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8篇)
1.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一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群体性上访日渐增多,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稳定。正确分析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及特点
当
前农村矛盾很多,存在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交织在农民生产、生活整个过程当中,有五点尤为突出:一是民间纠纷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更新,农村民事活动的日趋频繁,产生的民间纠纷逐渐增多。婚姻方面,许多青年农民重仪式、轻登记,事实婚姻大量存在,由于新生婴儿性别歧视等问题引发离婚,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家庭方面,老人的赡养问题已成为引发家庭纠纷的主要问题;邻里关系方面,建房宅基地及住宅之间的通风、采光、道路、排水等相邻问题经常引起纠纷,且容易激化。同时,由于邻里间碍于情面,借贷双方一般不订立书面借贷协议,导致借务纠纷增多。二是土地承包矛盾突出。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具有稳定农村局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功能。但随着土地延包30年等政策的确立,因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地块调整、“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及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而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农村规模性的群众上访多数由此引起。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对土地性质及其有关规定不很清楚,混淆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关系,使得有些农民在自己责任田上随意种植,有的甚至建造新房。有的农民把自留地、宅基地及承包地当作私有财产私自调换、转卖、出租,甚至以责任田为要挟,讨价还价,百般阻挠公益事业建设,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三是干群之间矛盾增多。目前,农民的法律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都在逐步提高。农村干部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就得不到群众拥护;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强迫命令,就会引来农民更强硬的抵制;如果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就更为群众所不能容忍。因此,一些矛盾的激化,往往是从这里暴发出来的。四是传统陋习依然盛行。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而农村的文化娱乐又相对缺乏,许多人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并由此引发离婚、盗窃等许多恶果。同时,受“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影响,超计划生育在农村时有发生,罚款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生问题,有钱的等着罚,没钱的不怕罚,有的甚至拿“大肚子”与政府讨价还价作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就目前而言,农村矛盾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现阶段矛盾当中,属于历史遗留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利益之争是农村矛盾的核心内容。在这些利益中,既有物质利益,又有民主权利,二者都是农民渴望和追求的。第三,涉众范围广泛,利益主体分散,思想观念多元共存,矛盾一旦激化,极易形成连锁反应。
二、形成农村矛盾的主要原因
农村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农村干群关系不融洽。干群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引起干群之间矛盾的原因很多,比如调整土地问题,调整土地即是调整农民既得利益,如果乡村干部私心重,就会借调整土地而谋私;集体财务管理问题,如果村干部民主意识差,办事不与群众商量,办事结果又不公开,必然会引起猜疑、造成矛盾;处理村民矛盾问题,如果乡村干部责任意识差,或者不能“一碗水端平”,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执行公务问题,有的村民响应不积极,有的村民有抵触情绪,本应按照政策多做思想工作,如果乡村干部政策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就会激化矛盾。二是农民法律与道德意识淡薄。其一,法律意识淡,一切向钱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发展意识逐渐加强,但法制观念却依然淡薄。有的农民“只要有钱赚,违法也敢干”。其二,政治热情低,集体观念弱。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土地到了户,不用党支部,责任田到家,自家顾自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争权利,不尽义务。其三,大局意识差,封建思想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很多农民对封建迷信活动异常积极,对捐钱捐物、村里公益事业却置之不理。三是排查调解工作力度不够。实际情况表明,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形成,往往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都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的渐进过程。但是,一些农村干部警觉性不高,对矛盾出现的苗头、露出的征兆,不能有效察觉、及时反映、正确对待,致使矛盾发生。或是对矛盾性质看不清、抓不准,草率做出处理意见,处置不当,造成群众不服引发更大纠纷。四是别有用心的人幕后操纵。主要表现在信访方面。少数人怀着个人目的,组织、煽动农民集体访或集体越级访。例如党委、政府的某项工作、政策有损自身利益,于是煽
动群众共同对抗;对某些干部有意见,借助民声民意把干部搞垮;对基层组织不满,以集体上访给基层组织添乱、抹黑,破坏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
三、加强农村稳定工作的思考
要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抓好先进村党支部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级联
创活动,培养树立一批团结实干、业绩突出的典型样板党支部。其次,集中整治瘫痪落后支部,培养选拔好农村带头人,真正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第三,强化基层组织教育,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切实提高农村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第四,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规范民主议事程序,强化农民民主权利。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是加大农村民主法治宣传力度,使法律法规深入田间地头,让广大农民知法、用法、守法。二是加强基层干部法制培训,强化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遇到问题想法、处理问题依法的良好习惯。三是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乡村干部要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家中,听取群众呼声,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态,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特别是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依法办事,及时公开。扩大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权,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引导群众依法上访、有序上访,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
4、加快依法治村步伐。用四民主一公开全面规范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步入规范、法治的轨道。建立情况报告制、信息反馈制、督查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组织矛盾纠纷大排查。按照早排查、早解决的工作思路,坚持一般矛盾旬报制,重大矛盾挂帐督办制,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限时督办制相结合的调处机制,对排查到的问题抓早、抓实,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对蓄意破坏农村社会稳定,干扰经济正常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决不能姑息迁就,依法从重从快处理。
5、注重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乡村干部要从发展大局出发,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农村结构调整、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使群众把心思花在如何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上,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二
一、衡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1. 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 衡水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在努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探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公共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基本都能享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因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涉及面很多, 衡水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具体只看一下衡水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方面。衡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为93.8%,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衡水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14所, 编制3768人, 现有在编人员3400人,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0人, 大专学历688人, 中专及以下学历2632人。2011年7月, 招录大学生村医155人, 充实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衡水全市共有4994个行政村, 其中3910个村设有村卫生室, 其余1084个行政村采取乡镇卫生院下派、代管、多村联建、挂靠等形式实现了村级卫生基本服务全覆盖。衡水全市共有乡村医生6437人, 其中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874人, 承担366.1万乡村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 存在的不足
当前, 衡水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供给主体还是比较单一, 发挥职能有限。衡水的农村公共服务大都是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决策、供给。农户真正需要的服务提供不足, 而不需要的服务却存在供给过剩。衡水很多村的村民委员会提供的自治服务不足, 原应由政府、社区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邻里组织、村民个体等合作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 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由农民自行安排或互助解决, 或由政府行政行为替代, 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能力不强。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所建立的部分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如乡镇一级的“七站八所”职责不清, 经费不足, 管理性质很浓, 服务色彩淡薄。
