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共4篇)
1.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篇一
2005年经济工作总的思路是: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市“两带一圈”发展格局,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一产突出农民增收,二产致力产业集群培育,三产加快旅游和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找准定位 寻求突破 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工作计划。(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深化“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坚持产业与资源的结合,对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控制开采数量,着力延伸产业链,对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加大资源培育力度,扩大生产规模。突出抓好生态型万亩绿化苗木花卉、刨花板厂扩建、永福化工氟系列产品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43个重点项目建设和煤化工、石灰石深度开发等17个重点前期项目工作。扶持培育多种所有制经济项目业主,扩大民间投资,采取直接投资、股份融资、多方委托贷款等形式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快建设步伐,推进项目投资较快增长。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利用“9.8”、“6.18”等各类推介平台,吸引外资外智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十一五”重点项目策划,做好永宁高速、长永铁路、省道307线、省道204线改造等项目##段前期工作。(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做大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以提质量、扩市场、增效益为重点,发展烤烟种植4.18万亩,收烟10万担,上等烟比例进一步提高;新植以蜜雪梨为主的优质水果3000亩;发展畜牧水产业,全年出栏肉羊3.1万只、肉牛5000头,新增肉蛋奶产量1100吨、水产品产量500吨。继续抓好茶叶、淮山、食用菌、笋竹、红心地瓜等特色农业,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做大扶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五大重点产业和一批特色产业发展。扶持福来香农产品公司、嵩溪农副产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年产5000吨豆腐皮生产规模,积极申报无公害食品,争取批量出口打入国际市场。扶持壮大景秀园林公司、永明育苗中心、元生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新植绿化苗木5000亩,新植花卉1000亩,争取景秀园林公司培育成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元生花卉基地争取一、二年内建成国家级花卉基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9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改善灌溉面积4700亩;抓好琴源灌区、里田大垅里节水灌溉工程,邓家、灵地、李家等中低产田改造,暗甲溪、轩坑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推进20个村2万人的村级供水工程建设。推广农村沼气建设,逐步建成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三)着力产业集群培育,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坚持延长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集聚、整合升级,做大做强氟化工业、林产工业两大产业集群,提升壮大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矿产加工、建材工业、机械加工五个优势产业,工作计划范文《找准定位 寻求突破 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工作计划》。加快鸿伟木业年产7万立方米异型刨花板、永福化工氟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有技术创新能力、清洁无污染企业入园,加速园区向环保型生产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完善县氨盛化工公司改制,抓好明孚硅业公司、通用机械厂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品牌战略,对产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以及获得全国、全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四)扩大内外开放,增强民营经济活力积极开展引资工作,落实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围绕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策划招商项目,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招商活动。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实现外延扩张。加大力度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提高项目的履约率、批办率和到资率。发挥外贸发展公司、明孚硅业公司出口主渠道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在出口退税、信贷、流动资金、电力供应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增加出口产品种类。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观念滞后,部门服务不落实,融资渠道不畅,应享受政策落实不到位,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增加兴业担保基金,探索企业联保的形式,并积极为民营企业争取专项资金,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筹资难问题。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引导民营经济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项目对接,鼓励有实力的民间实体创办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引导民间资本联合重组医疗机构,组建股份制医院和民办医院。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部门中经营性业务向民营企业开放。(五)加快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构筑闽西北原生态旅游区,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建万宝投资有限公司加快九龙湖、北斗山风景区开发建设,争取部分景区“五一”节前开放。积极推动李家灵地生态农业观光区、嵩口温泉休闲区建设。规划建设莲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丰山省级森林公园。以九龙湖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契机,强化旅游产品宣传,加强区域协作,优势互补,主动与连城、宁化等周边县旅游区对接,共同推介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旅游线路。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按照“南拓、北扩、西发展”的思路,调整修编县城总体规划,重点抓好沿河“S”形河段景观设计并实施,逐步把县城建成绿水环绕、风光独特、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生态园林城区。加快旧城改造和县域次中心建设步伐,逐步将嵩口、嵩溪、灵地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新型集镇。(六)夯实财源建设基础,促进财政持续增长积极培育财源,认真落实鼓励培育财源的优惠政策,调动乡镇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力争税源性项目建设有重大突破。巩固和壮大矿产品、林产品、电力、氟化工等重点税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税源,扩大税收来源。全力支持烟叶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财政、农民双增收。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完善土地、水力等国有资源管理,增加非税性收入,防止预算外收入流失。积极向上争取扩大转移支付补助和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增加财力,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需求,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作者为##县人民政府县长) 本<文内容摘★自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找准定位 寻求突破 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
2.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篇二
——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筑牢领导干部的思想根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近年来,盐亭县坚持在理论学习和为民实践中不断强化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升全县干部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了定期集中学习、外派学习提升、每月一次嫘祖故里大讲堂等制度,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村(社区)“两委”干部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创新开展了进百家门、访百家人、排百家忧、解百家难,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四百”活动,开展了局长下农村当书记、干部下社区转作风、村官上乡镇当委员、农民上大学转观念的“两下两上”活动,让广大干部在群众这个大熔炉中接受教育、锤炼党性,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更加深厚,真正践行了修身养性正己、身体力行为民,从而全面提升了各级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从政为官的境界,筑牢了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
