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2024-07-17

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精选11篇)

1.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一

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指出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产经营粗放是长期制约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的对策是采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培肥、引进抗旱新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速旱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作 者:刘晓峰 雷晓萍  作者单位: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宁夏,银川,750002 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S274.1 关键词:旱作农业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发展潜力  

2.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二

关键词:风险投资,制约因素,政策选择

中国的风险投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前进的阶段,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 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 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 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基于这种考虑, 我国的政策法规有必要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和促进。

一、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 法规建设措施欠缺

目前, 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明显受到了法制建设水平的制约, 企业投资要享受法律的保障公平性。所谓保障公平性主要是指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将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对称。也就是说, 政府部门在形式法律权利时, 要考虑到在经济轮回过程中, 是否保障了企业的权力和责任的对称, 如果政府部门只是根据特有的经济环境随意地作出投资权力要求, 那么就属于滥用权力的范围, 但是这些现象却常常出现在我国的法规建设中, 而对于权力更改后的补助措施也没有贯彻。比如:99年立的证券法, 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 立法经验不足, 总体上一个是比较严, 一个是比较粗。随着市场的发展, 制度建设就又面临着修改, 而在修改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就不得不面临损失地危险。

2. 投资主体单一

资金渠道狭窄, 资金缺口大。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 政府和银行资金大约占70%, 大大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到9%的比例。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民间资金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机制尚未建立。这种依靠政府、银行和储蓄投资的方式过于单一, 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也十分有限, 使得风险投资公司很难有应对大规模投资的能力, 同时投资主体过于单一也表现出来国家对于风险投资发展的不够重视。

3.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的发展必然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如今我国的风险投资人员明显存在着素质较低的弊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除了要有投资管理能力、核算能力等基本能力之外, 还必须有为投资企业提供改善管理的咨询;为创新企业提供后续融资或财务骨干;为创新企业提供兼并重组的顾问;为创新企业提供上市包装策划, 虽然说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不是要包办一切管理和核算工作, 但是对于风险投资而言, 必须具备战略性的眼光, 能够自觉地为所投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对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来说, 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是少之又少。反之, 股权管理人员在面临红包、津贴、佣金众多诱惑时, 往往会有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发生。

二、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选择

1. 政策的补充

要想从政府建设的角度来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就必须要对现有的风险投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补充, 包括税收、知识产权、政府采购、风险投资保险等辅助法律制度的支持。同时, 在不得不变换现有制度时, 要对投资企业做出一些补偿性的政策优惠, 避免出现大批量的企业发展损伤。具体来说,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辅助法律制度体系, 以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加快发展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修改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2) 完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 (3) 改进《破产法》。 (4) 完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法律制度。

2. 构建多种资金投入方式 (1) 基金建设

风险投资基金又叫创投基金, 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新型投资机构。它以一定的方式吸收机构和个人的资金, 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对我国来说, 风险投资基金建设属于新兴的行业,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应该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有着多种投资模式, 其中公司投资和合伙人投资是其主要的投资方式,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如果想有更深层次地发展就要找到适合我国的投资方式, 其实我国可以采用中外合作的建设形式。由于中国缺乏合格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 也没有多少风险投资的经验, 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应该适当挑选国外一些资深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基金部分资金的管理机构, 与中方的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合作管理基金。

(2) 养老基金的资金投入

在我国, 养老基金目前还不允许用于风险投资领域。但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出发, 养老金的介入将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而且国际经验证明, 允许少量养老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也是保证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一种很好的选择。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 养老基金如果一成不变地维持原有发展现状必然会造成资金贬值, 风险投资可以保证养老基金的合理使用, 同时, 养老基金的投入也为风险投资企业创造了资金使用空间。

3. 培养高素质的投资人才

对于风险投资企业而言, 高素质的投资人才不可能从天而降, 必须要依靠自身企业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投资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加快对现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 这类培养主要通过集体培训来实现, 而教育者可以由有丰富地投资经验的人员担当。 (2) 利用国际合作和交流, 吸引海外人才。同时也可以讲有前景的投资可塑性人才送出国进修。 (3)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任何岗位之后的培训都需要进行奖励, 因为只有伴随着激励机制,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人才队伍的潜力。

总之, 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要重视对高素质投资人才的培养, 要构建多种资金投入方式, 完善政策的补充措施, 尽快地赶超欧美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锁永军高燕:安徽发展风险投资的SWOT模型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5)

