制一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专栏7生物能源专项

重点选育培育一批速生高产、高含油和高热值能源植物品种,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开展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10万吨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建设年产万吨级植物纤维燃料乙醇示范线;利用多种农林油料等建设10万吨级连续化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以秸秆、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以及沙生灌木为原料,建立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气化固化示范发电厂;实施若干工业沼气产业化示范工程。

2.燃料乙醇。支持以甜高梁、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3.生物柴油。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4.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加快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以灌木林和柳树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示范;加大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加强户用沼气池、特别是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的技术开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5.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村、林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村燃料消耗对林木等植被的破坏。

(四)生物制造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支持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生物基化学品如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维生素、各种糖工程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支持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专栏8生物基材料专项

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降低成本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规模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2010年,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达到年产20万吨级规模,其他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糖工程产品和炭质吸附材料达到年产万吨级规模;木基工程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大型生物基材料企业集团。

2.微生物制造。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显著降低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专栏9微生物制造专项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等,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有效降低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的优质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干热河谷等退化生态系统改良步伐。开展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繁育,开发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对重金属污染水土的修复与改良。

(六)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国生物资源情况。实施全国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设施的建设。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生物资源流失查验技术平台,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支撑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筛选关键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优势生物产业。

(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原则,加快建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检测技术等技术标准体系、生物测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生物参考测量标准物质库。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和重大疫病疫情的检验鉴定、监测、评价、预警及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生物产业认证认可体系。

四、保障措施

我国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国家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依法组建中国生物产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标准制修订、行业自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

加强生物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国外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落实对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生物安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扩大生物类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和来华创办生物企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加强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完善生物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国家生物科研机构的技术负责人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四)多渠道增加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增加对生物企业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经营范围内积极为生物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的发展。

(五)实施有利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税收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六)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需求。通过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民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生物能源发展的扶持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建立有利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物流体系。

完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对生物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制品的管理制度。健全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加强生物产业国际合作。推动有竞争力的生物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支持行业中介组织设立境外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和营销指导中心。以医带药,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积极推进种业、疫苗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建立生物产品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

4.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篇四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

--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仅要看工业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个地区的工业化比重。

三次产业调整总的方针是:农业由“弱”调“强”。工业由“低”调“高”(水平)。服务业由“慢”调“快”。同时,要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本强国。要把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国策,为充分就业和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的机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抓紧研究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事关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市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别注意节约土地、解决好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框架。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二是调整和充实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重点地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合理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市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跨区域调动;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的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各省级行政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与利用境外资源并重,缓解资源约束。缓解矿产资源约束,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的方针,一手抓资源供给和保障,一手抓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四是精简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二是根据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保覆盖到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政府控制转到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

健全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竞争充分的产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成长类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性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盲目投资产业和污染产业要加强引导、严格限制。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和环境政策要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医疗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保执法。

3、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5.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篇五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新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招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新跨越,始终围绕“融入主城区,打造卫星镇,做强亭湖经济第一镇”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出“产业集聚外学陈家港,内学张庄;财政增收外学潘黄,内学南洋;骨干企业外学森达,内学伯乐达;村居经济外学东

南,内学大洋”的口号,坚持“壮大规模,主攻项目,注重外资,突破三产,统筹城乡,优化环境”的工作思路,确保达到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即: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争取16;财政增长15,争取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争取8。围绕上述目标和思路,在工作的主要措施上,重点做到“五个突出”,谋求“五个突破”:

1、突出规模培植,在以工兴镇上谋求新突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的增幅确保在25以上,其中工业开票销售3.06亿元,入库税金2235万元。一是培植产业规模。继续按照“培植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产业”的思路,拉长工业产业链,提高企业关联度,像戴南、溱东培植不锈钢产业,张庄培植齿轮产业一样,做大做强我镇的机动车配件、医化、塑化、服装玩具三大产业。同时积极与科研单位和科技院校加强联系和合作全年通过省部级新产品鉴定2个,市级新产品5个,提升我镇的产业层次。二是培植企业规模。全年新增定报企业4家以上,规模企业贡献份额占工业经济的80以上,将全镇定报企业中培植销售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超千万元的6家,超500万元的10家。三是培植集聚区规模。加强构港中小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向东扩张,再引进4个项目进园区发展。伍东台资工业集聚区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少于500万元,力争当年进区发展企业不少于2家。

