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诗歌(10篇)
1.知音诗歌 篇一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七绝·知音
门纳高槐一片阴,
无人造访自弹琴,
芸窗未掩风来赏。
不枉胸中有远岑。
知音
箫的声音是韵
吹的是心情
心情被心情接纳
天地不高不矮
生死都无所谓
韵致的不是人
是生活
理解有理解的尺度
可以忠可以叛
知音知道韵律
还有心
心在向往
存在的一切可以在眼睛消失
世俗的确实在
本原是本原的基础
食不可少
雅致的只是雅致的享受
多数有多数的内涵
想望和羡慕
一梦
还是要清水
还是要五谷的清香
同甘共苦的是爱人
知音是知音的终结
日子是炊烟
炊烟也是旗帜
谁在晚霞中盼望你渐近的身影
谁把炊烟看做召唤
青丝一缕
白发满头
岁月变了无数
唯一没改的还是如初的心愿
可以听懂天籁
不一定听懂心曲
心曲只为一人歌唱
知音是知音的绝路
说什么呐
平淡的日子
最优美,永远不休止的是韵律
百年长,百年短
2.外国知音故事[定稿] 篇二
他们的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虽然历史能够夸耀许多有名的交道:朋友们的终身事业是那样密切联结着,以至不能再分为你的我的,然而那其间总不免有勉强或固执的痕迹,甚或不过是隐忍着完全抛弃个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却毫无种种勉强的痕迹。歌德和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颗巨星,又是一对朋友。虽然歌德大席勒10岁,刊物《霍伦》,共同出版过讽刺诗集《克赛尼恩》。席勒不断鼓舞歌德的创作热情,歌德深情地对他说:“你使我作为诗人而复活了。”在席勒鼓舞下,歌德一气呵成写出了叙事长诗《赫尔曼和窦绿蒂亚》,完成了名著《浮士德》第一部。这是,席勒也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名著《威廉·退尔》。席勒死时,歌德说:“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27年后,歌德与世长辞,他的遗体和席勒葬在一起。
?人们为了纪念歌德和席勒以及追念他俩之间的友谊,树立了一座两位伟人并肩而立的铜像。
屠格涅夫与果戈理
?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
?他的挚友屠格涅夫伏案疾书,用沉重的笔和着自己悲伤的泪水赶写出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
?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斯人民爱戴的名字此时出现在报刊上。彼得堡的书报检查机关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理的文章,并且声言,如果屠格涅夫不顾禁令,强行发表文章,他就会遭到逮捕。正直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宁肯坐牢,也要慰藉死者的灵魂,尽莫逆之交的情谊。于是,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禁令,就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出来。沙皇的特务机关第三厅不久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巴基去。
3.知音难觅之随笔 篇三
研读文本《伯牙绝弦》之随笔
乌后旗二完小 陈霞
前段时间,学校要举行一课三备活动。三位老师在一起选课。因为我们的课程进行的挺快,按照教学进度原本进行到七单元的课程我已经进行完了。所以只好把课订到了八单元,选定了25课《伯牙绝弦》。没想到,一看便爱不释手。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
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4.《知音》教学设计 篇四
小学2班 潘定刚
龙山县乌鸦乡九年制学校
教学目
知识与技能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知音、密匝匝、行当、一唱一和、互唤互答” 这几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学习这种写法。
3.组块阅读,感悟人、动物之间建立“知音”关系就能实现人和动物之间和睦相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劝告人们真心爱护鸟儿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少年才是鸟的“知音”;理解文中知音的含义。
2、体会作者真心爱护鸟儿极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
难点:体会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儿的“知音”。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朗读,感悟交流。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收集了解有关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聊“知音”
1.听音乐导入。(高山流水觅知音)
2.理解“知音”的含义了吗?(请同学说自己所理解的“知音”的意思。)
3.若是人和鸟之间也形成了这种“知音”关系,你猜猜,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寻“知音”(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15*《知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那些没读懂?
3、学生质疑。
4、学生交流。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谁是谁的知音。
三、明知音(品读课文)
1、究竟谁是画眉的知音,为什么?