3.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三

摘要:鉴于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宣传引导绿色消费意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全程化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农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打造边远山区及丘陵地区原生态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原生态环境;绿色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026-05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的标准化农业,它是汲取了传统农业的精华,融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继续和新发展。[1]我国近5年来,绿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绿色农业示范区已辐射到东北、华中、江南、浙闽、四川、云贵高原以及台湾、海南岛、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等地[2],绿色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发展绿色农业,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同时对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出口,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绿色农业发展优势

(一)拥有原生态的环境资源和天然绿色产品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其中以西藏为代表的部分地区为世界著称的原生态环境区,为我国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天然的资源优势。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誉,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被人称为亚洲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地广人稀,是当今世界上尚未遭到破坏、仍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少几块“绿洲”之一。有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还处于原生状态。[2]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近41万平方公里,居中国之首,西藏的高等植物达6800多种,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的70%,拥有野生贝母、雪莲花、天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红花等珍稀药用植物300多种。西藏的食用菌有400多种,药菌有200多种。[3]松茸、猴头、香菇、黑木耳、金耳等大量菌类植物也是市场上抢手的绿色食品。

新疆地域辽阔,山地面积约占42.67%,盆地占57.32%,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9.2%。[4]水源的补给主要靠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融水和无污染的山地降水,天然草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4]世界公认的优良牧草新疆几乎都有,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病虫害发病少,有条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可谓发展绿色食品难得的净土。新疆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新疆发展绿色食品,真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疆主要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种类为:畜禽蛋奶类、蜂产品、粮油类、糖类、饮料类、果类(干果类、鲜果类)、蔬菜类、蔬菜加工品、果类加工品、酒类、水产品、食用菌类等,其中香梨、葡萄、哈密瓜、蟠桃、大枣、巴旦杏、乌干梅等均符合绿色食品高标准要求。

秦巴山区山丘连绵,尤为著称的核桃、板栗、油橄榄、杏、柿、森林蔬菜(薇菜、蕨菜、笋用竹、羊肚菌、香菇、木耳)、蚕丝、苎麻、茶叶、生漆、桐油、棕片等数十种土特产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珍贵中药材,都经过认证为天然的绿色食品或药品。[5]

(二)具有传统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习惯和方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农家肥的习惯。虽然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高产区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污染的程度还不算严重。民间有不少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若应用中草药制剂的原理,辅以现代的制备工艺,生产植物性杀虫剂、灭菌剂,将成为我国生物防治的一大特色。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以传统的农业栽培方法为主,我国农民对其熟悉,易于接受和理解。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甚至还有许多野生的没有污染的天然产品,这些农产品,只要对其生产过程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绿色食品。

(三)绿色食品成为21世纪消费潮流

21世纪,人类将以“纯天然”、“无污染”作为食品的衡量标准。德国的生物农业,英国的有机农业,日本的自然农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2005年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欧洲6个国家85%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购买绿色农产品。他们认为这些产品无污染,而且味道要比一般农产品好。美国有5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无污染的果蔬哪怕付出较高的代价;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3];日本在6年时间里,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户就达到全国农户的30%;瑞典的绿色食品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平均高40%,但绿色食品仍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居民的食物消费向着吃好、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方向转变。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薪层人士,90%以上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调查,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绿色食品。2009年5月广州市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数字显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总量接近9000万吨,产品超过17000个,生产企业超过6000家。[3]绿色食品消费量正逐步扩大,悄然成为中国大、中城市乃至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热点。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亿亩,仅占我国总可耕地面积的8%,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5%以上。[3]我国处于绿色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绿色产品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绿色农业生产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另外,我国绿色农业主要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资金投入能力低,出现了加工能力弱、贮运条件差和销售手段落后的问题,使绿色食品生产与绿色农业生产相脱节,产品深加工程度低,致使绿色农产品尤其是天然绿色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附加值也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推广应用工作薄弱,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低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严重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健立,但未能被发达国家承认和接受。主要表现在:我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检查、认证和管理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委托机构独家执行,与国外相比,约束机制相对较弱,即使按国际要求推出的AA级绿色食品,由于整体生态农业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也很难真正与国际接轨。另外,分类粗糙,针对性差。如美国、日本不同作物均有各自的农药限量指标。而我国农作物除稻米有少数专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少数蔬菜农药残留限量分叶菜、果菜外,其它同类作物大多使用同一标准。第三,发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农业标准化法规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一是对不达标农产品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例如,欧盟国家多年以前就制定法规禁止抗生素超标牛奶上市(其标准为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限量为千万分之十),对于不合格的,销毁并处以罚金。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前也要实施识别标志制度。总之,绿色农业生产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系统的安全跟踪,绿色食品发展要开发安全、无毒、优质的无污染农产品,就要建立一整套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从生产、运输、加工、贮藏到销售过程中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不构成任何污染,加上绿色农业所带有的理想化目标,所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配套技术研究和标准的制定还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尚不能直接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加上全程质量监控过程中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尚未健全,造成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投入