——践行“三严三实”,就要坚持科学谋划科学决策,按照严谨务实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县委建立了领导联乡包村、联系指导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贫困村和党建联系点的制度。所有县级领导带头轻车简从,经常性深入基层,通过突击检查等方式在一线察实情、找问题,现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这样的工作方式,认清了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人力优势,明确了抓工业、抓城市、抓农业产业化、抓项目、抓落实“五抓”工作重点,作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引领发展、造福一方的责任扛在肩上,带领全县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农民增收、对外开放、干部作风等方面都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大关,达到12.7亿元;项目投资连续三年均在50亿元以上;工业经济强势起步,成功创建了省级经济开发区,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科技型、环保型工业企业,机电制造、建材、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山水田园城市”建设成效明显,老城区“拆房还绿”强力推进、新区“江山岛城”雏形初现,新建两江广场、滨江休闲景观带等城市公园绿地75万平方米,大幅提升了盐亭县城市化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三年均以两位数的增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687元增长到234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768元增长到9673元。
——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三严三实”从思想和实践层面,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立足于严、着眼于实,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坚持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从问题的研判和剖析中选准改革路径,从问题发生的规律上把握改革措施,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改起。去年,我们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出18项改革攻坚任务,由18名县级领导牵头,按照中央、省、市改革的统一部署,聚焦制约盐亭发展的难题,进行体制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分别出台了推进改革的一系列具体措施。目前,很多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涉及民生事业的精准扶贫、帮扶救助、土地流转、基层自治、生态文明等改革在各地引起较大反响,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扎牢制度笼子,严格依法规范权力运行。“严”字蕴含的是捍卫法治权威、坚定厉行法治的纲纪要求,“实”字蕴含的是养成法治习惯、做到遵法守法的行为自觉。只有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权力运行有边界、有约束、受监督,才能保证干部严以用权。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在依法执政中展现非权力性人格魅力。县委狠抓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完善相关规定,提出量化标准,建立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制度,建立了重大事项决定、重要文件法治审查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形成不敢违反的惩戒机制、不能违反的防范机制、不易违反的保障机制,为规范权力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今年,我们将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建立和完善党政机关规范运行的一系列制度,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厘清政府和部门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权力目录的动态管理,建立问责跟踪监督等系列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大力弘扬务实求实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民生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事业好比钉钉子,要实实在在地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由于长期欠发达,盐亭热衷品头评足的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人少,软、懒、散、庸等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县委始终盯住作风建设不放松,坚持“开会+不落实=零、布置工作+不检查督促=零、抓不落实的事+抓不落实的人=抓落实”的“三个等式”工作思路,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抓起,以“钉钉子”精神紧盯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等工作,让老百姓得到很多实惠。近年来,全县先后投入民生资金近56亿元,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成了全域覆盖的交通网络和水利网络,全县36个乡镇水泥路全面贯通。高品质新建城市广场、生态河堤等基础设施,将原来位于新老城区结合部、建筑物破旧杂乱的猫儿嘴改建为供市民休闲健身的两江广场;从开发商手中回购原县委驻地,建设嫘祖文化广场。选择城区最好的地段,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建设居民安置房和保障房,新开工保障房1881套、建成1739套。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时兑付了拖欠群众多年的征地拆迁补偿款,彻底解决多年来拆迁安置1046户2909人的住房问题。将城区黄金地段价值超过4000万元的优良国有资产划给社区,高标准打造社区服务场所。所有这些民生项目,每个县级领导和责任部门都有任务,干部钉在这些项目上,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老百姓脸上更多的笑容。
——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近年来,县委明确提出“四个首先做到”,即要求县级四套班子做到的县委班子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各级各部门做到的四套班子必须首先做到,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广大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县委常委一班人严于律己,始终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带头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带头走基层、转作风,深入一线,直面矛盾问题,办理民生实事,推进项目建设,为全县各级干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县委的带领下,全县各级干部全面改进了工作作风,时时处处为群众作示范、当表率,让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了群众投身改革、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篇三
来源:省发改委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1年5月31日
今年以来,我市在前几年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编制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目标、方式和路径,已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并作出决定。2009年是全面实施《纲要》的第一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条发展主线,如何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和丽水各项工作,努力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可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路径,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取向,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同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培育发展。重点是“三个注重”:
1、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五化”要求,强化“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扶持政策”的机制,继续出台一系列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建设优势产品布局体系。以优势农产品“六带三圈”区域布局为基础,重点发展竹木、茶叶、食用菌、水(干)果、高山蔬菜、畜禽、水产养殖、中药材和花卉苗木等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建设绿色有机品牌体系。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培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着力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丽水制造”的品牌。三是建设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笋竹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开发可利用的花卉苗木资源,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城乡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购销,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及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加工为核心、贸易为龙头、科技为先导的食品加工企业和产业群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四大体系建设,力争在特色化、生态化和产业化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形成区域规模优势,逐步走上适合丽水资源禀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2、注重发展生态工业。近年来,我市在生态工业战略指导下,特色工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今后我们要依托生态工业和块状经济优势,坚持做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引进外地产业与培育本地产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重点在“三个着力”上做文章,努力使生态工业成为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一是着力推进现有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通过设立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奖、制造业投资奖、工业技术创新奖、品牌培育奖、节能降耗奖、微小企业培育奖、企业上市奖等举措,努力调动全市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品牌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型带动企业、一批外向型出口创汇龙头企业、一批大型现代服务型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作。二是着力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坚决关停大的污染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利用现有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重污染项目合理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源;继续推动丽水经济开发区合成革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丽水市“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l行动计划”及相关项目,抓好典型示范及推广工作。三是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后续新兴产业。建立明确的选商引资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认真编制《丽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产品导向目录》,明确政府导向,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四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制定严格的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指标和主要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县市。建立综合评价和考核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使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成效。
3、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它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是丽水建设生态文明对产业的必然选择。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一是抓规划。编制完成《丽水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举措,理顺各种关系,谋划重大项目,切实推进服务业发展。二是抓落实。召开全市服务业大会,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和空间功能定位,理清服务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做好服务业的统筹布局、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推进丽水市服务业提速、提质。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公共平台等方面,研究制定服务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三是抓布局。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商业网点,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和现代化购物中心的建设,完善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网点布局,使市区成为服务全市、带动周边,驱动浙西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各县(市)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商贸流通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域特色产品的集散中心、贸易服务中心,使其成为连接县内外市场,沟通城乡贸易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抓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抓手,切实推进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塑造“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六江之源”的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完善大景区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景区深度开发,加快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建设。同时积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五是抓创新。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服务业领域,加快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软件外包和创意产业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管理现代化。
(二)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丽水相对落后的重要根源就是要素分散,治穷必须先治散,核心就是要做好集聚的文章。因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抓集聚是当前工作之要务。
1、推进人口集聚。由于丽水人口布局极其分散,因此加快人口集聚是促进生产力布局的首要任务。据调查,丽水市10户以下的小规模自然村有2725个,有户籍人口59269人。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户4.28户计8.55万人,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15.4万户计39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源头地区。山区半山区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靠一般的政策措施难以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难以提高这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传统的开发式扶贫,对这些远离市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透支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不仅直接对脱贫致富奔小康造成制约,更主要的是对自然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治本之策,是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撤并自然村,大力实施高山、远山、深山区农民的异地转移。通过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一是明确目标,稳步推进。按照《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2008-2012)》,到2012年,全市累计搬迁41473户、146456人,其中高山远山29439户、104502人,地质灾害点4424户、16139人,重点库区7610户、25815人。我们要以县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以“千村生态转移工程”、“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百村万户避险安居工程”等为抓手,重点以整村搬迁为主,分散搬迁为辅,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力争到2012年把全市行政村数量减少在3000个以内。二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大对农民异地转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抓好重点库区、高山远山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农户下山移民建房的公建设施和移民就业培训的扶持,基本解决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问题。三是强化服务,政策先行。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转变作风,改进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促进整村搬迁,以结对帮扶促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整村搬迁人均补助标准等扶持政策,充分挖掘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促进农民转移。
