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街道建议

2024-10-17

建设智慧街道建议(精选8篇)

1.建设智慧街道建议 篇一

智慧城市规范建设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四、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很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教育、医疗、交通等部门按照自己的规划,独立开发、运行信息系统。由于这些信息系统只关注于各自领域的数据与业务处理。信息是独立的、割裂的。国内各个应用领域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软件提供商的应用程序无法进行互操作,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容易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而这势必会降低城市的运行效率,也会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此外,现在全国上百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相应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技术标准,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业内人士很难对其智慧城市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也无法在全国大范围地复制、推广开来。这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翔认为,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缺少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也缺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标准,若照搬国际组织控制的相关标准,未来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极大地增加成本和风险。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标准体系应汲取各领域专业的思路,创建全行业跨专业的智慧城市标准研究体系。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智慧,实现各领域各行业的互联互通,创建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采纳当前科技发展的一切先进技术和成果,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该体系研究,进行标准梳理,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急需的国家标准;根据体系形成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向,适时代表我国提出智慧城市的国际标准;实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建设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做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七、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2.建设智慧街道建议 篇二

一、智慧城市建设形势分析

(一) 从国家层面看。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8%, 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52.6%, 城镇化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发展年均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面对这一局面, 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开始探索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智能分析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统筹规划, 智慧地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

2014年,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城镇化建设内容。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从广西层面看。

目前广西城镇化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 步入了中等收入和工业化中期阶段, 物质基础持续增强,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经济社会加快转型, 特别是面临加快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性机遇,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同时, 广西城镇化仍处在追赶和缩小与全国差距的阶段, 面临既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 又要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 还要破解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必须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模式, 切实把城镇化转到质量与速度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轨道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 必须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指导, 结合广西实际, 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 从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看。

目前, 广西拟通过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广西智慧城市工作。南宁市智慧城市建设以“平安绿城、活力南宁”为建设目标, 计划建设“一个平台、一个中心、四个库和十大工程”, 即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南宁—东盟信息交流中心、人口库、法人库、基础空间基础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十大工程”包括智慧城管、智慧水务、智慧燃气、地下管线与空间智慧管理、智慧安全与应急等。柳州市以创建“生态宜居工业城市”为目标, 拟建设“智慧融合、智慧兴业、智慧政务、智慧宜居、智慧惠民”的“智慧柳州”。桂林市围绕“绿色桂林、生态桂林、和谐桂林、魅力桂林”发展定位, 拟建成“四化”融合的“智慧旅游城市”。贵港市以“智慧港口”及“智慧物流”为目标, 建设“智慧贵港”。柳州市鱼峰区围绕“体系完整、服务到位、管理完善、应用深入、安全保密、基础健全”的“智慧鱼峰”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定位, 拟建成“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

(四) 对比其他省看。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浙江两省的考察, 两省智慧城市建设能紧抓机遇, 建立健全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产业发展, 坚持一城一策, 探索多种投融资模式及运营模式。2011年9月,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随之, 浙江省政协牵头组织完成了“智慧浙江”建设重点课题考察。2011年和2012年, 浙江省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召开全省专题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并相继启动了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江苏省政府印发《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 (2014—2016) 》, 提出七大行动, 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政务服务智慧创新行动、智慧民生服务保障行动、智慧城市集约建设行动、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行动。2013年, 江苏省经济信息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将加快推进江苏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

二、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无相关保障机制, 导致各方合力推进工作难。

目前, 无国家无自治区层面的政策保障, 无专项资金和相关激励机制, 部门合力推进工作困难, 项目融资困难。

(二)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事物, 广西虽然拥有大量科研院所及高校, 但人才储备及技术力量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较为薄弱。同时, 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各试点城市也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也使得广西部分试点城市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影响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 智慧产业发展不足, 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够明显。

智慧城市建设必然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广西本土大型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不多, 技术实力与国内大型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这也使得广西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托外省的技术力量在发展, 这种状况可能会大大削弱广西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以及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潜力。

(四) 宣传工作不够到位, 智慧城市的全民性观念不够深入群众。

智慧城市建设是关乎每一个市民、每一个企业的社会化事件。广西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使市民深入了解智慧城市建设对广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三、思考与建议