2、突出重点招商,在项目推进上谋求新突破。把项目大突破作为全年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确保全年新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1000万元项目10个。一是全力扩大项目信息源。镇三套班子为主的各招商团队都分解落实项目任务,每个小分队都要有千万元投入的项目落户,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信息可跟踪、可洽谈。要发动全镇人民,寻找项目源。组织外出招商小分队3个以上,常年外出找项目。二是全力主攻大项目。由镇三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担纲,组成大项目攻关小组,持之以恒,紧盯不放,以超常的毅力,细致耐心的工作,力争年内突破1个大项目。三是全力拓展招商主体。变政府招商为主为企业招商为主,变个体招商为主为产业招商为主。年内以行政手段的办法确保定报企业全部招到新项目,特别是骨干企业,重点招引大项目、外资项目。四是全力创新招商形式。在专业招商和以商引商上下功夫。五是全力组织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优质服务的品牌,以优质的服务,确保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见效。

3、突出富民增收,在全民创业上谋求新突破。一是激励全民创业促增收。重点实施“五个十”工程,即组织10名机关干部创办、领办民营企业,组织10名村干部带头创办企业,吸收10名回乡人士还巢创业办企业,引导10名下岗职工自主创办企业,引导10名个体工商户投资办企业。全镇新办私营企业40家以上。二是调优结构促增收。继续发展蔬菜、林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全镇新增蔬菜规模种植300亩,新发展蔬菜新品种10个,推广新技术5项,新拓连片果树种植100亩,新增良禽饲养量100万只,生猪年饲养量达到6.5万头。利用醉螺行业商会的作用,年内再申报名牌农产品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全镇新办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经纪人100人,使全镇农民经纪人总数达到500人,年购销总值达到6500万元。三是转移劳力促增收。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通过向外转移和就地转移,全镇新增有序转移800人,新增农民人均收入100元。

4、突出融入主城区,在提升三产水平上谋求新突破。作为城郊卫星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镇潜力巨大且作用明显,三产活则全盘活,三产兴则经济兴。一是发挥工业优势,积极培育生产服务业。以现有产业集群为基础,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配套协作水平,成立行业协会,培植配套协作群体。二是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引导恒达运输做大做强,引进外来物流大企业前来落户,加快储运和物流的有效对接,使**真正成为城南货物集散地。三是发挥城郊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紧全镇房地产建设规划,以灵活的机制、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前来开发建设,建市场、招项目,聚人气,凸现“财富效应”。砖瓦厂地块开发工程、医院地块开发工程、大桥西侧启动工程全面动工,继续实施洋桥别墅区二期工程,年内完成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以房地产的快速

发展,城镇人口的加速集聚,有力带动全镇传统服务业的迅速兴起。四是发挥人文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借助盐城成功申报旅游城市的机遇,挖掘**千年古镇的历史沉淀,做足盐文化、宗教文化的文章。五是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启动企业上网工程,加速企业网络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全镇工业化发展。年内新增信息服务公司、中介咨询机

构3个以上。

5、突出协调发展,在建设和谐**上谋求新突破。继续开展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这项活动的长效机制,使全镇党员干部的思想都能够凝聚到加快发展投身发展上来。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努力建设生态**、法治**、平安**,全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关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在深入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的同时,我们对**今后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认真规划,通过全面调研,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十一五”规划草稿。

(一)发展思路

以“跃出亭湖争第一,挤身全市20强,提前建成小康镇”为目标,突出培植工业、三产两大财源,全面实施“三业联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三产城市化、农业特色化、发展统筹化“四化”进程,构建国际接轨,都市融合,科技创新,多元合作,人才聚合“五大强势”,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快速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全镇实现三业总值亿元,GDP亿元,年递增,人均生产总值万元,一、二、三业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财政收入万元,年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年递增。

