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歌鉴赏

2024-10-28

唐代边塞诗歌鉴赏(通用9篇)

1.唐代边塞诗歌鉴赏 篇一

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广东高州中学

崔华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边塞诗的独特意象。

2、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的边塞诗,让学生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2、通过典型的习题,让学生运用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去鉴赏边塞诗。

3、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戍守边疆将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和珍惜当前的和平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探究式复习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确实,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而诗歌则是灵魂的最深处,它常响彻于你的生命,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这汗牛充栋如繁星般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二)感悟与鉴赏,归纳边塞诗的特点,整体把握边塞诗。

阅读以下诗歌,思考:这些诗歌属于哪类型题材的诗歌?归纳该类诗歌的特点。

①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注: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

②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因水中泥色似金,故名。玉关:今甘肃玉门关。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佩环、“马策” 和“刀环”分别指代战马和武器。③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④黑山:一名黑虎山,在今呼和浩持市附近。《木兰诗》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

③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梅花何处落: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④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⑤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以上面的诗歌为蓝本,引导学生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1.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热海、白雪、沙、石、云、月、白雪、青冢、雁、风、霜、马、刀、号角、烽火、、牙璋、旗、鼓、阴山、天山、黑河、黑山、玉关、关山、塞上、塞下、燕然、龙城、戍楼、羌笛、羌管、单于、虏、胡、羌

2.边塞诗常见的艺术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慷慨悲凉、委婉清丽 3.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①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④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的怨情。

4.边塞诗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夸张、用典、渲染、寓情于景、直抒胸臆、(三)理解与运用,掌握鉴赏边塞诗的方法。1.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是一首 诗,请结合诗来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边塞诗。诗中的意象有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2.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参考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4.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问: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2梦镜与实际的对比.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阅读与鉴赏边塞诗。(课后)

1、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⑴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⑴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⑵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⑵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5.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五)板书设计

找意象——析手法——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通过品读边塞诗,把握边塞诗的特点,通过鉴赏与感悟,把握边塞诗的情感。诗歌的魅力在于情感的共鸣,我们不仅从边塞诗中感悟将士们奋勇杀敌、矢志报国的情怀,而且能理解当今世界局势中,驻阿富汗美军的反战情绪,也能体会当代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的情感。让我们珍惜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且行且珍惜!

2.古诗词鉴赏·唐代诗歌 篇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2. 简析两首诗歌是怎样描写笛声的。

3. 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 赏析这两首诗在表达艺术上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8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崔道融,江陵人(今湖北江陵县),唐末诗人。

5. 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 简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7.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 诗歌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2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杜审言,襄阳人,是杜甫的祖父。

②这首诗是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

9. 本诗颔联中有两个“平中见奇”的词,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0. 这首唐诗在写景方面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之。

11. 请从意境角度赏析“归路满尘埃”这句诗。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6题。

三月晦日送客

崔 橹

野酌乱无巡, 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 莫作未归人。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 试分析崔诗中“兼”字的作用。

14.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5. 两首送别诗各有特色,请试作简要分析。

16. 根据你的理解,请分析两首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20题。

华清宫三首(其一)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7. 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作一分析。

18. 这两首诗歌中都提到了“月”,“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9. 请赏析李诗中“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句。

20. 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①

柳宗元

无限居人②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侣③,一夜春寒满下厅④。

[注] ①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奉诏回京,临行前永州亲友为他饯行。至驿站后他感慨万千,便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们。却寄:回寄。②居人:指居住在永州的故旧。③荆州:永州古属荆州。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他是陈留高阳人,见刘邦时自称“高阳狂士”。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并亲自劝说齐王归汉。④下厅:客舍。

21. 首句“独醒”二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22. 柳宗元举诏赴京时有那么多故旧亲朋为他送行,为什么还是感到“可怜寂寞”“一夜春寒”呢?

