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史(共14篇)
1.我的小学史 篇一
因为老师布置的采访任务,我才得以了解到我们唐家的家史。我印象最深刻的算我的高祖了。
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到20岁就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了,被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可是他这人
胆子小,从来不敢杀生,因为老实听话,最后也只能当个小排长。据爸爸所说,高祖上战场的时候,因为害怕
打死人,经常是朝天放枪的,他上战场也就是浪费子弹。
他虽然没杀过人,可是子弹是不长眼,他还经常受伤。有一次,听说还伤到睾丸,幸好在那之前已经
他已经有了孩子,后来被送到了南京治疗。
在亲戚朋友的印象中,高祖是个很和蔼的人。解放后,高祖经常被批斗,年纪大了还经常被拉出去当街示众。再后来,每次运动一来,他知道自己又该批斗了,每次都很自觉的,熟门熟路的,把牌子挂在胸前,手上敲着锣鼓,
就自己上街了,正因为他胆子小,没杀过人,所以每次运动也只是被思想教育,并没有被枪决,后来也就在宁波老家
度过他的余生了。
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他和太婆干的都是体力活,他们要养五个孩子,为了讨生活,所以
他们搬到了大上海了。但是,因为他们是外地人,干同样的事情,工资却要比当地的上海人微薄一些。这样
才有人愿意请他们做事。为了养孩子,他们省吃俭用,还是很困难。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爷爷的哥哥送给别人领养了,(后来至今都没能联系上了)。可能是因为劳累过度,太公太婆先后得了肺结核,很早去世了。
爷爷是兄弟姐妹居中的,二爷爷年纪最大,他出去当工人挣钱,供爷爷和兄弟姐妹几个读书,爷爷最争气了,
爷爷考上了华东师大,被分配到了四川,娶了一个四川的奶奶,这才有了爸爸。听说沿海城市好,爷爷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待在四川了不甘心,等爸爸大学毕业的时候,爷爷就托关系把爸爸送到温州工作。
爸爸在温州认识了我妈,之后就有了我,这就是我家的家史,希望我能继续传递生命的接力棒。
2.我的小学史 篇二
上小学了, 我和班内的女生王荣特别要好, 因为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她听说镇上有个图书馆, 只要办个借书证就可以借书看了。我们两个女孩走了将近三公里的路程, 到镇上打听, 果真如此。于是商量着凑钱办证, 借来的书籍轮流看。王荣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三下两下便学会了。她载着我, 高高兴兴地去借书。记得有一次, 我们借好了书, 往回家走。王荣说走小路快点。小路其实是田野路, 当然免不了坑坑洼洼了。我看见前面的那段路很平坦, 安心地坐在车座上, 急切地读起了刚借来的书籍。突然, 车头一歪, 我们措手不及, 滚进了路边的水沟里, 身上都是泥巴, 幸好书落在路面上, 没有弄脏。我们互相看了看各自的狼狈样, 忍不住哈哈大笑!在这期间, 我读了许多神话故事和经典的武侠小说。王荣的爸爸是个收废品的。有一天, 王荣悄悄告诉我说, 她家有一本破旧的《简·爱》, 那是她爸爸在收废纸的时候, 无意中淘到的旧书。爱书如命的我软磨硬泡好友王荣把书借给我阅读。一拿到那本破旧的《简·爱》, 我便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起来。从简·爱的身上, 我学到在对待生活、对待环境、待人处事和对待感情方面, 一定要执著和坚信自己, 要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力!
也许是平时看书多的缘故吧, 我的作文在班里经常得优。记得有一次参加全校作文大赛, 自己还得了奖呢。现在想起来, 才明白小学的那段阅读正是自己的“精神饥饿感”期, 怪不得那么喜欢阅读!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太多的优秀书籍可以阅读, 也没有老师专业的指导阅读, 这是我人生中的遗憾!但是我依然感谢我的小学老师们, 他们没有布置一大堆的作业占据我们的时间, 让我自己可以尽情地遨游在书海中。
上初中了, 我性格有点内向, 不喜欢和其他同学打打闹闹, 也不喜欢和好动的同学东逛西逛, 喜欢安安静静地坐着。我感觉生活好枯燥, 幸好有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陪着。在那里, 我读了许多红色经典作品, 有《红岩》、《青春之歌》、《红日》、《林海雪原》、《山菊花》、《野火春风斗古城》, 等等。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我, 革命家们的奋斗精神鼓舞了我, 我越读越有趣, 有时候会在自己不喜欢的课堂上偷偷地阅读, 导致理科成绩急剧下降, 而文科却出奇地棒。那时候, 我参加了县里举行的征文比赛, 还得了奖呢。幸运的是, 我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王辉雄, 他鼓励我们自由写日记。我仔细地观察身边的同学, 把班中发生的一切详详细细地记录了下来, 结果越写越喜欢, 越写越来劲, 越写越疯狂。初三毕业的时候, 我捧出了10多本日记本。意想不到的是写日记让我学会了观察生活, 养成了长年写作的好习惯。由此也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 假期我偷偷地动笔写小说了, 家里人读了那稚嫩的文章, 都忍不住笑了!
1997年9月, 我考入了琼台师范学校。只要一有时间, 就往学校的图书馆里钻。在那里, 我阅读了《中国文学史》, 接着就按文学史上的介绍, 按图索骥地找来了名著, 认真地读了起来。我疯狂地读了《子夜》、《家》、《春》、《秋》、《简·爱》、《红楼梦》等, 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印象最深的是读《红楼梦》的情境。读第一遍时, 不太明白, 又读了一遍, 结果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我爱不释手, 又读了第三遍。在这期间, 我还参加了学校文学社的活动, 聆听老师们讲创作技巧, 同时成为学校广播室的通讯员, 经常给广播室投稿, 听着自己的一篇篇稿子被播出, 心里可开心了。在学校的日子, 我经常写日记, 把它们稍作修改, 投给《青少年日记》杂志社, 竟然发表了, 还得到了稿费, 这让我激动不已!