工业经济目标:“十一五”期末,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开票销售亿元,税收亿元,自营出口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企业总数达家,其中定报企业达家,年纳税超10万元的企业达家,其中超50万元达家,超100万元达5家,超500万元达3家,超1000万元达1家。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主干道灰黑化达100,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0以上。加强水利建设,新建圩口闸座、排涝站座,疏浚河道公里,使全镇外部防洪设施达标。加大对文化的投入,镇图书馆馆藏达2万册,各村居建成千册图书室,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部,有线电视用户终端个以上,计划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3‰左右,计划生育率98以上。

(三)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一带、两翼、三区”的加快建设,全面实施“三个同步”。一带即:加快204国道工业项目建设,建成贯穿**南北的10公里国道工业带;两翼即:依托串场河宏心大桥、虹桥、珠溪大桥的全线贯通,加快串场河西沿线的发展,实现沿河两岸比翼齐飞;三区即:建设构港中小工业集聚区、伍东台资企业密集区和串场河西新镇区;三同步即:

二、三产业发展同步,集镇与农村发展同步,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

1、坚持以工兴镇和三产活镇同步发展。工业经济一直是**的主体经济,而第三产业将是今后几年**日趋活跃的产业,必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重要增长极,在经济发展的重点上必须始终坚持以工兴镇、三产活镇的两大战略。

在工业经济上。一是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继续按照建设构港中小工业集聚区、伍东台资密集区的总体思路,全力实施做大机动车配件产业、做优化工产业、做强服装玩具产业战略,使之分别达到年税收3000万元、2000万元、1000万元的效益目标。着力规划建设市开发区**配套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建成,形成税收2000万元。二是重点培植规模企业,提高支撑能力。针对工业企业较多,但骨干企业比例偏低的实际,把培植规模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一项重点,一方面,选择一批具有潜力的企业扩能升级;另一方面,招引一批规模大、投量多、科技含量高的重量级企业,力争“十一五”末,全镇纳税超100万元的5家,超500万元的企业3家,超千万元的1家。

在第三产业上。一是快速推进房地产开发,坚持以国家房地产政策为导向,走市场化运作路子,抓好现有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同时,根据城市拓展,规划的要求,做好规划、引进开发工作,使之年开发量稳定在30000平方米以上。二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招引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拉动作用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力争“十一五”末,专业规模市场达5家,三是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在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搭建创业平台,解决因土地减少而出现的劳力过剩问题。

2、坚持城镇与农村同步发展。**镇串场河东四个村居已逐步融入镇区,大部分已发展成为城镇居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占较大比重,经济基础十分雄厚,而河西村居还是典型的农村,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础条件已明显存在差异。今后几年,我们将借助南北三桥贯穿东西的交通便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坚持城镇和农村统筹规划,统筹发展。一是大力调整城乡结构,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力实施“311”工程,策应城市化发展战略,做好经营城镇的文章,加快办事处、居委会的调整和设置,扩大集镇规模,使更多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继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面积,积极扩大大棚蔬菜、花卉、林果面积,发展都市农业、提篮农业。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牌农产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提高产业化水平。继续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大力实施农产品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种植机械化工程。三是大力调整收入结构,全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放大服装玩具加工业的特色优势,积极培植创业典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唱响全民创业之歌,通过内外转移,使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逐步减少。

3、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同步发展。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总要求,做到既加快发展,又协调发展,决不以一时之利而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一是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工业用地、三产用地、居住用地认真制定规划,按规划实施。二是注重招商选资,节约土地资源。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招商选资,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协议条款确定按期投入到位,投产达效,并保证规定的投资强高。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大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力度,严格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镇入园,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无污染生产。四是加快实施农村“四清”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田园、清洁河道,努力建设绿色**、生态**。