3.学案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推荐] 篇三

一、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惋伤成分多;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二、诗歌

凉州词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翰

(唐)王维

葡萄美酒夜光杯,渭城朝雨浥轻尘,欲饮琵琶马上催。

客舍青青柳色新。

醉卧沙场君莫笑,劝君更进一杯酒,古来征战几人回。

西出阳关无故人。

塞下曲

(唐)卢纶

(一)(二)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将军夜引弓。

单于夜遁逃。

平明寻白羽,欲将轻骑逐,没在石棱中。

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从军行

(唐)王维

(唐)王昌龄

十里一走马,青海长云暗雪山,五里一扬鞭。

孤城遥望玉门关。

都护军书至,黄沙百战穿金甲,匈奴围酒泉。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曲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逢入京使

出塞(其一)(唐)岑参

(唐)王昌龄 故园东望路漫漫,秦时明月汉时关,双袖龙钟泪不干。

万里长征人未还。

马上相逢无纸笔,但使龙城飞将在,凭君传语报平安。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关山月

(南朝•梁)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疎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三、边塞诗的特征: 1、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3、艺术风格和技巧: 艺术风格:

常用表达技巧:

四、习题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二)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jì)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⑵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⑶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不同?

(三)[2006年高考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4.写出唐代边塞诗词的名句 篇四

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9、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王贺《南国》

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2、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13、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14、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15、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1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唐·马戴《出塞》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21、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2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3、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2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26、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27、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8、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

2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33、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3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元·王翰《凉州词》

5.说说唐代作家创作的边塞诗 篇五

中文0931班29号吴桂泽

摘要: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边塞诗则是边塞诗中颇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而本文从边塞诗概念的研究入手,以唐代边塞诗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就其征战主题、乡恋、苦寒及民族冲突等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 征战主题与民族冲突 乡恋 苦寒

一、唐代边塞诗的界定

边塞诗是按题材内容研究诗歌而产生的诗体概念。作为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诗体类型,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而与其他诗体种类相比,边塞诗表现的是人的社会政治生活内容,是国与国之间、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政治行为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行为,以青春热血为代价,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灵与肉的痛苦考验。因此征戍生活远比一般日常的聚散离合、穷达祸福、伤春悲秋等生活内容更牵动人心,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能否正常运作的根本问题,因而反映戍边守土内容的边塞诗也就比其他一般诗歌更感人,更具震撼力。[1] 从文学反映生活范围角度说,边塞诗也是其他诗歌不可替代的诗体类型。边塞诗以边塞为表现对象,“边塞诗本身就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写边塞风光,还是写风俗民情;不论表现边地的生产生活,还是反映征战戍守的军事生活。不论咏史怀古,亦或咏物寄情,都突出鲜明的边塞地域性特征。因此边塞诗是反映异域生活的主导诗歌体式,它是对文学主体反映内地〔包括中原和南方)生活的一大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二、下面就其征战主题及民族冲突、乡恋,苦寒等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一)边塞诗的征战主题与民族冲突

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看,每一个王朝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并维护这种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

相比于和平,征战毕竟是暂时的。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或物质财富而大举入侵,当中原王朝为了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需要而主动经营边塞之时,武力征战的方式就成为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手段。

唐代战争的恒久与惨烈,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在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极大的震撼。因此描写边塞战争的惨烈以及由此而生的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就成为边塞诗征战主题表现的重心之一。唐代边塞诗有许许多多对残酷边战的描写:“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这种惨烈的征战,时间上具有恒久性:“岁岁征兵去,难防塞草秋。”“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空间上有广泛性:“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往往造成巨大的牺牲与伤亡,这类描写几乎成了诗化的战争“诗史”,与史籍相辉映。如此大规模的民族征战,双方死伤都异常惨重,不难想像这些边塞征战的残酷与惨烈程度,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笔下写了那么多的流血牺牲:“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誓心清塞色,斗血杂沙光。”“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错。”“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这些触目惊心惨不忍闻的视听意象犹如诗文中不断出现的着重号,时时提醒人们对战争灾难与惨痛代价的关注。[2]这些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民族冲突与征战,强烈地震撼着唐代有良知的士人,使他们在歌咏功业理想、礼赞大唐帝国赫赫武功的同时,转入了对无休止边战的深刻冷峻的反思,凝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

