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名言

2024-11-05

陈景润的名言(共12篇)

1.陈景润的名言 篇一

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向无穷那样深深的触动人的情感,很少有别的观念能像无穷那样激励理智产生富有成果的思想,然而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能向无穷那样需要加以阐明。 ——D.Hilbert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过去关于数学无限小与无限大的许多纠缠不清的困难问题在今天的逐一解决,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夸耀的伟大成就之一。 ——罗素

无穷大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湾,所有的东西都会在其中消失。 ——马可奥勒利乌斯

有样东西不能证明自己,而且一旦它能够证明自己,它就不会存在,这件东西是什么?它就是无穷大! ——达芬奇

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无穷大的时候,这仅仅意味着我们不能感知到所指事物的终点或边界。——霍布斯

当研究无穷大时,“常识”是一个非常差劲的向导! ——马奥尔

那些无限空间里的无尽寂静使我感到恐惧。 ——帕斯卡

打开一扇我们可以从中向外观察无尽太空的大门。——布鲁诺

无穷大是一个黑暗的、无限的海洋,它没有边际。 ——弥尔顿

无穷大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指这样一个极限:当允许某些比率无限地增加时,另一些特定比率可以相应地无限逼近这个极限,要多近有多近。 ——高斯

无限集是一个可以与它自己的一个真子集一一对应的集。 ——康托尔

我们就不该进入对无穷的讨论,由于我们自身不是无穷,因此让我们去决定任何与无穷相关的事物是荒谬的,因为这就等于我们试图去限制它或停止它。对于那些问直线的一半是不是无穷,一个无穷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等 问题的人,我们不要去理会他们。人不应该去想这个问题,除非他认为他有头脑是无穷的。——笛卡尔

我们身处极大量和极小量之间,前者让人难以捉摸是因为它们的大,后者则是因为它们的小 。 ——伽利略

在数学中提出问题的艺术要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康托尔 [2]

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李善兰 [2]

我此生没有什么遗憾,死亡井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要遇到的最后-个函狱。——拉格朗日 [2]

我的成功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2]

我有非常多的思想,如果别人比我更加深人透彻地研究这些思想,并把他们心灵的美好创造与我的劳动结合起来,总有一夭会有某些用处。——莱布尼茨 [2]

向前进,你就会产生信念。——达朗贝尔 [2]

对自然界的深人研究是教学发现的最丰富的源泉。——傅立叶 [2]

假如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橄学真理,他会作出同样的发现。——高斯 [2]

2.陈景润的名言 篇二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 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工资太少, 供大哥上学, 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 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稍大一点, 他就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 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 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他学习十分用功, 成绩一直拔尖, 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 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 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有一次, 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 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 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计算方法, 沈老师非常高兴。接着沈老师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的杰出贡献: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 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 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 是数论中至今未解决的难题, 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 你们能把它摘下来吗?”课后, 沈老师鼓励陈景润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 将来就能够摘取那颗皇冠上的明珠。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二、生命不息, 勇于攀登高峰

1. 科研路上不畏打击迫害。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后, 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 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 在华罗庚的带领下, 陈景润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 正当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时,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陈景润被诬为安 (心工作) 、钻 (研业务) 、迷 (于专业) 的“资产阶级黑线人物”, “白专道路的典型”, 他研究的“ (1+1) ”也被斥为“白痴”、“伪科学”。他成为专政对象, 被剥夺了搞科研的权利, 只能在数学所干体力劳动“劳动改造”。被安排住在锅炉烟囱旁一间仅六平方米的小屋里, 桌子被抬走, 电线被掐断。即使这样, 痴迷数学研究的陈景润仍然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伏在床板上, 不停歇地演算、思考, 向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2. 收集论证资料物我两忘。

为了收集论证资料, 陈景润成了图书馆的常客, 一进图书馆就舍不得离开。一天, 陈景润又到图书馆去了, 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 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 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 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 还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图书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了, 就锁上图书馆的大门, 下班回家了。时间悄悄地过去, 天渐渐地黑下来。他拉开电灯的开关, 又坐下来继续看书。当他看完书要赶回宿舍时, 发现图书馆里静悄悄的, 没有一个人。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 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 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他走到电话机旁边, 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他想起了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接到电话, 感到很奇怪, 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高兴得不得了, 笑着说:“陈景润!你辛苦了, 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 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3. 不惧疾病缠身摘星成功。