2、推进产业集聚。由于我市产业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格局,产业布局极为分散。促进生产力布局必须加快产业集聚。开发区(园区)是提高区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园区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十家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6.6%,为发展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撑。下步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深入实施《金衢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培育、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我们必须按照“以园拓业,以业兴城”的基本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项目前期,拓展发展空间,把各类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丽水经济开发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规划扩容、园区(开发区)整合与提升的机遇,加快东扩步伐,利用低丘缓坡试点成果,努力争取扩大试点范围,为引进企业入户提供空间。各县(市、区)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功能,开拓空间,提升集聚发展能力,推进园区经济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景宁开发区块。为了积极贯彻浙委〔2008〕53号文件精神,我们按照“统筹协调,融合共享,特色突出,聚集发展,生态示范”的总体开发思路,在市本级经济开发区东扩区块内专门划出一块给景宁作为“飞地”,异地开发建设“民族工业园”。以引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关联配套产业,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3、推进平台建设。城镇是集聚的最主要平台,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口、产业集聚的过程。围绕生产力布局调整,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城市平台的建设。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城市化显得更加紧迫。一是加快丽水中心城市建设。围绕“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特色定位,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城市功能特色,强化丽水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丽水中心城市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二是加快构建市域城镇体系。按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体系完整”的要求,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加快县域小城市和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各县级中心城市及中心镇的集聚度达到45%左右,构建有助于促进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加大中心镇、重点镇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强生活区建设,使之成为下山脱贫的农民通向城市的桥梁。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切实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中心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推动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使之成为自然村转移的重要载体。
(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三大机制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当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主要要做好三大机制创新。
第一,强化有利于建立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机制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发展的可持续性。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解决好“事往哪里做”的问题。重点:一是明确方向。着力优化生产力和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该保护的要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要集聚式、集约式、集群式地开发好。二是加强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以奖代补等政策激励措施,推进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开展浙西南(丽水)生态屏障建设规划专题研究,为生态示范创建提供指导。三是科学考核。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到考核上。从丽水实际出发,对实绩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充实,既要体现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主线,又突出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绩分析的重要内容。
第二,强化有利于推进山区农民大转移的机制创新,增强山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城乡统筹的协调性。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2008-2012)》,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着重抓好“四个结合”:一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创新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确保转移农民“搬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城乡间各种要素的大融合。树立全局观念,充分重视城市功能的差异性、互补性,选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合理布局要素,增强集聚能力,为山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重要的服务。二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结合起来。继续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去”、“输出去”、“考出去”创业;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推进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结合起来。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小规模自然村,出台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心镇培育重点。在此基础上,以中心镇发展带动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梯度转移。四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整村搬迁、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宅基地复垦力度。同时,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对大中型水库、重要水源保护区、中高海拔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25度以上坡耕地,力争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增强生态涵养能力。第三,强化有利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制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群众创业创新的创造性。丽水的最大优势在山上,把山的文章做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组织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完善企业联保贷款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当前的重点是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予丽水“山区走山路”新的内涵。一是理清思路。总体思路是以山林延包、明晰产权为基础,破解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两大主要难题。二是明确任务。做到三个最大,即:满足最大需要——以激活山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满足山区农民创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融资需求;发挥最大优势——把丽水山林资源在全省资源总量最大、人均占有量最多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促使分散的山林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不是人人经营山、但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格局;落实最大政策——通过银林联动,使得林权抵押贷款成为“惠农”、“扶农”的最大政策,实现“资源变资本、活树就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三是建立机制。