从边塞诗史看,唐代以前,由于文人对边塞征战之事的疏离与模拟虚构风气的盛行,加上人的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决定了边塞诗中难有悲剧精神的显现。唐代尤其是盛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鼎盛之时,也是对外战争最频繁激烈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崇文尚武,奖励军功,努力经营边塞,他们倚靠雄厚的物质基 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北却突厥,南服蛮撩,东臣契丹,西拒吐蕃.边塞征战取得重大胜利,高扬了唐王朝的国威,使人们在“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的胜利歌唱中增强了自信自豪之感,但另一方面,这些边塞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灾难:连年征战,轻率用兵,不仅牺牲惨重,而且造成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局面,加上军费开支庞大,使唐朝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另外,重赏边功,又使边将坐大,成为唐王朝严重的政治隐患。[3]

而进入中晚唐之世,由于平覆安史内乱,边兵内调,边防空虚,陇右河涅之地痛失吐蕃之手,人们从“勒石燕然,威加海外”的空前自豪一下坠入到国土沦丧的深深隐痛之中,盛唐征战的负面影响与中晚唐失地难收的境况,促使众多志士仁人一方面密切关注防边政策和防卫状况的变化,心系对外征战的胜负得失,支持正义的卫边战争,反对默武的扩边战争。另一方面又深刻反思边塞防卫问题,从历史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审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探寻战争的本质,这些思考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使边塞诗中具有了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单一的社会学批评观念的左右,人们评价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总是局限于用政治和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诗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分析诗人支持或反对战争的具体表现,如支持正义的卫边战争,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反对非正义的扩边战争,揭露穷兵默武、好大喜功给戍边将士造成的巨大痛苦和牺牲等等,以政治或道德标准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而摆脱上述思维定势重新审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我们发现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战争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诗中充溢着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而这种悲剧精神是唐人反思边塞征戍问题时的空前绝后的创造。这种具有超前意识的悲剧精神大大提升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它既是唐代边塞诗臻于巅峰的重要标志,也是古代边塞诗表现征战主题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体现.地位重要,价值极高。

(二)唐代边塞诗的乡恋特色

纵观边塞诗史,乡恋主题与古代诗歌相伴而生。

整个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尽管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战士乡恋和军幕文士乡恋两类,但其情感内涵却都是具有“士意识”的“士人乡恋”的反映。这表明,边塞诗乡恋主题中隐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作为“士”阶层的诗人文士的深层价值取向。一方面,“士”人心灵深处具有先天秉赋的农耕生活铸就而成的乡土意识和恋乡情感;另一方面又具有“君子怀德”“志在四方”的事功追求。正是这相反的两种价值取向引发了诗人文士心灵深处激烈的情志波澜。[4]

唐代边塞诗创作虽已打破乐府旧题形式。开始因事命题,自由抒写,但乐府之作中乡恋主题仍显得比较集中,且以战士乡恋为主。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征战被围之时,战士思乡怀念妻子之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也是战士与妻子间爱恋相思之情.这些诗作,虽然形式上或为长篇,或为律绝,已与南朝的乐府边塞诗有异,但其抒情的基本模式仍一脉相承,是诗人站在战士的角度替战士抒写的乡恋之情,既没有征夫乡恋的农耕文化特点,也没有军幕文士乡恋内涵丰富复杂的特点,而是士人复杂乡恋情感的简化与省略。

我们知道,雄奇悲壮是古代边塞诗特有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就美的展现来说主要包括外在的自然美和内在的精神美两方面。其自然美的展现较之一般的写景诗都具有荒凉、苦寒、奇险的特点,构成壮美或崇高的境界。

而悲壮崇高的精神美则是人之精神的体现.具有深厚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它包含着悲和壮两种相关又相反的两极悄感内涵,是由戍边守土的社会政治行为与个体情志的矛盾冲突造成的边塞征戍活动,既是社会政治的播要,也是个体的责任、义务与使命。[5] 因此乡恋就是个体思归欲求受压抑激起的情感波澜,它加重了边塞诗的悲慨气调,使之更加感人。

(三)苦寒的艺术特色

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主因是边疆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作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部,也是中部高原向东部丘陵平原转换的结 合部,中国的边疆自然地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形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高山大川、险关要隘成为边塞防卫的天然屏障。万里长城借助边地的奇险地势蜿蜒横亘于雄峰高岭之上。

二是环境恶劣,不是瀚海沙漠,就是冰天雪地。人烟稀少,偏远荒僻为其基本特征,其荒寒酷庚的自然环境与内地的中原或南方的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这两点构成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赖以存在的自然地理基础。