为了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沿着极其艰难曲折的路不断攀登。他身患腹膜炎、肺结核等多种疾病, 医生一次次给他开了病假条, 可是他从早到晚不停笔, 甚至连节假日也不停止工作。图书馆里, 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 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 即使他没有来, 其他人也很少去坐它。人们已经深深了解他的习惯, 一钻进资料堆中, 就舍不得出来。每到下班时分, 值班的同志都要细心地去搜寻一遍, 以免重演把陈景润反锁进图书馆中过夜的事情。陈景润全部精力都用来攻克难题, 采摘明珠, 甚至一边走路还一边苦思, 有一次竟一头撞到了大树上。有志者事竟成, 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 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伏在床板上, 用一支笔, 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 宣布他已经证明了 (1+2) 。1966年5月, 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公开发表, 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1+1) 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紧接着, 1973年陈景润又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 (即“1+2”) , 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被国际学术界推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彻底突破了 (1+2) 的关口, 他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 取得了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斯特闻讯后, 立即将他们已送印刷所印刷的《筛法》收回, 然后在书里添加了第11章———“陈氏定理”。一位英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 至今, 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 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尽管陈景润已功成名就, 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 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 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 还要继续努力。”

三、生活朴素, 心中只有祖国

1979年, 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 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 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 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 拼命工作, 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 旅馆里比较嘈杂, 他便躲进卫生间里, 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 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 除了开会、讲学之外, 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 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 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 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 那里比较讲究, 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 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 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 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 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 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 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 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四、领袖关怀, 如沐春风

邓小平在日理万机之时, 还亲自过问陈景润的工作和生活。“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的诺言成了现实。陈景润更是有幸亲身感受到这位“后勤部长”直接的、细致入微的关怀。邓小平多次提出, 陈景润应该破格提拔为一级研究员, 并亲自接见陈景润, 与他促膝交谈, 成为陈景润最为敬仰和信任的朋友。后来, 陈景润有什么困难, 都毫无顾忌地向邓小平写信反映, 邓小平每次都是有求必应。邓小平一直履行“后勤部长”的承诺, 根据陈景润的具体情况, 邓小平指示有关部门:“一周之内, 请给陈景润解决三个问题:住房、爱人调动、配备一位秘书。”在他的直接关心下, 陈景润夫妻不仅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 解决了住房问题, 还有了一位工作上的助手。这一切, 使得这位数学奇才干劲倍增, 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他又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 (即“1+1”) 进行新一轮的“攻击”。陈景润继续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 投入到攻克世界难题的战斗中。

1996年, 3月19日, 陈景润终因积劳成疾长年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他一生不畏困难、不顾生活困苦、誓攀科学高峰的大无畏精神, 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了纪念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 1999年, 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纪念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为素数的7681号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素数是陈景润教授生前重要的研究领城。所以特将此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以资纪念。“陈景润星”在茫茫宇宙中运转不息, 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顾迈南.回忆对华罗庚和陈景润的采访[J].新闻爱好者, 2002 (6) .

[2]王丽丽.“文革”陈景润坎坷人生[J].档案时空, 2004 (1) .

3.日本陈景润的浪漫史 篇三

当《起风了》落下帷幕,打出制作人名单时,我不由地在心中为宫崎先生捏了把汗。因为,它既不像《幽灵公主》那样发人深省,又不像《龙猫》那样童趣盎然,也不像《萤火虫之墓》那样感人肺腑,更不像《千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那样充满天马行空的“宫崎式幻想”。可以说,写实风格的《起风了》是以绝妙幻想力著称的吉卜力工作室的一大异色,也难怪官方手册中影评家立花隆发出这样的抱怨:“这部电影是啥玩意啊!”

如果说,宫崎先生以前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是老少皆宜的可口可乐,那么这部《起风了》就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传世陈酿——刚入口时感觉淡而无味,越品却越觉得回味悠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究竟它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一言可弊之:日本陈景润的浪漫史。

风起之时:狂徒二郎的燃情岁月

可以这么说,《起风了》是部由两个完全不搭边的故事串起来的混合体。一半是上世纪日本杰出飞机设计师,零式战斗机的缔造者堀越二郎的奋斗史。虽然根据宫崎先生在官方访谈录中透露,“片中的二郎是以真人为原型虚构的人物,并不全是纪实”,不过因为影片太过写实,恐怕每个观众在都会把本片当作堀越二郎的人物传记。