绿色农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种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再加上绿色农业处于发展初期,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营销公司等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需要依赖政府扶植。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国财政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据介绍,2007年中国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300多亿元人民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10%,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的补贴占其农业产值的比重都超过40%。[5]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甚至兴盛时期一直有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财力支持。在70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补贴工具与手段,建立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主要有贷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出口信贷担保等。中国农业补贴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从补贴总量的角度来看,政府综合支持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明显不足,补贴的范围呈现出过度的扩散性和普遍性,补贴方式基本是以间接价格补贴为主,直到2004年才开始试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补贴的运行体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导致本来数量不足的农业补贴难以释放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另外,我国在绿色农业科研以及品种改良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农产品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以上。[6]此外,绿色农产品加工的工艺和设备、交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生存环境等方面条件很差,亟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宣传带动,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舆论工具,全面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起绿色消费与健康意识。同时,鼓励企业树立绿色龙头产品,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各种绿色食品协会和研究中心等应为大型商场经营绿色农产品提供咨询,指导人们识别绿色食品,这样才能有效地完善并扩大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培养未来消费主体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识。在此基础上推动市场环境变化,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

强化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教育,农民作为最直接的农业生产者,应具备相应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绿色生产观念。因此政府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绿色环保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开发绿色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需要,同时通过发达国家发展石油农业造成的惨痛历史教训,使农民意识到不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行为将会使自身收入降低,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危害。通过培训教育,使农民从事绿色农业成为自觉和自愿,企业参与成为一种典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各级政府通过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从而增加人们参与绿色农业开发的信心和自觉性。

(二)加强绿色农产品全程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绿色农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纽带密切,各个环节的标准要求规范严格,不仅涉及了产品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同时受制于种植、加工、储运、包装的科学技术,另外也离不开整个系统的组织与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和规范绿色产品全程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经济标准、生态无害化生产模式与技术评价标准、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标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生态监测指标及方法等。其次,积极运用和推广绿色农业集成技术。即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的立体生产技术、农林牧副渔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技术、生物工程与生态工程结合的生态技术、维持土壤肥力的生物养地技术、农田生物固氮技术、生态资源开发技术等等。在生产加工技术上,应主要考虑产品包装、综合配料、方便快捷的大众消费趋向,引进与开发加工保鲜技术等等。第三,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连锁配送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7],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等。促进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有效互动,实现优质优价,体现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价值和效益,整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建立政府对绿色农业支持保障制度

由于绿色农业成本高、代价大,加上绿色产品还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以及绿色产品在种植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农业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价格补贴。即在农产品上市季节,根据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确定主要绿色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如果生产价格低于保证价格,政府或者是按保证价格直接收购产品。其次,建立绿色农业保险。绿色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灾害发生的高频率性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这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政府应对绿色农业保险,降低绿色农业对天灾人祸的侵扰,减轻农民的损失。第三,以立法手段加强对绿色农业投入机制运营的有效管理。为了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防止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颁布农业投资法,以保证农业结构变革所需的资金来源;同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并采取一系列的政府法令予以支持。[8]第四,降低绿色产业的税收,鼓励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对绿色产业领域发展较好的工商企业,尤其是出口免检企业,在政府采购及其他方面给予优先权。

(四)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

在充分考虑适应我国绿色农业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标准,特别是加入WTO后符合国际贸易需要的农业技术及农副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标准。实施技术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要适时修改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同时与国家的建设项目如“西部大开发”、“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保护”、“基地建设”、“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等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五)提高绿色农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

绿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引入了环境科学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产品营销学理论,以及现代育种学、新型生物科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信息技术等。因此,要加强绿色农业理论研究,明确绿色农业的内涵和概念,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绿色农业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水平,围绕国际重大横向协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农业重大产业化项目,整合小课题(项目)研究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内容,集合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进行绿色农业产业开发研究,同时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科研投入,开展校企联合,利用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为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另外,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总结形成绿色农业集成技术,并在相同和相似区域进行示范推广,促进绿色农业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不断改善和提高绿色农业研究工作水平,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绿色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保持绿色农业科学协调稳步发展。