当然,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的形成,也是诗人艺术追求的结果。突出苦寒特色是边塞诗写作的抒情需要,既易于作者感动也容易感发读者,具有极强的情感震撼力.所以边地苦寒特色的突出,不仅是边地开发迟滞的问题,更是诗人有意选择有意强化的结果,是边塞诗的抒情需要。

静态地分析,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的深层蕴涵包括四个方面:征行劳作之苦、有家难归的乡恋之苦、有志难酬有功不赏的苦闷、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的抉择之苦。

三、结语

唐代边塞诗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诗作多方面展现了戍边守土的艰难苦寒及悲壮人生体验,诗化地记录了周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对抗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两种异质的文明冲突导致的惨烈状况与生存竞争带来的民族征战的残酷现实,既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也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歌唱,表现出勇于献身的尚武精神和报国情怀。特别是唐人对边塞战争的理性思考与诗化表现,不仅写出了民族冲突的战争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更从历史的高度、人性的高度表现了农耕民族代代防边的生存缺憾,使边塞诗充满了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极大地提高了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和表现生活的力度与深度。[6] 那些表现征夫思妇思家念亲的诗篇,凝成了故土难离的乡恋情结,表现了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文化留恋故乡安土重迁的文化特征:而边塞风俗诗,则从边塞风光、风物特产、民情风尚角度。多方面展现了与中原内地风格迥异的边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成为充满异域情调的风俗画卷.在慷慨悲壮的战争题材之外,又为边塞诗增添了神奇异趣的诗情画意,成为边塞诗地域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因此,从题材内容上看,唐代边塞诗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性边塞诗的爱国精神既是人类共有的归属感与角色意识自觉的产物,更是富有家国意识的华 夏民族特有的情感形式。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带来的尚武精神,不仅强化了唐代边塞诗的爱国情感,表现出勇于献身的报国热情,使唐代边塞诗充满爱国的歌唱;而且也为传统的任侠风尚提供了精神动力,侠义传统与尚武精神的结合造就了中华民族刚健勇武的文化性格,使早期中华文化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感、尚武精神和侠义的民族性格,具有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不仅如此,唐代边塞诗在诗歌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整个中国诗歌史来看,口头传唱的传播方式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娱乐功用,使得唐代诗歌艺术的历史格局以乐府诗为主体,配乐伴舞的歌唱方式对提高诗歌作品的抒情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题材的特殊性带来的抒情优势仍是边塞诗歌创作与传播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整个唐代诗歌的艺术格局看,边塞诗的抒情性是极其突出的,在这一时期诗歌诸题材中是前卫的、重要的、引领时代潮流的。

此外,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史的前期阶段,不仅是边塞诗创作由定型走向成熟进而臻于辉煌鼎盛的时期,其创作在诗史上也具有艺术范型意义。乐府边塞诗创作中,《从军行》、《陇头水》、《苦寒行》、《白马篇》、《少年行》、《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塞上曲》、《塞下曲》、《关山月》、《度关山》、《梅花落》等系列诗作在抒发征戍苦寒、尚武报国、豪侠任气、思乡怀归等思想情感时,都已凝定成一系列的可以把握和操作的艺术范式,许多边塞诗篇成为后世诗歌创作学习借鉴的样板与范本,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总著《唐诗史》〔全二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I版。

[2] 李炳海、于雪棠著《唐代边塞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吴湘洲著《唐代歌诗与诗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I版。

6.唐代边塞诗歌鉴赏 篇六

作者信息

姓 名

联系电话

所教学科 语文 所教学段 高中

电子邮件

单位名称

本模块将用来记录您在模块1至模块3中的学习反思。在前三个模块结束时,您都需要使用这个模板,根据所学内容在其中添加新的想法或设计。

第1步:选择单元(模块1第2节后完成)

请选定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项目学习要素(如探究活动、高级思维、真实情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的单元。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包括您当前所使用的评价方法。

原单元概述:

在唐代,尤其是在盛唐时期,边塞诗成为盛极一时的题材走向。盛唐的边塞诗为何能有如此充沛的精神力量,中晚唐的边塞诗体现出那些不同的感情倾向,边塞诗又包含了哪些丰厚的思想,这些问题都具有探究的价值