究竟这位堀越二郎是何许人也?这里请原谅我在这里搬出一位我国上世纪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来做比较——两人实在在太像了。狂热,有才,不屈不挠,个人主义,对梦想极度执着,永不放弃,在自己的领域中以一己之力超越环境,取得世界顶尖水平的杰出成就。

“日本陈景润” 堀越二郎虽然出生在闭塞的乡下,但从小就对飞机有强烈的兴趣,梦想是“做出自己的飞机”。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事都是围绕着这个梦想来展开。不过,他显然要比饱经风霜的陈景润先生要来得幸运得多——24岁以第一名成绩从东京帝国大学(现日本第一学府东京大学)航空学科毕业后,就进入三菱重工,32岁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设计出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9试单座战斗机(零式战机原型)。虽然影片以近一半的篇幅描写他在祖国技术落后发达国家20年的劣势下,为了追求梦想如何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不屈不挠,但与现实的残酷和复杂相比,影片还是太单纯太显艺术化了,很难让人想象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中“创造奇迹”的日本男人所经历的艰辛和困难。

风止之时:病弱少女的悲情恋曲

实话实说,若要是《起风了》只有上面那个故事,可观性实在有限,不看也罢——男人的工作又不是花前月下,飞机设计中那些枯燥无味的术语怕是有人感兴趣才见鬼了。幸好,影片还有另一个故事:里见菜穗子的纯情绝恋。

说起这位菜穗子小姐,有可能是宫崎先生的作品中最为接近现实日本女性的一位人物——美丽,纯洁,文艺,楚楚可怜,温柔娴淑,身患绝症(结核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自我牺牲。她如同清晨的朝露,照亮了工作狂二郎单调的人生。每当她登场时,都能令观众眼前一亮。

然而,虽然影片中二人喜结良缘,不过遗憾的是,现实中的菜穗子的原型却是同时代的另一个人,知名作家堀辰雄的老婆,且25岁就因病离世了。堀辰雄为了纪念亡妻而创作小说《风起之时》,因此严格来说这位大小姐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尽管戏份比二郎要少得多。影片最后她为了不拖累二郎的工作而独自赴死的情节,还是颇能赚观众眼泪的。

风聚之时:天才二人的神交

要说《起风了》最大的看点,或者说是最有“宫崎味”的地方,那就是二郎敬仰的前辈卡普托尼伯爵登场的时候。说起这位卡普托尼,还真是个很奇葩的人物——意大利伯爵,天才飞机设计师,声名显赫。虽然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搞笑的是,二郎与他从未谋面,所以只能说是“神交”。你还真别说,这“神交”还真挺神——两人在梦中相会时,各式各样奇形怪状,令人叹为观止的飞机如过江之鲫般竞相而出,各种欢乐,各种梦幻,在蓝天白云下划出亮丽的风景。要说本片有什么能吸引儿童的地方,大概也只有这种桥段出来的时候吧。

风散之时:拼命也要活下去

新片上映之前,制片方对外宣传的发言中有句颇耸人听闻的话:“这部作品是宫崎骏的‘遗言’”。究竟现年72高龄的宫崎骏先生,想通过这部影片向后世,向观众们传达些什么“遗言”呢?用他本人在访谈录中的说法,“拼命活下去”。

影片中上世纪20年代的日本可谓内忧外患,关东大地震,金融危机,战争,革命,传染病肆虐,而主角二郎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在贫穷落后的日本取得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可说是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对于经历了3.11大地震与20年经济低迷的当代日本人来说,相信《起风了》或能起到一支强心针的作用。

个人意见,《起风了》绝对是部值得反复观看两遍以上的内涵作。它也许不是一部能让你笑着离开电影院的作品,也许会让你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但若有天宫崎先生真的离开了我们,那么这部作品或许将成为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拼了命也要留给后人的一点遗言。

4.陈景润的名人故事 篇四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习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习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昵称——“booker”。

5.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篇五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陈景润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先是在北京的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又回到厦门大学在图书馆工作,他一直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希望能够攻克这个世界的难题。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1957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从此他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一起参与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科研攻关。

进入数学所后,陈景润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后被越级提升为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2月徐迟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了全中国,使他成为一位家喻户晓数学家,也唤起了全社会对科学与知识的尊重,科学的发展与科学家的境遇也又一次成为全国家上下关注的焦点。

1966年身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 “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被人广泛引证。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魏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邓小平同志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邓小平接见陈景润教授。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陈景润毕生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是受沈元教授影响。从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一刻起,陈景润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陈景润说“ 是教授送我一个明珠!”