2001年师范毕业后, 我一直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刚走上讲台, 对教学没有太多的研究。在课余, 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书, 读了享誉世界的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作品《淘气包埃米尔》。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又好笑的儿童小说。我几乎是笑破了肚皮, 深深体会到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于是想尽办法搜集儿童文学来阅读, 先后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小鬼鲁智胜》和曹文轩的《草房子》、《细米》等作品。我越读越喜欢, 越读越迷恋, 同时心里暗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业余儿童文学作家。为此, 硬是逼着自己认认真真地研读了好几本《儿童文学概论》之类的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的书籍。在工作之余, 我写起了小说, 意想不到的是写成了10万字的长篇小说《阳光女孩》。虽然小说没有发表, 但是我的写作热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写作的同时, 我也在搜索好书继续阅读。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骑鹅旅行记》, 我深深地被作品吸引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找到了创作灵感。书中一个小男孩骑着大白鹅环游瑞典的故事触动了我, 于是决定给孩子们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海南岛。鉴于此, 我创作了长篇童话《兰兰游海南》。在写作的过程中, 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首先, 广泛阅读可以培养一个人搜集信息的能力。为了写好这部作品, 我需要对海南的地理地貌、动物植物、文化古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风俗民俗进行详细地了解,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地读书。其次, 在写作的过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广泛的阅读。为了使作品更优秀, 我把搜集和整理出来的材料, 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简单地来说, 就是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 张开翅膀, 在无穷大的世界里乘着翅膀进行自由驰骋的想象。
回顾所走过的路程, 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功底其实得益于广泛的阅读, 阅读和写日记让我悟出了学习语文的门道:喜欢阅读, 喜欢写作。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民族的阅读水平体现在孩子身上, 而孩子的阅读水平决定权在老师手中。我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 发现孩子们的写作能力非常差, 高年级的孩子别说是写一篇作文, 就是写一段话都特别困难。细细了解之下, 才知道孩子们的书包里除了课本, 再也没有其他书籍了。我为农村的孩子感到悲哀, 他们的精神世界太贫瘠了, 太苍白了!与此同时不禁扪心自问:身为老师的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日思夜想, 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成立一个爱心图书屋, 专门收集好书, 供给农村的孩子免费阅读, 同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在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 我得到了许多经典书籍。我把筹到的图书给孩子们阅读, 并组织他们以两种方式阅读:师生同读和自主阅读。师生同读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经典书籍, 读完后进行阅读交流;自主阅读是老师分时段把经典书籍给孩子阅读:三年级的孩子阅读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四年级的孩子阅读科普读物;五年级的孩子阅读推理及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六年级的孩子阅读世界经典名著。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 读得津津有味!
阅读带动了我积极思考教育问题, 带动了我认真研读教育理论书籍, 更带动了我撰写教学手记。在研究习作教学的时候, 原先最讨厌阅读教育类书籍的我, 心甘情愿地去读管建刚老师的四本“作文教学系列”;在研究阅读教学的时候, 我如饥似渴地读了马玲老师编著的《孩子的早期阅读》和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现在的我已经完完全全地喜欢上了教育类书籍, 并且会不断地寻找此类书籍, 充实自己, 改造自己, 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最有力的依据。我把自己在实践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 整理成了18万多字的教学手记《阅读与习作教学》。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一定在书海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 领会精辟的教育方法, 然后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同时运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我希望自己做这样的老师。
3.我的阅读史 篇三
那个时代对文字的大面积封锁极大地刺激了我的阅读欲望,我被我的时代培养成为一个第一流的读者,并产生了巨大的写作冲动,文字被时代赋予一种神圣的英雄和叛逆的气质,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叛逆。那时没有书架,书藏在时代的黑暗中,藏在床底下、墙缝里、某人的隐私里,你得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气,你心中得有光,你才可以多少阅读到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读物太少,而秘密读者太多,一本禁书偶然出现,如果你不手疾眼快抓到手,书很快就遁入黑暗里去了。我11岁的时候碰到了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当时这本书已经被拆散,被少年们叠成一种方块玩具,我打开来看了几段,完全不知所云,只是上面的插图,那些侏儒怪人令我好奇。这是我第一次注意西方的书。几个月之后,我忽然得到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外国名字非常难读,就像西药的名称,但我最后适应了,居然读完了它,并喜欢上了外国文学。我发现外国文学有思想,而中国文学好玩,中国文学可以做小人书,例如《三国演义》,但《父与子》显然是不可能的。忽然,《唐诗三百首》出现了,毫不犹豫。全部背下来。忽然,我看到了《茶花女》。忽然,看《九三年》,忽然《红与黑》,忽然《左传》,忽然,背诵普希金的《致大海》,忽然《十万个为什么》,忽然《草叶集》唤醒了我生命中的激情……那个时代书少,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每一本都是经典。许多书你根本不知道作者是谁,一本书有时候会经过干人之手,好看的书就越传越远,不好看的书就自动消失。因为传经多人之手,封面扉页早已不知去向,而且有时候也故意要掩饰书名,把《复活》换成《物理学》的封面,把《基督山伯爵》蒙上牛皮纸,另取个书名,例如准许公开阅读的《艳阳天》。“文革”禁锢了文化,它也考验了文化,什么叫真金不怕火炼,那时候就是。老天有眼,把最经典的文字留了下来。许多书的文字版本消失了,却成为口头流传的故事,我记得那时候我曾经借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自己看罢还掉,又讲给工厂里同车间的人听。把自己看过的书,讲给没看过的人听,是一种风气。对书的禁锢,结果是最好的书留下来了,消失掉的是平庸的东西。1980年我进入大学读书的时候,看到老师开列的经典书目,惊讶的是绝大部分我已经在地下读过了!