组建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三大机构,设立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大厅,形成以“林保姆”、租赁承包、合作林场等为代表的三大类型的林权流转合作经济组织,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五大工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去,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载体,也是确保我市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载体,因此,抓投资就是抓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是明确任务。《纲要》提出的五大工程共有244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577亿元,这些都是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起关键作用的工程项目。二是统一思想。推进五大工程实施意义重大。通过实施生态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达到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建设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集聚工程,加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异地转移和农民培训工作,达到促进人口分布密度、经济密度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机结合,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设施工程,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水利网、信息网、环境整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建设,达到强化环境基础设施支撑,打造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涵养工程,加强生态修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林建设,达到协调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增强生态涵养和生态服务能力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创建绿色实体,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达到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目的。三是狠抓落实。今年是《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们要围绕项目推进机制的再创新,加快五大工程的实施。认真制定实施计划;加强责任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强力推动五大工程落到实处。
(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类要素保障。2009年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较大,要素成为最主要的制约瓶颈。为此,我们要寻找切实管用的办法,在破解要素制约上下工夫。
1、抓好用地供给。一是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住和用好浙江省作为全国土地总体规划修编试点省份这个机遇,抓好各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尽快完成规划修编,明确用地方向。二是抓好低丘缓坡开发。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利用省发改委关于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调研成果,按照“依法、合理、有序”的原则,充分发挥100万亩低山缓坡的强大优势,做好开发,重点抓好市区低丘缓坡试点区块工业用地开发。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三是抓好土地复垦整理。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力度,结合整村搬迁和改造,切实推进宅基地复垦。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争取更多的土地指标。
2、抓好资金供给。可从即期与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采取措施,从即期来看主要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与监督,以及央行资金的调度,提高存贷比,确保合理的贷款总量及期限结构,尤其要及时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的流动资金贷款力度。从长远看,缓解融资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一是建设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好各类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二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尤其要抓好全市10家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工作,政府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拿出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帮助企业战胜困难,树立信心。三是创新项目运作方式。按照现有丽水的发展阶段及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仍需下大力气推动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为了有效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各地可运用BT方式促进项目建设。通过投资人(同时为承建人)建设,建成后政府以支付转让费的形式将投资人与该项目设施有关的权利购回,以缓解目前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压力,赢得发展空间和时间。四是引进外地商业银行。做好沟通衔接与服务工作,积极引进外地商业银行来丽拓展金融业务。五是积极扶持企业上市。加大拟上市公司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风投和创投资金。
(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民生社会保障。为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既要立足当前“保稳”,切实防止经济回落幅度过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又要着眼长远“促调”,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大需求平稳较快增长。重点:一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要支持企业在保生存的基础上促发展。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促进企业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加快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创新,着力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保证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三是加大民生社会保障力度。认真落实“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主攻“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一如既往地继续高度重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实事,提高民生,保障民利。
项目完成单位: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陶国忠
获奖等级:三等奖
4.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篇四
加快建设福建海洋生态经济圈的思考
福建是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建设福建海洋生态经济圈,对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建设福建生态经济大省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 者:林国华 林卿 作者单位:林国华(福建农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林卿(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PKU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A ECONOMICS & SOCIOLOGY MONTHLY) 年,卷(期): “”(1) 分类号:F326.4 关键词:海洋 生态经济圈 战略【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推荐阅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08-19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10-0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07-12
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管理09-08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07-07
库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会议交流汇报材料09-08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