6.14数学奇才陈景润 篇六

教学目的:

1、了解福建人民对陈景润等知识分子的爱戴,主要了解陈景润的钻研精神和卓越成就,增强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2、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感受任何一项成果取得的背后必须有毅力支撑。

3、侧重于进行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学习了解陈景润不知疲倦地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有关知识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陈景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入,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的准备,谈谈你所了解到的关于陈景润的介绍。

(1)陈景润是谁?他的成就是什么?

(2)陈景润是哪里人?他有怎样的经历?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1、小时候的陈景润就有什么志向?他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对他有何影响?

2、陈景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陈景润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

三、了解陈景润忘我工作的故事。

陈景润除了看书,几乎什么事都不干,使自己完全处在书的境界之中。为了攻克数学难关,他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四、总结:

7.陈景润“任性”教子 篇七

陈景润在与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总结了一套方法: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使儿子的思维方法更具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那些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的。陈景润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科学家。

循着这一理念,陈景润对儿子采取“放任”培养。小时候,像所有好动的小男孩一样,陈由伟特别淘气,总是拿支笔在家里的墙上到处乱涂乱画。可陈景润从来不生气,认为那是儿子在动脑筋,要妻子不要管他。他说:“男孩子嘛,爱想爱动是好事儿。这样的孩子,脑子灵活。”

听了父亲的话,陈由伟更来劲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家里有个超大的计算器,陈由伟总是好奇地按来按去,觉得非常有意思。每蹦出来一个数字,他总是目不转睛地瞧着,心想这东西怎么会认数字?后来,他不但把计算器翻来覆去地折腾,还把那些按键一个个“挖”出来,想看看里面究竟藏着些什么东西。身为母亲的由昆急得直跺脚,很想阻止他。陈景润则认为儿子在做研究,摆摆手不让她管。陈由伟“挖”出来的按键,陈景润再把它们一一复位,一脸笑容,非常耐心。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曾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对数学的兴趣,希望将来他能接自己的班。但他发现年幼的儿子对音乐更感兴趣。虽然这使他略微感到失望,但他依然热心地鼓励儿子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陈由伟于是报名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小号班,学吹小号。

2003年22岁的陈由伟出国留学,在加拿大多伦多攻读国际商贸。一年后,身负使命感的他,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主动转到了应用数学系。在探索数学研究的道路上,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尽管探索数学未知领域的道路很艰难,但他一直对自己说,要像父亲那样,对数学充满热情和执着,坚持走下去。

8.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篇八

在生活中也有无数像小草这样的人,虽然默默无闻却为别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评一评身边谁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小草?(抗洪救灾中无数的军人、医护人员;地震中的教师;马路上维持次序的交警;甚至家里的妈妈,身边的亲人、同学都是小草)篇二: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①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②人世间的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危险的虚荣,让那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鲜了。

③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路上。

④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⑤他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经病重,开始住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了,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籍等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熬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⑥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润生命的辞典中,几乎找不到让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灿烂的生命之旗!

⑦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仍然可以随时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陈景润传》阅读答案

⑧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⑨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欢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⑩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节选自《陈景润传》)1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正如病痛折磨之后的陈景润,最终没有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没有摘到(1+1)的璀璨明珠。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而是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巅艰难攀登。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搭得就很稳固。

d.如今,在陈景润当年的办公室里,我们仍能看到那草稿纸上的行行字迹,它印证着陈景润钻研的足迹,也印证着淡淡的遗憾——有生之年终究未能摘取(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是否应该像他那样走,作者却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12.病重的陈景润,始终没有把科研攻关“搭梯子”的工作停下来,在他病重住院期间,这种“不屈”的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它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13.人物传记所展示的人物应该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的个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陈景润的性格和精神。(6分)

《陈景润传》阅读答案

14.不难看出,本文作者对陈景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陈景润不仅是不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而且是于逆境中依然勇于博取未来的不凡之人(见第②段)。请通观全文,概述证明这种观点的事实依据。(8分)

参考答案:

11.a e(a项的意思与原文恰好相反; e:作者通篇都在对陈景润进行肯定和赞颂)(5分)12.“不屈”的表现:

①将病房当工作室:住院期间随身带去各种科研资料,日夜不停地计算推理,但通宵工作后的陈景润,仍然精神良好;