(六)打造原生态地区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根据我国山地面积多、原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特点,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我国山区、高原、丘陵地的区位条件较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农业技术水平和商品率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但环境生态条件较好,污染低,是天然的绿色农业区。要充分利用山地、高原、丘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选择商品率高的名、优、珍稀土特产品作为主打产品,进行绿色产品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布局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利用新疆天然草场建立绿色奶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基地,利用秦巴山区丰富的菌类资源建立松茸基地、木耳基地,利用西藏虫草、藏红花、天麻等建立中药材基地等。同时,进行天然绿色产品品种选育研究、种植技术研究、加工技术研究,使原生态的野生产品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加强原生态区域的科技人才引入、培养和培训,做到对原生态区的产品质量进行自检、自评,不仅从产品品质上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而且要利用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包装技术等对天然绿色产品进行打造,使原生态地区的绿色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少走弯路,增强原生态绿色基地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其次,加强原生态地区环境保护,防止现代化技术的载入造成原生态环境破坏、保持这些地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沟通山地丘陵区与国内中心城市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使我国原生态区绿色产品销路通畅,绿色农业基地建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财经中国,2007(9):100-103.

[2]刘志刚.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区划布局及工作建议[EB/OL].[20080829].http://www.garcc.com/view/art.

[3]西藏的自然资源.[EB/OL].[20090211].中国西藏新闻网.

[4]绿色食品健康消费新选择[EB/OL].[20060626].http://www.changsha.cn.

[5]吴敬学,陈俊红.国外政府农业投入政策演变与经验启示[EB/OL].[20090218].http://www.shagri.org/readnews.

[6]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5):66-75.

[7]张迎春.农业投入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EB/OL].[20040614].http://www.sdny.gov.cn.

4.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四

【摘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农民都是弱势群体。农民缺少组织化,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无法改变自身的贫穷和弱势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且宝贵的制度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是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可以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可以促进农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并保障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还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可见,合作社是保障和提高农民利益、平衡贫富两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构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满足农民的合作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建国之初的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供销合作社作为中国农民合作社的代表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的合作社运动曾经偏离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成为了影响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如今,合作社重新归来,在一些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不论其数量、规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等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重大的差距,人们对合作社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和偏颇,其本身具有的制度资源优势还远远未被开发出来。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借助相关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和完善澄清认识,使合作社这种宝贵的制度资源在中国农村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作用。本文的主体部分大概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合作社及其制度特点、合作社存在的理论依据以及国内的既有研究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合作社的特点和功能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和“三农”问题现状,来分析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在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当前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揭示到底是哪些因素限制和制约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思想认识方面的误解,外部环境中的经济体制、政府政策和法律以及其他诸如历史文化、舆论、人才匮乏等的制约,农业合作社自身及内部存在的产权关系、内部机制等方面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严重滞后。第四部分则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加强对合作社事业和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加快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的力度,先示范后推广,完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制度优势。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在农业合作社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将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和“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对我国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对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多角度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诸如经济体制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说明应该如何清除障碍,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合作社弱势群体“三农”问题产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321.42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导论13-171相关理论阐释与分析17-261.1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17-191.2合作社及其制度特点19-221.3合作社存在的理论依据——经济学角度的分析22-241.4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24-262我国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26-342.1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26-282.2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合作社在农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28-292.3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29-302.4农业合作社可以使我国农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30-312.5发展农业合作社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建立起桥梁31-322.6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32-332.7发展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33-343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34-583.1我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历史演变34-393.1.1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组织34-353.1.2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农村合作社事业35-373.1.3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村合作社37-383.1.4改革开放后的农业合作社38-393.2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状及特点39-463.2.1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39-413.2.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413.2.3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而农民专业协会数量较多41-423.2.4活动区域基本集中在乡镇以内42-433.2.5从牵头方式看基本体现出农民为主的特征43-453.2.6从行业分布看种植业所占比例最高45-463.3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46-583.3.1历史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因素46-493.3.2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49-553.3.3农业合作社自身及内部因素55-584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58-644.1注重合作社事业和合作社知识的宣传58-594.2加快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594.3政府应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59-604.4立法先行,加快合作社法的出台60-614.5先示范后推广,循序渐进61-624.6做好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62-64结论64-66参考文献66-68致谢68-6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5.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未形成规模,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偏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及农产品质量不高等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自有关方面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算起,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个年头了。尽管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地位不断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农业产业化外部运行环境不佳、内在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由此,往往导致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较高,发展难度较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亟待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的蜜月期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约束条件。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做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上称之为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型,然后传入西欧和日本,传入发展中国家较晚。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约在90年代初始于山东,当时,针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买难卖难,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局面,由山东省潍坊市于1993年初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对农业产业化作出了24个字的解释,即“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1993年7月,《农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首次报道。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经验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配发长篇社论,其导向极为明确。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开始流行,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模式,很快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兴起。?? 按照《人民日报》社论的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经营体制”。由此可见,尽管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但都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都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在社会劳动分工深细化基础上,使农业与相关联的产前、产后产业相融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和有效方式。?? 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被看作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解决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现状的一项可行措施。也正基于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从它提出之日起,其内涵就处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人们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其中有许多是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这种看法实际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衡量一个生产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核心标准是看多元参与主体是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是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表述,必须根据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体现和反映产业化的全部内容。其内涵表述应当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才可称之为产业化经营。?? 农业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同行业同产品的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出路。??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当前我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亮点。从经济的角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分析起来,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基于分配环节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化状态,除了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 农业产业化是许多国家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新阶段其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户手中分散经营,每户农民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各种粮食、蔬菜等,同时,各农户还要从事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活动。据统计,中国有2.48亿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农户规模小而分散。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农民只好以手工劳动为主,仍然是采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这种小规模农户经营与产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因为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初加工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更是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近七万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企业效益难以提高。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三)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协调。政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环境的保障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规范不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一些政府行为尚未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求成心切,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在没有摸清本地实际,不了解市场的行情下,往往违背农民意愿,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做出决策。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强令农户改变经营品种、经营方向,强迫农民种植某个农作物品种或使用某种生产要素。这种强制性的干预,造成一哄而上,盲目上项目,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可见,当前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却存在着“越位”、“移位”和“虚位”等不适当的行为,这些严重掣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化。