第二, 人力支撑相对不足。随着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衡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进展很快, 但是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问题已成为衡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发展的短腿。没有专业人才, 即使有好的服务设施, 也无法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服务质量更是无从提高。当前衡水的从事公共服务职能的人才队伍现状:一是负责服务管理工作的干部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不少本科毕业, 甚至包括研究生, 但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专业的干部人员少。另外, 在义务教育方面, 农村教师短缺直接导致农村地区学校的学科结构缺陷;在公共卫生方面, 合格的医疗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农村敬老院大多由没有经过培训的中老年农民来承担护理工作。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 培养、录用大量的农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走读”现象严重。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在县城或者市里买了房子安家, 周一早上坐车去上班、周五晚上回县城或者市里来, 其中周三晚上还回来一次, 这种“走读”, 容易导致干部及工作人员安不下心来做工作, 尤其是晚上或者节假日期间甚至出现紧急情况, 为农村老百姓解决问题、提供服务顶不上去。三是大学生村官没能发挥更大的服务作用, 衡水大学生村官很多实际是在乡镇干活, 吃住在乡里, 有事就去包村的村子, 没事还是在乡里, 这其中可能是个人能力、意愿问题, 也有乡镇政府未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第三, 财政支农的投入不足, 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变革, 总体上一直未能超出政府系统的范畴, 无论是全能型的政府模式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一直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政府供给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 或者由政府财政做保障。与外国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相比, 我国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不足。近些年, 河北省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 但总体来说, 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上都明显低于城镇, 而且由于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衡水近年来用于农村的资金逐年加大, 但与财政总支出相比, 所占比重也不高, 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农村的比重还是相对较低。追根朔源, 一方面是衡水经济发展不是很快, 总的财政收入不高, 所以投到三农方面的资金相比其他地市要低;另外一个原因, 衡水农村在搞新民居建设, 如果现在对农村服务方面的硬件投入太多, 一旦村庄搬迁, 很多投入就荒废了, 很浪费, 所以现在有所保留, 财政投入不是特别多, 但是如果不改善有些村子的生活条件, 比如不改变他们的交通、饮水等问题, 当地村民生活困难, 所以还是先用财政投入解决农民眼前最紧迫的一些公共服务问题。
第四、激励与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我国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缺乏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有效具体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工作考核中, 公共服务只是一个很小部分。目前, 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业绩评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即使政府和广大干部, 真抓实干为农民提供了很多服务, 但是从直观考察看最不容易短期内出成绩, 或者是出了政绩也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方面, 这个领域的工作比较容易造假, 可以直接编造数字上报, 造成想务实真干、服务农村的乡级干部没有积极性、不想真干的干部更是趁机造假。
二、衡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
借鉴国内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经验 (比如浙江枫桥经验、成都模式等) , 结合衡水当地实际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完善衡水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供给体制
尽管政府机制在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处于首要位置, 但市场机制也应该作为一种必要的渠道和形式发挥其必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用经济的手段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允许不同的服务主体通过兼并扩大规模, 建立专业性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积极发展包括公共服务、企业服务、合作服务等在内的各种服务组织 (比如农民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私人企业、家庭农场等) , 并创造条件让这些组织平等地、规范化地参与和开展竞争, 使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够规范和高效运转, 切实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 增强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 增强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增强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 就是不论哪级政府, 哪级政府的服务人员, 都要坚持主动服务理念和服务效益理念。要转变政府和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的理念, 必须通过制度来推动, 这方面可以借鉴浙江枫桥的做法。服务效益理念是指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尽可能地实现优质、廉价, 并与农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相一致, 避免像以前一样公共服务投资了, 没有多少效益, 群众不领情。
怎样提高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呢?对现有的管理人员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公共管理等的培训, 任用选拔公共服务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德才兼备的尤其是本地的干部到县乡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任职 (可以同时避免了干部“走读”问题) ;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多从专业院校招录大学生来任职, 对招来的专业人才给予良好的待遇, 留住人才。三是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生活、成长锻炼、实现自己梦想的环境比如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位, 下达具体负责的工作范围, 让他们在农村得到锻炼的同时, 更好的为农村居民服务。
3. 建立和健全科学有效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具体做法有:一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如果像成都那样特别向农村倾斜, 那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二是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向县乡级政府倾斜, 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倾斜, 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十二五规划》, 通过供给模式的创新来拓宽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比如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特许经营, 委托服务外包, 土地出让协议配套 (政府出土地, 社会组织出力搞好公共服务) 等等, 通过这些渠道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同时解决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
4.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农村政府绩效评估考核和监督机制
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调研与思考 篇三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如何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使农村群众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是摆在当前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通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这点毋庸置疑
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把它作为解决民生、关注民生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农村公共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具体体现在“五个有所”上。
1.基础设施有所加强。近年来,各地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加快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不断改善农村的道路、饮水、居住条件,人民群众生活硬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以樟树市为例,近三年,该市共建设农村公路399.8公里,农村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93.09%;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较大进展,自2005年起,全市共解决农村4292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的目标。
2.农村教育有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宿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要求。各地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调动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樟树市为例,近三年来,该市累计投资5819万元用于改扩建农村中学危房和基础教育设施,改建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10.39万平方米,实现全市农村教育无危房;高考和中考升学率达70%以上。
3.医疗条件有所改善。随着县、乡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医疗机构活力明显增强,医疗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以樟树市为例,几年来,该市共争资5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了7所卫生院住院大楼。目前,该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7家,所有卫生院的设备均达到江西省乡镇卫生医疗设备配置标准,3所中心卫生院达到民生工程建设标准。
4.保障体系有所完善。以樟树市为例,目前,该市审定的农村低保对象有8136户,17762人,其中常补对象2906户,5332人,非常补对象5230户,12430人,比扩面前增加了5921人,扩面率为50%。农村五保对象有2538户,2572人,其中分散供养383人,集中供养2189人,集中供养率85.1%。政府全额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五保户和低保对象取消了救助起付线,增加了救助病种,提高了救助比率和救助标准,同时每年还为每位五保老人发放200元的爱心医疗救助卡。
5.文体事业有所发展。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各乡镇的行政村相继建设了一批中心村活动室和文化体育设施,配置了一批运动健身、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较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和体育生活。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不断提高,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樟树市为例,乡镇共建设35个文体活动室;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虽然进步较大,但与“五有”目标相比,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偏低。近几年,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同城区义务教育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育生均经费普遍较低问题;农村学校设施普遍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逐年选拔进城区学校;城乡教师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对乡村中小学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偏重于抓城区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关心不够。
2.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依然欠缺。“行路难”、“喝水难”仍是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的难心事。部分乡村道路年久失修,部分行政村的村内道路条件基本没有改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较重,很多农村道路两旁堆满垃圾,无人处置、无人清运,严重影响农村百姓的身心健康;农村水体污染仍然十分普遍,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有的不经处理违规排放,农民饮用水和农村耕地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农村水利设施有的落后,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农村生产条件。
