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2024-09-23

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共9篇)

1.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一

12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总平面图(比例1:1000);

底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三层平面图、楼顶平面图(比例1:200),正立面图(比例1:200)、侧立面图1个(比例1:100); 剖面图1个(比例1:100);

二、教学楼的概况

本工程为12班中学教学楼,地点位于城市街道的一侧,盖楼共三层,每层建筑面积约为1200M2,总建筑面积为3500M2。

三、教学楼的功能设计

1、平面设计:教室一二层每层6层,大小为8.4*7.0,分布在走廊的两侧,办公室二层每层六间。楼梯间每层两间,大小为3.8*7.0,在一二层还设置了一个辅助楼梯间,大小为3.2*7.0,并且安排在教学楼的两端接近门口处,有利于疏散,厕所每层一间,大小为11.0*7.0。

2、层高:本教室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教学使用,人数较多,人流集中。就此使用性质和卫生要求,应选用较高的层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根据国家制定的该类建筑类型主要使用房间的高度指标,确定本教学楼的层高为3.9M。

3、采光、通风要求:采光主要靠窗户的位置、高度和宽度来解决。本建筑中教室的开间、进深、层高均较大,为保证室内光线充裕,采用内廊式组合的单侧采光。

4、朝向问题:各使用房间和辅助房屋均采用南北朝向,符合人们的视觉及感觉要求,首层室内外高差0.6M,由四步台阶联系。

四、楼梯间的设计

1、本教学楼的楼梯均采用平行双跑楼梯。

2、根据本教学楼的层高H=3900和选定的步高h=150,确定每层踏步数N,N=H/h=3900/150=26,经验算符合要求。

3、根据步数N=26和选定的步宽b=280,决定梯段水平投影的长度L,L=(0-5N-1)*b=(0.5*26-1)*280=3360。

4、确定梯井宽度为C=200.5、根据楼梯间净宽A=3760和梯井宽C=200,确定梯段宽度a,a=(A-C)/2=(3560-200)/2=1680,经验算符合要求。

6、根据中间平台宽D1=1680和楼层平台宽D2=1720,以及梯段水平投影长度L=3360,检验楼梯间进深净长度B=6760,D1+D2+L=1680+1720+3360=6760=B,经验算符合要求。

五、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在本次中学教学楼的设计中主要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各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教学楼的层高、门窗的大小、厕所的大小、楼梯的大小等各个关于中学教学楼设计的规范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上网下载中学教学楼的设计规范,然后认真查看各个设计部分的设计规范来进行教学楼的设计。

2、在设计中对中学教学楼的概念始终停留在以前中学教学楼的框架中,设计中始终无法逃出这个概念,但是由于以前我所见过的教学楼都是一般的教学楼,教学楼里的功能也很单一,就是只有教室,不像这个教学楼的功能齐全,所以,总是对各个房间无法准确的进行分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上网和上图书管查找有关中学教学楼的设计方法和各个事例来丰富我的见识。

3、在设计楼梯时,刚开始是随便画的,完全没按任何规范和要求,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使我明白的楼梯设计的要领,最终通过重新的设计使楼梯的功能基本满足了中学教学楼的要求。

六、本次设计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本次设计,使我懂得的建筑设计的流程,使我更加熟练的掌握了制图软件的方法,以及大致了解了中学教学楼设计的规范和要求,通过本次设计,让我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座中学教学楼的设计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自我感觉这次设计的教学楼的建筑体形和立面效果比较大方美观,并且能够较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不足之处是还存在许多的细节错误,并且通过查看还无法查出,设计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设置房间,导致有一两间多余的房间,但是通过设计同样使其拥有的应有的功能,对于屋顶的排水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的来说通过本次从头到尾的设计,使我发现了许多平时上课中无法发现的问题,明白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发现不足地方时需要自己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姓名:罗太兵

学号:20083870

专业:建环08级2班

2.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二

1 任务驱动模式的剖析

在目前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中, 应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集合了人文主义思想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概念, 依据这两种观念, 应用布置任务活动的形式, 使得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得以提升,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 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任务活动中, 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重点教学知识和技能, 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 任务驱动模式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中, 应用的效果最为突出,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普遍受到了教师的青睐。在数据库实验教学中, 合理的应用任务驱动模式, 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库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还能够合理的实现数据库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数据库实验教学设计

2.1 任务教学模式的设计概述

在数据库实验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时候, 需要明显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也需要确定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积极的发挥出引导的作用。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 在任务驱动模式的基础上, 对数据库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使得任务教学模式的设计符合数据库实验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 就需要教师在展开实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将教学的重点内容隐晦的设计在一些任务中, 通过完成任务, 来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教学重点知识。