2、找出下列不同的句子,比较朗读:(1)、面对养鸟老人的问题:我这鸟儿叫得怎么样?围观的观众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
(2)养鸟老人和围观者听到少年背古诗前后不同的表现。
3、先自读自悟,再小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
4、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指导朗读(1)、读句子,体会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第一组:我这鸟儿叫得怎么样?
我怎么听着这鸟唱得不是美歌呀? 第二组:真是美鸟唱美歌呀!
唱的是忧愁的歌,痛苦的歌!(2)、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你就是笼中的画眉鸟。老人和少年对自己的歌声、生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你会怎样想呢?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也可超越文本设身处地去体会,感同身受之后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少年描绘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符合鸟的内心需求。
四、做“知音”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播放图片:像画眉这样渴求知音的生灵)是啊,在你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像画眉这样渴求知音的生灵啊!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关注这些身边的动物!
2、总结:我想,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大概都会希望成为对方的知音吧!这样,人和动物之间就可以和谐相处,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了!附:板书设计
养鸟人—— 怔住了
知音
观 众—— 没做声
少 年—— “自在啼”
教学反思:
课文通过叙述在鸟语园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鸟儿也有自己的语言、欢乐和忧愁,只是蓝天、白云、森林是他们的理想之地,让我们去爱护他们,去给他们自由。本文采用了先扬后抑引用掲题、人物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描写上多运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任务的内心活动;在结构上,作者采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独特结尾方式,给人以想象。
5.离别知音日记 篇五
过年了,有很多亲戚来我们家拜年,其中有一个是我大舅家的孩子,她跟我年级相仿,但是比我略懂得多一些,她思想很成熟,鼻子上架着黑框眼镜,长发飘飘。我们很聊得来,因为毕竟是同岁,不久后,她要回老家了,也就是我们短时间内见不到了。
我们虽然只认识了几天,但她就像我的知音,虽然我们一样大,但是她又像我的姐姐一样,处处让着我,我们好像心有灵犀。但是我们要分隔两地,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今天阴天,可能因为天气的缘故,我们心情各个都很压抑,鸟不唱歌了,一片死气沉沉,大舅和我爸爸一直在说着:“等明年我们还来,下回一定让咱哥俩好好喝一杯!”爸爸也附和的答应大舅,但是好像怎么也活跃不起来。半天,我才和姐姐搭上了句话,毕竟我们即将分别,气氛也有些压抑。我跟姐姐说:“姐姐,我们一定会再见的”姐姐也笑着说:“嗯,明年我爸和我妈也会再来的,你们也可以去找我们一家哦,我们随时欢迎”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才好受点,但是那种分别的伤感还萦绕在我心间。不久,火车站到了,我和姐姐依依不舍的抱在一起,一边说还会再见,我们彼此好像都哭了,爸爸和舅妈看见这阵势,连忙安慰我们。“Kxxx次列车开始检票“;随着广播响起,姐姐要走了,我们买了站台票,目送着火车发动,我和姐姐一个在车上,一个在站台边挥手告别,我甚至跟着那节车厢跑,最后我们还是分别了。
6.知音 篇六
有一次,英语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改默写中的错单词,我和“洋洋”都错了许多,又必须乘第一班校车回家。可是我没有勇气去老师那里领一本好学生的默写本带回家参照,只好坐在位置上抓头搔腮,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心想:如果没有本子参照,就完 成不了 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明天如 何向 老师交待呢?正在这时,“洋洋”快步向我走来:“大头鱼,(我的外号)你还磨蹭什么,第一班车来了,你还不快去乘车回家?”我对他坦露了心里的苦衷。他二话没说,就大大方方走进办公室,去老师那帮我领了一本参照本,然后急冲冲递给我,说:“看,有什么好怕的,我不是顺利领到了参照本,快!快!快去乘车吧!”我风驰电掣般地跑到校车上,耳边不时传来“洋洋”的喊声:“大头鱼,今天一定要完成家庭作业,明天一定要把参照本还给老师哦!”