那时候读书,每一本都是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而且还要做大量的笔记,把书里面的格言抄下来。我抄在笔记本上的格言今天可以直接拿去出版。把整本书抄下来的事情也是有的。1975年的一天,我在昆明华山西路遇到一个鬼鬼祟祟的男子,他手里拿着两本小书,吞吞吐吐地表示要卖,我要过书来看,是一个叫泰戈尔的人写的《飞鸟集》和《园丁集》。我不知道谁是泰戈尔。翻开看,里面已经画了许多红杠,读了一段,“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在当时那样的汉语环境中,读到这样的诗句真是令人心神荡漾,黄金在纸上舞蹈!定价1角5分的书,他要卖3元,翻了20倍!而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5元。我买下了这本平生最贵的书,揣到怀里骑上单车就跑,自己看完,立即给朋友秘密传阅,大家都喜欢得要命,就决定复印,买蜡纸、刻蜡版、用老式的油墨滚筒油印机,秘密印了12本。我相当幸运,当我21岁的时候,泰戈尔来了,他是最适合这个年纪阅读的诗人。
图书馆到我18岁的时候才重新开放,那是1972年,书很少,我居然阅读了三个图书馆的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几乎全部的书。1972年到1974年的很多时候,我是在图书馆读书。
1975年我阅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有四本,用牛皮纸包着,只给我看五天就必须归还。它对我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觉得这本书是为我写的,我就是一个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受这书的影响,很多年扮演着一个孤独、高傲的个人奋斗的英雄。“献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胜的自由灵魂”,“创造,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欢乐”,“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我的生命里总是响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声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一个人要明白何谓写作,看过这开头的一句也就够了。
1979年,昆明出现了公开的民间书市,地下的书现在来到了地上,那是我阅读史上的辉煌节日。那些书不是买卖,而是交换,人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拿来换没有读过的书。白天换书,夜晚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换到了《欧根·奥涅金》、《悲惨世界》,还有夏都勃里昂的书,他的书令我朦胧地发现了故乡云南的自然世界。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读书人就像圣徒一样热爱书籍,真正地、狂热地阅读它们。我经常听到悬梁刺股的故事,这一点都不希奇,许多书,我是在煤油灯和蜡烛下读完的,在我的青年时代,电还是比较时髦的东西。
然后,功利主义的读书时代到来了,书籍成为工具。作者的获奖与否、名气大小成为阅读的基本标准。这是读物浩如烟海的时代,也是“读者已死”的时代。
4.我的网络史 篇四
我喜欢在新浪爱问资料共享网站下载txt,我个人对言情小说深恶痛绝,所以从不下载这类txt。相对而言,我更喜欢郭敬明的作品。
我想,正是因为看了那么多不同作者的作品,才让我摆脱才思枯竭的困境。之后,我喜欢找一些人生哲理以及各种让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文章,汇总后放到文件夹里,可以随时观看,提高自己的修养。网络对我而言,也渐渐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一开始给我带来了一些虚拟的快乐,也让我损失很大。但总的来说,之后的一切,对我而言,也是受益匪浅的。
5.我的阅读史作文 篇五
我还记得,我最早的读物是一本名叫《大灰狼》的连环画,那时候,我还不识字,还得让妈妈读给我听,我不识字没关系,但我会看图,能悟到那么一点意思。我最喜欢书里的胖猪,它胖胖的,长着两只大大的耳朵,它那笑眯眯的眼睛像弯弯的月牙,挂在它那胖胖圆圆的脸上,特别可爱,再加上穿在它身上的大红色肚兜,显得更可爱。
后来,我渐渐长大,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恐龙世界》,它是一本主要以图画为主的书,我看得津津有味,每天都要看,现在,我喜欢看一切关于恐龙的书籍,这已经成为我的一大爱好。
到了三年级,我喜欢看关于外星人的书,这个爱好与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有关,那就是《外星人之谜》这本书,里面写了关于看到外星人的目击报告。有些片段特别恐怖,据说有人看见一艘UFO降落,他们进去一看,里面全是白骨——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冒了一身冷汗。虽然很恐怖,但我还是对天外来客充满了好奇。
又过了一年,我又喜欢看《上下五千年》,那里面各朝各代帝王,有的治理出太平盛世,有的贪图享乐祸国殃民,有的将领开疆拓土,有的奸臣陷害忠良,悠远的历史,惨痛的教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被坏人的话所蒙蔽,做人要明智,不能贪图眼前的的利益……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很多。
6.我的读书史作文 篇六
打三四岁起,书就开始接触我的人生。每个晚上,我总求母亲讲一个故事给我听。母亲实在无暇费神为我编故事,就为我买来一套绘本。我如同饿狼,贪婪地翻阅这些绘本,一遍又一遍。真正感兴趣的却是那些图片,不是文字。爷爷知道我喜欢看有图的书,特地为我买了部连环画——《三十六计》。一部六册,一面一图,看得我不亦乐乎。
到了一年级,我开始读童话。大段文字而没有插图的书我多少有些提不起兴趣,但也硬着头皮读下去。我慢慢发现了童话的独特趣味。
小学中高年级是我读书的高峰期。我接触了小说,迷上了漫画,涉猎了散文,品读了名著。小说大多数短篇的,几乎一周一本,其余时间大多用于追漫画《海贼王》和《火影忍者》了。散文看的不多,只看了三毛的一些代表作。名著也就是四大名著而已,且《红楼梦》还没看完。但除此之外,大明的历史倒是钻研得很透彻。我去市立图书馆借《明朝那些事儿》,共七册,按顺序总借不到,只好借到哪册读哪册,如同拼拼图一般。不过,东拼西凑,还是看完了。《史记》原文也略读了些,多半是看些“列传”和“世家”以及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章节。此外,我接触了关于科学的第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还兴致勃勃地钻研了引力波和中微子,了解了宇宙大爆炸和夸克。
等到初中,散文照样看,依旧看得很少。我迷上了悬疑小说和科幻小说,又在市立图书馆断断续续读完了七部《哈利波特》,之后迷上了刘慈欣的《三体》。此书一度在中国大火,据说堪比美国的《沙丘》。我买下全套,发现名不虚传,达到了人类的科幻小说新高度,而且书中大量引用科学知识,显得非常真实,给灵魂以震慑。