②病痛缠身,但头脑清醒:患病后期,他的眼睛需要按摩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始终在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③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始终心神淡 定。

“不屈”的意义: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困境中人们的精神动力,是奋斗中人们的学习榜样。

13.①胸有大志,心气不凡:不懈追求,不断确立更高的人生理想。在陈景润看来,顺境和成功都只是暂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见①②③段)

②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逆境带来的压力,不会使他停止拼搏,停止创造。实际上,陈景润的科研工作始终是在病中、病重,或病榻上完成的,困难和死亡的威胁,从未使他减少奋斗热情。(见⑤⑥⑨段)14.不被胜利淹没:

事实上,陈景润早已是功成名就的数学家,鲜花和赞美围绕身边,但他有更高的目标,即“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并一如既往地追求拼搏着。所以说,他是“不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2分)

于逆境中拼搏:

病重住院,仍然坚持在病房内超负荷地工作;

学术知音闵嗣鹤去世,他虽然担心无人能审核自己的论文,但悲伤过后却以更大的勇气去拼搏创造;

他始终没有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甚至没有找到一条精准的科研路径,但他仍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陈景润传》阅读答案

篇三: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1,称陈景润为“中国数学界傲然挺立的大树”指的是-----------------2称他是一棵“小草” 指的是(1)---(2)-----------3 文中多次提到陈景润的病情,其作用为(1)------(2)------对 病中的陈景润爱唱歌 这句话的理解(1)------(2)-----------------------------请大家帮助帮助啊!快要考试了啊!我很急1,因为他的成就很大,写出了他的伟大。2,他虽然很渺小,但是他很敬业 他的功不可灭3,写出了他在生病期间还那么用功 更加突出了他的伟大和作者对她的敬佩4,病中的他很乐观 他很热爱生命仅供参考,谢谢。提问者评价差不多。。篇四: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2011-10-03 11:15| 浏览 10203 次1.第一段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2.“为了维护祖**亲的尊严,陈景润毅然牺牲了个人的利益”中的“个人的利益”指什么?答:指陈景润作为大会共指定的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3.“自作主张”是什么意思?既然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陈景润不立即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而要想党组织回报呢?答:“自作主张”的意思是:在没有经过上级研究所党支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作出决定。因为他为了维护祖母亲的尊严。4.陈景润在自己给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二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陈景润为什么最后选择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呢?答: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陈景润不能出席。1)解释说明2)指陈景润作为大会共指定的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3)“自作主张”的意思是:在没有经过上级研究所党支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作出决定。因为他为了维护祖母亲的尊严。4)一是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二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陈景润不能出席篇五: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 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王亚南 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 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 中的 1+2。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 1+2 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 1+3 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 1+2 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教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 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 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 杰出的成就 辉煌的定理 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b.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 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 光辉的顶点。

e.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6分)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你结合全文,谈谈这涉及了哪些方面并作分析。(6分)(4)文章以 数学家陈景润 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2.(1)ce,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选b或d均不得分。解析:a瘦削、弱小、内向,家庭条件差是他受欺负的原因,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b是那位领导对陈景润教学能力的不满。由下一段厦门校长的 听到意见之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 等内容推知。d被誉为筛法的 光辉的顶点 应是 陈氏定理。

9.陈景润的名言 篇九

信心,是做好每件事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时刻对说,我能行,我能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自卑,要提高我们的信心,才能做好每件事;决心,是进入成功大门的第二门坎,心中有了目标,就要下决心去完成。只要有了决心,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太远了;恒心,是成功大门的第三门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坚持就是胜利,持之以恒,以长久不变的意志坚持去做好每件事情。俗话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做好事情,就必须得具有信心,决心,恒心。

记得去年,书法老师对我说:“段铮一,再过一个月,省里有一个少儿书法比赛,要求选手当场写字,并评出最优秀的一幅。我希望你能在这一个月内,好好练习取得好的成绩。”我十分有信心能获奖,学习几年的书法,借此机会,来看看我的书法水平。回到家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获得一等奖。从那以后,我每天认真练习,为了每一个字,我常常练习十几张纸,直到写的和书里差不多了,才去练习下一个字。经过长期的坚持的练习,我在比赛时发挥的十分良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它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