(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在沿袭多年一贯制的耕作方式,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给率,不注意土壤的墒情保养,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最让老百姓担心也是最让政府头疼的是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这与农户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提供有效的途径,实践上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为止,这种作用还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上的主体基本上还是生产领域的小规模农户、生产加工领域的家庭小作坊和流通部门中的个体户商贩。据统计,我国有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其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必备的条件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在流通领域,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达300万家,其中大部分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营方式落后,质量意识不高。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受阻。??

6.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六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球运动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种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地各种级别的网球赛事更是接连不断。但是在高级别的四大公开赛以及各站网球大师赛中,即使能看到我国运动员的身影,也很少能打进第三轮,这说明我国的网球水平的整体水平较低。本文简要分析了制约着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制约 网球发展 因素

首先,缺乏良好的竞争态势和育人环境。

每一个优势项目的发展都与各省市专业队的形成息息相关,优秀选手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从教练员队伍状况看,高级以上教练员大多数为大专学历。可以看出,教练员群体学历较低,具有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威信高的领军人物,教练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女子单打与世界高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男子项目还相当落后。后备选手在能力和水平方面尚未对一线优秀选手形成冲击。与世界同层次的青少年网球选手相比,技术、战术、能力、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就全国运动队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数量还是教练员、运动员水平都仍显得基础十分薄弱,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环境亟待加强和提高。

其次,网球项目的制胜规律认识不够深入。

制胜规律是竞技实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也是博弈理论中的核心部分。竞技实践活动的选材、训练、竞赛、管理、决策等活动,都必需服从于制胜规律的要求。而由于我国竞技网球运动起步较晚,对项目的发展趋势、职业选手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训练规律特点以及制胜要素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入、准确。如何处理好连续不断的比赛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赛与练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尚需更加艰苦的探索。尤其是省市队伍受经费条件所限,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少,对这方面的认识就更加薄弱。

第三,科学训练水平不高。

现代科技与竞技体育经过近百年的磨合之后,已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从运动员选材、现实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计划制订、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每一个环节都应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目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教练员在科技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科技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我国网球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较低,制约了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迅速提高,教练员主动研究业务的风气尚未形成,科学训练水平还不高,对技术和训练手段的研究与创新,先进训练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训练的实战性,赛前、赛间小周期训练的针对性,训练、比赛节奏的科学性、系统性,各阶段训练、比赛的目的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第四,全国网球竞赛体系不够完善。