3.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依然较差。由于财力限制,各地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部分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大部分卫生院至今只有B超、心电图、洗胃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员明显不足,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卫生管理体制机制还欠完善,乡镇卫生院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个别乡镇卫生院存在等、靠、要思想,经营观念比较落后,服务观念不强,服务领域不宽,不少卫生院仅靠1-2名技术骨干支撑门面,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缓慢。各地农村基层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乡文体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文化体育资源严重不足,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文化牵头人缺乏,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部分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没有实现全覆盖,缺少丰富、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农民群众的生活单一乏味,“赌博文化”、“酒桌文化”在农村依然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存在。
5.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依然不全。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贫困。现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农民的期望值很高,因此,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报销难、报销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困扰参保农民。
三、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真正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调结构,抓基础投入。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加强农民群众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把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市、乡要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比例,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积极协调落实市级开行资金,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市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大农村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通村路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修建通村路和村内路,逐步解决农村道路状况,力争“十一五”期间,使各地9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70%的建制村村内道路有较大改善,农民“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步伐,增加农村专项改水资金规模,优先解决喝大井水和地表水农民群众的饮水条件,确保农民群众饮水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集中式供水,推广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扩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地区农民群众的受益面。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改善力度。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规范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搞好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2.强体制,促教育发展。一是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乡财政和教育部门要按照规定标准将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中小学校和学生手中。研究制定优惠的税费政策,减免学校建设工程的有关费用,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要全部返还,用于学校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教育资助体系。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取消所有代收费项目和服务性收费项目,进一步扩大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逐年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三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体系。结合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调整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对那些规模较小、条件较差、质量偏低的小学进行撤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每乡镇保留1所初中,将撤并后的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原中心小学改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将所有村小及教学点一律撤并到所在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校舍完好率达100%,农村寄宿学校数量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农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四是激活农村教育师资体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定期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等条件下,有农村支教经历的优先评定职称,晋升职务。
3.浓气氛,强社会保障。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应保尽保”、逐步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原则,逐步构建框架相对统一、待遇大致相当、体现社会公平、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车和专场文艺演出等宣传方式将农村低保、五保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结合实际编写农村低保宣传手册,下发到市直有关单位、农村村委会、乡镇民政办,做到宣传政策到位,落实政策到人。二是切实加强领导。把低保工作作为一项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政治任务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督办检查,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管,民政牵头,财政审计监督,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把低保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优化工作环境。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在镇政府和村委设立低保工作站并配备相应专职工作人员。建立起农村“低保”信息网络,努力提高农村“低保”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扩大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在确保把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纳入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4.建网络,重医疗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加快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是完善网络建设。大力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装备,努力实现到“十一五”末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每个行政村都建好一个卫生服务站,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人员资格符合规定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等优质、便捷、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改善医疗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城市医疗人员对口支持农村,提高乡村医院的诊治水平。同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有利于优秀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由人事、财政等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和农村医药市场,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与义诊活动,打击城乡结合部等地的非法行医行为,保证农民群众的就医安全。
5.抓重点,活文体氛围。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措施妥善解决,加快填补农村文体建设的空白。一是构建服务体系。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农户或民营经济组织兴办、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站)、图书馆、健身室、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桌球、农民个体电影放映队等文体产业,允许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重点发展乡镇、村文体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性文体实体。二是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村镇文体机构和设备的作用,建全和完善乡镇和各村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精神文明层次和身体素质。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和监管,鼓励其在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寓教于乐和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体育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体育辅导员队伍。三是实施载体带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扩大农村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的普及率,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五进农家”活动,即:法制进农家、道德进农家、文化进农家、项目进农家、帮扶进农家,引导农民做遵纪守法人、道德高尚人、知书达理人、勤劳致富人和群众贴心人,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聂小文,杨艳平,中共江西省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4.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四
创新农村团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对于在新时期推进共青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笔者通过深入新晃县李树乡大晏村等团建示范村,对部分村团建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见,以供探讨。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存在着团的作用弱化、组织软化、意识淡化等 “三化”现象,然而目前这样的现象在全县也很普遍。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新时期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存在问题
(一)团员流动日益增强,基层组织覆盖面萎缩,出现有组织团员管理难的现象。
一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缺乏,个别村团小组变为“空壳团小组”;二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底子不清;三是由于大量农村团员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流向城市、企业,加上团员超龄离团和未及时发展新团员补充新鲜血液,使不少村民小组的团小组“名存实亡”,变成了团建空白村。团员青年的管理困难,已经是广大农村团组织建设中关于团员队伍建设最现实问题。
(二)农村团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干部的“畏难情绪”、“有心无力”现象普遍存在。
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团工作能否正常运转和效率。由于种种原因所致,目前大晏村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一,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稍大;二是文化程度不一;三是兼职团干较多,大多数团干都是兼职的,如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各社团干