(一)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至自治区人民政府工程。

浙江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副省长亲自抓的政府工程, 设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 全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注重多系统、多部门信息的融合共享, 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建设成果。笔者建议建立区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信息委员会、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凝聚各方力量, 以规划为引领, 以项目为抓手, 以产业为支撑, 推动广西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二) 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重点抓好智慧城市建设急需的重大问题研究。整合、出台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业务创造的规模化应用市场的优势, 引进和培育一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企业, 在有条件的地区集聚形成智慧产业基地。通过政策、税收等条件的扶持, 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机会形成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促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四) 以点带面, 强化典型智慧应用。

要明确建设目的, 摒弃仅仅以“高、精、尖”为目标, 贪大求全, 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进行统筹规划, 防止无序发展和盲目建设。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定位、满足城市功能要求, 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体现出智慧城市在经济、人文、地理等环境因素下的差异性。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 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 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 也可以重点突破。可抓住关键点, 以点为突破口, 带动全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步阶段, 建议针对急需破解的主要问题, 根据城市发展特点, 强化典型智慧应用, 如桂林的智慧旅游、贵港的智慧港口等, 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积极探索、稳健发展。

(五) 强化建设行业智慧建设。

从家庭、小区、社区、园区、新区智慧化入手, 以小见大, 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品质。引导建设行业业务与创建城市的深度融合, 倡导水务、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绿色建筑等涉及民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应用与智慧城市有机结合, 推动智慧城市的标志性成果形成。

(六) 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纳入自治区党校课程。

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为了从干部源头上提高认识, 可结合南宁市相关智慧城市建设, 采取现场教学形式, 对处级干部、乡镇干部进行培训。

3.建设智慧街道建议 篇三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这是我市重大发展战略,对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智慧广州”,契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对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既包括城市生产与生活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还包括城市软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素质的提升,涵盖城市人居环境绿色化、低碳化以及市民自身的高智商与高度文明,涵盖了城市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

建设“智慧广州”,将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充实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性门户功能。将显著扩大广州总产业发展规模,拓展内需规模,提高内需质量,更新生活模式,有效提升市民总体幸福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优化转型。

目前,作为“智慧广州”建设基础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

一、缺少一个全市统一、内容完整、技术先进、操作性强、权威性高的“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致使已建的、在建的一些市级大项目(如电子政务、公安、社保、卫生)之间很难达到资源共享,更难解决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的问题,比如不少网络重复建设、或不连续、或各网络之间不能连通以及公务员卡、身份证、社保卡、诊疗卡等卡信息不能共享等。

二、政府部门及下设机构的电子政务技术与内外整合水平尚需大力提升,服务面与服务便利性尚需大力提高。

三、传统商贸交易市场发达,交易规模较大但电子商务相对而言较弱小。

四、物联网、数字家庭等还处于零星实验,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大量标准有待建立,应用氛围不强,有待大力加强示范、扶持、推广;支撑“数字家庭”的“三网融合”要真正落实尚需下大力气推进。

五、创新型中小软件服务企业急需具体政策扶持等等。

为使“智慧广州”建设战略顺利推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大力培养人才,营造“智慧广州”社会参与氛围

1、“智慧城市”是在原有“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涉及的面更广,要明确定义有一定的难度。“智慧城市”涉及的一些方面如“物联网”还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现在既然要作为广州一大发展战略提出,就必须给予一些限制性的定义,明确“智慧城市”内涵、应包括的内容及其评价的客观指标,否则,很有可能走偏方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建议市政府联合科研单位与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共同设立相关学科,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重点支持那些对目前广州信息、网络发展状况有全面、深刻认识基础、对建设“智慧广州”既务虚又务实的理论研究课题。建立全市及各行业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指导性、政策扶持性政府文件,制定具体的近、中、远期目标,统筹政府各部门协力引导推动“智慧广州”建设。这一研究过程不宜太仓促,以利于我们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妥扎实。

2、“智慧广州”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全社会与市民的广泛参与,很难有效推进。因此,必须下力气、多渠道培养相关人才,同时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提升市民和全社会“智慧”的应用水平、创新素质,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建设“智慧广州”的良好氛围。

3、政府及其各部门要率先垂范,克服狭隘的传统观念和小团体小部门利益,通过业务流程的再造,统一“智慧”的电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承载“智慧”的电子政务,以统一“智慧”的电子政务引导广州的电子商务和“智慧城市”建设,充分整合政府内部资源,有步骤地实现网络、信息充分的内外部共享,减少政务运行成本,为全社会起带头示范作用。