7.我的小学史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史,课堂教学,小学生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抽象性较强,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不得当、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 就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心理, 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将数学史适当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更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提升数学教师综合素质
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由于长期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自身数学解题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向学生传授数学解题方法;但在目前小学数学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教师的综合素质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尤其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的数学老师始终认为即便是掌握丰富的数学史知识, 在考试时数学史也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还不如把学习数学史的时间腾出来向学生多讲授几道练习题更实际。这样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解题, 长期如此, 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产生厌烦心理, 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
鉴于此, 数学教师应在提升数学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 转变自身观念, 努力加强数学史的学习, 熟知数学教学主题内容后面的数学故事, 并将其适当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让小学生认识到我国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二、以数学史作为教学背景, 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中, 往往教师一到课堂, 就让学生打开课本, 告诉学生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接着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直至讲课结束。很多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早已司空见惯, 了然于胸, 因为太过熟悉, 已经无法提起任何兴趣, 在老师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全神贯注, 走神、开小差的现象在所难免。小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 以数学史作为教学背景, 可以使小学生耳目一新。教师可以在讲授内容之前, 以与讲解内容相关的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为引题开展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放松对传统教学的戒备心理, 定会集中精神认真听讲。然后教师自然引出教学主题并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持久, 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 其思维才能始终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笔者对我国数学史梳理后发现, 小学数学每个教学主题背后都有可追溯的历史渊源, 而这些背后的故事就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数学史题材, 可通过例题练习—解题技巧—讲解数学史, 交替进行, 合理引用。这样不但能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还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三、将数学史内容融入教学计划
首先, 要明确数学史与数学知识同等重要。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教材内容来开展, 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增加数学史的内容。此外, 数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除目前已有的形式外, 还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知识接受水平对数学史内容加以选择、编排, 譬如连环画、卡通画等形式;也可将数学游戏、数学谜题等作为数学史内容。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在编排方式上, 选择学生最需了解的主题, 并以此为基本原则, 在各个学段以不同方式系统连贯地加以呈现。只有这样, 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论
数学史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适当融入, 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数学发展史, 并在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等方面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轻视不得。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多角度、多层次地将数学史融入教学, 拓宽学生视野, 最终为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聂卫兰.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史[J].情感读本, 2015, (14) .