本单元学习在高二年级上学期进行。

通过设计单元学习,引领学生结合《唐诗宋词选读》中有关唐代边塞诗的阅读,了解边塞诗歌写作的特点,探究边塞诗人的精神内涵,分析时代背景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受边塞诗歌的特殊魅力,用博客书表达阅读感受,最后完成关于“唐代边塞诗之我见”的论文写作。

描述您当前在这个单元中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的:(注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唐代边塞诗及其写作背景进行评价。此阶段运用讨论、师生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唐代边塞诗的精神内涵分析研讨的自主、合作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评价,检验信息资料的运用能力;运用观察法和师生讨论会进行评价,进行全过程的学习帮助、激励、管理;运用量规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小组合作的充分性。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唐代边塞诗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运用博客评价量规。:请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使用时间等进行概述,而不需要直接陈列所有的评价内容)

第2步:21世纪技能(模块1第2节后完成)

在模块一中您学习了在教学中考虑21世纪技能的必要性。那么,在您选定的这个单元中,您将在什么地方来培养21世纪技能呢?请在下表中至少列出您将整合在单元中的三个21世纪技能,也考虑一下利用什么技术工具来支持这些技能的学习。

21世纪技能

技术工具

交流与合作 qq群 微博

主动性和自主学习量规

信息与素养 博客、主题网站百度、ppt演示文稿

批判性思维 专家指导

修订后的单元概述:

考虑在本单元培养某种21世纪技能后,您的单元设计是否发生了变化?在下面空格处重新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单元概述:(教学内容 活动)

本单元主题是:边塞豪情——唐代边塞诗探究

唐代的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在研究唐代边塞诗的过程中,将会形成多元的解读及批判性思维,这对学生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21世纪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是高中二年级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其中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课本内容,另外补充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前出塞》、李益《上汝州城楼》、陈陶《陇西行》。这些诗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着各自丰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边塞诗歌的不同风貌。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4节课时间完成。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利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课本内容,另外补充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前出塞》、李益《上汝州城楼》、陈陶《陇西行》,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设计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唐代边塞诗之我见。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眼中的唐代边塞诗”主题讨论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举行“送你一首边塞诗”个性朗诵比赛,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演绎展现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第四,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唐代边塞诗歌精神浅探”的论文,利用博客或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描述您当前在这个单元中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的:

(注:请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使用时间等进行概述,而不需要直接陈列如有的评价内容)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唐代边塞诗及其写作背景、对学生任务中的需求进行评价。此阶段运用讨论、师生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唐代边塞诗的精神内涵分析研讨的自主、合作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评价,检验信息资料的运用能力;运用观察法和师生讨论会进行评价,进行全过程的学习帮助、激励、管理;运用量规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小组合作的充分性。单元概述:(教学内容 活动)

本单元主题是:边塞豪情——唐代边塞诗探究

唐代的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在研究唐代边塞诗的过程中,将会形成多元的解读及批判性思维,这对学生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21世纪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是高中二年级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其中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课本内容,另外补充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前出塞》、李益《上汝州城楼》、陈陶《陇西行》。这些诗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着各自丰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边塞诗歌的不同风貌。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4节课时间完成。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利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课本内容,另外补充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前出塞》、李益《上汝州城楼》、陈陶《陇西行》,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设计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唐代边塞诗之我见。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眼中的唐代边塞诗”主题讨论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举行“送你一首边塞诗”个性朗诵比赛,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演绎展现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第四,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唐代边塞诗歌精神浅探”的论文,利用博客或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描述您当前在这个单元中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的:

(注:请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使用时间等进行概述,而不需要直接陈列如有的评价内容)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唐代边塞诗及其写作背景、对学生任务中的需求进行评价。此阶段运用讨论、师生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唐代边塞诗的精神内涵分析研讨的自主、合作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评价,检验信息资料的运用能力;运用观察法和师生讨论会进行评价,进行全过程的学习帮助、激励、管理;运用量规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小组合作的充分性。

7.边塞诗鉴赏 篇七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8.高适边塞诗鉴赏 篇八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