(四)保证措施

上述“十一五”规划目标是一个奋发向上、催人奋进的目标,也是一个富有挑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1、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促进工业经济增收。继续突出以工兴镇发展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实现工业主体经济的再次扩张。一是重抓产业集聚。在构港、伍东两大镇区工业集中区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对黄巷、武林、伍西、三星进行工业集聚,形成一定规模。二是加快规模培植。以现有支柱产业为支撑,吸引技术、资金、放大产业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各类人才,推进技改开发,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5个,新产品增长率10以上,着力扶持和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到“十一五”期末,确保亿元以上销售的企业达4家以上。三是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进招商引资办法,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主攻大项目、牵动力强的项目。四是主攻外向带动。进一步加大外向开拓的力度,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突出台资,三外齐上,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新突破。

2、以加快调整为主线,塑创城郊特色农业。要在调控总量、调活布局、调优品质、调高效益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优势优价特色产品,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精品蔬菜、畜禽、果品、园艺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城郊优势,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经营、观光、休闲农业景点项目,大力发展保健蔬菜、花卉苗木、优质果品、精细养殖等优势产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促进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在调整策略上,坚持“五优先”:优先抓种植业调整,逐步由种植业调整向全面调整过渡;优先抓品种调整,逐步由品种调整向规模调整过渡;优先抓现行调整,逐步由现行调整向战略调整过渡;优先抓初级调整,逐步由初级调整向高级调整过渡;优先抓产品调整,逐步由产品调整向产业化过渡。在措施上,着力培育“三支队伍”,培育一支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培育一支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一支市场经济意识强、文化科技素质高的农民队伍。