8.我的苦乐自慰史 篇八
起初,一直被丈夫戏称为“性冷淡”的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应。但在孩子渐大时,我开始感到了性的煎熬。
有一天深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男人正紧紧搂着我,我呼吸急促地从梦中醒来,梦中的情景时时在眼前晃动,不能自持。看着身边酣睡的丈夫,我有一种冲动,特别想让他把我抱紧。我把身子挤进了他的被子里。可他动了一下,翻过身又鼾声叠起。我悄悄下了床,来到阳台,打开窗子,让夜风使劲吹着,可还是心跳不止。我又到卫生间,不停地用冷水冲着自己,好一会儿,清凉的水把我的欲火熄灭了。说来可笑,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性高潮。
从此以后,我便有了一个一生中最难以启齿的秘密,对谁也不能提,打死也不能对外人诉说的丑事。特别是梦中的那个男人,自己怎么也想不通,这个男人在平时和自己毫不相干,竟在梦中和人家交合,吓得我几天都不敢正眼瞅那个男人。过了没几天,同样的感觉又在深夜出现了。这次我偷偷把自己的手指伸向……几秒钟后,心情平稳了许多,安稳地睡了。
这可能就是我自慰的开始吧。每当高潮出现时,我不得不用嘴紧紧咬着被角,生怕自己发出一丝声音让丈夫听到。有一次,我躲在被子里痛哭,把他吵醒了。他看到我满脸泪水,惊慌地问:“你怎么啦?”我忍不住“哇”地大哭着扑向他的怀抱。他明白了,哭着说:“我们离婚吧,这样对你太不公平,你不能这样自己折磨自己。”我不停地摇着头:“不!不!不!”可他说:“你这样太委屈你自己了,你还年轻呀!”可是,离了,他怎么办?性功能不行也不是他的错呀,况且,孩子还没独立,缺爹少娘的……
过了几天,他找来了一些关于自慰的带子说:“你好好看看,学学,心里会好过些的。”并提出分床睡,这样我就不用压抑自己了。
从1992年起,我和丈夫分开睡。后来孩子上了大学,我们一人一室。我仍旧每周一次自慰。有一次他出差,还给我买回一个振动器。
在自我解脱的同时,有时会为自己感到悲苦,感到难受,感到可怜。真的,想着自己平时在单位、在社会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公众场合我们是一对无比幸福的恩爱夫妻。可谁知道夜冷风清的深夜我的痛苦?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两人的事业,我们都不准备离婚,也不可能去婚外找情人。因为我爱的人就是一个,那就是自己没有性功能的丈夫。
十几年过去了,自慰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年轻时两三天一次,现在到了更年期,前年开始月经有些紊乱,不太正常,但我仍然保持每周一次的习惯。不但性欲不减反而有所增加,而且在高潮时自己感到很幸福,人也变得年轻了许多。常听同龄的朋友说,阴道随着更年期的到来,部分萎缩而且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里干燥不能过正常性生活。而由于我多年的自慰,刺激阴道分泌物,而且自己很有节制养成好的规律,所以到现在性欲仍然不减当年,精力旺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精神十足,像个年轻人似的。身体也特别健康,别看我50岁,和同龄朋友站在一起,要比他们年轻许多。耳不聋眼不花,上网玩电脑,清晨跳舞跑步,工作热情生活质量都很高。
9.我的读书史散文 篇九
从我会读书时开始。当然我之所谓会读书,仅仅是一种意识与习惯,如同小孩子张口吃饭,虽不存在什么方法经验之谈,但知道将饭吞进嘴里,咽回肚中。
不得不感谢父亲,正是他的读书习惯熏陶了我,并长久地影响了我。父亲虽然只是初中学历,但父亲喜欢阅读。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父亲手头的《民间文学》《人民画报》之类的杂志在无意中充当了我的启蒙读物。父亲没有有意为我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也没有像专家学者一样,为我开出长长一串书单。父亲没有那么高的修养与境界,父亲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农民。父亲只是在坚守自己的习惯时,无意中为自己的儿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
有时我常想,假如在我幼年时,有电视相伴,有各种豪华的玩具甚至网络相伴,我还会不会对父亲的几本旧书感兴趣?父亲会不会那么专注地迷恋上那些小说?以当今孩子们贫乏的阅读来看,以他们越来越不好的读书习惯来看,我很可能不会爱上书。我想我之所以如此强烈地迷上书,是因为在极具诱惑力的电视光临寒舍之前,我就已经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父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捧着砖头一般的厚书阅读的情景,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对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我便缠着父亲给我讲述书中的故事。父亲一脸笑容,饶有兴致地开始讲述。母亲在一旁边说笑边让手中的麻绳车唱出吱吱呀呀的歌。多少年过去了,父亲有关“薛仁贵征东”的故事渐渐远去,然而那幅由一家人、一盏灯、一本书所营造出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却越来越清晰。
我料想,那时父亲一定为自己的文化知识自喜过好一阵子,母亲也一定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个有文化的丈夫而自豪过好长时间一段时间。因为在当时,父亲是方圆几十里很少见的读书人之一,乡村女人能嫁给这样一个男人,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前所述,父亲没有像一些专家学者一样给我读书方法上的指导,也没有像教育名家那样给我精心的教育滋养,但父亲用他那朴素的阅读习惯影响了我。至此我便开始了搜索阅读的习惯,也便开始了雷打不动的阅读小说的嗜好。《七侠五义》《说岳全传》《杨家将》《薛丁山征西》等通俗小说,成了改变我性情的有效读物。
步入中学,关注的第一件事情是打探图书馆的底细。当时常常在绕着图书馆大楼背书的时间,情不自禁地对那座古老而庄严的图书馆进行窥探。目光常常从蓝色的窗帘不小心遗漏的缝隙里钻进去,绕弯,打转,游移,猎艳。
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绝对是少不了我的,只是能借到好书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很多时候我是失落的。尤其上了高中,学习任务的加重,作业量的加大,使我很难有余力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这样的日子,便格外强烈地盼望寒暑假的到来。因而,假期未至,借阅的计划早已拟就。好几位老师冲着我的这种执着与憨厚,非常信任地为我借来图书,大大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他们是贾绍林老师,梁晓霞老师。当然这样的愿望并非时常能实现,比如我高一时的语文苏老师对我的请求就没能满足。他对我开出的书单不说对也不说不对,不说借也不说不借,只是语重心长地大讲特讲课内学习的重与课外学习的轻,让我大倒胃口,以致长长一段假期再也没了读文学、历史著作的心思。