“洋洋”对待朋友就是这么真诚、坦率。还记得上星期五,我校举行了数学竞赛,我的成绩特别差,课间闷闷不乐地坐在座位上。“洋洋”见我心情不好就来逗我开心,他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不断涌出甜言蜜语。可我心情不好,不但不领情,还嫌他唠叨。他识相地走了。可过了一会儿,他又围着我跟我说笑,此时的我恼羞成怒,正要举手打他时,他却眼珠子一转来了句:“君子动口不动手,你不会做伪君子吧!”顿时,我的气就烟消云散了。我笑了,他也笑了。
7.知音作文300字 篇七
伯牙擅长弹琴,但真正能听懂他音乐的却没有一人。那日,他独自带着琴来到山上,寻找灵感。接着,他开始演奏。悠扬的琴声随着袅袅炊烟,飘向远方……
这时,偶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停下脚步,被音乐深深陶醉。伯牙第一次见到子期,一个平凡的樵夫,手中还提着一担刚砍下的木柴。他虽是一个樵夫,但在伯牙眼里,却闪耀着一种别样的光芒。一次偶遇,让他俩成为了朋友。平日里,他们一个弹琴一个倾听,子期从琴声中感受伯牙的心声,而伯牙也能体会快乐。琴声让他们彼此了解,二人滔滔不绝地谈论着。
……
可“月有阴晴圆缺”初中,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世上再没有比子期更懂他音乐的人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来祭奠他的知己——钟子期。
伯牙的一举一动,见证了他与子期的深情厚谊。当他摔琴时,他一定在想着子期,想起他们相逢的时候,想起他们交谈的时候,也想起他们依依惜别的场景。看着这把琴,一根根琴弦幻出子期的面影,他是多么不舍。“砰”!只听琴摔破的声音,那也是他心碎的声音。
8.知音初中作文 篇八
谁是我的知音?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的知音。
当霜止雨落时,我的知音就来了。细细的雨丝是我的知音,每当我闷闷不乐时,雨就下了个稀稀拉拉哗哗轰轰隆隆,这雨是一个有力的灵魂鼓手。在每个人心中都沉闷时,趁雨势时给每一个人畜力一棍,响得透亮,响得惊人,响得每一条在雨中沉睡的灵魂破土而出。而我,就是其中一条。雨声与雷声是我的知音。在我灵魂沉睡时,给我一声响亮的、惊人的、深遂的鼓声,这鼓声在深遂的悬崖间来回荡漾。它是我的知音,它告诉我:活得精彩!
我的知音是午间透过窗纱的一缕阳光。那光温柔、舒适,这也许是世上最美的邂逅。阳光在我的指间流淌荡漾,它在我做错事时做得昏天暗地眼前发黑甚至浑身麻木时,为我冲刷掉一天的疲倦,带来新的清爽透凉。它是我的知音,我是它的知音,它为我洗尽疲倦,我将一整天的好心情带给它。
水是我的知音。水让我的生活充满饱和,让生活变得多彩,水对我的重要性却是不可磨灭的,水让我在每次疲倦不堪时,能够睁大双眼看清世界,让我的生活水润,水带去了历史的尘垢,带来明天的丰富饱满。水是我的知音,水让我看清自己的容颜,看到我在生活中碰到的坎坷和成败是悲是欢,在我感到不足时,大肆地喝上几口水,就能感到幸福在我的胸口之间温暖地流淌。水是我的知音,为我带来幸福感。
天空中的云朵是我的知音。每当我心中凌乱烦躁时,看看天空中的白云,它们安静地飘着,不求金钱名利,不为烦事所急,它们那样安详地眺望着远方,静静地、慢慢地,多么快乐呀!每当烦躁时,看看我天上的知音,啊!我原来是多么快乐呀!