部人员流动大,团组织负责难确定等等,真正花在团工作上的时间很少,普遍对团工作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感,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村委会在考虑配备团干时也缺乏战略眼光,纯粹凑数,一些优秀的团员青年不能脱颖而出,“双推”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大晏村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老化。
(三)各地团的工作开展情况不一。
目前,行政村团工作普遍面临缺人、缺物、缺财力的“三缺”局面。再加上受村级团干部自身素质及村两委干部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行政村团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一些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基层党组织也本着“能维持、能交代、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不给团干部交任务,不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对团建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关心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放松了对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团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
(四)村级团组织凝聚力弱。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变革,部分团员青年出现了政治淡化倾向,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村级团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团的活动开展又没有好的载体和阵地,导致有的村团支部徒有虚名,多年来未曾开过一次会,没有搞过一次活动,团员青年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一长,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作5个方面思考:
(一)扩大团工作对象,有效转移共青团的工作重点。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
作为工作对象,就可以解决团工作无对象这一难题。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抓结构调整,二是促农民增收。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基本需求的同时,着力研究如何发挥农村团员青年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团员青年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较新、发展思路较活、接触信息较广、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优势。
(二)提高团干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团干队伍。
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培养。对村级团干部要在发现、培养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村级团干部的任用标准,把群众基础好、文化程度高、致富本领强、乐于奉献的优秀青年农民推荐到团的岗位上来,可以采取公开竞选、组织物色等方法,做到宁缺勿滥。并要把团支部书记作为村级干部的后备力量,对比较优秀的团支部书记要考虑进入村两委。要加强对村级团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加强考核,克服工作的随意性。
(三)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村级团干部队伍建设。
以党团共建为抓手,积极争取乡(镇)党委和村级党支部的支持,将村级团建纳入党建工作范畴,切实抓好村级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团干部的选拔工作。乡(镇)团委要深入村级团组织,摸清村级团组织现状,善于发现农村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拓宽村级团干部的选拔渠道,及时把文化层次较高,热心共青团工作的优秀农村青年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做好团干部的待遇落实工作。落实好村级团干部的政治待遇,要进一步做好团干部“推优”入党工作,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加大村级团干部入党培养力度。同时,要根据各行政村集体经济情况,尽力为村团支部争取到一定的团活动经费。三是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基层团干的自身
素质,使各村团支部书记理论政策水平强于群众,自身形象好于群众,工作能力水平高于群众。四是加强对村级团干部的管理,建好团干部的个人档案,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联合村党支部,对不同工作基础的团组织及团干部实行相应的考核管理。
(四)健全村级团组织网络,夯实村级团建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村级团组织的制度建设,要在农村团组织中明确团员权利和义务、团支部工作条例、团支部组织情况等内容,有条件的行政村要做到制度上墙;二是严格档案管理,认真开展一次团组织档案整理工作,尽量规范团员档案的流转接管工作;三是及时调整组织设臵网络,对工作开展正常、有效的团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对“空壳”团支部或工作开展不力的团组织要及时进行撤并,使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先进群体作用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五)采取有效形式,创新村级团组织活动载体。
5.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五
调 研 报 告
团队名称:“秸秆禁烧”环保调研及宣传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 李婷、李薇、朱梦菲、付建鹏、胡慧、柳
梦雅、曹文杰、黄胜男、刘健康 关于农村秸秆禁烧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蚌埠市李楼乡曹巷村开展“秸秆禁烧”工作的原因、进展情况以及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对如何处理秸秆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关键词:农村
秸秆禁烧
环保
生态
指导教师:石川(安徽财经大学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
团队成员:李婷,朱梦菲,付建鹏,柳梦雅,李薇,胡慧,曹文杰,黄胜男,刘健康
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以我们所生活的蚌埠市而言,真的是郊区烟尘滚滚,市区雾气昭昭。每年五月末六月初的时候,城市上空都会烟雾弥漫,同时伴随着一股刺鼻的味道,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蚌埠市市政府积极响应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将往年秸秆禁烧实行区域禁烧改为全市实行全面禁烧,实行秸秆禁烧“奖罚分明”新办法,切实将“秸秆禁烧”工作落实到每个村。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蚌埠市焚烧秸秆的原因以及“秸秆禁烧”工作落实情况,也为了更好的宣传环保理念,我们组建了名为“‘秸秆禁烧’环保调研及宣传——以蚌埠市李楼乡曹巷村为例”的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想法,同时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及宣传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周边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用行动维护美好家园。
一、秸秆禁烧势在必行的原因
(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保护生态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1、大气环境形势严峻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环境十大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气污染是我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2、焚烧秸秆严重污染大气
秸秆——某些农作物在种植收获后留下的农业垃圾,如果不能够直接被作为燃料或肥料使用的话,就会造成能源浪费,大气污染等各种问题。而村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大多采取直接焚烧的措施,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既严重污染空气,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1、安徽今年秸秆禁烧政策出台,严格监管
今年4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大力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要求对禁烧工作不力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约谈负责人,扣减奖补资金,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力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属地管理
县(市、区)政府对秸秆禁烧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秸秆禁烧机制。并建立以乡(镇)为单位、村(居)为基础、村民组为单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单位、责任人。
(2)行政问责
省政府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考核内容,对禁烧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约谈政府负责人,扣减奖补资金。以县为单位,分别于8月份、12月份进行考核清算,重点区域内每发现1个焚烧火点扣5%省级奖补资金,非重点区域内每发现1个焚烧火点扣2%省级奖补资金。
2、积极建设秸秆电厂,加强综合利用
治理秸秆禁烧,更重要的是综合利用秸秆,疏通前路,变废为宝。
截至3月底,全省累计建成秸秆电厂18座,装机51万千瓦;在建6座,装机16万千瓦;规划30座,装机85万千瓦,其中19座计划年内开工。
(三)人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舒适程度。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人们提高幸福指数条件之一,人人都希望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
2、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呼唤和渴望,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四)焚烧秸秆危害大
1、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2、白白浪费肥料资源。如果秸秆在田间焚烧后,有机质和氮素100%损失,磷素损失约占一半,钾素虽然残留在灰烬中,但随风吹随水流容易流失。
3、污染大气环境。露天焚烧秸秆严重污染了城乡大气环境,烟雾直接增加了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同时也破坏了城乡形象。
4、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稻草产生大量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所以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交通干线旁必须严禁焚烧秸秆。
5、引起火灾事故。露天焚烧秸秆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由此引起的火灾事故时常发生,有的把树木、绿化烧死,严重的则把房子、电线、蘑菇棚烧毁,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6、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
二、当地秸秆禁烧工作开展现状
(一)工作开展
技术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生产方式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知识,而这些系统知识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是能够传授的。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责任
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第一书记牛毅书记担任负责人,由村长张洪飞、村委会主任何苗、妇女主任殷国荣、民兵营长张孝刚以及另外三位村民为小组成员。同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的禁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并细化禁烧工作,具体落实到重点区域的村组、地块,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头。将禁烧重点区域进行划分,责任到人。
2、设置防火点,值班监管
全村共设立四个防火点,每个防火点安排三个负责人,三个负责人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实行全天候驻守、巡查和值班制度。负责人全天候坚守岗位,认真开展巡查工作,发现焚烧秸秆想想,要及时通报并采取措施处置。同时由秸秆禁烧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各个防火点的禁烧工作进行督查。“12个负责人真的很辛苦,吃饭的时候都要查看四周是否有火,如果有发现,迅速控制燃烧火点,依法处理点火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牛书记对我们说道。
3、科学处理,变废为宝
对于田里的成堆的秸秆一般会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村民自己收回家。可以用来垫在饲养家禽的栅栏里,起到防潮的作用;也可以用来当柴火烧饭。