同时教师在执行相关活动任务的时候,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基础上, 充分的掌握教学各个方面的重点知识, 与此同时也掌握必要的技能, 并总结在任务完成之后, 能够对自身的不足予以分析和弥补, 另外, 教师还要积极的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 并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解答, 这样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情境创设

在展开数据库实验教学的时候, 需要合理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情境中, 设置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融合到教学任务中, 学生在对这些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 就会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 从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充分的掌握相关的教学重点知识, 这样有助于数据库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而要想做到合理的应用教学情境, 就需要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为学生进行实验任务的布置, 学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 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任务的完成, 并针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 积极参与到实验任务中, 应用实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数据库实验教学中来, 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有效的应用各种问题和任务形式,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就能够使得数据库实验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

2.3 确定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 教师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即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 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内容, 这也正是实验的核心任务, 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这基础上, 教师将任务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 明晰和确认同学们动手实践需要完成的实验任务。

2.4 操作应用

这一阶段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韵操作时间, 让学生大胆去试, 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 学生会遇见一些问题, 老师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可由老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辅导、答疑和释疑, 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 及时调整实验教学方案和控制实验进度。

2.5 交流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查漏补缺, 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 并触类旁通, 给出大量应用实例,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此时应该以教师点评为主, 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 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 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

3 数据库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首先, 在进行数据库实验时将学生分为5组, 每六个人一组, 每组可从实验指导书习题中选择一个题目, 或者可自行选择合适的题目, 自行选择的题目要先上报给老师经过老师同意后再进行设计, 因为教师可以把握题目的难度, 把握选择是否适合本组学生操作。

其次, 数据库实验是以数据库的设计为重点。教师应该提出数据库设计的详细要求, 规范化程度必须达到第三范式。

接着, 在同学完成系统测试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总结优点和不足。最后老师就每组同学所做的系统要进行点评, 激发学生再度尝试的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 通过对本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数据库教学现状的分析, 发现实验课程中最难的部分是数据库系统编程的实现, 主要是具体的编程语言与数据库的连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数据库实验中除了对整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外, 重点给出不同编程语言与数据库连接的代码。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开展数据库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合理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任务来掌握相应的技术和知识, 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库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而根据任务驱动模式, 可以针对数据库实验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 更为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使得数据库实验教学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庆玲.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08) .

[2]吕丽华.谈Java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04) .

3.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三

【关键词】学生;教学目标;任务;主体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落实和体现,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探究的实践内容。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生本”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课堂的好坏。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尝试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最重要的要明确教学目标,基于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实验教学。本文选择“实验教学的目标设计”为切入口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分析,这是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基础。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凭空制定的,也不是故意施加给学生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悟体会到的知识。在这个任务意识上制定教学设计,才能不走弯路。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被定位为教学目的的对象,这与过去把“教师教学”作为对象定位截然不同,更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初三化学“过滤”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任务学习。首先上课时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实验过程的注意点,这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完成“模仿实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完成模仿和探究,并要求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记录具体的实验现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有了一定的加工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产生了获得知识的快感。

2.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教师不能要求过高,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完成最初的实验探究设计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总结。那么教师一开始设计的化学实验任务就不能太难,比如在“探究人体吸入气体的成份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中,学生对这个实验任务很熟悉,操作又十分简单,那么得出结论也就比较容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形成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稍难一点的实验任务。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明确指出希望学生达到何种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操行表现。所以目标的制定需要紧密连接新课程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渗透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同时结果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笔者建议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理论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作了新的规定,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初步的化学技能;通过逐步深入的化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以实验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式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源泉。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征,并且构建了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总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分目标。这三个维度也是教师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2.实践要求

教师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实验教学内容,考虑教材中的要求究竟是否适合当前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实验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设计出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组织和选择课堂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理解帮助对任务设计的重组和调整。将文字的实验要求转变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是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任务场景和任务途径。

1.选择任务场景

教师在明确任务内容之后,还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任务场景。场景的引发可以利用的素材很多,但是好的情景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真实且生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自己并不陌生,很多化学知识隐藏在自己身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期下来,能够将一开始的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一种愿意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2.落实任务途径

化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可以依靠动态的实验教学来完成,而具体完成任务需要依靠任务途径。途径的选择就是教学活动的选择,按照活动的方式可以把任务活动分为实验类、调查类、交流类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通的活动方式,当然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本身的设计里面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也限制了其选择。不管制约因素如何影响,课堂的活动方式都应该多样化,且适合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发挥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黎良枝,吴俊明.探索“任务驱动”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育,2004,(01)