我也无钱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我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梦想一夜暴富,然后将整个庄浪县城新华书店的书全部买回,放回自己的家里,或躺或坐或站,百般地爱抚,尽情地享受。我也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在梦中变成了抢劫书店的强盗,梦中盗得图书满堆,醒来却两手空空。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便加倍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某次从图书馆借到一本巴金的《家》,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读,没想到瞌睡那只虫在我疲乏时,借着昏暗的灯光,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入我的大脑,让我酣然进了梦乡,从而酿制了一场火灾,烧毁了书本,烧破了被褥。
说来也真是荒唐得可笑,我们这些到学校读书的学子,却一年读不到几本经典的著作。我们的读书生活被一种叫做应试的东西牢牢左右,高中三年可谓腹中空空,胸无半部经典。
难忘的读书生活是在高考结束后。那时我的一位叫赵晶晶的朋友借给我十几本好书,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而愉快的假期。我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尽管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断绝了交往,但我一直记着他的好。
迈进大学,意味着步入自由之境。加之省城兰州是繁华之所,使我有了更多更好的读书机会。
第一次去甘肃省图书书刊批发市场,面对那游人如织书山书海的场景,我眼花缭乱手足无措,一如初到金城时的茫然无绪。我无法想象世上竟会有这样的所在,这么多的图书!在惊叹的同时,我很快意识到,这一切繁华或繁荣都不属于我。我是寒酸的穷困的,我是属于农村属于旧书摊的。
省城兰州旧书摊随处可见,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景象。在旧书摊往往花三两块钱就能淘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如若花二三十块,就能买到一两套经典名著。记得,我花二十几块钱买了一套四卷本的《莎士比亚全集》,九成新,朱生豪译。当时买书只是冲着莎氏大名,后来才知道朱生豪译本是目前国内最为经典而珍稀的版本。为此我沾沾自喜七八年。由小书摊向前摸索、延伸,我又找到了很多规模较大的旧书店。在那里我淘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文学、历史、美学、哲学书籍,从李泽厚到宗白华,从周国平到尼采,从余杰到鲁迅,从余秋雨到余光中,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要说旧书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兰州隍庙。隍庙是兰州最大的古玩市场,每逢周末,那里人山人海繁华之极,古器古玩、名字名画、古书旧书,只要与文化沾边的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多年以后,研究李清照,读到有关赵明诚逛大相国寺古玩市场的情形时,我常常以兰州隍庙的景象去设想那里的繁华。在隍庙我曾淘到过几本难得一见的好书,不过那里的书摊老板都是半生致力于旧书的行家,深谙此道,所以价格一般都比较高。时至今日,如果去兰州,适逢周末,我依然要去逛隍庙,淘旧书。
大学几年对书爱得狂热,爱得日胜一日,爱得饥肠辘辘,但读的书并不多。那时读书的心态浮躁得让人惊讶,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准确原因,我把它大体归结为淡薄的学习氛围与和充斥着商业气的校园环境。
不过,在大学读了不少余杰与孔庆东等新锐作家的书籍,使我思想有了很大提升。大学几年,我在困顿与落魄中度过,我没学到多少专业知识,我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学社与书店中。曾经在文学社同命运共患难的那些朋友,至今在我的精神领域活跃,他们是夏子文、席国平、曹武、莫永强、王春亮等人。
大学毕业后直至工作的日子,始终爱着书,也买着书,只是读书的心态受漂泊生活的影响,始终浮躁着。在刘家峡某中学教书的时候,挚友陈祺龙曾问我最近是否读书读何书时,我的回答仅仅是读杂志。这让祺龙有点惊讶,让我大为羞愧。祺龙强烈建议我阅读专著,开博客,搞创作,这才有了我从开始确立的研究方向和系统性阅读的计划。20至今的几年时间是我有生以来最忙碌最充实的时间,这几年我读的书比以往十年所读书的总和还要多。
然而父亲是不大支持我买书的,这既有经济困难的因素,也有思想认识的局限。我前面说过,父亲只是一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民,不可能有太高的觉悟,也无法理解我的读书理想。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即便好多大学学历的知识分子,也是不大支持自己的亲人大量买书的。近几年,当父亲读了我的一些文字并且得知我的文字不断发表的消息后,对我买书的态度由反对变为默许,由默许变为理解与支持。
据说著名学者钱锺书小时候抓周时,选择的是书,大学时他曾发出了“横扫北大图书馆”的誓言。他一生爱书著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母亲说我抓周时,先抓取的是放羊鞭,但很快撂下了鞭子,又牢牢抓取了书和笔。母亲每次说这话时,流露出很大的喜悦,我也为此长时间兴奋不已。如今,读书成了我每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无书可读或有好书而不能买的日子,我便惶惶不可终日。一生与书相伴,好像已是我的宿命。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是无法割舍对书的爱恋的。如果非要说割舍,那么我生命的终结便是读书史的完成。
10.学生我的家史我的家征文 篇十
爷爷不能算是文化人,读过几年书,小学毕了业就不念书了,爷爷说老爷爷那时讲究男孩子种地持家,那时的思想没把读书看得那么重要,能够养家糊口才是第一要务。抗日战争爆发,村里的青壮年都投身到民族抗战当中,爷爷也满怀一腔热血想要参军,却因为年龄太小被拒之门外。
爷爷勤勤恳恳的种地种到十八岁,终于如愿参了军,但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了,满怀抱负却无地施展,爷爷又气又恼。解放战争随之而来,本以为可以为党效力,坚守在战争的第一线,结果却阴差阳错的进入了通讯连,做了一名小小的通讯员。一直在后方工作着,说起来时爷爷总是满脸的遗憾,每当这时我都会开心一笑:“后方安全啊,爷爷安全了,才有了我们啊。”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爷爷暂时回到家乡看望家人,竟媒人介绍,爷爷便娶了奶奶,说起来也真是可笑,那时的`结婚只经媒人了解到对方的姓名和家庭情况,连面都不见就结了婚,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不久,爷爷就接到了任派,调往现在的张店区兽医站任副职,爷爷很少回家,奶奶则在家恪守妇道,养儿育女,生活过的俭朴,也很幸福。