二、抓好区域典型示范,营造战略发展基础环境

1、建立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并把如何利用超级计算机来为我们的工业、金融、科研和学术等领域服务作为我们研究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应用到全市统一的大的综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建设公共云计算平台,借助其提供信息服务的强大引擎或平台,整合资源,协同作业,解决污染整治对算法、方程、建模、模拟等复杂计算的需求,为我市真正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2、由小到大,需求导向扶持一批智慧家居、智慧小区、智慧城区及智慧城市研究与推广项目。比如,番禺区的数字家庭试点项目。及时总结“三网融合”试点经验。实现“互动高清”和“增值运营”的技术集成,提升数字家庭用户体验,建立可持续用户支持的商业模式,适时在全市引进推广,扩大应用规模,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

3、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充分挖掘“商贸之都”的潜力,实现高效、便捷、低廉的商品交易环境,增强广州国家商贸中心城市地位。

一是深入全面、系统研究各类区域商贸市场成功模式的经验,深化各自全业务流程信息化,以此为基础,建立各自的电子商务系统,提升传统商贸交易水平。

二是建立各种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品牌、整合商贸资源。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商贸流程的充分便捷、可控及时效性。适时建立广州电子商务综合平台,整合各类平台应用与服务。

三、政府主导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实现“智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1、政府主导建立本市信息数据灾难备份中心。一是服务于政府内部机构的重要数据备份与安全管理,以保电子政务安全万无一失;二是应对区域全社会愈加复杂的各种系统安全需求,面向全市各类机构提供具体的、成本低廉的数据备份服务,防止信息灾难,实现社会重大基础数据可控。

2、在现有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在无线射频、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网络等重点设备制造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逐渐扩大产业规模,支撑城市管理、电子商务、公共民生服务等众多应用,创造有效需求。

3、在各专业公共服务领域,诸如市政、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开展智慧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例如建立全市统一的区域性基于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卫生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全市“一卡通”。

四、通过积极推广设施管理和资产管理理念,为“智慧城市”管理理念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法

设施管理和资产管理理念就是在设备和设施密集的行业和项目推广规范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以及云计算模式实现设备和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共享数据,规范过程从而达到规范维护工作、降低维护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管理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提高设施设备服务水平、提高设施设备的资产回报率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在管理学中继ERP(企业资源规划)之后,对于设施设备资产管理的方法。

4.智慧居家养老与街道办共建协议 篇四

“同创共建”协议书

甲方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乙方 :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健康发展,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功能”的原则,经协商,甲方与乙方合作管理 系马桩 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双方签订本协议,以共同遵守。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按照《南昌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对 系马桩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区、全方位承接管理。

2、负责核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对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审核,根据居家养老需求的不同,采取“分类建档、分层服务”的办法,为服务对象居民建立工作档案,以保证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确定服务项目、时间、对象、对应专业人士,并提供所需的场所、完善的设备等。

4、负责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收费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5、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

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项服务”为特点,根据老人需求设立的服务项目分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三大类。具体分为六大类: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

6、以微利或保本为经营宗旨,无偿或低偿为老年人服务。

7、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网联网站、呼叫中心、一套运营管理系统以及配套的通信终端。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上门、电器维修等服务项目的综合服务系统。

8、负责对服务员的上岗资格认证培训和上岗培训。

9、自觉接受乙方的工作指导,对乙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协助甲方按照《南昌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对___系马桩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管理。

2、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搞好指导协调、安排分配资金,并设立居家养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出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意见,建立信息库,汇总有关数据,并负责对甲方服务实体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

3、负责核定养老服务对象,对需要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审核,并根据服务需求变化,监督甲方的服务多样化和标准化,服务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同时定期提供公益类服务项目。

4、加强监督检查,对甲方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施评估,对甲方的管理与服务有批评、举报的权利。

三、甲、乙双方权责分明,加强沟通和联系,协调双方工作,确保共建目标的实现,努力营造“同创共建,和谐老年生活”社区共建氛围。

四、通过乙方扶持与引导,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甲方服务机制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联动的养老服务体制。

五、甲、乙双方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整合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建立科学的居家养老管理体系,扩大规模效应,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六、甲乙双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机制、政社合作机制、专业化运作机制、规范化运作机制、系统化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地运行机制,保证其持续稳定地运行。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甲方:****智慧科技居家乙方: 养老服务中心

(盖章)(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5.关于农村街道硬化的问题和建议 篇五

山西省大力实施街道硬化战略,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得成就,街道硬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情况,给村民出行带来便利,也给农村发展经济带来了契机,总之,街道硬化是一项重要的惠民策略,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扬。但是,巷道硬化过程中以及巷道后续工作中都慢慢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不及时拿出解决办法,长此下去,必然使这项惠民项目蒙受损失。以下是出现的问题。