(2)组织农户将秸秆搬运到指定集中堆放点和对集中堆放点,由村里面的负责人专门统一收走。这样可以统一运送到周围的家禽养殖场,用来做饲料;或者送到较偏远的发电厂,用来发电。
牛书记说其实对村民来说,最好的办法是“秸秆还田”,也就是直接在田里用机器将秸秆打散了,留在田里当肥料,这样村民才是真正的得了实惠。可惜的是村里的经费不足,机器太少,无法实行。
(二)取得的成果
曹巷村二十多名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禁烧工作一线,保证了全乡2000余亩麦田“没冒一处烟,没着一把火”,为其他各村禁烧工作做出了典范。
今年夏天,曹巷村周边地区再也没有浓烟滚滚的景象,空气质量始终较好。村民们得到了奖励和补贴,个个都喜笑颜开。
(三)遗留的问题
1、农民将秸秆带回家当柴火烧饭,秸秆燃烧的废弃仍然会排放到大气中,仍然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2、村子里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多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足够的体力对秸秆进行处理。
3、少部分村民对于秸秆不能变成肥料滋养田地很不满意,对于之后的农业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秸秆的利用方式比较简单,缺乏机器作业,不能将秸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5、秸秆处理场比较少,政府对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6、村子里交通不便,秸秆运输存在很大的问题,运输成本太高,政府补贴车水杯薪。
三、针对性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关政策
1、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政府要利用多种渠道向农民进行秸秆焚烧危害和秸秆利用的宣传,积极营造秸秆禁烧的浓厚氛围。加强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群众举报焚烧秸秆行为。
2、优化奖补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
由政府统一采购急需的搂草、打捆、粉碎等机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要推行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收割,保证合理的留茬高度,并尽快采取措施,让种植业农机具在数量、配套以及组织、服务和管理方面实现全覆盖,推动全市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3、强化帮扶服务
秸秆禁烧工作从“只禁止烧”转变成“帮助农民处理秸秆”。积极研究应对天气变化等措施,及时调度农作物收割播种情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旋耕播种,化解秸秆禁烧与农民抢收抢种的矛盾。对农作物已收割,秸秆未及时粉碎还田的,迅速组织人员帮助农户清运秸秆。加强秸秆堆放管理,防止集中焚烧、水体污染及火灾隐患。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二)基层领导认真负责
认真开展秸秆禁烧工作,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将秸秆禁烧工作落到实处。
(三)秸秆综合利用
1、秸秆堆腐还田
发动农民把秸秆就地挖窖,堆放秸秆腐烂后还田。秸秆在田间自然腐烂将会变成最好的肥料。
2、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秸秆还田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机械收割切碎还田方式,要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实施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此举既能消耗大量秸秆,又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小麦和油菜收获时候,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把秸秆粉碎还田,而让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最简便、快捷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从根本上杜绝秸秆集中焚烧。
3、集中堆放,秸秆离田。
组织秸秆收购经纪人开展秸秆打捆(粉碎)、贮运和加工,收购秸秆。收购后集中运送到发电厂、建材厂、饲料厂等进行集中利用。
4、生产食用菌
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只是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之一。将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生产蘑菇可以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曹巷村只是代表其中的一小部分情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改善大气环境,就必须引导和帮助农民正确处理秸秆,引导农村绿色发展,帮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然,这需要广大人民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农村,关注基层,关注环保问题,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此次调研及宣传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促进新发展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承担起社会责任,肩负起宣传和保护环境的任务,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秸秆禁烧出发,让人们更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1]王绿波.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甘肃.甘肃科技纵横出版社,2003年(第32卷)第1期.[2]安徽日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15)20号
6.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六
杜雨田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党支部能否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事关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党支部的领导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有效形式,2005年6—8月份,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研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全县农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当前农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现状
我县农村党支部(含党总支)335个,农村党小组1184个,农村党员13687名。截至2005年8月底,全县共有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963名,其中党支部书记335名。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近些年深入扎实地开展农村“三级联创”的党建活动,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均得到明显增强,多数农村党支部在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多数村党支部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己任,带领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并采取宣传发动、领办创办、规范管理、服务扶持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推进了农村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创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8家,其中有150家由党支部或党员创办。截至2005年4月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销售利润1亿元,平均每户纯收入为5312元,带动社外农户13600户,户均增收3120元。2004年7月,番字牌村党支部书记宋兆民发起成立番字牌柴蛋鸡养殖合作社,带动了周边7个村、170余户农民入社,近半年时间销售柴鸡蛋4432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4320元。据调查,有82%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认为本村支部书记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能力“强”或“较强”。
2、积极转变职能,主动服务群众,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多数村党支部建立并坚持了定期走访群众、干群恳谈交心等制度,主动服务群众,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切实解决饮水、用电、通信、出行、医疗等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据统计,仅2004年,全县335个村级组织就累计投入7434.7万元,为农民群众办实事1087件。调查中,有88.7%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认为所在村党支部“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有81.9%的党员认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融洽”或“比较融洽”。
3、积极改进领导方式,发扬民主,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多数村党支部坚持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了各项民主制度,坚持了村级重大事项先召开“两委”联席会讨论,再由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深入推进村务点题公开和村级财务彻底公开,及时修订《村民自治章程》,运用民主、法制的方式开展工作,保障了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发挥了农民群众在村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中逐步掌握了主动权。调查中,有74.8%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认为村里重大事项能做到民主决策,有84%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认为所在村做到了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
4、主动加强对村级其他组织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促进了村级各种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多数村党支部坚持采取出思路、教方法、定任务、签订责任制、完善监督奖励机制等方法,支持村级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活动,使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民调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形成了职责比较明确、运转比较协调、配合比较密切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调研中,有68.3%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认为本村党支部
在村里的各种组织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5、主动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数村党支部坚持了“三会一课”、“两委”集中学习、干部培训、干部履职汇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规范了组织生活,提高了干部素质,增强了班子合力;加强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数量保持在1000名左右、具有较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推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争创“五好”党员、“一个党员一件事”等活动,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带领村民致富能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仅2004年,全县农村无职党员就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563件,调解邻里纠纷819次,做上访人思想工作2078人次,帮助村党支部收集民情民意2120件,党员帮带的2000多户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均有不同幅度增长。调研中,有75.2%的群众认为目前农村党员队伍“是”或“大多数是”农村的先进分子。
二、影响农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制约因素