那时工资在现在看来真的很少,一个月才几十块钱,但那时物价也低,花一块钱可以在集市上买上很多东西,每次爷爷回家总会为家里买上不少东西,渐渐地爷爷年纪大了,因为小的时候没太照顾孩子,爷爷觉得亏欠,于是早早的退了下来将机会给了大爷。自己回家与奶奶相伴。
11.我的杂志阅读史 篇十一
上世纪80年代是杂志的全盛时期,现在单期发行量过百万的《读者》《知音》以及《故事会》正是崛起于这一时期。当时风行一时的还有法制类刊物《民主与法制》《啄木鸟》等。每一期的《辽宁青年》出现在邮局,总会吸引一批中学生拥趸。我和同学们经常仔细计算着杂志的出刊时间,然后第一时间奔赴邮局,甚至为此省下饭菜票钱,走上几里路也在所不惜。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故事会》用订书针装订,一位对此杂志钟爱无比的同学,因为我把向他借阅却把反向折起来阅读的杂志弄得破旧了些,而对我颇为不满。
至今我仍然不知道,每期都送到大队书记家的《民主与法制》《中国青年》,是邮局摊派还是大队书记个人兴趣决定而订阅的。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去他家里看这两份杂志,偶尔也会翻翻《人民日报》。一段时间内,这两份杂志伴随了“琼瑶热”和“金庸热”的兴起。在辛苦的劳作之外,从事文学创作的父亲则一直订阅着《收获》。
回想起来最为悲哀的是,在我生活的乡村,无论是我接触到的亲友、同学还是老师和长辈,竟然从来没有看到过《读书》。及至我成年之后,也从没有人向我推荐这本杂志。如今,我经常想到,—个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和鄉村长大的孩子,在可接触和利用到的文化资源相距有多么巨大。如果早一些看到这样的刊物,我的人生或许会因此而不同。
进入90年代之后,除了极少数刊物之外,绝大多数杂志的噩梦开始了。我和周围的伙伴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杂志转移到了文学的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罗兰小语》给予了乡村青年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时隔多年之后,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告诉我,她所在杂志的订户一下从几万册下降到三四千册。此时,我的父亲在错失几次走向专业作家的道路之后,彻底放弃了文学的耕耘。
进入中年之后,曾被我弃若敝屣的《读者》,因为妻子的订阅又悄悄回到了我的生活中。在理性的思考和阅读之外,它带给了我一些感性的补充。让我在目睹社会丑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间尚有温情。而我近年来阅读的除了《炎黄春秋》,还有《读书》等。
显而易见的是,类似上世纪80年代,一本刊物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现象,已经一去不返。阅读的分化和小众化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杂志还是其他传播媒介,“各美其美”是最好的选择——这或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产品并不匮乏的标志。
(本文编辑 谢宁)
12.我的游泳史的作文 篇十二
这天,天上的云淡淡的,太阳在悠闲地吃冰棍,却丝毫不顾我们的感受.但是,我可不怕,因为,我今天就要单枪匹马地去游泳池战斗了.
由于我是初来乍到的`武将,所以,刚来到游泳池的我就像是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一样,看什么都新鲜.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东摸摸,西摸摸,上看看,下看看,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把一座游泳馆转完了.
该下水了,望着蔚蓝的池水,我顿时浮想联翩:在游泳池中的我,麻利地划动着双手双脚,就像一条美人鱼,在池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想了就要做,于是,我想也没想,一个鲤鱼跃龙门,跳进了游泳池."啊--好冷的水呀-呀-呀!!!!!"就在我入水,一声凄凉的尖叫声响彻了整个游泳馆,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我,羞得我是~~
开始游泳了,我放平了自己的身体,手脚不停的划动(准确地说是挣扎),没想到真的动了,不过是往下落,过了一会儿,我就沉底了.怎么,游不起?没关系,我有终级教练--我老爸和我的游泳天赋.老爸开始教我了:身体放平,头要伸出水面,屁股不要翘出水面,双手双脚划动时动作要协调,要有规律.这些要求我差不多都能做到,就是有一点:屁股不要翘出水面.我始终做不到,屁股就跟安了弹簧似的,弹性特别的大,摁也摁不下去.没办法,只好改潜泳了.
我在水底,手脚十分协调地划着,我感觉自己游了好远好远,游了一段距离,觉得够了,就把头伸出了水面,对老爸说:"老爸,怎么样,您女儿有才吧?一点就通,看看,这一下子就游了这么远!"老爸惊奇地看着我,说:"什么呀,你根本就在原地踏步踏嘛!"什么,这怎么可能呢?但是,这周围的景物有点眼熟......
这一天,我毫无收获的回家了.
13.我的梦想变迁史的作文 篇十三
幼儿园时——老师。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看着大哥哥大姐姐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得规规矩矩,觉得这个职业真是太了不起了,妈妈给了我一块小黑板,几盒粉笔,我高兴坏了,让爷爷奶奶当我的“学生”,在家里玩起了“当老师”游戏, 把幼儿园里发的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写到黑板上,叫爷爷奶奶认。那时候感觉自己太神气了!
七岁——建筑师。那时,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玩沙子的工具,小桶,,铲子,玩具卡车,耙子,我一回家就拿着工具“噔噔噔”地跑下楼,飞奔到沙坑,我最喜欢下雨之后,泥沙是湿的,把泥沙装进小桶,拍平,然后突然倒过来,泥沙就变成了小桶的形状,再画上窗户,门,一间小房子就成了!我那是感觉自己好了不起啊!
八岁——医生。因为我经常生病,隔三差五就到医院里去报到,又和医生熟悉了起来。每次看到病人肚子不疼了,高烧退了,就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十分神奇,像魔术师似得,我就想象自己是个全能的医生,无数病人被我治疗好了,找回了健康。于是,从那时起,我就特别爱干净,什么都要消毒。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乌龟背上很脏,便把洗手液全倒进了水里,第二天,它们全部牺牲了。我那时感觉自己好傻!