秋天的落叶是我的知音。每当我在秋天微风的`吹拂下经过大树时,树上火红的树叶总会有一片随着秋姑娘的歌声掉落下来,并轻轻地、温柔地拂过我的耳朵。这是落叶对我热情的见面礼,它用轻快地舞步欢迎我的到来,它们的热情总会使我的嘴角不经意地往上扬起,它们的姿态总使我想高歌一曲,当它们拂过我的耳边,我一天的疲倦都会被树叶掠走,更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这世界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知音呢?幸福是一万公顷的森林,我却拥有这么多,知音是一粒肥料,对我却那么重要,我细细思考,什么是我的知音:
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是我的知音!
路边那朵泛红的野花是我的知音!
春夏秋冬是我的知音!
9.知音作文600字 篇九
山间小路,崎岖盘旋。六马并驱,载货登攀。六马之其五者,毛灰色杂,目无神光。唯六之其一者,浑然赤色,宛如火炭,腾走奔跃,急冲若电。四蹄动而风雷闪,仰首啸而天地变。
呜呼!农人难识宝马贵,载货拉车,施之以鞭。山路陡险,立足尚难。宝马者,于速急快,可日行千里,然于力者,则不若劣马之大。车货加身,英姿难展,上行稍慢,策之以鞭。宝马没于深山,英才埋入市间。呜呼哀哉,悲之至矣。
不多时,力尽筋疲,汗流气喘。其汗殷红若血,似鸣不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马老矣,其能欲干。月夜中天,风急气寒。老马仰首,其目泪含。长嘶呼啸,声竭劲短。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诉之:天地不公,既生千里马,不生伯乐,知音难逢,归去何处?
皓月坠林,清霜锁道,马死。岳武穆
宋末,金兵南下。铁蹄乱而山河碎,刀剑寒而生灵怨。南人弱而败屡战,文士奸而朝庭乱。
于当时者,宋兵屡战屡败。唯一军可胜,若劲风急箭,以破竹之势,直入北塞。时人称之——————岳家军。
岳武穆战之正酣,忽接君主金牌十二,急宣回南。低首暗叹,情知回之必死,惆怅神乱。其时夜之已半,明月西偏,清辉洒地,似瀚海阑干。武穆绕营走之。思绪纷乱。叹今人潺弱,委曲求全,忠臣难觅,知音更鲜。武穆坐定而取琴,抚襟而弄弦。泠泠然如泉水激石,浩浩乎似怒涛拍岸。久久长长,萦萦难散。
武穆唱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英雄没矣,今再难求!
10.知音文化 篇十
—— 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现摘几段如下: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其中的“志”特别值得注意,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念、隐匿的怀抱。伯牙将这种感念与怀抱通过高超的琴艺倾诉出来,并不是弹奏了一曲叫做《高山》抑或叫做《流水》的曲子。试想,如果曲子早有成型,即便子期听了出来,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些古琴素养,却当不得“知音”之谓。故事妙就妙在伯牙即兴所致、直抒胸臆,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一语中的。这就使得两人的相遇相知充满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玄妙色彩。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流水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定位,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此课的现场效果据说十分理想。无论是学生的诵读水平还是应答质量,都出乎意料、令人叹服。我看课堂实录,发现全场自发的掌声不下6次之多,这在大型公开课中是鲜有的感人场景。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基础和准备是一个方面,教师本人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动态把握,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要素。
譬如,初读时,对“谓”和“兮”的处理,就是教师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取得的实打实的课堂效果。
又譬如,对“志”、“念”的理解,由一开始的“心想”到后来的“志向”,解读中教师精心安排了几处台阶:先是设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再是探问——“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答应对,是“教在当下”的最典型的真实写照。且看才军的精彩理答: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这里有学法的巧妙点拨,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有峰回路转、更上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和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
教在当下,你就成了学生的知音。
【知音诗歌】推荐阅读:
关于友谊和知音的名言07-03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 系列三-道德知音09-23
英语诗歌朗诵著名诗歌08-14
写母亲的诗歌现代诗歌06-29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08-16
带着宽容的自由诗歌和诗歌赏识07-27
建党90周年诗歌 建党90周年诗歌朗诵07-30
六一儿童节诗歌简短的诗歌08-22
感恩母亲节诗歌,赞美母亲的诗歌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