我县农村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与农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密不可分的。在充分肯定农村党支部较好地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我县目前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65人,仅占6.8%;46岁以上的455人,占47.3%,其中61岁以上的有19人,年龄最大的70岁。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63人,仅占6.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23人,占43.9%。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18人,占5.4%;46岁以上的170人,占50.8%。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1名,仅占12.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20名,占35.8%。由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加之干部培训方面存在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党支部干部的能力素质与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存在反差,部分党员干部政策水平较低,发展意识不迫切,民主作风较差,法制观念不强,对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预见能力、解决能力都比较差,还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农村基层干部基本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2、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村党支部不能与时俱进地实现党建工作的重心转移,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相对滞后,找不到党的工作与发展经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切入点,有的拘泥于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导致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有的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竞争意识淡薄,找不到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办法,自己致不了富,也带领不了群众致富。据统计,2004年,全县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中,有559人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占村支部干部总数的58%,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仅占11.8%。调研中,有83%的村干部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发展经济、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部分村党支部和支部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弱,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使农民群众丧失了对党支部的信任感,影响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领导和驾驭村民自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村党支部在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分配方面的权力不复存在;同时,农民群众的民主自治意识不断增强,对村党支部的依赖程度降低。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一些村党支部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的反对民主,习惯于大权独揽,搞“家长制”、“一言堂”,认为实行村民自治就是夺支部的权,主观上不愿意推进村级民主;有的不会民主,领导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驾驭能力不强、协调能力偏弱,不善于利用民主和法制的方法把支部的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还有的害怕民主,把民主制度当作绊脚石、拦路虎,不敢推行村级民主。调研中,有16.9%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认为党支部在民主决策上做得不够好;有23.5%的群众对村级民主管理工作“不太满意”。部分村党支部管理不规范、办事不公开、决策不民主,造成了群众对干部有猜忌,干群关系紧张,个别村甚至直接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
4、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农村党支部仍然习惯于要求群众、命令群众的领导方式,要么大包大揽,要么撒手不管,不善于组织和动员群众,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方面无所作为。部分农村党支部不认真落实土地延包确权等项工作,在土地、山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侵犯农民利益,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部分村干部作风漂浮,深入群众不够,想问题、办事情一厢情愿,忽视了群众的利益需求,虽然忙忙碌碌,却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调研中,有25.2%的干部认为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上级党委意图”;有27.7%的党员和群众代表认为党支部在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做得不够;有12.7%的群众认为党支部在维护农民利益上做得不够。
5、党组织活动方式、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呈现出社会关系复杂化、经济主体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特点,村党支部传统的活动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外出流动党员增多,使集中开展活动难度加大;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地位、职能、作用及活动方式不明确,使党员发挥作用时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孰对孰错;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与理论创新、知识更新的要求严重不适应。在这种新形势下,一些村党组织依然延用老办法开展活动,如开开会、学学文件等,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不到位,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活、渠道不宽、措施乏力,客观上造成了党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削弱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
三、关于新形势下巩固农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巩固其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1、必须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打牢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人才基础
提高农村党支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关键要有一个好书记。要积极探索公开选拔、机关下派、回请能人、跨村兼职、异村任职等多种渠道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同时鼓励素质好、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县乡后备干部到村任职,拓宽村级干部的选任渠道。要进一步完善选任机制,积极推行并完善村党支部“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方式。要加强和改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加强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和传帮带工作,巩固扩大“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的成果,积极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要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在坚持集中授课、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学历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等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村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实施村干部异村、异镇或异县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重点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观点、政策观念、法制观念的教育;健全村级干部集中培训、“两委”干部集中学习、业余自学、学历教育“四位一体”的学习制度,不断增强村级干部组织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科学、民主、依法办事的能力,推动基层先进文化的能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要探索村级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村级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针对农村资源、人口、经
济基础、社会状况等不同条件以及各村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不同目标要求,制定个性化考核标准,采取自评、互评、党员群众评议等多种方式,科学评价村干部综合素质、工作业绩,严格奖惩。要强化村干部监督工作,采取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村干部勤政、廉政。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干部,落实村级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切实解决好村干部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2、进一步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打牢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群众基础
村党支部必须把服务群众作为切入点,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领导方式,由要求群众、命令群众向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转变,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要紧紧围绕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健全村级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村信息化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农民生活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要坚持和完善干群恳谈交心、定期走访群众、记民情日记等项制度,及时了解农民群众所想、所怨、所盼,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建立村党支部向党员和群众服务承诺制度,大力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并做到年初公开承诺,年底公开办理结果。要创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组建各种类型的党员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
3、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创新,打牢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物质基础
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创新,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要认真落实国家土地政策,落实好土地延包、确权、流转等工作。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犯。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探索推进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撤村不撤社、转居不转工、土地做资本、农民当股东”的思路,经营管理好土地山场资源,维护好农民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要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这个总目标,充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把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要依托特色林果、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等本地区的主导产业,采取思想发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干部党员带头等方法,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增强农民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增收致富步伐;要善于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切实做好服务、扶持、监督、指导工作,积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整合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党组织和党员要带头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增强凝聚力。要在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中适时成立党的组织,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深化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