3、以融入市区为依托,扩大三产贡献份额。继续放大同城效应,在做大做强城南医药、伟业汽贸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再引进两至三个规模大、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使专业市场达5家。继续抓住城市发展的有效机遇期,使房地产开发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延伸,在聚集人气的基础上,配套发展物业管理、餐饮、商务、休闲业等。大力发展建筑业,抓住扩大内需、新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壮大建筑龙头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4、以村镇建设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策应城市发展战略,做好经营集镇的文章。抓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加快实施镇区道路硬化、街道绿化、环卫设施、标志性工程等建设项目,进一步美化集镇、优化环境,重新规划中心村建设,着力提高规模档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进中心村建筑,要按照“费用优惠、统一标准、专人监督,全程服务”的原则,注重抓进度,抓质量,上水平,争取新的突破。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坚持年年建,加快建,千方百计改善基础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办一件、成一件,着眼长远,认真规划,克服短期行为;坚持社会办、全民办,加强政策引导,依靠全社会力量,实行多元化投入,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6.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篇六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     “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 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教育率99%以上。 ㈡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国土征用、补偿、储备、交易行为,坚决纠正违反规定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确保粮食安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同时,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工程等农业五大工程大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抓流通、抓企业的同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继续做大做强大富乳业公司、一村火腿食品公司、赣西生态园林公司、中华杜仲茶公司、源华食品公司和华林草席厂等主要龙头企业。 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库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维护好农村灌溉渠道。继续搞好农村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农业项目有: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风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达标工程,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动植物检疫检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农村水泥公路等。 第三,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武功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⑵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突出主攻工业,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芦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第一,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投入产出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科学规划,高效整合,避免浪费耕地,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集,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建设;要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筹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自主式开发”的管理体制,搞好“软环境”建设,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电瓷、煤炭、矿泉水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是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一是品牌要创新。要突出特色、精心培育新品牌。二是管理要创新。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技术要创新。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买断专利技术,建立科研机构等措施,提升改造电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现有的食品、蓄电池、纺织、塑料制品,引进市场需求旺盛或市场潜力巨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电瓷、水泥、机械、化工等产品,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限制那些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且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那些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二是技术结构的调整:经过对各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及对技术发展前景的论证,提出一批对全县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或推广应用。主要包括:①农副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环保(无氟、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技术等。②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油技术;信息网络应用技术。③精细化工技术、塑料、造纸、纺织专用助剂、添加剂技术;聚合复合材料技术、有机硅合成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引导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主动承担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使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它们的内在追求;并通过这些企业自主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实行抓大放小和抓大扶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以及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活力和发展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营造鼓励、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切实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民营经济,提倡诚实守法经营理念。加强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打破对民营投资的行业限制,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速培育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以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为重点,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要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旅游,不仅指旅游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伦理道德、人力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环境、交通环境、好客环境、旅游文化环境、购物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创优,实现从旧旅游向新旅游的转变。加快芦溪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品为基础,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围绕“山、水、城、文、商”五大特色,打造“武功”品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延续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与宗教文化,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和风景名胜区好客度,千方百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度假旅游: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各类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山口岩休闲度假区、八洞碧湖度假区及月池山庄。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②观光旅游:依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和本县生态、休闲、人文景观,开发旅游景点观光线路,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县城观光旅游和文物观光旅游。重点开发环县城宗教游线(禅台寺、莲花寺、圣岗寺、江霞古宅、刘凤浩祖祠及古戏台、沿河路风光、玉女山庄、古城缩龙表演)、芦溪-赣西生态园-竹山园石化洞-羊狮幕观光游线、芦溪-山口岩-新泉新城休闲游线(玉女山庄、山口岩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影视城、水上乐园、新泉月池山庄、水上公园)、武功山观光游、芦溪(萍乡)-八洞碧湖度假游五条观光线路。③体育赛事旅游:利用武功山金顶海拔高、山回路转的优势和山口岩水库、袁河水资源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开发可供游客参与的登山、游泳、漂流、龙舟赛等项目,发展山上、水上体育旅游。④山上旅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⑤水上旅游:巩固和发展坪村水库库区旅游业,加紧实施山口岩水库与月形水库的建设,大力发展水上娱乐和水上度假休闲活动。⑥培训会务旅游:依托武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开发建设培训会务基地,利用培训、会务活动,调节旅游市场需求,增加客源。⑦文化、爱国教育旅游:改造和新建影剧院、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宗教圣地等文化设施,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旅游与文化生活、弘扬革命精神等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建设芦溪县文化艺术中心、卢德铭烈士陵园、建德影视城。⑧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亲和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依托山林、水库、自然保护区和农林果园,规划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林渔业观光园区,推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产品。重点建设羊狮幕自然保护区、县城狮山公园和赣西生态园观摩区。⑨购物旅游: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引导旅游特色纪念品的深度开发,推动旅游特色纪念品向系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以打造“武功茶叶、武功腊味系列产品、武功多味豆腐、武功果脯、武功竹制工艺品等“武功”牌系列农副产品为重点,带动中华杜仲茶、源华食品、花卉苗木、草席等产品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要紧紧围绕将武功山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华东华南地区著名并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胜地的目标,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力度。①坚持规划先行和高起点规划原则,进一步完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全县其他景区(点)规划设计工作。重点要继续抓好金顶景区东江服务次区、中庵服务次区、白鹤峰服务次区的详规设计工作;完成羊狮幕景区游线设计和接待服务区的.控制性详规设计工作;完成八洞碧湖景区、禅台景区及县城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策应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库区区域配套的风景游赏和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编制芦溪县旅游业发展中远期规划工作(2006-2026年)。 ②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程项目建设:芦溪至麻田、芦溪至万龙山公路拓宽、武功山登山公路等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景区游步道建设项目;石鼓寺至金顶输电线路(地埋电缆)建设项目;东江经红岩谷至观音宕输电线路(地埋电缆)建设项目,羊狮幕变电站建设项目;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2个(石鼓寺、中庵各1个),四星级宾馆建设项目1个(石鼓寺);月形湖水库建设项目;山口岩度假村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新泉旅游新城建设项目。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突出宣传武功山“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的特色内涵,积极做好生态、休闲、文化三篇文章。面向全国各地搞好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提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④搞好景区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要充分发挥武功山管委会的职能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搞好景区资源管理开发。加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全面强化封山育林和文物景物保护工作,创新管委会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党政分开、政企分开、高效有序、科学灵活的运行机制,使武功山旅游开发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开发的辐射作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全面发展,计划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24%(预计数),提高到30%。要继续发展商贸、饮食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市场,努力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审计、会计、信息咨询、软件开发、电子政务等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教育产业为着力点,推进卫生、防疫、体育、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宏观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又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必须增加投入,切实搞好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水,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两手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起要”的指导思想,重点抓好坪村、郑公、阳谷陂灌区加固配套与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芦溪镇阳谷陂机电泵站改造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城市防洪袁河四期工程项目,配合搞好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巩固城乡电网改造成果,搞好农村小水电建设,规范电力市场。改变能源紧张状况,继续清理整顿水煤井,调整煤炭生产结构,争取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芦溪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县乡公路水泥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10年,全县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到80%,新增通油(砼)路行政村8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率达到100%,增通公路行政村34个。“十一五”期间,全县的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南部经济干线公路项目、芦溪至麻田公路改造项目等。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强各项公益设施的基础建设。重点搞好城镇街道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搞好电网、信息通讯网及自来水管网建设,构建完备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实行城市污水污染的限量达标排放。 3、加快城建步伐,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县城建设。要按照“东提西扩、南拓北展”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0年将县城建设成人口达5万人,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城市。同时,要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园林绿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市管理制度,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城市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县城城市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5%;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综合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5辆。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卢德铭大道拓宽改造项目;北环路、南环路快速干道项目;袁河东路、320国道桥上游东西两岸道路建设项目;新城区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袁河两岸园林景观带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建设项目,日处理能力为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小城镇建设。要结合乡镇撤并,加快农村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社区;要加强农村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策应山口岩水库建设和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搞好上埠和新泉的小城镇建设。 4、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芦溪经济更快发展。要利用紧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成本低、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接轨,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通过产业、交通、市场、金融、信息、及体制等方面的对接,谋求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的联动发展。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吸引外资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 5、优化投资结构,全面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对一些低水平、污染严重、耗能高、资金不落实的项目进行必要的限制与引导,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着重转变投资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维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门槛,切实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环境,增强和完善投资的内在增长机制,紧抓中央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多争取一些国债项目和资金投放芦溪,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6、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⑴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高档电瓷、特种水泥、复合金属材料、节能技术及耐火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建设、远程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应用技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大部分企业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技术咨询、科技开发、推广产品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化。要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技术、优质高效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保鲜储存技术和主要畜禽饲料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县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完成“863”计划项目1项,高新技术产业5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个亿。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申报1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新增产值2亿元,实现“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区)5个。全县支柱产业主要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企业集团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到30家,力争有5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拿到省科技厅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品牌。 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鼓励社会办学,改变办学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⑶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平衡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实施污染物排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沼气县工程和羊狮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和支持发展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轻的投资项目,要压缩环境污染严重项目的生存空间,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引进绿色GDP理念,将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⑷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调整人口分布,逐步建立人口与自然资源的最优结合模式。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县”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到2010年,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发展目标是,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⑸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规模。要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确保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搞好医改方案的实施;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险事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树立就业优先观念,把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就业率放在突出的位置,多形式、多途径帮助失业和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⑹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卫生事业。 要提升文化品位,加强文化、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影视、图书、音像、群众文化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项目。同时,要把提升文化品位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的更快发展。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文物进行重点保护。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的群体组织网络,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要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县域卫生规划,逐步建立起有利管理,便利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 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公民行为规范和群众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抓好公民行为规范、文明单位建设和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7.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篇七