[2]张义建,郝瑞锋,赵铭燕,徐土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4.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四

适用专业:_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尾数为28)

说明:本任务把交通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内容中的vissim仿真任务整合在交通设施设计的课程设计中。vissim仿真具体要求结合实验指导书。1. 任务的对象见附图:。

2. 根据附图中给定的道路边线(该线为车行道边线,不包括人行道宽度,但包括有非机动车道宽度)。

3. 根据给定的图纸范围,自己根据道路宽度确定道路功能、等级、车道宽度及车道数。4. 针对平面交叉口:自己用CAD工具对交叉口进行交通设计(包括交叉口进口道、渠划、标志标线),每个平面交叉口提出两个方案。5. 针对立体交叉口(含分离式):对出入口及车道功能进行方案设计。

6. 对于路段:主要是车道划分,如果有公交车站,应该设置成港湾式设计。7. 对于有公交专用线的路段及交叉口进口道进行设计。

对于以上所描述内容都要进行VISSIM仿真以重现交通,具体的交通量:路段每个车道流量为1000辆/h(大型车率6%,小型车率94%),左转流量10%,右转流量10%。

交通仿真专题:(在完成相应任务对象的交通设计的基础方案上进行)1.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及仿真:每条公交线通过调查得:设计高峰2分钟,平峰5分钟,车站每次停靠上车5人次,实载率85%,满载30人;停靠站合理设置三条公交线。2. 地面大型停车场设计及仿真:根据实际面积设计泊位及交通组织,然后仿真,高峰到达流量为100辆/h,周转率1.3h/辆。

3. 多通道收费站设计及仿真:设计一个单向4个通道(双向8车道)的收费站场,并进行仿真:车道到达率为1000辆/h,每辆车服务时间10秒。

具体任务为:在进行合理的局部路网的交通组织的基础上,对临顿路-凤凰街与干将路形成的地面道路平面交叉口合理渠划设计,设计合理的标志标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

5.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 篇五

(一)课标要求

热机做功冲程既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材力求通过以图片和模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热机做功冲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以及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让学生通过对热机做功冲程的学习,对生活中各种热机进行理解。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内燃机时,通常是用内燃机图片或内燃机模型来演示热机做功的现象和说明原理。这样演示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好理解热机做功的原理。

2、图片和模型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而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考点,也是难点。

(三)实验创新之处

1.用自制爆燃器引入能量转化。

2.用酒精(或汽油)在钢化玻璃筒中燃烧并爆炸,模拟热机做功冲程。

3.用透明玻璃筒做汽缸学生能直接观察到酒精(或汽油)在玻璃筒中爆炸并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曲轴正反两面分别为红色和白色,实验完成后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四)实验器材

自制爆燃器一套,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一套(直筒透明钢化玻璃水杯一个、10号胶塞一个、电火花点火器一个、活塞、连杆、曲轴、轴承一套、主板及底座支架一套、酒精少许和喷雾。

(五)实验装置图

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

图1为自制爆燃器:①橡胶塞②针筒③橡胶塞④细线⑤电火花点火器。

图2为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①电火花点火器②橡胶塞③汽缸(钢化玻璃筒)④活塞⑤连杆⑥轴承⑦曲轴 ⑧主板及底座支架。

(六)实验原理

1.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机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一个冲程对应曲轴转动半周。

(七)实验步骤

1.用爆燃器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

(1)往爆燃器筒内(针筒)喷洒适量酒精。

(2)塞上橡胶塞并轻轻晃动几下。

(3)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观察酒精在针筒内爆炸并推射出橡胶塞。

2.用热机做功演示器演示热机做功实验。

(1)观察器材,记录曲轴颜色。

(2)往钢化玻璃筒内喷洒适量酒精。

(3)塞上带电火花点火器的橡胶塞,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

(4)观察酒精在玻璃筒内爆炸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5)记录此时曲轴颜色。

(八)实验效果

1.酒精的燃烧并爆炸,能通过透明玻璃筒直接观察到,并且伴有爆炸声。

2.橡胶塞和活塞的运动直观呈现,准确反映能量转化过程。

3.通过曲轴颜色变化,准确得出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九)反思与拓展

1.虽然用喷雾器喷出酒精,能加快酒精挥发填满玻璃筒,但仍然会受室内温度影响(如果在温度较低的冬天进行实验,最好配备一只电吹风)。

2.加上两个小车轮,能直接模拟汽车气缸推动汽车运动。

3.在玻璃筒壁加上温度计,通过温度计示数上升来反映热量的散失,从而解释热机效率总小于1的原因。

二、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创新(该项目荣获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评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力的分解实验进行研究,学生不好理解。因该实验的特殊性,不便于制作传统教具来演示,我们就考虑利用数字化实验器材:传感器、采集器、数字显示装置和L型斜面制作一套实验器材,