要按照加强党的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要求,深化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党支部要依法领导和组织好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委会主任及委员罢免、村民代表选举等工作,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
要进一步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程序,落实好“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做到村级重大决策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要坚持集体土地承包租赁、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经费筹集和建设承包方案等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广泛开展村民代表设岗定责活动,提高代表素质,树立代表威信,引导代表依法正确行使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健全党内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使党组织的主张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策的形式,转变成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要按照农村的发展变化和村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指导村委会及时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要落实以村务、党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监督制度,积极实行村务点题公开、财务彻底公开,充实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程序、拓宽公开的渠道,增强村务、党务公开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5、改善结构、强化管理、丰富载体,为党员永葆先进性搭建广阔平台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通过党员来体现。要以致富能手、新经济组织带头人、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等农村优秀青年和妇女为重点,加大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增强新发展党员的公众认可度,把好党员入口关。
要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改进党员教育培训方式,通过采取讨论交流、巡回辅导、结对帮扶、现代化媒体施教和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党员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开展党员服务队、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一个党员一件事”、创建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等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载体、搭建舞台。
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重大事项征求党员意见、民主评议党员等项制度,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关心爱护老党员和生活困难的党员,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荣誉感和责任意识。按照党员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落实村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由村党组织负责管理和使用,健全党组织活动的物质保障机制。
7.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七
一、肇东市各乡镇的具体做法
(一)涝洲镇
1. 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1)全面开展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工业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农村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纳入城市统一管理网络。(3)积极疏浚河道。(4)加大三品基地建设和村庄绿化力度。(5)农村改厕和畜禽粪便利用走出新路。(6)农村水环境监测全覆盖。
(二)昌五镇
1. 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1)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清理。截至目前,昌五镇通过对垃圾的统一管理,建立稳定的保洁员队伍,实现了村庄保洁的长效管理和垃圾处理权覆盖。(2)水环境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切实加强。(3)公路环境整治。(4)工业污染全面治理。(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包括改厕、三品建设、绿化、秸秆的综合利用、清理乱搭乱建。
(三)宋站镇
1. 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1)工业污染防治。60%以上的乡镇企业纳入申报体系。(2)面源污染防治,实现病虫草害防治,高毒高残农药使用比例降低到10%以下。(3)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的建设。(4)积极疏通河道、整治河塘。(5)农村改厕。(6)加大三品基地建设和村庄绿化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乏
肇东市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前期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整治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但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资金问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的瓶颈。沿江乡镇虽然经济发达,但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也存在不小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村与城市的资金分配不均,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在整个建设大盘子里的定位有关。
(二)宣传力度不够,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误区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很多领导干部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畏难心理,工作上消极应付,重形式、重当前、轻长效,工作进展不明显,还有部分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考虑实际能力。此外农村干部、居民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的缺乏,也给农村环境保护的维护造成很大困难。比如部分村庄改造后,经常会出现建成后垃圾收集点收不到垃圾,而河道垃圾成山的景象。
(三)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撑
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费用高,必须探索出适合农村情况的污染物治理方法。以生活污水为例,按照城市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前期投入和后续成本都难以承受,而传统的应用较广泛的化粪池又难以满足处理要求,因此需要找到新的使用技术。
(四)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1. 农村建设中配套的政策不够完善。
农村整治的相关政策的不完善,造成了农村整治工作推进中重点不明确,分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2. 保洁人员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农村保洁人员待遇过低、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现状农村保洁人员的严重匮乏。
(五)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根据现状调查,肇东市除部分村庄外,很多村庄没有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其他地方尚未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被直接倒入河道,导致农村到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严重威胁村民的生活安全。
(六)污染特征有着较强的地域性
肇东市的农村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特征,南部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生产污染在环境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北部作为肇东肉制品、粮食的主要供给地,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环境污染中,农业的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制约,没有经费配备专职环卫机构和环卫人员,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丢造成的污染相对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破解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政策问题
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建设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省、市政府要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切实负起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农民为主体就是说农民作为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受益者,要克服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富裕自己,以担负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规划,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一批农村示范点进行集中改造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在对规划保留的村庄进行农村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挑出一批有特色、改造见效快的村庄,制定和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等,规划批准后,多渠道投入资金,积极落实整治,重点打造,建成农村环境整治示范点,避免出现以往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对村庄建设改造的对象过于分散的情形。
(三)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的技术和模式
肇东市的农村经济基础、居住模式、污染特征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地方情况的整治模式和整治技术。就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为例,沿江乡镇由于现状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生活垃圾产量大,应积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北部乡镇,基础设施尚不到位,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难度大、费用高,因此,需要村庄应加大保洁力度,在各自主要乡镇逐步建立统一垃圾转运设施,县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积极向“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靠拢,但必须分阶段逐步进行。
(四)加快农村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中,将考评与领导人业绩挂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可由市政府牵头,建设、环保、水利、卫生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1. 利用媒体宣传。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电影、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利用村、厂板报、画廊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
2. 各级会议层层发动。
通过各级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农民环境保护与政治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争创标准、工作要求等,大力倡导全体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参加农村环境整治义务劳动,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 开展专题活动。
通过各种主体活动,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全社会动员,倡导人人珍惜环境,自觉保护环境,关注健康,关爱生命,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 典型宣传,示范带动。
把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关镇和村树立为环境整治工作典型,组织其它各村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季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标本兼治[N].中国环境报, 2008-07-18.