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时所作。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书塞景之苦,诉屯军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激情。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在这类诗中,高适对援引者的形象、才华、功绩、威望给予了过多的赞美,最后道出希望得到提携援引之意,体现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与紧迫感。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送蹇秀才赴临洮》

蹇秀才本蓄“千里”之志,然而双鬓染霜,尚无成就,现在投笔从戎,远走塞外。征程之难,希望不要畏惧,勇敢前行。依君雄笔之文才,宝刀之武略,只要自我发奋,一定能在临洮成就勋业。通篇洋溢着对友人从军出塞的赞美,对建功立业期望的热切,既是激励他人,实际也是诗人抱负的真实写照。这种炽热浓烈的爱国情怀,既是高适个人思想观念的基本取向,也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二、豪迈尚气的英雄主义

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为人们实现英雄梦提供了广阔舞台,崇拜英雄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边塞诗本身就是歌颂英雄精神的重要载体。高适的边塞诗体现出强烈的英雄意识,特别是对历史英雄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

诗人北游燕赵,东出卢龙,看到的是虏骑滚滚南下、边境狼烟四起,而唐军却陷于“转斗”,疲于应付,和亲的政策也不能带来长久的和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才能安边定国,诗人想起持节临塞、威震四方的李广将军,希望能有他那样的英雄统帅大军,一战擒贼首、定边关。《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第一大篇”,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了对“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英雄精神的赞美。在梯次描述了敌军气盛、边关告急、将帅腐败、征夫怨女的痛苦后,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用“至今犹忆李将军”收住全篇,体现了浓重的英雄情结。高适在歌唱历史英雄的同时,对当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同样给予了热情的赞颂。在《东平留赠狄司马》中,对狄司马的出塞经历和功勋表达了深深的敬佩: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西域月窟、楼兰、北庭、西海地名的连结运用,呈现了邈远苦塞的真实图景,辅以经、指、出、临四个动词,表现出了一往无前、连续作战的边塞经历,赞扬狄司马论文学识广博,入仕官职显赫,操兵练出精锐,出战荡平胡敌。一个跃马扬鞭、驰骋边塞、英武勃发、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扑面而来、跃然纸上。高适将对英雄形象和精神的景仰和赞美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理想和追求,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不断喊出“他日云霄万里云”“自有云霄万里高”的心声,激发出干一番英雄业绩的豪情。他后来历任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重要军中、地方官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挥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白有诗赞曰:“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构成高适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激昂雄劲的尚武精神

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荣、达到巅峰,与整个朝代连绵不断的边塞战争有很大关系。高适在科举屡试不中的情况下,逐步把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弃文从武、走向边塞、入幕佐帅上。《别冯判官》中“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送董判官》中“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等,反映的就是这种强烈愿望。作为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以诗人为戎帅”第一人,并最终出将拜侯,崇军尚武是高适边塞诗大力歌唱的旋律之一。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这首诗作于哥舒翰幕府期间。入哥将军幕府,是高适人生的重大转折,自此他才真正走上了“万里云霄”路。因此,他以极度兴奋的心情,对从军的自豪、搏杀的壮烈、凯旋受赏的荣耀,都给予了热情的赞唱。威严的军队,乘着骏马,挟天子之威,倚将军之雄,翩然而行,进军的战鼓如雷声震地,千万面军旗如火焰飘动。 “天子怒”“将军雄”“雷殷地”“火生风”,渲染了唐军不可战胜的如虹气势。太阳照耀着雪亮的战戈,月亮映射着高悬的良弓,无论在青海、还是在黑山,都英勇无畏、士气冲天。有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旄头空”就是必然的战争结果。蓄势至此,豪情更加迸发,万里赴死,终于一朝成功,诗人对登麒麟阁、入明光宫充满着强烈的期待。笑文士、轻一经、讽古人、叹老翁,虽有几分得意和轻狂,却充满着对走向边塞、手执雕弓、激战太白的无比自豪,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对崇军尚武精神的赞美。直接投入到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使高适对将士、战场、胜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诗歌中的阵云氛围、英武之气更加浓厚。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