10.寻访数学家陈景润 篇十

18、19世纪的数学家都试探过。都没有能够作出证明,以致到了1900年,德国数学家布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会的著名演说中,把它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之一,留给了20世纪的数学家们解决。要证明这个猜想是那样艰难,以至于德国数学家朗道1921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国际数学会上,无奈地说:“用现今的数学方法,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力所不及的。”

自从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以来,在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前150年研究它的工作进展始终不大,直到后来才陆续有些成果……

陈景润兴奋地注视着国内外数学家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在数学所他对人说:“我不想和中国人比高低,我要和外国人比高低!”1965年冬季的一天,陈景润交给王元(华罗庚的学生、当时数论组负责人)一篇论文,题目是《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共有50多页,经过认真研究,王元宣布:论文的论证是正确的。同时也提出证明还要进一步简化。因“文革”开始,在1966年5月的《科学通报》上,仅发表了1页纸的简报,从简报发表到全文发表的6年中,国外数学家都知道陈景润宣布的研究结果,但谁也不相信是真的。1972年《中国科学》复刊后,陈景润在该刊发表了一篇关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题目是:《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共有20多页。他把原来的证明作了大量的简化与改进。王元等人看了论文,惊喜地发现:从1960年到1972年,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想,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创性成果,既超过了国内的水平,也超过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陈景润原系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1956年,他寄给华罗庚一篇题为《塔内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5个定理进行了修改,华罗庚看后,说:“他(指陈景润)真有想法!”随即把陈景润调到数学所。

陈景润患有严重的结核病,体力不支时,就买些便宜的人参泡水喝,3年困难时期,他把自己节省的数十斤粮票捐给了灾区……

1973年4月25日凌晨3时左右,记者来到中关村数学所的宿舍,这天,陈景润和往常一样还没有睡觉。他把门打开以后,映入眼帘的景象令人震惊:这是一间大约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靠墙放着一张单人床,床前放着一张三屉桌,桌上床上到处堆着书籍、资料,窗台上,地上,放着破饭碗,药瓶子。碗里还有干了的酱油。有人说,为了节省,陈景润平时不吃菜,用酱油泡水喝……天都快亮了,床上的铺盖还没有摊开呢!

门打开以后,陈景润呆呆地站在床和桌子的夹缝里,惊恐不安地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我……”

从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到陈景润的论文发表,中间经过了200多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数学家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地钻研它,最后都失败了。因而陈景润的成功就格外引人注目。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李希特合著的《筛法》一书,写完了10章,正准备出版时,“陈氏定理”忽然问世,作者决定推迟出版,又立即以《陈氏定理》为题,专门写了第11章。

1979年法国出版了古今一千多位大数学家的传记,陈景润也列在其中。那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来华访问时,惊问陈景润:“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进了如此之难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国数学家赫晋黎,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惊叹道:“啊,你移动了群山!”

人生苦短,陈景润已驾鹤西去。他留在人世间的遗物、手稿,被永久地陈列在了庄严雄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供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瞻仰、缅怀。他的名字和事迹,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将永垂青史。能享受这种礼遇,是他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人瑞摘自《炎黄春秋》),本刊有删节)

11.教学工作总结 陈景荣 篇十一

陈景荣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我承担了高一年级6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由于这是我第一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不够。因此,备课环节是教学工作的重心。通过充分考虑我校高一学生的基础,同时借鉴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的课堂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

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耐心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以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三个班科代表表现的尤为积极负责,甚至经常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

这是我参与高效课堂改革的第四年。在我的课堂中,我也有意的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充分组织学生的独学和群学讨论活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甚至背离时代精的内容,我在讲清基本的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要人云易云,如在学到反右派斗争这年史实时,我要求学生认真翻阅有关历史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对待党在过去犯的一系列错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矛盾。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搞清了过去始终困扰他们思想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次学校组织的段考中,我都会重点讲解历史学科的解题方法。例如选择题,哪些情况适合用排除法,哪些情况又是历史思维题,什么时候应该尽可能的缩小范围,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查。对于材料解析题,拟出解题的“三部曲”,先审题,再审材料,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历史材料解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12.陈景润的名言 篇十二

工作坊(2011年9月21日---9月30日)

一、培训时间:2011年9月21日--9月30日

(每天6小时)

二、授课老师:台湾陈景圆老师

三、举办单位:深圳尤伽瑜伽培训中心

四、培训费用:3800/人

培训优惠:2011年7月份报名 3180/人

2011年8月份报名3380/人

2011年9月份报名3800/人

参加Uyoga教师培训200小时以上学员再享受9折优惠

五、证书:陈景圆老师整体瑜伽『解剖学与生理学』10天工作坊学习证书

六、課程的安排(初阶课程):