8.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民主管理;调研;思考
一、基本情况
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中,不断深化创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活动,我们坚持多种公开形式,并对其进行严格规范,保证厂务公开渠道畅通。坚持把职代会作为厂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载体,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断拓展公开形式,丰富厂务公开的途径和载体。
一是健全制度,修订完善厂务公开实施办法。认真落实路局关于《全局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实施方案》精神,深入开展厂务公示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对段务公开、站务公开的有关内容、形式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制定《职工诉求表达制度》《鞍山车务段职工诉求报告、反馈、处理办法》。
二是拓宽渠道,丰富厂务公开的载体。在高质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坚持每季度开展职工代表视察,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召开职工代表组长民主议事联席会议,指导班组做好三一四民主管理基础上,不断拓宽公开渠道,丰富公开载体,一是公开段长、党委书记的互联网邮箱及联系电话;二是开通车务段局域网职工诉求专栏,职工有诉求时可以通过车务段局域网及时向车务段反映;三是设立短信平台;四是开通职工诉求电话;五是开通鞍车官方微博。制定了职工诉求热线电话工作制度,指定党办负责舆情人员专门负责对职工诉求问题进行登记汇总,由党政正职签批意见,承办科室按规定时限给予职工答复。
三是拓展内容,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在公开中,坚持做到公开的内容严格规范,保证公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事项及时向全体职工群众公开,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卫生安全、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经职代会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集体(共保)合同草案及工资专项协议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并向全体职工公开;职工工资调整、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职工奖惩办法等重要制度措施要经职代会审议通过。
四是规范运作,扎实推行厂务公开工作。我们坚持多种公开形式,严格规范公开的形式,保证厂务公开渠道畅通。严格执行厂务公开有关规定,对车务段出台的政策措施、办法等“三重一大”问题,及时监督,提示相关领导和科室,认真做好公开和公示工作,日常坚持对各站工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各站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深入。一些车站干部对厂务公开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深刻、不到位,认为自己身为车站管理者,考虑问题全是为车站整体工作着想,职工群众都能够理解,公开与否都不会影响职工,而且有的事情职工群众发表意见,是给车站找麻烦,认为职工站的角度不同,不能统揽全局,往往给自己增加做思想工作的强度。
(二)车站自管不到位。有的车站、班组对厂务公开的监管职责不明确,由谁来监督,由谁来评价,由谁具体负责等都不明确。有的车站实施厂务公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6月末的现场调研中发现,个别车站厂务公开内容仍然是4月份的内容,3月份段工会组织对各站的厂务公开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督促之后大部分车站有改观,但个别车站出现推一推,动一下的情况,段工会由于人员紧张和段管界范围大等实际,不能每月到现场督促检查,同时也反映出个别车站的自我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三)考核追究不严格。段工会对车站厂务公开工作考核标准不严格,不能做到张弛有度,有时硬起手腕抓,考核严格,有时又体恤车站干部工作强度大,一人身兼数职,不能面面俱到的客观,这种时紧时松的“抽风式”管理,让部分车站兼职工会主席产生侥幸心理。
三、改进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解决认识到位问题。厂务公开能否长期坚持,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关键取决于各级干部和职工群众对它的认识能不能再提升。我们一是抓宣传教育,突出抓好各级干部对厂务公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厂务公开工作提高到能否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把厂务公开工作作为企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把深化厂务公开工作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方法,把搞好厂务公开工作看作是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二是坚持对车站干部进行厂务公开教育,利用专题研讨、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认真学习总公司党组和路局、局党委通知精神,分析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制订措施,进一步增强车站搞好厂务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做到“想公开,真公开,一心一意抓公开”。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解决了“认识到位”问题,厂务公开工作才能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明晰管理职责,解决责任落实问题。修订厂务公开责任考核管理办法,将厂务公开内容全部落实到车站、责任人,通过定期检查、抽查,开展民主测评,把公开工作始终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要不断完善厂务公开的责任追究制。厂务公开责任落实得是否到位,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党支部达标检查、先进集体评比、建设“职工小家”活动相结合。按照领导是否重视、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等情况进行考核。
【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推荐阅读:
略阳县新水土保持法宣传总结10-10
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思考08-04
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与思考06-29
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10-08
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策略与思考08-31
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10-04
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思考10-19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07-30
农村学校发展的思考09-17