九岁——作家。由于我天天写日记的缘故,老师总是表扬我,于是乎,我沾沾自喜,不知道天高地厚,又做起了作家梦,这不,我又写日记了。希望通过坚持写日记,将来成为第二个“莫言”。
14.我的武侠小说阅读史 篇十四
老师们也来登台亮相了!从本期起,我们会请老师们在这里讲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当当当,第一位登场的是何捷老师!来,我们一起分享何捷老师小时候的窃读记。
名师秀一秀
一号名师:何捷
霸气外号:全国新作文写作联盟盟主、作文魔法师
名师语录:我就是一个喜欢上课的老师,我把自己的作文课定义为“有魔力的作文课”;我把自己当作“作文魔法师”;我愿意做一个永远的“老顽童”“笑话老师”“大孩子”……
小伙伴们,你们一定想不到,我的童年经历和我的今天毫无联系又大有关系。
先说毫无联系吧。如今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看上去斯斯文文,还特别喜欢和小伙伴们讲作文。大家一定以为,我小的时候也特别文静,喜欢静静地看书写字:如果有一个小淘气包一把抢过我手里的书,大声读出书名,也许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哈哈,大错特错,小时候的我很顽皮,一点也没有当语文老师的潜质。我的爸爸给我设计的职业是马戏团的演员,上蹿下跳不在话下,翻转腾挪易如反掌。
再说大有联系。的确如此,要不是小时候的一段难忘的阅读入门史,我怎么也不会爱上语文,爱上写作,以至于如今既是老师,也是一个业余作家,出版了二十多部书呢。其中大部分还是教小伙伴如何写作的书,《作文真经》《作文笑传》……哈哈,我的外号是“作文魔法师”。
究竟是什么样的阅读经历,让我的今天变成了这样呢?请聚焦以下这段回忆——午后窃读《射雕英雄传》。
妈妈在印刷厂工作,那时候第一批引进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就在她的厂里印刷。由于技术原因,许多脱胶散碎的书页成了废品,妈妈就拣了一些带回家做包装用。一次,我随意拿起一页来读,没承想,一读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立刻找到前后几页,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射雕英雄传》写得很有意思,是小男孩都会喜欢的。其中介绍了不少武林秘籍、武术绝招,还有让人牵肠挂肚的曲折故事。特别是作者金庸描写的对打的场面,让我读着读着就来到了高手对决的现场,感受到那种真真切切的“杀气”。
小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看了几页书,我从心里认定自己就是武林高手了,而且还是那种“飞花摘叶也能伤人”的暗器高手,是能发出气功波的超级大师。每天在学校,对着桌子、椅子、黑板、同学,不断发出我想象中的气功波。大家看我动作古怪,神情自满,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男孩居然敢向我挑战,我用从书里看来的一连串的武功对付他,瞬间把他打得鼻血直流,而他还没反应过来呢。当然,老师批评了我,并让妈妈来学校把我领回去,妈妈因此发现了我“自修武功的秘密”。
接下来,妈妈没收了那堆“废纸”,告诉我,不准再看。
可是,阅读《射雕英雄传》的欲望就像一条馋虫,不断侵蚀我的大脑,我不看两页就无法睡着。睡着了,做梦也是在桃花岛与高手决斗,在欧阳克手中拯救出美丽的黄蓉。午后,我看到妈妈午睡去了,计上心来。我找到妈妈叠好并用铁条压住的书页,美滋滋地看起来,一下子就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尽管书页是残缺的,但我依然看得很开心。洪七公的打狗棒法挺简单的,上学路上我捡起一根树枝就能演绎。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我在地上也练得欢快。我还喜欢上了吹笛子,因为桃花岛主黄药师就是用笛子当作武器的,笛音能降敌,那是何等威风和帅气。最有意思的是降龙十八掌,据说是武林绝学,可我觉得我天生就会……就这样,每一个午后,原本应该睡午觉的我,都在阅读《射雕英雄传》中度过,都在想象中的武林纷争中度过,都在一次次的惊叹与喜悦中度过……
很长一段时间,我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是——大侠!
中午没午睡,下午就犯困,成绩下降。这如同迎面驰来的火车,把我的武侠梦碾碎了。妈妈再次发现了我的窃读秘密,把所有的书页都做了炉头里的燃料。
记得再次完整阅读《射雕英雄传》以及其他武侠小说,就是读了师范学校之后的事啦。但午后窃读的经历,的确成了我童年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
小伙伴们一定觉得奇怪——这和我现在成为语文老师有什么关系?告诉你们,大有关系呢!我可以肯定,自己的写作水平就是在阅读这些书页后一下子提高的。那种拔节式的提升是能让自己感觉到的,是心里高兴时会笑出声来的。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同伴的争吵”,就是学了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两大高手对决的写法:那样凄冷的天气,那样冰冷的目光,那样冷峻的笑,之后是那样冷冰冰的出招……写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自然浮现出来的就是小说中的场景,只不过争吵的双方是同学,争吵的结果也不是一方受了内伤,另一方中了邪毒。哈哈,那篇作文被老师评为优秀,张贴、朗读、推荐发表,让我感受了一把“武林盟主”的荣光。
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我午休时窃读的结果。
后来,我就这样一边读一边写,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你说,是不是关系密切呢?
小伙伴们,老师在课堂上教你再多的写作方法,都不如你自己从阅读中吸收获取来得管用。只要是你读得开心,读了觉得有用,就大胆地用在你的作文中吧。很有可能你也会成为专业写作教师,甚至是专业作家呢。
【我的小学史】推荐阅读:
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小学作文09-19
写我的小学作文06-18
我的自述小学作文08-27
我的老师小学作文09-05
小学作文:我的“开心天地”10-07
我的爷爷小学作文10-19
我的端午小学作文10-30
我的同学小田小学作文06-17
我的成长道路小学作文07-12
小学作文 我的学习计划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