将不可见的实验现象展现出来,方便我们对力的分解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与深圳申议实业公司共同开发了“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探究器”。

(二)实物结构图

(三)实验演示方法

1.将该装置底坐垂直于桌面,打开左侧数字测力计开关,用一段细线将重物(金属圈)悬挂在左侧力传感器的探头上,测出重物(金属圈)的重力。2、将该装置水平放置于桌面上,打开两个数字测力计开关,按回零键,再将重物(金属圈)放置在两个力传感器的探头上,

可测出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3、调节斜面的角度,测出的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随之改变,通过角度值、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值以及重物(金属圈)的重力值,经过计算后,可以充分说明力的分解实验现象,也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定则。

三、溶液导电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该项目荣获成都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创新实验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初中化学中的溶液导电性实验,一是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认识酸、碱、盐的组成特点,理解酸、碱之间的反应实质;二是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奠定基础。初中化学中对溶液导电性实验要求不高,不需要对溶液导电性强、弱进行分辨,即只需分辨出溶液导电与否。初中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导电实验装置,没有统一成套的、标准化的实验仪器。

做该实验,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就地取材,自制一套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采用220V交流电和相对应的60W白炽灯泡(实验按如下图所示的原理进行);2、按照现行教材实验方式,采用学生电源、小灯泡(或LED灯)、小灯座、导线、开关和烧杯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这两种实验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种实验方式实验操作时安全性能较差,仪器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多。第二种实验方式也存在仪器体积较大、较多,组装器材麻烦等问题。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我们从微型、简单、高效、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二)改进和创新方式

购买电子元器件和辅材,自制一个小型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方便我们快速检测溶液是否导电(绿灯亮,溶液不导电;红灯亮,溶液导电)。图2为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实物照片。

该溶液导电性实验检测器内有电子电路、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外有红色、绿色高亮度LED灯各一个,按键开关一个以及两个电极。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50ml烧杯准备好蒸馏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溶液。2、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不导通(如图3所示)。3、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蒸馏水或乙醇的烧杯里(如图4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蒸馏水或乙醇溶液不导电。4、将检测器两个电极用金属丝短接,

红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导通。5、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盐酸、氢氧化钠的烧杯里(如图5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红灯亮,表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导电。

注意:在做下一实验步骤前,需用洗瓶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实验完毕后,也需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取下电池,以便保存。

(四)特点

改进后,实验操作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使用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没有人触电的危险;仪器微型化,携带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少,节约了成本;采用高亮度LED灯展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后排学生仍可清淅看见实验现象);电极采用铜质材料,表面度镍,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该检测器既可做教师演示实验,

6.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六

一、设计意图

为突显我园快乐美术特色,为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孩子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创作空间,让孩子们在废纸箱、瓶子、石头、涂鸦墙上,随心所欲地涂画与制作,尽情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我园特别设计了一个环境优美、材料丰富、寓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美工活动室。

二、设计内容

1、归类

把创意美工室中的不同材料进行了分类摆放,分成了三块

(1)DIY巧手吧 包括泥工、剪纸、编织(2)多变的色彩

包括印画、滚画、水墨画、油水脱色画(3)创意梦想SHOW 包括各种废旧材料制作与再利用

2、内容设置:

结合主题活动、实验绘画活动、亲子活动及节日教育活动来设置活动内容,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来随时交换、调整美工区活动内容。

3、材料提供: 美工室提供幼儿学习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主要包括:

(1)“DIY巧手吧”材料:彩泥、彩纸、剪刀、胶水、彩条、毛线、玉米皮等。

(2)“多变的色彩”材料:纸、勾线笔、油画棒、水彩笔、色纸、吹塑纸、腊光纸、泡沫块、宣纸、水粉颜料、滚画材料等。(3)“创意梦想SHOW”材料:报纸、纸箱、纸盒、小石头、布料、酒瓶、易拉罐、纸杯、光盘、葫芦、雨伞、鞋、手提袋等。根据孩子们的能力不同,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