介于这是一项滚动性课题, 因此, 有意参加这项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随时可以申报、参加到新兴运动的研究和推广队伍中来。

《中国特色体育项目创新与行动研究》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指导, 它的立项无疑给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学习交流平台, 站到这个平台上, 不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直接地与名师们对话, 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 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 同时, 参与者所在学校将成为全国三门球研究合作单位和运动联盟会员学校, 以及获得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有关组织联合挂牌的“特色体育示范学校”。

有意者可直接与总课题组联系, 课题组将进一步提供子课题选题纲要, 指导课题申报。

总课题组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29号9楼917

电话:025-84706809

联系人:刘瑞武老师13770300049、

13906277909

邮编:210029

8.县十一五规划思路 篇八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规划》出台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具体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和《国内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二是适应流通业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消费安全,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的需要。

“十五”期间,随着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流通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行业标准化意识不断提高,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标准结构有所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标准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标准对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初步显现。在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流通标准化仍存在缺乏系统科学的标准体系、标准结构矛盾突出、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建设缓慢、标准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流通标准对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及全局性工作的有力支持。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流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流通产业的新起点,更应是流通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神,适应流通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流通标准体系和科学促进机制,指导行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制订和实施流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已成为流通领域标准化的重点。《规划》作为流通领域第一个标准化发展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流通业标准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文件。《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将加快流通技术的转化进程,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有效引导流通企业提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促进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完善。

二、《规划》作为商务部首发的流通标准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依据《规划》安排,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系统科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流通标准体系和科学促进机制;完成批发与零售、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流通加工及流通基础设施等领域300项重要标准的制修订。最终全面改善流通标准实施与监督环境。

《规划》通过三维结构图和系列矩形框架图描述了流通标准体系。流通标准体系三维结构图,直观描述了流通标准所涉及的领域和管理门类:零售与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流通加工及基础设施设备6大领域,每个领域对应市场建设与管理、现代流通技术、消费安全、资源综合利用4个管理门类;按标准的内容将标准归纳为基础、管理、质量、方法、产品5个标准类别。通过流通标准体系系列矩形框架图,对6大重点领域又细分为商品验货及售后服务、农畜产品流通、消费品流通、生产资料流通、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洗染沐浴、流通技术与分析方法、商用机械等30个子体系,对重点领域的子体系进行了标准细分,并按拟制定的标准的性质、行业类别和隶属关系,分别对应了标准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位置。

流通标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系多行业、多领域、多业态的技术集成。在市场形态上涉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在商品形式上涉及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在行业上涉及零售与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等,在组织形式上涉及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

二是流通标准体系具有统一性,每个子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共通。既设立了流通通用基础、基础设施设备等共性子体系,又将零售与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和流通加工作为相对独立的子体系,以反映不同行业及业态发展的特殊性。

三是流通标准体系及各子体系具有开放性。随着流通的持续发展,流通方式的不断创新,流通科技的不断进步,流通标准化工作也要相应完善,以适应服务消费、活跃流通和引导生产的发展需求。

三、“十一五”期间流通标准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流通标准主要有四方面任务:

一是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加快提升市场功能,培育市场品牌,规范市场秩序,信用升级及良好行为规范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速度。 围绕此项任务,《规划》将商业流通基础设施分类、小商品分类指南、金属材料现货市场开业技术条件、百货店分等定级规范、家电类专业卖场经营规范、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等列入重点标准项目。

二是跟踪国际服务业标准发展趋势,制定一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与居民生活服务业的相关质量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围绕此项任务,《规划》将住宿业态分类、餐饮业态分类、社区商业综合服务规范、摄影企业服务规范系列标准、茶馆业经营服务规范、沐浴水质、足浴经营技术要求等标准列入重点标准项目。

三是完善流通领域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在标准化实施中的作用,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实施和监督机制。

四是加强流通领域标准宣传推广和咨询工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效应,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流通标准化推广和服务体系。

四、商务部将采取以下措施推动《规划》的实施

一是将着重完善流通标准化工作规范和激励机制,推动重点标准的出台。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各级标准化组织为核心,各种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工作制度。

二是继续积极争取财政和质监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流通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稳定和扩大标准化人才队伍,引导紧缺资源向重点工作领域倾斜,从根本上保障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加强流通标准化工作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荐标准化工作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活动。积极借鉴、引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适用标准,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

四是积极培育高素质的流通标准化队伍。加强流通标准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培育一支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为主的标准研究与制修订队伍。

上一篇:《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下一篇:农村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