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

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

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哥舒翰收复九曲,是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战。取胜后,高适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写诗予以歌颂。由于当时正在前线,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惨烈,诗人采用“赋”的手法,对战斗场面进行了具体细致地刻画。唐军气势摧山,军旗翻动,将军指挥若定,士兵机智转移捕捉战机,弩弓发出的箭一排排飞向敌阵绝断其归路。从“泉喷”“风驱”“鬼哭”“天愁”中,似乎能闻到战场的血腥、看到敌方失败的惨状,浑化无迹地承接了唐军的威武气势,隐喻地歌颂了将士英勇善战、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石城”以下十二句对主帅哥舒翰的赞誉,是对前面士兵歌颂的升华,揭示了取胜的原因。能让“老将”失色、儒生结舌的,正是哥军 “慑沙漠、感乾坤”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长策善决”的智慧,这也正是高适作诗赞扬这场大战的立场所在。

四、哀怨深沉的忧患意识

高适边塞诗中的忧伤情绪和爱国情怀是统一的,忧患是爱国的另一种表达,爱国是忧患的延伸和发展。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才使他在屡试不中、几十年求仕不成的情况下,矢志不改,永不放弃。因此,从高适边塞诗忧伤的情绪中,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力量,激起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在高适悲伤的情绪中,最大的莫过于对怀才不遇的悲叹。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自蓟北归》

诗人作为封丘尉出使青夷军送兵,面对边塞诸将玩忽职守、贪功邀赏的情况,心情十分沉重,不由生出些许凄哀之感。诗一开始就营造出沉重的“哀”气,“边马哀”实际是驱马人心里之哀。面对天高地远、敌我对峙的情况,统兵将帅本该出以公心、忠于职责、慎重决策,然而他们却为一己私利,轻启边战,致使战士十之五还。自己有“王霸大略”和安边良策,却无人理睬,虽然来到边塞却不能有所作为,最后失意而归。开始的“哀”变成最后的忧,那种忧国忧边忧兵的心情,至今读来仍令人伤感。

大国多任士,明时遗此人。

颐颔尚丰盈,毛骨未合迍。

逸足望千里,商歌悲四邻。

谁谓多才富,却令家道贫!

秋风吹别马,携手更伤神。

——《过崔二有别》

大国本应推崇人才,单单却把崔二遗漏,作品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不平之气。本有千里之才却不能任性驰骋,怀才不遇的悲伤足令“四邻”唏嘘。在秋风萧瑟的环境下,两个怀才而不得志的人握手道别,“伤神”之痛岂不加个“更”字,人生悲苦有何如斯?令高适悲伤的还有士兵的苦寒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其中最经典和震撼人心的是《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诗中以悲凉的笔调,呈现出一幅黯然惨淡的画面:在荒凉苦寒的环境中,胡军以暴风雨般的威势向唐军扑来,战士们不畏强敌,慷慨赴死,虽死伤一半,仍然不能杀退敌人。而在将军帐下,却是美人歌舞、纵情享乐的景象。随着笔锋的调转,这种控诉还在深入:征人远赴边塞辛勤日久,怨妇以泪洗面艰难度日,伤心欲断,他们相互的思念是那么刻骨铭心,离别之苦是那么心酸,更令人心痛的是,征人看到的依然是那么辽远渺茫的边塞和没有胜利希望的战斗。回望家乡,不知是否还有归期……把悲凉的气氛推向极致,直穿心底,令人伤感,也令人激愤。

9.很好 边塞诗鉴赏1 篇九

边塞诗鉴赏讲解

(两课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第一教时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总的来说是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1.边塞诗派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二、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分析举隅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

一、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问题

二、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四、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问题

一、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问题

二、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唐军的气势。

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答: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全诗虚实结合。

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当堂练习: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二字。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略)

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自夸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

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片描写了边塞景物,溶进作者的感情。用60字左右的短文把诗人在这种景物中的感情描绘出来,可以有适当的想像。

参考[整体赏析]。

2.“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答:

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选择题]

5.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D(“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

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边塞景象。既有雄阔背景,又有典型的意象。秋来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十分生动。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战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

C.“将军白发征夫泪”好像特写镜头,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

D.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

C(“反映孤城陷入重围„„”不对,词中无从体现这种形势。)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表述题)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词中“睡觉”两字与现代汉语中“睡觉”一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选择题]

4.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表述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选择题]

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

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表述题]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选择题]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C(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

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

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

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上一篇:中秋寄语小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告家长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