三、场地设计

1、场地安排

将三个区域分放在美工室,每个区域能容纳5—6人活动,手工区安排在美工室北侧,染料坊区安排在美工室南侧,废旧材料加工厂安排在美工室西侧。

2、设计标准(1)场地设计

美工室是以操作为主,需要有充足光线。另外美工活动中常常用水,因此也应接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使用。

美工室内的桌椅、环境的布置与装饰,力求色彩丰富、造型可爱、气氛温馨,形式多样,定期更换,以丰富幼儿的审美表象。(2)各年龄段的指导

美工室的活动重视幼儿操作的过程和参与的意识,应着重于鼓励、指导幼儿发挥想像力,进行创新。但让幼儿发挥创造力,首先要进行技巧方面的指导,学会材料的选择,熟练准确地使用工具,让幼儿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①小班

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的美工活动多围绕感知运用色彩进行。教师不应苛求他们做到画面整洁、涂色均匀,这样会使他们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地绘画与创造。对他们的指导应着重于萌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大胆作画的信心,以及教给一些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这一时期需要进行一些直接的指导与示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中班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和表现的技巧,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充分使用工具、材料和发挥技巧,减少直接的指导,并积极鼓励他们发挥想像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③大班

7.中学实验室的通风设计简析 篇七

以下将分别对各类实验室通风系统的设置原因, 通风系统的类型, 通风系统的设计做具体阐述。

1 化学实验室

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化学实验室内有可能产生浓度较低或散发位置较分散的有害物质, 为减小这些有害气体的危害, 我们需在化学实验室设置全面排风系统。补风采用自然补风为主, 根据《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10.1.9.3条, 寒冷与严寒地区, 可在化学实验室外墙或内走道开小气窗的方式进行补风, 外墙上小气窗的面积不小于实验室面积的1/60, 内走道上设置小气窗的面积不小于实验室面积的1/30。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P971页, 全面换气量计算中稀释有害物所需要的换气量G:

G——稀释有害物所需要的换气量, kg/h

ρ——空气密度, kg/m3

M——空气有害物的散发量, kg/h

Cy——空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mg/m3 (可通过查表得出)

Cj——进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mg/m3

然而, 我们往往不能确定有害物的散发量, 所以实验室全面通风的换气量可按换气次数确定。根据《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9.1.3条实验室换气次数不应低于3次/h。同时, 根据5.3.9条, “化学实验室的外墙至少设置2个机械排风扇, 排风扇的下沿应在距楼面以上0.10m~0.15m高度处。在排风扇的室内一侧应设置保护罩, 采暖地区应为保温的保护罩, 在排风扇的室外一侧应设置挡风罩 (图2) 。”

在化学实验过程当中, 仅仅考虑整个教室内全面排风是不够的, 还应防止实验过程当中有害气体污染源在室内的扩散, 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有效的排风方式将有害气体在产生处及时地排走, 所以在化学实验室中需设置局部排风系统。局部排风系统又分为排气罩局部排风系统和通风柜局部排风系统。当采用机械补风系统时, 寒冷地区的补风应考虑对空气做加热处理。

排气罩局部排风系统:

根据《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5.3.9条化学实验室实验桌应有通风排气装置, 排风口宜设在桌面以上, 即桌面排风罩排风系统。排风罩的排风量L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L——排风罩局部排风量, m3/h

P——排风罩敞开面的周长, m

H2——罩口下沿的高度, m

H1——实验台台面的高度, m

VX——吸入速度, m/s, 查《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P961页, 可按0.25~0.35选取

在初步设计阶段, 排风机的风量可按20次/h计算。

桌面排风罩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

(1) 由于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是未知的, 所以每个实验室的排风系统应单独设置, 以免气体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人体或对设备管道有损害的新的物质。

(2) 由于化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碱等有害气体具有腐蚀性, 通风管道不能采用常规的镀锌钢板, 风管应采用无机玻璃钢风管或PVC管, 风机材质也应采用玻璃钢材质。

(3) 由于实验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 排风罩的风量会发生变化, 所以接每个排风罩的支风管上应设置风量调节阀, 同时, 风机宜采用变频风机, 已达到经济节能的目的。

(4) 为保证实验室台面的整洁美观, 需对实验台的通风管道、水管、电管做管线综合。在预留管线管沟时, 不能仅仅考虑风管的安装所需空间, 还需考虑水管、电管桥架的安装空间。

(5) 从环保角度出发, 有害气体应高空排放, 并在风机前设置空气净化装置, 对有害气体进行进化处理, 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大气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值。同时, 风机底部应设减震支座, 以降低噪音。

针对以上几点, 以某中学化学实验室图设计方案如图3~5所示。

成品的化学实验室桌面排风系统如图6。

通风柜局部排风系统:

由以上首层建筑平面图 (图1) 可以看出, 在化学试验室旁的准备室及药品储藏室内均设置了通风柜, 相应地, 在这些房间应设置通风柜排风系统。

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P968页可知, 通风柜的形式分为四种:上部排风的通风柜、下部排风的通风柜、上下联合排风的通风柜以及供气式通风柜。由于化学实验室的排风是要求排出有害气体, 所以, 化学实验室通风柜的形式只有前三种形式。上部排风的通风柜适用于柜内产生的有害气体比空气小的情况, 下部排风的通风柜适用于柜内产生的有害气体比空气大的情况, 上下联合排风的通风柜适用于有可能既产生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 又产生密度小于空气的有害气体的情况。

通风柜的排风量L可按以下公式计算:L=3600×F×v×β

式中

L——通风柜的排风量, m3/h

F——操作口面积, m2

v——操作口平均风速, m/s, 可通过查表得出, 一般按0.4~0.7选取

β——安全系数, 一般取1.05~1.1

准备室和药品储藏室排出的有害气体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排出的有害气体的性质类似, 因此, 通风柜通风管路与设备材质的选择与以上化学实验室的设计一致, 准备室和药品储藏室的通风柜通风管路、排风风机宜单独设置。通风柜的排出口应设置可关闭的阀门, 最好带有防止逆流装置, 可以防止气体倒灌。

2 生物实验室与物理实验室

由于生物实验室与物理实验室不会像化学实验室中会瞬间产生浓度高的有害气体, 一般的生物实验室与物理实验室只需设置全面排风即可, 并满足《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9.1.3条实验室换气次数不应低于3次/h的要求。

充足的新鲜空气可以保证师生的健康, 并能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具体设计如图7、8所示。

3 结语

中小学化学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需及时有效的排除实验过程当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根据这一要求, 化学实验室需同时设置全面排风系统和局部排风系统, 而且系统中设备及管路材质的选择应考虑排出有害气体的酸碱腐蚀性。生物和物理实验室应根据规范要求设置全面排风系统, 以保证空气品质。通风系统在满足教学功能需要的同事, 应充分考虑系统的成本和运行的经济行, 同时应从环保的角度出发, 保证排除气体能够达到国家相应的排放标准以及控制系统的噪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上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

8.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八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7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83

微课是以适应现代人工作生活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产物。它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时间短、内容精、主题突出、目标明确、适合网络学习的片段视频课程。它更适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已经在诸多教育领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是为在线学习而生,在传统课堂上也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资源或手段。在我国有些学校从2010年开始实验探索,近年来一些教育部门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促进了各地教师对它的认识和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目前最时髦的应用模式。

通过研究对比许多实验校的实验报告,我们认识到学习任务单是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架起微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可以实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学习效果。

学习任务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而设计的,它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视频资源后实现教学目标、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转型为自主学习的导师,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个体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进度,是对微课程学习内容的再次梳理,也是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路径方向,从而为教师组织实施翻转课堂或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撑和帮助。

学习任务单的内容主要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学习测试、学习档案和学习反思这些项目。学习任务单设计的质量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实现,也会影响微课视频等配套学习资源的使用效果,因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要优化设计和使用好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任务单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习任务单设计过程中应全面把握课程和分析学情,尽可能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指南向学生明确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以及问题路径,指导不同层次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学习任务设计要突出趣味性和挑战性,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实现任务驱动的要求。学习方法建议在微课程教学法中极其重要,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建议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方法,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此外,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使用了任务单,会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建议学会学习。学习方法建议是基于人性化理念的考虑,一般来说学生愿意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但是并不排除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二、把教学内容合理转化为问题

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单中的设计核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在问题引领下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教学重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不同类型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学习重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改变传统课堂以知识灌输的为主的方法。

问题设计设计还要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同时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对于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来说,很可能需要分解为多个问题才能达到深刻理解。其他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了,所以要优化问题设计。

三、设计适当的测试和反馈

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概念和原理之后,我们可以提供几个与学习任务难度相当的题目让学生练练手,使其反馈自主学习成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激励他们主动探究,并在探索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为身心健康和学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思、质疑、优化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学习任务单要指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困惑与思考,不断总结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师也要根据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不断优化学习任务单,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任务设计中最忌讳的是直接把普通习题搬到任务设计中。把任务变习题的危害在于,习题与问题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做习题不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因为不利于学生搞清楚概念、原理和方法。习题过多还会形成题海战,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微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高度。所以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思维,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