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活力来自于竞赛,它能激发人的潜力,增加荣誉感和成就感。目前,全国性的网球竞赛已形成,但省市级的竞赛体制尚未形成或刚刚起步,许多竞赛环节还不完善,国内竞赛在比赛数量、级别及时间安排上还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从参加全国性网球竞赛的代表队来看,主要集中在竞技较发达省市,许多省市由于种种原因,无缘参加或机会较少,这不利于调动一般省市的参赛积极性。因此,国家网球协会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培植公开、平等、有序的竞赛市场,完善竞赛办法,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比赛,并实行升降级制度,严格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审查,利用一切手段完善竞赛市场,调动众多省市的参赛积极性,以此推动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提高。

第五,市场冲击大,教练员思想不稳定。

由于我国体制和网球竞技水平不高的原因,网球教练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球运动已逐步在我国普及,许多网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以此导致国内业余网球陪打市场的迅猛发展,造成业余网球教练员供不应求,陪打教练员的收入畸形高涨,对专业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献身精神。因此,如何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网球师资队伍是目前网协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后,竞技网球职业化不高。

7.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篇七

1.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 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 农村劳动力大多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孺, 文化水平层次较低, 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 加之,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强烈, 思想保守, 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 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 商品意识淡薄, 缺乏经营观念[1,2]。由此可见, 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来经营。

1.2 土地经营分散, 农业现代化无法得到推广

近年来, 虽然收割机已是农村农忙时节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 然而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零星分布的生产模式下, 大型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得不到普遍应用。即使政府给予适当购机补贴, 农民购机积极性仍旧不高, 甚至投机取巧, 将政府补贴购置的这些机械转手卖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农村机械化无法普及, 这就要求各家各户农具齐全、粮食储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直接导致农民的居住条件不能彻底改善, 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3 农业附加值少, 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电器、煤气等在农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 粮食收获后留下的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燃料必不可少的部分, 为方便处理, 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大量焚烧秸秆, 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还破坏了土壤质量。

1.4 盲目上项目, 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以泰兴市河失镇赵杜村为例, 其常年种植地膜花生, 地膜花生比普通花生种植平均产量要高出1 125~1 500 kg/hm2。往年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 2013年5月该村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连片流转33.33 hm2土地用于种植地膜花生, 虽然通过土地流转, 适当规模种植能增加农业产量, 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 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 出现增产不能增收的局面。

由此可见, 在当今农业发展的形势下, 农村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 积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 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3,4]。

2.2 培育龙头企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集中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联合农户, 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 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 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5]。

2.3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6,7]。

2.4 及时准确发布市场行情

政府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 安排专业人员, 及时发布传递科技、市场信息, 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 及早调整经营方向[8,9,10]。

摘要:农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该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和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期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3) :68-70.

[2]王胜平.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 2012 (2) :26-28.

[3]王莉莉, 吴文生, 吴声怡.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 2009 (3) :52-55.

[4]徐慧慧.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吕迅, 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2) :93-95.

[6]吴强, 陈丹梅, 缪仕国, 等.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 (1) :32-36.

[7]张明, 孙艳, 刘长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42-43.

[8]张晓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 2007 (5) :91-93, 101.

[9]杨玖庆.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8.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八

【关键词】牡丹江市;农业机械化;建议与对策

一、牡丹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近年来,牡丹江市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农机装备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kw,比2005增长了34.38%;拖拉机发展到89522台,比2005年增长了30699台,其中大中型17948台,小型71574台,大中型配套农具发展到17914台,小型配套农具发展到94051台,收获机械发展到2196台。再次是农机作业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8.90万公顷,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2%,比2005年提高7.5%。再次是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农机管理服务总站1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6个、乡鎮管理服务机构53个、有市县两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个、农机安全监理站7个、农机培训学校7个,各类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42个。

二、牡丹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牡丹江市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其农机化发展

牡丹江市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带,土地相对不集中、地块小而分散,且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田间道路狭窄而崎岖不平,道路通过性差,有的道路只容许人和牛马来往耕作。这样的地貌条件给农业机械的行驶、作业带来了诸多困难,道路条件差或没有机耕道路使农业机械转移非常不便,造成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影响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观念陈旧,认识落后,导致农机意识淡薄,而且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种田的农民多数为老人和妇女,能够操作使用农机的人员越来越少。这些都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适用农机具短缺