1、资金问题。

(一)巷道硬化的资金主要由国家专项拨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组成。这其中,地方资金有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资金组成。除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外,有时还需要基层群众自筹资金,用来弥补地方财政支出中的不足。在村民自筹的这部分资金中,这其中又包括村民集资和私人捐助等形式。具体地说,经济富裕的村子以私人捐助较多,一般村子都以集资为主,这就使得经济欠发达的村庄,资金筹集较困难,经常出现村干部带头人自己掏腰包垫资的情况,这虽然可以临时解决一些问题,但是长此下去,会给一些基层干部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二)道路保养后续资金,缺乏保障。农村街道硬化,给农村带来了活力和新的景象,但是,街道硬化的道路保养却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资金从哪里解决,道路保养所需的资金虽然不大,但是需要连续投入,出现问题要及时解

决。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村街道硬化已经结束或者正在进行之中。已经完成的村子、道路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村子的路面破坏相当严重处于无人修补的状态,长此下去必然给过往车辆行人的出行带来问题,因此,亟待解决。

2、建筑及杂物拆除问题。农村街道硬化过程中,需要拆除一些建筑物,比如:厕所、猪圈、茅屋还有村民堆放柴草、垃圾的过道。在拆除过程中会与村民发生一些矛盾。有的村民因为不愿意拆除自家的建筑物,或者对拆除赔偿不能达成一致,故意阻碍工程进展,给工程进度带来影响,增加了工程的成本,给道路硬化带来影响。

3、道路硬化期间的安全问题。农村街道硬化过程中,需要临时占道,施工段有的不能行人行车,这实际上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像一些村子处于交通要道,一旦施工必然造成大量车辆堵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工方和村委会不加重视,很有可能酿成安全事故,一些已经发生的交通事故证明巷道硬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应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此外,冬季村民在道路上波水,水结冰后不仅对道路损毁严重而且给车辆和行人也会带来不便,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二、解决的措施。

1、资金要点面结合,多渠道筹措。各级政府的资金要及时到位,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对于各村要配套的资金,要针对各村的实际情景多渠道筹措。比如有企业的村庄,可以争取当地企业的资助,经济较富裕的村庄可以采取集体捐资金的形式。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村庄,地方政府可以酌情承担大部分或全部的资金,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对于街道的后续保养费用,由于现在的村委会已经没有提留,因此,各村组织是没有道路保养的费用的,这就需要县级政府把此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再采取村民自筹、企业资助、个人捐助的形式筹集资金。

2、建筑物拆除时,药做好思想工作和赔付工作。农村街道硬化时,对于需要拆除村民的私人占地,比如:厕所、猪圈、茅屋等地方,村干部要先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多与群众沟通,对于需要经济补偿的地方,可以适当给予补偿。对于需要及时清理的垃圾等杂物,要及时通知村民及早让人打扫,避免发生因为沟通不及时给工程和群众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6.街道社区安全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篇六

1 加强街道社区安全稳定工作基层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街道社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最基层的社会组织,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确保街道社区的稳定与安全, 让居民倍感幸福, 该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要求街道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协作, 加强社会管理, 实现街道社区的正常运作。街道办事处在对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以“平安街道”为原则, 从而对社区进行综合治理, 大力宣传法制社会, 建立与群众交流平台, 解决社区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 处理突发性事件, 加强对社区安全与稳定的管理工作, 并与城市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做好防火防灾等工作。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这就更需要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加强管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 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避免在生活中出现各类安全事故, 从而为居民创建一个和谐的社区, 稳定社会发展秩序,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 街道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的职责及区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

保障街道社区安全与稳定是街道办事处的基本工作与职责, 做好该项工作有利于为居民创建一个和谐而又安全的社区, 让居民在生活中倍感幸福,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 坚持“平安街道”的原则, 加强平安的建设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 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 对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各个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 并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其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与司法部门、公安局、安全监理部门相互配合, 接受群众的到访与来信, 对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2.1.2建立社区综治工作站, 要求不仅与上述各部门相互配合, 还应当对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 邀请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其中, 从而对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2.1.3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社会、社区、复杂地区、单位内部等区域建立防控网络, 从而对各个区域进行全面管理, 从而确保其安全与稳定;2.1.4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性事件, 办事处工作人员还应当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急机制, 并将其落到工作实处, 从而避免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另外, 街道办事处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外来人口建立一套服务管理机制, 并加大投入, 从而加强平安的建设,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抓好安全生产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各街道在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要实现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模式,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督促辖区企事业单位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安全监督局要牵头负责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 加强对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杜绝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3 搞好信访稳定