9.中学实验楼设计任务书 篇九

(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之美称,相传黄帝时期就有了著名的《弹歌》。在祖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歌按体裁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同时,通过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对祖国精美语言文字的感悟,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新大纲》小学语文教材

2、《现代课堂教学研究资料》

三、课题实验的具体内容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及课外积累的诗词。

四、课题实验的具体操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促进发展”五个要素,实质上正是反映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采用引导、谈话、激趣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活跃、自主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助课件或实际资料,让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诗歌所反映的情境中,继而首先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五动”教学法

“五动”即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

(1)动脑:即启动思维思考诗歌的意境,想象诗歌所展现出的画面,由画面来理解诗意。

(2)动手:把自己根据诗意构思出的图画画在纸上或演示在黑板上,或是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境进行实际的表演,这样通过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动眼:即观察。观察图画,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景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4)动耳:即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用耳听读或听说,感受诗歌文字的美,继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欣赏美的能力水平。

(5)动口:即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感知,有感情朗读,朗诵;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像讲故事一样复述出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背—读—议—演—画—品”教学法

(1)“背” 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新大纲重视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和收集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对所的古诗进行收集整理,对他们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学古诗时让孩子们将自已能背下的古诗背出来,既检查了孩子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创设了一种诗的氛围,为新的诗歌内容的学习准备了情境。在教学古诗《寻陷隐者不遇》时,我先问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孩子们踊跃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自己能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等到孩子们背完了,我说:“大家没有古诗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寻隐者不遇》!”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读” 初读感知,体现自我。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谁读得好,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模仿。如果课文配有画面,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读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作好了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语调去读,而就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其实在听了别人读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榜样,模仿读好。)

(3)“议” 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

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就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对诗句的意思不明白,或对诗中的某些字词不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就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这是安排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讨论,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并告诉他们:“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都不能解决的,小组学习完后再全班共同来解决。”孩子们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开来。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问,“‘隐者’是什么意思?”有孩子答道,“‘隐者’就是隐居的人。”“寻隐者”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遇”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总之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要包办。

孩子们没有问题要问了,这个环节还不算完,还需要检查一下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或者说叫交流小组学习信息。让每个组以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具体说来可进行以下操作:让孩子们说出(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前面发言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进行补;有了较为合理的答案或大家认同的结论后,再笔记下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4)“演” 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可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演一演诗的内容,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安排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演一演,将童子与诗人的对话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演分两个环节,先让学生在下面根据诗句内容,与同组同学相互演。再取到台上为全班同学演,台上同学演时,下面同学要认真看,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演,将诗句内容用孩子们的体态语言再现了出来,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现了出来,使孩子们感悟到古诗用语之精炼。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可让学生演一演诗人的动作表情,从中感悟诗人对苍苔的怜爱和游园不值的失落及看到红杏出墙的欣慰之情。

(5)“画” 画出诗句内容,再创诗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

不少诗句都包含了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以王维的诗为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了诗句内容,对于富含画意的诗,可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想象画或临摹画、简笔画,通过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画。孩子们马上画起来,不一会儿动作快的同学就画完了,画的内容很有意思。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也可让孩子们画一画诗反映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弯弯的小径、新绿的树枝、急走追蝶的儿童、金黄的菜花、飞舞的黄蝶。教学《咏柳》一诗时,可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柳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6)“品” 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意思,感悟了诗句情感,这时再来读诗句,其感受就和初读肯定不同。这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富有情感的品读。品读不必追求同一的语调,要珍重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韵味,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非常宝贵的。此环节,还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比如,学完一首诗后问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后,回家愿意背给爷爷或者奶奶听吗?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奶奶,大家就是乖孙孙,一起来把今天教的诗背给奶奶听一听„„

五、课题实验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即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定标、自学、讨论、巩固、小结”等环节来操作运用。

2、实践性原则:

即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可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语言描绘等一些可具体操作的手段来进行教学。

3、整体性原则:

即全体学生都尽量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不管处于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趣味,都能体会到诗歌中语言文字的美及祖国文化的灿烂。

六、课题实验的目标:

通过本实验,激发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近现代优秀的诗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以及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小学诗歌阅读的新途径新方法,继而在实验结束时,形成经验论文。

七、实验对象:

天国小学四年级,甘河小学五年级。

八、实验周期:三年

2003年7月

诗歌教学中学生“读”的活动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诗歌教学中读更是非常重要,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口颔涎流,滋味无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等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在下认为应分以下三步进行:一曰初读,二曰细读,三曰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随即就要进行新课的学习——引读全诗。引读就是老师或优生进行示范朗读,低段诗歌教学中最好由老师或录音示范朗读,而中高段诗歌教学则可由学生竞读,让学生通过对同伴的朗读的自主性的评价来能动地选取朗读范例。无论是学生示范朗读还是老师的示范朗读(即引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节奏,即诗句的停顿、重音等。(2)、读时要让学生(听的学生)看图、展开想象。(3)要读出感情,注意速度和语调,尽量将作者的情感在读中传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听者受到感染,产生朗读欲望。这个时候就可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或集体朗读,也可安排小组朗读,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一试身手的机会。在此环节中,学生初知了诗的大意,为进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打好了知识和情感准备。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竞背自己知道的五言古诗,将学生带入一个浓郁的诗歌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新诗后竞读,通过几个优生的竞读示范后,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的范例;再让孩子们进行朗读全诗(小组,集体轮流进行),并轮流看画面想象诗句内容。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也就是什么情况下安排细读)。具体地说,应当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实际情况(学生的习惯、兴趣等)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转、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即具有个性差异),所以不能让学生以同一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比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当学生理解了诗句中的重点词后,我安排学生朗读,并让他们注意读出感情、体验,这一次孩子们比开初读得更好,更能体现诗意。接着我又安排孩子们争取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站起来的孩子读得真好,完全读出了诗的意境。

三、品读

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

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的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句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因为吟诵时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吟诵时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在临近结束时,就可让孩子们反复吟诵,诵出作者“松下问童子”时的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只在此山中”时的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时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反复的吟诵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诗句的美妙,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品读,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要避免“千课一面”:可设置角色——学生扮乖孙,老师扮奶奶,进行“背给奶奶听”, 表演, ;展示CAI画面(或动画),引学生入境,进行吟诵;设置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读诵;汇报“演出”,即兴诗歌朗读比赛等。

二○○二年四月二十日

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宋代诗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背诵20至30篇优秀诗文。

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背” 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新大纲重视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和收集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对所的古诗进行收集整理,对他们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学古诗时让孩子们将自已能背下的古诗背出来,既检查了孩子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创设了一种诗的氛围,为新的诗歌内容的学习准备了情境。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先问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孩子们踊跃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自己能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等到孩子们背完了,我说:“大家没有古诗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寻隐者不遇》!”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读” 初读感知,体现自我。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谁读得好,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模仿。如果课文配有画面,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读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作好了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语调去读,而就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其实在听了别人读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榜样,模仿读好。)

三、“议” 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

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就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对诗句的意思不明白,或对诗中的某些字词不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就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这是安排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讨论,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并告诉他们:“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都不能解决的,小组学习完后再全班共同来解决。”孩子们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开来。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问,“‘隐者’是什么意思?”有孩子答道,“‘隐者’就是隐居的人。”“寻隐者”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遇”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总之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要包办。

孩子们没有问题要问了,这个环节还不算完,还需要检查一下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或者说叫交流小组学习信息。让每个组以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具体说来可进行以下操作:让孩子们说出(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前面发言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有了较为合理的答案或大家认同的结论后,再笔记下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演” 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可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演一演诗的内容,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安排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演一演,将童子与诗人的对话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演分两个环节,先让学生在下面根据诗句内容,与同组同学相互演。再到台上为全班同学演,台上同学演时,下面同学要认真看,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演,将诗句内容用孩子们的体态语言再现了出来,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现了出来,使孩子们感悟到古诗用语之精炼。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可让学生演一演诗人的动作表情,从中感悟诗人对苍苔的怜爱和游园不值的失落及看到红杏出墙的欣慰之情。

五、“画” 画出诗句内容,再创诗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

不少诗句都包含了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以王维的诗为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了诗句内容,对于富含画意的诗,可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想象画或临摹画、简笔画,通过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画。孩子们马上画起来,不一会儿动作快的同学就画完了,画的内容很有意思。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也可让孩子们画一画诗反映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弯弯的小径、新绿的树枝、急走追蝶的儿童、金黄的菜花、飞舞的黄蝶。教学《咏柳》一诗时,可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柳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六、“品” 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意思,感悟了诗句情感,这时再来读诗句,其感受就和初读肯定不同。这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富有情感的品读。品读不必追求同一的语调,要珍重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韵味,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非常宝贵的。此环节,还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比如,学完一首诗后问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后,回家愿意背给爷爷或者奶奶听吗?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奶奶,大家就是乖孙孙,一起来把今天教的诗背给奶奶听一听„„

当然,教有法,教无定法,以上环节要视具体的诗而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上一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下一篇:青蛙看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