近几年,国家积极扶持研制好开发农业新技术、新机具,但大多是大型农机收割耕作机械的研发,对于像牡丹江这种山区、半山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发和试验示范的力度都十分有限,虽然一些厂商看到了适合山区耕作的中小型农机具的潜在市场,但由于是新型市场,所以品种比较少。而且农机具的性能质量较差,价格偏高,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现有小型农机品种单调,机械性能和技术可靠性差。

4.农机化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由于收入低、积蓄少,所以投入到农业机械方面资金甚少。其次是牡丹江市政府对农机的投入并没有对农民购机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一是补贴费标准低。二是补贴费条件苛刻,不少农户宁可选择实用机型而不愿意购买补贴农机。除了农民和政府外,金融信贷机构对农民购机也应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目前牡丹间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高,而且由于农民认识不足不愿从正规机构贷款购机,所以其发挥作用甚小。

5.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

目前,牡丹江市农机合作社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因为农民对农机合作社的认识不够,不能充分利用农机合作社带来的便利与效益。二是农机合作社本身发展存在问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一些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而且经营理念落后,使农机作业合作社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的方式正常运营。驾驶操作人员水平低,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用机械使用与维护掌握不全面。

三、推进牡丹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只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才能使农机具有“用武之地”。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重点对机耕道及水渠等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研究,了解田间、机耕道路的特点,也要了解农民的需求。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项目建设的范畴。其次就是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来源应采取多种形式,一是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资金安排、二是农民通过多户自筹的形式解决资金问题。总之,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开辟机耕道路,整平整大田块,充分发挥农机具的效率。

2.因地置宜,研制并推广小型适用农机具

要根据牡丹江市的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农机具。首先应加强收割时的机械化程度,要加大对适合本地的小型多功能农机具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牡丹江地区是山区,地块小,比较适合使用小型农机具。因为多功能小型农机具轻巧灵活轻便、可拆卸、操作简单,在山区梯田、小田块等复杂地块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研制推广烘干设备,牡丹江地区盛产一些需要烘干的经济作物,如白瓜子、角瓜子,但目前其干燥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方式,即自然晾干,常因收获季节天气不利而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应研制简便的烘干设备用以减少资源和农民利益的损失。

3.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由于农民收入低,每家每户都购买农机具不能实现,并且家家户户都购机使得农业机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当地的农田普遍存在地块小,作物品种多等特点。鉴于以上原因,应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也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针对当地的情况,可发展两种形式的服务组织,一是农机大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广与壮大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项目专项基金,并优先对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补贴。

4.加快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牡丹江市农民和农机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把农机人才队伍培养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并认真履行。首先,要加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机具给其带来的便利和经济效益,也要让农民了解市场上最新农机具的用途并教会他们怎样“因地购机”,并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方面的培训。其次,要多渠道培养农机鉴定、维修、推广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定期的培训。

5.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首先,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严格监管,确保资金补贴到位,使农民充分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进而提高了农民的购机欲望。其次,要逐步完善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补贴的资金规模,扩大农民购机补贴范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的比例,而且在保证规范和公正的前提下,应使程序尽可能的简便,做到方便农民,简单易行;同时应完善农业机械燃油补贴政策。再次,政府应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给予农民购机的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农民解决购机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翔文,徐振兴.我国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J].农业机械,2010,(24).

[2]陈锐,魏津瑜,毕然.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01).

[3]白人朴.“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态势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1,(03).

9.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因素 篇九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使课堂教育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的状态。自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规模最大、受益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抓好农远工程,加强教学资源的应用工作,抓好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作用,能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现代远程教育是一学生和学习者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体,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网络教育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地域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在网络上学习。能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使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能为全社会的学习者所共享,使受教育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远程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为知识经济时代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化,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和发展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效果。

存在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不强,认识不高。

2。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远程教育所需的运行资金不足,部分农村教学点无力置办电脑、多媒体教室、光盘放像设备等,有限的多媒体设备及光盘放像设备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远程教育需求,制约了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工作的开展。

3.技术力量薄弱:很多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无力处理,只有加强投入、抓好培训,才能为远程教育工作做好保障。

4、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念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把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学校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成绩的主观评价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完整的考核机制,信息技术教育的考核几乎成为可有可无。这种评价观念,严重阻碍和制约着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导致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设备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10.制约网上购物发展的心理因素 篇十