课程一﹕『瑜伽经』/全本四篇196节全览、导读。

课程二﹕『解剖学与生理学』/身体的各种系统:包括肌肉、骨骼、呼吸、消化、神经、排泄、循环等系统。

(注:具体课程内容详见课程流程安排表,请咨询您的培训顾问。)

培训咨询电话:0755—86220331 *** http:///

七,陈景圆老师Jini Malika Chen 简历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毕业

台湾整体瑜伽Taiwan Integral Yoga 主持人 中华国际整体瑜伽协会理事长

师承沙吉难陀瑜伽大师Sri Swami Satchidananda 翻译了最重要的一部古代文献—巴坦加里的瑜伽经Yoga Sutras Of Patanjali 欧洲国际瑜伽联盟聘请的瑜伽老师Union Of European Yoga 整体瑜伽国际专业导师Teacher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l Yoga

整体瑜伽国际认证师资培训班的老师Teacher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l Yoga Teacher’s Training.1982年认识『光明大师』-崋淑君老师,为陈老师种下了瑜伽的善缘。

1982年起为中华民国瑜伽协会担任台上的翻译者,为邀请来台的国际大师翻译瑜伽。

十几年来,陈老师积极参予各种印度瑜伽的考察、研习活动。从印度到美国整体瑜伽莲花学院(Integral Yoga USA)、日本冲道瑜伽(Japan Okido Yoga)、欧洲瑜伽联盟之国际瑜伽大会(International Yoga Congress, held by Union European Of Yoga)、大陆等交流活动等。

2000年只身前往『美国整体瑜伽莲花学院』深造,获Sri Swami Satchidananda沙吉难陀大师亲自颁发师资文凭,并成为莲花学院整体瑜伽的台湾代言人。

2002年参加『欧洲瑜伽联盟』所举办的瑜伽大会时,获得Swami Sudip苏迪普大师特别给予加持,对陈老师在瑜伽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鼓励和肯定。

2006年初出版翻译沙吉难陀大师之著作(Translation & Commentary)—巴坦加里(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 Sutras)。这是印度最珍贵的一部古老经典,是一本学习与练习瑜伽的基本模板,是一本可以永久珍藏的圣书,是一本你在瑜伽灵性及身体健康追求的道路上,可以不断参考、依据的书籍,堪称瑜伽的圣典。

2005年『整体瑜伽Integral Yoga”沙吉难陀瑜伽学院(莲花学院)』正式成立台湾分院,由陈老师主持。

2006~2009年连续四年应邀担任欧洲瑜伽联盟之国际瑜伽大会中的瑜伽老师。

2009年9月由陈老师主编的第一本『Hari Om整体瑜伽』 杂志问世。

2010年 在台举办第一次国际认证的『整体瑜伽师资班』,培训整体瑜伽专业师资。2011年 继续在台举办第二次国际认证的『整体瑜伽师资班』。

陈老师长期接触瑜伽,参与各项国际性的瑜伽活动,使陈老师能够直接受教于多位瑜伽大师,尤其获沙吉难陀大师的青睐,接触到具有最完整瑜伽知识的『整体瑜伽Integral Yoga』。由对瑜伽不断的认识,而逐渐产生了深植内心的情感,体认印度瑜伽---这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浩瀚无边,却能融入任何时代的生活中,是一种正确又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烦忙、紧张、彷徨生活的最好指导。它开展了我们的视野,它可以穿越三度空间,将我们从日常生活融入大宇宙,并可带你进入更宽广的内心世界。

经常应邀作专题性的瑜伽演讲。开班授课多年,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自从 巴坦加里(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 Sutras)出版以来,影响台湾瑜伽界甚广,大家已从对追求如特技般的体位法中渐渐脱离,进而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定,并认识真实自我。陈老师时常应邀前往各处演讲『瑜伽经』。

陈老师在大学期间专修『解剖学与生理学』,将其与瑜伽结合,以便更深入的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于练习瑜伽时,更能知道应该如何伸展,以帮助瑜伽深入的修练,达到「见山又是山」的境界。实用又重要的瑜伽练习。这两个课程(瑜伽经与解剖学、生理学)已开班授课多年,甚受欢迎与肯定。

上一篇:守望的话题作文下一篇:超市商场物品保管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