各街道要重视和加强信访稳定工作, 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把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街道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层层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 落实领导接待、领导包案等工作制度, 落实专职信访干部, 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调处、化解、稳控工作, 把信访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4 妥善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

各街道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认真摸排辖区内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因素, 做好预防。在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 制定和完善《街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处置力量和物资, 加强演练, 提高处置能力。要积极作为, 充分发挥先期处置作用。

3 强化街道安全稳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各街道要认真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切实担负起本区域安全稳定的工作责任, 进一步完善街道安全稳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大力提升街道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效性, 做到: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各街道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高度, 把加强安全稳定基层基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工作经费等方面予以保证。

二是干部配备到位。各街道要根据区政府要求配备干部, 为确保工作正常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工作措施到位。把发现和解决各种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问题的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并逐步梳理形成规范统一的工作机制, 促进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在基层落实。

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和相关安全稳定工作经费的使用规定, 给予保障落实,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需要逐年增加。

结束语

安全稳定工作涉及的内容广泛, 街道社区办事处可根据现行的管理体制, 与政府的综治办、维稳办 (信访办) 、公安分局、司法局、安委会 (安监局) 等多个党政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各部门应认真履行各自的工作职权和职责, 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制定相应的安全稳定工作年度工作目标和考核实施办法, 由政府督查室对各街道办事处进行年度考核, 从而确保街道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从而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街道社区也随之不断发展起来, 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但是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 街道社区仍然存在着安全稳定方面的问题, 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各种矛盾激发而引起的, 不利于街道社区的安全稳定。这也给街道社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难度。本文简单介绍了街道社区安全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街道社区,安全稳定,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桂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J].学理论, 2003 (12) .

[2]高进军, 洪巍, 韩叙甜.对实现我国国家利益拓展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 (20) .

7.浅议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七

随着机构改革的日益深入和机关职责的逐步下沉,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社会事务性工作愈加繁重,在发展经济、城区管理、文明建设、综治维稳、服务居民、疏导民意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职责不清等多方面的问题,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一、街道办事处主要职能职责

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街道工业,以及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指导街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拓宽经济活动的领域,为经济组织提供服务,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街道经济。把街道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道德高尚、社会安定、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城区。负责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工作,依照有关规定管理外来流动人员。开展社区服务、拥军优属工作,负责社区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婚姻登记工作,兴办社会福利及残疾人福利事业,社区文化、科普、体育、教育工作。按照职责范围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监察、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初级卫生保健、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环境保护、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等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风、防火、防震、抢险和防灾救灾工作。维护

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指导和帮助

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向市、区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

求,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等事项。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

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

一是职能的法律缺位。根据《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目前街道的法定地位虽然没有改变,街道实际上已成了不是一级

政府的“政府”。二是职能不断增加且范围不清。街道工作可以

说是包罗万象,常常陷于被动甚至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的境地,由于职责不清在开展工作时难免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三是工作性

质与工作职能发生矛盾,形成了责、权、利相脱离,条块关系不

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性质是政府派出机构,没有行政管理权,有的职能部门对街道只下达任务,而并未将相应的权力下放,街

道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四是缺乏物质基础,人员编制不合理。街道现有的编制和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职能多了,任务重了,而人员编制仍大体与50年代相当。

三、对策及建议:

1、通过立法,对《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进行修改补

充,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任务、地位和作用。

2、改革陈旧的管理体制,赋予街道更多的自主权,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3、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规范街道机构设置,规范街道的编制机

构,建设一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4、设置统一指导街道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街道管理。

5、建立街道一级财政机构,完善街道财政机制,在税收返还政

8.建设智慧街道建议 篇八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我们对**街道***社区部分青少年学习情况、上网情况、成长环境情况、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调查,不仅加强了对社区青少年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了解了相关情况,从分析我区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出发,就如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和服务模式、有力促进青少年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社区青少年状况的分析

此次调查,涉及被调查对象124名,其中男性占62.5%,女性占37.5%;失业者占70.8%,失学者占28.2%,失管者占3.2%。

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青少年有如下特点:

1、青少年就读就业问题存在实际困难。

**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城区东南角,东起**三路,西到**路,南起**大街,北到**大街,面积约6平方公里,总户数8,702户、24,634人,18岁以下未成年人3,044人。辖区内有网吧4家,游戏厅2家,娱乐场所2家,辖区明显特点是“两少五多”,即:封闭成型的小区少,人均收入少;辖区平房多,下岗职工多,困难家庭多,辖区内转制企业多,流动、暂住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治安防范力度比较大,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区、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街道辖区居住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庞大的下岗职工队伍,使一些家庭生活较为困难,造成青少年面临失学,同时大批的下岗职工冲击劳动力市场,使适龄青少年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2、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目前,**街道有近70%左右家庭环境普遍较差。一是父母经济收入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就学问题,并有可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二是无能力为孩子谋求职业。社区无业青少年父母多为普通职工,工薪阶层,没有能力帮助子女谋求职业。三是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的方法欠妥,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不善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四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关系不融洽、离异,或是单亲家庭,使得这些青少年缺乏关爱,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3、社区无业青年普遍学历偏低素质偏低。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学历在初中以下的占到75%,而学历在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只占8%。同时绝大多数闲散青少年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在当今社会,没有学历,又无技术,青少年又对工作要求很高,这些问题无疑会在职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没有相应的文凭和一技之长,有的青少年就成了潜在的犯罪对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二、社区青少年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仍然不健全,服务管理难

**街道建立了完整的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监控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管理并服务于青少年,是做好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础。现在社区只有一名负责青少年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且不是专职。街道虽然建立了工作体系,但由于社区工作任务繁重,社区兼职人员不能定期全面地了解青少年的情况,社区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到及时地反馈,青少年遇到困难也不知该从何处寻得帮助,也就更谈不上管理青少年、服务青少年了。

2、来自社会不良因素深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思想教育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盲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同样影响着部分青少年,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于正在人格塑造期的青少年而言更是一种挑战。由于青少年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是“E网情深”,网络游戏给他们造成了不良影响,价值观产生扭曲,当他们的欲望因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时,又不能用理智去调整和控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甚至为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迅速普及以及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止这些。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致使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淡化,有的青少年身陷“网瘾”而不能自拔。

3、社会、学校、家庭协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形成合力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渠道在学校,关键环节在家庭,重要环节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三位一体”的三方教育机制发挥作用不够,相互协调欠缺,致使个别青少年出现了“脱管”的现象。一是由于我辖区大量下岗职工父母每天都忙于生计,真正验应“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削弱了家庭教育的职能。这类家庭,缺乏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司法实践证明,单亲家庭或不和睦家庭子女的犯罪概率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二是家庭教育方式欠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将近50%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放纵型,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正确的管教和引导,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导致子女放任自流。平时不管不问,出了问题却又采取打骂等暴力的教育方式,使得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德育教育机制不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脱节,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德育教育和青少年德育发展评价机制。学校讲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另一套。家庭教育未能参与到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中来,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管制和指导不力,因此经常会出现学校用45分钟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在社会上3分钟就能被瓦解,或者使之发生扭曲。

三、对如何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清醒地看到青少

年的状况堪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课题,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工作的具体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际工作到位。加强同社区、学校、家长的沟通,争取和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闲散青少年管理服务网络。同时,要实现街道一级团干部的专职化。通过明确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加强对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支包括心理咨询人员、就业指导人员、技术培训人员、律师、青少年服务志愿者等专、兼相结合的社区工作队伍,深入社区开展服务。

2、全面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文化环境。

充分认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联合各方力量,重点加强校园、社区周边环境整治。主要针对网吧、书摊、歌厅等文娱场所,坚决打击黄、赌、毒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丑恶现象和行为。同时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动占领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设立青少年专题网页、专栏,组织开展网上青少年活动。创作、编辑、出版、播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视听产品、电视节目和报刊栏目,大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努力解决适龄青年就业再就业问题。

许多适龄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就业难。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就业指导,定期为适龄青年开办就业指导培训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工作岗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8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在选择想要获得的帮助时,都把获得培训机会放在了首位。这说明大多数的闲散青少年渴望获得再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自身在职场 中的竞争力。作为青少年工作者,因该积极迎合他们的这种需求,联合劳动等有关部门,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切实解决适龄青年就业问题。

4、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利用好“三个平台”。

上一篇:培养孩子认真听讲的习惯下一篇:公司主题教育核心价值观讨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