消费者对网络信息缺乏信任。首先,网络商店容易建立也容易作假,而且网店的营业面积、店容店貌等在网上很难感受到,增加了消费者鉴别的难度。其次,网络购物的安全性仍让人担忧,网络支付过程中个人帐户的信息仍可能被截取或者盗用,病毒的大肆蔓延也令人生畏。最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手段,如果发生网上纠纷,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

网络消费无法直接感受商品和购买环境。长期以来,消费者形成的“眼看、手摸、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在网上受到束缚,而且网上购物也缺乏直接购物的乐趣,很多人喜欢结伴购物来保持左邻右舍或朋友的关系和友情,但是网络购物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需求,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社交动机。另外,虚拟的网络商店也无法让消费者因购物而受到注意和尊重,同样也无法满足某些消费者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的心理需求。

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完善。对于网络消费者而言,在获得省时、省力、省钱的优点的同时,更希望有良好快捷的配送服务。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配送的时间问题,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购物旺季。在目前网络消费的配送方面,主要是邮寄、EMS、专人投递、航空铁路发运等。在几种方式中,除专人投递外,投递时间一般都在3天以上或1周左右,网上购物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无从体现。当消费者想到自己订购的商品是在大约一两周才能收到,其购物的热情便会大打折扣。

11.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篇十一

摘 要: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命脉,也是目前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并探讨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编制制度、政府政策倾斜、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和身份认同缺失等因素制约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健全。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师资队伍 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瓶颈和挑战,逐步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要求。其中,师资队伍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命脉[1]。近年来,民办高校呈现出师资紧张、流动性大、良莠不齐、科研能力不足和新老教师青黄不接等局面[2]。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将制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因素归纳如下,并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为促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政府和社会政策因素

在制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因素中,政府和社会政策因素是根本原因。其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身份待遇不同。公办高校教师为事业单位在编职工身份,民办高校教师为企业员工身份,公办院校教师在工作待遇和社会认同上更有保障。公办高校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和民办高校教师身份的“尴尬性”导致民办院校对师资丧失吸引力。

2.政府政策有倾斜,竞争机制不完善。在科研项目、资助政策和行政审批等方面,政府政策尚更多地向公办高校倾斜,由于政策的倾斜,本来起步较晚、处于弱势的民办高校更失去了与公办院校公平竞争的平台,导致民办高校办学之路步履维艰,由于发展空间有限,优秀师资也不愿意在民办高校长期工作[3]。

二、民办高校内部因素

在制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因素中,民办高校内部因素是直接原因。其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高校管理层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不足。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不足,管理效率低下。在目前管理体制下,民办高校教学工作运行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事务冗杂、朝令夕改等管理弊端,迫使教师不能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4]。

2.民办高校内部教师主体地位缺失。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性质尚属于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办高校要实现自身发展就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民办高校更倾向于把教师视为提供服务的“员工”,将学生视为带来利润的“客户”。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民办高校教师除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外,往往还要身兼数职(比如招生宣传、学生管理等),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尴尬。将教师视为“员工”、学生视为“客户”的畸形体制的另一个衍生弊端就是导致教师身份的尴尬性。在我国,教师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作”,但在民办高校,教师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按照“雇主”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员工”。民办高校教师做着“最光辉的工作”却得不到“雇主”和“客户”的尊重。

三、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民办高校教师的自身因素也是制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整体上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科研能力不足、学术素养有限等短板。这些因素使得民办高校整体水平不能和公办高校相提并论,同时限制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由民办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体制等导致教师思想落后,普遍归属感比较差,多数专任教师的潜意识里存在打工心态,思想上怠慢、懒惰,缺乏积极上进的动力,没有形成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只是一味得过且过,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缺少进取心,自身专业发展有碍。

四、结语

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宏观制度和外部政策已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不相匹配。其中,教师编制制度固化了优秀师资的流动方向,政府政策倾斜导致了民办高校不能和公办高校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体制机制不完善使民办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民办高校内部环境使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打击。为此,建议逐步打破编制制度,以使民办、公办高校教师身份无差异;健全公平竞争环境,以使民办、公办高校在市场检验中齐头并进;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使民办高校现有教师队伍趋向稳定;提高民办高校决策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率,减少“无用功”和内耗;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尊师重教、“术业有专攻”,调动广大民办高校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吕迪.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周惠超.多元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柯佑祥,薛子帅.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1-56.

[4]王维坤,温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以辽宁省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01:75-78.

基金项目:2016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6SC101)

上一篇:运动员的广播稿怎么写下一篇:车间安全标语:事故隐患不除,等于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